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市有座白族本主廟,本主神卻是攻打南詔國的唐朝將軍,為何?'

"

在雲南大理市下關市區的蒼山斜陽峰下有個將軍洞,洞內建有一座廟祀,是為"唐李公之廟",它是大理市白族規模最大、香火最旺盛的本主廟,本主神卻是唐朝天寶年間攻打南詔國陣亡的唐朝將軍,名叫李宓。

為何陣亡的唐朝將軍會成為當地白族百姓的本主神?將軍洞內的"唐李公之妙"又如何成為本主廟的?

"

在雲南大理市下關市區的蒼山斜陽峰下有個將軍洞,洞內建有一座廟祀,是為"唐李公之廟",它是大理市白族規模最大、香火最旺盛的本主廟,本主神卻是唐朝天寶年間攻打南詔國陣亡的唐朝將軍,名叫李宓。

為何陣亡的唐朝將軍會成為當地白族百姓的本主神?將軍洞內的"唐李公之妙"又如何成為本主廟的?

大理市有座白族本主廟,本主神卻是攻打南詔國的唐朝將軍,為何?

要想知道事情的原委,此事還得從大唐與南詔國爆發的那幾場戰爭說起。

天寶戰爭,李將軍戰死沙場

大唐與南詔國的恩怨

隋末唐初,大理市洱海邊小國林立,其中有六個實力較強的小國,被稱為六昭,它們分別是:蒙巂詔(今漾濞)、越析詔(今賓川)、浪穹詔(今洱源)、邆賧詔(今洱源鄧川)、施浪詔(今洱源三營)、蒙舍詔(今巍山)。

"

在雲南大理市下關市區的蒼山斜陽峰下有個將軍洞,洞內建有一座廟祀,是為"唐李公之廟",它是大理市白族規模最大、香火最旺盛的本主廟,本主神卻是唐朝天寶年間攻打南詔國陣亡的唐朝將軍,名叫李宓。

為何陣亡的唐朝將軍會成為當地白族百姓的本主神?將軍洞內的"唐李公之妙"又如何成為本主廟的?

大理市有座白族本主廟,本主神卻是攻打南詔國的唐朝將軍,為何?

要想知道事情的原委,此事還得從大唐與南詔國爆發的那幾場戰爭說起。

天寶戰爭,李將軍戰死沙場

大唐與南詔國的恩怨

隋末唐初,大理市洱海邊小國林立,其中有六個實力較強的小國,被稱為六昭,它們分別是:蒙巂詔(今漾濞)、越析詔(今賓川)、浪穹詔(今洱源)、邆賧詔(今洱源鄧川)、施浪詔(今洱源三營)、蒙舍詔(今巍山)。

大理市有座白族本主廟,本主神卻是攻打南詔國的唐朝將軍,為何?

其中,蒙舍詔在第一代王細奴邏的治理下,很快強盛起來。

細奴邏很聰明,他知道在遙遠的中原大地有個強盛的大唐,就派遣自己的兒子邏盛率使團出訪大唐,並表示願意歸順大唐。

自此,細奴邏派人年年入唐朝貢,兩國關係日益密切。

及至第四代王皮邏閣即位時,蒙舍詔的經濟、軍事水平已經超過同在洱海地區的其他五昭。

皮邏閣是一位具有雄才偉略的蒙舍王,有心統一洱海地區。為此,皮邏閣非常重視與大唐的關係,積極爭取到大唐的支持。

得利於大唐的支持,皮邏閣先後征服了西洱海地區的諸多部落,逐步滅掉其他五昭,最終統一了洱海地區。因蒙舍詔在諸昭之南,也被稱為南昭。

統一六昭之後的南詔國,迅速發展壯大,南詔的勢力卻逐漸滲入到大唐經營的滇池地區。

"

在雲南大理市下關市區的蒼山斜陽峰下有個將軍洞,洞內建有一座廟祀,是為"唐李公之廟",它是大理市白族規模最大、香火最旺盛的本主廟,本主神卻是唐朝天寶年間攻打南詔國陣亡的唐朝將軍,名叫李宓。

為何陣亡的唐朝將軍會成為當地白族百姓的本主神?將軍洞內的"唐李公之妙"又如何成為本主廟的?

大理市有座白族本主廟,本主神卻是攻打南詔國的唐朝將軍,為何?

要想知道事情的原委,此事還得從大唐與南詔國爆發的那幾場戰爭說起。

天寶戰爭,李將軍戰死沙場

大唐與南詔國的恩怨

隋末唐初,大理市洱海邊小國林立,其中有六個實力較強的小國,被稱為六昭,它們分別是:蒙巂詔(今漾濞)、越析詔(今賓川)、浪穹詔(今洱源)、邆賧詔(今洱源鄧川)、施浪詔(今洱源三營)、蒙舍詔(今巍山)。

大理市有座白族本主廟,本主神卻是攻打南詔國的唐朝將軍,為何?

