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屆唐朝宰相、高考狀元都是“越南人”|安南紀事(二)'

"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墓誌銘系列/不定期更新/細雨絲竹(撰文)|

唐憲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太學生廖有方在當年的科舉考試中落第了。好比現代人高考落榜,心情難免要頹喪一陣子。為了振作精神,廖有方動身去蜀地遊玩。途經寶雞以西地面,廖有方人困馬乏,就近找了一間旅館投宿。誰知,剛進房間躺下,突然聽見幾聲瘮人的呻吟聲。尤為詭異的是,再仔細一聽,那聲音又消失了。換成別人,可能會立即蒙進被子裡瑟瑟發抖,但廖有方很勇敢,還有一顆古道熱腸的心。他出門察看,在另一間居室裡找到一個貧病交加的少年。在廖有方關切的詢問下,少年告訴他:“我幾次參加科舉考試都落第了。”隨後鄭重拜謝,把身後事託付給廖有方。

【《唐故京兆府雲陽縣令廖君墓銘》:遂館於郡學,由是仍振文筆,聞□交趾。次遊太學,知文戰可必。】

"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墓誌銘系列/不定期更新/細雨絲竹(撰文)|

唐憲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太學生廖有方在當年的科舉考試中落第了。好比現代人高考落榜,心情難免要頹喪一陣子。為了振作精神,廖有方動身去蜀地遊玩。途經寶雞以西地面,廖有方人困馬乏,就近找了一間旅館投宿。誰知,剛進房間躺下,突然聽見幾聲瘮人的呻吟聲。尤為詭異的是,再仔細一聽,那聲音又消失了。換成別人,可能會立即蒙進被子裡瑟瑟發抖,但廖有方很勇敢,還有一顆古道熱腸的心。他出門察看,在另一間居室裡找到一個貧病交加的少年。在廖有方關切的詢問下,少年告訴他:“我幾次參加科舉考試都落第了。”隨後鄭重拜謝,把身後事託付給廖有方。

【《唐故京兆府雲陽縣令廖君墓銘》:遂館於郡學,由是仍振文筆,聞□交趾。次遊太學,知文戰可必。】

這一屆唐朝宰相、高考狀元都是“越南人”|安南紀事(二)

廖有方急忙為他請醫求藥,可惜為時已晚。不一會兒,少年病逝了。路費並不寬裕的廖有方毅然出售自己的乘馬和鞍具,換來財帛安葬了無名少年。

想到死者與自己同為高考落榜生,如今陰陽相隔、同命殊途,廖有方痛惜不已,思緒起伏,為病歿少年寫了一首輓詩《題旅櫬》:“嗟君沒世委空囊,幾度勞心翰墨場。半面為君申一慟,不知何處是家鄉。”這首詩作為墓誌銘,刻在了少年的墓碑上。按照當時的風俗,墓誌銘應該也留下了作者“廖有方”的大名,從而把他的善舉傳播到四面八方。

不久,病歿少年的親屬聽說了此事。少年的妹夫戴克勤在東川靈龕驛擔任管理驛站的官員,時刻留意有關“廖有方”的消息。當廖有方從蜀地旅行歸來,路過靈龕驛,戴克勤就將他請到家裡做客,和妻子一起盛情接待他,如同對待闊別重逢的親人。也正是從戴克勤夫婦這裡,廖有方獲知那位和自己有緣的早逝少年名叫“胡綰”,是戴妻胡氏最小的哥哥。

廖有方告辭時,戴克勤夫妻贈給他一馱價值千百貫的絲織品。他堅辭不受:“我身為一個堂堂男子,懂得古往今來一些基本的道理。只不過偶然安葬了一位多次科舉不第的同道之人,實在不能接受如此貴重的禮物。”戴克勤也很堅持,帶著禮物騎馬送他。送了一程又一程,直至經過下一個驛站,廖有方仍然不收禮物。

送君千里,終須一別。無奈之下,戴克勤只得與廖有方握手道別,各奔西東。禮物就這樣扔在了荒郊野外。

"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墓誌銘系列/不定期更新/細雨絲竹(撰文)|

唐憲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太學生廖有方在當年的科舉考試中落第了。好比現代人高考落榜,心情難免要頹喪一陣子。為了振作精神,廖有方動身去蜀地遊玩。途經寶雞以西地面,廖有方人困馬乏,就近找了一間旅館投宿。誰知,剛進房間躺下,突然聽見幾聲瘮人的呻吟聲。尤為詭異的是,再仔細一聽,那聲音又消失了。換成別人,可能會立即蒙進被子裡瑟瑟發抖,但廖有方很勇敢,還有一顆古道熱腸的心。他出門察看,在另一間居室裡找到一個貧病交加的少年。在廖有方關切的詢問下,少年告訴他:“我幾次參加科舉考試都落第了。”隨後鄭重拜謝,把身後事託付給廖有方。

【《唐故京兆府雲陽縣令廖君墓銘》:遂館於郡學,由是仍振文筆,聞□交趾。次遊太學,知文戰可必。】

這一屆唐朝宰相、高考狀元都是“越南人”|安南紀事(二)

廖有方急忙為他請醫求藥,可惜為時已晚。不一會兒,少年病逝了。路費並不寬裕的廖有方毅然出售自己的乘馬和鞍具,換來財帛安葬了無名少年。

想到死者與自己同為高考落榜生,如今陰陽相隔、同命殊途,廖有方痛惜不已,思緒起伏,為病歿少年寫了一首輓詩《題旅櫬》:“嗟君沒世委空囊,幾度勞心翰墨場。半面為君申一慟,不知何處是家鄉。”這首詩作為墓誌銘,刻在了少年的墓碑上。按照當時的風俗,墓誌銘應該也留下了作者“廖有方”的大名,從而把他的善舉傳播到四面八方。

不久,病歿少年的親屬聽說了此事。少年的妹夫戴克勤在東川靈龕驛擔任管理驛站的官員,時刻留意有關“廖有方”的消息。當廖有方從蜀地旅行歸來,路過靈龕驛,戴克勤就將他請到家裡做客,和妻子一起盛情接待他,如同對待闊別重逢的親人。也正是從戴克勤夫婦這裡,廖有方獲知那位和自己有緣的早逝少年名叫“胡綰”,是戴妻胡氏最小的哥哥。

廖有方告辭時,戴克勤夫妻贈給他一馱價值千百貫的絲織品。他堅辭不受:“我身為一個堂堂男子,懂得古往今來一些基本的道理。只不過偶然安葬了一位多次科舉不第的同道之人,實在不能接受如此貴重的禮物。”戴克勤也很堅持,帶著禮物騎馬送他。送了一程又一程,直至經過下一個驛站,廖有方仍然不收禮物。

送君千里,終須一別。無奈之下,戴克勤只得與廖有方握手道別,各奔西東。禮物就這樣扔在了荒郊野外。

這一屆唐朝宰相、高考狀元都是“越南人”|安南紀事(二)

翌年,元和十一年(816年),廖有方再次參加科舉考試。這一次,他勝利闖關,進士及第,成為這一年的高考狀元之一。廖有方金榜題名,義葬胡綰的佳話隨之傳遍全國。人們稱讚廖有方為義士,胡綰的妹夫戴克勤也獲提拔重用,成就了一番功業。後來,《題旅櫬》被收入《全唐詩》。(注:以上綜合《太平廣記》、《云溪友議》和《唐詩紀事》相關記載整理而成。)看到這一切,早早駕鶴西遊的胡綰想必會露出欣慰的笑容。在他縹緲空靈的臨終回憶裡,廖有方急切的聲音永遠不會抹去:“君且稍安,某即刻去找閭閻醫工!”

他記得,廖有方說話時,帶著一口長安、安南混合口音。

"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墓誌銘系列/不定期更新/細雨絲竹(撰文)|

唐憲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太學生廖有方在當年的科舉考試中落第了。好比現代人高考落榜,心情難免要頹喪一陣子。為了振作精神,廖有方動身去蜀地遊玩。途經寶雞以西地面,廖有方人困馬乏,就近找了一間旅館投宿。誰知,剛進房間躺下,突然聽見幾聲瘮人的呻吟聲。尤為詭異的是,再仔細一聽,那聲音又消失了。換成別人,可能會立即蒙進被子裡瑟瑟發抖,但廖有方很勇敢,還有一顆古道熱腸的心。他出門察看,在另一間居室裡找到一個貧病交加的少年。在廖有方關切的詢問下,少年告訴他:“我幾次參加科舉考試都落第了。”隨後鄭重拜謝,把身後事託付給廖有方。

【《唐故京兆府雲陽縣令廖君墓銘》:遂館於郡學,由是仍振文筆,聞□交趾。次遊太學,知文戰可必。】

這一屆唐朝宰相、高考狀元都是“越南人”|安南紀事(二)

廖有方急忙為他請醫求藥,可惜為時已晚。不一會兒,少年病逝了。路費並不寬裕的廖有方毅然出售自己的乘馬和鞍具,換來財帛安葬了無名少年。

想到死者與自己同為高考落榜生,如今陰陽相隔、同命殊途,廖有方痛惜不已,思緒起伏,為病歿少年寫了一首輓詩《題旅櫬》:“嗟君沒世委空囊,幾度勞心翰墨場。半面為君申一慟,不知何處是家鄉。”這首詩作為墓誌銘,刻在了少年的墓碑上。按照當時的風俗,墓誌銘應該也留下了作者“廖有方”的大名,從而把他的善舉傳播到四面八方。

不久,病歿少年的親屬聽說了此事。少年的妹夫戴克勤在東川靈龕驛擔任管理驛站的官員,時刻留意有關“廖有方”的消息。當廖有方從蜀地旅行歸來,路過靈龕驛,戴克勤就將他請到家裡做客,和妻子一起盛情接待他,如同對待闊別重逢的親人。也正是從戴克勤夫婦這裡,廖有方獲知那位和自己有緣的早逝少年名叫“胡綰”,是戴妻胡氏最小的哥哥。

廖有方告辭時,戴克勤夫妻贈給他一馱價值千百貫的絲織品。他堅辭不受:“我身為一個堂堂男子,懂得古往今來一些基本的道理。只不過偶然安葬了一位多次科舉不第的同道之人,實在不能接受如此貴重的禮物。”戴克勤也很堅持,帶著禮物騎馬送他。送了一程又一程,直至經過下一個驛站,廖有方仍然不收禮物。

送君千里,終須一別。無奈之下,戴克勤只得與廖有方握手道別,各奔西東。禮物就這樣扔在了荒郊野外。

這一屆唐朝宰相、高考狀元都是“越南人”|安南紀事(二)

翌年,元和十一年(816年),廖有方再次參加科舉考試。這一次,他勝利闖關,進士及第,成為這一年的高考狀元之一。廖有方金榜題名,義葬胡綰的佳話隨之傳遍全國。人們稱讚廖有方為義士,胡綰的妹夫戴克勤也獲提拔重用,成就了一番功業。後來,《題旅櫬》被收入《全唐詩》。(注:以上綜合《太平廣記》、《云溪友議》和《唐詩紀事》相關記載整理而成。)看到這一切,早早駕鶴西遊的胡綰想必會露出欣慰的笑容。在他縹緲空靈的臨終回憶裡,廖有方急切的聲音永遠不會抹去:“君且稍安,某即刻去找閭閻醫工!”

他記得,廖有方說話時,帶著一口長安、安南混合口音。

這一屆唐朝宰相、高考狀元都是“越南人”|安南紀事(二)

廖有方,字“遊卿”,後以“遊卿”為名,取表字“秦都”,是安南都護府的高考狀元,其祖籍地為交州(古稱“交趾”),地處唐朝最偏遠的南疆,今屬於越南。假設廖有方生活在現代,很有可能是一位越南人。

【1.《唐故京兆府雲陽縣令廖君墓銘》:君諱遊卿,字秦都。本諱有方,字遊卿。2.北宋計有功《唐詩紀事》:(廖)有方,交州人,柳子厚以序送之。】

但在唐朝,安南府再偏遠也是大唐天子的“王土”,當地學子參加科舉考試,與其他地區考生一視同仁,做同一套試卷、適用相同的評分標準。在報考名額上,由於人口比例等因素,安南學生還要應對更加嚴峻的挑戰。唐朝規定,安南府每年選送參加進士科考試的士子不得超過八人,明經科不得超過十人,與嶺南等地區並列全國倒數第一。因此,在安南府,家長們犯愁的首先不是孩子能否上一本線,光是爭取一張高考准考證就足夠把髮際線逼退二十釐米了。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會昌五年舉格節文,雲公卿百寮子弟及京幾內士人寄客外州府舉士人等修明經、進士業者,並隸名所在監及官學,仍精加考試。所送人數,其國子監明經,舊格每年送三百五十人,今請送三百人;進士,依舊格送三十人;其隸名明經,亦請送二百人……金汝、鹽豐、福建、黔府、桂府、嶺南、安南、邕容等道,所送進士不得過七人, 明經不得過十人。】

廖有方的起跑線比同鄉學子高。他的父親廖伯元任職嚴州刺史(今廣西省柳州來賓縣),品秩最低為正四品下。廖有方作為“文武五品以上子孫”,有資格投考太學。而考取太學生,不但讓他受到一流的教育,也給了他更多參加科舉考試的機會,不受安南府地方名額的限制。

【1.《唐故京兆府雲陽縣令廖君墓銘》:曾祖懷恩, 潮州刺史。祖芬, 衡陽(缺二字)。父伯元, 嚴州刺史, 君嚴州次子。2.《舊唐書》:太學博士三人(正六品上),助教三人(從七品上),學生五百人。太學博士掌教文武五品已上及郡縣公子孫,從三品曾孫之為生者。教法並如國子……正第四品下階。尚書右丞(永昌元年進為從三品,如意元年復舊)、諸司侍郎、太子右庶子、左右諭德、左右千牛衛、左右監門衛中郎將、親勳翊衛羽林中郎將、下州刺史(《武德令》,中州刺史,正四品,下州刺史,從四品上。《貞觀令》,一切為下州,加入正四品下。自此已上職事官。中郎將為武,餘併為文也)……】

儘管如此,有一個重要的事實不容否認:在秦始皇征服古交趾地區之初,該區域仍是蠻荒之地,“人如禽獸, 長幼無別”。到了唐代,以廖有方為代表的安南士子能夠成長為品學兼優的有用之才,離不開中原地區的大力支援。

【注:1.安南歷史沿革、經貿發展參見《走!有大唐做後盾,我們去交州發大財|安南紀事(一)》;2.《後漢書》:凡交趾所統, 雖置郡縣, 而言語各異, 重譯乃通。人如禽獸, 長幼無別。項髻徒跣, 以布貫頭而著之。後頗徙中國罪人, 使雜居其間, 乃稍知言語, 漸見禮化。】

"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墓誌銘系列/不定期更新/細雨絲竹(撰文)|

唐憲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太學生廖有方在當年的科舉考試中落第了。好比現代人高考落榜,心情難免要頹喪一陣子。為了振作精神,廖有方動身去蜀地遊玩。途經寶雞以西地面,廖有方人困馬乏,就近找了一間旅館投宿。誰知,剛進房間躺下,突然聽見幾聲瘮人的呻吟聲。尤為詭異的是,再仔細一聽,那聲音又消失了。換成別人,可能會立即蒙進被子裡瑟瑟發抖,但廖有方很勇敢,還有一顆古道熱腸的心。他出門察看,在另一間居室裡找到一個貧病交加的少年。在廖有方關切的詢問下,少年告訴他:“我幾次參加科舉考試都落第了。”隨後鄭重拜謝,把身後事託付給廖有方。

【《唐故京兆府雲陽縣令廖君墓銘》:遂館於郡學,由是仍振文筆,聞□交趾。次遊太學,知文戰可必。】

這一屆唐朝宰相、高考狀元都是“越南人”|安南紀事(二)

廖有方急忙為他請醫求藥,可惜為時已晚。不一會兒,少年病逝了。路費並不寬裕的廖有方毅然出售自己的乘馬和鞍具,換來財帛安葬了無名少年。

想到死者與自己同為高考落榜生,如今陰陽相隔、同命殊途,廖有方痛惜不已,思緒起伏,為病歿少年寫了一首輓詩《題旅櫬》:“嗟君沒世委空囊,幾度勞心翰墨場。半面為君申一慟,不知何處是家鄉。”這首詩作為墓誌銘,刻在了少年的墓碑上。按照當時的風俗,墓誌銘應該也留下了作者“廖有方”的大名,從而把他的善舉傳播到四面八方。

不久,病歿少年的親屬聽說了此事。少年的妹夫戴克勤在東川靈龕驛擔任管理驛站的官員,時刻留意有關“廖有方”的消息。當廖有方從蜀地旅行歸來,路過靈龕驛,戴克勤就將他請到家裡做客,和妻子一起盛情接待他,如同對待闊別重逢的親人。也正是從戴克勤夫婦這裡,廖有方獲知那位和自己有緣的早逝少年名叫“胡綰”,是戴妻胡氏最小的哥哥。

廖有方告辭時,戴克勤夫妻贈給他一馱價值千百貫的絲織品。他堅辭不受:“我身為一個堂堂男子,懂得古往今來一些基本的道理。只不過偶然安葬了一位多次科舉不第的同道之人,實在不能接受如此貴重的禮物。”戴克勤也很堅持,帶著禮物騎馬送他。送了一程又一程,直至經過下一個驛站,廖有方仍然不收禮物。

送君千里,終須一別。無奈之下,戴克勤只得與廖有方握手道別,各奔西東。禮物就這樣扔在了荒郊野外。

這一屆唐朝宰相、高考狀元都是“越南人”|安南紀事(二)

翌年,元和十一年(816年),廖有方再次參加科舉考試。這一次,他勝利闖關,進士及第,成為這一年的高考狀元之一。廖有方金榜題名,義葬胡綰的佳話隨之傳遍全國。人們稱讚廖有方為義士,胡綰的妹夫戴克勤也獲提拔重用,成就了一番功業。後來,《題旅櫬》被收入《全唐詩》。(注:以上綜合《太平廣記》、《云溪友議》和《唐詩紀事》相關記載整理而成。)看到這一切,早早駕鶴西遊的胡綰想必會露出欣慰的笑容。在他縹緲空靈的臨終回憶裡,廖有方急切的聲音永遠不會抹去:“君且稍安,某即刻去找閭閻醫工!”

