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戰役前後粟裕為何整頓華野個別兵團的“軍閥主義、本位主義”?

作者:張雄文

1948年8月10日,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兼代政委粟裕根據毛澤東的指令,將擬定的攻打濟南3個作戰方案上報毛澤東並告所屬的山東兵團許世友、譚震林等人,準備從中原回師,集中華野四個兵團攻打濟南。

此前,因毛澤東指令粟裕和陳毅帶華野司令部和七個縱隊的主力部隊(兩個兵團)轉戰中原,支援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華東野戰軍被分成了三個作戰區域:陳毅、粟裕指揮兩個兵團經營中原;許世友、譚震林的山東兵團留守山東;韋國清的蘇北兵團經營蘇北。其中,因相隔較遠,毛澤東先是指令華東局和饒漱石暫時指揮許世友和譚震林,後來又由中央軍委暫時直接指揮;蘇北兵團從組建開始,毛澤東便指令由陳毅、粟裕指揮。

華東野戰軍遠征中原,這是由野戰軍的性質決定的,與地方部隊不同,野戰軍可以不侷限於一個區域作戰。野戰軍為了作戰需要暫時分兵也很正常,東北野戰軍就曾經分為北滿和南滿兩部分,北滿主力部隊由林彪、羅榮桓直接指揮;南滿部隊約一個兵團由蕭勁光、蕭華獨立負責。中原野戰軍也曾分為幾塊,野戰軍主力由劉伯承、鄧小平直接指揮;所屬的陳賡兵團先後配屬彭德懷、粟裕指揮,後來直接歸毛澤東和中央軍委指揮。

這些獨立作戰的部隊時間一久,便有了本位主義,不大願意重新接受統一指揮,比如一度與中原野戰軍主力分開行動的陳賡兵團(陳謝大軍)。1948年8月11日,中原野戰軍負責人劉伯承、陳毅、鄧子恢和張際春在給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的《關於中原部隊戰力和整訓工作致中共中央的報告》中,批評說:“四縱(即陳謝大軍)幹部中,有的背了與陳粟、劉鄧並列的所謂陳謝大軍的包袱,要求單獨活動。”

華東野戰軍的山東兵團也不例外。

粟裕指揮華東野戰軍外線與內線共四個兵團重新會合集中後,內部關係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不和諧,組織紀律觀念有所淡化。

陳毅早在1948年1月的《華東一年來自衛戰爭的初步總結》中,便深有感觸地說:“一年來最頭痛的是本位主義、山頭主義。過去是農村環境,各自為政,各有各的一套,合起來就不習慣,統一指揮也不高興,成為掩護貪汙、腐化、浪費,破壞團結統一的壞東西。”

1948年8月16日,粟裕前往兗州,準備與山東兵團許世友、譚震林進一步會商攻打濟南的計劃。4天后,他與譚震林在曲阜會面,但許世友回報說在膠東療養,未參與計劃的商討。

山東兵團有副司令員王建安參加會議。王建安原為8縱司令員,之前跟隨粟裕外線作戰,逐鹿中原,轉戰豫東,剛調任山東兵團副司令員不久。他是一員虎將,紀律觀念很強,接受任務後,有條不紊地開始作戰的準備。攻城作戰急需的是炮兵,至於負責執行作戰計劃的前線指揮員,粟裕覺得王建安很能勝任。他最期待倚重的是華野特種兵縱隊司令員陳銳霆。因陳銳霆正在中央駐地西柏坡向毛澤東彙報工作和豫東戰役戰況,粟裕致電中央軍委轉陳銳霆,請他於9月1日前趕回兗州。陳銳霆隨即奉命如期趕到。

粟裕在向中央軍委和毛澤東彙報攻打濟南作戰計劃時,毛澤東發現許世友未在電文出現,當天致電粟裕和譚震林說:“此次攻濟是一次嚴重作戰,請考慮在許世友同志身體許可情況下請他回來擔任攻城主要指揮員,王建安同志輔之。”毛澤東解釋說:“因王(建安)初到東兵團,不如許之熟悉情況。據饒漱石同志說許休息若干天是可以回部工作的。攻濟任務完成,他仍可去休息。”他最後還以商量的口氣說:“如何,請酌辦。”

