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最引人深思的情節:科幻的魅力,源於透徹的自我認知

太陽系 三體 世界歷史 文學 電影 栩先生 2019-02-12

文 | 李栩然

首發 | 栩先生

《流浪地球》最引人深思的情節:科幻的魅力,源於透徹的自我認知

1

《流浪地球》上映了,但這篇文章不準備討論電影。

因為我要說的,恰恰是電影裡沒有展現或者說無法展示的情節。

當年看小說《流浪地球》的時候,年紀還不大,被大劉(劉慈欣)宏大的設定,悲涼的人類大逃亡和對地球未來深沉的思考所震撼,很長一段時間都沉浸在小說所描繪的太陽系末日場景中。

《流浪地球》最引人深思的情節:科幻的魅力,源於透徹的自我認知

在這篇不算太長的小說中,關於地球為什麼要逃離太陽系,用什麼樣的方式逃離鋪陳了大半本書,甚至連那上萬米高的發動機都進行了非常細緻的描述,讓人覺得在科幻方面似乎“硬的”不行。

但事實上,小說裡的科幻仍然只是一個個有意思的“點子”。

先不說駕駛地球逃離太陽系的是否值得,光是那一億五千萬噸的推力作用到地球身上,估計也就像撓癢癢而已。

地球的地層結構本身更無法承受能將地球推離太陽系的力度。關於這一點,有人曾經做過比喻,在我們看起來厚得什麼都能承受的大陸板塊不過就像是雞蛋外面那層薄薄的殼。

而更準確的比喻,應該是漂浮在蛋清上的一層卵膜。

帶著地球去流浪,其實是大劉骨子裡的“家國情懷”。

這是科幻裡最軟的部分,卻又是最打動人心的浪漫設定。

除了這些科幻的點子和設定,在結尾處,還有一個讓人細思極恐的情節。

小說裡,科學家預測了4個世紀後太陽將會發生一次“氦閃”,屆時太陽系裡的行星和生物都將在太陽膨脹後劇增的體積中,化為灰燼。

為了拯救人類和文明,地球聯合政府設計了一個龐大的逃亡計劃,他們將通過在地球表面安裝巨大的發動機,推動地球脫離太陽系,航行2500年後駛入半人馬座(三體人:歡迎歡迎,熱烈歡迎!)。

結果就在做了四個世紀的準備,地球即將脫離太陽系之時,全球各地都發生了叛亂。

叛軍認為地球是被出賣了,因為四個世紀已經過去了,太陽根本沒有“氦閃”的跡象,地球聯合政府和科學家們編造出“太陽系毀滅”的謠言,就是為了建立獨裁帝國。

反叛軍的支持者越來越多,最終他們攻陷了幾乎所有防線。

在叛軍的威脅下,為了保全地球發動機,聯合政府的5000名官員、科學家以及支持者們投降了。

他們在十多萬叛軍的注視下,被趕入零下一百多度的冰面執行死刑。

5000多人站在冰面上,失去了加熱設備後,在嚴寒中慢慢死去,他們的屍體密密麻麻地矗立在冰面上,就像一座座墓碑。

在他們的周圍,是十多萬叛軍們勝利的歌聲——《我的太陽》。

然後,就在這熱情嘹亮的歌聲中,太陽發出了耀眼的光芒,幾個世紀前科學家們預測的“氦閃”爆發了。

除了剛脫離太陽系的地球,太陽系中的行星都毀滅了。

太陽50億年的壯麗生涯成為飄逝的夢幻。

太陽死了,死前的最後一次光芒,照亮了冰面上那些堅持真理的、不屈的5000具無辜屍體。

2

在我看來,這個情節才是整部小說的最讓人震撼也最引人深思的地方,充滿了大劉關於人性、歷史等的深層思考。

想象一下,在幾個世紀前,那些人類歷史上最優秀的精英們就預測出了太陽系的覆滅,並制定了龐大的拯救計劃,結果卻因為無知民眾被煽動,而被集體宣判了死刑。

結果就在他們死亡的一小時內,這些被宣判為“反人類”的5000名精英,真正成為了拯救地球、拯救人類的英雄。

但他們卻被打著“正義”旗號的叛軍,活生生凍死在冰面上。

這是何等的諷刺,何等的悲哀啊!