其中,蒙舍詔在第一代王細奴邏的治理下,很快強盛起來。

細奴邏很聰明,他知道在遙遠的中原大地有個強盛的大唐,就派遣自己的兒子邏盛率使團出訪大唐,並表示願意歸順大唐。

自此,細奴邏派人年年入唐朝貢,兩國關係日益密切。

及至第四代王皮邏閣即位時,蒙舍詔的經濟、軍事水平已經超過同在洱海地區的其他五昭。

皮邏閣是一位具有雄才偉略的蒙舍王,有心統一洱海地區。為此,皮邏閣非常重視與大唐的關係,積極爭取到大唐的支持。

得利於大唐的支持,皮邏閣先後征服了西洱海地區的諸多部落,逐步滅掉其他五昭,最終統一了洱海地區。因蒙舍詔在諸昭之南,也被稱為南昭。

統一六昭之後的南詔國,迅速發展壯大,南詔的勢力卻逐漸滲入到大唐經營的滇池地區。

大理市有座白族本主廟,本主神卻是攻打南詔國的唐朝將軍,為何?

原本想借助南詔牽制宿敵吐蕃的大唐,突然發現西南地區出現個強力政權,這引起大唐的警惕,開始有意的控制南詔。

此時的大唐處於唐玄宗統治後期。腐朽不堪的大唐與日益強大的南詔關係失衡,導致大唐與南詔的矛盾激化,兩國關係急轉直下。

昏庸的唐玄宗聽信權傾朝野的宰相楊國忠讒言,任命鮮于仲通為劍南節度使,越嵩都督張虔陀改任姚州都督,令他二人負責監視與控制南詔。

試想,楊國忠任命的部下能有什麼本事。正是由於張虔陀的出現,為大唐與南詔的戰爭埋下了導火索。

大唐與南詔國的戰爭

皮邏閣死後,閣邏鳳與二弟誠節爭奪王位,誠節背後的支持者是大唐,但最終勝出的是閣邏鳳,誠節被流放在外。

"

在雲南大理市下關市區的蒼山斜陽峰下有個將軍洞,洞內建有一座廟祀,是為"唐李公之廟",它是大理市白族規模最大、香火最旺盛的本主廟,本主神卻是唐朝天寶年間攻打南詔國陣亡的唐朝將軍,名叫李宓。

為何陣亡的唐朝將軍會成為當地白族百姓的本主神?將軍洞內的"唐李公之妙"又如何成為本主廟的?

大理市有座白族本主廟,本主神卻是攻打南詔國的唐朝將軍,為何?

要想知道事情的原委,此事還得從大唐與南詔國爆發的那幾場戰爭說起。

天寶戰爭,李將軍戰死沙場

大唐與南詔國的恩怨

隋末唐初,大理市洱海邊小國林立,其中有六個實力較強的小國,被稱為六昭,它們分別是:蒙巂詔(今漾濞)、越析詔(今賓川)、浪穹詔(今洱源)、邆賧詔(今洱源鄧川)、施浪詔(今洱源三營)、蒙舍詔(今巍山)。

大理市有座白族本主廟,本主神卻是攻打南詔國的唐朝將軍,為何?

其中,蒙舍詔在第一代王細奴邏的治理下,很快強盛起來。

細奴邏很聰明,他知道在遙遠的中原大地有個強盛的大唐,就派遣自己的兒子邏盛率使團出訪大唐,並表示願意歸順大唐。

自此,細奴邏派人年年入唐朝貢,兩國關係日益密切。

及至第四代王皮邏閣即位時,蒙舍詔的經濟、軍事水平已經超過同在洱海地區的其他五昭。

皮邏閣是一位具有雄才偉略的蒙舍王,有心統一洱海地區。為此,皮邏閣非常重視與大唐的關係,積極爭取到大唐的支持。

得利於大唐的支持,皮邏閣先後征服了西洱海地區的諸多部落,逐步滅掉其他五昭,最終統一了洱海地區。因蒙舍詔在諸昭之南,也被稱為南昭。

統一六昭之後的南詔國,迅速發展壯大,南詔的勢力卻逐漸滲入到大唐經營的滇池地區。

大理市有座白族本主廟,本主神卻是攻打南詔國的唐朝將軍,為何?

原本想借助南詔牽制宿敵吐蕃的大唐,突然發現西南地區出現個強力政權,這引起大唐的警惕,開始有意的控制南詔。

此時的大唐處於唐玄宗統治後期。腐朽不堪的大唐與日益強大的南詔關係失衡,導致大唐與南詔的矛盾激化,兩國關係急轉直下。

昏庸的唐玄宗聽信權傾朝野的宰相楊國忠讒言,任命鮮于仲通為劍南節度使,越嵩都督張虔陀改任姚州都督,令他二人負責監視與控制南詔。

試想,楊國忠任命的部下能有什麼本事。正是由於張虔陀的出現,為大唐與南詔的戰爭埋下了導火索。

大唐與南詔國的戰爭

皮邏閣死後,閣邏鳳與二弟誠節爭奪王位,誠節背後的支持者是大唐,但最終勝出的是閣邏鳳,誠節被流放在外。

大理市有座白族本主廟,本主神卻是攻打南詔國的唐朝將軍,為何?

