樑冬|生活本身就是生活,而不是為生活做準備

蘇格拉底 戀愛 音樂 Facebook 創業 自在睡覺 2019-04-03

枕著論語,睡出更好的自己,這裡是小樑為您帶來的《睡睡平安之樑注論語》。

“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譯:孔子對子夏說:“你要做個君子式的儒者,不要做小人式的儒者。”
樑冬|生活本身就是生活,而不是為生活做準備

01

要做君子型學者,不要做小人學者

我們都知道,孔子是學霸。學霸的意思不僅僅是學得好,而且善於學習、享受學習的樂趣,還知道怎麼指導別人學習。

有一天,孔子讓他的學生子夏來接受批評,其實也不是批評,就是長輩對孩子既愛又憐,所以有時會直接告訴他應該如何做,而非蘇格拉底那樣,通過一系列的追問得出答案。

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孔子對子夏說:“子夏同學,請你記住,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

儒,這裡指讀書人。讀書,還分君子和小人嗎?作為孔子的學生,子夏讀的一定也是聖賢書,他不會隨意找來各個版本的《金瓶梅》做訓詁,也不會研究貨幣、國際貿易對房價的影響,到底應不應該做P2P……子夏肯定不會做這種事。那為什麼孔子還要很直接地告訴子夏,你要做君子型學者,而非小人學者呢?

假設兩個人都學一樣的內容,還有君子和小人之分嗎?也許有。小樑有個感悟,讀書最大的樂趣是,一個人經過讀書赫然發現,原來自己並不是孤獨的某個人,你以為自己明白的道理,原來早有人比你更系統、更深刻、更完整地表達了出來。

你隔著時間、空間與作者形成了默默的契合,也就是默契,心裡有種因為共振而被電到的舒爽感,這種快樂本身也許就是讀書最大的樂趣。

或許讀書不僅僅是讀書,而是藉由語言這個媒介,讓我們意識到可能真的有超越每個人之外的獨立世界的運行體系。否則怎麼會有兩個原本不認識的人,講出差不多的話,得出差不多的感悟呢?雖然彼此不認識,但共鳴的快樂是真快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朋,一定是同道中人。

樑冬|生活本身就是生活,而不是為生活做準備

02

生活本身就是生活,而不是為生活做準備

曾經有位朋友告訴我一件有意思的事,有一天他在鋼琴上彈奏了一段自己創作的樂曲,他覺得旋律特別好,結果過了一年,他在聽一個非常冷門的、以前沒有聽過的音樂家的作品時,居然聽到了這段旋律,他確定這不是藉由某種回憶而來,而是他內在宣發出來的。

隔著國家、隔著時代,他居然跟一位陌生人演奏出一段同樣的旋律。你會不會覺得跟不認識的陌生人是熟悉的呢?熟悉的陌生人,這種感覺很微妙。

“君子儒”——一個為了自己的快樂,為了明道而讀書的人,讀書時快樂的主要內容,來自和作者形成的共振。

什麼是“小人儒”呢?小樑竊以為,就是一個人讀書時,很清楚地覺得要用它來光宗耀祖,拿它來做知識付費節目,要證明自己,甚至在寫文章的時候要去搜一些名人名言,然後將這段話拷貝過來。

總之,當我們讀書時,懷著另外一個夢想,就不在當下了。

我們常常說,仁者,全然地活在當下,並與宇宙萬物連接。就讀書這件事的比喻,幾乎可以擴展到很多其他方面。比如談戀愛就是談戀愛,談戀愛是因為在這個當下,你和這個女子交談甚歡,願意牽著手,彼此保持著安靜的沉默。

如果這場戀愛是為了某個目的,哪怕這個目的可能是很高尚的,比如生小孩兒,或者不買房,又或者是別的什麼……也不是說這些目的不好,而是我們在談戀愛的時候,想的全是未來,或者過去,卻忘了當下一起吃肥腸,一起用一個腳盆洗腳的快樂。

這種快樂的真實感是不一樣的,也許以後你會忘記那時究竟發生了什麼,而只記得你們當時在展望未來。讀書是這樣,談戀愛是這樣,做事也是這樣。

有一次,我和老吳在《冬吳同學會》中聊到一個話題,為什麼不建議大家看創業成功人士的故事,或者他們拍的電影。比如一部講述facebook或蘋果創業史的電影,或許電影是很真實的,但它畢竟有時長限制,所以只會呈現一些具有衝突意味的時刻,無論善惡美醜。我們看的時候,就會以為創立經營一家公司就是這樣。

其實,如果真的成立公司,你會發現,最多的事就是開會、討論預算、討論產品、與消費者聊天、解決投訴、稅務籌劃……每天的工作都是周而復始的、類似的事,不同崗位各司其職。如果我們把經營公司這件事拍成了電影,註定會讓人覺得乏味,甚至不真實。

推而廣之,生活本身就是生活,而不是為生活做準備。讀書,本身就是讀書,而不是為了把書讀好以後乾點兒別的;睡覺,本身就是讓自己舒緩地躺在床上,體會身體和枕頭、被子接觸的感覺,或者跟旁邊的人在搶被子時中間漏了條縫,冷風嗖嗖地灌進來,於是你又拿了秋衣和秋褲塞在中間,避免著涼……這就是生活,這就是君子儒與小人儒。

樑冬|生活本身就是生活,而不是為生活做準備


03

感知當下發生的事件本身,並從中獲取快樂

孔子跟子夏聊到讀書這件事時,反覆強調:“你要把書讀到與自己的感悟同齊的狀態,而不是想著讀書有什麼用,將來要怎麼樣。”

也許這是小樑狹隘的理解,我不反對做事時內心懷著目標、結果、導向,但如果每時每刻都活在對目標和結果的想象中,而忘了這件事本身,多少是對生命的浪費。

我相信,巴菲特在賺錢的時候,一定沒有想賺了錢要去買多少炸雞腿、炸雞翅、飛機……或者留給兒女花,甚至流芳百世。

他賺錢,僅僅是覺得自己看見了一些像水一樣動態平衡的東西在面前晃來晃去,當水晃到一定角度時,就出現了價值偏差——價值和價格之間出現了一條縫隙,一束光透了進來,他捕捉了那束光,然後下了單。

我相信他體會的可能是賺錢本身,或者買賣股票本身就是一切,而不是買賣完,賺了錢之後要如何。

就像睡覺,現在的你睡好了,就可以感受自己的頭靠在床上享受著這一切的快樂。

樑冬|生活本身就是生活,而不是為生活做準備


最近你正在讀的

一本書叫什麼名字?

在讀書的過程中,

你有了哪些新感受?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