他記得,廖有方說話時,帶著一口長安、安南混合口音。

這一屆唐朝宰相、高考狀元都是“越南人”|安南紀事(二)

廖有方,字“遊卿”,後以“遊卿”為名,取表字“秦都”,是安南都護府的高考狀元,其祖籍地為交州(古稱“交趾”),地處唐朝最偏遠的南疆,今屬於越南。假設廖有方生活在現代,很有可能是一位越南人。

【1.《唐故京兆府雲陽縣令廖君墓銘》:君諱遊卿,字秦都。本諱有方,字遊卿。2.北宋計有功《唐詩紀事》:(廖)有方,交州人,柳子厚以序送之。】

但在唐朝,安南府再偏遠也是大唐天子的“王土”,當地學子參加科舉考試,與其他地區考生一視同仁,做同一套試卷、適用相同的評分標準。在報考名額上,由於人口比例等因素,安南學生還要應對更加嚴峻的挑戰。唐朝規定,安南府每年選送參加進士科考試的士子不得超過八人,明經科不得超過十人,與嶺南等地區並列全國倒數第一。因此,在安南府,家長們犯愁的首先不是孩子能否上一本線,光是爭取一張高考准考證就足夠把髮際線逼退二十釐米了。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會昌五年舉格節文,雲公卿百寮子弟及京幾內士人寄客外州府舉士人等修明經、進士業者,並隸名所在監及官學,仍精加考試。所送人數,其國子監明經,舊格每年送三百五十人,今請送三百人;進士,依舊格送三十人;其隸名明經,亦請送二百人……金汝、鹽豐、福建、黔府、桂府、嶺南、安南、邕容等道,所送進士不得過七人, 明經不得過十人。】

廖有方的起跑線比同鄉學子高。他的父親廖伯元任職嚴州刺史(今廣西省柳州來賓縣),品秩最低為正四品下。廖有方作為“文武五品以上子孫”,有資格投考太學。而考取太學生,不但讓他受到一流的教育,也給了他更多參加科舉考試的機會,不受安南府地方名額的限制。

【1.《唐故京兆府雲陽縣令廖君墓銘》:曾祖懷恩, 潮州刺史。祖芬, 衡陽(缺二字)。父伯元, 嚴州刺史, 君嚴州次子。2.《舊唐書》:太學博士三人(正六品上),助教三人(從七品上),學生五百人。太學博士掌教文武五品已上及郡縣公子孫,從三品曾孫之為生者。教法並如國子……正第四品下階。尚書右丞(永昌元年進為從三品,如意元年復舊)、諸司侍郎、太子右庶子、左右諭德、左右千牛衛、左右監門衛中郎將、親勳翊衛羽林中郎將、下州刺史(《武德令》,中州刺史,正四品,下州刺史,從四品上。《貞觀令》,一切為下州,加入正四品下。自此已上職事官。中郎將為武,餘併為文也)……】

儘管如此,有一個重要的事實不容否認:在秦始皇征服古交趾地區之初,該區域仍是蠻荒之地,“人如禽獸, 長幼無別”。到了唐代,以廖有方為代表的安南士子能夠成長為品學兼優的有用之才,離不開中原地區的大力支援。

【注:1.安南歷史沿革、經貿發展參見《走!有大唐做後盾,我們去交州發大財|安南紀事(一)》;2.《後漢書》:凡交趾所統, 雖置郡縣, 而言語各異, 重譯乃通。人如禽獸, 長幼無別。項髻徒跣, 以布貫頭而著之。後頗徙中國罪人, 使雜居其間, 乃稍知言語, 漸見禮化。】

這一屆唐朝宰相、高考狀元都是“越南人”|安南紀事(二)

這種支援,體現在以下兩個層面:

一是唐朝及歷代前朝對安南文化教育事業和人才培養選拔機制積極作為,有意識地推動安南社會風貌脫胎換骨。

西漢末年,錫光任交趾太守,重視以中原禮儀文明教化民眾。王莽篡漢之際,錫光忠於漢朝正朔,固城自守,拒絕承認王莽政權,一直堅持到光武中興,才慨然獻土歸漢,受封為“鹽水侯”,以實際行動給交趾百姓上了一堂生動的儒家倫理道德課。與此同時,任延就任九真太守,和錫光分別在各自轄區開辦學校,推廣教育,引導當地百姓逐漸改從中原風俗。

【《後漢書》:初,平帝時,漢中錫光為交阯太守,教導民夷,漸以禮義,化聲侔於延。王莽末,閉境拒守。建武初,遣使貢獻,封鹽水侯。領南華風,始於二守焉……光武中興,錫光為交趾,任延守九真,於是教其耕稼,製為冠履,初設媒娉,始知姻娶,建立學校,導之禮義。】

三國時期,蒼梧廣信人(今廣西省蒼梧縣)士燮擔任交趾太守,研究、註釋《春秋》,在當地廣泛流傳,讓中華文化在古安南地區開出了第一朵絢爛的花朵。後世越南人感懷士燮的恩德,尊他為“士王”。

"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墓誌銘系列/不定期更新/細雨絲竹(撰文)|

唐憲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太學生廖有方在當年的科舉考試中落第了。好比現代人高考落榜,心情難免要頹喪一陣子。為了振作精神,廖有方動身去蜀地遊玩。途經寶雞以西地面,廖有方人困馬乏,就近找了一間旅館投宿。誰知,剛進房間躺下,突然聽見幾聲瘮人的呻吟聲。尤為詭異的是,再仔細一聽,那聲音又消失了。換成別人,可能會立即蒙進被子裡瑟瑟發抖,但廖有方很勇敢,還有一顆古道熱腸的心。他出門察看,在另一間居室裡找到一個貧病交加的少年。在廖有方關切的詢問下,少年告訴他:“我幾次參加科舉考試都落第了。”隨後鄭重拜謝,把身後事託付給廖有方。

【《唐故京兆府雲陽縣令廖君墓銘》:遂館於郡學,由是仍振文筆,聞□交趾。次遊太學,知文戰可必。】

這一屆唐朝宰相、高考狀元都是“越南人”|安南紀事(二)

廖有方急忙為他請醫求藥,可惜為時已晚。不一會兒,少年病逝了。路費並不寬裕的廖有方毅然出售自己的乘馬和鞍具,換來財帛安葬了無名少年。

想到死者與自己同為高考落榜生,如今陰陽相隔、同命殊途,廖有方痛惜不已,思緒起伏,為病歿少年寫了一首輓詩《題旅櫬》:“嗟君沒世委空囊,幾度勞心翰墨場。半面為君申一慟,不知何處是家鄉。”這首詩作為墓誌銘,刻在了少年的墓碑上。按照當時的風俗,墓誌銘應該也留下了作者“廖有方”的大名,從而把他的善舉傳播到四面八方。

不久,病歿少年的親屬聽說了此事。少年的妹夫戴克勤在東川靈龕驛擔任管理驛站的官員,時刻留意有關“廖有方”的消息。當廖有方從蜀地旅行歸來,路過靈龕驛,戴克勤就將他請到家裡做客,和妻子一起盛情接待他,如同對待闊別重逢的親人。也正是從戴克勤夫婦這裡,廖有方獲知那位和自己有緣的早逝少年名叫“胡綰”,是戴妻胡氏最小的哥哥。

廖有方告辭時,戴克勤夫妻贈給他一馱價值千百貫的絲織品。他堅辭不受:“我身為一個堂堂男子,懂得古往今來一些基本的道理。只不過偶然安葬了一位多次科舉不第的同道之人,實在不能接受如此貴重的禮物。”戴克勤也很堅持,帶著禮物騎馬送他。送了一程又一程,直至經過下一個驛站,廖有方仍然不收禮物。

送君千里,終須一別。無奈之下,戴克勤只得與廖有方握手道別,各奔西東。禮物就這樣扔在了荒郊野外。

這一屆唐朝宰相、高考狀元都是“越南人”|安南紀事(二)

翌年,元和十一年(816年),廖有方再次參加科舉考試。這一次,他勝利闖關,進士及第,成為這一年的高考狀元之一。廖有方金榜題名,義葬胡綰的佳話隨之傳遍全國。人們稱讚廖有方為義士,胡綰的妹夫戴克勤也獲提拔重用,成就了一番功業。後來,《題旅櫬》被收入《全唐詩》。(注:以上綜合《太平廣記》、《云溪友議》和《唐詩紀事》相關記載整理而成。)看到這一切,早早駕鶴西遊的胡綰想必會露出欣慰的笑容。在他縹緲空靈的臨終回憶裡,廖有方急切的聲音永遠不會抹去:“君且稍安,某即刻去找閭閻醫工!”

他記得,廖有方說話時,帶著一口長安、安南混合口音。

這一屆唐朝宰相、高考狀元都是“越南人”|安南紀事(二)

廖有方,字“遊卿”,後以“遊卿”為名,取表字“秦都”,是安南都護府的高考狀元,其祖籍地為交州(古稱“交趾”),地處唐朝最偏遠的南疆,今屬於越南。假設廖有方生活在現代,很有可能是一位越南人。

【1.《唐故京兆府雲陽縣令廖君墓銘》:君諱遊卿,字秦都。本諱有方,字遊卿。2.北宋計有功《唐詩紀事》:(廖)有方,交州人,柳子厚以序送之。】

但在唐朝,安南府再偏遠也是大唐天子的“王土”,當地學子參加科舉考試,與其他地區考生一視同仁,做同一套試卷、適用相同的評分標準。在報考名額上,由於人口比例等因素,安南學生還要應對更加嚴峻的挑戰。唐朝規定,安南府每年選送參加進士科考試的士子不得超過八人,明經科不得超過十人,與嶺南等地區並列全國倒數第一。因此,在安南府,家長們犯愁的首先不是孩子能否上一本線,光是爭取一張高考准考證就足夠把髮際線逼退二十釐米了。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會昌五年舉格節文,雲公卿百寮子弟及京幾內士人寄客外州府舉士人等修明經、進士業者,並隸名所在監及官學,仍精加考試。所送人數,其國子監明經,舊格每年送三百五十人,今請送三百人;進士,依舊格送三十人;其隸名明經,亦請送二百人……金汝、鹽豐、福建、黔府、桂府、嶺南、安南、邕容等道,所送進士不得過七人, 明經不得過十人。】

廖有方的起跑線比同鄉學子高。他的父親廖伯元任職嚴州刺史(今廣西省柳州來賓縣),品秩最低為正四品下。廖有方作為“文武五品以上子孫”,有資格投考太學。而考取太學生,不但讓他受到一流的教育,也給了他更多參加科舉考試的機會,不受安南府地方名額的限制。

【1.《唐故京兆府雲陽縣令廖君墓銘》:曾祖懷恩, 潮州刺史。祖芬, 衡陽(缺二字)。父伯元, 嚴州刺史, 君嚴州次子。2.《舊唐書》:太學博士三人(正六品上),助教三人(從七品上),學生五百人。太學博士掌教文武五品已上及郡縣公子孫,從三品曾孫之為生者。教法並如國子……正第四品下階。尚書右丞(永昌元年進為從三品,如意元年復舊)、諸司侍郎、太子右庶子、左右諭德、左右千牛衛、左右監門衛中郎將、親勳翊衛羽林中郎將、下州刺史(《武德令》,中州刺史,正四品,下州刺史,從四品上。《貞觀令》,一切為下州,加入正四品下。自此已上職事官。中郎將為武,餘併為文也)……】

儘管如此,有一個重要的事實不容否認:在秦始皇征服古交趾地區之初,該區域仍是蠻荒之地,“人如禽獸, 長幼無別”。到了唐代,以廖有方為代表的安南士子能夠成長為品學兼優的有用之才,離不開中原地區的大力支援。

【注:1.安南歷史沿革、經貿發展參見《走!有大唐做後盾,我們去交州發大財|安南紀事(一)》;2.《後漢書》:凡交趾所統, 雖置郡縣, 而言語各異, 重譯乃通。人如禽獸, 長幼無別。項髻徒跣, 以布貫頭而著之。後頗徙中國罪人, 使雜居其間, 乃稍知言語, 漸見禮化。】

這一屆唐朝宰相、高考狀元都是“越南人”|安南紀事(二)

這種支援,體現在以下兩個層面:

一是唐朝及歷代前朝對安南文化教育事業和人才培養選拔機制積極作為,有意識地推動安南社會風貌脫胎換骨。

西漢末年,錫光任交趾太守,重視以中原禮儀文明教化民眾。王莽篡漢之際,錫光忠於漢朝正朔,固城自守,拒絕承認王莽政權,一直堅持到光武中興,才慨然獻土歸漢,受封為“鹽水侯”,以實際行動給交趾百姓上了一堂生動的儒家倫理道德課。與此同時,任延就任九真太守,和錫光分別在各自轄區開辦學校,推廣教育,引導當地百姓逐漸改從中原風俗。

【《後漢書》:初,平帝時,漢中錫光為交阯太守,教導民夷,漸以禮義,化聲侔於延。王莽末,閉境拒守。建武初,遣使貢獻,封鹽水侯。領南華風,始於二守焉……光武中興,錫光為交趾,任延守九真,於是教其耕稼,製為冠履,初設媒娉,始知姻娶,建立學校,導之禮義。】

三國時期,蒼梧廣信人(今廣西省蒼梧縣)士燮擔任交趾太守,研究、註釋《春秋》,在當地廣泛流傳,讓中華文化在古安南地區開出了第一朵絢爛的花朵。後世越南人感懷士燮的恩德,尊他為“士王”。

這一屆唐朝宰相、高考狀元都是“越南人”|安南紀事(二)

而最為戲劇化的一幕發生在唐高宗年間。位列“初唐四傑”之一的熊孩子王勃闖下一場潑天大禍,害慘了父親王福畤(一作“福疇”),卻在無意中造福了安南百姓。

有一天,王勃不知哪根神經搭錯了——也許是因為寫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句千古絕唱而激動得發了昏,狗膽瞬間膨脹,竟然包庇犯罪官奴曹達,把他藏匿起來。第二天冷風一吹,王勃的膽量急劇收縮,深恐引火燒身,頭腦一激靈,又殺害了曹達,妄圖滅口,掩蓋自己的違法事實。可是,紙終究包不住火,王勃的罪行敗露了。案情重大,情節惡劣,加上他過去恃才傲物,得罪一大票同僚,差點被定為死罪,幸而趕上大赦,才免於一死,但遭到革職處分,從虢州參軍貶為一介白丁。其父王福畤本來擔任雍州司戶參軍,受王勃這個不肖之子連累,發配安南,降為交趾縣令。

