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罷董卓又討劉表,如流星般迅速隕落的“江東猛虎”孫堅

漢末群雄系列之孫堅(尾聲)

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

孫堅重大事件之十一——勸袁術供糧、拒董卓和親

孫堅陽人之戰大勝董卓軍,袁術身邊有人開始說閒話,建議袁術對孫堅要有所控制,防止孫堅攻下洛陽後無法制約,等於為自己製造一個更強的對手。所以袁術對孫堅開始懷疑,於是停止運輸軍糧。

陽人城距離魯陽大本營不算太遠,只有百餘里,孫堅連夜快馬加鞭飛奔去見袁術,請求發送軍糧。

孫堅見到袁術,邊畫圖邊給袁術說明當前形勢,激動地說道:“我之所以奮不顧身與董卓作戰,上為國家討伐賊人,下為將軍您報家門之仇。我自己跟董卓沒有深仇大恨,但您與董卓有不共戴天之仇,怎麼還會聽信小人之言,懷疑我啊!”

孫堅稍微平靜下來,接著說:“如今我軍大勝而軍糧不繼,千萬不要重蹈吳起、樂毅功敗垂成的遺憾,將軍還請好好考慮。”

戰罷董卓又討劉表,如流星般迅速隕落的“江東猛虎”孫堅

這裡孫堅提到董卓與袁術結仇,《三國志·孫破虜傳》原文“所以出身不顧,上為國家討賊,下慰將軍家門之私讎。”是指袁術的叔叔袁隗及兄長袁基等袁氏一門數十口人死於董卓之手。袁隗是袁家“四世五公”之一,曾以太傅身份錄尚書事,與大將軍何進共掌朝政。至於袁基,則是袁逢的嫡長子,袁術的親大哥。也就是說,除了庶出兄長袁紹外,袁術還有個嫡出兄長袁基,因為去世過早不為人熟知。

孫堅在表示自己的忠誠同時,更加直戳袁術痛點,表示自己討伐董卓也是為袁術報仇,以此來說服袁術發糧。這些話對袁術果然很有效,國仇家恨疊加起來,眼見孫堅如此大義凜然,袁術也有些不好意思,當即下令調發軍糧。

得到袁術的保證後,孫堅立即趕回前線軍營。董卓對來勢洶洶的孫堅非常忌憚,派出李傕等人來請求和親,並且讓孫堅隨意列出自己親信的名單,想要刺史、郡守都沒問題,孫堅開出名單董卓就批准任命,只要孫堅不再為敵就行。

孫堅斷然拒絕,絲毫沒打算跟董卓講和的意思,《孫破虜傳》原文“堅曰:‘卓逆天無道,蕩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縣示四海,則吾死不瞑目,豈將與乃和親邪?’”

正如筆者前文所說,作為漢末群雄之一,並且作風強悍、人稱“江東猛虎”的孫堅,他也有自己的野心。但是,與其他只顧爭權奪利的關東諸侯來說,孫堅又有著更純粹、更理想化的目標,就是匡扶漢室。在那個大廈將傾、人心散亂的時代,孫堅的行為有些卓爾不群。

孫堅拒絕董卓利誘,再次進軍,推進到距離洛陽僅有九十里。

戰罷董卓又討劉表,如流星般迅速隕落的“江東猛虎”孫堅

孫堅重大事件之十二——攻入洛陽

等到孫堅與董卓正式開戰,已經距討董聯盟成立有一年的時間。這期間除曹操、王匡有過進攻且慘敗而逃外,其他諸侯都畏縮不前,董卓也非常看不起他們。唯有孫堅被董卓視為勁敵,對孫堅的能力頗為認可。董卓回憶起當年跟隨張溫平定涼州叛亂時,孫堅曾多次獻策,可惜不被採納,感嘆當時就對孫堅印象深刻。認為如果當時張溫採納自己與孫堅的建議,涼州很可能已經平定。

在與長史劉艾的談話中,董卓對孫堅多次表達出讚賞之意。儘管嚴格說來孫堅只是袁術部下,但在董卓心目中孫堅的威脅性絲毫不比袁術本人弱,說道:“但殺二袁、劉表、孫堅,天下自服從孤耳。”