相傳閣邏鳳並非是皮邏閣親生,而是他的養子。早在皮邏閣死之前,閣邏鳳就參與削平六昭活動,此人有勇有謀,深得皮邏閣信賴。

二弟誠節相比閣邏鳳而言,個人能力就差很多了。大唐是想扶持誠節以便更好的控制雲南地區。

大唐欲要扶持誠節事情敗露後 ,閣邏鳳便與大唐產生矛盾,但忌憚於大唐的實力,閣邏鳳還是臣服於大唐 ,助唐抗擊吐蕃。

雙方之間的爆發戰爭的導火索與一個人有關,此人就是此前所提到的姚州都督張虔陀。

張虔陀沒什麼本事,嬌縱蠻橫,貪婪無度,時常欺壓南詔。

公元750年,閣邏鳳路過姚州,拜會張虔陀,可張虔陀竟色膽包天,侮辱閣邏鳳同行的妻子,並向閣邏鳳勒索錢財。勒索不成,還派人去王府辱罵閣邏鳳。

身為一國之君的閣邏鳳豈能受此大辱,隨即親率大軍攻破姚州,斬殺了張虔陀,報了辱妻之仇。

閣邏鳳發動的"姚州之役"引發大唐極為不滿,雙方的戰爭就此爆發。唐玄宗在權臣楊國忠的讒言下,認命鮮于仲通為唐軍主帥,率領6萬大軍討伐南詔。

鮮于仲通更是個沒本事的人,毫無智謀,6萬大軍竟被南詔與吐蕃聯軍一舉殲滅,只有鮮于仲通狼狽不堪的逃回大唐。(南詔自身實力弱,無法抗擊唐軍,只能求助吐蕃)

前線吃了敗仗,可楊國忠卻謊報軍情,稱唐軍取得重大軍事勝利,唐玄宗不明真相,還嘉獎了鮮于仲通,提拔他為長安都城的最高長官。

此時的唐玄宗心思早已不在朝政,與他的愛妃楊玉環整日成迷於酒色聲樂之中,大唐在楊國忠的亂政下早已腐朽不堪。

"

在雲南大理市下關市區的蒼山斜陽峰下有個將軍洞,洞內建有一座廟祀,是為"唐李公之廟",它是大理市白族規模最大、香火最旺盛的本主廟,本主神卻是唐朝天寶年間攻打南詔國陣亡的唐朝將軍,名叫李宓。

為何陣亡的唐朝將軍會成為當地白族百姓的本主神?將軍洞內的"唐李公之妙"又如何成為本主廟的?

大理市有座白族本主廟,本主神卻是攻打南詔國的唐朝將軍,為何?

要想知道事情的原委,此事還得從大唐與南詔國爆發的那幾場戰爭說起。

天寶戰爭,李將軍戰死沙場

大唐與南詔國的恩怨

隋末唐初,大理市洱海邊小國林立,其中有六個實力較強的小國,被稱為六昭,它們分別是:蒙巂詔(今漾濞)、越析詔(今賓川)、浪穹詔(今洱源)、邆賧詔(今洱源鄧川)、施浪詔(今洱源三營)、蒙舍詔(今巍山)。

大理市有座白族本主廟,本主神卻是攻打南詔國的唐朝將軍,為何?

其中,蒙舍詔在第一代王細奴邏的治理下,很快強盛起來。

細奴邏很聰明,他知道在遙遠的中原大地有個強盛的大唐,就派遣自己的兒子邏盛率使團出訪大唐,並表示願意歸順大唐。

自此,細奴邏派人年年入唐朝貢,兩國關係日益密切。

及至第四代王皮邏閣即位時,蒙舍詔的經濟、軍事水平已經超過同在洱海地區的其他五昭。

皮邏閣是一位具有雄才偉略的蒙舍王,有心統一洱海地區。為此,皮邏閣非常重視與大唐的關係,積極爭取到大唐的支持。

得利於大唐的支持,皮邏閣先後征服了西洱海地區的諸多部落,逐步滅掉其他五昭,最終統一了洱海地區。因蒙舍詔在諸昭之南,也被稱為南昭。

統一六昭之後的南詔國,迅速發展壯大,南詔的勢力卻逐漸滲入到大唐經營的滇池地區。

大理市有座白族本主廟,本主神卻是攻打南詔國的唐朝將軍,為何?

原本想借助南詔牽制宿敵吐蕃的大唐,突然發現西南地區出現個強力政權,這引起大唐的警惕,開始有意的控制南詔。

此時的大唐處於唐玄宗統治後期。腐朽不堪的大唐與日益強大的南詔關係失衡,導致大唐與南詔的矛盾激化,兩國關係急轉直下。

昏庸的唐玄宗聽信權傾朝野的宰相楊國忠讒言,任命鮮于仲通為劍南節度使,越嵩都督張虔陀改任姚州都督,令他二人負責監視與控制南詔。

試想,楊國忠任命的部下能有什麼本事。正是由於張虔陀的出現,為大唐與南詔的戰爭埋下了導火索。

大唐與南詔國的戰爭

皮邏閣死後,閣邏鳳與二弟誠節爭奪王位,誠節背後的支持者是大唐,但最終勝出的是閣邏鳳,誠節被流放在外。

大理市有座白族本主廟,本主神卻是攻打南詔國的唐朝將軍,為何?

