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變法,蘇軾被司馬光當槍使,導致經常貶職,為什麼會這樣?

謹以此文:獻給中國11世紀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的王安石團隊!

王安石變法,蘇軾被司馬光當槍使,導致經常貶職,為什麼會這樣?

宋朝,是一個很值得深思的朝代。

一邊是軍事上的羸弱,一邊是經濟上的繁榮。就連當時士大夫們,都是溫文爾雅又個性鮮明,霹靂手段又菩薩心腸。譬如,我們很熟知的蘇東坡與王安石,兩人交集半生,亦敵亦友。

王安石,既是滿腹才情的文學家,也是具有經天緯地之才的大政治家。蘇東坡,既是才華橫溢的藝術家,也是北宋中期粉絲最多的文壇領袖。

王安石與蘇東坡,都是天賦異稟的奇才,只不過二人在仕途上,走了兩條完全不同的路。

一個少年老成,胸懷匡時大志,逐步成為富國強兵的賢相,最後因改革而飽受爭議。一個少年得志,不知仕途險惡,被人唆使充當利益集團的代言人,半輩子都在貶謫中度過,最後因藝術而留名青史。

《宋史》,混亂而失實,往往讓人一頭霧水,這也是它迷人的地方,值得我們去獨立思考。王安石到底是富國強兵的賢相,還是禍國殃民的罪臣?蘇軾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為什麼這哥們總是被貶職?司馬光除了是大名鼎鼎歷史學家,他還充當什麼歷史角色?王安石、蘇軾、司馬光,三者之間又有什麼瓜葛?

不妨,我們來剖析這段歷史,看看歷史真相的是什麼?

王安石變法,蘇軾被司馬光當槍使,導致經常貶職,為什麼會這樣?

1、其人

先上一段比較老套的人物簡介。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諡文,封荊國公,出生於天禧五年(1021),江西臨川延壽鄉人(今江西省東鄉縣黎圩鎮上池村)。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經濟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自幼聰慧,刻苦學習,並且記憶力驚人,達到過目不忘的地步。他出生在官宦家庭,條件相對優渥,從小受到了良好教育,比寒門出身的范仲淹要好很多。但王安石身上,沒有半點官宦子弟的惡習,恰恰相反他是個品學兼優的青少年。

王安石變法,蘇軾被司馬光當槍使,導致經常貶職,為什麼會這樣?

王安石讀書,不侷限於四書五經,涉獵道、儒、法各家學問,研究大農、大工、大商。寫詩作文,嚴格來說只是他業餘愛好,興致來了就發幾篇微頭條。即使如此,他都能躋身“唐宋八大家”,可見其天賦才思,非同尋常。

其父王益,是北宋地方官員,先後在江西、福建、廣東、四川、河南、江蘇等地任職。王安石從小隨父四處做官,宦遊南北,增長了見識,開闊了視野,豐富了閱歷,也知曉了民間疾苦。

17歲那年的雨季,王安石跟隨父親來到江寧(今南京市)。同齡人有共同的期許,緊緊黏在一起,吟詩弄月,或遊山玩水。而他卻跑到郊區農田地頭,向老農民學習農業種植,這個舉動難人可貴。

王安石變法,蘇軾被司馬光當槍使,導致經常貶職,為什麼會這樣?

蘇軾,字子瞻,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後追贈太師,諡號“文忠”。其出生於景祐三年(1037),四川眉州眉山人(今屬四川省眉山市),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軾家境也不錯,算是眉州當地望族,祖父蘇序是當地土豪,不事筆墨,為人卻灑脫。其人緣與酒量都很好,據說平時家裡藏有幾萬石糧食,屬於名副其實的大地主。

其父蘇洵,算是個大器晚成的“富二代”,年輕時喜歡喝酒擼串,到了27歲才開始奮發讀書。多次科舉落榜後,四處求學,廣交詩友。遊學幾年後,回老家專注讀書作文,培養孩子讀書,算是浪子回頭的經典案例。

王安石變法,蘇軾被司馬光當槍使,導致經常貶職,為什麼會這樣?

蘇軾,6歲開始接受啟蒙教育,在母親程氏悉心教育下,養成閱讀的好習慣。後在父親蘇洵管教下,博覽經文史籍,學業大進,下筆成文。當時流行華麗唯美的文風,而蘇洵勉勵蘇軾多寫質樸清晰、說理透出的文章。

這份不同尋常的堅持,為後來蘇軾成名打下基礎。這個舉動,得益於他和歐陽修建立深厚的私人友誼,教育理念上受其影響。

20歲前,蘇軾都生活四川境內。由於家境殷實,可以心無旁騖地讀書,為參加科舉做準備。這個時候,他還只是一個思想單純的青年才子,對外面世界瞭解甚少,人生閱歷相對簡單。

王安石變法,蘇軾被司馬光當槍使,導致經常貶職,為什麼會這樣?

