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文革”:“政府早被蘇聯攻破,大人物們不願承認罷了”

1945年初,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接近尾聲,但戰場上的勝利並不能令美國高層十分欣喜,相反,眼下發生的一些事情令權勢人物們十分頭疼。原來,當年1月26日,有本小雜誌竟刊出了不少只有政府機密文件中才有的內容。美國政府對此大為驚駭,他們懷疑政府內部已經混入了敵人的奸細。值得一提的是,此時的“敵人”不再指軸心國,而是更加可怕的蘇聯。

美國的“文革”:“政府早被蘇聯攻破,大人物們不願承認罷了”

事情發生後,一夥兒聯邦特工突然闖入雜誌社編輯部,逮捕了若干人員;6月,特工們又不請自來。這兩次行動收穫頗豐,調查局高調宣佈:他們從編輯部裡搜出至少2700頁政府祕密文件,其中有504頁系高度機密的。實際上,這種行為不過是美國政府在給自己遮羞。原來,所謂的“機密文件”不過是二戰時一些負責同蘇聯、中國聯絡的官員自己保留的副本,其中根本就沒多少正兒八經的祕密。他們只是故作玄虛地將這些內容“爆料”給雜誌社,後者包裝一番,用來糊弄民眾,博眼球罷了。

說白了,這跟如今娛樂圈的八卦沒啥區別,但正所謂“說者無意聽者有心”,這些邊邊角角的東西足以讓蠢蠢欲動的陰謀論者激動一番;更重要的是,政府弄出了這麼大的動靜,不給自己找個臺階下,那才是真正尷尬的事情。正當大人物們需要一個角色來“背黑鍋”時,一個完美的人進入了他們的視野。

美國的“文革”:“政府早被蘇聯攻破,大人物們不願承認罷了”

1939年,有個31歲的美國男子謊報年齡並參加了威斯康辛州第七區巡回法庭法官競選,憑藉極佳的口才獲得職位。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威斯康辛州人民都為這名年輕的法官感到驕傲,他們將這位“該州史上最年輕法官”視為一顆即將升起的政治新星,然而民眾雪亮的眼睛這一次卻被灰塵沾染了:此人肚子里根本就沒有多少貨,全憑一張嘴。不久,諸如賭博、酗酒甚至是為納粹黨辯護等花邊新聞就從年輕的法官身上不斷爆出,縱使他靠著極其強悍的社交能力與三寸不爛之舌不斷攀爬高位,也無法阻止自己的生涯搖搖欲墜。1949年,他被評為“全美最糟糕的參議院”,據說在當時,人們提到他的名字——約瑟夫·麥卡錫,都會發出輕蔑的嘲笑。

或許麥卡錫沒多少正兒八經的本事,但他絕不是傻子;他心裡清楚,如果自己不能弄一個大新聞讓公眾將視野從自己的“斑斑劣跡”上轉移,那麼他的政治生涯恐怕當真就要終結了。此時,全世界被籠罩在冷酷的鐵幕之下,美國政府正被虛虛實實的“蘇聯間諜”陰謀論搞得焦頭爛額。比起蘇聯間諜,政府與手握大權的國家領導人們在公眾面前的形象恐怕重要得多。政府需要一個能夠頂鍋的人,而麥卡錫也樂意充當這個角色。這種事完全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根本不需要提前打招呼。不久,麥卡錫就放出了信號。

美國的“文革”:“政府早被蘇聯攻破,大人物們不願承認罷了”

1950年2月9日,在偉大的美國總統亞伯拉罕·林肯的誕辰紀念日上,麥卡錫於西弗吉尼亞州俄亥俄共和黨婦女俱樂部講話中作出一個驚人之舉:他在舞臺上揮舞著一張紙條,聲稱自己手握著205個打入美國政府的蘇聯間諜名字。他手中紙條上記錄著其中的57個,他們或是蘇聯一早安插在美國政府之中,或是已被蘇聯策反,這些人“至今仍在影響甚至決定著國家的未來”,卻實際上在為美國的敵人服務。

此言一出,麥卡錫一下子成為了美國最炙手可熱的人物之一。前一天,人們還在調侃“麥卡錫參議院的公文包裡裝著一瓶威士忌”,一有機會就要拿出來喝一杯,而幾天後,他就成為了一場席捲全國的超級風暴的核心。不得不說,麥卡錫是個非常精明的投機分子:經過數年的發酵,“蘇聯間諜”是否存在已經弄得人心惶惶;如果將此事的美國比作一間裝滿乾草的倉庫,那麼麥卡錫的言論就成了點燃它的火花。人們對真相熱切的期盼給了麥卡錫極大的鼓舞,這令他挺直了腰桿。

美國的“文革”:“政府早被蘇聯攻破,大人物們不願承認罷了”

2天后,麥卡錫居然致電給美國總統杜魯門和國務卿艾奇遜,直接要求他們對此公開表態。杜魯門氣得大罵:“我確信,威斯康星州人民極其遺憾,他們的代表竟是像你這樣一個沒有責任感的人。”

演講當天,麥卡錫手握的紙條上究竟寫了什麼,這誰都無法證實了。不過顯而易見的是,一擊得手的他信心爆棚,甚至開始肆無忌憚。他公開指責美國政府內部正在掀起一股“通敵活動的浪潮”,這正中民眾下懷。正所謂“看熱鬧不嫌事大”,社會開始給政府壓力,要求政府給出合理的解釋。在美國,雖然參議院手中也有一定權力,但我們也很難想象,一名參議院能夠撬動那些位於國家權力頂端的實權人物。