儘管作戰計劃已由華野總部擬定已就,剩下的事情便是按部就班攻城,智勇雙全的王建安完全可以勝任,粟裕還是遵從了毛澤東的意思,給許世友發出了帶病回部的指令。

8月25日至29日,粟裕以華野代前委書記的身份,在曲阜主持了各縱隊以上將領參加的華野前委擴大會議,制定攻濟打援的具體作戰部署。許世友未及時趕回參加會議,對具體部署不清楚。

如何安排華野全軍15個縱隊的攻城和打援任務,粟裕做了精心考慮。

他首先決定從外線兵團中“抽出幾個長於攻堅的部隊參戰”,也就是以攻堅著稱的是3縱與8縱。這兩支部隊在豫東戰役中,奉粟裕之令拿下了河南省會開封,蔣介石的國防部驚呼:“共軍表現特異”,“敢攻襲大據點”。

濟南戰役前後粟裕為何整頓華野個別兵團的“軍閥主義、本位主義”?

粟裕


粟裕的濟南作戰部署是,將華野全軍初步分為攻城和打援兩大集團,其中又細分為攻堅、打援、阻援和掃蕩4個部分,具體是:

一、攻堅集團,由東、西兩個兵團組成:一是以原山東兵團的9縱、13縱及渤海縱隊(6個團)共24個團為攻堅東兵團;二是以原華野外線兵團的3縱、10縱及魯中南縱隊(4個團)共19個團組成攻堅西兵團。

二、打援集團,由原華野外線兵團所屬的1縱、6縱、中野11縱、山東兵團的7縱、蘇北兵團7個團和魯中南縱隊4個團共52個團組成。

三、阻援集團,由原華野外線兵團4縱、8縱和冀魯豫兩個獨立旅共20個團組成。

四、掃蕩部隊,由原華野外線兵團的兩廣縱隊和野司特務團組成。

粟裕這一作戰部署的要旨是,為保持指揮上的高度統一和內部團結,克服“七月分兵”後帶來的山頭主義和本位主義,特意將集中作戰的華野全軍混合編為攻城與打援兩大集團。

山東兵團下轄7縱、9縱和13縱三個縱隊,以及其指揮的渤海縱隊、魯中南縱隊,共10萬餘人,約佔華野全軍總兵力的三分之一。但參加攻堅即攻城集團的僅為山東兵團的大部而非全部,其所屬的七縱和半個魯中南縱隊被劃入打援集團。

與此同時,粟裕為加強攻城集團的兵力,將華野外線兵團的3縱、10縱、特種兵縱隊的一半(含炮團、工兵團和坦克分隊)投入攻城作戰,戰役發起不久又將兩廣縱隊與野司警衛團編入攻城集團。此外,粟裕還安排了渤海軍區部隊、華北冀魯豫軍區部隊參加攻城作戰。

攻城集團東西兩個兵團總兵力為14萬人,其中原山東兵團部隊約8萬人,佔攻城集團總兵力的百分之六十;攻城集團中的原華野外線兵團部隊和其他部隊人數約6萬人,佔攻城總兵力的百分之四十。

攻城集團的主力是9縱、13縱、3縱和10縱,即山東兵團和外線兵團各佔兩個。

因而,攻城集團中原山東兵團部隊雖佔多數,但並不是攻城集團的全部。

這種兩軍會合後為融洽內部關係、加強團結、防止山頭主義的混編,毛澤東早在長征途中便實施過。

1935年8月,中共中央率領的紅一方面軍與張國燾率領的紅四方面軍會合後不久,毛澤東便將兩軍混編為左、右兩路軍。

右路軍由紅一方面軍的1、3軍團和紅四方面軍的4、30軍組成,歸毛澤東與中共中央統率行動;左路軍由紅一方面軍的五、九軍團與紅四方面軍的9、31、33軍組成,歸張國燾與紅軍總司令部統率行動。

有這一典型的先例,濟南城下粟裕的安排也就於法有據了。

8月31日,粟裕與譚震林、陳士榘聯合署名將作戰部署上報毛澤東,攻城戰鬥,擬定於9月16日開始。毛澤東於9月2日覆電說,“完全同意”他們“所提攻濟及打援之整個部署”。

得到最高統帥部的認可,粟裕當天便以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兼代政委的名義,正式簽發了華東野戰軍濟徐作戰(即攻濟打援戰役)預備命令。

