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時期,糖就是一種改善生活品質的重要物品,這種調味品來源廣泛、價格可以接受,逐漸融入了大唐百姓的日常生活當中。尤其在辣椒還未引進中國之前,糖就成為一種廣泛的助味劑。

唐人糖的來源主要有三種,一種是來自甘蔗的蔗糖,一種是來自糧食的飴糖,蜂蜜可以算作第三種甜味劑。其中,蔗糖尤其是糖霜最珍貴;飴糖相對普遍,也是普通老百姓能接受的,產地還可以直接嚼甘蔗。

唐的糖,一種來自印度的植物帶來了唐朝人的甜蜜生活

(糖)

【糖來自於甘蔗】

甘蔗不是中國原產植物,最早在戰國後期或秦漢時期從印度或東南亞引入,並逐漸在中國南方得到普遍的種植。

到了唐朝,主要有蜀中、漢水流域、長江中下游太湖地區、溫州福州漳州廣州等東南沿海地區四大甘蔗主產區。佔地面積之大,甚至已經影響了水稻這種主要糧食作物的種植。但唐朝少有大面積普遍缺糧的饑荒時期,因此這種經濟作物的種植應該對當地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由於運輸條件限制,甘蔗種植區域就是蔗糖的生產區域。而當時的蔗農,如果種植甘蔗再自己熬糖,收益基本上是種植糧食的四倍以上。這還僅僅是最低端的普通蔗糖,如果能夠掌握製造糖霜的技術,收益還要再翻幾倍。唐朝之後五代時期有記載在蘇州有專門的製糖作坊,規模還不小,估計唐朝時應該也有。

唐的糖,一種來自印度的植物帶來了唐朝人的甜蜜生活

根據史料記載,天寶二年在西域交河,沙糖9-13文一兩,石蜜上品16文一兩,當時一斗上品白麵不過38文;在洛陽有一種糖製品,叫乳餳,也是石蜜的一種,60文一斤。如果和一文錢三枚雞蛋比較,糖算是比較貴重的生活用品了。

學術界認為隋唐時期是中國古代的一個溫暖期,一些植物的生長範圍向北擴散了幾百公里,甘蔗就是其中之一。以此引申,唐王朝的強大可能也和這個是有一定聯繫的。

唐的糖,一種來自印度的植物帶來了唐朝人的甜蜜生活

【唐代製糖的歷史】

蔗糖製造方法在中國的起源史學家們也沒有非常確切的結論,目前比較普遍的看法是季羨林先生的“蔗糖的起源總是在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不能早至漢代,也不能晚至唐代。”

有了甘蔗之後,古人們不甘心把甘蔗就當成水果、藥材來使用,自然而然的想到榨汁,然後在陽光下暴晒蒸發水分後變成固體黑糖。這個思路很清晰,也很容易做到,但之後的一千多年一直糾結在如何讓這種糖變得更加潔白,並出現了很多比黑糖顏色淺一些、鮮豔一些的“白”糖。

這據說是我國古代表面化學這一學科的起源和最早應用,專門解決蔗糖脫色問題。

中國古代的製糖業,可以分為粗糖期、沙糖期和糖霜期,而糖霜在唐朝就已經開始生產,是高檔貨色。

唐的糖,一種來自印度的植物帶來了唐朝人的甜蜜生活

(古法制糖熬甘蔗汁)

唐代把糖稱作沙餳、石蜜。沙餳就是沙糖,是深加工石蜜、糖霜的原材料,也可以直接使用;石蜜是塊狀的固體;高檔的糖霜類似今天的冰糖。

具體形狀也發生變化,中國古代最早的石蜜是液體,隨著技術的改良逐漸變成了固體,並能做成各種各樣的形狀。

而沙糖的技術一直沒有明顯的改變,宋代時沙糖仍然是紫黑色,直到明代“黃泥水淋脫色法”的出現,才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白糖,也使古代中國又多了一種壟斷性的高檔外貿產品。

唐的糖,一種來自印度的植物帶來了唐朝人的甜蜜生活

(古法黑糖,應該是唐時的石蜜)

