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錚強·尋宋︱楊業的雁門關:楊家將身影隨處見,遺蹟卻難尋

宋朝 楊業 楊家將 漢朝 潘美 澎湃新聞 2018-11-29

一、楊業的雁門關

我現在都能清晰地回憶起,年幼時在腦海中演繹楊令公兵敗陳家谷的悲憤心情。忘了從連環畫還是電視劇中瞭解到奸臣潘美謀害忠臣楊業的故事,只記得自己迷戀過一套尺寸特別狹長的洋片中楊令公鎧冑白鬚、橫刀立馬的形象。後來知識漸長,以為洋片、連環畫中學得的歷史全是虛妄的小說家言,明白皇皇鉅著不見得比小說家言更加靠譜的道理,已經是很久以後的事情了。

考證楊家將史實的研究不計其數,最有參考價值的可能是李裕民教授的論著。李教授認為,楊業為麟州新秦(今陝西神木縣)人,最有可能出生於934年。他的父親楊信是麟州的豪強地主,後漢時投靠皇弟劉崇。楊業原名楊重貴,14歲時父親將他送給劉崇的次子劉承鈞為養子,改名劉繼業,劉崇任命楊信為麟州刺史。後周取代後漢,楊信以麟州刺史投靠後周,劉崇在太原稱帝建立北漢,楊業(劉繼業)成為北漢大將,父子互為敵國。楊信死後,接任麟州刺史的次子楊重訓也轉投北漢。北漢滅亡以前楊業的主要對手是後周與宋朝,“楊無敵”的名號在對宋戰爭中形成,抗遼則是他降宋之後的事情。傳說中楊業的妻子佘太君,原型出自党項族折氏家族,折氏倒是與西夏、契丹結為死敵,堅定地站在後周、宋朝一邊。

北漢滅亡、楊業降宋後,宋太宗本想一鼓作氣收復幽雲,若不是高粱河之敗,恐怕也就沒有楊業的用武之地。結果宋太宗狼狽而逃,契丹從河北、河東兩線反撲,鎮守太原的潘美難支河東局面,宋太宗這才起用“老於邊事洞悉敵情”的楊業。短短月餘時間,楊業在抗遼邊境修築了一系列軍寨,包括大石寨(繁峙縣)、茹越寨(繁峙縣)、胡谷寨(代縣)、西陘寨(代縣)、崞寨(原平縣崞陽鎮)、陽武寨(代縣),此後又在代州修築了樓板寨、土墱寨、石砆寨與雁門寨。

這些軍寨中,西陘寨與雁門寨就是西陘關與東陘關,兩者共同構成了宋代的雁門關。而楊業抗遼的兩次主要戰役,一次是出西陘關大顯神威,別一次則是受監軍王侁及主帥潘美的設計,出東陘關攻寰州不成而兵敗陳家谷。

吳錚強·尋宋︱楊業的雁門關:楊家將身影隨處見,遺蹟卻難尋

雁門關楊業像

二、陳家谷在哪裡?

山西的東西兩側是太行山與呂梁山,中間夾著數個盆地。離開太原盆地北上,先有五臺山與雲中山之間的忻定盆地,再越過雁門關,就是恆山(雁門山)與洪濤山之間的大同盆地。後晉割讓給契丹的幽雲十六州,其中河東(山西)四州,即雲州(大同)、應州(應縣)、寰州(今朔州馬邑村)、朔州,都在大同盆地。雁門關在宋代的重要性,退則抵禦遼國來犯,進則出兵收復河東四州。

我們的尋宋之旅,先在太原盆地參觀晉祠,經定襄縣上五臺山,在忻定盆地尋找繁峙縣巖山寺宋代壁畫,然後北出雁門關,經新、舊廣武城進入應縣、朔州,再折返回太原。如果穿越到宋代,北出雁門關便已進入遼國地界,所謂的應縣木塔(佛宮寺釋迦塔)就是遼國的文物。