美國的“文革”:“政府早被蘇聯攻破,大人物們不願承認罷了”

1951年6月14日,麥卡錫公開指責國防部長喬治·馬歇爾,理由是正是因為馬歇爾從中作祟,美軍才對開闢“第二戰場”的行動一推再推,從而讓讓蘇聯如願率先入主東歐。麥卡錫將之前美國民主黨執政的20年稱為“叛國的20年”,痛罵馬歇爾為“叛徒”和“謀殺者”,甚至還專門出書大肆嘲諷。這樣一位手段強硬、對美國曆史產生深遠影響的大人物居然毫無還擊之力,最終不得不迫於壓力辭職。

馬歇爾的下臺讓麥卡錫團隊充分認識到自己的權勢與影響力已經足夠強大了,此時的他們開始試圖將“麥卡錫”的影響延伸到美國的各個角落。有學者指出:若以1953年作為開端,那麼至少有2000萬美國人受到影響。他們的信件和通訊遭到監視與竊聽,甚至連私生活都被完全剝奪。在美國“民主”的慣性政治思維的影響下,有不少人公開批評麥卡錫胡作非為,這些人被請走“喝茶”,其中的許多人從此再也沒有出現,就像一個黑影消失在了黑夜的霧中一樣。

美國的“文革”:“政府早被蘇聯攻破,大人物們不願承認罷了”

除了政治,麥卡錫的調查還深深影響到了美國平民的生活。據說有個3歲小孩給一家商店拍攝模特照片,但在拿報酬時卻被政府告知,要先在忠誠宣誓書上簽字;幾乎每個年輕人在找工作時都被要求談他們對蘇聯和馬列主義的看法,大學教授則必須在每堂課上大罵蘇聯,如果不這樣做,他們極有可能會丟掉工作。這場後來被稱為“麥卡錫運動”的政治運動自上而下席捲了整個國家,連國務院、國防部以及諸多重要的企業都難逃魔爪。據統計,僅1953年當年,麥卡錫團隊就開展了至少600次調查。有趣的是,即便是美國總統都要老老實實地配合,這種逆來順受實在是令人咋舌。

正所謂物極必反,重壓之下的美國人民很快就認識到,麥卡錫雷聲大雨點小的折騰,其實很大程度上實在赤裸裸地炫耀自己的權勢,這是一種十分低劣的爆發戶心態。而時任國務卿的約翰·福斯特·杜勒斯也直言不諱地對艾森豪威爾總統坦白:“許多歐洲領導人似乎認為我們正在麥卡錫的領導下走向美國式的法西斯主義。”忍無可忍的民眾再也不遮遮掩掩,他們憤怒地咒罵麥卡錫是“美國的希特勒”。此時,“麥卡錫運動”已經把整個國家攪和得一團糟,國家政治、經濟秩序都遭到嚴重破壞。美國政府終於懂得“順應民意”,將槍口對準了麥卡錫。

美國的“文革”:“政府早被蘇聯攻破,大人物們不願承認罷了”

1954年,在著名的“麥卡錫——美國陸軍聽證會”上,麥卡錫不顧出席的陸軍官員對他越界行為的指控,反而以極為刻薄的語言羞辱陸軍部律師約瑟夫·韋爾奇的一名年輕助手時,性情溫和的韋爾奇竟對著麥卡錫痛罵:“參議員先生,你還有沒有良知?難道你到最後連一點起碼的良知也沒有保留下來嗎?”這場全美直播的聽證會就像是一個信號,此後,不堪其辱的美國各界開始討伐麥卡錫,後者從權力之巔重重跌落。當年12月1日,參議院通過了彈劾麥卡錫的決議,值得一提的是,有趣的“美國式民主”再一次得到“彰顯”:人們恨不得將麥卡錫生吞活剝,高層居然仍默許他低調地進行一些重要調查。不過好景不長,僅3年後,48歲的麥卡錫就因急性肝炎逝世。

如今,不少學者喜歡將“麥卡錫運動”同中國的文革作比較,有人認為,前者分明就是一個貪戀權力的小人自導自演的一場鬧劇,整個國家都成了滿足他權欲的“群眾演員”,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少人改變了看法。有資料表明,在麥卡錫第一輪調查結束後,他提供的名單中,就有9名政府高官被證實有“通敵行為”。有一名支持“麥卡錫運動”的情報局官員則直言:何美國軍方會花費大力氣,投入巨資把超級祕密部門悄悄搬到亞利桑那州?因為多數大人物相信,原來的安全網早就被蘇聯間諜攻破了。“唯一的選擇就是把整個設施從新澤西搬到亞利桑那,因為他們是不會公開承認麥卡錫的指控是正確的。”

美國的“文革”:“政府早被蘇聯攻破,大人物們不願承認罷了”

資料顯示,早在麥卡錫運動發起之前,美國和英國就聯手製定了一個被命名為“維諾娜”的長期計劃,該計劃的目的就是對付無孔不入的蘇聯間諜。維諾娜計劃的保密程度高到何種地步了呢?據說最初連美國總統都對此毫不知情。然而,對政府而言,這樣的“暗箱操作”無疑是一把雙刃劍,無論多麼保密,仍會有風險產生。而恰好出現的麥卡錫則成了大人物心目中完美的替代品:大人物們賦予麥卡錫巨大的權勢,縱容他炫耀;後者則不遺餘力地“工作”,政府不用擔當任何風險,當目的達到時,只要來一手過河拆橋就行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