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蘇聯的鋼鐵洪流,我們也曾經用強五掛載過核彈'

蘇聯 攻擊機 戰鬥機 武器 氫彈 殲-16 雷達 航空 軍武吐槽君 2019-09-02
"

1955年1月我軍在浙東沿海發起解放一江山島戰役,只用了一天時間就橫掃全島,全殲國民黨守軍!取得這樣輝煌的勝利,主要取決於這是我軍首次三軍聯合作戰,尤其是航空兵的使用,讓我軍首次嚐到了擁有空中火力優勢的甜頭。而在此次戰役中的明星武器莫過於當時的伊爾-10強擊機,該機強大的對地攻擊能力讓人民解放軍為之側目。

"

1955年1月我軍在浙東沿海發起解放一江山島戰役,只用了一天時間就橫掃全島,全殲國民黨守軍!取得這樣輝煌的勝利,主要取決於這是我軍首次三軍聯合作戰,尤其是航空兵的使用,讓我軍首次嚐到了擁有空中火力優勢的甜頭。而在此次戰役中的明星武器莫過於當時的伊爾-10強擊機,該機強大的對地攻擊能力讓人民解放軍為之側目。

面對蘇聯的鋼鐵洪流,我們也曾經用強五掛載過核彈

考慮到當時東南沿海還有一些島嶼沒有收復,我軍認為有必要增加對地攻擊機的數量,而當時的蘇聯因為自身戰略需求,已經沒有發展下一代強擊機的計劃,作為二戰中伊爾2強擊機的改進型,伊爾10的性能已經很難跟上時代,於是我軍開始了自主研製下一代噴氣式強擊機——強五的研製計劃。

"

1955年1月我軍在浙東沿海發起解放一江山島戰役,只用了一天時間就橫掃全島,全殲國民黨守軍!取得這樣輝煌的勝利,主要取決於這是我軍首次三軍聯合作戰,尤其是航空兵的使用,讓我軍首次嚐到了擁有空中火力優勢的甜頭。而在此次戰役中的明星武器莫過於當時的伊爾-10強擊機,該機強大的對地攻擊能力讓人民解放軍為之側目。

面對蘇聯的鋼鐵洪流,我們也曾經用強五掛載過核彈

考慮到當時東南沿海還有一些島嶼沒有收復,我軍認為有必要增加對地攻擊機的數量,而當時的蘇聯因為自身戰略需求,已經沒有發展下一代強擊機的計劃,作為二戰中伊爾2強擊機的改進型,伊爾10的性能已經很難跟上時代,於是我軍開始了自主研製下一代噴氣式強擊機——強五的研製計劃。

面對蘇聯的鋼鐵洪流,我們也曾經用強五掛載過核彈

(伊爾10攻擊機)

強五於1958年開始研製,主要由南昌飛機制造廠負責,沈飛也參與了一些工作,而總設計師陸孝彭則是我國第一批航空科學家中的佼佼者。由於強五對於超音速的要求,而我們當時並沒有獨立研製超音速飛機的經驗,因此強五六在當時唯一的超音速飛機殲6的基礎上開始了起步。

"

1955年1月我軍在浙東沿海發起解放一江山島戰役,只用了一天時間就橫掃全島,全殲國民黨守軍!取得這樣輝煌的勝利,主要取決於這是我軍首次三軍聯合作戰,尤其是航空兵的使用,讓我軍首次嚐到了擁有空中火力優勢的甜頭。而在此次戰役中的明星武器莫過於當時的伊爾-10強擊機,該機強大的對地攻擊能力讓人民解放軍為之側目。

面對蘇聯的鋼鐵洪流,我們也曾經用強五掛載過核彈

考慮到當時東南沿海還有一些島嶼沒有收復,我軍認為有必要增加對地攻擊機的數量,而當時的蘇聯因為自身戰略需求,已經沒有發展下一代強擊機的計劃,作為二戰中伊爾2強擊機的改進型,伊爾10的性能已經很難跟上時代,於是我軍開始了自主研製下一代噴氣式強擊機——強五的研製計劃。

