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市中心有座萬人冢,裡面埋的卻是大唐數萬將士屍骸,為何?'

"

如果有天你來大理遊玩的時候,要記得去下關鎮中心的天寶公園遊玩一下。那裡有座萬人冢,裡面埋葬著的是大唐將領李宓及數萬唐軍將士的屍骸。

"

如果有天你來大理遊玩的時候,要記得去下關鎮中心的天寶公園遊玩一下。那裡有座萬人冢,裡面埋葬著的是大唐將領李宓及數萬唐軍將士的屍骸。

大理市中心有座萬人冢,裡面埋的卻是大唐數萬將士屍骸,為何?

這座萬人冢至今已有千年,曾引得無數騷人墨客、政治家、軍事家的感慨和憑弔,昭示著極為深刻的歷史教訓。

那麼問題來了,大唐將士為何會葬身於此呢?又有何深刻的歷史影響呢?

此事還得從大唐與南詔之間爆發的戰爭說起,史稱天寶戰爭。

"

如果有天你來大理遊玩的時候,要記得去下關鎮中心的天寶公園遊玩一下。那裡有座萬人冢,裡面埋葬著的是大唐將領李宓及數萬唐軍將士的屍骸。

大理市中心有座萬人冢,裡面埋的卻是大唐數萬將士屍骸,為何?

這座萬人冢至今已有千年,曾引得無數騷人墨客、政治家、軍事家的感慨和憑弔,昭示著極為深刻的歷史教訓。

那麼問題來了,大唐將士為何會葬身於此呢?又有何深刻的歷史影響呢?

此事還得從大唐與南詔之間爆發的戰爭說起,史稱天寶戰爭。

大理市中心有座萬人冢,裡面埋的卻是大唐數萬將士屍骸,為何?

大唐與南詔為何會爆發戰爭?

戰爭導火索聽起來挺荒唐的,說的是大唐邊官腐敗,侮辱南詔君主妻女,惹怒南詔君主,遂起兵反叛,戰爭由此爆發。

天寶七年(公元748年),南詔君主皮羅閣去世,大唐皇帝李隆基下詔立皮羅閣的兒子閣羅鳳為雲南王,而對於雲南地區的事務,大唐是交由劍南節度使統一統轄。

此時的大唐朝政早已被權臣楊國忠把控,皇帝聽信楊國忠之言,任命鮮于仲通為雲南節度使,同時將張虔陀調往姚州任都督,令他二人監視與控制南詔。

不曾想,這些封疆大吏淨是些心術不正之徒。鮮于仲通器量狹小,生性急躁,缺少智謀。張虔陀矯詐無力,蠻橫欺壓,貪婪無度。

按照慣例,南詔君主要經常帶妻子和孩子謁見都督。天寶九年(公元750年),閣羅鳳帶著老婆孩子去謁見姚州都督張虔陀。可張虔陀竟當著閣羅鳳的面侮辱閣羅鳳妻女。

老婆孩子當著自個的面都被人家給欺負了,身為南詔君主閣羅鳳豈能嚥下這口惡氣,派人遠赴長安向大唐皇帝控訴張虔陀的罪行。但唐玄宗聽信楊國忠讒言,未曾理會此事。

閣羅鳳聽聞後大怒,一氣之下親率大軍攻破姚州,誅殺了姚州都督張虔陀,並舉兵北上,佔據了越嵩都督府管轄下羈縻少數民族的三十餘個州縣與部落。

就這樣,由於南詔君主閣羅鳳攻陷姚州,並且誅殺了都督張虔陀,唐王朝當然不能忍,立即派兵征討南詔國,雙方之間的戰爭就這樣爆發了。

"

如果有天你來大理遊玩的時候,要記得去下關鎮中心的天寶公園遊玩一下。那裡有座萬人冢,裡面埋葬著的是大唐將領李宓及數萬唐軍將士的屍骸。

大理市中心有座萬人冢,裡面埋的卻是大唐數萬將士屍骸,為何?