命令中,他指定攻城集團由原山東兵團司令員許世友、華野副政委兼山東兵團政委譚震林、山東兵團副司令員王建安統一指揮,阻援集團由華野參謀長陳士榘統一指揮,打援集團則由華野總司令部直接指揮。

同時,他還指令攻城集團中的東兵團由原山東兵團9縱司令員聶鳳智、政委劉浩天指揮,西兵團由原外線兵團10縱司令員宋時輪、政委劉培善指揮,明確規定有奪取機場斷絕守軍空援任務的西兵團為主攻方向。

隨後,粟裕前往10縱,譚震林前往9縱,代表華野前委分別看望攻城部隊,並作戰前動員。譚震林於9月5日還召集了山東兵團師以上幹部會議,傳達說:“華野前委研究決定並經中央批准,由許世友、王建安和我指揮攻城集團”。

許世友接到粟裕與譚震林奉毛澤東指令,電令其回部參戰後,卻未見動靜。

9月7日,一直記掛此事,未見迴音的毛澤東致電華東局並告華野粟裕、陳士榘、唐亮,說攻濟需要許世友擔任指揮,他現在何處,何日可到,盼告。

這時,許世友得知毛澤東再次催促後,不敢再耽擱,連忙往部隊駐地趕,但認為粟裕和華野司令部的攻濟打援部署沒有集中兵力,因而於9月8日致電粟裕,首先建議將攻城西兵團中的兩個縱隊抽一個縱隊到鐵路以東。

粟裕當然知道集中兵力的重要性,問題是何處急需集中兵力。他沒有當天答覆許世友,而是於第二天與譚震林簽發濟南戰役政治動員令後,趕到攻城集團的西兵團,參加了3縱、10縱和兩廣縱隊的作戰會議,還在營以上幹部大會上作了動員報告。

宋時輪彙報說,濟南機場及其外圍防守兵力已達5個旅,正日夜趕修工事,3縱、10縱兩個縱隊均感吃力,至少要拖長時間。

粟裕返回華野司令部駐地大柏集後,致電負責攻城的許世友和譚震林,要求從攻城部隊東兵團中抽調13縱全部至少一個師,協同西兵團完成迅速攻佔機場的任務。

9月10日,他又正式答覆許世友,否決了其從攻城西兵團抽調部隊到鐵路以東的建議,說:“攻濟之第一步要求,似宜以迅速攻佔機場斷絕敵人空援為目標”,“攻城第二步再以主力轉向濟城即商埠”。

雖然粟裕自華東野戰軍成立之初便是華野副司令員,指揮過許世友進行過多次重大戰役,他與陳毅又於5月14日明確電告華東局:“陳(毅)在華野黨政軍職務由粟(裕)代理”,但他畢竟僅為代司令員兼代政委,與可以名正言順“撤職查辦”的正式司令員兼政委一職有一定距離,而山東兵團又獨立作戰過一段時間,大兵團集中作戰所需的高度統一觀念有所淡薄,本位主義有所抬頭,因而粟裕的指揮環境比較艱難,需要用不少的精力調整內部關係。

9月11日,許世友趕到了攻城總指揮部。

見華野總部不同意抽調攻城西兵團部隊,他致電中央軍委和毛澤東,說“從部署看,我們兵力不集中,沒有重點使用,這樣很容易造成對我不利,尤其是攻濟南的兵力已部署好,不能變動,但第二步我一定集中使用兵力”。

他還說:“打下濟南我們有最大的決心與把握,只要能擋住援敵。請令打援部隊堅決擋住援敵,以爭取時間解決濟南。”

許世友初到前方,對攻濟打援部署的指揮關係似乎尚未完全清楚。

攻城部隊與打援部隊由華野全軍混編而成,華野濟徐作戰預備命令中已明確規定許世友負責攻城,陳士榘負責阻援,華野總部直接負責打援外,還負責全軍三個集團的指揮。因而,“請令打援部隊堅決擋住援敵”的對象不是軍委和毛澤東,而應該是華野司令部和粟裕。

毛澤東收悉電報,知道許世友已經返部履職,覆電說:“你已到前方,甚慰。”