面對蘇聯的鋼鐵洪流,我們也曾經用強五掛載過核彈

(伊爾10攻擊機)

強五於1958年開始研製,主要由南昌飛機制造廠負責,沈飛也參與了一些工作,而總設計師陸孝彭則是我國第一批航空科學家中的佼佼者。由於強五對於超音速的要求,而我們當時並沒有獨立研製超音速飛機的經驗,因此強五六在當時唯一的超音速飛機殲6的基礎上開始了起步。

面對蘇聯的鋼鐵洪流,我們也曾經用強五掛載過核彈

(陸孝彭總師)

強五攻擊機能夠掛載型號眾多的彈藥,具備較強的機動性和對地攻擊能力,但是由於時代的侷限性,也有著不可避免的缺點和劣勢。強五最大的特點就是放棄了當時機頭進氣的主流方式,採用了西方風格的兩側進氣,這也讓其看上去完全不像六十年代研製的飛機,而更像是一架主流的三代戰鬥機。但是與三代機不同的是,強五采用機頭進氣並不是要在裡頭留下空間裝雷達,而是單純的只是為了增加飛行員下視觀察角度,直接將機身與機頭結構一體融合,裡頭並沒有什麼多餘的空間來加裝其他設備,而這一缺點也成為強五難以進行魔改的主要原因之一!

"

1955年1月我軍在浙東沿海發起解放一江山島戰役,只用了一天時間就橫掃全島,全殲國民黨守軍!取得這樣輝煌的勝利,主要取決於這是我軍首次三軍聯合作戰,尤其是航空兵的使用,讓我軍首次嚐到了擁有空中火力優勢的甜頭。而在此次戰役中的明星武器莫過於當時的伊爾-10強擊機,該機強大的對地攻擊能力讓人民解放軍為之側目。

面對蘇聯的鋼鐵洪流,我們也曾經用強五掛載過核彈

考慮到當時東南沿海還有一些島嶼沒有收復,我軍認為有必要增加對地攻擊機的數量,而當時的蘇聯因為自身戰略需求,已經沒有發展下一代強擊機的計劃,作為二戰中伊爾2強擊機的改進型,伊爾10的性能已經很難跟上時代,於是我軍開始了自主研製下一代噴氣式強擊機——強五的研製計劃。

面對蘇聯的鋼鐵洪流,我們也曾經用強五掛載過核彈

(伊爾10攻擊機)

強五於1958年開始研製,主要由南昌飛機制造廠負責,沈飛也參與了一些工作,而總設計師陸孝彭則是我國第一批航空科學家中的佼佼者。由於強五對於超音速的要求,而我們當時並沒有獨立研製超音速飛機的經驗,因此強五六在當時唯一的超音速飛機殲6的基礎上開始了起步。

面對蘇聯的鋼鐵洪流,我們也曾經用強五掛載過核彈

(陸孝彭總師)

強五攻擊機能夠掛載型號眾多的彈藥,具備較強的機動性和對地攻擊能力,但是由於時代的侷限性,也有著不可避免的缺點和劣勢。強五最大的特點就是放棄了當時機頭進氣的主流方式,採用了西方風格的兩側進氣,這也讓其看上去完全不像六十年代研製的飛機,而更像是一架主流的三代戰鬥機。但是與三代機不同的是,強五采用機頭進氣並不是要在裡頭留下空間裝雷達,而是單純的只是為了增加飛行員下視觀察角度,直接將機身與機頭結構一體融合,裡頭並沒有什麼多餘的空間來加裝其他設備,而這一缺點也成為強五難以進行魔改的主要原因之一!