這句話透露的細節很值得玩味。

二袁指的當然是討董聯軍的兩面旗幟袁紹、袁術兄弟,兩人威望最高,孫堅則多次與董卓軍正面交鋒,這三人自然是董卓最大的敵人。但董卓偏偏提到劉表,而且劉表的威脅僅次於二袁,排在孫堅之前,可劉表根本就沒加入討董聯軍。

不知讀者注意到沒有,此時袁術的地盤是荊州南陽郡,劉表正是接替被孫堅殺死的王睿擔任荊州刺史。所以劉表“匹馬進荊州”的原因就是由於袁術勢力的存在,使得劉表只能暗中潛入,無法光明正大上任。

如此一來劉表天然成為袁術、孫堅的敵人,可劉表的荊州刺史是董卓通過朝廷任命,到荊州後劉表也並未加入討董聯軍,卻被董卓認為是最大威脅,這實在有些詭異。關於劉表今後將單獨開篇,筆者在此先簡單說幾句,因為接下來孫堅的隕落正與劉表密不可分。

且說孫堅繼續向洛陽進軍,董卓親自出戰。據《資治通鑑》載“卓自出,與堅戰於諸陵間,卓敗走,卻屯黽池,聚兵於陝。”兩軍在漢代諸先帝的皇陵間開戰,董卓戰敗,退軍於澠池、陝縣駐紮下來。筆者在董卓篇講美陽之戰時提到過,西涼叛軍與漢軍也曾在皇陵附近爆發戰鬥。根據《三國志·董卓傳》載“焚燒洛陽宮室,悉發掘陵墓,取寶物。”的明確記載,很可能當時董卓軍仍然在進行盜墓活動。

擊退董卓,孫堅直撲洛陽,鎮守洛陽的是猛將呂布。此時洛陽已經成為一片廢墟,皇帝與公卿百官已經搬到長安,百姓也被強制遷徙,呂布無心戀戰,很快被孫堅擊敗而走。孫堅攻破宣陽城門,進入洛陽城。

在董卓篇筆者介紹過,董卓的遷都計劃早在關東聯軍成立之初便已經進行,這一年多時間裡繁華的東漢國都洛陽被董卓搜刮、破壞殆盡,《江表傳》形容“舊京空虛,數百里中無煙火”。孫堅曾經在洛陽做議郎,見到如今滿城殘垣斷壁,不禁悲傷得流下眼淚。

孫堅立即組織手下對漢室宗廟進行打掃,以太牢規格舉行祭祀,並派人對董卓盜掘的皇家陵墓進行修繕、掩埋。

筆者認為這些舉動都能證明孫堅對漢室的忠誠,是發自內心的真情實感。在碌碌無為、勾心鬥角的眾諸侯中,孫堅是亂世滾滾濁流中的最後一絲清流。

戰罷董卓又討劉表,如流星般迅速隕落的“江東猛虎”孫堅

孫堅重大事件之十三——玉璽疑雲

眾所周知,孫堅攻入洛陽後還得到了一件非常重要的物品,那就是傳國玉璽。據《江表傳》載,在洛陽城南一口井上浮現五彩雲氣,將士們聞訊來圍觀,人群越聚越多,都對這奇怪的景象驚訝不已,沒人敢去打水。孫堅聽到消息也趕過來查看,並命令下井中打撈,竟然發現了一方玉璽,上刻“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大字。玉璽方圓四寸大小,上有五條龍交纏,方形的玉璽缺了一角,以金鑲補,這便是傳國玉璽。

據傳聞,這是十常侍之亂時,城中大亂,張讓劫持天子出城,掌璽官逃命時將玉璽扔進井中。所謂“五色氣”是古時常用的祥瑞現象,史書以此作為發現玉璽的前提有為孫堅樹立形象之嫌,不足採信。筆者認為最多是士兵打水之時,由於水位下降等原因發現井中有東西,受光線照射而泛出光亮。

玉璽被孫堅打撈出井後,其去向又有兩種不同的版本。

第一種,《山陽公載記》寫道,袁術暗懷不臣之心,聽聞孫堅得到傳國璽,便將孫堅夫人軟禁起來,威脅孫堅把玉璽送給自己。袁術死後,徐璆將玉璽送到許昌,交還給漢獻帝。

第二種,《江表傳》寫道,漢獻帝手中傳國璽上的字為“受命於天,既壽且康”,與正版的“既壽永昌”有兩字不同,“二字為錯,未知兩家何者為得”。根據裴松之的注來看,《江表傳》是以東吳為主的史書,且對東吳多有讚揚。這種記載在暗示真正的傳國璽被孫堅調包,由孫氏後人藏匿起來。