【《舊唐書》:勃恃才傲物,為同僚所嫉。有官奴曹達犯罪,勃匿之,又懼事洩,乃殺達以塞口。事發,當誅,會赦除名。時勃父福畤為雍州司戶參軍,坐勃左遷交趾令。】

"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墓誌銘系列/不定期更新/細雨絲竹(撰文)|

唐憲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太學生廖有方在當年的科舉考試中落第了。好比現代人高考落榜,心情難免要頹喪一陣子。為了振作精神,廖有方動身去蜀地遊玩。途經寶雞以西地面,廖有方人困馬乏,就近找了一間旅館投宿。誰知,剛進房間躺下,突然聽見幾聲瘮人的呻吟聲。尤為詭異的是,再仔細一聽,那聲音又消失了。換成別人,可能會立即蒙進被子裡瑟瑟發抖,但廖有方很勇敢,還有一顆古道熱腸的心。他出門察看,在另一間居室裡找到一個貧病交加的少年。在廖有方關切的詢問下,少年告訴他:“我幾次參加科舉考試都落第了。”隨後鄭重拜謝,把身後事託付給廖有方。

【《唐故京兆府雲陽縣令廖君墓銘》:遂館於郡學,由是仍振文筆,聞□交趾。次遊太學,知文戰可必。】

這一屆唐朝宰相、高考狀元都是“越南人”|安南紀事(二)

廖有方急忙為他請醫求藥,可惜為時已晚。不一會兒,少年病逝了。路費並不寬裕的廖有方毅然出售自己的乘馬和鞍具,換來財帛安葬了無名少年。

想到死者與自己同為高考落榜生,如今陰陽相隔、同命殊途,廖有方痛惜不已,思緒起伏,為病歿少年寫了一首輓詩《題旅櫬》:“嗟君沒世委空囊,幾度勞心翰墨場。半面為君申一慟,不知何處是家鄉。”這首詩作為墓誌銘,刻在了少年的墓碑上。按照當時的風俗,墓誌銘應該也留下了作者“廖有方”的大名,從而把他的善舉傳播到四面八方。

不久,病歿少年的親屬聽說了此事。少年的妹夫戴克勤在東川靈龕驛擔任管理驛站的官員,時刻留意有關“廖有方”的消息。當廖有方從蜀地旅行歸來,路過靈龕驛,戴克勤就將他請到家裡做客,和妻子一起盛情接待他,如同對待闊別重逢的親人。也正是從戴克勤夫婦這裡,廖有方獲知那位和自己有緣的早逝少年名叫“胡綰”,是戴妻胡氏最小的哥哥。

廖有方告辭時,戴克勤夫妻贈給他一馱價值千百貫的絲織品。他堅辭不受:“我身為一個堂堂男子,懂得古往今來一些基本的道理。只不過偶然安葬了一位多次科舉不第的同道之人,實在不能接受如此貴重的禮物。”戴克勤也很堅持,帶著禮物騎馬送他。送了一程又一程,直至經過下一個驛站,廖有方仍然不收禮物。

送君千里,終須一別。無奈之下,戴克勤只得與廖有方握手道別,各奔西東。禮物就這樣扔在了荒郊野外。

這一屆唐朝宰相、高考狀元都是“越南人”|安南紀事(二)

翌年,元和十一年(816年),廖有方再次參加科舉考試。這一次,他勝利闖關,進士及第,成為這一年的高考狀元之一。廖有方金榜題名,義葬胡綰的佳話隨之傳遍全國。人們稱讚廖有方為義士,胡綰的妹夫戴克勤也獲提拔重用,成就了一番功業。後來,《題旅櫬》被收入《全唐詩》。(注:以上綜合《太平廣記》、《云溪友議》和《唐詩紀事》相關記載整理而成。)看到這一切,早早駕鶴西遊的胡綰想必會露出欣慰的笑容。在他縹緲空靈的臨終回憶裡,廖有方急切的聲音永遠不會抹去:“君且稍安,某即刻去找閭閻醫工!”

他記得,廖有方說話時,帶著一口長安、安南混合口音。

這一屆唐朝宰相、高考狀元都是“越南人”|安南紀事(二)

廖有方,字“遊卿”,後以“遊卿”為名,取表字“秦都”,是安南都護府的高考狀元,其祖籍地為交州(古稱“交趾”),地處唐朝最偏遠的南疆,今屬於越南。假設廖有方生活在現代,很有可能是一位越南人。

【1.《唐故京兆府雲陽縣令廖君墓銘》:君諱遊卿,字秦都。本諱有方,字遊卿。2.北宋計有功《唐詩紀事》:(廖)有方,交州人,柳子厚以序送之。】

但在唐朝,安南府再偏遠也是大唐天子的“王土”,當地學子參加科舉考試,與其他地區考生一視同仁,做同一套試卷、適用相同的評分標準。在報考名額上,由於人口比例等因素,安南學生還要應對更加嚴峻的挑戰。唐朝規定,安南府每年選送參加進士科考試的士子不得超過八人,明經科不得超過十人,與嶺南等地區並列全國倒數第一。因此,在安南府,家長們犯愁的首先不是孩子能否上一本線,光是爭取一張高考准考證就足夠把髮際線逼退二十釐米了。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會昌五年舉格節文,雲公卿百寮子弟及京幾內士人寄客外州府舉士人等修明經、進士業者,並隸名所在監及官學,仍精加考試。所送人數,其國子監明經,舊格每年送三百五十人,今請送三百人;進士,依舊格送三十人;其隸名明經,亦請送二百人……金汝、鹽豐、福建、黔府、桂府、嶺南、安南、邕容等道,所送進士不得過七人, 明經不得過十人。】

廖有方的起跑線比同鄉學子高。他的父親廖伯元任職嚴州刺史(今廣西省柳州來賓縣),品秩最低為正四品下。廖有方作為“文武五品以上子孫”,有資格投考太學。而考取太學生,不但讓他受到一流的教育,也給了他更多參加科舉考試的機會,不受安南府地方名額的限制。

【1.《唐故京兆府雲陽縣令廖君墓銘》:曾祖懷恩, 潮州刺史。祖芬, 衡陽(缺二字)。父伯元, 嚴州刺史, 君嚴州次子。2.《舊唐書》:太學博士三人(正六品上),助教三人(從七品上),學生五百人。太學博士掌教文武五品已上及郡縣公子孫,從三品曾孫之為生者。教法並如國子……正第四品下階。尚書右丞(永昌元年進為從三品,如意元年復舊)、諸司侍郎、太子右庶子、左右諭德、左右千牛衛、左右監門衛中郎將、親勳翊衛羽林中郎將、下州刺史(《武德令》,中州刺史,正四品,下州刺史,從四品上。《貞觀令》,一切為下州,加入正四品下。自此已上職事官。中郎將為武,餘併為文也)……】

儘管如此,有一個重要的事實不容否認:在秦始皇征服古交趾地區之初,該區域仍是蠻荒之地,“人如禽獸, 長幼無別”。到了唐代,以廖有方為代表的安南士子能夠成長為品學兼優的有用之才,離不開中原地區的大力支援。

【注:1.安南歷史沿革、經貿發展參見《走!有大唐做後盾,我們去交州發大財|安南紀事(一)》;2.《後漢書》:凡交趾所統, 雖置郡縣, 而言語各異, 重譯乃通。人如禽獸, 長幼無別。項髻徒跣, 以布貫頭而著之。後頗徙中國罪人, 使雜居其間, 乃稍知言語, 漸見禮化。】

這一屆唐朝宰相、高考狀元都是“越南人”|安南紀事(二)

這種支援,體現在以下兩個層面:

一是唐朝及歷代前朝對安南文化教育事業和人才培養選拔機制積極作為,有意識地推動安南社會風貌脫胎換骨。

西漢末年,錫光任交趾太守,重視以中原禮儀文明教化民眾。王莽篡漢之際,錫光忠於漢朝正朔,固城自守,拒絕承認王莽政權,一直堅持到光武中興,才慨然獻土歸漢,受封為“鹽水侯”,以實際行動給交趾百姓上了一堂生動的儒家倫理道德課。與此同時,任延就任九真太守,和錫光分別在各自轄區開辦學校,推廣教育,引導當地百姓逐漸改從中原風俗。

【《後漢書》:初,平帝時,漢中錫光為交阯太守,教導民夷,漸以禮義,化聲侔於延。王莽末,閉境拒守。建武初,遣使貢獻,封鹽水侯。領南華風,始於二守焉……光武中興,錫光為交趾,任延守九真,於是教其耕稼,製為冠履,初設媒娉,始知姻娶,建立學校,導之禮義。】

三國時期,蒼梧廣信人(今廣西省蒼梧縣)士燮擔任交趾太守,研究、註釋《春秋》,在當地廣泛流傳,讓中華文化在古安南地區開出了第一朵絢爛的花朵。後世越南人感懷士燮的恩德,尊他為“士王”。

這一屆唐朝宰相、高考狀元都是“越南人”|安南紀事(二)

而最為戲劇化的一幕發生在唐高宗年間。位列“初唐四傑”之一的熊孩子王勃闖下一場潑天大禍,害慘了父親王福畤(一作“福疇”),卻在無意中造福了安南百姓。

有一天,王勃不知哪根神經搭錯了——也許是因為寫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句千古絕唱而激動得發了昏,狗膽瞬間膨脹,竟然包庇犯罪官奴曹達,把他藏匿起來。第二天冷風一吹,王勃的膽量急劇收縮,深恐引火燒身,頭腦一激靈,又殺害了曹達,妄圖滅口,掩蓋自己的違法事實。可是,紙終究包不住火,王勃的罪行敗露了。案情重大,情節惡劣,加上他過去恃才傲物,得罪一大票同僚,差點被定為死罪,幸而趕上大赦,才免於一死,但遭到革職處分,從虢州參軍貶為一介白丁。其父王福畤本來擔任雍州司戶參軍,受王勃這個不肖之子連累,發配安南,降為交趾縣令。

【《舊唐書》:勃恃才傲物,為同僚所嫉。有官奴曹達犯罪,勃匿之,又懼事洩,乃殺達以塞口。事發,當誅,會赦除名。時勃父福畤為雍州司戶參軍,坐勃左遷交趾令。】

這一屆唐朝宰相、高考狀元都是“越南人”|安南紀事(二)

但是,王福畤沒有自暴自棄,在交趾大力弘揚中華文化,深受當地士民景仰。雖然後世疆域變更,古越南人依然尊王福畤為“王夫子”,修建“王夫子祠”,年年祭祀。

又如安南紀事第(一)篇《走!有大唐做後盾,我們去交州發大財|安南紀事(一)》一文中介紹過的張舟,也對安南地區的文化建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針對安南土著官員文化素質較差的問題,唐朝除了從中原地區調撥王福畤等能員幹吏“援建”邊疆,也著力完善當地官員選拔機制,培育、發掘安南本地人才。唐高宗於上元三年(676年)敕令在安南等相對落後的南疆地區設立南選制,每四年舉辦一次人才選拔。朝廷派遣五品以上清正強幹的官員擔任選補使,負責南選事務,並有御史同行輔佐。安南士子通過“南選”脫穎而出,即可在本地任職,服務桑梓。具體任用方案根據入圍者的才能、品行(即“景行、藝能、政術”)與擬任職務的匹配程度決定。

【《唐會要》:上元三年八月七日敕。桂廣交黔等州都督府。比來所奏擬土人首領。任官簡擇。未甚得所。自今已後。宜準舊制。四年一度。差強明清正五品已上官。充使選補。仍令御史同往注擬。其有應任五品已上官者。委使人共所管督府。相知具條景行藝能政術堪稱所職之狀奏聞。】

透過南選制,安南人嚐到了讀書上進的甜頭,學習儒家經典及中原文化蔚然成風。關於這種景象,用安南詩人阮公簡的詩句來描繪真是再合適不過了:“威儀共秉周家禮, 學問同尊孔氏書。”對,就是這樣。

及至天寶年間,安南人的文化素養顯著提升,唐玄宗據此拓寬了“南選”入圍者的發展空間,賦予他們北上中原任職或進京為官的資格。廖有方的祖父廖芬獲授衡陽某官職,應該也是受惠於唐玄宗的上述舉措。

【《唐會要》:天寶十三載年七月敕。如聞嶺南州縣,近來頗習文儒。自今已後,其嶺南五府管內白身,有詞藻可稱者,每至選補時,任令應諸色鄉貢。仍委選補使準其考試, 有堪及第者,具狀聞奏。如有情願赴京者, 亦聽。其前資官並常選人等,有詞理兼通,才堪理務者, 亦任北選及授北官。】

玄宗的政策無疑進一步激發了安南人學習中華文化的熱情。隨著當地士民教育水準不斷提高,科舉制在安南落地實行也就水到渠成了。

中原支援安南文化發展的第二個層面,是潤物細無聲的民間交流。

秦漢以來,一批又一批中原士民因躲避戰亂、流放、貶謫、任職、經商等緣故來到安南,帶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璀璨的中原文化。他們與安南原住民共同開發建設該地區,經過長期的雜居、交流,潛移默化,把中原文明深植在安南的土壤中。此外,安南士子、僧人熱衷於北上內地學習,與中原文士結下深厚的友誼。“心到長安陌, 交州後夜鍾”,從中唐楊巨源贈別安南奉定法師的詩作裡,我們可以看見,安南高僧、士人從長安傳回交州的不只是中原人真摯的情誼,更有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

"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墓誌銘系列/不定期更新/細雨絲竹(撰文)|

唐憲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太學生廖有方在當年的科舉考試中落第了。好比現代人高考落榜,心情難免要頹喪一陣子。為了振作精神,廖有方動身去蜀地遊玩。途經寶雞以西地面,廖有方人困馬乏,就近找了一間旅館投宿。誰知,剛進房間躺下,突然聽見幾聲瘮人的呻吟聲。尤為詭異的是,再仔細一聽,那聲音又消失了。換成別人,可能會立即蒙進被子裡瑟瑟發抖,但廖有方很勇敢,還有一顆古道熱腸的心。他出門察看,在另一間居室裡找到一個貧病交加的少年。在廖有方關切的詢問下,少年告訴他:“我幾次參加科舉考試都落第了。”隨後鄭重拜謝,把身後事託付給廖有方。

【《唐故京兆府雲陽縣令廖君墓銘》:遂館於郡學,由是仍振文筆,聞□交趾。次遊太學,知文戰可必。】

這一屆唐朝宰相、高考狀元都是“越南人”|安南紀事(二)

廖有方急忙為他請醫求藥,可惜為時已晚。不一會兒,少年病逝了。路費並不寬裕的廖有方毅然出售自己的乘馬和鞍具,換來財帛安葬了無名少年。

想到死者與自己同為高考落榜生,如今陰陽相隔、同命殊途,廖有方痛惜不已,思緒起伏,為病歿少年寫了一首輓詩《題旅櫬》:“嗟君沒世委空囊,幾度勞心翰墨場。半面為君申一慟,不知何處是家鄉。”這首詩作為墓誌銘,刻在了少年的墓碑上。按照當時的風俗,墓誌銘應該也留下了作者“廖有方”的大名,從而把他的善舉傳播到四面八方。

不久,病歿少年的親屬聽說了此事。少年的妹夫戴克勤在東川靈龕驛擔任管理驛站的官員,時刻留意有關“廖有方”的消息。當廖有方從蜀地旅行歸來,路過靈龕驛,戴克勤就將他請到家裡做客,和妻子一起盛情接待他,如同對待闊別重逢的親人。也正是從戴克勤夫婦這裡,廖有方獲知那位和自己有緣的早逝少年名叫“胡綰”,是戴妻胡氏最小的哥哥。

廖有方告辭時,戴克勤夫妻贈給他一馱價值千百貫的絲織品。他堅辭不受:“我身為一個堂堂男子,懂得古往今來一些基本的道理。只不過偶然安葬了一位多次科舉不第的同道之人,實在不能接受如此貴重的禮物。”戴克勤也很堅持,帶著禮物騎馬送他。送了一程又一程,直至經過下一個驛站,廖有方仍然不收禮物。

送君千里,終須一別。無奈之下,戴克勤只得與廖有方握手道別,各奔西東。禮物就這樣扔在了荒郊野外。

這一屆唐朝宰相、高考狀元都是“越南人”|安南紀事(二)

翌年,元和十一年(816年),廖有方再次參加科舉考試。這一次,他勝利闖關,進士及第,成為這一年的高考狀元之一。廖有方金榜題名,義葬胡綰的佳話隨之傳遍全國。人們稱讚廖有方為義士,胡綰的妹夫戴克勤也獲提拔重用,成就了一番功業。後來,《題旅櫬》被收入《全唐詩》。(注:以上綜合《太平廣記》、《云溪友議》和《唐詩紀事》相關記載整理而成。)看到這一切,早早駕鶴西遊的胡綰想必會露出欣慰的笑容。在他縹緲空靈的臨終回憶裡,廖有方急切的聲音永遠不會抹去:“君且稍安,某即刻去找閭閻醫工!”