2、其仕

慶曆二年(1042),王安石21歲,參加科舉考試,全國第四名,賜進士及第。按照朝廷慣例,王安石直接被授淮南節度判官,成為北宋基層官員。

按宋朝祖制,官員任期結束後,准許報名參加館閣職務考試。在北宋,進入館閣,等於進入中央直屬機關單位,同朝廷高層共事,有機會得到皇帝召見,是一條仕途捷徑。很多人擠破腦袋要進去,唯獨王安石直接放棄,強調要求去地方工作,擔任基層扶貧幹部。

王安石被調到鄞縣任知縣(今浙江寧波市),在四年任期內,組織修建水利工程,興建大量學校。青黃不接時,把官倉穀子拿出來,借貸給百姓,秋後豐收時,百姓加點利息償還即可。這樣做,既可以讓官倉中的陳谷換成新谷,也避免鄞縣百姓遭受高利貸的盤剝。

這是一項惠民政策,後來成為北宋普惠金融政策。

皇祐三年(1051),王安石調任舒州通判,期間勤政愛民,政績很突出。時任宰相文彥博,向皇帝推薦王安石,請求越級提拔,藉此來激勵其他官員。

王安石以越級提拔難於服眾為由,拒絕了領導的好意。不久,歐陽修推薦他任諫官,他以祖母年歲已高而辭謝。後來,調往常州擔任太守,繼續治理地方,政績斐然,當選北宋“十大傑出青年”。

王安石變法,蘇軾被司馬光當槍使,導致經常貶職,為什麼會這樣?

嘉祐三年(1058年),王安石調為度支判官,這次他很爽快,按時進京報到。很顯然,他志在經濟財政工作,希望能為國家做出更大貢獻。做官從來不考慮位子,心裡只想著做實事,這是王安石的為官之道。

在中央工作期間,王安石寫了篇長達萬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書》,深刻總結自己多年的地方官經歷,剖析國家積弱積貧的現狀及原因,系統提出變法圖強的解決方案。

可惜的是,宋仁宗並沒有在意這份奏疏,只是束之高閣。

後來,王安石母親逝世,辭官守喪。丁憂期滿,他又拒絕回京任職,寧可待在江寧。

從慶曆二年(1042),到治平四年(1067),這25年期間,王安石基本都在偏遠地方擔任基層幹部。令人驚愕的是,他有很多次機會升官,竟然都謝絕了朝廷,和大多數官員熱衷升遷,截然不同。

在很多人看來,王安石是個不合群的怪人,不僅屢次謝絕朝廷的擢升,也拒絕夫人給他納妾。不坐轎,不近女色,不講究吃穿,為官正直清廉。以此認為,王安石是在沽名釣譽,未免有點輕率與失實。

因為王安石品質幾近完美,以富國強兵為己任,從不在乎世俗的言論。在謝絕朝廷提升同時,王安石在不同地方與崗位上,總是做出讓同僚嘖嘖稱讚的政績,顯示出非凡的行政才幹。

王安石變法,蘇軾被司馬光當槍使,導致經常貶職,為什麼會這樣?

宋仁宗

蘇軾,於嘉祐二年(1057),隨父親蘇洵、弟弟蘇澈進京科考。當時的主考官是文壇領袖歐陽修,副主考官是詩壇巨匠梅堯臣。

歐陽修是蘇洵私交甚密的好友,此時有意扭轉文壇華美空洞的文風。恰好,蘇軾策論文章《刑賞忠厚之至論》,文風清新、說理透出,因此獲得歐陽修的賞識,成績名列全國第二。後來在殿試中,蘇軾表現更出彩,和弟弟蘇澈同時賜進士及第,傳為科舉佳話。

歐陽修對同僚講,我當退讓此人,讓他出人頭地。又說,三十年後沒有人再談我歐陽修,天下只知蘇軾。

歐陽修是文壇領袖,亦是社會意見領袖,其一褒一貶,直接關乎學子的前途。在歐陽修力挺與吹捧之下,蘇軾幾乎是一夜成名,成為北宋文壇“小鮮肉”,其新作成為北宋搜索熱條。

以此同時,“蘇家三父子”也成為北宋文壇最牛組合,一時名動京師,刷爆了今日頭條,而蘇軾就是這個組合的核心成員。

王安石變法,蘇軾被司馬光當槍使,導致經常貶職,為什麼會這樣?

宋朝科舉制度,主考官與考生之間,彼此會建立一種師生關係,這種關係也是日後仕途中重要紐帶。而蘇軾與歐陽修關係,不止是師生關係,還有父輩之誼。蘇洵絕對不是單純的文人,他善於社交,長於營銷,和歐陽修是好友,同朝廷另一位重臣張方平關係也很鐵。

這種非同尋常的關係,為蘇軾仕途鋪好了路,這是蘇洵最精明的地方。同時,這也是蘇洵最糊塗的地方,從某種程度上影響了蘇軾,讓他在後來做出錯誤的選擇。

蘇家三父子成名後,沒隔多久,就接到蘇軾老媽去世的消息,只好匆忙回家治喪守孝。直到嘉祐四年(1059),蘇軾才回到京城開封,等候朝廷具體的工作安排。

嘉祐六年(1061),蘇軾被授大理評事、籤書鳳翔府判官。而王安石調到京城,擔任度支判官,主管中央財經工作已有三個年頭。

在京城,王安石與蘇軾,只是短暫的交集。

十年之後,王安石出任參知政事,開始在全國推廣新法。二人因為政見不同,開始激烈的交鋒。實事呢,不止是政見不同那麼簡單,背後還蘊藏著兩個集團的利益之爭。

以蘇軾的聰明,肯定知道其中的微妙關係,然而政局,沒有給他更多的選擇。

王安石變法,蘇軾被司馬光當槍使,導致經常貶職,為什麼會這樣?