您應該也能發現第二種說法有很大硬傷,畢竟袁術、曹操、漢獻帝等等都不是傻子,字都不一樣的假貨怎麼可能蒙得過他們。無怪乎裴松之對此事做了長篇評論,對《江表傳》的記載進行批判。

大家更熟悉的則是演義版本,即孫堅因為得到玉璽而起私心,終止討伐董卓而撤軍,招來袁紹、劉表的怨恨,由此引發與劉表的交戰並身亡。後來孫策以玉璽為抵押借得袁術三千士兵,打過江東開創基業。當然這是演義,正史中的孫堅儘管也有其狡詐、腹黑的一面,但正如筆者多次強調,他對漢朝是忠心甚至忠烈的,所以孫堅並未因玉璽而產生私心。

《三國志》中對孫堅發現玉璽這件事根本沒有記載,至於原因,筆者認為並非陳壽不掌握資料,只是這件事無關痛癢,不值得記錄而已。畢竟玉璽再重要也只是個象徵,對孫堅沒有意義,記載下來反倒容易引發八卦般的猜測,正如後世演義中的描寫。甚至袁術也未必對玉璽有多在意,所謂孫堅妻子被袁術拘禁都很可能有誇大成分,畢竟後來孫堅還聽命於袁術進攻劉表。玉璽只是錦上添花的點綴,硬實力才是根本。

這件事權且當做這段歷史的花邊八卦看待就好,或許陳壽也這麼認為,所以沒有收錄。

戰罷董卓又討劉表,如流星般迅速隕落的“江東猛虎”孫堅

傳國玉璽

孫堅重大事件之十四——討董未竟,揮淚撤軍

洛陽已是荒無人煙的廢墟,留軍隊駐守已沒有意義,所以在祭拜太廟、修葺皇陵後孫堅引軍退回魯陽。

這時後方傳來消息,周喁趁孫堅攻洛陽時領兵偷襲豫州,正在猛攻孫堅的治所陽城。

這裡有兩個問題簡單解釋一下:第一個,周喁是誰?周喁是袁紹上表的豫州刺史。讀者可能會疑惑,豫州刺史不是孫堅嗎?沒錯,孫堅是袁術上表的豫州刺史,本質上來說孫堅與周喁都並非朝廷任命,而是分別由袁氏兄弟扶植的代理人,只是孫堅時間稍早而已。上一個朝廷任命的豫州刺史,正是同為討董聯軍成員的孔伷,在討伐董卓期間去世(具體原因未有記載),導致豫州出現空缺,袁術動作更快,先上表孫堅為豫州刺史。隨著袁氏兄弟矛盾激化,袁紹後來便派出周喁到豫州爭奪地盤。

第二個,陽城、魯陽、陽人為三個不同地點。這一階段孫堅主要在以上三個地區活動,名字相近很容易混淆。首先,魯陽位於荊州南陽郡,為袁術的大本營,孫堅也以此為討董根據地。其次,陽人是河南尹樑縣內的一座城,孫堅與徐榮、胡軫的戰鬥都發生在此。最後,陽城位於豫州潁川郡,孫堅將自己的治所設在此處。三座城,雖然名稱相近,但分屬荊州、司隸、豫州三地。

聽聞後方被偷襲,孫堅悲憤交加,裴松之引《吳錄》載孫堅的話:“同舉義兵,將救社稷。逆賊垂破而各若此,吾當誰與戮力乎!”說完流下了淚水。萬般無奈之下,孫堅只得領兵回救後方,連續擊敗周喁數次,保住豫州。周喁還有兩兄弟,分別叫周昂、周昕,都是袁紹的部下。後來周喁在九江幫助周昂抵擋袁術失敗,逃回家鄉會稽時被吳郡都尉許貢殺死。而這個許貢,後來又死在孫堅之子孫策手中,倒是一個有趣的閉環。