相傳閣邏鳳並非是皮邏閣親生,而是他的養子。早在皮邏閣死之前,閣邏鳳就參與削平六昭活動,此人有勇有謀,深得皮邏閣信賴。

二弟誠節相比閣邏鳳而言,個人能力就差很多了。大唐是想扶持誠節以便更好的控制雲南地區。

大唐欲要扶持誠節事情敗露後 ,閣邏鳳便與大唐產生矛盾,但忌憚於大唐的實力,閣邏鳳還是臣服於大唐 ,助唐抗擊吐蕃。

雙方之間的爆發戰爭的導火索與一個人有關,此人就是此前所提到的姚州都督張虔陀。

張虔陀沒什麼本事,嬌縱蠻橫,貪婪無度,時常欺壓南詔。

公元750年,閣邏鳳路過姚州,拜會張虔陀,可張虔陀竟色膽包天,侮辱閣邏鳳同行的妻子,並向閣邏鳳勒索錢財。勒索不成,還派人去王府辱罵閣邏鳳。

身為一國之君的閣邏鳳豈能受此大辱,隨即親率大軍攻破姚州,斬殺了張虔陀,報了辱妻之仇。

閣邏鳳發動的"姚州之役"引發大唐極為不滿,雙方的戰爭就此爆發。唐玄宗在權臣楊國忠的讒言下,認命鮮于仲通為唐軍主帥,率領6萬大軍討伐南詔。

鮮于仲通更是個沒本事的人,毫無智謀,6萬大軍竟被南詔與吐蕃聯軍一舉殲滅,只有鮮于仲通狼狽不堪的逃回大唐。(南詔自身實力弱,無法抗擊唐軍,只能求助吐蕃)

前線吃了敗仗,可楊國忠卻謊報軍情,稱唐軍取得重大軍事勝利,唐玄宗不明真相,還嘉獎了鮮于仲通,提拔他為長安都城的最高長官。

此時的唐玄宗心思早已不在朝政,與他的愛妃楊玉環整日成迷於酒色聲樂之中,大唐在楊國忠的亂政下早已腐朽不堪。

大理市有座白族本主廟,本主神卻是攻打南詔國的唐朝將軍,為何?

急於邀功的楊國忠向唐玄宗進獻讒言,再一次發動了對南詔的征討戰爭。這次唐軍的主帥是李宓,就是那位供奉在將軍洞的本主神。

"

在雲南大理市下關市區的蒼山斜陽峰下有個將軍洞,洞內建有一座廟祀,是為"唐李公之廟",它是大理市白族規模最大、香火最旺盛的本主廟,本主神卻是唐朝天寶年間攻打南詔國陣亡的唐朝將軍,名叫李宓。

為何陣亡的唐朝將軍會成為當地白族百姓的本主神?將軍洞內的"唐李公之妙"又如何成為本主廟的?

大理市有座白族本主廟,本主神卻是攻打南詔國的唐朝將軍,為何?

要想知道事情的原委,此事還得從大唐與南詔國爆發的那幾場戰爭說起。

天寶戰爭,李將軍戰死沙場

大唐與南詔國的恩怨

隋末唐初,大理市洱海邊小國林立,其中有六個實力較強的小國,被稱為六昭,它們分別是:蒙巂詔(今漾濞)、越析詔(今賓川)、浪穹詔(今洱源)、邆賧詔(今洱源鄧川)、施浪詔(今洱源三營)、蒙舍詔(今巍山)。

大理市有座白族本主廟,本主神卻是攻打南詔國的唐朝將軍,為何?

其中,蒙舍詔在第一代王細奴邏的治理下,很快強盛起來。

細奴邏很聰明,他知道在遙遠的中原大地有個強盛的大唐,就派遣自己的兒子邏盛率使團出訪大唐,並表示願意歸順大唐。

自此,細奴邏派人年年入唐朝貢,兩國關係日益密切。

及至第四代王皮邏閣即位時,蒙舍詔的經濟、軍事水平已經超過同在洱海地區的其他五昭。

皮邏閣是一位具有雄才偉略的蒙舍王,有心統一洱海地區。為此,皮邏閣非常重視與大唐的關係,積極爭取到大唐的支持。

得利於大唐的支持,皮邏閣先後征服了西洱海地區的諸多部落,逐步滅掉其他五昭,最終統一了洱海地區。因蒙舍詔在諸昭之南,也被稱為南昭。

統一六昭之後的南詔國,迅速發展壯大,南詔的勢力卻逐漸滲入到大唐經營的滇池地區。

大理市有座白族本主廟,本主神卻是攻打南詔國的唐朝將軍,為何?