這座萬人冢至今已有千年,曾引得無數騷人墨客、政治家、軍事家的感慨和憑弔,昭示著極為深刻的歷史教訓。

那麼問題來了,大唐將士為何會葬身於此呢?又有何深刻的歷史影響呢?

此事還得從大唐與南詔之間爆發的戰爭說起,史稱天寶戰爭。

大理市中心有座萬人冢,裡面埋的卻是大唐數萬將士屍骸,為何?

大唐與南詔為何會爆發戰爭?

戰爭導火索聽起來挺荒唐的,說的是大唐邊官腐敗,侮辱南詔君主妻女,惹怒南詔君主,遂起兵反叛,戰爭由此爆發。

天寶七年(公元748年),南詔君主皮羅閣去世,大唐皇帝李隆基下詔立皮羅閣的兒子閣羅鳳為雲南王,而對於雲南地區的事務,大唐是交由劍南節度使統一統轄。

此時的大唐朝政早已被權臣楊國忠把控,皇帝聽信楊國忠之言,任命鮮于仲通為雲南節度使,同時將張虔陀調往姚州任都督,令他二人監視與控制南詔。

不曾想,這些封疆大吏淨是些心術不正之徒。鮮于仲通器量狹小,生性急躁,缺少智謀。張虔陀矯詐無力,蠻橫欺壓,貪婪無度。

按照慣例,南詔君主要經常帶妻子和孩子謁見都督。天寶九年(公元750年),閣羅鳳帶著老婆孩子去謁見姚州都督張虔陀。可張虔陀竟當著閣羅鳳的面侮辱閣羅鳳妻女。

老婆孩子當著自個的面都被人家給欺負了,身為南詔君主閣羅鳳豈能嚥下這口惡氣,派人遠赴長安向大唐皇帝控訴張虔陀的罪行。但唐玄宗聽信楊國忠讒言,未曾理會此事。

閣羅鳳聽聞後大怒,一氣之下親率大軍攻破姚州,誅殺了姚州都督張虔陀,並舉兵北上,佔據了越嵩都督府管轄下羈縻少數民族的三十餘個州縣與部落。

就這樣,由於南詔君主閣羅鳳攻陷姚州,並且誅殺了都督張虔陀,唐王朝當然不能忍,立即派兵征討南詔國,雙方之間的戰爭就這樣爆發了。

大理市中心有座萬人冢,裡面埋的卻是大唐數萬將士屍骸,為何?

三次戰爭,唐軍數萬將士葬身蒼山洱海之地

第一次戰爭唐軍凱旋而歸。

閣羅鳳誅殺張虔陀後自知惹了大禍,害怕大唐報復,多次向唐王朝請罪,但唐王朝不為所動。

公元749年,大唐將領何履光率唐軍攻打南詔,唐軍攻佔安寧城及五鹽井,獲得勝利,復立馬援銅柱,然後返回。

第二次戰爭唐軍大敗,幾乎全軍覆沒

公元751年,大唐權臣楊國忠派遣鮮于仲通率兵6萬人(根據《資治通鑑》、《新唐書》記載唐軍只有3萬人)征討南詔。

"

如果有天你來大理遊玩的時候,要記得去下關鎮中心的天寶公園遊玩一下。那裡有座萬人冢,裡面埋葬著的是大唐將領李宓及數萬唐軍將士的屍骸。

大理市中心有座萬人冢,裡面埋的卻是大唐數萬將士屍骸,為何?

這座萬人冢至今已有千年,曾引得無數騷人墨客、政治家、軍事家的感慨和憑弔,昭示著極為深刻的歷史教訓。

那麼問題來了,大唐將士為何會葬身於此呢?又有何深刻的歷史影響呢?

此事還得從大唐與南詔之間爆發的戰爭說起,史稱天寶戰爭。

大理市中心有座萬人冢,裡面埋的卻是大唐數萬將士屍骸,為何?

大唐與南詔為何會爆發戰爭?