歐陽修

3、其時

治平四年(1067),宋神宗趙頊(xū)即位。

宋英宗因執政時間很短,在政治上沒有什麼大作為。等趙頊踐祚繼位時,北宋表面上繁榮安定,實則危機四伏。

朝廷外部,邊疆的和平,依然是靠“金錢”來維持,每年需贈送大量“歲幣”給契丹和西夏。儘管如此,西夏與北宋邊疆衝突仍時有發生,為了防禦西夏軍事侵擾,又不得不招募更多士兵,導致軍費開支劇增,繁衍出冗兵冗員問題。

朝廷內部,韓琦、富弼、文彥博等元老重臣,表面上恪守盡職,實際上在維持一種現狀,缺乏開拓進取的銳氣。官僚機構臃腫,行政效率低效,運營成本居高不下,誘發中央政府嚴重的財政赤字。

據《宋史·食貨志》記載,北宋治平二年(1065),國家財政虧空白銀高達1750餘萬兩。宋神宗即位時,中央財政壓力更加明顯,常常讓年輕的皇帝,愁得寢食難安。

王安石變法,蘇軾被司馬光當槍使,導致經常貶職,為什麼會這樣?

1065北宋

廟堂之外,民間的商業貿易卻異常繁榮,形成強大的私人資本財團。根據北宋地理著作《萍洲可談》記載:海外50多個國家,同北宋建立貿易關係,通過海上絲綢之路,把400多種商品源源不斷運進廣州。然後商人,再輾轉販賣到開封,成為士大夫玩賞的物品。

一句話,國窮官富。

宋神宗,因久慕王安石賢明,即位後直接任命他為江寧知府。幾個月後,又擢升為翰林學士,倚為股肱重臣,不久授予參知政事。

在王安石出任參知政事之前,廟堂上看似波瀾不驚,暗地卻上演一段權力交鋒的遊戲,最終達成政治上的平衡。

朝廷前臺是韓琦與曾公亮,在維持朝廷格局,幕後卻處處有高太后的影子。宋神宗初掌大權,根基並不穩固,沒有自己的班底。韓、曾都是三朝元老,擔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負責主持朝廷政務。

韓琦曾在陝西經略邊疆,算是文韜武略的能臣幹吏。幾經沉浮,成為朝廷重臣,勢力橫跨軍政兩界。曾公亮提醒宋神宗,韓琦手握軍政大權,權勢過重,需要平衡約束。這並不是完全處於嫉妒心,而是政局平衡的需要,為此他力薦王安石擔任參政知事,對此宋神宗深以為然。

王安石變法,蘇軾被司馬光當槍使,導致經常貶職,為什麼會這樣?

宋神宗

熙寧元年(1068)四月,宋神宗單獨召見王安石,商討軍國大政,治國之道。王安石乘機提出通過變法圖強,來改變積貧積弱的戰略方案,勉勵神宗效法聖賢堯舜,完成富國強兵的宏圖大業。

沒多久,王安石上書《本朝百年無事札子》,深度闡述國際、國內時局,剖析政治、軍事、經濟等國家大事,激勵宋神宗完成民族偉大復興的雄心壯志。

熙寧二年(1069)二月,王安石被任命為參知政事(副宰相),進入內閣班子。王安石執政後,認為當前首要任務是改變風俗、建立法度、革故鼎新,宋神宗對此深以為然,表示極力支持。

不久,北宋正式成立改革領導機構——制置三司條例司(類似於中央財經改革小組),權力在財政三司(度支、戶部、鹽鐵)之上,中書及門下皆無權過問。

參知政事王安石兼任組長、知樞密院事陳昇之任副組長,後由樞密副使韓絳擔任。

王安石變法,蘇軾被司馬光當槍使,導致經常貶職,為什麼會這樣?

王安石任命呂惠卿負責制置條例司的日常事務,提拔章惇、蔡確、曾布、呂嘉問、沈括(科學家)、薛向等一批新人。機構成立,人員配置到位後,王安石開始全面實施新法。

這年,蘇軾從四川眉州千里迢迢趕回京都。因為三年前,他父親蘇洵病逝,蘇軾、蘇澈按祖制辭官回家守孝。對朝廷錯綜複雜的利益關係,蘇軾其實並不是很清楚。由於早期人生過於順利,已過而立之年的蘇軾,把王安石與司馬光之間的政見不合,看得過於簡單。

在沒有深思熟慮的情況下,成為攻擊新法最得力的先鋒,類似於今天為利益集團而搖旗吶喊的公知。王安石比蘇軾大16歲,但是王安石在蘇軾這個年紀,最關心民間疾苦,遠離朝堂元老的拉攏,積極紮根農村幹革命,努力探索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發展之路。

而蘇軾,顯然缺少高度與格局,純粹是為個人利益而戰。相比王安石,他缺失士大夫以天下為己任的大志,缺失天下為公的家國情懷。這也是他後來,在政治上沒有大作為的根本原因,他的成就只侷限在傳統的書畫文學範圍內。

王安石變法,蘇軾被司馬光當槍使,導致經常貶職,為什麼會這樣?

