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方言曾是古代吳語,盤點泰州消失的方言'

"

千百年來,在歲月和文明的浸泡下,方言展示著當地的社會圖景,承載著當地的文化特色,它既是一種生活韻味,更是一種文化底蘊。然而,無可否認的是,有些“鄉音”,我們再也聽不到了,它漸漸地消失在歲月的長河裡,成了這座城市的一部分,成了每一個生活在這裡的人的記憶。

"

千百年來,在歲月和文明的浸泡下,方言展示著當地的社會圖景,承載著當地的文化特色,它既是一種生活韻味,更是一種文化底蘊。然而,無可否認的是,有些“鄉音”,我們再也聽不到了,它漸漸地消失在歲月的長河裡,成了這座城市的一部分,成了每一個生活在這裡的人的記憶。

泰州方言曾是古代吳語,盤點泰州消失的方言

泰州方言的靈魂——沒得命

江蘇13市方言大PK,還是家鄉話最親切

兩親家談彩禮(泰興方言版)

泰州方言是怎麼形成的

“五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音。”雖然,我們每天都在說著方言,但是或許很多人對泰州方言還所知甚少。它的歷史有多久?它的起源是什麼?後來又經過怎樣的變遷?

地方文史專家、泰州方言研究專家俞揚介紹,從《左傳》、《呂氏春秋》、《史記》等書的記載,可以初步推定出:在周秦兩漢時代,今泰州地區的方言是古代吳語。經過一定時代的發展,泰州地區的方言逐步從古代吳語向江淮方言轉變,這是泰州方言史上的重大變化。這主要是來自於我國曆史上的第一次人口大遷徙——永嘉南渡。

據史料記載,在永嘉之前,中原地區曾發生過長達十六年的八王之亂。這次變亂直接招致了永嘉時期的民族鬥爭。晉朝的官民實在無法忍受,大量南逃,史稱“永嘉南渡”。

在永嘉南渡時,北方的許多士族、大地主攜眷南逃,隨同南逃的還有他們的宗族、賓客等等,同鄉同裡的人也往往隨著大戶南逃。隨從一戶大地主南逃的往往有千餘家,人口達到數萬之多。有的逃到廣陵(今揚州),有的逃到京口(今鎮江)以南。

其中泰州地區也有很多移民過來,由於人數比較多,而且比較聚集,所以當時本地的吳語漸漸被外來的語言所影響,從而逐漸向江淮方言過渡。魏晉南北朝時期形成江淮方言。

俞揚說,現在的泰州話保存了很多江淮方言的特點,但並不是直接保存,在後期的發展中,它還有它自己的變化,慢慢形成了現在的泰州方言。

"

千百年來,在歲月和文明的浸泡下,方言展示著當地的社會圖景,承載著當地的文化特色,它既是一種生活韻味,更是一種文化底蘊。然而,無可否認的是,有些“鄉音”,我們再也聽不到了,它漸漸地消失在歲月的長河裡,成了這座城市的一部分,成了每一個生活在這裡的人的記憶。

泰州方言曾是古代吳語,盤點泰州消失的方言

泰州方言的靈魂——沒得命

江蘇13市方言大PK,還是家鄉話最親切

兩親家談彩禮(泰興方言版)

泰州方言是怎麼形成的

“五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音。”雖然,我們每天都在說著方言,但是或許很多人對泰州方言還所知甚少。它的歷史有多久?它的起源是什麼?後來又經過怎樣的變遷?

地方文史專家、泰州方言研究專家俞揚介紹,從《左傳》、《呂氏春秋》、《史記》等書的記載,可以初步推定出:在周秦兩漢時代,今泰州地區的方言是古代吳語。經過一定時代的發展,泰州地區的方言逐步從古代吳語向江淮方言轉變,這是泰州方言史上的重大變化。這主要是來自於我國曆史上的第一次人口大遷徙——永嘉南渡。

