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司馬光、蘇軾三個人,如何回答這同一個問題?

宋朝 王安石 司馬光 蘇軾 三觀不正聊歷史 三觀不正聊歷史 2017-08-29

王安石、司馬光、蘇軾三個人,如何回答這同一個問題?

十字路口

在《為什麼漢唐強盛威震四方 卻無思想創新 弱宋處處被打卻創建理學》一文中,筆者簡要的回顧了儒家思想發展的路程。其中很多人忽視的一點是,北宋1056年—1067年之間,作為正統思想的儒家思想出現了三個流派:王安石的荊公學派(俗稱新學)、司馬光的溫公學派(俗稱舊學)、蘇軾的蘇氏蜀學。這三個學派很有可能讓中國發展有不同的方向。

自從西漢的董仲舒雜糅陰陽、天命到儒家,建立儒家版五德始終,使得“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


西漢明帝時,佛教開始流入中國。東漢末,道教建立。佛教的空、道教的玄,比講仁義的儒家更有吸引力,尤其是對教育程度不高的一般民眾而言。特別是唐朝,因為是李姓為帝皇,對道教特別尊崇。武則天時期則對佛教特別推崇。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唐德宗時從回紇傳入的明教,短短時間就遍及兩淮、江南。明教對於儒家的衝擊也不能忽視。

儒家的式微,除了佛、道、明教等宗教的衝擊外,還和唐朝時開放的民族政策所導致的外來文明對漢人仁義觀念的影響有關。這主要表現在安史之亂後,河北、兩淮地區節度使對唐朝不同程度的背叛。雖然唐德宗、唐憲宗都努力平叛,但始終無法從根源上清除。唐朝滅亡後,兵強馬壯即為王的思想,就成為了五代十國的主流思想。儒家以仁義為核心的穩定性結構思想被衝擊得一塌糊塗。

趙匡胤逼迫後周幼主禪位、自己即位後,不過幾年,就以杯酒釋兵權把兵權從文化程度不高的武將手中,轉移給以標榜忠孝的儒家士子手中,以此來建立一個效忠皇帝的兵權制度。

王安石、司馬光、蘇軾三個人,如何回答這同一個問題?

佛教


但更大的問題是:面對佛教、道教、明教三教的衝擊,西漢時所重構的傳統儒家思想架構,顯然不再適應北宋時的需要。重新改造儒家思想,是北宋時一項重要的人文思想工程。

如何重構儒家價值呢?唯一的辦法是重新解釋儒家經書,以達到時效性的目的。

在北宋宋仁宗嘉佑年間所形成的荊公學派、溫公學派和蘇氏蜀學,就是在如何重新解釋傳統儒家經書所作出的三種不同努力。荊公學派引入法家思想去解讀、改造儒家思想;溫公學派拒絕任何非儒家思想,如佛、道、法等思想來解讀、改造儒家思想;蘇氏蜀學則提倡吸取佛、道思想來改造儒家思想。


面對北宋沉重的軍費負擔和官吏臃腫所導致的經濟、軍事困境,荊公學派首先以實用性獲勝。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王安石變法。王安石的“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和法家的核心思想“世易時移,變法宜矣”是一致的。

支持變法的宋神宗死後,王安石變法就被上臺為丞相的司馬光廢黜。史稱“元祐更化”。荊公學派失敗,溫公學派上臺。1086年,司馬光在廢黜王安石變法的這年,王安石和司馬光相繼去世了。司馬光去世後,溫公學派分裂,形成了以程頤為首的洛學和以蘇軾為首的蜀學的兩派黨爭。史稱“洛蜀黨爭”。

程頤的洛學,後來發展成為以理為核心的程朱理學(程頤和朱熹),在南宋宋理宗時期成為正統思想。蘇氏蜀學則提倡佛、道、儒三家融合為一,和平共處。

王安石之後,荊公學派主要的人物有:蔡確、章淳、蔡京、秦檜、賈似道等都是以實用性為主導的。南宋時所形成的事功學派,就是荊公學派的繼承。

王安石、司馬光、蘇軾三個人,如何回答這同一個問題?

道教


以法家改造儒家,固守儒家,融合佛道到儒家,這就是1056年北宋時中國歷史發展的十字路口:左轉彎?直行?還是右轉彎?你的選擇是什麼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