4、其法

王安石變法,完全出於公心,目的是富國、強兵、育才。

公道地說,其個人與家族在整個改革過程中,並沒有撈取半點好處,王安石死後沒有遺產。單純就變法內容來分析,王安石具有商鞅、桑弘羊之才,實施的是聖王之經濟。通過發展與壯大國營企業,積累雄厚國家資本,來掌控國家經濟命脈;在此基礎上,再推行軍事、教育改革,重振文治武功,再造漢唐盛世。

我們來簡單瞭解新法的主要內容。

均輸法:均輸法精髓是:徙貴就賤,用近易遠。一方面,把國庫裡東西賣到價格貴的地方去,採購物資時哪裡便宜哪裡買,國家要做中間商,努力賺差價。另一方面,國家要建立物流貿易網絡,從而掌控供應鏈,保證商品穩定供應。

青苗法:農民在青黃不接時,直接找政府借貸,秋收時連本帶息還給政府,不用向地主借高利貸。既可以減輕農民經濟負擔,政府又可以從中賺取利息,增加國家財政收入。通俗理解,就是成立國有銀行,發展普惠金融,讓老百姓遠離高利貸、套路貸、校園貸,維護國家金融秩序的安定。

王安石變法,蘇軾被司馬光當槍使,導致經常貶職,為什麼會這樣?

這條新法,搶了民間高利貸的生意,斷了地主資本家的財路,也是遭受保守派攻擊最激烈的新法。它觸動了地主利益,地主肯定不會說政府斷了他們財路;而是兜個圈子說,青苗法強迫農民貸款,導致農民破產,影響社會安定。

北宋士大夫階層,80%以上都是出身於地主家庭,高利貸是他們生財之道。

市易法:在首都開封設都市易司,邊境和重要城市設市易司,平價收購市面上滯銷的貨物,市場短缺時再賣出去。這條新法,類似今天的國營專賣制度,限制了富商、大資本家壟斷市場或控制市場,有利於市場物價穩定和商品正常流通,同時也為國家擴增了財源。

免疫法:又名“募役法”,簡單地說就是以錢代役,農民沒有時間參加政府攤派的差役,可以交點錢完事。政府收到錢,另外再花錢請農民工做事。這條新法好處,就是減輕農民負擔,可以按時搞農業生產,另外富人、地主也要攤派,增加政府收入。

王安石變法,蘇軾被司馬光當槍使,導致經常貶職,為什麼會這樣?

方田均稅法:在全國範圍內,對各州縣耕田重新盤點,全部重新丈量,核實各戶土地的實際數量,然後按照地勢、土質等條件,重新登記造冊存檔,根據真實數據來確定稅賦比例。目的是清查地主隱瞞田地,杜絕偷稅漏稅現象,這條新法遭受地方豪強地主的極力反對。

農田水利法:此法規定政府,要派相應官員管理農業水利工作,獎勵農民建設水利工程,開墾荒廢田地,改良種植技術。新法實施7年,北宋修建水利工程達10000多處,灌溉面積增加了36萬多頃,促進糧食增產豐收。

保甲法:在農村施行,每十家組成一保,每五保為一大保,十大保為一都保。家有兩個兒子,派一個人當保丁(民兵),以此類推。農閒時集合保丁,進行軍訓,夜間輪崗巡查,維持地方治安,戰時要接受國家徵招。保甲法就是現在民兵制度,是科學的軍事制度改革,毛主席後來把它運用到極致。

科舉改革:目的是為了育才,為國家培養能臣幹吏。北宋科舉制度,基本上沿襲唐制,進士科考經義、策問、詩賦、詞章等。王安石新法廢除科舉考試考詞章詩賦,改為考經義、律令、時務策,另外整頓了官方太學,設置醫學、科技等專業,培養了大量的技術人才。

這年蘇軾34歲,在中央館閣任職。

王安石變法,蘇軾被司馬光當槍使,導致經常貶職,為什麼會這樣?

5、其爭

王安石變法,目的在於富國強兵育才,藉此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然而變法絕非易事,它觸動了保守派(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遭到司馬光、韓琦、文彥博、張方平等人的激勵反對。

保守派與改革派之間,圍繞新法展開了激烈的政治鬥爭,從朝堂辯論、輿論攻擊到政治打壓,其激烈程度,絲毫不亞於邊疆的軍事鬥爭。

變法初期,王安石與司馬光還只是停留在爭論階段,雙方各執一詞,都在極力說服對方認可自己的觀點。王安石主張開源,而司馬光只主張節流。

王安石認為,國家財政赤字嚴重,是因為沒有善於理財的人,國家理財工作沒有做好。司馬光懟了一句,所謂的善於理財,就是巧立名目,加重老百姓負擔。

王安石解釋到,善於理財的人,在不增加賦稅與人民負擔的情況下,可以增加國家財政收入。司馬光認為,王安石在扯淡,國家要增加財政收入,就勢必會增加人民負擔。桑弘羊那套把戲,是用來忽悠漢武帝的,就不要再用它來忽悠當今皇帝和全國老百姓。

王安石變法,蘇軾被司馬光當槍使,導致經常貶職,為什麼會這樣?

很顯然,王安石的經濟理念是正確的,司馬光不懂經濟,並且固執得幾近迂腐。實事呢?以司馬光從政經歷與歷史造詣情況來看,其實他深知王安石說得在理,漢朝桑弘羊理財故事是真實的案例。

既然知道王安石是對的,為什麼司馬光還要堅持自己錯誤的觀點呢?原因很簡單,司馬光是個精通權術的官僚,並非政治家。在官僚的眼裡,沒有觀點的對與錯,只有權力的大與小,利益的多與少,動了他們奶酪都是錯的。

熙寧二年(1069),六月,御史中丞呂誨,第一個跳出來攻訐新法,羅列十大過失,宋神宗將其貶為鄧州知州。

八月,知諫院範純仁(范仲淹次子),向皇帝投訴王安石變法,說新法改變祖宗法度,聚斂財利,不得人心,宋神宗沒有動搖。範純仁改任成都轉運使,因阻止地方政府實施新法,被王安石貶為和州知州。

同月,蘇轍攻擊新法,貶為河南推官。

十月,三朝元老富弼稱身體不適,請求下調地方任職,實則反對新法。

王安石變法,蘇軾被司馬光當槍使,導致經常貶職,為什麼會這樣?

