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寫下一首分手詩,每一句都是千古名句,被收入《唐詩三百首》

女子寫下一首分手詩,每一句都是千古名句,被收入《唐詩三百首》

女子寫下一首分手詩,每一句都是千古名句,被收入《唐詩三百首》

好的唐詩宋詞,都是在經年累月的文化積澱下完成"渡劫"的。像李白一篇《蜀道難》即能驚為天人的神話並不多見,所謂大浪淘金,只有被時光之河遴選過的作品,才能被後世來者所拾遺。比如杜甫他不是突然成聖,他在世時幾乎"一事無成",若不是五十年後由元稹帶頭於黑暗之中發掘出這塊發光的金子,恐怕杜甫之名要黯淡許多。然而即便是名留青史,也並非就能綠樹常青,洋洋灑灑一篇詩歌,其中能有一句被人記住就值得驕傲。縱觀近五萬首唐詩,大多數都是如此:或只知一句,或知詩不知人,很少有全詩精華者。

女子寫下一首分手詩,每一句都是千古名句,被收入《唐詩三百首》

今天小解為大家帶來的這一首唐詩卻恰恰相反,它的作者的確鮮有人知——應該為無一人知,因為作者的名字早已湮滅在千年的風塵之中,只有她寫下的文字踏破紅塵萬千,存活至今,驚豔著時光的每一寸肌膚。每一句都是千古名句,每一字都是粒粒珠璣,令渣男讀罷竟能回心轉意。

《金縷衣》

勸君莫惜金縷衣,

勸君須惜少年時。

有花堪折直須折,

莫待無花空折枝。

女子寫下一首分手詩,每一句都是千古名句,被收入《唐詩三百首》

這首詩含義很單純,句意也不難理解,籠統來說就是一個主旨:珍惜時光,莫負光陰。但是其創作手法沒有表面上的簡略,前兩句有"勸君"之重複,後兩句有"花"、"折枝"之重複,然而品讀起來卻並無拖沓之嫌,雖重複卻不單調,輕咬字而重旋律,迴環往復之處又有輕重緩急之分,反覆詠歎,耐人尋味,令人叫絕。

這首詩被奉為勸誡詩歌之王,幾乎可與"千金難買寸光陰"平起平坐。然而後世卻對其創作目的存在很大的爭議,它到底是對青春不悔的深切勸勉,還是珍惜美好愛情的感言,抑或是隻是抒發"及時行樂"的想法?尋根必要問源,若要知曉詩旨,就必須搞清楚這首詩的作者是誰,她為何而寫。

女子寫下一首分手詩,每一句都是千古名句,被收入《唐詩三百首》

大多數觀點認為此詩作者為唐朝美女杜秋娘,就是杜牧《杜秋娘詩》的女主角。杜秋娘15歲時成為將軍李錡的小妾,丈夫出征在外另尋新歡,竟將她忘卻。杜秋娘提筆寫下這首詩寄予李錡,李錡讀罷立刻快馬加鞭將秋娘接了過去,可謂浪子回頭。

誰知這李錡不是個善茬兒,竟不自量力公然起兵反唐,兵敗後被殺,作為俘虜的杜秋娘順勢就被收入宮內。落寞無依的秋娘又在宮中唱起了這首《金縷衣》,卻不曾想被唐憲宗聽到,憲宗頓時淚目:世間還有如此洞徹心扉的曲子!後來秋娘就成為了憲宗的寵妃。

女子寫下一首分手詩,每一句都是千古名句,被收入《唐詩三百首》

這個故事極具傳奇色彩,也正是傳奇色彩太過濃厚,不禁讓人懷疑,它很可能又是後世添油加醋的版本。《金縷衣》是唐朝的一首七言樂府詩,即可以配著曲調演奏彈唱的一首歌詞,流傳度極廣,《全唐詩》作者標為無名氏。然後隨著杜秋娘故事的渲染,人們發現它與秋娘的氣質和故事脈絡比較符合,便為兩者牽橋搭線結合了起來,而實際上這首詩的作者已不可考證,應該不是杜秋娘所作。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