面對蘇聯的鋼鐵洪流,我們也曾經用強五掛載過核彈

(美的不像個老爺爺)

除了改進潛力有限之外,強五最大的缺點就是載彈量過小,最大載重量只有約1.5噸,相比於蘇25的4.5噸和A10的7.5噸來說,強五可以說有著不小的差距!但是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強五雖然性能和其他主流對地攻擊機相比算不上最強,但研製這架飛機時,新中國才成立不足15年,我們還沒有完全建立起完整的工業體系,在當時能夠研製出一架屬於自己的超音速飛機,實數了不起!即使到現在有幾個國家能研製噴氣式超音速飛機,而強五這樣物美價廉的自帶屬性也讓它在很長一段時間成為了我們的出口明星?

"

1955年1月我軍在浙東沿海發起解放一江山島戰役,只用了一天時間就橫掃全島,全殲國民黨守軍!取得這樣輝煌的勝利,主要取決於這是我軍首次三軍聯合作戰,尤其是航空兵的使用,讓我軍首次嚐到了擁有空中火力優勢的甜頭。而在此次戰役中的明星武器莫過於當時的伊爾-10強擊機,該機強大的對地攻擊能力讓人民解放軍為之側目。

面對蘇聯的鋼鐵洪流,我們也曾經用強五掛載過核彈

考慮到當時東南沿海還有一些島嶼沒有收復,我軍認為有必要增加對地攻擊機的數量,而當時的蘇聯因為自身戰略需求,已經沒有發展下一代強擊機的計劃,作為二戰中伊爾2強擊機的改進型,伊爾10的性能已經很難跟上時代,於是我軍開始了自主研製下一代噴氣式強擊機——強五的研製計劃。

面對蘇聯的鋼鐵洪流,我們也曾經用強五掛載過核彈

(伊爾10攻擊機)

強五於1958年開始研製,主要由南昌飛機制造廠負責,沈飛也參與了一些工作,而總設計師陸孝彭則是我國第一批航空科學家中的佼佼者。由於強五對於超音速的要求,而我們當時並沒有獨立研製超音速飛機的經驗,因此強五六在當時唯一的超音速飛機殲6的基礎上開始了起步。

面對蘇聯的鋼鐵洪流,我們也曾經用強五掛載過核彈

(陸孝彭總師)

強五攻擊機能夠掛載型號眾多的彈藥,具備較強的機動性和對地攻擊能力,但是由於時代的侷限性,也有著不可避免的缺點和劣勢。強五最大的特點就是放棄了當時機頭進氣的主流方式,採用了西方風格的兩側進氣,這也讓其看上去完全不像六十年代研製的飛機,而更像是一架主流的三代戰鬥機。但是與三代機不同的是,強五采用機頭進氣並不是要在裡頭留下空間裝雷達,而是單純的只是為了增加飛行員下視觀察角度,直接將機身與機頭結構一體融合,裡頭並沒有什麼多餘的空間來加裝其他設備,而這一缺點也成為強五難以進行魔改的主要原因之一!

面對蘇聯的鋼鐵洪流,我們也曾經用強五掛載過核彈

(美的不像個老爺爺)

除了改進潛力有限之外,強五最大的缺點就是載彈量過小,最大載重量只有約1.5噸,相比於蘇25的4.5噸和A10的7.5噸來說,強五可以說有著不小的差距!但是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強五雖然性能和其他主流對地攻擊機相比算不上最強,但研製這架飛機時,新中國才成立不足15年,我們還沒有完全建立起完整的工業體系,在當時能夠研製出一架屬於自己的超音速飛機,實數了不起!即使到現在有幾個國家能研製噴氣式超音速飛機,而強五這樣物美價廉的自帶屬性也讓它在很長一段時間成為了我們的出口明星?

