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臺美關係升溫?還是甘心淪為棋子?

近來,蔡英文從政治、經濟、防衛等方方面面都刻意營造“臺美友好、互動熱絡”的氛圍,先是美國宣佈對臺軍售、緊接著幾個對口單位又熱鬧“更名”,經濟上更是再度率領企業百人團赴美參加選擇美國(Select USA)投資高峰會力挺赴美投資。但一片真心卻換來特朗普的絕情,迄今未見臺灣獲得真正的好處,究竟是臺美關係升溫,還是淪為特朗普的棋子,老百姓心知肚明,蔡英文也就不用再虛偽作戲。

蔡英文自詡在她領導之下,臺美關係是近40年來最好,她本人則是歷來“最受美國人信任的臺灣地區領導人”。包括美國在臺協會(AIT)對口的“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更名為“臺灣美國事務委員會”,美國參議院多位議員也聯名盼邀請蔡英文到國會發表演說。

蔡英文更將與美國輸誠的歷程,作為個人的政治資產。確實,除了已在美國投資的鴻海董事長郭臺銘本人有機會進入白宮與特朗普會談,其他候選人的確沒有與特朗普互動的機會。蔡英文無論是面對黨內2020大位競爭者賴清德,或是他黨潛在競爭者韓國瑜、柯文哲等人,她無時無刻不在強調這份“與美國人的關係”、“崇高的眼界”,是其他候選人所沒有的格局與高度。

但臺美40年來最佳的關係何嘗不是犠牲了臺灣全民利益而換來的蔡英文私人政治資產。從蔡英文2016年上任以來,臺灣已向美國購買約莫23億美元的軍售,換算臺幣已約近720億元左右。

事實上,從特朗普上任以來,就一直擴大出售軍備給臺灣與臨近的日本、韓國等地區,其目的不外是扶持美國國內的國防工業,藉以創造其更多島內就業機會,而包括臺灣、日本、韓國等,或許美國開出的武器清單也不是最新式或最想、最需要購買的,但也只能摸摸鼻子乖乖購買,等同向美國人繳交鉅額的保護費。

經濟面上,今年6月10日至12日在美國華盛頓舉行的選擇美國Select USA投資高峰會,臺灣再度以“最大團”的規格出席;包括臺積電董事長劉德音等逾百名企業家赴美考察投資環境,以行動力挺投資美國。然而,美國人工成本高昂,企業赴美設廠未必符合經濟效益,依然能動員這麼多企業家組團赴美,與其說是考察美國投資環境,不如說是去探一探貿易戰的氛圍與風向。

另外,一同參團的公營企業則肩負向美繳交保護費的責任,例如蔡英文當局決定落實非核家園政策後,減少向美國採購核能發電廠的差額,就改以增購天然氣發電廠來補上。因此,臺灣電力公司也將利用今年Select USA之機,向美國通用電氣(GE)採購金額高達375億元的天然氣發電機組。

接下來,若政治經濟面上要繼續維持熱絡臺美關係,臺灣地區還能讓與美國哪些利益呢?恐怕難免不觸動到敏感的農業議題-開放含有瘦肉精的美國豬肉進口。由於事涉臺灣民眾健康,以及豬農生計;預料在2020年“大選”前,蔡英文大可以選票為緩兵之計,向美國人求情先不要輕舉妄動,但若一旦蔡英文順利連任,在退無可退下,勢必要打開美豬這個最後防線。

但臺灣人退了這麼多步,交了這麼多保護費,換來了什麼呢?儘管仍在重談階段,但韓美還是已簽了FTA;美國人也想和日本洽籤FTA,但臺美經貿互動那麼頻繁,美國是臺灣地區第二大貿易伙伴,第三大出口市場,連全臺最大企業臺積電,高達八成的股東成分都是外資,根本就是間美國人的公司。如此緊密的經貿關係,卻連想簽署臺美自由貿易協議(FTA)的願望,美國人不管也不顧,還動輒限縮臺灣輸美鋼品,或把臺灣貨品捲入貿易戰制裁之中。

回顧蔡英文上任後與特朗普的互動,始自於2016年12月,特朗普打破慣例與蔡英文通話;但隨即,特朗普也強調,美國遵守“一箇中國”的政策沒有改變。顯見,蔡英文處處把美國人當“靠山”,但美國人卻把臺灣當“棋子”。一顆制衡中美關係、處理朝鮮核武爭議的棋子。

但如果特朗普在明年連任之路上輸了,換成另一個“正常人”擔任美國總統,臺灣會不會從美國人的“棋子"變成"棄子"呢?恐怕誰也不敢說特朗普必定連任吧。尤其,特朗普近來掀起一連串的貿易戰,"殺敵一萬、自損八千",難保不會拖垮美國自己的經濟表現,失去連任之機。

這個風險,蔡英文在一面倒向美國之時,可曾冷靜替臺灣人的未來想過?(作者系臺灣資深媒體人華夏經緯網特約評論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