戰爭導火索聽起來挺荒唐的,說的是大唐邊官腐敗,侮辱南詔君主妻女,惹怒南詔君主,遂起兵反叛,戰爭由此爆發。

天寶七年(公元748年),南詔君主皮羅閣去世,大唐皇帝李隆基下詔立皮羅閣的兒子閣羅鳳為雲南王,而對於雲南地區的事務,大唐是交由劍南節度使統一統轄。

此時的大唐朝政早已被權臣楊國忠把控,皇帝聽信楊國忠之言,任命鮮于仲通為雲南節度使,同時將張虔陀調往姚州任都督,令他二人監視與控制南詔。

不曾想,這些封疆大吏淨是些心術不正之徒。鮮于仲通器量狹小,生性急躁,缺少智謀。張虔陀矯詐無力,蠻橫欺壓,貪婪無度。

按照慣例,南詔君主要經常帶妻子和孩子謁見都督。天寶九年(公元750年),閣羅鳳帶著老婆孩子去謁見姚州都督張虔陀。可張虔陀竟當著閣羅鳳的面侮辱閣羅鳳妻女。

老婆孩子當著自個的面都被人家給欺負了,身為南詔君主閣羅鳳豈能嚥下這口惡氣,派人遠赴長安向大唐皇帝控訴張虔陀的罪行。但唐玄宗聽信楊國忠讒言,未曾理會此事。

閣羅鳳聽聞後大怒,一氣之下親率大軍攻破姚州,誅殺了姚州都督張虔陀,並舉兵北上,佔據了越嵩都督府管轄下羈縻少數民族的三十餘個州縣與部落。

就這樣,由於南詔君主閣羅鳳攻陷姚州,並且誅殺了都督張虔陀,唐王朝當然不能忍,立即派兵征討南詔國,雙方之間的戰爭就這樣爆發了。

大理市中心有座萬人冢,裡面埋的卻是大唐數萬將士屍骸,為何?

三次戰爭,唐軍數萬將士葬身蒼山洱海之地

第一次戰爭唐軍凱旋而歸。

閣羅鳳誅殺張虔陀後自知惹了大禍,害怕大唐報復,多次向唐王朝請罪,但唐王朝不為所動。

公元749年,大唐將領何履光率唐軍攻打南詔,唐軍攻佔安寧城及五鹽井,獲得勝利,復立馬援銅柱,然後返回。

第二次戰爭唐軍大敗,幾乎全軍覆沒

公元751年,大唐權臣楊國忠派遣鮮于仲通率兵6萬人(根據《資治通鑑》、《新唐書》記載唐軍只有3萬人)征討南詔。

大理市中心有座萬人冢,裡面埋的卻是大唐數萬將士屍骸,為何?

唐朝大軍壓境,閣羅鳳自知形式危急,急忙派遣特使前往鮮于仲通軍中請罪求和。特使對鮮于仲通說,南詔一心向大唐,即便面對吐蕃的威逼利誘,仍不為所動。

吐蕃對南詔早已虎視眈眈,並對大唐構成威脅,若此時唐軍執意進攻南詔,恐怕兩敗俱傷,被吐蕃坐收漁翁之力。

鮮于仲通生性急躁,缺少智謀,絲毫不理會特使的建議,不僅不允和,反而扣留了南詔特使,繼續率大軍向洱海地區進發,戰爭不可避免。

閣羅鳳求和不成,只能舉國之力應戰,同時又向吐蕃求援,南詔與吐蕃聯合,奮力禦敵。

閣羅鳳的大兒子風伽異和大將段全葛與唐朝精銳部隊在今天的漾濞石門關一帶激戰,唐軍慘敗,唐軍主將王天運戰死。

與此同時,閣羅鳳親率聯軍與唐軍大戰於洱海岸邊。經過洱海東岸魯川(今雙廊)、魯南(今海東)、江口(今下關)等戰役,全殲唐軍,只有主帥鮮于仲通狼狽不堪的逃回大唐。

唐軍大敗,宰相楊國忠卻謊報軍情,稱唐軍取得重大勝利。唐玄宗還為鮮于仲通設宴慶功,提拔他為都城長安的最高長官。可憐戰死在洱海邊的數萬唐軍將士,成為枉死的冤魂。

第三次戰爭唐軍再次大敗,動搖大唐統治根基

楊國忠好大喜功,一心想建功立業,於公元754年再次派兵征討南詔。此時,大唐的主帥是新任姚州都督兼侍御史李宓。

楊國忠從兩京、河南、河北等地徵集平民充當軍人,總計7萬餘人,李宓大軍浩浩蕩蕩的一路進軍至洱海之濱。

"