按說在這樣的尋宋行程中,首要任務是重返楊業的抗遼戰場,但我們還是放棄了這個想法。畢竟尋宋是一次文化旅遊,並非學術考察。我們遊覽過眾多無人問津、破敗荒蕪的遺蹟、景點或紀念館,但了無痕跡的歷史現場並不在我們尋訪的範圍之內。

晉北之行隨處可見楊家將的身影,真正意義上的楊業遺蹟卻難以尋覓。今天的雁門關景區就在宋代東陘關的位置,關樓雄險壯觀,當得起天下第一關的稱號。進入景區的公路上豎立著楊業、佘太君等楊家將群像,景區內也有奉祀楊業的忠武堂以及潘美的武惠堂、張齊賢的文定堂(張齊賢繼楊業之後出任代州刺史),但景區內關樓建築均為明代重建。

980年楊業大顯神威的雁門關之戰,史書中有不同的記載。有說潘美堅守太原不出,讓楊業獨自以5000兵力對抗10萬遼軍,遼軍從新廣武城谷口經後腰鋪村等往東陘關(雁門關)進發,楊業自西陘關(白草口村)出新廣武城迂迴至舊廣武城從遼軍後方包抄突襲,大敗遼軍。另一種記載稱潘美當時正在東陘關迎戰,命楊業從後方包抄,最後潘、楊合擊,“敵眾大敗”。自今白草口村北出至舊廣武城,就是此戰中楊業出兵的西陘關。這一帶正是代州境內古長城遺蹟最多的地方,然而哪一處是宋代遺蹟已無從分辨。此處也沒有紀念楊業的任何設施,舊廣武城與廣武漢墓之間空曠的廣場上倒是豎立著漢武帝的巨型塑像。

吳錚強·尋宋︱楊業的雁門關:楊家將身影隨處見,遺蹟卻難尋

雁門關之戰形勢圖

尋訪楊業抗遼戰場的關建是找到當年兵敗被俘的陳家谷口,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986年(雍熙三年),宋太宗發兵三路北伐契丹,潘美、楊業率西路軍出雁門關,試圖收復雲、應、寰、朔四州。結果東路軍戰敗,宋太宗下令中、西兩路宋軍主動撤退,同時要求引兵掩護四州民眾南徙。遼軍乘宋軍撤退重新佔據寰州,楊業為掩護四州民眾南徙的方案與監軍王侁發生衝突。楊業的方案是先通知各州民眾出城,然後出兵阻拒遼軍,王侁則要求楊業北出雁門關重新攻佔寰州(今朔州馬邑村)。楊業明知必敗,卻無從拒命,發誓“當先死於敵”“以報國恩”,只是請求潘美引兵伏於陳家谷夾攻相援,以免全軍覆沒,“不然無遺類矣”。後面就是大家都熟悉的故事了,只是當年楊業失援兵敗的陳家谷究竟在哪裡呢?

關心這個問題的不止我們的尋宋之旅,歷史地理學者、央視紀錄片攝製組、民間的楊家將粉絲,都曾塑州西南一帶尋訪陳家谷口。《遼史》記載楊業被俘於狼牙村,今朔州西南10餘公里處有狼兒村,尋訪陳家谷一般先確定狼兒村為狼牙村,然後在附近尋找楊家谷。湊巧狼兒村附近一二公里處有陳家窯,有人認為此處即陳家谷。問題是這裡並沒有山谷,楊業不可能讓潘美在此“張步兵強弩為左右翼以相援”。從適合伏兵襲擊的地形而言,陳家谷只能在狼兒村更南的恢河源頭山谷中,此處由盆地迅速收窄,還有王侁觀戰的託邏臺。不過陳家谷的具體位置仍有兩說。一說是距狼兒村30餘公里的陳家溝,此處深入險要,但已經戰敗的楊業似乎很難再奔逃至此。另一說則是剛剛進入谷口的陽方口鎮,雖然地名毫無聯繫,但符合谷口埋伏的形勢。從地理形勢的角度而言,當時楊業自雁門關(東陘關)出廣武新城往寰州進發,可能在廣武新城附近就遭遇遼軍,於是一路向西往陳家谷口奔逃,希望得到埋伏於此的潘美軍的救援,結果潘美撤軍,楊業“拊膺大慟”,“率麾下力戰”,可能且戰且退至狼牙村被俘。