面對蘇聯的鋼鐵洪流,我們也曾經用強五掛載過核彈

(出口巴基斯坦的強五)

而從實際作戰應用來看,強五當時的性能可以說已經夠用了!除了執行常規的對地打擊任務外,在六七十年代,我國面臨最大的軍事威脅便是蘇聯在邊境的百萬裝甲部隊,而當時我國做出的預想其實也是“以空間換取時間”,利用廣大的國土縱深一步步拖垮蘇聯軍隊。而為了遲滯蘇聯的裝甲洪流,我們與美國在歐洲的做法其實極其相似,那就是採用戰術核武器進行大範圍摧毀!

"

1955年1月我軍在浙東沿海發起解放一江山島戰役,只用了一天時間就橫掃全島,全殲國民黨守軍!取得這樣輝煌的勝利,主要取決於這是我軍首次三軍聯合作戰,尤其是航空兵的使用,讓我軍首次嚐到了擁有空中火力優勢的甜頭。而在此次戰役中的明星武器莫過於當時的伊爾-10強擊機,該機強大的對地攻擊能力讓人民解放軍為之側目。

面對蘇聯的鋼鐵洪流,我們也曾經用強五掛載過核彈

考慮到當時東南沿海還有一些島嶼沒有收復,我軍認為有必要增加對地攻擊機的數量,而當時的蘇聯因為自身戰略需求,已經沒有發展下一代強擊機的計劃,作為二戰中伊爾2強擊機的改進型,伊爾10的性能已經很難跟上時代,於是我軍開始了自主研製下一代噴氣式強擊機——強五的研製計劃。

面對蘇聯的鋼鐵洪流,我們也曾經用強五掛載過核彈

(伊爾10攻擊機)

強五於1958年開始研製,主要由南昌飛機制造廠負責,沈飛也參與了一些工作,而總設計師陸孝彭則是我國第一批航空科學家中的佼佼者。由於強五對於超音速的要求,而我們當時並沒有獨立研製超音速飛機的經驗,因此強五六在當時唯一的超音速飛機殲6的基礎上開始了起步。

面對蘇聯的鋼鐵洪流,我們也曾經用強五掛載過核彈

(陸孝彭總師)

強五攻擊機能夠掛載型號眾多的彈藥,具備較強的機動性和對地攻擊能力,但是由於時代的侷限性,也有著不可避免的缺點和劣勢。強五最大的特點就是放棄了當時機頭進氣的主流方式,採用了西方風格的兩側進氣,這也讓其看上去完全不像六十年代研製的飛機,而更像是一架主流的三代戰鬥機。但是與三代機不同的是,強五采用機頭進氣並不是要在裡頭留下空間裝雷達,而是單純的只是為了增加飛行員下視觀察角度,直接將機身與機頭結構一體融合,裡頭並沒有什麼多餘的空間來加裝其他設備,而這一缺點也成為強五難以進行魔改的主要原因之一!

面對蘇聯的鋼鐵洪流,我們也曾經用強五掛載過核彈

(美的不像個老爺爺)

除了改進潛力有限之外,強五最大的缺點就是載彈量過小,最大載重量只有約1.5噸,相比於蘇25的4.5噸和A10的7.5噸來說,強五可以說有著不小的差距!但是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強五雖然性能和其他主流對地攻擊機相比算不上最強,但研製這架飛機時,新中國才成立不足15年,我們還沒有完全建立起完整的工業體系,在當時能夠研製出一架屬於自己的超音速飛機,實數了不起!即使到現在有幾個國家能研製噴氣式超音速飛機,而強五這樣物美價廉的自帶屬性也讓它在很長一段時間成為了我們的出口明星?

面對蘇聯的鋼鐵洪流,我們也曾經用強五掛載過核彈

(出口巴基斯坦的強五)

而從實際作戰應用來看,強五當時的性能可以說已經夠用了!除了執行常規的對地打擊任務外,在六七十年代,我國面臨最大的軍事威脅便是蘇聯在邊境的百萬裝甲部隊,而當時我國做出的預想其實也是“以空間換取時間”,利用廣大的國土縱深一步步拖垮蘇聯軍隊。而為了遲滯蘇聯的裝甲洪流,我們與美國在歐洲的做法其實極其相似,那就是採用戰術核武器進行大範圍摧毀!