他記得,廖有方說話時,帶著一口長安、安南混合口音。

這一屆唐朝宰相、高考狀元都是“越南人”|安南紀事(二)

廖有方,字“遊卿”,後以“遊卿”為名,取表字“秦都”,是安南都護府的高考狀元,其祖籍地為交州(古稱“交趾”),地處唐朝最偏遠的南疆,今屬於越南。假設廖有方生活在現代,很有可能是一位越南人。

【1.《唐故京兆府雲陽縣令廖君墓銘》:君諱遊卿,字秦都。本諱有方,字遊卿。2.北宋計有功《唐詩紀事》:(廖)有方,交州人,柳子厚以序送之。】

但在唐朝,安南府再偏遠也是大唐天子的“王土”,當地學子參加科舉考試,與其他地區考生一視同仁,做同一套試卷、適用相同的評分標準。在報考名額上,由於人口比例等因素,安南學生還要應對更加嚴峻的挑戰。唐朝規定,安南府每年選送參加進士科考試的士子不得超過八人,明經科不得超過十人,與嶺南等地區並列全國倒數第一。因此,在安南府,家長們犯愁的首先不是孩子能否上一本線,光是爭取一張高考准考證就足夠把髮際線逼退二十釐米了。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會昌五年舉格節文,雲公卿百寮子弟及京幾內士人寄客外州府舉士人等修明經、進士業者,並隸名所在監及官學,仍精加考試。所送人數,其國子監明經,舊格每年送三百五十人,今請送三百人;進士,依舊格送三十人;其隸名明經,亦請送二百人……金汝、鹽豐、福建、黔府、桂府、嶺南、安南、邕容等道,所送進士不得過七人, 明經不得過十人。】

廖有方的起跑線比同鄉學子高。他的父親廖伯元任職嚴州刺史(今廣西省柳州來賓縣),品秩最低為正四品下。廖有方作為“文武五品以上子孫”,有資格投考太學。而考取太學生,不但讓他受到一流的教育,也給了他更多參加科舉考試的機會,不受安南府地方名額的限制。

【1.《唐故京兆府雲陽縣令廖君墓銘》:曾祖懷恩, 潮州刺史。祖芬, 衡陽(缺二字)。父伯元, 嚴州刺史, 君嚴州次子。2.《舊唐書》:太學博士三人(正六品上),助教三人(從七品上),學生五百人。太學博士掌教文武五品已上及郡縣公子孫,從三品曾孫之為生者。教法並如國子……正第四品下階。尚書右丞(永昌元年進為從三品,如意元年復舊)、諸司侍郎、太子右庶子、左右諭德、左右千牛衛、左右監門衛中郎將、親勳翊衛羽林中郎將、下州刺史(《武德令》,中州刺史,正四品,下州刺史,從四品上。《貞觀令》,一切為下州,加入正四品下。自此已上職事官。中郎將為武,餘併為文也)……】

儘管如此,有一個重要的事實不容否認:在秦始皇征服古交趾地區之初,該區域仍是蠻荒之地,“人如禽獸, 長幼無別”。到了唐代,以廖有方為代表的安南士子能夠成長為品學兼優的有用之才,離不開中原地區的大力支援。

【注:1.安南歷史沿革、經貿發展參見《走!有大唐做後盾,我們去交州發大財|安南紀事(一)》;2.《後漢書》:凡交趾所統, 雖置郡縣, 而言語各異, 重譯乃通。人如禽獸, 長幼無別。項髻徒跣, 以布貫頭而著之。後頗徙中國罪人, 使雜居其間, 乃稍知言語, 漸見禮化。】

這一屆唐朝宰相、高考狀元都是“越南人”|安南紀事(二)

這種支援,體現在以下兩個層面:

一是唐朝及歷代前朝對安南文化教育事業和人才培養選拔機制積極作為,有意識地推動安南社會風貌脫胎換骨。

西漢末年,錫光任交趾太守,重視以中原禮儀文明教化民眾。王莽篡漢之際,錫光忠於漢朝正朔,固城自守,拒絕承認王莽政權,一直堅持到光武中興,才慨然獻土歸漢,受封為“鹽水侯”,以實際行動給交趾百姓上了一堂生動的儒家倫理道德課。與此同時,任延就任九真太守,和錫光分別在各自轄區開辦學校,推廣教育,引導當地百姓逐漸改從中原風俗。

【《後漢書》:初,平帝時,漢中錫光為交阯太守,教導民夷,漸以禮義,化聲侔於延。王莽末,閉境拒守。建武初,遣使貢獻,封鹽水侯。領南華風,始於二守焉……光武中興,錫光為交趾,任延守九真,於是教其耕稼,製為冠履,初設媒娉,始知姻娶,建立學校,導之禮義。】

三國時期,蒼梧廣信人(今廣西省蒼梧縣)士燮擔任交趾太守,研究、註釋《春秋》,在當地廣泛流傳,讓中華文化在古安南地區開出了第一朵絢爛的花朵。後世越南人感懷士燮的恩德,尊他為“士王”。

這一屆唐朝宰相、高考狀元都是“越南人”|安南紀事(二)

而最為戲劇化的一幕發生在唐高宗年間。位列“初唐四傑”之一的熊孩子王勃闖下一場潑天大禍,害慘了父親王福畤(一作“福疇”),卻在無意中造福了安南百姓。

有一天,王勃不知哪根神經搭錯了——也許是因為寫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句千古絕唱而激動得發了昏,狗膽瞬間膨脹,竟然包庇犯罪官奴曹達,把他藏匿起來。第二天冷風一吹,王勃的膽量急劇收縮,深恐引火燒身,頭腦一激靈,又殺害了曹達,妄圖滅口,掩蓋自己的違法事實。可是,紙終究包不住火,王勃的罪行敗露了。案情重大,情節惡劣,加上他過去恃才傲物,得罪一大票同僚,差點被定為死罪,幸而趕上大赦,才免於一死,但遭到革職處分,從虢州參軍貶為一介白丁。其父王福畤本來擔任雍州司戶參軍,受王勃這個不肖之子連累,發配安南,降為交趾縣令。

【《舊唐書》:勃恃才傲物,為同僚所嫉。有官奴曹達犯罪,勃匿之,又懼事洩,乃殺達以塞口。事發,當誅,會赦除名。時勃父福畤為雍州司戶參軍,坐勃左遷交趾令。】

這一屆唐朝宰相、高考狀元都是“越南人”|安南紀事(二)

但是,王福畤沒有自暴自棄,在交趾大力弘揚中華文化,深受當地士民景仰。雖然後世疆域變更,古越南人依然尊王福畤為“王夫子”,修建“王夫子祠”,年年祭祀。

又如安南紀事第(一)篇《走!有大唐做後盾,我們去交州發大財|安南紀事(一)》一文中介紹過的張舟,也對安南地區的文化建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針對安南土著官員文化素質較差的問題,唐朝除了從中原地區調撥王福畤等能員幹吏“援建”邊疆,也著力完善當地官員選拔機制,培育、發掘安南本地人才。唐高宗於上元三年(676年)敕令在安南等相對落後的南疆地區設立南選制,每四年舉辦一次人才選拔。朝廷派遣五品以上清正強幹的官員擔任選補使,負責南選事務,並有御史同行輔佐。安南士子通過“南選”脫穎而出,即可在本地任職,服務桑梓。具體任用方案根據入圍者的才能、品行(即“景行、藝能、政術”)與擬任職務的匹配程度決定。

【《唐會要》:上元三年八月七日敕。桂廣交黔等州都督府。比來所奏擬土人首領。任官簡擇。未甚得所。自今已後。宜準舊制。四年一度。差強明清正五品已上官。充使選補。仍令御史同往注擬。其有應任五品已上官者。委使人共所管督府。相知具條景行藝能政術堪稱所職之狀奏聞。】

透過南選制,安南人嚐到了讀書上進的甜頭,學習儒家經典及中原文化蔚然成風。關於這種景象,用安南詩人阮公簡的詩句來描繪真是再合適不過了:“威儀共秉周家禮, 學問同尊孔氏書。”對,就是這樣。

及至天寶年間,安南人的文化素養顯著提升,唐玄宗據此拓寬了“南選”入圍者的發展空間,賦予他們北上中原任職或進京為官的資格。廖有方的祖父廖芬獲授衡陽某官職,應該也是受惠於唐玄宗的上述舉措。

【《唐會要》:天寶十三載年七月敕。如聞嶺南州縣,近來頗習文儒。自今已後,其嶺南五府管內白身,有詞藻可稱者,每至選補時,任令應諸色鄉貢。仍委選補使準其考試, 有堪及第者,具狀聞奏。如有情願赴京者, 亦聽。其前資官並常選人等,有詞理兼通,才堪理務者, 亦任北選及授北官。】

玄宗的政策無疑進一步激發了安南人學習中華文化的熱情。隨著當地士民教育水準不斷提高,科舉制在安南落地實行也就水到渠成了。

中原支援安南文化發展的第二個層面,是潤物細無聲的民間交流。

秦漢以來,一批又一批中原士民因躲避戰亂、流放、貶謫、任職、經商等緣故來到安南,帶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璀璨的中原文化。他們與安南原住民共同開發建設該地區,經過長期的雜居、交流,潛移默化,把中原文明深植在安南的土壤中。此外,安南士子、僧人熱衷於北上內地學習,與中原文士結下深厚的友誼。“心到長安陌, 交州後夜鍾”,從中唐楊巨源贈別安南奉定法師的詩作裡,我們可以看見,安南高僧、士人從長安傳回交州的不只是中原人真摯的情誼,更有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

這一屆唐朝宰相、高考狀元都是“越南人”|安南紀事(二)

安南學子廖有方與河東先生柳宗元的交往也是一宗例證。柳宗元作過一篇《送詩人廖有方序》,贈予廖有方,文中記載交州“多南金、珠璣、毒瑁、象犀,其產皆奇怪,至於草木亦殊異”,稱讚廖有方“剛健重厚,孝悌信讓,以質乎中而文乎外”,詩如其人,都具備“陽德之炳耀”,猶如“紛葩瑰麗”的奇花異草。

“剛健重厚,孝悌信讓”,柳宗元對廖有方的評價,與後者義葬胡綰的事蹟高度吻合,如實呈現了一位安南學子深入血脈的儒家價值觀。

"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墓誌銘系列/不定期更新/細雨絲竹(撰文)|

唐憲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太學生廖有方在當年的科舉考試中落第了。好比現代人高考落榜,心情難免要頹喪一陣子。為了振作精神,廖有方動身去蜀地遊玩。途經寶雞以西地面,廖有方人困馬乏,就近找了一間旅館投宿。誰知,剛進房間躺下,突然聽見幾聲瘮人的呻吟聲。尤為詭異的是,再仔細一聽,那聲音又消失了。換成別人,可能會立即蒙進被子裡瑟瑟發抖,但廖有方很勇敢,還有一顆古道熱腸的心。他出門察看,在另一間居室裡找到一個貧病交加的少年。在廖有方關切的詢問下,少年告訴他:“我幾次參加科舉考試都落第了。”隨後鄭重拜謝,把身後事託付給廖有方。

【《唐故京兆府雲陽縣令廖君墓銘》:遂館於郡學,由是仍振文筆,聞□交趾。次遊太學,知文戰可必。】

這一屆唐朝宰相、高考狀元都是“越南人”|安南紀事(二)

廖有方急忙為他請醫求藥,可惜為時已晚。不一會兒,少年病逝了。路費並不寬裕的廖有方毅然出售自己的乘馬和鞍具,換來財帛安葬了無名少年。

想到死者與自己同為高考落榜生,如今陰陽相隔、同命殊途,廖有方痛惜不已,思緒起伏,為病歿少年寫了一首輓詩《題旅櫬》:“嗟君沒世委空囊,幾度勞心翰墨場。半面為君申一慟,不知何處是家鄉。”這首詩作為墓誌銘,刻在了少年的墓碑上。按照當時的風俗,墓誌銘應該也留下了作者“廖有方”的大名,從而把他的善舉傳播到四面八方。

不久,病歿少年的親屬聽說了此事。少年的妹夫戴克勤在東川靈龕驛擔任管理驛站的官員,時刻留意有關“廖有方”的消息。當廖有方從蜀地旅行歸來,路過靈龕驛,戴克勤就將他請到家裡做客,和妻子一起盛情接待他,如同對待闊別重逢的親人。也正是從戴克勤夫婦這裡,廖有方獲知那位和自己有緣的早逝少年名叫“胡綰”,是戴妻胡氏最小的哥哥。

廖有方告辭時,戴克勤夫妻贈給他一馱價值千百貫的絲織品。他堅辭不受:“我身為一個堂堂男子,懂得古往今來一些基本的道理。只不過偶然安葬了一位多次科舉不第的同道之人,實在不能接受如此貴重的禮物。”戴克勤也很堅持,帶著禮物騎馬送他。送了一程又一程,直至經過下一個驛站,廖有方仍然不收禮物。

送君千里,終須一別。無奈之下,戴克勤只得與廖有方握手道別,各奔西東。禮物就這樣扔在了荒郊野外。

這一屆唐朝宰相、高考狀元都是“越南人”|安南紀事(二)

翌年,元和十一年(816年),廖有方再次參加科舉考試。這一次,他勝利闖關,進士及第,成為這一年的高考狀元之一。廖有方金榜題名,義葬胡綰的佳話隨之傳遍全國。人們稱讚廖有方為義士,胡綰的妹夫戴克勤也獲提拔重用,成就了一番功業。後來,《題旅櫬》被收入《全唐詩》。(注:以上綜合《太平廣記》、《云溪友議》和《唐詩紀事》相關記載整理而成。)看到這一切,早早駕鶴西遊的胡綰想必會露出欣慰的笑容。在他縹緲空靈的臨終回憶裡,廖有方急切的聲音永遠不會抹去:“君且稍安,某即刻去找閭閻醫工!”

