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條衚衕已實現不停車,久違的“靜衚衕、慢生活”回來了

蘇州 王府井 建築 謝輝 大學 北京日報客戶端 2019-06-07

停車難,是大城市普遍的難題,在人口密集、寸土寸金的老城區,表現得尤為突出。很多小區和衚衕都上演過私裝地鎖、私佔停車位、私劃停車線等爭奪停車“主權”的一幕。

在市第十二次黨代會上,“提高人民生活品質”被寫入北京未來5年發展目標。如何紓解居民身邊“停車難”的煩惱,如何依託有限資源,實現更合理的分配與管理,考驗著城市治理的智慧。

“要狠抓城市精細化管理,關鍵是治亂,重點是治理亂停車。”市委書記蔡奇在多個場合反覆強調。他曾多次對東城區西總布衚衕進行明察暗訪,明確點出“殭屍車”問題,要求儘快研究解決。如今,這條長754米、寬5米的衚衕已經被打造為建國門地區首條“不停車衚衕”。

26條衚衕已實現不停車,久違的“靜衚衕、慢生活”回來了

曾經,西總布衚衕機動車亂停亂放、“開牆打洞”隨處可見、架空線密佈雜亂,是地區環境管理建設的“老大難”

26條衚衕已實現不停車,久違的“靜衚衕、慢生活”回來了

如今的西總布衚衕秩序井然、鳥語花香,環境大變樣

去年5月,《北京市機動車停車條例》出臺,要求停車入位、停車收費,“就近停、免費停”成為歷史。據統計,東、西城區共有2336條背街小巷,其中胡同道路就有1320條,衚衕停車問題通過立法納入停車綜合治理範圍內。

共享挖潛、居民自治、適度建設、加大處罰力度、加強停車管理……為了讓居民們的生活更加便利、宜居,東、西城在“衚衕不停車”的難題上下足了功夫。王府井周邊、南鑼鼓巷周邊、西河沿街等26條衚衕已經實現了不停車。居民們迎來了久違的“靜衚衕、慢生活”。

化解心結

居民形成付費停車共識

今年初,在建國門街道蘇州衚衕住了幾十年的趙穎發現,衚衕東西口3座嶄新的立體停車樓悄然啟用,綠色的棚頂,白色鏤空的外表,新增的近90個車位讓居民們原本無處可停的小汽車有了家,曾經擁擠不堪的衚衕寬敞多了。趙穎豎著大拇指說:“現在衚衕安靜多了,能出來遛彎乘涼,高興!”

26條衚衕已實現不停車,久違的“靜衚衕、慢生活”回來了

蘇州衚衕口建起立體停車樓

蘇州片區位於建國門街道西南,包括蘇州、崇內兩個社區,共有4條大街、19條衚衕。“這兒原先就有一塊停車場,只能停20輛車,對於衚衕居民的停車需求來說就是杯水車薪。”蘇州社區黨委副書記謝輝說,現在我們請來專業力量,規劃3座新的停車樓,衚衕西口的兩座對居民實行錯峰停車,東口的面向居民全時段開放,再加上一些路側車位,一共150多個停車位,努力滿足居民停車需求。”

規劃有了,要真正實現“停車付費”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在很多人的觀念中,衚衕就等同於免費停車場。嫌路邊的正規停車場太貴,一些人便會選擇將車胡亂塞進附近的小衚衕,既影響居民的生活便利,也帶來了嚴重的安全隱患。

26條衚衕已實現不停車,久違的“靜衚衕、慢生活”回來了

整治前的蘇州衚衕道路狹窄、擁擠不堪

“我們這兒都是住了二十幾年的老街坊,早就習慣了免費停車,現在突然要交費了,一開始確實不太好接受。”趙穎坦言。

“解開街坊們的心結,得溝通,不停地溝通!”謝輝說。為了消除居民們的顧慮,蘇州社區、建國門街道、停車管理公司和東城區的相關部門齊上陣,一開始也是“頂著鍋蓋捱罵”,但在十餘場入戶座談、幾次三番真誠地政策講解後,居民關心的如何收費、誰來監管以及投訴維權等問題有了正面迴應,車主們也漸漸平息了不滿情緒。

可新的問題又出現了,如何能讓百姓的車有地兒停,又能停得起?“差異化收費”成為了蘇州社區的首選。街道與停車管理方反覆協調商定方案和優惠價格,最大限度照顧片區內的各類居民群體。“我們首先對片區內房產證、戶口本、行駛本三證齊全的車主實行集中搖號,經過認證的車主享有固定車位,每月300元,目前整個片區已經有133位進行了登記。其他車主按0.3元/小時的價格計費。”謝輝說,社會車輛來這裡臨時停車,收費是15元/小時。

26條衚衕已實現不停車,久違的“靜衚衕、慢生活”回來了

蘇州衚衕恢復往日寧靜

與此同時,街道對在衚衕禁停區域內停放的、無法識別車牌的以及無登記長期佔用車位的車輛和“殭屍車”等進行了細緻統計、摸排和清理,並同步啟用停車管理系統,設置五組停車杆,用於控制出入車流,規範停車秩序。如今的蘇州衚衕,灰牆青瓦古老安靜,路邊空地上見縫插針建起口袋花園,生機盎然,衚衕迴歸了原有的風貌,老街坊們心裡別提多高興了。

錯時共享

打造首個不停車街區

王府井大街東側,曾經有一條堵車出了名的煤渣衚衕。衚衕緊挨著協和醫院地下車庫,每天穿行的機動車有五六百輛之多,再加上兩側亂停車,堵成一鍋粥是常事,周邊居民苦不堪言。