在大劉的小說中,這樣的情節並不少見。

比如《地火》裡那個執意要點燃地下煤層進行汽化煤實驗的劉博士,因為他的行動,毀滅了一座城市,小說裡負責救火的阿古力,曾冷冷地對他說:劉博士,你此生很難贖清自己的罪了。

一個多世紀後,卻正因為劉博士的那次實驗,改變了人類使用能源的方式,並最終使得整個世界都擺脫了能源枯竭的困境。

諷刺的是,後來的人們甚至已經不記得當年那個因為實驗毀滅整個城市而自盡的劉博士了。

在《圓圓的肥皂泡》中,那個差點導致整座城市疏散的巨大肥皂泡,最終卻成了拯救城市的“功臣”。

當然,最經典的就是《三體》裡的幾位面壁者了。

看透了人類必敗結局,希冀用兩敗俱亡的方式逼迫三體人離開太陽系的雷迪亞茲,在計劃被揭穿後,被憤怒的民眾用石頭砸死。

發現“黑暗森林”祕密,並通過一己之力幫助地球完成翻盤的執劍者羅輯,在交出執劍者權限的第一時間,就被宣佈逮捕,並將接受“反人類罪”的審判。

不擇手段前進的維德,為了造出光速飛船不惜與全人類為敵,在人類選出來的“聖母”程心面前屈服了,而後被執行死刑。

但就在小說的結尾,才發現,如果按照維德的路繼續走下去,人類將有可能躲過黑暗打擊、保存文明。最終也正因為他之前的努力,為太陽系人類保留了最後的火種。

我相信,這些看似諷刺、矛盾的情節裡,正隱藏著大劉關於人類和歷史的思考。

如果一項決定,會關乎一座城市、一個國家甚至是整個人類的生死,到底應該由誰來確定它是否正確,是否應該執行?

是容易被煽動、站在多數方的民眾,還是那些堅持真理、勇於犧牲的“先知”?

如果一方錯了,又應該由誰來為這樣的錯誤負責?

這就是大劉科幻小說的魅力所在,除了講出好看的故事,拋出一個個充滿想象力的點子,描繪出瑰麗奇異的宇宙之外,他的小說裡永遠都不缺少人文的思考,也激發了我們很多的思考。

這也是為什麼雷軍、馬化騰、周鴻禕等互聯網大佬們可能對什麼“管理聖經”、“羊皮卷”等商業暢銷書不屑一顧,卻異常追捧“三體”的原因。

再科幻的將來都可能變成過去,唯有人性永遠不變。

《流浪地球》最引人深思的情節:科幻的魅力,源於透徹的自我認知

3

值得慶幸的是,大劉那些終極難題畢竟是小說裡的情節。

現實生活裡,幾乎沒有出現過需要幾個人就作出影響全人類生死的決定。

但在歷史上,作出一個決定,從而影響一場戰役,影響一個團隊,影響一家公司走向的事情數不勝數。

比如,當年中央紅軍10萬人突圍,一路像無頭蒼蠅樣被國民黨各路大軍追趕,而負責決策的博古李德還要指揮紅軍往包圍圈裡鑽,如果不是毛澤東站出來大聲反對,剩下的幾萬人也在湘江邊打沒了。

又比如,改革開放初期的時候,大部分公司都選擇了中外合資的形式,希望用市場換技術,以合作求生存,但華為的任正非卻認為以市場換技術,市場丟光了,卻沒有哪樣技術真正掌握了,企業最核心的競爭力,其實就是技術。

最終任正非力排眾議,堅持將資源和力量投入到技術研發中去。而那些堅持貼牌戰略的公司,其影響一直要到三四十年後才能顯現出來。

所有的這些小說情節也好,或者是歷史上活生生的案例也罷,帶給我們最大的啟發應該就是,我們到底該怎樣做出好的決策?

