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給對臺軍售鬆綁,有了先進武器的臺灣軍隊就有“以武拒統”的底氣?'

"

本月華盛頓批准了總額超過22億美元的對臺軍售案,這是特朗普總統自2017年上臺以來美國規模最大的一筆對臺軍售。中方對此表示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敦促美方立即撤銷對臺軍售計劃,停止美臺軍事聯繫。

長期以來,以對臺軍售為主線的美臺軍事關係,一直是雙方關係中最敏感、最危險的部分。自特朗普上臺以來,出於種種考量,美方對臺軍售的步子越邁越大。而島內蔡英文當局也積極配合呼應,企圖以美臺軍事領域的“重大突破”來證明自己的執政能力,併為自己謀求連任加分。

違背中美《八一七公報》

在1982年中美《八一七公報》中,美方承諾“不尋求執行一項長期向臺灣出售武器的政策……準備逐步減少對臺灣的武器出售,並經過一段時間導致最後的解決。”然而,歷屆美國政府都沒有信守諾言,反而通過各種藉口向臺灣當局繼續售武。

等到了特朗普時代,相比之前小布什與奧巴馬做法,華盛頓批准對臺灣軍售的速度與頻率變得更快。他甚至改變過去將臺方若干需求打包的方式,而是採取個案處理的模式,“成熟一單,銷售一單”,大大加快了對臺軍售的流程。2017年6月特朗普批准14.2億美元合同,去年9月他又批准了3.3億美元的軍售合同。用五角大樓官員的話說,美國正朝著與臺方建立“更正常的對外軍售關係”邁進。

特朗普當局之所以為對臺軍售大開綠燈,除了“倚臺製華”的因素外,還有經濟上的考慮。從2016年特朗普競選得票分佈情況看,軍工企業所在地是他的重要票倉,軍工企業是他的重要支持者。為了投桃報李並尋求連任,特朗普逐漸放開對外軍售的武器限制、提升對外軍售的規模,希望藉此拉動國內軍工產業的發展。而蔡英文當局也積極迴應,2019年臺灣軍費預算為3460億新臺幣,比2018年增加183億新臺幣。不少軍費就此流入美國軍火商的口袋。

除了加速對臺軍售外,美臺其它方面的軍事合作也在升溫,其中就包括通過《美國2019財年國防授權法》為美臺軍事交流提供製度化保障,通過增加美國軍艦、軍機在臺海地區活動顯示存在感等。這些小動作給臺海地區增添了不穩定因素,也為中美關係以及兩岸關係健康、穩定發展蒙上了陰影。

美械有產權無使用權

依靠特朗普對臺軍售政策的“鬆綁”,臺灣軍隊看起來更加強大,有了更多對抗大陸、“以武拒統”的底氣。但這一切只是看起來很美。姑且不論兩岸實力差距越拉越大的現實,就是那些真金白銀換回來的美製裝備,臺灣軍隊也只有產權而沒有使用權。

出於種種考慮,美國五角大樓長期以來對售臺武器實行嚴格管制措施。對於部分攻擊性較強的敏感裝備,即便在美臺交易完成後,美方也不會將之完全交給臺軍,而是美其名曰代為“保管”。臺灣軍隊如果想在訓練中使用,還需事先向美方申請,得到允許才能使用。敏感裝備的數量與狀態本應是所有者的機密,如此一來臺軍在美方面前就“無祕可保”了。與此同時,部分美方售臺裝備要靠美國衛星系統支持,一旦脫離這些看不見的支援系統,昂貴的裝備就成了一堆擺設。

也有媒體直言,美國如此熱衷於對臺軍售,也是其控制檯灣軍隊甚至是臺灣當局的招數,“裝備命脈攥在我手中,何愁臺軍不對我低眉順眼?”因此,對於蔡英文上臺後提出的“臺機臺造”“臺艦臺造”等“脫軌”行為,美方一貫不樂見其成,往往通過軍售進行打壓。一旦島內科研機構取得某種武器研發突破時,美方就會“適時”同意出售同類型武器產品,藉此使臺方努力付之東流。長此以往,臺灣自主研發就顯得成本過高、週期過長,更加不受到臺灣當局的待見,臺軍也就更青睞美式裝備。

有了這麼多條條框框的限制,蔡英文當局所稱的臺美軍事“重大突破”,其表面意義也就遠遠大於實際價值。

臺灣當局不可誤判形勢

目前來看,在中美關係還沒有完全迴歸正軌的情況下,美方“親臺”勢力以及臺灣當局仍然有繼續搞小動作的空間。但必須指出的是,無論是華盛頓還是臺北方面,都清楚大陸的底線。正如習近平主席去年在會見時任美國防長馬蒂斯時所言:“在涉及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問題上,我們的態度是堅定的也是明確的,老祖宗留下來的領土一寸也不能丟,別人的東西我們一分一毫也不要。”

回顧1979年後中美關係發展及華盛頓對臺政策,外界可以看出,美國執行的兩岸政策基本上是“模糊戰略”,這樣做可進可退,可以制約中國大陸發展卻不會將美國完全陷進去,這最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目前來看,特朗普團隊尚沒有打算完全突破這一框架。因此,華盛頓對於美臺關係的把握,特別是美臺軍事關係的拿捏,並不是像臺灣某些人所期望的一邊倒政策。《美國2019財年國防授權法》中的涉臺條款,什麼時候執行、執行到什麼程度,還有待觀察。美方對臺軍敏感裝備使用設限,從一定程度上也是防止局勢失控的手段。

美臺軍事關係必須服從美臺關係,美臺關係又必須服從於中美關係大局發展。因此,臺灣當局如果一味挾洋自重、誤判形勢,以配合美國打“臺灣牌”來抗衡大陸,最終必然會付出巨大代價。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