他記得,廖有方說話時,帶著一口長安、安南混合口音。

這一屆唐朝宰相、高考狀元都是“越南人”|安南紀事(二)

廖有方,字“遊卿”,後以“遊卿”為名,取表字“秦都”,是安南都護府的高考狀元,其祖籍地為交州(古稱“交趾”),地處唐朝最偏遠的南疆,今屬於越南。假設廖有方生活在現代,很有可能是一位越南人。

【1.《唐故京兆府雲陽縣令廖君墓銘》:君諱遊卿,字秦都。本諱有方,字遊卿。2.北宋計有功《唐詩紀事》:(廖)有方,交州人,柳子厚以序送之。】

但在唐朝,安南府再偏遠也是大唐天子的“王土”,當地學子參加科舉考試,與其他地區考生一視同仁,做同一套試卷、適用相同的評分標準。在報考名額上,由於人口比例等因素,安南學生還要應對更加嚴峻的挑戰。唐朝規定,安南府每年選送參加進士科考試的士子不得超過八人,明經科不得超過十人,與嶺南等地區並列全國倒數第一。因此,在安南府,家長們犯愁的首先不是孩子能否上一本線,光是爭取一張高考准考證就足夠把髮際線逼退二十釐米了。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會昌五年舉格節文,雲公卿百寮子弟及京幾內士人寄客外州府舉士人等修明經、進士業者,並隸名所在監及官學,仍精加考試。所送人數,其國子監明經,舊格每年送三百五十人,今請送三百人;進士,依舊格送三十人;其隸名明經,亦請送二百人……金汝、鹽豐、福建、黔府、桂府、嶺南、安南、邕容等道,所送進士不得過七人, 明經不得過十人。】

廖有方的起跑線比同鄉學子高。他的父親廖伯元任職嚴州刺史(今廣西省柳州來賓縣),品秩最低為正四品下。廖有方作為“文武五品以上子孫”,有資格投考太學。而考取太學生,不但讓他受到一流的教育,也給了他更多參加科舉考試的機會,不受安南府地方名額的限制。

【1.《唐故京兆府雲陽縣令廖君墓銘》:曾祖懷恩, 潮州刺史。祖芬, 衡陽(缺二字)。父伯元, 嚴州刺史, 君嚴州次子。2.《舊唐書》:太學博士三人(正六品上),助教三人(從七品上),學生五百人。太學博士掌教文武五品已上及郡縣公子孫,從三品曾孫之為生者。教法並如國子……正第四品下階。尚書右丞(永昌元年進為從三品,如意元年復舊)、諸司侍郎、太子右庶子、左右諭德、左右千牛衛、左右監門衛中郎將、親勳翊衛羽林中郎將、下州刺史(《武德令》,中州刺史,正四品,下州刺史,從四品上。《貞觀令》,一切為下州,加入正四品下。自此已上職事官。中郎將為武,餘併為文也)……】

儘管如此,有一個重要的事實不容否認:在秦始皇征服古交趾地區之初,該區域仍是蠻荒之地,“人如禽獸, 長幼無別”。到了唐代,以廖有方為代表的安南士子能夠成長為品學兼優的有用之才,離不開中原地區的大力支援。

【注:1.安南歷史沿革、經貿發展參見《走!有大唐做後盾,我們去交州發大財|安南紀事(一)》;2.《後漢書》:凡交趾所統, 雖置郡縣, 而言語各異, 重譯乃通。人如禽獸, 長幼無別。項髻徒跣, 以布貫頭而著之。後頗徙中國罪人, 使雜居其間, 乃稍知言語, 漸見禮化。】

這一屆唐朝宰相、高考狀元都是“越南人”|安南紀事(二)

這種支援,體現在以下兩個層面:

一是唐朝及歷代前朝對安南文化教育事業和人才培養選拔機制積極作為,有意識地推動安南社會風貌脫胎換骨。

西漢末年,錫光任交趾太守,重視以中原禮儀文明教化民眾。王莽篡漢之際,錫光忠於漢朝正朔,固城自守,拒絕承認王莽政權,一直堅持到光武中興,才慨然獻土歸漢,受封為“鹽水侯”,以實際行動給交趾百姓上了一堂生動的儒家倫理道德課。與此同時,任延就任九真太守,和錫光分別在各自轄區開辦學校,推廣教育,引導當地百姓逐漸改從中原風俗。

【《後漢書》:初,平帝時,漢中錫光為交阯太守,教導民夷,漸以禮義,化聲侔於延。王莽末,閉境拒守。建武初,遣使貢獻,封鹽水侯。領南華風,始於二守焉……光武中興,錫光為交趾,任延守九真,於是教其耕稼,製為冠履,初設媒娉,始知姻娶,建立學校,導之禮義。】

三國時期,蒼梧廣信人(今廣西省蒼梧縣)士燮擔任交趾太守,研究、註釋《春秋》,在當地廣泛流傳,讓中華文化在古安南地區開出了第一朵絢爛的花朵。後世越南人感懷士燮的恩德,尊他為“士王”。

這一屆唐朝宰相、高考狀元都是“越南人”|安南紀事(二)

而最為戲劇化的一幕發生在唐高宗年間。位列“初唐四傑”之一的熊孩子王勃闖下一場潑天大禍,害慘了父親王福畤(一作“福疇”),卻在無意中造福了安南百姓。

有一天,王勃不知哪根神經搭錯了——也許是因為寫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句千古絕唱而激動得發了昏,狗膽瞬間膨脹,竟然包庇犯罪官奴曹達,把他藏匿起來。第二天冷風一吹,王勃的膽量急劇收縮,深恐引火燒身,頭腦一激靈,又殺害了曹達,妄圖滅口,掩蓋自己的違法事實。可是,紙終究包不住火,王勃的罪行敗露了。案情重大,情節惡劣,加上他過去恃才傲物,得罪一大票同僚,差點被定為死罪,幸而趕上大赦,才免於一死,但遭到革職處分,從虢州參軍貶為一介白丁。其父王福畤本來擔任雍州司戶參軍,受王勃這個不肖之子連累,發配安南,降為交趾縣令。

【《舊唐書》:勃恃才傲物,為同僚所嫉。有官奴曹達犯罪,勃匿之,又懼事洩,乃殺達以塞口。事發,當誅,會赦除名。時勃父福畤為雍州司戶參軍,坐勃左遷交趾令。】

這一屆唐朝宰相、高考狀元都是“越南人”|安南紀事(二)

但是,王福畤沒有自暴自棄,在交趾大力弘揚中華文化,深受當地士民景仰。雖然後世疆域變更,古越南人依然尊王福畤為“王夫子”,修建“王夫子祠”,年年祭祀。

又如安南紀事第(一)篇《走!有大唐做後盾,我們去交州發大財|安南紀事(一)》一文中介紹過的張舟,也對安南地區的文化建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針對安南土著官員文化素質較差的問題,唐朝除了從中原地區調撥王福畤等能員幹吏“援建”邊疆,也著力完善當地官員選拔機制,培育、發掘安南本地人才。唐高宗於上元三年(676年)敕令在安南等相對落後的南疆地區設立南選制,每四年舉辦一次人才選拔。朝廷派遣五品以上清正強幹的官員擔任選補使,負責南選事務,並有御史同行輔佐。安南士子通過“南選”脫穎而出,即可在本地任職,服務桑梓。具體任用方案根據入圍者的才能、品行(即“景行、藝能、政術”)與擬任職務的匹配程度決定。

【《唐會要》:上元三年八月七日敕。桂廣交黔等州都督府。比來所奏擬土人首領。任官簡擇。未甚得所。自今已後。宜準舊制。四年一度。差強明清正五品已上官。充使選補。仍令御史同往注擬。其有應任五品已上官者。委使人共所管督府。相知具條景行藝能政術堪稱所職之狀奏聞。】

透過南選制,安南人嚐到了讀書上進的甜頭,學習儒家經典及中原文化蔚然成風。關於這種景象,用安南詩人阮公簡的詩句來描繪真是再合適不過了:“威儀共秉周家禮, 學問同尊孔氏書。”對,就是這樣。

及至天寶年間,安南人的文化素養顯著提升,唐玄宗據此拓寬了“南選”入圍者的發展空間,賦予他們北上中原任職或進京為官的資格。廖有方的祖父廖芬獲授衡陽某官職,應該也是受惠於唐玄宗的上述舉措。

【《唐會要》:天寶十三載年七月敕。如聞嶺南州縣,近來頗習文儒。自今已後,其嶺南五府管內白身,有詞藻可稱者,每至選補時,任令應諸色鄉貢。仍委選補使準其考試, 有堪及第者,具狀聞奏。如有情願赴京者, 亦聽。其前資官並常選人等,有詞理兼通,才堪理務者, 亦任北選及授北官。】

玄宗的政策無疑進一步激發了安南人學習中華文化的熱情。隨著當地士民教育水準不斷提高,科舉制在安南落地實行也就水到渠成了。

中原支援安南文化發展的第二個層面,是潤物細無聲的民間交流。

秦漢以來,一批又一批中原士民因躲避戰亂、流放、貶謫、任職、經商等緣故來到安南,帶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璀璨的中原文化。他們與安南原住民共同開發建設該地區,經過長期的雜居、交流,潛移默化,把中原文明深植在安南的土壤中。此外,安南士子、僧人熱衷於北上內地學習,與中原文士結下深厚的友誼。“心到長安陌, 交州後夜鍾”,從中唐楊巨源贈別安南奉定法師的詩作裡,我們可以看見,安南高僧、士人從長安傳回交州的不只是中原人真摯的情誼,更有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

這一屆唐朝宰相、高考狀元都是“越南人”|安南紀事(二)

安南學子廖有方與河東先生柳宗元的交往也是一宗例證。柳宗元作過一篇《送詩人廖有方序》,贈予廖有方,文中記載交州“多南金、珠璣、毒瑁、象犀,其產皆奇怪,至於草木亦殊異”,稱讚廖有方“剛健重厚,孝悌信讓,以質乎中而文乎外”,詩如其人,都具備“陽德之炳耀”,猶如“紛葩瑰麗”的奇花異草。

“剛健重厚,孝悌信讓”,柳宗元對廖有方的評價,與後者義葬胡綰的事蹟高度吻合,如實呈現了一位安南學子深入血脈的儒家價值觀。

這一屆唐朝宰相、高考狀元都是“越南人”|安南紀事(二)

透過廖有方墓誌銘有關籍貫的表述,更可窺見廖氏家族對於唐朝人身份的高度認同。墓誌銘寫道:“尋其鄉貫,今戶籍既易,君有項田於杜陵南一里,父母(闕二字)葬其中實曰(闕)原,雖板圖無等,是宜為京兆人也。”由此可見,廖有方的父親雖然居官嚴州,毗鄰交州故土,但選擇以唐朝帝都長安為埋骨之地,廖氏族人也樂意被視為京兆人,以此為榮,對於安南祖籍逐漸模糊化這一點,他們反而不介意。

廖有方的宦海生涯並不顯赫,終官於京兆府雲陽縣令。但這與他的安南籍貫毫無關係。另一個安南人的經歷告訴我們,安南人在中原職場非但不會遭受地域歧視,還能扛起大唐宰相的重任。

"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墓誌銘系列/不定期更新/細雨絲竹(撰文)|

唐憲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太學生廖有方在當年的科舉考試中落第了。好比現代人高考落榜,心情難免要頹喪一陣子。為了振作精神,廖有方動身去蜀地遊玩。途經寶雞以西地面,廖有方人困馬乏,就近找了一間旅館投宿。誰知,剛進房間躺下,突然聽見幾聲瘮人的呻吟聲。尤為詭異的是,再仔細一聽,那聲音又消失了。換成別人,可能會立即蒙進被子裡瑟瑟發抖,但廖有方很勇敢,還有一顆古道熱腸的心。他出門察看,在另一間居室裡找到一個貧病交加的少年。在廖有方關切的詢問下,少年告訴他:“我幾次參加科舉考試都落第了。”隨後鄭重拜謝,把身後事託付給廖有方。

【《唐故京兆府雲陽縣令廖君墓銘》:遂館於郡學,由是仍振文筆,聞□交趾。次遊太學,知文戰可必。】

這一屆唐朝宰相、高考狀元都是“越南人”|安南紀事(二)

廖有方急忙為他請醫求藥,可惜為時已晚。不一會兒,少年病逝了。路費並不寬裕的廖有方毅然出售自己的乘馬和鞍具,換來財帛安葬了無名少年。

想到死者與自己同為高考落榜生,如今陰陽相隔、同命殊途,廖有方痛惜不已,思緒起伏,為病歿少年寫了一首輓詩《題旅櫬》:“嗟君沒世委空囊,幾度勞心翰墨場。半面為君申一慟,不知何處是家鄉。”這首詩作為墓誌銘,刻在了少年的墓碑上。按照當時的風俗,墓誌銘應該也留下了作者“廖有方”的大名,從而把他的善舉傳播到四面八方。

不久,病歿少年的親屬聽說了此事。少年的妹夫戴克勤在東川靈龕驛擔任管理驛站的官員,時刻留意有關“廖有方”的消息。當廖有方從蜀地旅行歸來,路過靈龕驛,戴克勤就將他請到家裡做客,和妻子一起盛情接待他,如同對待闊別重逢的親人。也正是從戴克勤夫婦這裡,廖有方獲知那位和自己有緣的早逝少年名叫“胡綰”,是戴妻胡氏最小的哥哥。

廖有方告辭時,戴克勤夫妻贈給他一馱價值千百貫的絲織品。他堅辭不受:“我身為一個堂堂男子,懂得古往今來一些基本的道理。只不過偶然安葬了一位多次科舉不第的同道之人,實在不能接受如此貴重的禮物。”戴克勤也很堅持,帶著禮物騎馬送他。送了一程又一程,直至經過下一個驛站,廖有方仍然不收禮物。

送君千里,終須一別。無奈之下,戴克勤只得與廖有方握手道別,各奔西東。禮物就這樣扔在了荒郊野外。

這一屆唐朝宰相、高考狀元都是“越南人”|安南紀事(二)

翌年,元和十一年(816年),廖有方再次參加科舉考試。這一次,他勝利闖關,進士及第,成為這一年的高考狀元之一。廖有方金榜題名,義葬胡綰的佳話隨之傳遍全國。人們稱讚廖有方為義士,胡綰的妹夫戴克勤也獲提拔重用,成就了一番功業。後來,《題旅櫬》被收入《全唐詩》。(注:以上綜合《太平廣記》、《云溪友議》和《唐詩紀事》相關記載整理而成。)看到這一切,早早駕鶴西遊的胡綰想必會露出欣慰的笑容。在他縹緲空靈的臨終回憶裡,廖有方急切的聲音永遠不會抹去:“君且稍安,某即刻去找閭閻醫工!”

他記得,廖有方說話時,帶著一口長安、安南混合口音。

這一屆唐朝宰相、高考狀元都是“越南人”|安南紀事(二)

廖有方,字“遊卿”,後以“遊卿”為名,取表字“秦都”,是安南都護府的高考狀元,其祖籍地為交州(古稱“交趾”),地處唐朝最偏遠的南疆,今屬於越南。假設廖有方生活在現代,很有可能是一位越南人。

【1.《唐故京兆府雲陽縣令廖君墓銘》:君諱遊卿,字秦都。本諱有方,字遊卿。2.北宋計有功《唐詩紀事》:(廖)有方,交州人,柳子厚以序送之。】

但在唐朝,安南府再偏遠也是大唐天子的“王土”,當地學子參加科舉考試,與其他地區考生一視同仁,做同一套試卷、適用相同的評分標準。在報考名額上,由於人口比例等因素,安南學生還要應對更加嚴峻的挑戰。唐朝規定,安南府每年選送參加進士科考試的士子不得超過八人,明經科不得超過十人,與嶺南等地區並列全國倒數第一。因此,在安南府,家長們犯愁的首先不是孩子能否上一本線,光是爭取一張高考准考證就足夠把髮際線逼退二十釐米了。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會昌五年舉格節文,雲公卿百寮子弟及京幾內士人寄客外州府舉士人等修明經、進士業者,並隸名所在監及官學,仍精加考試。所送人數,其國子監明經,舊格每年送三百五十人,今請送三百人;進士,依舊格送三十人;其隸名明經,亦請送二百人……金汝、鹽豐、福建、黔府、桂府、嶺南、安南、邕容等道,所送進士不得過七人, 明經不得過十人。】

廖有方的起跑線比同鄉學子高。他的父親廖伯元任職嚴州刺史(今廣西省柳州來賓縣),品秩最低為正四品下。廖有方作為“文武五品以上子孫”,有資格投考太學。而考取太學生,不但讓他受到一流的教育,也給了他更多參加科舉考試的機會,不受安南府地方名額的限制。

【1.《唐故京兆府雲陽縣令廖君墓銘》:曾祖懷恩, 潮州刺史。祖芬, 衡陽(缺二字)。父伯元, 嚴州刺史, 君嚴州次子。2.《舊唐書》:太學博士三人(正六品上),助教三人(從七品上),學生五百人。太學博士掌教文武五品已上及郡縣公子孫,從三品曾孫之為生者。教法並如國子……正第四品下階。尚書右丞(永昌元年進為從三品,如意元年復舊)、諸司侍郎、太子右庶子、左右諭德、左右千牛衛、左右監門衛中郎將、親勳翊衛羽林中郎將、下州刺史(《武德令》,中州刺史,正四品,下州刺史,從四品上。《貞觀令》,一切為下州,加入正四品下。自此已上職事官。中郎將為武,餘併為文也)……】

