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蔡英文標榜的“成功”:11個月賣了929美元的香蕉

據臺媒報道,日前臺灣育達科技大學被爆涉嫌與中介公司勾結,以赴臺讀書名義招攬菲律賓學生赴臺打工,消息爆出,引發各界撻伐。臺灣輿論認為,借搞“新南向國際產學專班”之名、行招黑工之實,臺部分高校的這一行為簡直成為國際醜聞,也證明了民進黨當局所謂的“新南向”政策在教育領域的破功。

其實,何止在教育領域,近3年來,儘管民進黨當局“新南向”口號喊得震天響,忙著鼓吹、忙著砸錢,但結果是在旅遊、投資、貿易等各個領域折戟沉沙、醜聞頻出。

學生遊客頻淪黑工

今年初,臺灣醒吾科技大學讓“新南向”專班的印尼學生打黑工的醜聞被媒體爆料。這一新聞震驚島內外,更登上印尼幾大平面媒體的頭版或重要版面,並遭到印尼官方的譴責。國民黨籍“立委”林奕華痛批,稱這種行為簡直讓臺灣丟臉丟到國際上去了。

令人震驚的是,育達科技大學和醒吾科技大學的醜聞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據臺媒透露,在“新南向”專班就讀的東南亞學生有不少只能一週上兩天課,休息一天,剩餘四天都被拉去工廠參加集體勞動。這種情況美其名曰是產學合作,但學生去做工的工廠或生產線根本與其來臺求學的科系或技能無關。

如果說學生變“學工”有一定的被迫性,那麼“新南向”旅行團客人的脫逃打黑工行為更是不堪。臺外事部門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8月至2018年11月,東南亞旅客赴臺後逃脫人數將近兩千,加上免籤優惠,以觀光名義赴臺從事非法工作的東南亞籍人士更是多達2047人,嚴重擾亂島內治安。去年底,總數為153人的越南旅遊團在臺灣幾乎全員逃脫,震驚臺灣社會。

為標榜“新南向”成功,臺當局不斷玩弄數字遊戲,比如說,聲稱近年赴臺觀光旅客人數每年均破千萬人次。且不論數字注水的問題,僅就觀光外匯收入而言,臺灣卻從2015年的144億美元,一路下降至2017年的123億美元,平均每年以10億美元的數字在遞減。如此而言,大量增加的“新南向”國家旅客人數,對於島內觀光業發展有何意義?

投資貿易皆陷入困境

“新南向”政策不僅在教育、觀光領域亂象頻出,在投資貿易領域,“新南向”項目同樣連連碰壁、一籌莫展。

今年1月,臺灣“中油”在印度古吉拉特石化園區的項目被擱置,要另覓合作對象並再觀察印度投資環境與稅收制度;去年4月,“中油”五輕整廠輸出印度尼西亞的項目談判破局。這兩個原本是臺當局的重點項目,如今都陷入困境。臺灣國泰金控收購加拿大豐業銀行馬來西亞子行失敗、臺灣中信金控收購蘇格蘭皇家銀行馬來西亞子行也破局……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臺“經濟部投審會”最新統計指出,2018年臺灣對“新南向”國家投資金額下滑至24.25億美元,較2017年大幅減少34.7%。顯然企業對於當局鼓吹的“新南向”政策並不買單,未大舉擴增投資。

另據臺“經濟部國際貿易局”數據顯示,2018年臺灣對東盟出口佔比17.3%,比2017年18.5%少了1.2個百分點,更比2012至2016年(馬英九執政時期)的年平均值18.6%少了1.3個百分點,也說明“新南向”未奏效。

才賣了929美元的香蕉

“這2年多來,臺灣把農產品賣到東南亞國家的量不僅沒增加,反而還減少。賠本生意不會有人做!”談及“新南向”在農業領域的落實,高雄市農會理事長蕭漢俊一針見血地表示。

蕭漢俊所言並非氣話。根據臺當局資料顯示,臺灣水果外銷東南亞成效不彰,舉例來說,去年前11個月對東南亞出口的香蕉,銷售額僅為929美元,慘不忍睹。

雲林區漁會總幹事林傳育認為,東南亞國家與臺灣地區氣候相似,當地農產豐富,加上消費力不足,若賣不到好價格,出口沒有意義。反觀大陸市場那麼大、消費力強,臺灣的農產品在大陸市場有一定差異性。只要有1個省的人全吃臺灣農產品,臺灣的生產就不足以供應。

而在水產方面,高雄市海洋局指出,高雄外銷魚種有石斑魚、蝨目魚、鱸魚、臺灣鯛等,其中石斑魚多以活魚運搬船外銷至內地及香港,今年1月,石斑活魚貨運船航行至內地及香港作業達40航次,出口量達987噸,出口值約2.8億元新臺幣。但是,臺灣到東南亞國家相對路程遠,活魚運到就不新鮮了。雙方雖持續接洽,但至今仍無實質訂單。

國民黨“立委”曾銘宗說,李登輝時期已推過“南向”,設了一堆公司結果沒成功。蔡英文上任兩年多,“新南向”更拿不出具體政績,不僅效果有限,甚至衍生許多爭議。

“在錯誤的政策目標與方向下,資源往往容易形成誤置與浪費,最終造成經濟的空轉虛耗。”臺灣《旺報》發表評論指出,“新南向”只是臺當局的一頭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