如果有天你來大理遊玩的時候,要記得去下關鎮中心的天寶公園遊玩一下。那裡有座萬人冢,裡面埋葬著的是大唐將領李宓及數萬唐軍將士的屍骸。

大理市中心有座萬人冢,裡面埋的卻是大唐數萬將士屍骸,為何?

這座萬人冢至今已有千年,曾引得無數騷人墨客、政治家、軍事家的感慨和憑弔,昭示著極為深刻的歷史教訓。

那麼問題來了,大唐將士為何會葬身於此呢?又有何深刻的歷史影響呢?

此事還得從大唐與南詔之間爆發的戰爭說起,史稱天寶戰爭。

大理市中心有座萬人冢,裡面埋的卻是大唐數萬將士屍骸,為何?

大唐與南詔為何會爆發戰爭?

戰爭導火索聽起來挺荒唐的,說的是大唐邊官腐敗,侮辱南詔君主妻女,惹怒南詔君主,遂起兵反叛,戰爭由此爆發。

天寶七年(公元748年),南詔君主皮羅閣去世,大唐皇帝李隆基下詔立皮羅閣的兒子閣羅鳳為雲南王,而對於雲南地區的事務,大唐是交由劍南節度使統一統轄。

此時的大唐朝政早已被權臣楊國忠把控,皇帝聽信楊國忠之言,任命鮮于仲通為雲南節度使,同時將張虔陀調往姚州任都督,令他二人監視與控制南詔。

不曾想,這些封疆大吏淨是些心術不正之徒。鮮于仲通器量狹小,生性急躁,缺少智謀。張虔陀矯詐無力,蠻橫欺壓,貪婪無度。

按照慣例,南詔君主要經常帶妻子和孩子謁見都督。天寶九年(公元750年),閣羅鳳帶著老婆孩子去謁見姚州都督張虔陀。可張虔陀竟當著閣羅鳳的面侮辱閣羅鳳妻女。

老婆孩子當著自個的面都被人家給欺負了,身為南詔君主閣羅鳳豈能嚥下這口惡氣,派人遠赴長安向大唐皇帝控訴張虔陀的罪行。但唐玄宗聽信楊國忠讒言,未曾理會此事。

閣羅鳳聽聞後大怒,一氣之下親率大軍攻破姚州,誅殺了姚州都督張虔陀,並舉兵北上,佔據了越嵩都督府管轄下羈縻少數民族的三十餘個州縣與部落。

就這樣,由於南詔君主閣羅鳳攻陷姚州,並且誅殺了都督張虔陀,唐王朝當然不能忍,立即派兵征討南詔國,雙方之間的戰爭就這樣爆發了。

大理市中心有座萬人冢,裡面埋的卻是大唐數萬將士屍骸,為何?

三次戰爭,唐軍數萬將士葬身蒼山洱海之地

第一次戰爭唐軍凱旋而歸。

閣羅鳳誅殺張虔陀後自知惹了大禍,害怕大唐報復,多次向唐王朝請罪,但唐王朝不為所動。

公元749年,大唐將領何履光率唐軍攻打南詔,唐軍攻佔安寧城及五鹽井,獲得勝利,復立馬援銅柱,然後返回。

第二次戰爭唐軍大敗,幾乎全軍覆沒

公元751年,大唐權臣楊國忠派遣鮮于仲通率兵6萬人(根據《資治通鑑》、《新唐書》記載唐軍只有3萬人)征討南詔。

大理市中心有座萬人冢,裡面埋的卻是大唐數萬將士屍骸,為何?