儘管如此,有一個重要的事實不容否認:在秦始皇征服古交趾地區之初,該區域仍是蠻荒之地,“人如禽獸, 長幼無別”。到了唐代,以廖有方為代表的安南士子能夠成長為品學兼優的有用之才,離不開中原地區的大力支援。

【注:1.安南歷史沿革、經貿發展參見《走!有大唐做後盾,我們去交州發大財|安南紀事(一)》;2.《後漢書》:凡交趾所統, 雖置郡縣, 而言語各異, 重譯乃通。人如禽獸, 長幼無別。項髻徒跣, 以布貫頭而著之。後頗徙中國罪人, 使雜居其間, 乃稍知言語, 漸見禮化。】

這一屆唐朝宰相、高考狀元都是“越南人”|安南紀事(二)

這種支援,體現在以下兩個層面:

一是唐朝及歷代前朝對安南文化教育事業和人才培養選拔機制積極作為,有意識地推動安南社會風貌脫胎換骨。

西漢末年,錫光任交趾太守,重視以中原禮儀文明教化民眾。王莽篡漢之際,錫光忠於漢朝正朔,固城自守,拒絕承認王莽政權,一直堅持到光武中興,才慨然獻土歸漢,受封為“鹽水侯”,以實際行動給交趾百姓上了一堂生動的儒家倫理道德課。與此同時,任延就任九真太守,和錫光分別在各自轄區開辦學校,推廣教育,引導當地百姓逐漸改從中原風俗。

【《後漢書》:初,平帝時,漢中錫光為交阯太守,教導民夷,漸以禮義,化聲侔於延。王莽末,閉境拒守。建武初,遣使貢獻,封鹽水侯。領南華風,始於二守焉……光武中興,錫光為交趾,任延守九真,於是教其耕稼,製為冠履,初設媒娉,始知姻娶,建立學校,導之禮義。】

三國時期,蒼梧廣信人(今廣西省蒼梧縣)士燮擔任交趾太守,研究、註釋《春秋》,在當地廣泛流傳,讓中華文化在古安南地區開出了第一朵絢爛的花朵。後世越南人感懷士燮的恩德,尊他為“士王”。

這一屆唐朝宰相、高考狀元都是“越南人”|安南紀事(二)

而最為戲劇化的一幕發生在唐高宗年間。位列“初唐四傑”之一的熊孩子王勃闖下一場潑天大禍,害慘了父親王福畤(一作“福疇”),卻在無意中造福了安南百姓。

有一天,王勃不知哪根神經搭錯了——也許是因為寫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句千古絕唱而激動得發了昏,狗膽瞬間膨脹,竟然包庇犯罪官奴曹達,把他藏匿起來。第二天冷風一吹,王勃的膽量急劇收縮,深恐引火燒身,頭腦一激靈,又殺害了曹達,妄圖滅口,掩蓋自己的違法事實。可是,紙終究包不住火,王勃的罪行敗露了。案情重大,情節惡劣,加上他過去恃才傲物,得罪一大票同僚,差點被定為死罪,幸而趕上大赦,才免於一死,但遭到革職處分,從虢州參軍貶為一介白丁。其父王福畤本來擔任雍州司戶參軍,受王勃這個不肖之子連累,發配安南,降為交趾縣令。

【《舊唐書》:勃恃才傲物,為同僚所嫉。有官奴曹達犯罪,勃匿之,又懼事洩,乃殺達以塞口。事發,當誅,會赦除名。時勃父福畤為雍州司戶參軍,坐勃左遷交趾令。】

這一屆唐朝宰相、高考狀元都是“越南人”|安南紀事(二)

但是,王福畤沒有自暴自棄,在交趾大力弘揚中華文化,深受當地士民景仰。雖然後世疆域變更,古越南人依然尊王福畤為“王夫子”,修建“王夫子祠”,年年祭祀。

又如安南紀事第(一)篇《走!有大唐做後盾,我們去交州發大財|安南紀事(一)》一文中介紹過的張舟,也對安南地區的文化建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針對安南土著官員文化素質較差的問題,唐朝除了從中原地區調撥王福畤等能員幹吏“援建”邊疆,也著力完善當地官員選拔機制,培育、發掘安南本地人才。唐高宗於上元三年(676年)敕令在安南等相對落後的南疆地區設立南選制,每四年舉辦一次人才選拔。朝廷派遣五品以上清正強幹的官員擔任選補使,負責南選事務,並有御史同行輔佐。安南士子通過“南選”脫穎而出,即可在本地任職,服務桑梓。具體任用方案根據入圍者的才能、品行(即“景行、藝能、政術”)與擬任職務的匹配程度決定。

【《唐會要》:上元三年八月七日敕。桂廣交黔等州都督府。比來所奏擬土人首領。任官簡擇。未甚得所。自今已後。宜準舊制。四年一度。差強明清正五品已上官。充使選補。仍令御史同往注擬。其有應任五品已上官者。委使人共所管督府。相知具條景行藝能政術堪稱所職之狀奏聞。】

透過南選制,安南人嚐到了讀書上進的甜頭,學習儒家經典及中原文化蔚然成風。關於這種景象,用安南詩人阮公簡的詩句來描繪真是再合適不過了:“威儀共秉周家禮, 學問同尊孔氏書。”對,就是這樣。

及至天寶年間,安南人的文化素養顯著提升,唐玄宗據此拓寬了“南選”入圍者的發展空間,賦予他們北上中原任職或進京為官的資格。廖有方的祖父廖芬獲授衡陽某官職,應該也是受惠於唐玄宗的上述舉措。

【《唐會要》:天寶十三載年七月敕。如聞嶺南州縣,近來頗習文儒。自今已後,其嶺南五府管內白身,有詞藻可稱者,每至選補時,任令應諸色鄉貢。仍委選補使準其考試, 有堪及第者,具狀聞奏。如有情願赴京者, 亦聽。其前資官並常選人等,有詞理兼通,才堪理務者, 亦任北選及授北官。】

玄宗的政策無疑進一步激發了安南人學習中華文化的熱情。隨著當地士民教育水準不斷提高,科舉制在安南落地實行也就水到渠成了。

中原支援安南文化發展的第二個層面,是潤物細無聲的民間交流。

秦漢以來,一批又一批中原士民因躲避戰亂、流放、貶謫、任職、經商等緣故來到安南,帶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璀璨的中原文化。他們與安南原住民共同開發建設該地區,經過長期的雜居、交流,潛移默化,把中原文明深植在安南的土壤中。此外,安南士子、僧人熱衷於北上內地學習,與中原文士結下深厚的友誼。“心到長安陌, 交州後夜鍾”,從中唐楊巨源贈別安南奉定法師的詩作裡,我們可以看見,安南高僧、士人從長安傳回交州的不只是中原人真摯的情誼,更有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

這一屆唐朝宰相、高考狀元都是“越南人”|安南紀事(二)

安南學子廖有方與河東先生柳宗元的交往也是一宗例證。柳宗元作過一篇《送詩人廖有方序》,贈予廖有方,文中記載交州“多南金、珠璣、毒瑁、象犀,其產皆奇怪,至於草木亦殊異”,稱讚廖有方“剛健重厚,孝悌信讓,以質乎中而文乎外”,詩如其人,都具備“陽德之炳耀”,猶如“紛葩瑰麗”的奇花異草。

“剛健重厚,孝悌信讓”,柳宗元對廖有方的評價,與後者義葬胡綰的事蹟高度吻合,如實呈現了一位安南學子深入血脈的儒家價值觀。

這一屆唐朝宰相、高考狀元都是“越南人”|安南紀事(二)

透過廖有方墓誌銘有關籍貫的表述,更可窺見廖氏家族對於唐朝人身份的高度認同。墓誌銘寫道:“尋其鄉貫,今戶籍既易,君有項田於杜陵南一里,父母(闕二字)葬其中實曰(闕)原,雖板圖無等,是宜為京兆人也。”由此可見,廖有方的父親雖然居官嚴州,毗鄰交州故土,但選擇以唐朝帝都長安為埋骨之地,廖氏族人也樂意被視為京兆人,以此為榮,對於安南祖籍逐漸模糊化這一點,他們反而不介意。

廖有方的宦海生涯並不顯赫,終官於京兆府雲陽縣令。但這與他的安南籍貫毫無關係。另一個安南人的經歷告訴我們,安南人在中原職場非但不會遭受地域歧視,還能扛起大唐宰相的重任。

這一屆唐朝宰相、高考狀元都是“越南人”|安南紀事(二)

姜公輔,安南都護府愛州日南人(今越南清化一帶),和廖有方一樣由科舉考試出身,進士及第,才高識遠,頗受唐德宗賞識。姜公輔亦以忠直回報德宗的器重。涇原兵變(783-784年),他扈從德宗逃難,屢進忠諫,勸說德宗信任各道勤王兵馬,允許軍隊進入御駕所在地——奉天城駐守,德宗欣然採納。姜公輔的這項建議對抵禦朱泚叛軍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事後,德宗晉升姜公輔為諫議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

【《新唐書》:姜公輔,愛州日南人。第進士,補校書郎,以制策異等授右拾遺,為翰林學士。歲滿當遷,上書以母老賴祿而養,求兼京兆戶曹參軍事。公輔有高材,每進見,敷奏詳亮,德宗器之……帝知群臣多勸杞奉迎乘輿者,乃詔諸道兵距城一舍止。公輔曰:“王者不嚴羽衛,無以重威靈。今禁旅單寡而士馬處外,為陛下危之。”帝曰:“善。”悉內諸軍。泚兵果至,如所言,乃擢公輔諫議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涇原兵變平息十四年後,唐德宗貞元十四年(798年)三月,一群安南人在今越南河內市以南約40公里的隨喜社合資捐鑄了一口銅鐘, 其上以漢字鐫刻一段銘文:維貞元十四年歲次戊寅三月辛巳朔卅日庚戌, 隨喜社五十三人共造洪鐘一口, 用銅九十三斤, 流通供養(注:下圖出自樑允華《越南出土之唐代貞元時期鍾銘——青梅社鍾》,本文其他圖片來自網絡)。

"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墓誌銘系列/不定期更新/細雨絲竹(撰文)|

唐憲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太學生廖有方在當年的科舉考試中落第了。好比現代人高考落榜,心情難免要頹喪一陣子。為了振作精神,廖有方動身去蜀地遊玩。途經寶雞以西地面,廖有方人困馬乏,就近找了一間旅館投宿。誰知,剛進房間躺下,突然聽見幾聲瘮人的呻吟聲。尤為詭異的是,再仔細一聽,那聲音又消失了。換成別人,可能會立即蒙進被子裡瑟瑟發抖,但廖有方很勇敢,還有一顆古道熱腸的心。他出門察看,在另一間居室裡找到一個貧病交加的少年。在廖有方關切的詢問下,少年告訴他:“我幾次參加科舉考試都落第了。”隨後鄭重拜謝,把身後事託付給廖有方。

【《唐故京兆府雲陽縣令廖君墓銘》:遂館於郡學,由是仍振文筆,聞□交趾。次遊太學,知文戰可必。】

這一屆唐朝宰相、高考狀元都是“越南人”|安南紀事(二)

廖有方急忙為他請醫求藥,可惜為時已晚。不一會兒,少年病逝了。路費並不寬裕的廖有方毅然出售自己的乘馬和鞍具,換來財帛安葬了無名少年。

想到死者與自己同為高考落榜生,如今陰陽相隔、同命殊途,廖有方痛惜不已,思緒起伏,為病歿少年寫了一首輓詩《題旅櫬》:“嗟君沒世委空囊,幾度勞心翰墨場。半面為君申一慟,不知何處是家鄉。”這首詩作為墓誌銘,刻在了少年的墓碑上。按照當時的風俗,墓誌銘應該也留下了作者“廖有方”的大名,從而把他的善舉傳播到四面八方。

不久,病歿少年的親屬聽說了此事。少年的妹夫戴克勤在東川靈龕驛擔任管理驛站的官員,時刻留意有關“廖有方”的消息。當廖有方從蜀地旅行歸來,路過靈龕驛,戴克勤就將他請到家裡做客,和妻子一起盛情接待他,如同對待闊別重逢的親人。也正是從戴克勤夫婦這裡,廖有方獲知那位和自己有緣的早逝少年名叫“胡綰”,是戴妻胡氏最小的哥哥。

廖有方告辭時,戴克勤夫妻贈給他一馱價值千百貫的絲織品。他堅辭不受:“我身為一個堂堂男子,懂得古往今來一些基本的道理。只不過偶然安葬了一位多次科舉不第的同道之人,實在不能接受如此貴重的禮物。”戴克勤也很堅持,帶著禮物騎馬送他。送了一程又一程,直至經過下一個驛站,廖有方仍然不收禮物。

送君千里,終須一別。無奈之下,戴克勤只得與廖有方握手道別,各奔西東。禮物就這樣扔在了荒郊野外。

這一屆唐朝宰相、高考狀元都是“越南人”|安南紀事(二)

翌年,元和十一年(816年),廖有方再次參加科舉考試。這一次,他勝利闖關,進士及第,成為這一年的高考狀元之一。廖有方金榜題名,義葬胡綰的佳話隨之傳遍全國。人們稱讚廖有方為義士,胡綰的妹夫戴克勤也獲提拔重用,成就了一番功業。後來,《題旅櫬》被收入《全唐詩》。(注:以上綜合《太平廣記》、《云溪友議》和《唐詩紀事》相關記載整理而成。)看到這一切,早早駕鶴西遊的胡綰想必會露出欣慰的笑容。在他縹緲空靈的臨終回憶裡,廖有方急切的聲音永遠不會抹去:“君且稍安,某即刻去找閭閻醫工!”

