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祿堂提到“腿之根在胯,“根勁打通“,速度和力量如有神助

孫祿堂 武術 內家拳之拳蹤難覓 內家拳之拳蹤難覓 2017-11-03

大家都知道“胯”的重要性,胯等同於腰,兩者之間有著根本的區別,在孫祿堂先生的拳論當中有提到“腿之根在胯,內家高手勁路打通,外形不動,身勢一沉腳就上去了,根本不須擺腿加速,力量還大得很”。孫前輩的這句話不但道出了“胯”的重要性,也詮釋了傳統拳的步法以及整體發勁的真實用意。

首先是用胯帶腿,發勁的部位在胯而非腿,發動變得突然而直接,且胯骨寬大,蘊含無限潛力,可以使打擊力劇增。其次,“外形不動,身勢一沉”這句話講的是步法的根本,步的發動不在腳而在於身,身下沉就如同“竹竿撐船”,屬於反衝力,主體是身體的重量而並非腿部,同時是將身體重量充分作用於步法的最佳體現。“無須擺腿加速”,講出了加速的主體變成了人的軀幹,而不在人的梢節,是身勁的體現。

孫祿堂提到“腿之根在胯,“根勁打通“,速度和力量如有神助

用腿發力跟用身體發腿在應用上的最大區別就是一個在末端發勁,一個是一開始就處於了發勁的最佳狀態,無論雙方處於一個怎麼樣的距離,都可以實施最大發勁力打擊。孫前輩同時又提到“根勁打通,手的速度和力量如有神助,幹什麼都心想事成,心中不知不覺地生出豪氣,遇事臨敵眼毒神聚、毫不慌亂”,所謂根節打通,其實就是在訓練時,用肢節形成阻力,用身體軀幹或者大關節去克服,久而久之,手到哪兒,身勁到哪兒,自然能夠攻堅克敵,勇猛無比。當一個人的速度和勁力都達到完美的時候,自然能夠信心滿滿。

孫前輩文中更有關於寸勁的描述“寸勁不只是外家以掌根沉按傷人,而是以柔掌發人,以周身整勁並且神氣純,能震身猛抖而發跌人。更上即為分勁,功夫火候更純,微顫不見猛烈之形,跌人更妙,故曰粘顫”。這句話一方面講了以身代掌,另一方面講了身勁的昇華,“顫勁”,顫勁可使日月無光,是身體整體勁力的高度整合體現,這樣的勁力往往不是發人,而是勁力直透入骨,無法阻攔。

孫祿堂提到“腿之根在胯,“根勁打通“,速度和力量如有神助

發揚傳武核心,幫助大家提高突破功夫瓶頸,全民綠色健康總動員,同時還積極成為社會公益事業的踐行者。大力普及傳武知識,傳播傳統文化。

健康與功夫同行,公益科普教育活動已經開啟。歡迎各單位,社會團體,武術群體及個人,健身,養生群體及個人,積極參與公益開胯教學科普活動。

互動會讓我們成長得更好。如覺文章不錯,轉發到朋友圈或給更多朋友,傳遞美好,手留餘香!,歡迎關注[拳蹤難覓]公眾平臺。

敬請關注,歡迎分享 !

贈人玫瑰,手留餘香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