唐朝大軍壓境,閣羅鳳自知形式危急,急忙派遣特使前往鮮于仲通軍中請罪求和。特使對鮮于仲通說,南詔一心向大唐,即便面對吐蕃的威逼利誘,仍不為所動。

吐蕃對南詔早已虎視眈眈,並對大唐構成威脅,若此時唐軍執意進攻南詔,恐怕兩敗俱傷,被吐蕃坐收漁翁之力。

鮮于仲通生性急躁,缺少智謀,絲毫不理會特使的建議,不僅不允和,反而扣留了南詔特使,繼續率大軍向洱海地區進發,戰爭不可避免。

閣羅鳳求和不成,只能舉國之力應戰,同時又向吐蕃求援,南詔與吐蕃聯合,奮力禦敵。

閣羅鳳的大兒子風伽異和大將段全葛與唐朝精銳部隊在今天的漾濞石門關一帶激戰,唐軍慘敗,唐軍主將王天運戰死。

與此同時,閣羅鳳親率聯軍與唐軍大戰於洱海岸邊。經過洱海東岸魯川(今雙廊)、魯南(今海東)、江口(今下關)等戰役,全殲唐軍,只有主帥鮮于仲通狼狽不堪的逃回大唐。

唐軍大敗,宰相楊國忠卻謊報軍情,稱唐軍取得重大勝利。唐玄宗還為鮮于仲通設宴慶功,提拔他為都城長安的最高長官。可憐戰死在洱海邊的數萬唐軍將士,成為枉死的冤魂。

第三次戰爭唐軍再次大敗,動搖大唐統治根基

楊國忠好大喜功,一心想建功立業,於公元754年再次派兵征討南詔。此時,大唐的主帥是新任姚州都督兼侍御史李宓。

楊國忠從兩京、河南、河北等地徵集平民充當軍人,總計7萬餘人,李宓大軍浩浩蕩蕩的一路進軍至洱海之濱。

大理市中心有座萬人冢,裡面埋的卻是大唐數萬將士屍骸,為何?

面對唐軍來犯,閣羅鳳利用地勢之險,採取堅壁清野的政策,閉門不戰。李宓軍隊雖圍困南詔軍隊於蒼山洱海之間,但幾次攻打南詔都城太和城都未能將其攻破。

不久之後,李宓大軍糧草供應不足,又加之千里征討,將士多有水土不服,病死無數。南詔又求得吐蕃援助,前後夾擊 ,唐軍大敗,唐軍主帥李宓投江自殺。

戰事結束後,閣羅鳳“生雖禍之始,死乃怨之終”,下令各地收拾唐朝將士的死屍,就地祭祀埋葬。

據民間傳說和考古勘察,當年南詔收葬唐朝將士屍骨的墓冢,有的地方被成為"萬人冢",這其中就有位於大理市下關鎮的這座萬人冢。

這次戰爭之後,閣羅鳳統治的南詔國歸順吐蕃,並趁勢佔據了大渡河以南的土地,而大唐由此失去了雲南的控制。同時與吐蕃協力侵擾唐王朝,南詔的割據局面就此形成,成為唐王朝的心腹大患。

天寶戰爭,沉重的打擊了唐朝的統治政權

唐王朝在權臣楊國忠的亂政之下早已腐朽不堪,危機四起。連續的對南詔發動的戰爭使得舉國騷動,朝廷內外、普通百姓對楊國忠執意發動的戰爭大為不滿。

頻繁的戰爭致使武將勢力增強,藩鎮割據情勢加重,地方勢力坐大。尤其是兩次戰爭皆以唐軍大敗,這讓某些藩鎮勢力看到了機會 。

不久之後,節度使安祿山以討伐楊國忠為名,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唐朝歷經八年才將叛亂平息,大唐卻由盛轉衰。

可以說,正是由於天寶戰爭中,唐朝的巨大失敗,為日後的安史之亂埋下了禍根。

倘若,唐玄宗能親賢臣遠小人,沒有貿然發動對南詔的戰爭,也就不會有後續的安史之亂,盛唐依舊是盛唐。

但歷史不容假設,後世之人應當以史為鑑。我想這些歷史遺蹟的存在意義就在於此吧!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