他記得,廖有方說話時,帶著一口長安、安南混合口音。

這一屆唐朝宰相、高考狀元都是“越南人”|安南紀事(二)

廖有方,字“遊卿”,後以“遊卿”為名,取表字“秦都”,是安南都護府的高考狀元,其祖籍地為交州(古稱“交趾”),地處唐朝最偏遠的南疆,今屬於越南。假設廖有方生活在現代,很有可能是一位越南人。

【1.《唐故京兆府雲陽縣令廖君墓銘》:君諱遊卿,字秦都。本諱有方,字遊卿。2.北宋計有功《唐詩紀事》:(廖)有方,交州人,柳子厚以序送之。】

但在唐朝,安南府再偏遠也是大唐天子的“王土”,當地學子參加科舉考試,與其他地區考生一視同仁,做同一套試卷、適用相同的評分標準。在報考名額上,由於人口比例等因素,安南學生還要應對更加嚴峻的挑戰。唐朝規定,安南府每年選送參加進士科考試的士子不得超過八人,明經科不得超過十人,與嶺南等地區並列全國倒數第一。因此,在安南府,家長們犯愁的首先不是孩子能否上一本線,光是爭取一張高考准考證就足夠把髮際線逼退二十釐米了。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會昌五年舉格節文,雲公卿百寮子弟及京幾內士人寄客外州府舉士人等修明經、進士業者,並隸名所在監及官學,仍精加考試。所送人數,其國子監明經,舊格每年送三百五十人,今請送三百人;進士,依舊格送三十人;其隸名明經,亦請送二百人……金汝、鹽豐、福建、黔府、桂府、嶺南、安南、邕容等道,所送進士不得過七人, 明經不得過十人。】

廖有方的起跑線比同鄉學子高。他的父親廖伯元任職嚴州刺史(今廣西省柳州來賓縣),品秩最低為正四品下。廖有方作為“文武五品以上子孫”,有資格投考太學。而考取太學生,不但讓他受到一流的教育,也給了他更多參加科舉考試的機會,不受安南府地方名額的限制。

【1.《唐故京兆府雲陽縣令廖君墓銘》:曾祖懷恩, 潮州刺史。祖芬, 衡陽(缺二字)。父伯元, 嚴州刺史, 君嚴州次子。2.《舊唐書》:太學博士三人(正六品上),助教三人(從七品上),學生五百人。太學博士掌教文武五品已上及郡縣公子孫,從三品曾孫之為生者。教法並如國子……正第四品下階。尚書右丞(永昌元年進為從三品,如意元年復舊)、諸司侍郎、太子右庶子、左右諭德、左右千牛衛、左右監門衛中郎將、親勳翊衛羽林中郎將、下州刺史(《武德令》,中州刺史,正四品,下州刺史,從四品上。《貞觀令》,一切為下州,加入正四品下。自此已上職事官。中郎將為武,餘併為文也)……】

儘管如此,有一個重要的事實不容否認:在秦始皇征服古交趾地區之初,該區域仍是蠻荒之地,“人如禽獸, 長幼無別”。到了唐代,以廖有方為代表的安南士子能夠成長為品學兼優的有用之才,離不開中原地區的大力支援。

【注:1.安南歷史沿革、經貿發展參見《走!有大唐做後盾,我們去交州發大財|安南紀事(一)》;2.《後漢書》:凡交趾所統, 雖置郡縣, 而言語各異, 重譯乃通。人如禽獸, 長幼無別。項髻徒跣, 以布貫頭而著之。後頗徙中國罪人, 使雜居其間, 乃稍知言語, 漸見禮化。】

這一屆唐朝宰相、高考狀元都是“越南人”|安南紀事(二)

這種支援,體現在以下兩個層面:

一是唐朝及歷代前朝對安南文化教育事業和人才培養選拔機制積極作為,有意識地推動安南社會風貌脫胎換骨。

西漢末年,錫光任交趾太守,重視以中原禮儀文明教化民眾。王莽篡漢之際,錫光忠於漢朝正朔,固城自守,拒絕承認王莽政權,一直堅持到光武中興,才慨然獻土歸漢,受封為“鹽水侯”,以實際行動給交趾百姓上了一堂生動的儒家倫理道德課。與此同時,任延就任九真太守,和錫光分別在各自轄區開辦學校,推廣教育,引導當地百姓逐漸改從中原風俗。

【《後漢書》:初,平帝時,漢中錫光為交阯太守,教導民夷,漸以禮義,化聲侔於延。王莽末,閉境拒守。建武初,遣使貢獻,封鹽水侯。領南華風,始於二守焉……光武中興,錫光為交趾,任延守九真,於是教其耕稼,製為冠履,初設媒娉,始知姻娶,建立學校,導之禮義。】

三國時期,蒼梧廣信人(今廣西省蒼梧縣)士燮擔任交趾太守,研究、註釋《春秋》,在當地廣泛流傳,讓中華文化在古安南地區開出了第一朵絢爛的花朵。後世越南人感懷士燮的恩德,尊他為“士王”。

這一屆唐朝宰相、高考狀元都是“越南人”|安南紀事(二)

而最為戲劇化的一幕發生在唐高宗年間。位列“初唐四傑”之一的熊孩子王勃闖下一場潑天大禍,害慘了父親王福畤(一作“福疇”),卻在無意中造福了安南百姓。

有一天,王勃不知哪根神經搭錯了——也許是因為寫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句千古絕唱而激動得發了昏,狗膽瞬間膨脹,竟然包庇犯罪官奴曹達,把他藏匿起來。第二天冷風一吹,王勃的膽量急劇收縮,深恐引火燒身,頭腦一激靈,又殺害了曹達,妄圖滅口,掩蓋自己的違法事實。可是,紙終究包不住火,王勃的罪行敗露了。案情重大,情節惡劣,加上他過去恃才傲物,得罪一大票同僚,差點被定為死罪,幸而趕上大赦,才免於一死,但遭到革職處分,從虢州參軍貶為一介白丁。其父王福畤本來擔任雍州司戶參軍,受王勃這個不肖之子連累,發配安南,降為交趾縣令。

【《舊唐書》:勃恃才傲物,為同僚所嫉。有官奴曹達犯罪,勃匿之,又懼事洩,乃殺達以塞口。事發,當誅,會赦除名。時勃父福畤為雍州司戶參軍,坐勃左遷交趾令。】

這一屆唐朝宰相、高考狀元都是“越南人”|安南紀事(二)

但是,王福畤沒有自暴自棄,在交趾大力弘揚中華文化,深受當地士民景仰。雖然後世疆域變更,古越南人依然尊王福畤為“王夫子”,修建“王夫子祠”,年年祭祀。

又如安南紀事第(一)篇《走!有大唐做後盾,我們去交州發大財|安南紀事(一)》一文中介紹過的張舟,也對安南地區的文化建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針對安南土著官員文化素質較差的問題,唐朝除了從中原地區調撥王福畤等能員幹吏“援建”邊疆,也著力完善當地官員選拔機制,培育、發掘安南本地人才。唐高宗於上元三年(676年)敕令在安南等相對落後的南疆地區設立南選制,每四年舉辦一次人才選拔。朝廷派遣五品以上清正強幹的官員擔任選補使,負責南選事務,並有御史同行輔佐。安南士子通過“南選”脫穎而出,即可在本地任職,服務桑梓。具體任用方案根據入圍者的才能、品行(即“景行、藝能、政術”)與擬任職務的匹配程度決定。

【《唐會要》:上元三年八月七日敕。桂廣交黔等州都督府。比來所奏擬土人首領。任官簡擇。未甚得所。自今已後。宜準舊制。四年一度。差強明清正五品已上官。充使選補。仍令御史同往注擬。其有應任五品已上官者。委使人共所管督府。相知具條景行藝能政術堪稱所職之狀奏聞。】

透過南選制,安南人嚐到了讀書上進的甜頭,學習儒家經典及中原文化蔚然成風。關於這種景象,用安南詩人阮公簡的詩句來描繪真是再合適不過了:“威儀共秉周家禮, 學問同尊孔氏書。”對,就是這樣。

及至天寶年間,安南人的文化素養顯著提升,唐玄宗據此拓寬了“南選”入圍者的發展空間,賦予他們北上中原任職或進京為官的資格。廖有方的祖父廖芬獲授衡陽某官職,應該也是受惠於唐玄宗的上述舉措。

【《唐會要》:天寶十三載年七月敕。如聞嶺南州縣,近來頗習文儒。自今已後,其嶺南五府管內白身,有詞藻可稱者,每至選補時,任令應諸色鄉貢。仍委選補使準其考試, 有堪及第者,具狀聞奏。如有情願赴京者, 亦聽。其前資官並常選人等,有詞理兼通,才堪理務者, 亦任北選及授北官。】

玄宗的政策無疑進一步激發了安南人學習中華文化的熱情。隨著當地士民教育水準不斷提高,科舉制在安南落地實行也就水到渠成了。

中原支援安南文化發展的第二個層面,是潤物細無聲的民間交流。

秦漢以來,一批又一批中原士民因躲避戰亂、流放、貶謫、任職、經商等緣故來到安南,帶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璀璨的中原文化。他們與安南原住民共同開發建設該地區,經過長期的雜居、交流,潛移默化,把中原文明深植在安南的土壤中。此外,安南士子、僧人熱衷於北上內地學習,與中原文士結下深厚的友誼。“心到長安陌, 交州後夜鍾”,從中唐楊巨源贈別安南奉定法師的詩作裡,我們可以看見,安南高僧、士人從長安傳回交州的不只是中原人真摯的情誼,更有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

這一屆唐朝宰相、高考狀元都是“越南人”|安南紀事(二)

安南學子廖有方與河東先生柳宗元的交往也是一宗例證。柳宗元作過一篇《送詩人廖有方序》,贈予廖有方,文中記載交州“多南金、珠璣、毒瑁、象犀,其產皆奇怪,至於草木亦殊異”,稱讚廖有方“剛健重厚,孝悌信讓,以質乎中而文乎外”,詩如其人,都具備“陽德之炳耀”,猶如“紛葩瑰麗”的奇花異草。

“剛健重厚,孝悌信讓”,柳宗元對廖有方的評價,與後者義葬胡綰的事蹟高度吻合,如實呈現了一位安南學子深入血脈的儒家價值觀。

這一屆唐朝宰相、高考狀元都是“越南人”|安南紀事(二)

透過廖有方墓誌銘有關籍貫的表述,更可窺見廖氏家族對於唐朝人身份的高度認同。墓誌銘寫道:“尋其鄉貫,今戶籍既易,君有項田於杜陵南一里,父母(闕二字)葬其中實曰(闕)原,雖板圖無等,是宜為京兆人也。”由此可見,廖有方的父親雖然居官嚴州,毗鄰交州故土,但選擇以唐朝帝都長安為埋骨之地,廖氏族人也樂意被視為京兆人,以此為榮,對於安南祖籍逐漸模糊化這一點,他們反而不介意。

廖有方的宦海生涯並不顯赫,終官於京兆府雲陽縣令。但這與他的安南籍貫毫無關係。另一個安南人的經歷告訴我們,安南人在中原職場非但不會遭受地域歧視,還能扛起大唐宰相的重任。

這一屆唐朝宰相、高考狀元都是“越南人”|安南紀事(二)

姜公輔,安南都護府愛州日南人(今越南清化一帶),和廖有方一樣由科舉考試出身,進士及第,才高識遠,頗受唐德宗賞識。姜公輔亦以忠直回報德宗的器重。涇原兵變(783-784年),他扈從德宗逃難,屢進忠諫,勸說德宗信任各道勤王兵馬,允許軍隊進入御駕所在地——奉天城駐守,德宗欣然採納。姜公輔的這項建議對抵禦朱泚叛軍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事後,德宗晉升姜公輔為諫議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

【《新唐書》:姜公輔,愛州日南人。第進士,補校書郎,以制策異等授右拾遺,為翰林學士。歲滿當遷,上書以母老賴祿而養,求兼京兆戶曹參軍事。公輔有高材,每進見,敷奏詳亮,德宗器之……帝知群臣多勸杞奉迎乘輿者,乃詔諸道兵距城一舍止。公輔曰:“王者不嚴羽衛,無以重威靈。今禁旅單寡而士馬處外,為陛下危之。”帝曰:“善。”悉內諸軍。泚兵果至,如所言,乃擢公輔諫議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涇原兵變平息十四年後,唐德宗貞元十四年(798年)三月,一群安南人在今越南河內市以南約40公里的隨喜社合資捐鑄了一口銅鐘, 其上以漢字鐫刻一段銘文:維貞元十四年歲次戊寅三月辛巳朔卅日庚戌, 隨喜社五十三人共造洪鐘一口, 用銅九十三斤, 流通供養(注:下圖出自樑允華《越南出土之唐代貞元時期鍾銘——青梅社鍾》,本文其他圖片來自網絡)。

這一屆唐朝宰相、高考狀元都是“越南人”|安南紀事(二)

據鐘身銘文記載,社主名單如下:

社主(正):將仕郎、前守思陵州安樂縣尉杜仙夔;

副社主:散將守左金吾衛儀州清谷府別將黃太極、守沁州安樂府折衛都尉郭子剛。

社眾名單摘錄如下:尊侍老王辯真;前攝長州文陽縣令杜仙寧;判官、守文州陰平府別將賞緋魚袋杜備;

社錄事:杜遊秦;沁州安樂府折衛郭遊理;將仕郎、前守為州漢會縣尉黃漢忽;上柱國李天幸;守左驍衛綏州萬吉府別將吳進仕;

社評政:黃智待;鹽州鹽川府折衛高橾;貴州龍山府別將杜朝良;綏州萬吉府別將李天陽;守左驍尉綏州萬吉府別將黃太備;沁州安樂府果毅陳期……

僅憑銅鐘形制、行文及社主、男性社眾的頭銜、姓名,已無法分辨此地是中原還是安南。唯有“李氏平、高氏壽、杜娘溢、杜娘難、鄭氏制、杜娘連、杜氏瑛……”等女性施主的名字保有安南地方特色。

後人把這口唐代銅鐘命名為“青梅社鍾”。它傲然佇立在歲月長河中,鐘聲隱隱,厚重悠長,彷彿在向世人宣告:中原是大唐,安南也是大唐。

歷史風雲變換莫測,漢唐故事俱往矣。然而,文化記憶卻烙印在青梅社鍾及其他古人遺存中,永不磨滅。

參考資料:曾小夢《論唐代中原文化在安南地區的傳播與接受》、樑允華《越南出土之唐代貞元時期鍾銘——青梅社鍾》、張安興《詩人、義士、交趾人廖有方——從一方新出土唐基志說起》、黃國安《姜公輔籍貫辨析》、高烈《唐代南選制、科舉制與安南文學》,古籍《舊唐書》、《新唐書》、《太平廣記》、《唐會要》、《唐摭言》、《後漢書》、《云溪友議》、《唐詩紀事》等

作者簡介:細雨絲竹,又名淺樽酌海、井飛鳥,南京大學法學院畢業,金融從業者,文史控、推理迷、言情痴、考據癖。長篇小說《神探王妃》、長篇歷史散文《魚玄機》(筆名“淺樽酌海”,已簽約出版,繼續創作中;前者部分連載於晉江)。

END

圖片來源於網絡

喜歡本文/作者,文末讚賞一下表達支持吧!

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好文推薦☆

劉琨祖逖列傳:他們都曾年少,他們都已老去

李世民的陪葬墓裡,埋著一位短命的女人

這是一篇關於《美國工廠》的劇透,看不看隨你

"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墓誌銘系列/不定期更新/細雨絲竹(撰文)|

唐憲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太學生廖有方在當年的科舉考試中落第了。好比現代人高考落榜,心情難免要頹喪一陣子。為了振作精神,廖有方動身去蜀地遊玩。途經寶雞以西地面,廖有方人困馬乏,就近找了一間旅館投宿。誰知,剛進房間躺下,突然聽見幾聲瘮人的呻吟聲。尤為詭異的是,再仔細一聽,那聲音又消失了。換成別人,可能會立即蒙進被子裡瑟瑟發抖,但廖有方很勇敢,還有一顆古道熱腸的心。他出門察看,在另一間居室裡找到一個貧病交加的少年。在廖有方關切的詢問下,少年告訴他:“我幾次參加科舉考試都落第了。”隨後鄭重拜謝,把身後事託付給廖有方。

【《唐故京兆府雲陽縣令廖君墓銘》:遂館於郡學,由是仍振文筆,聞□交趾。次遊太學,知文戰可必。】

這一屆唐朝宰相、高考狀元都是“越南人”|安南紀事(二)

廖有方急忙為他請醫求藥,可惜為時已晚。不一會兒,少年病逝了。路費並不寬裕的廖有方毅然出售自己的乘馬和鞍具,換來財帛安葬了無名少年。

想到死者與自己同為高考落榜生,如今陰陽相隔、同命殊途,廖有方痛惜不已,思緒起伏,為病歿少年寫了一首輓詩《題旅櫬》:“嗟君沒世委空囊,幾度勞心翰墨場。半面為君申一慟,不知何處是家鄉。”這首詩作為墓誌銘,刻在了少年的墓碑上。按照當時的風俗,墓誌銘應該也留下了作者“廖有方”的大名,從而把他的善舉傳播到四面八方。

不久,病歿少年的親屬聽說了此事。少年的妹夫戴克勤在東川靈龕驛擔任管理驛站的官員,時刻留意有關“廖有方”的消息。當廖有方從蜀地旅行歸來,路過靈龕驛,戴克勤就將他請到家裡做客,和妻子一起盛情接待他,如同對待闊別重逢的親人。也正是從戴克勤夫婦這裡,廖有方獲知那位和自己有緣的早逝少年名叫“胡綰”,是戴妻胡氏最小的哥哥。

廖有方告辭時,戴克勤夫妻贈給他一馱價值千百貫的絲織品。他堅辭不受:“我身為一個堂堂男子,懂得古往今來一些基本的道理。只不過偶然安葬了一位多次科舉不第的同道之人,實在不能接受如此貴重的禮物。”戴克勤也很堅持,帶著禮物騎馬送他。送了一程又一程,直至經過下一個驛站,廖有方仍然不收禮物。

送君千里,終須一別。無奈之下,戴克勤只得與廖有方握手道別,各奔西東。禮物就這樣扔在了荒郊野外。

這一屆唐朝宰相、高考狀元都是“越南人”|安南紀事(二)

翌年,元和十一年(816年),廖有方再次參加科舉考試。這一次,他勝利闖關,進士及第,成為這一年的高考狀元之一。廖有方金榜題名,義葬胡綰的佳話隨之傳遍全國。人們稱讚廖有方為義士,胡綰的妹夫戴克勤也獲提拔重用,成就了一番功業。後來,《題旅櫬》被收入《全唐詩》。(注:以上綜合《太平廣記》、《云溪友議》和《唐詩紀事》相關記載整理而成。)看到這一切,早早駕鶴西遊的胡綰想必會露出欣慰的笑容。在他縹緲空靈的臨終回憶裡,廖有方急切的聲音永遠不會抹去:“君且稍安,某即刻去找閭閻醫工!”