車多,位少,無法規劃新的停車位,怎麼辦?街道給出了“共享車位”的“藥方”。

與蘇州衚衕不同,王府井地區商場寫字樓密集,停車資源豐富。“過去我們的思路是適度建設、挖潛、共享。現在這個順序顛倒了,變成共享、挖潛、適度建設。”東城區城管委副主任胡向軍說。

街道聘請了北京建築大學專業團隊,對周邊22家商業配套停車場使用狀況進行調查,逐一梳理各停車場使用率、閒置率,並與就近社區居民精準對接,建立數據庫。最終,國旅大廈、世紀大廈、麗晶酒店、新燕莎、澳門中心等9家商戶一共協調出630個“共享”車位。在綜合考量停車資源數量、距離、時間、價格等要素後,確定了“停車入地菜單式方案”供居民選擇。“停車位遠的收費肯定便宜一點,近的相對要貴一些。”胡向軍介紹。最終,方案得到了商戶和居民的普遍認可。

26條衚衕已實現不停車,久違的“靜衚衕、慢生活”回來了

煤渣衚衕完成疏堵治理,交通秩序大幅提升

現在,變身“禁停衚衕”的煤渣衚衕再也不堵了。“以前停車太麻煩了,出停車費都找不到車位,現在我把車停在新燕莎,不用為車位煩心,睡覺都踏實了。”居民唐建生說。沿衚衕而行,路邊裝上了黃色的禁停警示牌,路面上施劃了“單向行駛”的白色箭頭,上空沒了架空線的遮擋,地面沒了亂停的機動車和佔道經營的商鋪,衚衕恢復了往日風貌。

26條衚衕已實現不停車,久違的“靜衚衕、慢生活”回來了

王府井周邊韶九衚衕完成不停車治理

去年8月底,王府井地區周邊的15條道路和衚衕全部實現了不停車,成為全市首個“不停車街區”。如今,東城區的“不停車”衚衕已經達到21條。

居民自治

“西城大媽”巧解停車難

“早起上班被亂停車堵在衚衕裡,晚上下班回家找不著車位!”說起以前小區沒有停車位的時候,西城區金融街街道二龍路社區下崗衚衕的居民就有一肚子話,“我們這兒是老舊小區,小區裡不能停車,路邊也沒有停車位,停車真是難!”

二龍路社區41號樓、43號樓建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住宅樓緊鄰衚衕,附近有重點學校和醫院,卻沒有配建停車場,衚衕停車的矛盾愈演愈烈。

為解決這一問題,街道主動“吹哨”,在市政管委、交通、公安等多方力量的指導下,整合社區現有資源,批准試行施劃“居民停車位”。區別於社會車位,居民停車位改實線為虛線,以居民自治模式管理停車。

26條衚衕已實現不停車,久違的“靜衚衕、慢生活”回來了

整治前下崗衚衕道路狹窄、環境髒亂

車位有了,難題隨之而來,停車自治,誰來治?年輕人上班太忙,82歲的朱秀坤自告奮勇,動員老姐妹們齊上陣,以樓號命名的“4143車友會”成立了,會長徐琳琳和朱秀坤一樣,都是小區裡德高望重的“西城大媽”。

車友會一成立,就施劃了41個停車位,月租金不超300元。起初,部分居民不同意收費,劃好的車位也沒人看管,時不時會被社會車輛霸佔。車友會立即組織車主代表開會,商量僱人看車。“在這兒住了幾十年,沒人比我更瞭解街坊們的情況了。”朱秀坤很快就找到了小區里正待業的兩名合適人選,加上熟人介紹的一名專業停車管理員,三名管理員就算湊齊了。

“停車位是公共資源,佔用資源、請人看車,哪有不交錢的道理?停車這事兒要靠大家,才能真正讓每個人都落實惠。”面對居民們的疑慮,朱秀坤和車友會成員們時不時地就上街坊家裡串串門,不厭其煩地講道理,好多矛盾無形中就化解開了。

社區將自治的權力和機會還給居民,並不是置之不理、不聞不問,車友會制定了停車管理自治公約、車友會財務管理制度、安全承諾書等一套自治制度,將停車管理引入制度化軌道。

同時,社區積極與周邊單位協商洽談,實施錯時停車,盤活閒置車位,一舉拿下20個社會單位停車位,供社區居民停車,每小時收費0.5元。

26條衚衕已實現不停車,久違的“靜衚衕、慢生活”回來了26條衚衕已實現不停車,久違的“靜衚衕、慢生活”回來了

整治後規劃居民停車位,打造綠植微景觀和小花園,衚衕風貌顯著提升

居民們的智慧獲得了蔡奇的“點贊”,他在這裡調研時強調,鞏固衚衕整治提升的效果,功夫在日常,最終還是要靠精細化管理,靠長效機制的建立。要用好街巷長與小巷管家這支力量,推廣“停車自管會”等自治經驗。

家門口的大事小情,癥結在哪、矛盾緣起,置身其中的居民最瞭解,最有發言權。大夥群策群力提出的方案往往具體直接、切中肯綮。不僅是停車,這兩年社區推行的“垃圾不落地”、封堵開牆打洞、拆除違建等工作也都是各方力量共同推進的結果。“自己的社區自己管”“大家的事情大家辦”,居民不再是旁觀者,而是參與者,當民意表達通暢,交流充分,推行起來自然順暢、高效。

大雜院拆了違建亮出天井,封堵開牆打洞開設便民菜店,路邊花草有人拾掇,穿行車輛有人管控……隨著城市精細化管理的步步深入,老北京胡同的風貌正在迴歸。

感謝西城區委宣傳部、東城區委宣傳部、建國門街道供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