面對蘇聯的鋼鐵洪流,我們也曾經用強五掛載過核彈

為此我們研製出了當量不到一萬噸的純裂變彈——狂飆1號!但是當時的轟-5甲和轟-6甲速度都太慢,根本不能突破蘇軍的野戰防空網絡,於是在強五的基礎上,我們又改進出了戰術核武器投擲平臺——強五甲!強五甲主要的改進就是將原來的內置彈艙取消了,採用半裸露狀態掛載氫彈,並且還使用了從美軍F4殘骸上學習而來的武器推脫裝置,使得強五甲能夠將氫彈甩脫出去並且迅速逃離爆炸殺傷範圍!1971年1月7日,彝族試飛員楊國祥同志駕駛11264號強-5甲攻擊機成功甩投氫彈,標誌著強五甲正式形成戰鬥力,在當時武器裝備全面落後蘇聯的情況下,強五甲的誕生終於讓我們也有了對付裝甲洪流的有效殺手鐗!

"

1955年1月我軍在浙東沿海發起解放一江山島戰役,只用了一天時間就橫掃全島,全殲國民黨守軍!取得這樣輝煌的勝利,主要取決於這是我軍首次三軍聯合作戰,尤其是航空兵的使用,讓我軍首次嚐到了擁有空中火力優勢的甜頭。而在此次戰役中的明星武器莫過於當時的伊爾-10強擊機,該機強大的對地攻擊能力讓人民解放軍為之側目。

面對蘇聯的鋼鐵洪流,我們也曾經用強五掛載過核彈

考慮到當時東南沿海還有一些島嶼沒有收復,我軍認為有必要增加對地攻擊機的數量,而當時的蘇聯因為自身戰略需求,已經沒有發展下一代強擊機的計劃,作為二戰中伊爾2強擊機的改進型,伊爾10的性能已經很難跟上時代,於是我軍開始了自主研製下一代噴氣式強擊機——強五的研製計劃。

面對蘇聯的鋼鐵洪流,我們也曾經用強五掛載過核彈

(伊爾10攻擊機)

強五於1958年開始研製,主要由南昌飛機制造廠負責,沈飛也參與了一些工作,而總設計師陸孝彭則是我國第一批航空科學家中的佼佼者。由於強五對於超音速的要求,而我們當時並沒有獨立研製超音速飛機的經驗,因此強五六在當時唯一的超音速飛機殲6的基礎上開始了起步。

面對蘇聯的鋼鐵洪流,我們也曾經用強五掛載過核彈

(陸孝彭總師)

強五攻擊機能夠掛載型號眾多的彈藥,具備較強的機動性和對地攻擊能力,但是由於時代的侷限性,也有著不可避免的缺點和劣勢。強五最大的特點就是放棄了當時機頭進氣的主流方式,採用了西方風格的兩側進氣,這也讓其看上去完全不像六十年代研製的飛機,而更像是一架主流的三代戰鬥機。但是與三代機不同的是,強五采用機頭進氣並不是要在裡頭留下空間裝雷達,而是單純的只是為了增加飛行員下視觀察角度,直接將機身與機頭結構一體融合,裡頭並沒有什麼多餘的空間來加裝其他設備,而這一缺點也成為強五難以進行魔改的主要原因之一!

面對蘇聯的鋼鐵洪流,我們也曾經用強五掛載過核彈

(美的不像個老爺爺)

除了改進潛力有限之外,強五最大的缺點就是載彈量過小,最大載重量只有約1.5噸,相比於蘇25的4.5噸和A10的7.5噸來說,強五可以說有著不小的差距!但是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強五雖然性能和其他主流對地攻擊機相比算不上最強,但研製這架飛機時,新中國才成立不足15年,我們還沒有完全建立起完整的工業體系,在當時能夠研製出一架屬於自己的超音速飛機,實數了不起!即使到現在有幾個國家能研製噴氣式超音速飛機,而強五這樣物美價廉的自帶屬性也讓它在很長一段時間成為了我們的出口明星?