然而以上不過是今人依據文獻及地理形勢的推測,任何一處都不能找到楊業戰鬥過的確切證據,楊家將的傳說則遍佈這一帶的每一個村莊。

吳錚強·尋宋︱楊業的雁門關:楊家將身影隨處見,遺蹟卻難尋

陳家谷之戰形勢圖

三、代縣楊家將之旅

我們無暇顧及楊業兵敗的陳家谷,卻沒有錯過楊七郎廟以及楊宗武祠。那是2015年10月21日重陽節,上午9時前往代縣文廟,不開放。10時抵達縣東北鹿蹄澗村參觀楊宗武祠,這是奉楊業為祖先的楊氏宗祠,據稱始建於元代,村中有濃郁的民間楊家將文化氛圍。祠堂內橫幅高懸,轉眼出現眾多婦人,準備操辦重陽節的大型祭祀活動。這個村落應該屬於明清史研究的範圍,與楊業的關係似乎不便追究。

吳錚強·尋宋︱楊業的雁門關:楊家將身影隨處見,遺蹟卻難尋

鹿蹄澗村楊宗武祠

離開楊宗武祠,前往不遠處東留屬村更加神奇的楊七郎廟。廟由臺胞於2003年重建,有楊七郎墓,墓側有清乾隆年間立、嘉慶年間重修的墓碑,上書“宋贈武勇將軍延興楊公神墓”。參觀楊七郎廟時內心無數個“哈哈”閃過,如果忽略楊七郎,這個所謂的陵墓所在倒是我見過最美麗自在的秋季農家院落。

吳錚強·尋宋︱楊業的雁門關:楊家將身影隨處見,遺蹟卻難尋

東留屬村楊七郎廟

吳錚強·尋宋︱楊業的雁門關:楊家將身影隨處見,遺蹟卻難尋

楊七郎廟農家庭院

在上雁門關之前,我們還前往繁峙縣天巖村參觀巖山寺壁畫,其中的旅途故事有機會再講。下午1時40分便已趕到雁門關景區,雁門關的險要首先是上山時開過無數個連續髮夾彎體驗到的,煙雨中雁門關尤顯雄奇。離開雁門關時在山路上穿過一片雨雲,目測能見度2米,平生再添一種高峰體驗。

吳錚強·尋宋︱楊業的雁門關:楊家將身影隨處見,遺蹟卻難尋

煙雨雁門關

下雁門關路經新廣武城後又往廣武漢墓,漢墓南有巨型廣場上的漢武帝塑像,再南便是舊廣武城,這個行程基本上就是楊業雁門關大捷行軍路線的逆行了,一路上殘垣斷壁隨處可見,分不清漢唐宋明,也分不清是軍寨、古堡或長城。隨後幾日則前往應縣參觀木塔,往朔州參觀崇福寺,再返回忻定盆地繼續尋訪宋代古建築。

吳錚強·尋宋︱楊業的雁門關:楊家將身影隨處見,遺蹟卻難尋

新廣武一帶長城遺址

吳錚強·尋宋︱楊業的雁門關:楊家將身影隨處見,遺蹟卻難尋

漢武帝雕像

然而無論如何,未能尋訪陳家谷與西陘關仍是此行的一大遺憾。返程時翻越雁門山,高速公路上看到白草口隧道時,還是忍不住停車瞭望。右邊(西側)山谷中應該便是白草口村,宋代西陘關的所在,左邊(東則)險峰之顛上則可以看長城的垣壁。此情此景,也算與楊業有了一面之緣。

代縣的楊家將之旅,只覺得文獻、紀念物以及民間記憶中的楊業,匯攏在一起又各自散去。行文至此,腦海中反覆浮現幼時與小夥伴玩耍洋片的情形,又有點迷惑於洋片中的楊業為何曾讓我如此著迷。

吳錚強·尋宋︱楊業的雁門關:楊家將身影隨處見,遺蹟卻難尋

白草口隧道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