原本想借助南詔牽制宿敵吐蕃的大唐,突然發現西南地區出現個強力政權,這引起大唐的警惕,開始有意的控制南詔。

此時的大唐處於唐玄宗統治後期。腐朽不堪的大唐與日益強大的南詔關係失衡,導致大唐與南詔的矛盾激化,兩國關係急轉直下。

昏庸的唐玄宗聽信權傾朝野的宰相楊國忠讒言,任命鮮于仲通為劍南節度使,越嵩都督張虔陀改任姚州都督,令他二人負責監視與控制南詔。

試想,楊國忠任命的部下能有什麼本事。正是由於張虔陀的出現,為大唐與南詔的戰爭埋下了導火索。

大唐與南詔國的戰爭

皮邏閣死後,閣邏鳳與二弟誠節爭奪王位,誠節背後的支持者是大唐,但最終勝出的是閣邏鳳,誠節被流放在外。

大理市有座白族本主廟,本主神卻是攻打南詔國的唐朝將軍,為何?

相傳閣邏鳳並非是皮邏閣親生,而是他的養子。早在皮邏閣死之前,閣邏鳳就參與削平六昭活動,此人有勇有謀,深得皮邏閣信賴。

二弟誠節相比閣邏鳳而言,個人能力就差很多了。大唐是想扶持誠節以便更好的控制雲南地區。

大唐欲要扶持誠節事情敗露後 ,閣邏鳳便與大唐產生矛盾,但忌憚於大唐的實力,閣邏鳳還是臣服於大唐 ,助唐抗擊吐蕃。

雙方之間的爆發戰爭的導火索與一個人有關,此人就是此前所提到的姚州都督張虔陀。

張虔陀沒什麼本事,嬌縱蠻橫,貪婪無度,時常欺壓南詔。

公元750年,閣邏鳳路過姚州,拜會張虔陀,可張虔陀竟色膽包天,侮辱閣邏鳳同行的妻子,並向閣邏鳳勒索錢財。勒索不成,還派人去王府辱罵閣邏鳳。

身為一國之君的閣邏鳳豈能受此大辱,隨即親率大軍攻破姚州,斬殺了張虔陀,報了辱妻之仇。

閣邏鳳發動的"姚州之役"引發大唐極為不滿,雙方的戰爭就此爆發。唐玄宗在權臣楊國忠的讒言下,認命鮮于仲通為唐軍主帥,率領6萬大軍討伐南詔。

鮮于仲通更是個沒本事的人,毫無智謀,6萬大軍竟被南詔與吐蕃聯軍一舉殲滅,只有鮮于仲通狼狽不堪的逃回大唐。(南詔自身實力弱,無法抗擊唐軍,只能求助吐蕃)

前線吃了敗仗,可楊國忠卻謊報軍情,稱唐軍取得重大軍事勝利,唐玄宗不明真相,還嘉獎了鮮于仲通,提拔他為長安都城的最高長官。

此時的唐玄宗心思早已不在朝政,與他的愛妃楊玉環整日成迷於酒色聲樂之中,大唐在楊國忠的亂政下早已腐朽不堪。

大理市有座白族本主廟,本主神卻是攻打南詔國的唐朝將軍,為何?

急於邀功的楊國忠向唐玄宗進獻讒言,再一次發動了對南詔的征討戰爭。這次唐軍的主帥是李宓,就是那位供奉在將軍洞的本主神。

大理市有座白族本主廟,本主神卻是攻打南詔國的唐朝將軍,為何?

可憐的李宓,所率的大軍竟是楊國忠在河南、河北等地徵集的平民百姓,根本沒有戰鬥力可言,若遇上戰鬥力強悍的南詔軍隊,勝負可想而知。

更可悲的是,李宓還是閣邏鳳的好朋友,出征前,李宓苦不堪言,感慨到:南詔受聖朝冊封,稱臣納貢,不違不悖,豈有風雲突變之理?自古征戰無情,知交對壘,弟兄仇殺,血染沙場,天理良心何在!

李宓深知皇命不可違,只能率領大軍千里遠征南詔。

南北氣候差異巨大,一路上徵南大軍受盡蠻煙瘴雨帶來的疾病和因糧草供應不足誤食野菜中毒的折磨。還未到到達南詔,便死傷無數,軍心渙散。

好不容易抵達南詔,李宓大軍因受疾病和糧草供應不足等因素,軍隊戰鬥力大減,而閣邏鳳早已做好準備,並聯手吐蕃,抗擊唐軍。

雙方激戰洱海腹地,最終,李宓兵敗自殺,跟隨李將軍出征的數萬唐軍將士大多戰死沙場。

戰後,閣邏鳳下令將李宓將軍遺體葬於蒼山斜陽峰麓,葬而祭之,昭曰“生雖禍之始,死乃怨之終,豈顧前非而亡大禮”。

李將軍也算是忠義之士,死後受到散落在大理民間唐軍後裔的尊崇,被奉為利濟將軍,後來成為當地著名的本主之一,立廟祭祀。

將軍洞成為本主廟,李宓成為本主神

天寶戰爭中,雖然唐軍全軍覆沒,但這不等於全都戰死,還有一些唐軍被俘虜或者逃散,這些人或流落或被安置於洱海周邊。

此前曾說到,李將軍所統帥的軍隊中都是被強徵的漢族百姓,因此這些人具有較高的生產水平,他們逐步的融合於白族之中,對南詔的經濟文化發展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