他記得,廖有方說話時,帶著一口長安、安南混合口音。

這一屆唐朝宰相、高考狀元都是“越南人”|安南紀事(二)

廖有方,字“遊卿”,後以“遊卿”為名,取表字“秦都”,是安南都護府的高考狀元,其祖籍地為交州(古稱“交趾”),地處唐朝最偏遠的南疆,今屬於越南。假設廖有方生活在現代,很有可能是一位越南人。

【1.《唐故京兆府雲陽縣令廖君墓銘》:君諱遊卿,字秦都。本諱有方,字遊卿。2.北宋計有功《唐詩紀事》:(廖)有方,交州人,柳子厚以序送之。】

但在唐朝,安南府再偏遠也是大唐天子的“王土”,當地學子參加科舉考試,與其他地區考生一視同仁,做同一套試卷、適用相同的評分標準。在報考名額上,由於人口比例等因素,安南學生還要應對更加嚴峻的挑戰。唐朝規定,安南府每年選送參加進士科考試的士子不得超過八人,明經科不得超過十人,與嶺南等地區並列全國倒數第一。因此,在安南府,家長們犯愁的首先不是孩子能否上一本線,光是爭取一張高考准考證就足夠把髮際線逼退二十釐米了。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會昌五年舉格節文,雲公卿百寮子弟及京幾內士人寄客外州府舉士人等修明經、進士業者,並隸名所在監及官學,仍精加考試。所送人數,其國子監明經,舊格每年送三百五十人,今請送三百人;進士,依舊格送三十人;其隸名明經,亦請送二百人……金汝、鹽豐、福建、黔府、桂府、嶺南、安南、邕容等道,所送進士不得過七人, 明經不得過十人。】

廖有方的起跑線比同鄉學子高。他的父親廖伯元任職嚴州刺史(今廣西省柳州來賓縣),品秩最低為正四品下。廖有方作為“文武五品以上子孫”,有資格投考太學。而考取太學生,不但讓他受到一流的教育,也給了他更多參加科舉考試的機會,不受安南府地方名額的限制。

【1.《唐故京兆府雲陽縣令廖君墓銘》:曾祖懷恩, 潮州刺史。祖芬, 衡陽(缺二字)。父伯元, 嚴州刺史, 君嚴州次子。2.《舊唐書》:太學博士三人(正六品上),助教三人(從七品上),學生五百人。太學博士掌教文武五品已上及郡縣公子孫,從三品曾孫之為生者。教法並如國子……正第四品下階。尚書右丞(永昌元年進為從三品,如意元年復舊)、諸司侍郎、太子右庶子、左右諭德、左右千牛衛、左右監門衛中郎將、親勳翊衛羽林中郎將、下州刺史(《武德令》,中州刺史,正四品,下州刺史,從四品上。《貞觀令》,一切為下州,加入正四品下。自此已上職事官。中郎將為武,餘併為文也)……】

儘管如此,有一個重要的事實不容否認:在秦始皇征服古交趾地區之初,該區域仍是蠻荒之地,“人如禽獸, 長幼無別”。到了唐代,以廖有方為代表的安南士子能夠成長為品學兼優的有用之才,離不開中原地區的大力支援。

【注:1.安南歷史沿革、經貿發展參見《走!有大唐做後盾,我們去交州發大財|安南紀事(一)》;2.《後漢書》:凡交趾所統, 雖置郡縣, 而言語各異, 重譯乃通。人如禽獸, 長幼無別。項髻徒跣, 以布貫頭而著之。後頗徙中國罪人, 使雜居其間, 乃稍知言語, 漸見禮化。】

這一屆唐朝宰相、高考狀元都是“越南人”|安南紀事(二)

這種支援,體現在以下兩個層面:

一是唐朝及歷代前朝對安南文化教育事業和人才培養選拔機制積極作為,有意識地推動安南社會風貌脫胎換骨。

西漢末年,錫光任交趾太守,重視以中原禮儀文明教化民眾。王莽篡漢之際,錫光忠於漢朝正朔,固城自守,拒絕承認王莽政權,一直堅持到光武中興,才慨然獻土歸漢,受封為“鹽水侯”,以實際行動給交趾百姓上了一堂生動的儒家倫理道德課。與此同時,任延就任九真太守,和錫光分別在各自轄區開辦學校,推廣教育,引導當地百姓逐漸改從中原風俗。

【《後漢書》:初,平帝時,漢中錫光為交阯太守,教導民夷,漸以禮義,化聲侔於延。王莽末,閉境拒守。建武初,遣使貢獻,封鹽水侯。領南華風,始於二守焉……光武中興,錫光為交趾,任延守九真,於是教其耕稼,製為冠履,初設媒娉,始知姻娶,建立學校,導之禮義。】

三國時期,蒼梧廣信人(今廣西省蒼梧縣)士燮擔任交趾太守,研究、註釋《春秋》,在當地廣泛流傳,讓中華文化在古安南地區開出了第一朵絢爛的花朵。後世越南人感懷士燮的恩德,尊他為“士王”。

這一屆唐朝宰相、高考狀元都是“越南人”|安南紀事(二)

而最為戲劇化的一幕發生在唐高宗年間。位列“初唐四傑”之一的熊孩子王勃闖下一場潑天大禍,害慘了父親王福畤(一作“福疇”),卻在無意中造福了安南百姓。

有一天,王勃不知哪根神經搭錯了——也許是因為寫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句千古絕唱而激動得發了昏,狗膽瞬間膨脹,竟然包庇犯罪官奴曹達,把他藏匿起來。第二天冷風一吹,王勃的膽量急劇收縮,深恐引火燒身,頭腦一激靈,又殺害了曹達,妄圖滅口,掩蓋自己的違法事實。可是,紙終究包不住火,王勃的罪行敗露了。案情重大,情節惡劣,加上他過去恃才傲物,得罪一大票同僚,差點被定為死罪,幸而趕上大赦,才免於一死,但遭到革職處分,從虢州參軍貶為一介白丁。其父王福畤本來擔任雍州司戶參軍,受王勃這個不肖之子連累,發配安南,降為交趾縣令。

【《舊唐書》:勃恃才傲物,為同僚所嫉。有官奴曹達犯罪,勃匿之,又懼事洩,乃殺達以塞口。事發,當誅,會赦除名。時勃父福畤為雍州司戶參軍,坐勃左遷交趾令。】

這一屆唐朝宰相、高考狀元都是“越南人”|安南紀事(二)

但是,王福畤沒有自暴自棄,在交趾大力弘揚中華文化,深受當地士民景仰。雖然後世疆域變更,古越南人依然尊王福畤為“王夫子”,修建“王夫子祠”,年年祭祀。

又如安南紀事第(一)篇《走!有大唐做後盾,我們去交州發大財|安南紀事(一)》一文中介紹過的張舟,也對安南地區的文化建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針對安南土著官員文化素質較差的問題,唐朝除了從中原地區調撥王福畤等能員幹吏“援建”邊疆,也著力完善當地官員選拔機制,培育、發掘安南本地人才。唐高宗於上元三年(676年)敕令在安南等相對落後的南疆地區設立南選制,每四年舉辦一次人才選拔。朝廷派遣五品以上清正強幹的官員擔任選補使,負責南選事務,並有御史同行輔佐。安南士子通過“南選”脫穎而出,即可在本地任職,服務桑梓。具體任用方案根據入圍者的才能、品行(即“景行、藝能、政術”)與擬任職務的匹配程度決定。

【《唐會要》:上元三年八月七日敕。桂廣交黔等州都督府。比來所奏擬土人首領。任官簡擇。未甚得所。自今已後。宜準舊制。四年一度。差強明清正五品已上官。充使選補。仍令御史同往注擬。其有應任五品已上官者。委使人共所管督府。相知具條景行藝能政術堪稱所職之狀奏聞。】

透過南選制,安南人嚐到了讀書上進的甜頭,學習儒家經典及中原文化蔚然成風。關於這種景象,用安南詩人阮公簡的詩句來描繪真是再合適不過了:“威儀共秉周家禮, 學問同尊孔氏書。”對,就是這樣。

及至天寶年間,安南人的文化素養顯著提升,唐玄宗據此拓寬了“南選”入圍者的發展空間,賦予他們北上中原任職或進京為官的資格。廖有方的祖父廖芬獲授衡陽某官職,應該也是受惠於唐玄宗的上述舉措。

【《唐會要》:天寶十三載年七月敕。如聞嶺南州縣,近來頗習文儒。自今已後,其嶺南五府管內白身,有詞藻可稱者,每至選補時,任令應諸色鄉貢。仍委選補使準其考試, 有堪及第者,具狀聞奏。如有情願赴京者, 亦聽。其前資官並常選人等,有詞理兼通,才堪理務者, 亦任北選及授北官。】

玄宗的政策無疑進一步激發了安南人學習中華文化的熱情。隨著當地士民教育水準不斷提高,科舉制在安南落地實行也就水到渠成了。

中原支援安南文化發展的第二個層面,是潤物細無聲的民間交流。

秦漢以來,一批又一批中原士民因躲避戰亂、流放、貶謫、任職、經商等緣故來到安南,帶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璀璨的中原文化。他們與安南原住民共同開發建設該地區,經過長期的雜居、交流,潛移默化,把中原文明深植在安南的土壤中。此外,安南士子、僧人熱衷於北上內地學習,與中原文士結下深厚的友誼。“心到長安陌, 交州後夜鍾”,從中唐楊巨源贈別安南奉定法師的詩作裡,我們可以看見,安南高僧、士人從長安傳回交州的不只是中原人真摯的情誼,更有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

這一屆唐朝宰相、高考狀元都是“越南人”|安南紀事(二)

安南學子廖有方與河東先生柳宗元的交往也是一宗例證。柳宗元作過一篇《送詩人廖有方序》,贈予廖有方,文中記載交州“多南金、珠璣、毒瑁、象犀,其產皆奇怪,至於草木亦殊異”,稱讚廖有方“剛健重厚,孝悌信讓,以質乎中而文乎外”,詩如其人,都具備“陽德之炳耀”,猶如“紛葩瑰麗”的奇花異草。

“剛健重厚,孝悌信讓”,柳宗元對廖有方的評價,與後者義葬胡綰的事蹟高度吻合,如實呈現了一位安南學子深入血脈的儒家價值觀。

這一屆唐朝宰相、高考狀元都是“越南人”|安南紀事(二)

透過廖有方墓誌銘有關籍貫的表述,更可窺見廖氏家族對於唐朝人身份的高度認同。墓誌銘寫道:“尋其鄉貫,今戶籍既易,君有項田於杜陵南一里,父母(闕二字)葬其中實曰(闕)原,雖板圖無等,是宜為京兆人也。”由此可見,廖有方的父親雖然居官嚴州,毗鄰交州故土,但選擇以唐朝帝都長安為埋骨之地,廖氏族人也樂意被視為京兆人,以此為榮,對於安南祖籍逐漸模糊化這一點,他們反而不介意。

廖有方的宦海生涯並不顯赫,終官於京兆府雲陽縣令。但這與他的安南籍貫毫無關係。另一個安南人的經歷告訴我們,安南人在中原職場非但不會遭受地域歧視,還能扛起大唐宰相的重任。

這一屆唐朝宰相、高考狀元都是“越南人”|安南紀事(二)

姜公輔,安南都護府愛州日南人(今越南清化一帶),和廖有方一樣由科舉考試出身,進士及第,才高識遠,頗受唐德宗賞識。姜公輔亦以忠直回報德宗的器重。涇原兵變(783-784年),他扈從德宗逃難,屢進忠諫,勸說德宗信任各道勤王兵馬,允許軍隊進入御駕所在地——奉天城駐守,德宗欣然採納。姜公輔的這項建議對抵禦朱泚叛軍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事後,德宗晉升姜公輔為諫議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

【《新唐書》:姜公輔,愛州日南人。第進士,補校書郎,以制策異等授右拾遺,為翰林學士。歲滿當遷,上書以母老賴祿而養,求兼京兆戶曹參軍事。公輔有高材,每進見,敷奏詳亮,德宗器之……帝知群臣多勸杞奉迎乘輿者,乃詔諸道兵距城一舍止。公輔曰:“王者不嚴羽衛,無以重威靈。今禁旅單寡而士馬處外,為陛下危之。”帝曰:“善。”悉內諸軍。泚兵果至,如所言,乃擢公輔諫議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涇原兵變平息十四年後,唐德宗貞元十四年(798年)三月,一群安南人在今越南河內市以南約40公里的隨喜社合資捐鑄了一口銅鐘, 其上以漢字鐫刻一段銘文:維貞元十四年歲次戊寅三月辛巳朔卅日庚戌, 隨喜社五十三人共造洪鐘一口, 用銅九十三斤, 流通供養(注:下圖出自樑允華《越南出土之唐代貞元時期鍾銘——青梅社鍾》,本文其他圖片來自網絡)。

這一屆唐朝宰相、高考狀元都是“越南人”|安南紀事(二)

據鐘身銘文記載,社主名單如下:

社主(正):將仕郎、前守思陵州安樂縣尉杜仙夔;

副社主:散將守左金吾衛儀州清谷府別將黃太極、守沁州安樂府折衛都尉郭子剛。

社眾名單摘錄如下:尊侍老王辯真;前攝長州文陽縣令杜仙寧;判官、守文州陰平府別將賞緋魚袋杜備;

社錄事:杜遊秦;沁州安樂府折衛郭遊理;將仕郎、前守為州漢會縣尉黃漢忽;上柱國李天幸;守左驍衛綏州萬吉府別將吳進仕;

社評政:黃智待;鹽州鹽川府折衛高橾;貴州龍山府別將杜朝良;綏州萬吉府別將李天陽;守左驍尉綏州萬吉府別將黃太備;沁州安樂府果毅陳期……

僅憑銅鐘形制、行文及社主、男性社眾的頭銜、姓名,已無法分辨此地是中原還是安南。唯有“李氏平、高氏壽、杜娘溢、杜娘難、鄭氏制、杜娘連、杜氏瑛……”等女性施主的名字保有安南地方特色。

後人把這口唐代銅鐘命名為“青梅社鍾”。它傲然佇立在歲月長河中,鐘聲隱隱,厚重悠長,彷彿在向世人宣告:中原是大唐,安南也是大唐。

歷史風雲變換莫測,漢唐故事俱往矣。然而,文化記憶卻烙印在青梅社鍾及其他古人遺存中,永不磨滅。

參考資料:曾小夢《論唐代中原文化在安南地區的傳播與接受》、樑允華《越南出土之唐代貞元時期鍾銘——青梅社鍾》、張安興《詩人、義士、交趾人廖有方——從一方新出土唐基志說起》、黃國安《姜公輔籍貫辨析》、高烈《唐代南選制、科舉制與安南文學》,古籍《舊唐書》、《新唐書》、《太平廣記》、《唐會要》、《唐摭言》、《後漢書》、《云溪友議》、《唐詩紀事》等

作者簡介:細雨絲竹,又名淺樽酌海、井飛鳥,南京大學法學院畢業,金融從業者,文史控、推理迷、言情痴、考據癖。長篇小說《神探王妃》、長篇歷史散文《魚玄機》(筆名“淺樽酌海”,已簽約出版,繼續創作中;前者部分連載於晉江)。

END

圖片來源於網絡

喜歡本文/作者,文末讚賞一下表達支持吧!

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好文推薦☆

劉琨祖逖列傳:他們都曾年少,他們都已老去

李世民的陪葬墓裡,埋著一位短命的女人

這是一篇關於《美國工廠》的劇透,看不看隨你

這一屆唐朝宰相、高考狀元都是“越南人”|安南紀事(二)

知道點兒新故事了嗎?知道你就點個贊告訴我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