唐太宗刻意抹去這段文史,秦瓊在玄武門兵變時率兵攻城

唐朝 唐太宗 秦瓊 李元吉 優己 優己 2017-10-03

玄武門兵變改變了一個朝代,但裡面有個人卻不知去向,唐太宗只用一句話記錄了這位在關鍵時刻不可或缺的人物。唐太宗到底在刻意掩飾著什麼真相?

玄武門之變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由當時的天策上將、唐高祖李淵的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長安城(今陝西省西安市)大內皇宮的北宮門——玄武門附近發動的一次流血政變。宣武門兵變的結果就是,唐高祖李淵被軟禁,原太子李建成,四皇子李元吉,還有太子府與齊王府裡李建成、李元吉所生的十個未成年的孩子和他們的家眷親信上百人。

在這次兵變中,尉遲敬德大展神威,射殺了李元吉,挾持李淵,逼宮奪取兵符,剿滅太子府與齊王府,所謂是戰功赫赫。在兵變之後,尉遲敬德得到的封賞也最多,得到了1300戶的封邑。但是,當時作為大唐第一猛將的秦瓊卻幹嘛去了?這個問題已經困擾了歷史一千多年了!史書上只用一句話點出了當時秦瓊的去向,說玄武門之變後,秦叔寶被賞賜了封邑七百戶。這七百戶封邑說多也不多,除了尉遲敬德的一千三百戶外,張公謹、侯君集得到的封邑是一千戶,也比秦瓊多;說少那也不少,當時參加兵變的遠不止他們幾個,秦瓊這份封賞也名列前茅。我們都知道,秦瓊是大唐最為忠義耿直的武將,無功不受祿的事他做不出來,所以說,秦瓊沒有參與宣武門兵變的說法也不成立,只能說,秦瓊在政變中扮演的角色不同。

史書上說:秦瓊隨李世民,討伐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被李世民封為馬軍總管,領先鋒官印,每當對陣的時候,秦王總是命秦叔寶往取之,躍馬挺槍刺於萬眾中,萬軍莫敵。因此,在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心目中,秦瓊是奪取帝位的最大威脅之一。李建成曾想方設法的要把秦叔寶調離秦王府,李元吉更明白地說,一旦能殺了李世民,第一個要殺的就是秦瓊。所以,秦瓊與李世民是解綁不開的,秦瓊侍奉過多位主子,深知政治之變,不可能不明白他與李世民同命的這個道理,所以,在李世民發動兵變的時候他不可能不參與,因為一旦李世民兵變失敗的話,所有參與兵變的人除了秦瓊以外,沒有人有必死的理由。那秦瓊哪去了呢?

第一,李建成與李元吉忌憚秦瓊,他們倆一看到秦瓊就會有防備。李世民肯定知道這一點,他要保證兵變的突然性,肯定不能讓李建成有防備,從事實上看,李建成也確實沒有防備,才能讓李世民一箭射死。而後,李世民也因為親手殺兄而變得不理智,被戰馬掀了下來,然後被李元吉勒住脖子,差點就死在李元吉手裡了,這時候才有尉遲敬德射殺李元吉、張公謹、侯君集等人救駕的大功勞。他們封邑特別多就是有這個救駕的加成作用。

第二,政變是一場預謀許久,準備許久的軍事行動。我們要從當時的軍政體制上來看特別分析,在當時,李淵才是大唐最高的行政統治者,也就是說,李世民雖然戰功卓越,但李世民僅僅只是秦王而已,地位甚至不如太子李建成,雖然擁有兵權治下多有軍兵,但是那是在皇城之外,根據當時的軍政體系,皇城內屬於御林軍的管轄範圍,之後還有城門護衛等等。反而李世民在城裡只有少數家丁護衛。總之,李淵手裡直接掌管的兵馬數量不少,在這支武裝力量還存在的情況下,就憑尉遲敬德手裡的幾百人根本就沒法挾持李淵的能力,也沒有剿滅太子府與齊王府的能力,為何這麼說呢?因為從帝王角度來看,李世民殺了李建成與李元吉後,李淵沒有其他太子,肯定會傳位給李世民的,但是作為皇帝如果他還有權力的話,他會赦免李建成與李元吉的孩子,畢竟那是他的親孫子。那,當時的李淵御林軍哪去了呢?

都知道,李世民在宣武門兵變的時候,李世民手下的猛將全數出動,幾乎都有詳細的記載,唯獨漏掉秦瓊。那麼,李世民屯紮在長安城外的十萬大軍在幹嘛了?如果沒有一名鎮得住的自己人去掌管,這支軍隊還會不會支持自己。

因此,最為靠譜的結論就是,秦瓊在宣武門兵變的時候,被李世民派往城外,畢竟秦瓊此時是這支部隊名義上以及實際上的最高軍事長官。有他在,這支軍隊就是自己的接應,就算是李世民兵變失敗,有這麼一支軍隊在外接應,也可以保證李世民失敗之後還能救出來。同時,結合李淵御林軍不知所蹤,可以判斷,秦瓊應該是派兵奪取了城門之後,領兵進城繳了御林軍的械,由於秦瓊在軍中威望大,這種方式是當時可以減低兵員傷亡,並且最為安全的政變方式。

至於李世民為什麼要抹去秦瓊在宣武門兵變的時的去處,那則是為了保護秦瓊,比起尉遲敬德雖然殺了齊王李元吉但卻算不上叛逆,但秦瓊帶兵攻城繳械御林軍則是完全站到皇權的對立面去,李世民尚且不敢弒君殺父,更何況臣子。從秦瓊死後,李世民下令為其陵墓設立石馬石人來看,這是所有功臣中唯一一位享受到的禮遇,可見李世民對秦瓊的敬重遠在其他人之上。

優己/著 收錄 《紛爭》

本文系 社科哲學家、童話作家優己 原創發表

學漢語讀歷史,交流兒童教學與教育請找 優己導師

微信搜索公眾號:優己

唐太宗刻意抹去這段文史,秦瓊在玄武門兵變時率兵攻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