滄海桑田,等到明朝時期,南詔國早已灰飛煙滅,曾經的唐軍將士早已被白族化,但他們沒有忘記自己是天寶戰爭中唐軍將士的後代。

相傳在明嘉靖二十九年,大理巍山縣有一個姓李的人到大理府,自稱是唐朝李宓將軍的後裔,先祖追隨李將軍征戰南詔,兵敗後隱姓埋名,匿居於巍山,聽聞皇上施恩表彰忠烈,李將軍乃忠烈之士,請為李將軍立廟以慰忠魂。

大理知府傳見此人進行盤問,問其居住何處,還有何人,並派人前往巍山盤問。

數日後,派去的人回來稟告大理知府,說巍山有一村,全村人都姓李,都說始祖是唐天寶年間隨李將軍而來。

此時,嘉慶皇帝正實行"尊漢抑夷"之策,施恩表彰忠烈,大理知府心想此事正和上意,就相信了那人所說的話。便問那人,廟應建何處。

那人說,當年李宓將軍是在大理下關殉國,廟就建在下關吧,我們願盡全力捐資,如果有不足的地方還請官府給予援助。

知府聽後,傳於下關官紳募捐籌資,籌建廟祀。

當時人們封建迷信嚴重,認為建廟後,李宓將軍就可以統帥下關戰街處"萬人冢"的冤魂野鬼,這些冤魂野鬼不在危害人間,為此都願意樂捐建廟。

廟址就選在了蒼山斜陽山麓下的龍王廟,將原來的龍王廟改為李將軍廟,而將龍王廟遷於偏殿。

之所以將廟建在此處,除了風水上的講究,還有就是將軍廟背靠蒼山,俯臨戰街,遠眺可以看到"萬人冢",預示著李將軍的英魂與部下英魂能夠朝夕相處。

廟建成後,大理知府親臨下關,貼出告示:宣揚李將軍壯烈殉國,一門忠烈,理應受到百姓的祭祀,以慰將軍之魂。

廟建成初期,只有關內的漢人禮奉,關外的當地人都在戰街。關外當地人立閣邏鳳為本主,關內的漢人立李宓為本主。

關內漢人稱閣邏鳳背信棄義,背叛大唐,虐殺兄弟,而李將軍滿門忠烈。關外人隨即反駁稱閣邏鳳智勇雙全,抵抗大唐入侵,唐皇帝不明是非,是昏君,李宓助紂為虐。

為此,雙方爭鬥不休,後逐漸採用攔禁方法,禁止對方前來祭祀。直到清嘉慶年間,雙方曾爆發大規模爭鬥,鬧到官府,後來在官府的調停下,採取折中辦法,兩地居民可以自願來往祭祀。

後來 ,關內的李宓將軍廟因人一再倡導,香火日益旺盛,久而久之就成為兩地居民的本主廟。

據說原來的龍王廟內有很多溶洞出水,灌溉了大量的農田,後龍王廟被改建為唐李將軍廟,當地人就叫此處為將軍洞。

當地百姓受封建思想影響,便侍奉李宓為"龍尾山泉利濟將軍",成為管水路的水利之神。

因敬重他是忠義之士,前來祭拜的人越來越多,李宓也就逐漸成為當地百姓的本主神。

以上便是李宓成為白族本主神事情的原委。

白族本主廟(知識點)

本主是白族百姓的宗教信仰,白族語中,本主叫"武僧",是"本境福王"的簡稱,意思是"我的主人"。

"

在雲南大理市下關市區的蒼山斜陽峰下有個將軍洞,洞內建有一座廟祀,是為"唐李公之廟",它是大理市白族規模最大、香火最旺盛的本主廟,本主神卻是唐朝天寶年間攻打南詔國陣亡的唐朝將軍,名叫李宓。

為何陣亡的唐朝將軍會成為當地白族百姓的本主神?將軍洞內的"唐李公之妙"又如何成為本主廟的?

大理市有座白族本主廟,本主神卻是攻打南詔國的唐朝將軍,為何?

要想知道事情的原委,此事還得從大唐與南詔國爆發的那幾場戰爭說起。

天寶戰爭,李將軍戰死沙場

大唐與南詔國的恩怨

隋末唐初,大理市洱海邊小國林立,其中有六個實力較強的小國,被稱為六昭,它們分別是:蒙巂詔(今漾濞)、越析詔(今賓川)、浪穹詔(今洱源)、邆賧詔(今洱源鄧川)、施浪詔(今洱源三營)、蒙舍詔(今巍山)。

大理市有座白族本主廟,本主神卻是攻打南詔國的唐朝將軍,為何?