一、永遠要用歷史的眼光看問題

任何事物都不是憑空產生的,所有的未來都是歷史變化的結果。

在小說《地火》的最後,大劉寫道:我們不必留戀所謂過去的好時光,那個時候生活充滿艱難危險和迷惘;我們也不必為今天的時代過分沮喪,因為今天,也總有一天會被人們稱做是——過去的好時光。

只有承認歷史,用歷史的眼光去看問題,才能看得更遠,想得更明白。

《流浪地球》最引人深思的情節:科幻的魅力,源於透徹的自我認知

我以前寫過,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總是會產生“小事情改變了歷史命運”的錯覺。

只是因為視角的侷限,如果視角更大,看到的史料更多,會發現沒有什麼成功是一次機會的偶然。

如果你覺得是,一定是因為你還不知道他們已經經歷了剩下失敗的99次機會。

天文學家卡爾·薩根說過:一條假說越是令人驚異,它所需要證實它的證據就越多。

你看到的資料越多,就越能知道偶然中蘊含著的必然。

有了歷史的觀點,我們在看待、分析和處理問題時就會更加全面、更加客觀、更加符合實際,也就越能在歷史的迷霧中,穿透重重表象,透析世界、社會和人生的本質,更加智慧、更加接近事物本身的客觀規律。

並最終用這樣的規律來指導我們的行動。

思考問題不能只看眼前,只圖一時,而是要有對歷史負責的意識和態度。

同時,因為有了歷史的眼光,也就更有了包容的胸懷。

對好的苗頭,抱著善意,願意放在歷史的長河裡去評價和檢驗,多一些等待的時間。

比如並不完美但值得肯定的科幻片《流浪地球》。在世界科幻電影裡,它可能只相當於走出了一小步,但對中國科幻電影而言,卻是走出了一大步(PS:沒有廣告費的自來水~)。

《流浪地球》最引人深思的情節:科幻的魅力,源於透徹的自我認知

4

二、立足於現實求解問題

歷史帶給我們教訓,但教訓並不一定都要從中得來。

如果每件事情都需要經過歷史的檢驗,才能從中吸取教訓,那發展的代價也太大了。

歷史就是將來的現實,當我們充分尊重現實、分析現實後,就能得出在什麼樣的條件下才能開展什麼樣的工作,解決什麼樣的問題。

任何一個決定的推出,都一定是一個反覆論證、反覆研究、反覆思考和調研的過程。

而不是想當然、拍腦袋。

為什麼民間科學家、民間哲學家、民間政治家很可怕,就因為他們很擅長渲染情緒,提出批評,長篇大論口若懸河地提出一大堆設想,但如果真的按照他們的想法去落實,很可能付出的就是歷史的代價。

英國的諾貝爾經濟學家科斯在《變革中國》中曾總結到:很多人誤以為中國的改革是直接自上而下政府一聲號令開始的,其實很多變革最先發生在基層……中央政府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看看發展情況,發展好的予以認可,並在其他地區推廣。

這樣的做法後來被總結為8個字“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這樣既保留了創新的科學和可能,又避免了大的決策失誤後的巨大代價。

所謂歷史唯物主義,就是既要歷史,又要唯物,既要從歷史的長河來看問題,更要實事求是地分析和解決問題。

前提是假設,關鍵則是求證。這才是對歷史負責任的態度。

正如任正非在2014年講的,華為也需要仰望星空的思想家,他們要假設未來。

因為“只有有正確的假設,才有正確的思想;只有有正確的思想,才有正確的方向;只有有正確的方向,才有正確的理論;只有有正確的理論,才有正確的戰略……”