據史料記載,在永嘉之前,中原地區曾發生過長達十六年的八王之亂。這次變亂直接招致了永嘉時期的民族鬥爭。晉朝的官民實在無法忍受,大量南逃,史稱“永嘉南渡”。

在永嘉南渡時,北方的許多士族、大地主攜眷南逃,隨同南逃的還有他們的宗族、賓客等等,同鄉同裡的人也往往隨著大戶南逃。隨從一戶大地主南逃的往往有千餘家,人口達到數萬之多。有的逃到廣陵(今揚州),有的逃到京口(今鎮江)以南。

其中泰州地區也有很多移民過來,由於人數比較多,而且比較聚集,所以當時本地的吳語漸漸被外來的語言所影響,從而逐漸向江淮方言過渡。魏晉南北朝時期形成江淮方言。

俞揚說,現在的泰州話保存了很多江淮方言的特點,但並不是直接保存,在後期的發展中,它還有它自己的變化,慢慢形成了現在的泰州方言。

泰州方言曾是古代吳語,盤點泰州消失的方言

聽發音人用泰州話講故事

早在2008年,國家語委就啟動“中國語言資源有聲數據庫”的建設工作,由我省獨家承擔該數據庫建設試點工作。全省設70個調查點,用5年時間,在全社會遴選近500名發音合作人,採錄了時長超過320小時、數據容量超過830GB的方言和地方普通話有聲數據,以及時長近7小時的地方戲曲、童謠吆喝、民歌等方言文化有聲視頻資料,而最新出爐的這本《江蘇語言資源資料彙編》則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完整記錄江蘇語言實態的資料平臺。

記者從泰州市語委辦獲悉,2009年,我市與南京、南通、揚州一道,成為第二批試點城市,在三市三區共設立6個調查點,公開徵集了26名方言發音人,開始泰州方言的錄入與資料收集工作。

泰州話,究竟誰說得最能代表泰州的調調、最有發言權呢?據瞭解,“中國語言資源有聲數據庫”的建設工作中,海陵區調查點共徵集了7名發音人,其中,1941年至1950年間出生的老年男、女發音人各1名,1971至1980年間出生的青年男、女發音人各1名,另外3人為普通話水平在三級甲等左右的地方普通話發音人。

登錄開通後的“語言文化資源庫”,記者看到,資源庫分字庫、詞庫、句庫、話語庫、地方普通話庫和地方口頭文化庫六大板塊。記者先點開了話語庫,選擇泰州市區錄入點,聽到了發音人用泰州話講《牛郎和織女》的故事。在地方口頭文化庫中,則包含了地方戲曲、民歌、童謠、吟誦四個部分。記者注意到,每個板塊下有許多視頻,所有視頻中,發音人並未露真容,我們只聞其聲不見其人。

"

千百年來,在歲月和文明的浸泡下,方言展示著當地的社會圖景,承載著當地的文化特色,它既是一種生活韻味,更是一種文化底蘊。然而,無可否認的是,有些“鄉音”,我們再也聽不到了,它漸漸地消失在歲月的長河裡,成了這座城市的一部分,成了每一個生活在這裡的人的記憶。

泰州方言曾是古代吳語,盤點泰州消失的方言

泰州方言的靈魂——沒得命

江蘇13市方言大PK,還是家鄉話最親切

兩親家談彩禮(泰興方言版)

泰州方言是怎麼形成的

“五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音。”雖然,我們每天都在說著方言,但是或許很多人對泰州方言還所知甚少。它的歷史有多久?它的起源是什麼?後來又經過怎樣的變遷?

地方文史專家、泰州方言研究專家俞揚介紹,從《左傳》、《呂氏春秋》、《史記》等書的記載,可以初步推定出:在周秦兩漢時代,今泰州地區的方言是古代吳語。經過一定時代的發展,泰州地區的方言逐步從古代吳語向江淮方言轉變,這是泰州方言史上的重大變化。這主要是來自於我國曆史上的第一次人口大遷徙——永嘉南渡。