他說:“此次作戰部署是根據軍委指示決定的。”他耐心地解釋了攻城和打援的關係:“此次作戰目的,主要是奪取濟南,其次才是殲滅一部分援敵,但在手段上即在兵力部署上,卻不應以多數兵力打濟南。如果以多數兵力打濟南,以少數兵力打援敵,則因援敵甚多,勢必阻不住,不能殲其一部,因而不能取得攻濟的必要時間,則攻濟必不成功。”

對於攻城兩個兵團的兵力部署,毛澤東也非常支持粟裕的安排。

他向許世友解釋說:“至於攻城部署應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集中優勢兵力攻佔西面飛機場,東面不要使用主力。”他強調說:“此點甚為重要,並應迅即部署。”

對於許世友請示的“請令打援部隊堅決擋住援敵”的說法,毛澤東說明“整個攻城指揮,由你們擔負”後,再次明確華野全軍的指揮責任:“全軍指揮,由粟裕擔負。”

也就是說,無論攻城,還是打援和阻援,都由華野代司令員兼代政委粟裕負責總指揮。毛澤東如此強調,表明了他對粟裕指揮環境的瞭解和支持。

收到毛澤東綿裡藏針,不容置疑的長電後,許世友此後未再談及兵力部署問題,但在與華野司令部來往的電報中,多次將華野司令部稱為“西兵團”。

濟南戰役前後粟裕為何整頓華野個別兵團的“軍閥主義、本位主義”?

許世友


譬如他在9月22日一份以許世友、王建安、譚震林、李迎希名義上報的電報中說:“軍委、西兵團、華東局:商埠已全部佔領,僅有一部殘敵現正肅清中。”

華野歷史上從無“西兵團”的建制,陳毅和粟裕率華野司令部及主力外線出擊後,為區別留在內線正式建制的東兵團和山東兵團,外線兵團有時候也被稱呼為西線兵團或西兵團,但僅僅是一種臨時性的通俗稱謂,而不是建制。

濟南戰役中華野全軍會合,華野司令部重新直接指揮外線兵團、山東兵團和蘇北兵團後,毛澤東幾次明確華野司令部和粟裕擔負濟南戰役“統一指揮”、“全軍指揮”;攻城集團部隊也不僅僅是山東兵團部隊,而是與外線兵團混編作戰,因而將華野司令部稱為“西兵團”,將山東兵團與華野司令部並列,顯然不大合適,也引起後來治史的一些誤會。

毛澤東從往來電報清楚粟裕以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兼代政委名義指揮的環境相當艱難。同時,粟裕一面指揮作戰,一面要考慮內部關係,精力也十分有限。因而,在濟南戰役即將結束時,毛澤東打算讓已調中原軍區和中原野戰軍工作,但仍然兼任華野司令員兼政委的陳毅返回華野,幫助粟裕整頓內部紀律。

但中原局書記鄧小平已於7月25日赴中央開會,陳毅以副書記身份主持中原局工作。鄧小平滯留中央時間頗長,後來直到10月11日才返部,陳毅一時也離不開中原局。鄧小平返部後,陳毅又因其他事情耽擱,只得向毛澤東致電說明暫時不能返回華野。毛澤東於10月15日覆電陳毅,“同意暫時不去華野”。

9月24日,濟南戰役結束,全殲包括守將王耀武在內的國民黨軍10餘萬人。粟裕在向毛澤東報告“我軍已完全佔領濟南全市,守敵全殲”戰果的同時,又再度請纓,建議進行淮海戰役。

請戰電的最後,他彙報了剛從中央開完“九月會議”,準備前往華野司令部駐地傳達中央會議精神的華東局書記兼華東軍區政委饒漱石行蹤:“饒政委今明可抵職部,到後當將爾後行動再請示饒政委。”

9月25日,毛澤東回覆粟裕,同意進行淮海戰役之時,又要求他“開一次像上月曲阜會議那樣的幹部會,統一作戰意志,調整內部關係”。

陳毅不能返回華野,毛澤東由粟裕的彙報想到了饒漱石。饒漱石雖不在華東野戰軍具體任職,卻是華東黨務最高負責人,可說是廣義上的“華東軍區及華野全軍的政治委員”。

9月27日,毛澤東致電饒漱石,指令說:“到華野前委後,可幫助工作一個時期。”這個“幫助”,顯然即是幾天前要求陳毅的“幫助粟裕對內部關係加以調整”。

第二天,毛澤東又致電粟裕並告饒漱石,再次要求說“你們召集全軍師以上幹部在曲阜開一次大會,很有必要”。他還指出為使會議開得好一些,時間可以有7天到10天,而將執行淮海戰役的時間推遲到10月15日以後。