三、不要過早封閉你的認知

《流浪地球》裡的人類已經掌握了記憶移植技術,知識可以通過遺傳直接習得,這大大加速了科技的發展。

但在現實中,我們之所以要受到那麼多教訓、經過很長時間的訓練才能學會用歷史的眼光看問題,就在於我們不能繼承記憶。

對你而言是老家的地方,到你的孫子輩,就一定是一個陌生的城市而已。

對我們的祖父輩而言,是深重苦難的抗日戰爭,到了我們這一輩,就已經變成了教科書上的幾頁紙,更有很多人變成了精日/哈日。

長輩們已經走過的彎路,吃過的虧,我們往往還會再去走一遍,才能真正把經歷變成自己的思維方法。

這樣的過程註定是艱難的,甚至充滿了血與淚。

大劉的小說《山》裡,描述了一群外星人認識世界的歷程。

一開始,外星人生活在一個半徑三千公里的球形空間裡,四周都是堅硬的岩石,於是他們認為宇宙就是一個堅硬的固體,在這些固體中,有許多空泡,這些空泡就是生命存在的世界。

這樣的世界被成為“泡世界”,由此,他們建立了自己的“泡世界宇宙理論”。

直到經歷艱辛的探索,無數生命的犧牲,他們才終於知道,所謂的“泡世界”其實只是一個星球的地心。

這群外星人生活在地底下,當他們有一天鑽出地殼仰望星空,才發現之前所有的知識、理論和認知可能都是錯誤的。

人類也是這樣,所有人的認知都是從零開始,重新培養。

從認識直線,到知道兩點之間線段最短,然後知道了兩條平行線永不相交,再到有一天知道平行線也可以相交……

這就是我們認知的升級。

怕就怕,很多人在只掌握“平行線永不相交”的時候,有人告訴他平行線可以相交,就無法接受。

如果有一個投票機制,他將恨不得把所有“平行線相交派”判處死刑。

這才是可悲的。

更可悲的是,在一個人通過經歷和學習,有了更高層級的認識之前,他都困在自己的認知裡,對一切堅信不疑。

所以,你會發現,這世界上總有許多人過早的相信,階層已經固化,名校畢業生高分低能,老家的親戚做微商喜提,xxx能成功是因為運氣好,政府援助非洲就是在打腫臉充胖子,人體分酸鹼體質,而通過納米酵素量子石墨烯紅外線可以平衡體質……

認知要培養,但那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真正要培養的是,是開放、健康、積極的心態,和成長的思維模式。

不要輕易對自己不瞭解的事物下結論,更不要太早封閉自己的認知。

你只要保持開放成長的思維狀態,就一定會有一天改變自己固有的想法。

而那些從中得到的領悟,無論是失敗的、成功的,還是被證明是正確的抑或是錯誤的,都將為你帶來成長。

最後多說一句。

所謂時勢造英雄,不僅因為英雄把握並順應了時勢,還因為英雄有明確的目標和系統的思想。

從這一點講,我們看科幻,除了去放飛自己的想象,其實也是在構建自己的思維體系。

一定要相信,你的行動必將帶來變化,就像大劉小說裡永遠洋溢著的“人定勝天”的理念。這就是唯實。

同時也要相信,時間的積累後必將帶來不一樣的結果,就像大劉小說《西洋》裡,是鄭和到達了美洲,改變了明以後的世界一樣。這就是唯史。

所有的這些思考,都是為了指導我們去認識世界、思考世界、建構未來。

歸根到底,我們仰望星空,是為了更好地腳踏實地。

我想,這才是中國式科幻最獨特的魅力。

—— END ——

栩先生說:我是栩先生,文章來自我的個人原創微信公眾號“栩先生”(ID:superMr_xu)。

關注公眾號,在菜單欄可以直接讀我的更多全網熱文,和關於毛主席的精品文章

希望你喜歡今天的文章,歡迎轉發評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