面對蘇聯的鋼鐵洪流,我們也曾經用強五掛載過核彈

(出口巴基斯坦的強五)

而從實際作戰應用來看,強五當時的性能可以說已經夠用了!除了執行常規的對地打擊任務外,在六七十年代,我國面臨最大的軍事威脅便是蘇聯在邊境的百萬裝甲部隊,而當時我國做出的預想其實也是“以空間換取時間”,利用廣大的國土縱深一步步拖垮蘇聯軍隊。而為了遲滯蘇聯的裝甲洪流,我們與美國在歐洲的做法其實極其相似,那就是採用戰術核武器進行大範圍摧毀!

面對蘇聯的鋼鐵洪流,我們也曾經用強五掛載過核彈

為此我們研製出了當量不到一萬噸的純裂變彈——狂飆1號!但是當時的轟-5甲和轟-6甲速度都太慢,根本不能突破蘇軍的野戰防空網絡,於是在強五的基礎上,我們又改進出了戰術核武器投擲平臺——強五甲!強五甲主要的改進就是將原來的內置彈艙取消了,採用半裸露狀態掛載氫彈,並且還使用了從美軍F4殘骸上學習而來的武器推脫裝置,使得強五甲能夠將氫彈甩脫出去並且迅速逃離爆炸殺傷範圍!1971年1月7日,彝族試飛員楊國祥同志駕駛11264號強-5甲攻擊機成功甩投氫彈,標誌著強五甲正式形成戰鬥力,在當時武器裝備全面落後蘇聯的情況下,強五甲的誕生終於讓我們也有了對付裝甲洪流的有效殺手鐗!

面對蘇聯的鋼鐵洪流,我們也曾經用強五掛載過核彈

在八十年代末尤其是九十年代以後,我國的戰略中心重新回到東南沿海,在三代戰鬥機大行其道的天空,強五作為功能單一的攻擊機基本上已經失去了在高技術條件戰爭下的作用。目前強五的作戰價值已經基本被殲轟7A和殲16等多現代化多功能戰鬥轟炸機所取代,強五雖然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但是也依舊免不了被淘汰的命運!

"

1955年1月我軍在浙東沿海發起解放一江山島戰役,只用了一天時間就橫掃全島,全殲國民黨守軍!取得這樣輝煌的勝利,主要取決於這是我軍首次三軍聯合作戰,尤其是航空兵的使用,讓我軍首次嚐到了擁有空中火力優勢的甜頭。而在此次戰役中的明星武器莫過於當時的伊爾-10強擊機,該機強大的對地攻擊能力讓人民解放軍為之側目。

面對蘇聯的鋼鐵洪流,我們也曾經用強五掛載過核彈

考慮到當時東南沿海還有一些島嶼沒有收復,我軍認為有必要增加對地攻擊機的數量,而當時的蘇聯因為自身戰略需求,已經沒有發展下一代強擊機的計劃,作為二戰中伊爾2強擊機的改進型,伊爾10的性能已經很難跟上時代,於是我軍開始了自主研製下一代噴氣式強擊機——強五的研製計劃。

面對蘇聯的鋼鐵洪流,我們也曾經用強五掛載過核彈

(伊爾10攻擊機)

強五於1958年開始研製,主要由南昌飛機制造廠負責,沈飛也參與了一些工作,而總設計師陸孝彭則是我國第一批航空科學家中的佼佼者。由於強五對於超音速的要求,而我們當時並沒有獨立研製超音速飛機的經驗,因此強五六在當時唯一的超音速飛機殲6的基礎上開始了起步。