蘇澈

熙寧三年(1070),王安石頒佈青苗法之後,司馬光集團開始對新法發起猛烈的攻勢。首先,司馬光同志搞不合作的冷暴力,推辭宋神宗任命的樞密副使之職,請求外調洛陽。

在洛陽期間,司馬光一邊編寫《資治通鑑》,一邊組織力量攻擊新法。形成類似明朝東林黨的學術中心,聚集國內當時很多大V公知,如程顥、程頤、蘇軾、蘇澈等人,對王安石改革發起第一波進攻。

時任監察御史劉摯、御史中丞楊繪攻擊免役法;開封府推官韓川、樞密使文彥博詆譭市易法;史館蘇軾、推官蘇轍等人抵制均輸法;太子少保王拱辰、御史中丞馮京等要求廢除保甲法。

而三朝元老兼宰相韓琦,在大名府也沒有閒過,直接寫奏疏給宋神宗,反對朝廷實施青苗法,並列舉青苗法各種社會弊端。宰相富弼、翰林學士呂公著、文壇領袖歐陽修、禮部侍郎範鎮、昭文館傅堯俞、侍御史知雜事陳襄、知諫院李常等朝中大臣跟進附和,反對青苗法。

司馬光很有策略,他在洛陽指揮筆桿子,攻擊執行新法的官員,主要負責抓對方的小辮子,發現問題直接向御史臺舉報,指示言官彈劾新法。宋神宗身居內宮,又失去輿論控制權,一時被保守派鋪天蓋地的奏疏打懵了,第一次對新法產生動搖。

王安石變法,蘇軾被司馬光當槍使,導致經常貶職,為什麼會這樣?

王安石對年輕的宋神宗說:“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有人拿正常的自然災害,當成“天生異象”來說事,目的是攻擊新法,不必畏懼這些謠言。前人制定的法度,如果不適應當前需要,甚至是阻礙社會發展,該修改就修改,該廢除就廢除,不能盲目遵從繼承。對於朝野的流言蜚語無需顧慮。

在王安石激勵下,宋神宗再次堅定了變法信心。

緊接著,司馬光集團發起第二波攻勢。

司馬光派出金牌寫手——蘇軾,讓其赤膊上陣攻擊新法。王安石為了奪回輿論控制權,開始改組御史臺,貶謫蘇軾等人。蘇軾在地方為官期間,變本加厲,寫了大量譏諷新法的詩文。

譬如《山村五絕4》:“杖藜裹飯去匆匆,過眼青錢轉手空。贏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

這首詩大意是,農民都向政府去借錢,卻在城裡花錢酒地,不想回農村勞動,時間久了只學會了一些城裡口音,卻把農業勞作生產給荒廢了。總之,兜個大圈諷刺青苗法不利於農業生產,

又如《山村五絕3》:老翁七十自腰鐮,慚愧春山筍蕨甜。豈是聞韻解忘味,邇來三月食無鹽。

王安石變法,蘇軾被司馬光當槍使,導致經常貶職,為什麼會這樣?

意思說,七十歲老人家還要腰插鐮刀,到深山去割筍蕨充飢。老百姓生活慘淡,因為好幾個月都沒有嚐到鹽的味道。赤裸裸地諷刺新法苛刻,導致老百姓買不起鹽。

再如《雨中游天竺靈感觀音院》:蠶欲老,麥半黃,山前山後水浪浪!農夫輟耒女廢筐,白衣仙人在高堂!

意思說,農夫停止耕作,農女無法採桑,而白衣仙人空自坐在高堂上。“白衣仙人”就是諷刺執行新政的地方官,不關心農事,高高在上的樣子。做事總是難的,批評總是容易的,等蘇軾明白這個道理已是中年人。

還有《八月十五看潮五絕》:“吳兒生長狎濤淵,冒利輕生不自憐。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變桑田。”

當時蘇軾任杭州通判,觀看錢塘江漲潮,藉此來諷喻朝廷興建水利過多。自古水利工程都是農業的命脈,興修水利,保障農業發展,有益無害。蘇軾連農田水利法都要噴,看來真是吃得太飽了,撐得有點難受。

王安石變法,蘇軾被司馬光當槍使,導致經常貶職,為什麼會這樣?