其中,蒙舍詔在第一代王細奴邏的治理下,很快強盛起來。

細奴邏很聰明,他知道在遙遠的中原大地有個強盛的大唐,就派遣自己的兒子邏盛率使團出訪大唐,並表示願意歸順大唐。

自此,細奴邏派人年年入唐朝貢,兩國關係日益密切。

及至第四代王皮邏閣即位時,蒙舍詔的經濟、軍事水平已經超過同在洱海地區的其他五昭。

皮邏閣是一位具有雄才偉略的蒙舍王,有心統一洱海地區。為此,皮邏閣非常重視與大唐的關係,積極爭取到大唐的支持。

得利於大唐的支持,皮邏閣先後征服了西洱海地區的諸多部落,逐步滅掉其他五昭,最終統一了洱海地區。因蒙舍詔在諸昭之南,也被稱為南昭。

統一六昭之後的南詔國,迅速發展壯大,南詔的勢力卻逐漸滲入到大唐經營的滇池地區。

大理市有座白族本主廟,本主神卻是攻打南詔國的唐朝將軍,為何?

原本想借助南詔牽制宿敵吐蕃的大唐,突然發現西南地區出現個強力政權,這引起大唐的警惕,開始有意的控制南詔。

此時的大唐處於唐玄宗統治後期。腐朽不堪的大唐與日益強大的南詔關係失衡,導致大唐與南詔的矛盾激化,兩國關係急轉直下。

昏庸的唐玄宗聽信權傾朝野的宰相楊國忠讒言,任命鮮于仲通為劍南節度使,越嵩都督張虔陀改任姚州都督,令他二人負責監視與控制南詔。

試想,楊國忠任命的部下能有什麼本事。正是由於張虔陀的出現,為大唐與南詔的戰爭埋下了導火索。

大唐與南詔國的戰爭

皮邏閣死後,閣邏鳳與二弟誠節爭奪王位,誠節背後的支持者是大唐,但最終勝出的是閣邏鳳,誠節被流放在外。

大理市有座白族本主廟,本主神卻是攻打南詔國的唐朝將軍,為何?

相傳閣邏鳳並非是皮邏閣親生,而是他的養子。早在皮邏閣死之前,閣邏鳳就參與削平六昭活動,此人有勇有謀,深得皮邏閣信賴。

二弟誠節相比閣邏鳳而言,個人能力就差很多了。大唐是想扶持誠節以便更好的控制雲南地區。

大唐欲要扶持誠節事情敗露後 ,閣邏鳳便與大唐產生矛盾,但忌憚於大唐的實力,閣邏鳳還是臣服於大唐 ,助唐抗擊吐蕃。

雙方之間的爆發戰爭的導火索與一個人有關,此人就是此前所提到的姚州都督張虔陀。

張虔陀沒什麼本事,嬌縱蠻橫,貪婪無度,時常欺壓南詔。

公元750年,閣邏鳳路過姚州,拜會張虔陀,可張虔陀竟色膽包天,侮辱閣邏鳳同行的妻子,並向閣邏鳳勒索錢財。勒索不成,還派人去王府辱罵閣邏鳳。

身為一國之君的閣邏鳳豈能受此大辱,隨即親率大軍攻破姚州,斬殺了張虔陀,報了辱妻之仇。

閣邏鳳發動的"姚州之役"引發大唐極為不滿,雙方的戰爭就此爆發。唐玄宗在權臣楊國忠的讒言下,認命鮮于仲通為唐軍主帥,率領6萬大軍討伐南詔。

鮮于仲通更是個沒本事的人,毫無智謀,6萬大軍竟被南詔與吐蕃聯軍一舉殲滅,只有鮮于仲通狼狽不堪的逃回大唐。(南詔自身實力弱,無法抗擊唐軍,只能求助吐蕃)

前線吃了敗仗,可楊國忠卻謊報軍情,稱唐軍取得重大軍事勝利,唐玄宗不明真相,還嘉獎了鮮于仲通,提拔他為長安都城的最高長官。

此時的唐玄宗心思早已不在朝政,與他的愛妃楊玉環整日成迷於酒色聲樂之中,大唐在楊國忠的亂政下早已腐朽不堪。

大理市有座白族本主廟,本主神卻是攻打南詔國的唐朝將軍,為何?

急於邀功的楊國忠向唐玄宗進獻讒言,再一次發動了對南詔的征討戰爭。這次唐軍的主帥是李宓,就是那位供奉在將軍洞的本主神。

大理市有座白族本主廟,本主神卻是攻打南詔國的唐朝將軍,為何?

可憐的李宓,所率的大軍竟是楊國忠在河南、河北等地徵集的平民百姓,根本沒有戰鬥力可言,若遇上戰鬥力強悍的南詔軍隊,勝負可想而知。

更可悲的是,李宓還是閣邏鳳的好朋友,出征前,李宓苦不堪言,感慨到:南詔受聖朝冊封,稱臣納貢,不違不悖,豈有風雲突變之理?自古征戰無情,知交對壘,弟兄仇殺,血染沙場,天理良心何在!