當然,這個過程也吸納了很多外來的技術,李世民時期就曾經派遣使者到西域摩伽陀國取得了製作石蜜的方法,並經過改良,之後唐朝生產的石蜜顏色味道比西域出產的還要好;唐高宗李治時期曾經派王玄策出使天竺,從印度請來了製糖專家,引進了沙糖製作方法,顏色從黑色變成了黃白色;之後又進行了改良,加入牛奶共同煎制,顏色又從黃白色逐漸“細白”,這時叫做乳糖,和現在的奶糖差不多。

後來鑑真和尚東渡日本後,準備了“胡椒、石蜜、蔗糖等五百餘斤,蜂蜜十斛,甘蔗八十束”,把蔗糖和製糖方法傳到了日本。也有人說明朝鄭和下西洋的時候也引進了一些白沙糖的生產技術。

唐的糖,一種來自印度的植物帶來了唐朝人的甜蜜生活

除了高官顯貴和平民百姓之外,還有一個群體為傳播製糖方法做了很多貢獻,這就是佛門弟子。除了鑑真和尚之外,書中記載了一個叫“鄒和尚”的人,唐代宗大曆年間在四川傳播糖霜的製作方法。這人平時在山中結廬而居,需要買鹽、菜、柴就寫個紙條拴在一頭白驢身上,讓驢子帶著錢到集市,人們知道是鄒和尚的驢子,就把東西按市價放在驢子身上並拿走錢。一次這頭白驢吃了山下一家農戶的甘蔗苗,找到鄒和尚要賠償,鄒和尚就教給這家人制作糖霜的方法,透明為冰,顏色如琥珀。

頗有穿越小說的感覺。

但由於糖霜的製作工藝比較複雜,並未在整個大唐推廣,僅在遂州(四川遂寧市)一地,“山前後為蔗田者十之四,糖霜戶十之三”,直到宋代糖霜規模才得以擴大。

唐的糖,一種來自印度的植物帶來了唐朝人的甜蜜生活

(這個應該和唐代的糖霜比較接近)

【儲存和使用】

唐時由於糖類雜質較多,帶來儲藏的不便,每到夏日或連續陰雨天,就會吸收空氣中的水分變潮。當時的人用紙和竹葉包裹,外面再覆蓋石灰,使不接觸空氣,這才能夠長期保存;而皇帝和高官們還有一種更好的儲存方法,就是冷藏。把糖類直接儲存在冰窖當中,夏日直接用於調製飲料食物,口感更佳。

甘蔗除了製糖之外,也可生食、榨汁飲用,或者用甘蔗汁作酒和醋,甚至可以加到茶中調味。

同時,甘蔗和糖製品還可以入藥,唐高宗李治時期的《新修本草》是我國第一部藥典,記載了甘蔗、石蜜、沙糖的各種藥用功效,可以治療目疾、咳嗽、食慾不振、解毒消腫、乾嘔、肺寒、疥癬等。同是唐朝的《食療本草》當中還介紹了許多食療祕方,並且講了一些副作用,比如沙糖“多食令人心痛,消肌肉,損牙齒”,甘蔗“共酒食,發痰”等等。

唐的糖,一種來自印度的植物帶來了唐朝人的甜蜜生活

甘蔗和糖製品在唐代代表了甜美、節節高升等多種美好的含義,不但是改善生活質量的必需品之一,也是祭祀供奉祖先、娶親聘禮的美好事物。不少習俗至今還有流傳,有的地區除夕夜吃甘蔗,把吃剩的甘蔗渣填入爐灶,大年初一早上,打開爐灶後滿灶火紅,代表著新的一年紅紅火火。

但同樣,古人們也發現了甘蔗中的其他寓意,比如甘蔗形似竹子,但不如竹子堅韌,輕易可以折斷,“都蔗雖甘,殆不可杖。佞人悅己,亦不可相。”拿甘蔗比喻圍繞在皇帝身邊的佞臣小人。而且甘蔗一頭甜,離根部越近含糖量越高,可以從吃甘蔗的順序來代表是先苦後甜還是先甜後苦。

唐的糖,一種來自印度的植物帶來了唐朝人的甜蜜生活

用數學和工程的思維方式去解讀歷史,妄圖以古喻今。理工男讀歷史,歡迎關注和討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