面對蘇聯的鋼鐵洪流,我們也曾經用強五掛載過核彈

(陸孝彭總師)

強五攻擊機能夠掛載型號眾多的彈藥,具備較強的機動性和對地攻擊能力,但是由於時代的侷限性,也有著不可避免的缺點和劣勢。強五最大的特點就是放棄了當時機頭進氣的主流方式,採用了西方風格的兩側進氣,這也讓其看上去完全不像六十年代研製的飛機,而更像是一架主流的三代戰鬥機。但是與三代機不同的是,強五采用機頭進氣並不是要在裡頭留下空間裝雷達,而是單純的只是為了增加飛行員下視觀察角度,直接將機身與機頭結構一體融合,裡頭並沒有什麼多餘的空間來加裝其他設備,而這一缺點也成為強五難以進行魔改的主要原因之一!

面對蘇聯的鋼鐵洪流,我們也曾經用強五掛載過核彈

(美的不像個老爺爺)

除了改進潛力有限之外,強五最大的缺點就是載彈量過小,最大載重量只有約1.5噸,相比於蘇25的4.5噸和A10的7.5噸來說,強五可以說有著不小的差距!但是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強五雖然性能和其他主流對地攻擊機相比算不上最強,但研製這架飛機時,新中國才成立不足15年,我們還沒有完全建立起完整的工業體系,在當時能夠研製出一架屬於自己的超音速飛機,實數了不起!即使到現在有幾個國家能研製噴氣式超音速飛機,而強五這樣物美價廉的自帶屬性也讓它在很長一段時間成為了我們的出口明星?

面對蘇聯的鋼鐵洪流,我們也曾經用強五掛載過核彈

(出口巴基斯坦的強五)

而從實際作戰應用來看,強五當時的性能可以說已經夠用了!除了執行常規的對地打擊任務外,在六七十年代,我國面臨最大的軍事威脅便是蘇聯在邊境的百萬裝甲部隊,而當時我國做出的預想其實也是“以空間換取時間”,利用廣大的國土縱深一步步拖垮蘇聯軍隊。而為了遲滯蘇聯的裝甲洪流,我們與美國在歐洲的做法其實極其相似,那就是採用戰術核武器進行大範圍摧毀!

面對蘇聯的鋼鐵洪流,我們也曾經用強五掛載過核彈

為此我們研製出了當量不到一萬噸的純裂變彈——狂飆1號!但是當時的轟-5甲和轟-6甲速度都太慢,根本不能突破蘇軍的野戰防空網絡,於是在強五的基礎上,我們又改進出了戰術核武器投擲平臺——強五甲!強五甲主要的改進就是將原來的內置彈艙取消了,採用半裸露狀態掛載氫彈,並且還使用了從美軍F4殘骸上學習而來的武器推脫裝置,使得強五甲能夠將氫彈甩脫出去並且迅速逃離爆炸殺傷範圍!1971年1月7日,彝族試飛員楊國祥同志駕駛11264號強-5甲攻擊機成功甩投氫彈,標誌著強五甲正式形成戰鬥力,在當時武器裝備全面落後蘇聯的情況下,強五甲的誕生終於讓我們也有了對付裝甲洪流的有效殺手鐗!

面對蘇聯的鋼鐵洪流,我們也曾經用強五掛載過核彈

在八十年代末尤其是九十年代以後,我國的戰略中心重新回到東南沿海,在三代戰鬥機大行其道的天空,強五作為功能單一的攻擊機基本上已經失去了在高技術條件戰爭下的作用。目前強五的作戰價值已經基本被殲轟7A和殲16等多現代化多功能戰鬥轟炸機所取代,強五雖然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但是也依舊免不了被淘汰的命運!

面對蘇聯的鋼鐵洪流,我們也曾經用強五掛載過核彈

(強五在幾十年的服役過程中誕生了無數的改進型,是當之無愧的明星機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