李宓深知皇命不可違,只能率領大軍千里遠征南詔。

南北氣候差異巨大,一路上徵南大軍受盡蠻煙瘴雨帶來的疾病和因糧草供應不足誤食野菜中毒的折磨。還未到到達南詔,便死傷無數,軍心渙散。

好不容易抵達南詔,李宓大軍因受疾病和糧草供應不足等因素,軍隊戰鬥力大減,而閣邏鳳早已做好準備,並聯手吐蕃,抗擊唐軍。

雙方激戰洱海腹地,最終,李宓兵敗自殺,跟隨李將軍出征的數萬唐軍將士大多戰死沙場。

戰後,閣邏鳳下令將李宓將軍遺體葬於蒼山斜陽峰麓,葬而祭之,昭曰“生雖禍之始,死乃怨之終,豈顧前非而亡大禮”。

李將軍也算是忠義之士,死後受到散落在大理民間唐軍後裔的尊崇,被奉為利濟將軍,後來成為當地著名的本主之一,立廟祭祀。

將軍洞成為本主廟,李宓成為本主神

天寶戰爭中,雖然唐軍全軍覆沒,但這不等於全都戰死,還有一些唐軍被俘虜或者逃散,這些人或流落或被安置於洱海周邊。

此前曾說到,李將軍所統帥的軍隊中都是被強徵的漢族百姓,因此這些人具有較高的生產水平,他們逐步的融合於白族之中,對南詔的經濟文化發展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

滄海桑田,等到明朝時期,南詔國早已灰飛煙滅,曾經的唐軍將士早已被白族化,但他們沒有忘記自己是天寶戰爭中唐軍將士的後代。

相傳在明嘉靖二十九年,大理巍山縣有一個姓李的人到大理府,自稱是唐朝李宓將軍的後裔,先祖追隨李將軍征戰南詔,兵敗後隱姓埋名,匿居於巍山,聽聞皇上施恩表彰忠烈,李將軍乃忠烈之士,請為李將軍立廟以慰忠魂。

大理知府傳見此人進行盤問,問其居住何處,還有何人,並派人前往巍山盤問。

數日後,派去的人回來稟告大理知府,說巍山有一村,全村人都姓李,都說始祖是唐天寶年間隨李將軍而來。

此時,嘉慶皇帝正實行"尊漢抑夷"之策,施恩表彰忠烈,大理知府心想此事正和上意,就相信了那人所說的話。便問那人,廟應建何處。

那人說,當年李宓將軍是在大理下關殉國,廟就建在下關吧,我們願盡全力捐資,如果有不足的地方還請官府給予援助。

知府聽後,傳於下關官紳募捐籌資,籌建廟祀。

當時人們封建迷信嚴重,認為建廟後,李宓將軍就可以統帥下關戰街處"萬人冢"的冤魂野鬼,這些冤魂野鬼不在危害人間,為此都願意樂捐建廟。

廟址就選在了蒼山斜陽山麓下的龍王廟,將原來的龍王廟改為李將軍廟,而將龍王廟遷於偏殿。

之所以將廟建在此處,除了風水上的講究,還有就是將軍廟背靠蒼山,俯臨戰街,遠眺可以看到"萬人冢",預示著李將軍的英魂與部下英魂能夠朝夕相處。

廟建成後,大理知府親臨下關,貼出告示:宣揚李將軍壯烈殉國,一門忠烈,理應受到百姓的祭祀,以慰將軍之魂。

廟建成初期,只有關內的漢人禮奉,關外的當地人都在戰街。關外當地人立閣邏鳳為本主,關內的漢人立李宓為本主。

關內漢人稱閣邏鳳背信棄義,背叛大唐,虐殺兄弟,而李將軍滿門忠烈。關外人隨即反駁稱閣邏鳳智勇雙全,抵抗大唐入侵,唐皇帝不明是非,是昏君,李宓助紂為虐。

為此,雙方爭鬥不休,後逐漸採用攔禁方法,禁止對方前來祭祀。直到清嘉慶年間,雙方曾爆發大規模爭鬥,鬧到官府,後來在官府的調停下,採取折中辦法,兩地居民可以自願來往祭祀。

後來 ,關內的李宓將軍廟因人一再倡導,香火日益旺盛,久而久之就成為兩地居民的本主廟。

據說原來的龍王廟內有很多溶洞出水,灌溉了大量的農田,後龍王廟被改建為唐李將軍廟,當地人就叫此處為將軍洞。

當地百姓受封建思想影響,便侍奉李宓為"龍尾山泉利濟將軍",成為管水路的水利之神。

因敬重他是忠義之士,前來祭拜的人越來越多,李宓也就逐漸成為當地百姓的本主神。

以上便是李宓成為白族本主神事情的原委。

白族本主廟(知識點)

本主是白族百姓的宗教信仰,白族語中,本主叫"武僧",是"本境福王"的簡稱,意思是"我的主人"。

大理市有座白族本主廟,本主神卻是攻打南詔國的唐朝將軍,為何?

只要和白族村社有密切關係的人和事物都可以成為本主,既有傳說人物,也有歷史上真實人物,既有英雄,也有平民,既有漢族也有其他民族人物。

這充分體現出本主崇拜兼容幷蓄的特點,反映出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白族百姓從祖國大統一、民族團結願望出發的寬容。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