當天,因淮海戰場敵情變化,毛澤東又來電要求“師長以上幹部到會的曲阜會議似宜推遲數日舉行,以便攻濟兵團各縱、師能在會議以前稍加整理”,淮海戰役出動時間則推遲到10月20日左右。

粟裕隨即率華野司令部轉移到曲阜,準備召開第二次華野前委擴大會議。

9月30日,因故未能返回華野幫助粟裕整頓的陳毅對華野的前委擴大會議很關切。他在河南寶豐縣中原軍區駐地致電饒漱石和粟裕等人並報毛澤東,提出了三點建議。

他也知道華野內部關係的現狀,頗有針對性地說:“這次曲阜會議,應就夏季各縱查整及濮陽查整的結論作兩個月來戰鬥與工作的實際檢討,歸結到中央指示關於無政府狀態、無紀律狀態的根本糾正,保證今後能建立深刻的整體觀念,予軍閥主義、本位主義、自由主義、官僚主義以致命的打擊,保證能更順利的執行新的戰略機動和爭取大革命勝利。”

10月1日,粟裕與饒漱石商量後確定了曲阜會議的議程:一是饒漱石作報告並傳達中央關於反無政府無紀律傾向的決定;二是分組研究編制、戰術、後勤工作;三是下一步作戰(淮海戰役)方案和部署。

經過準備,4天后的10月5日,華野師以上幹部參加的第二次前委擴大會議正式召開,粟裕再次以代前委書記身份主持會議,華野所屬14個縱隊(缺蘇北11縱)及特種兵縱隊、渤海縱隊、魯中南縱隊、華野所屬各機關部門的主要負責人蔘加了會議。

會議主要是傳達貫徹中共中央政治局“九月會議”精神,以加強紀律性為中心內容,進行了全面的思想教育和整頓。

饒漱石在傳達中央9月會議精神時,說:“這次中央政治局會議,特別是軍事會議中討論作戰、編制、後勤、教育等問題時,華野受到嚴厲的批評和指責。中央對華野的作戰特別滿意,但對華野後勤沒有制度、造成浪費,以及部隊的驕氣,提出嚴肅的批評。”

他強調說:“中央責成我要在華野全軍展開反無紀律無政府狀態的鬥爭,對不服從前委領導的違反紀律的各負責同志要執行紀律處分。”

他結合華野實際情況批評說:“此次打濟南,我們估計這次戰役將是空前的,中央對各兵團服從中央服從前委的領導有所瞭解,曾反覆指示全軍要服從粟裕同志的指揮。可是有些同志竟鬧無紀律無政府的現象,不尊重前委的領導,不服從粟裕同志的指揮。”

他指出了這次會議的意義:“中央責成華野前委要開這一次會議,展開對無紀律無政府狀態的鬥爭,加強紀律性來保證勝利。”

隨後,各縱隊和各師主要負責人開展了批評和自我評價。但山東兵團司令員許世友戰後即稱病,返回療養地點休息,未參加曲阜會議。

為防止再度出現陳毅所說的“軍閥主義、本位主義”,避免將華野司令部視為“西兵團”的山頭主義行為,粟裕決定對原山東兵團進行重新組編。

山東兵團原下轄7縱、9縱和13縱,粟裕將其主力9縱與原外線兵團的10縱進行調換,即新的山東兵團下轄7縱、10縱和13縱,9縱則和1縱、3縱、4縱、6縱、8縱、魯中南縱隊等部隊一樣,由華野司令部直轄。

此後,華野全軍上下一心,罕有山頭主義和本位主義苗頭。隨後的淮海戰役中,山東兵團的編制雖然還在,但與原山東兵團已非一回事;此外,許世友因病繼續離崗,由副司令員王建安、政委譚震林指揮,整個兵團完全融入華野全軍之中。許世友也從此離開了戰場,直到1979年別任命為對越自衛反擊戰的負責人,重新回到生疏已久的前線。

濟南戰役前後粟裕為何整頓華野個別兵團的“軍閥主義、本位主義”?

來源:掌上風雲

【免責聲明】文章來源為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刪除內容或協商版權問題!特別說明,本站分享的文章不屬於商業類別宣傳。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