戰罷董卓又討劉表,如流星般迅速隕落的“江東猛虎”孫堅

漁翁得利的董卓

孫堅重大事件之十五——重返荊州,豪傑隕落

袁紹派周昂搶奪豫州,袁術自然要發起報復。袁術選擇的方向是南下攻打袁紹陣營的劉表,反擊袁紹的同時更意圖奪取荊州全境。對於袁術與劉表之間的衝突,留到這兩人的篇章再展開。

袁術派出最得力干將孫堅進攻劉表,劉表則派大將黃祖迎戰,兩軍在樊城、鄧縣一帶激戰。孫堅獲勝,一路渡過漢水幷包圍襄陽。

孫堅派兵猛攻,劉表緊閉城門死守。當晚,劉表派黃祖偷偷帶兵出城偷襲孫堅,結果孫堅早有準備擊退黃祖。黃祖來不及逃回城中,只得帶兵逃往峴山深處。孫堅乘勝追擊,結果在山林中遭到黃祖士兵的暗箭射中身亡,時年三十七。

據裴松之注所載,孫堅的死還有一種說法。當時是一名姓呂的劉表部將在山中設伏,用石塊從山上往下扔,“中堅頭,應時腦出物故。”腦漿都被砸出來,當場斃命。

這位呂將軍未能留下名字,史料僅以“呂公”代稱。不過根據後來孫策、孫權對黃祖不遺餘力的討伐來看,筆者認為還是黃祖部隊殺死孫堅的可能性更大。

讀者也許注意到,這件事的發生時間筆者並未按照慣例寫在章節開頭,因為這當中存在疑問。

孫堅去世於哪年?

《三國志》及裴松之注給出三種說法。

第一種,《三國志·孫破虜傳》載“初平三年,術使堅徵荊州,擊劉表。”也就是192年。

第二種,《英雄記》載“堅以初平四年正月七日死”即193年。

第三種,《後漢紀》與《吳錄》記載“堅初平二年死”即191年。

首先193年的說法可以排除,因為這一年袁術已經放棄南陽,進攻曹操失敗後退往江淮地區,孫堅斷不可能活到這個時期。

究竟是192還是191年,我們以孫策的年齡來佐證。孫策在《吳錄》中留有上表朝廷的奏摺原文:“臣年十七,喪失所怙”,再根據孫策死於200年,時年26歲,可推出孫策生於175年。即孫策十七歲時為191年。

另外可以作為佐證的一點,孫堅對戰周喁時公孫瓚的堂弟公孫越在幫助孫堅作戰時陣亡,由此引發袁紹與公孫瓚的對立。通過互相關聯的事件基本能確定孫堅死於191年即初平二年,至於孫堅本傳中初平三年應屬陳壽誤記。

孫堅死後,其部屬由其侄子孫賁帶領投奔袁術,袁術表孫賁繼任為豫州刺史。隨著袁術進攻曹操失敗,豫州逐漸被曹操佔有,孫賁的豫州刺史也有名無實。直到幾年後孫策長大,幾經輾轉帶領孫堅舊部殺回江東,開創基業。

孫權稱帝后,孫堅被追諡為武烈皇帝。

戰罷董卓又討劉表,如流星般迅速隕落的“江東猛虎”孫堅

結語

亂世出英雄,英雄又出少年。孫堅便是這樣一位少年英雄,會稽平叛“陽明皇帝”,宛城戰黃巾先登破城,關中抵禦涼州十萬叛軍,荊州剿滅區星三郡叛賊,直至討伐董卓孤軍奮戰攻入洛陽。

可惜身處亂世,本身就是軍閥之一的孫堅也無法脫離諸侯亂戰,終究還是捲入這場紛爭。孫堅在討發董卓時最為勇猛,其大義凜然的英勇表現讓後世稱讚不已。反觀其效力的袁術卻在幾年後僭越稱帝,不知孫堅若知道作何感想。

孫堅短暫的一生戎馬倥傯,從江東到關中都留下他征戰的足跡。在關東聯軍畏敵不前、勾心鬥角之時,只有孫堅始終貫徹了自己的理想,連番擊敗董卓,成為當時最耀眼的將星。如果孫堅沒有被偷襲後方,如果袁術能全力支持,也許孫堅真的能攻破函谷關,殺進長安討伐董卓。但歷史從來都是現實的,關東聯軍從組成之時起就註定不會成功,孫堅也註定無法獨善其身,這也是英雄的無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