王安石後來變法失利,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失去輿論控制權,筆桿子沒有抓在自己手裡。司馬光集團有很多筆桿子,掌控輿論權,所以佔據很大的優勢,可以左右朝局。

司馬光集團最犀利的筆桿子就是蘇軾,背後是韓琦、富弼、文彥博、呂公著、張方平、歐陽修等元老。只不過像韓琦、富弼、歐陽修這種重量級人物,一般都是潛伏在幕後,冷眼觀察時局的變化。

韓琦、富弼、歐陽修年輕時,也曾因為變法(慶曆新政)遭受保守派攻擊而貶職。只不過物轉星移,當年極力主張變法的有志青年,在漫長的光陰中,逐漸變成油膩的既得利益者。當年的基層幹部,如今都是董事會成員,自然不願意參與改革。因為現有的利益,把他們進取之心消磨殆盡。

熙寧四年(1071)三月,宋神宗召見王安石、文彥博,在資政殿討論免疫法。

時任樞密使文彥博說:“祖宗法制具在,不須更張以失人心。”祖宗法律法規都很健全,不要搞什麼變法,否則人心不穩,導致失去人心。

宋神宗說:“更張法制,於士大夫誠多不悅,然於百姓何所不便?”推行新法,對士大夫們來說確實會不太高興,但對百姓卻沒有不方便啊。

文彥博說:“為與士大夫治天下,非與百姓治天下也。” 陛下是和士大夫們一起共治天下,不是百姓一起治天下噢!”

文彥博這句話,道出了司馬光集團的心聲,他們表面上關心百姓社稷,實際上最關心自己的爵位及家族利益。我們不要把這些滿嘴仁義道德的敦儒老臣,想得過於高尚與美好。很多時候,仁義道德對於他們而言,往往只是一塊遮羞布,而利益才是最讓人怦然心動的東西。

北宋的事情,壞就壞在當時的精英階層,喜歡把個人利益,包裝成國家大義。這種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善於包裝與表演,成為當時王安石推廣新法的最大阻力。

王安石變法,蘇軾被司馬光當槍使,導致經常貶職,為什麼會這樣?

6、其案

熙寧七年(1074年)春,北宋很多地方,都發生大面積旱災。

北宋的幅員遼闊雖不如漢唐,但土地廣袤、自然氣候多樣、地理生態複雜,也是不可否認的客觀事實。每年都有大量的自然災害,至於個別地方災情嚴重,導致百姓生活困苦也屬於情理之中。政府安排救災,調撥各類物資,適量蠲除稅賦就行,沒有必要大驚小怪。

然而災情,卻被司馬光集團故意誇大,蓄意製造各種恐慌,還製作了一張全國受災流民地圖。

這樣做,並不是為了方便皇帝開展救災工作,而是為了隔山打牛,把災民流離失所、社會動亂情況歸咎於新法。其真實目地是,給皇帝施加政治壓力,逼迫王安石下野,從而停止推廣新法。

在這波攻勢中,司馬光集團成功找到切入點,鋪天蓋地的災情宣傳報道。司馬光等人演技非常好,幾招下來讓身居宮內的曹太后、高太后都坐立不安(新法觸動了外戚利益)。就演技而言,老戲骨司馬光要比王安石高一個層次,這也是王安石的短板。

王安石變法,蘇軾被司馬光當槍使,導致經常貶職,為什麼會這樣?

王安石

太后乘機向宋神宗哭訴,說天下旱災四起,表示朝廷失德,這是上天最好的警示。王安石執政,把朝中元老重臣悉數趕走(很多人是故意搞非暴力不合作),這是失察失德所致啊,要引起重視,否則社稷不穩,皇位不保。太后的話,綿裡藏針,宋神宗再次感到威脅。

總之,全國受災嚴重,是上天在警告朝廷,責任全在王安石。

宋神宗迫於各方的政治壓力,必須要有所表示。不得已,罷免了王安石的宰相職務,改任觀文殿大學士、知江寧府。王安石第一次罷相,表示宋神宗向司馬光集團派做出讓步與妥協,可見宋神宗是個弱勢皇帝。

熙寧八年(1075)二月,王安石再次拜相,回到汴京開封。

熙寧九年(1076),王安石因宋神宗的搖擺不定,以及個人健康原因請求離職。

熙寧十年(1077),王安石基本退出權力中樞。

同年,在徐州擔任知州的蘇軾,寫了一首詩快遞給洛陽的司馬光。這首詩全名《司馬君實獨樂園》,內容是吹捧司馬光,為其復出擔任宰相營造輿論聲勢。

王安石變法,蘇軾被司馬光當槍使,導致經常貶職,為什麼會這樣?

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因諷刺新法,被調任湖州知州。

按慣例,蘇軾要向朝廷上謝表,正常人寫謝表都是客套話,感謝皇帝信任,我會繼續努力工作之類。蘇軾卻在謝表《湖州謝上表》中,夾槍帶棒,冷嘲熱諷。比如“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收養小民”等。

還是皇上懂我,知道我這個人迂腐,不能跟新進幹部一起工作;又知道我這人不太喜歡惹是生非,只適合到地方上做點關心民生類的小工作,所以才派我來湖州上班。

時任監察御史何正臣,藉此上表彈劾蘇軾,理由是《湖州謝表》謝恩表中,暗藏譏刺新法與皇帝的忤逆言論。御史李定,也乘機發布蘇軾諷刺新政的詩文,彈劾蘇軾四大之罪。蘇軾因此獲罪,被朝廷羈押在御史臺監獄,這就是著名的“烏臺詩案”。

坦誠說,這是蘇軾不對,竟然是謝表,就應該恭敬。你還藉此拐彎抹角地譏諷皇帝,這是欺負領導沒文化啊。脾氣再好的領導,看到這個謝表,也要發飆。嚴格地說《湖州謝上表》,只是 “烏臺詩案”的導火線,因為蘇軾平時嘲諷朝廷新法的詩文太多了,到了不能不整飭的地步了。

王安石變法,蘇軾被司馬光當槍使,導致經常貶職,為什麼會這樣?