據史料記載,在永嘉之前,中原地區曾發生過長達十六年的八王之亂。這次變亂直接招致了永嘉時期的民族鬥爭。晉朝的官民實在無法忍受,大量南逃,史稱“永嘉南渡”。

在永嘉南渡時,北方的許多士族、大地主攜眷南逃,隨同南逃的還有他們的宗族、賓客等等,同鄉同裡的人也往往隨著大戶南逃。隨從一戶大地主南逃的往往有千餘家,人口達到數萬之多。有的逃到廣陵(今揚州),有的逃到京口(今鎮江)以南。

其中泰州地區也有很多移民過來,由於人數比較多,而且比較聚集,所以當時本地的吳語漸漸被外來的語言所影響,從而逐漸向江淮方言過渡。魏晉南北朝時期形成江淮方言。

俞揚說,現在的泰州話保存了很多江淮方言的特點,但並不是直接保存,在後期的發展中,它還有它自己的變化,慢慢形成了現在的泰州方言。

泰州方言曾是古代吳語,盤點泰州消失的方言

聽發音人用泰州話講故事

早在2008年,國家語委就啟動“中國語言資源有聲數據庫”的建設工作,由我省獨家承擔該數據庫建設試點工作。全省設70個調查點,用5年時間,在全社會遴選近500名發音合作人,採錄了時長超過320小時、數據容量超過830GB的方言和地方普通話有聲數據,以及時長近7小時的地方戲曲、童謠吆喝、民歌等方言文化有聲視頻資料,而最新出爐的這本《江蘇語言資源資料彙編》則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完整記錄江蘇語言實態的資料平臺。

記者從泰州市語委辦獲悉,2009年,我市與南京、南通、揚州一道,成為第二批試點城市,在三市三區共設立6個調查點,公開徵集了26名方言發音人,開始泰州方言的錄入與資料收集工作。

泰州話,究竟誰說得最能代表泰州的調調、最有發言權呢?據瞭解,“中國語言資源有聲數據庫”的建設工作中,海陵區調查點共徵集了7名發音人,其中,1941年至1950年間出生的老年男、女發音人各1名,1971至1980年間出生的青年男、女發音人各1名,另外3人為普通話水平在三級甲等左右的地方普通話發音人。

登錄開通後的“語言文化資源庫”,記者看到,資源庫分字庫、詞庫、句庫、話語庫、地方普通話庫和地方口頭文化庫六大板塊。記者先點開了話語庫,選擇泰州市區錄入點,聽到了發音人用泰州話講《牛郎和織女》的故事。在地方口頭文化庫中,則包含了地方戲曲、民歌、童謠、吟誦四個部分。記者注意到,每個板塊下有許多視頻,所有視頻中,發音人並未露真容,我們只聞其聲不見其人。

泰州方言曾是古代吳語,盤點泰州消失的方言

有些泰州話再也聽不到了

今年67歲的戴德祥是海陵區入選的7位發音人之一,一次又一次的錄音工作也讓戴德祥重新與“方言”這個有點“熟悉的陌生人”進行了一次回顧與梳理。“現在想想,好多泰州話,我們現在都很少說了,年輕一代的孩子們就更不知道了。”

戴德祥給我們講了許多現在已經不怎麼能夠聽到的泰州話。比如,以前城區北邊有個韓橋,祖輩時泰州話讀(hun)橋,而現在基本都直接說韓橋了;比如以前給人家指路說“向南”一般說向(nuo);把這根竹竿(chuan)在那兒實際上就是把竹竿靠在那的意思;還有養蠶,以前都說養(cun),現在都是說養(can);

比如,泰州話中,以前把“自行車”叫作“鋼絲車”或者“腳踏車”,把火柴叫作“洋火”,“縫紉機”叫作“洋機”,“葎葎藤”中的“葎”,普通話讀作“lǜ”,泰州話讀作“nǔ”。泰州話中“無二六煞”中的“六”,普通話讀liù,泰州話讀時與泰州話“綠”讀音相同。煞,普通話讀shà,泰州話讀sān,讀時與泰州話“三”讀音相同。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唐代詩人賀知章的詩句中所描繪的這個場景,曾讓無數遊子潸然淚下。這鄉音即是方言,它是融化在我們每個人血液裡的文化印記,是牙牙學語時的第一句呢喃,是遊子心中那一縷魂牽的鄉愁……”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