這不是蘇軾第一次在公文中,調侃戲謔新法。他的《密州謝上表》:“論不適時,皆老生常談陳腐之說”,說他跟不上王安石等新黨的思想節奏。再比如《徐州謝上表》:“顧力報之無所,懷孤忠而自憐”,他又說自己懷才不遇,想報效皇上被王安石等人打壓。

除了諷刺王安石新法,還敢戲謔皇帝,暗諷宋神宗是沒有作為的“蜇龍”。比如《王復秀才所居雙檜二首》:“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惟有蜇龍知。”又如《戲子游》:“讀書萬卷不讀律,致君堯舜知無術”等。

很多人為蘇軾辯解,說這是王安石指使何正臣、舒亶、沈括等人斷章取義、搞“文字獄”來誣陷蘇軾。這樣認為的人,是典型的文人墨客思維,因為他們骨子裡太愛蘇軾。

事實上,李定收集蘇軾100多篇問題詩文,不可能全都是栽髒。以蘇軾的文字功底,難道他不知道“蜇龍”是一個很忌諱的敏感詞嗎?難道每次都是巧合與誤會?說巧合,蘇軾自己都不相信。

蘇軾並不是單純的自由撰稿人,更不是無黨派人士。蘇軾有正當職業,是體制內的士大夫。既然是士大夫,就應該為國效力,認真落實貫徹中央變法政策,而不是坐在辦公室,寫詩文來妄議中央政策。從職業操守方面來講,蘇軾是嚴重的瀆職,降級調用是客氣,開除黨籍都不過混。

王安石變法,蘇軾被司馬光當槍使,導致經常貶職,為什麼會這樣?

蘇軾剛出道時被捧得太高,對自己能力過於自負。後被官場老江湖所利用,成為攻擊新法最得力的筆桿子,因此被王安石數次貶謫,先後在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

公道地講,王安石還是很惜才,即使蘇軾對新法冷嘲熱諷,整天嘰嘰歪歪,還是讓蘇軾出任密州、徐州知州,相當於現在手握實權的市委書記。以蘇軾的行政才幹,讓他當地委書記,簡直就是變相提拔。

而此時的蘇軾卻意識不到,直到“烏臺詩案”發生後,經歷了牢獄之災才有所悟。在蘇軾落難期間,司馬光集團成員集體保持沉默,並沒有開展撈人工作,連上書求情的都沒有。當時,蘇軾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這不符合劇情啊。

原因很簡單,司馬光集團並非鐵板一塊,都是為了自己與家族利益,而暫時形成聯盟。他們內心有鬼,自己做賊心虛,深知抨擊新法與朝政是違紀的。而蘇軾,這次又踩到高壓線,嘲諷當今皇帝是“蜇龍”,這可是忤逆之罪,生怕這事牽連到自己。

在司馬光陣營,除了蘇澈之外,人人都想和蘇軾撇開關係,誰還敢主動去為蘇軾求情?這就是官場,你爭我斗的過程中,雙方總會有人被定義為背鍋俠,成為集團的犧牲品。

患難見真情,蘇軾在監獄四個多月,終於看透了官場與人性。為了保命,或者說迷途知返,最後蘇軾把該招供的都招供了。在蘇軾配合下,專案組編輯收集了蘇軾數萬字的交代材料,查清收藏蘇軾譏諷新法詩文的人物名單,包括司馬光、範鎮、張方平、王詵、蘇轍、黃庭堅等29位朝廷官員與社會名流。

王安石變法,蘇軾被司馬光當槍使,導致經常貶職,為什麼會這樣?

蘇軾的案情基本明朗,最後就是如何定罪的問題。改革派基本達到自己目的,就是想借此案打擊司馬光,奪回輿論控制權,並沒有把蘇軾置於死地。王安石曾多次寫信面勸說宋神宗,說蘇軾是當今名士,不能誅殺。言外之意就是,蘇軾是當今最大的公知,在社會有很大影響力,如果他能幫朝廷宣傳新法豈不是更好?

宋神宗領會到其中深意,於是同意赦免蘇軾死罪,把他貶謫為黃州團練副使(縣武裝部副部長)。其他涉事官員,如司馬光、張方平、範鎮等人,被黨內警告處分一次,並罰款若干。張方平等大官罰紅銅三十斤,司馬光和範鎮等人,各罰紅銅二十斤。

紅銅就是純銅,在北宋年間用於鑄造貨幣,二十斤紅銅在當時價值不菲。從處罰涉案官員這件事來看,北宋政府真的很窮,北宋官員真的很富。明朝末年,也是典型的國窮官富,導致國家很多機構都不能正常運轉,誘發了高迎祥、李自成等農民起義,動了國本根基。

烏臺詩案是蘇軾人生的轉折點,讓他看透了人性,重新認知了官場。司馬光等大佬,沒有他想象中的厚道與君子;王安石等人,也沒有他臆想中的討厭與冷漠。蘇軾,在煙雨迷濛的黃州赤壁山上,終於恍然大悟,過去以往,自己只是一根被人利用的紅纓槍。

王安石變法,蘇軾被司馬光當槍使,導致經常貶職,為什麼會這樣?

7、其史

元豐八年(1085),宋神宗因病去世,宋哲宗趙煦即位。

太皇太后高氏垂簾聽政。

高太后,屬於保守派,神宗生前就極力阻止變法,等到自己聽政後,立即起用司馬光為相,改革派官員遭到大面積清洗,新法全面廢除,史稱“元祐更化”。

宋神宗之死,是北宋歷史的分水嶺,標誌著富國強兵育才的新法,遭到毀滅性的破壞。

很多人都說王安石變法失敗了,其實這個結論值得商榷。從政治角度,司馬光當權之後,全面廢除新法,在形式上是被失敗了。但是在實際效果中,王安石變法是成功的,它改善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國庫得到充盈,軍事得到提振,綜合國力得到提升。

只不過,宋神宗崩得太早,利國利民的好政策,沒有得到延續。熙寧變法的政治遺產,被高太后、司馬光等保守派清零了,甚至是抹黑了。少年睿智的宋哲宗就看得非常清楚,等他親政之後,重新恢復利國惠民的新法時,一切都為時太晚。

王安石變法,蘇軾被司馬光當槍使,導致經常貶職,為什麼會這樣?

宋哲宗

元祐元年(1086),宋神宗死後第二年,王安石在江寧病逝,享年66歲。王安石死後,朝廷並不太平,他的改革團隊,遭受到不公平待遇。新法被曲解與抹黑,王安石本人被攻訐與抹黑,沒有得到歷史公正的評價,直到梁啟超撰寫《王安石傳》,為其鳴冤翻案。

這讓我想起《道德經》裡面一句話,“不笑不足於為道”。

如果什麼人都懂王安石,那他就不是通天徹地的偉人。

偉人隕落,北宋之殤。

而蘇軾,在司馬光掌權之後,境遇得到很大的改善,被委任翰林學士。

蘇軾重返繁華的汴京後,司馬光正在全面清洗新法官員,打壓章惇、蔡確等能臣幹吏。

媒體將司馬光、範純仁和韓維吹捧為“三賢”,而將蔡確、章惇和韓縝抹黑為“三奸”。朝廷黨爭,似乎愈演愈烈,讓蘇軾深感不安。為此,蘇軾上書朝廷,提出反對意見,卻遭受到司馬光的訓斥。

王安石變法,蘇軾被司馬光當槍使,導致經常貶職,為什麼會這樣?

高太后

保守派重掌大權之後,北宋朝政再次失去了平衡,重新回到過去的政治生態。

對外,繼續沿用花錢買和平的政策,甚至是割地賠款。對內,維持舊制章法,實則是不求上進,滋生了各種腐敗問題。蘇軾看不過去,開始寫文章發表自己的政見,保守派認為蘇軾在抨擊朝政,被視為異類分子。

蘇軾,曾在黃州這個荒涼的山區,呆了足足五年之久。通過身體力行地調查研究,發現王安石新法有很多可取之處,並沒有自己想象中的那麼糟糕。在京都開封,高官員們的燈紅酒綠生活,反而讓他感覺到不適,於是請求外調地方,出任杭州知州。兩年後,因詔令重返汴京,擔任禮部尚書等職,又因政見不合,再度出任地方知州。

元祐八年(1093),高太后去世,宋哲宗親政。

改元紹聖,召回章惇、曾布等改革派官員,恢復新法。由於高太后與司馬光、範純仁等人,過去壓制宋哲宗,導致內心產生積怨。宋哲宗掌權後,下詔追貶司馬光,罷免範純仁、呂大防、蘇澈、蘇軾等舊黨官員。蘇軾被貶謫到廣東惠州,四年後被貶謫到海南島儋州。

元符三年(1100)正月,蘇軾被召回朝廷任職。在第二年的歸途中,意外殞命常州,享年六十五歲。

王安石變法,蘇軾被司馬光當槍使,導致經常貶職,為什麼會這樣?

蘇軾晚年畫像

巨星皆落,到了該總結的時候了。

梁啟超曾這樣評價王安石。

“若乃於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當之矣。悠悠千年,間生偉人,此國史之光,而國民所當買絲以繡,鑄金以祀也。距公之後,垂千年矣,此千年中,國民之視公何如,吾每讀宋史,未嘗不廢書而慟也。以不世出之傑,而蒙天下之詬,易世而未之湔者,在泰西則有克林威爾,而在吾國則荊公。”

王安石,被歷史嚴重抹黑,他潛心研究經世之學,推崇聖賢之道,注重經世致用,以富國強兵為己任,渾身充滿正能量,可謂德才兼備,堪稱國家之棟樑、歷史之偉人。列寧說他是“中國11世紀最偉大的改革家”,此言客觀。

王荊公也有短板,他是中國傳統意義上的完人,作為政治家還是缺少手腕,面對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往往過於剛烈。柔軟有時候,也是一種力量,甚至強過剛猛。

王安石變法,蘇軾被司馬光當槍使,導致經常貶職,為什麼會這樣?

王安石

林語堂是這樣評價蘇軾的。

“蘇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祕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專唱反調的人。”

在我看來,蘇東坡被歷史過於美化,他天資聰穎,多才多藝,精通詩、文、書、畫,甚至對美食、釀酒、中醫、佛理都有很深造詣。被人利用的文壇精英,熱衷吃喝玩樂的名士,因捲入政治鬥爭而顛沛流離的朝廷官員,中年覺醒之後活得豁達的藝術家。

王安石值得緬懷與敬仰,蘇東坡值得同情與思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