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竟沒去過岳陽樓!樑衡揭祕《岳陽樓記》是怎樣寫成的!教師必藏!

宋朝 岳陽樓 范仲淹 樑衡 中國古代史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11-28

《岳陽樓記》是一篇很多人在中學時候學過的課文,范仲淹優美的文字讀來讓人猶如身臨其境。

可是,歷史上的范仲淹並沒有去過岳陽樓!沒有去過,怎麼寫出這樣“以假亂真”、流芳千古的文字呢?范仲淹與“屬予作文以記之”的滕子京之間有怎樣的故事?怎樣才能寫就一篇美文?

主頁君約到了多篇文章被選入課本的作家樑衡先生的文章,為大家一一揭祕。

范仲淹竟沒去過岳陽樓!樑衡揭祕《岳陽樓記》是怎樣寫成的!教師必藏!

《岳陽樓記》是怎樣寫成的

范仲淹竟沒去過岳陽樓!樑衡揭祕《岳陽樓記》是怎樣寫成的!教師必藏!

樑衡在山東鄒縣范仲淹讀書洞

毛澤東在《講堂錄》中說,“在中國歷史上,不乏建功立業的人,也不乏以思想品行影響後世的人,前者如諸葛亮、范仲淹,後者如孔孟等人。

二者兼有,即‘辦事兼傳教’之人,歷史上只有兩位,即宋代的范仲淹和清代的曾國藩”

范仲淹正當北宋封建社會的成熟期,“辦事兼傳教”的他是一個典型的封建官員知識分子。

而他留給我們的政治財富和文化思考全部濃縮在一篇只有368字的短文中,這就是傳唱千古的《岳陽樓記》。

范仲淹竟沒去過岳陽樓!樑衡揭祕《岳陽樓記》是怎樣寫成的!教師必藏!

中國古代留下的文章不知有多少。如果讓我在古今文章中選一篇最好的,只能忍痛選一篇,那就是范仲淹的《岳陽樓記》。

千百年來,中國知識界流傳一句話:不讀《出師表》不知何為忠,不讀《陳情表》不知何為孝。

忠孝是封建道德標準。隨著歷史進入現代社會,這“兩表”的影響力,已在逐漸減弱,特別是《陳情表》,已鮮為人知。

但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同樣產生於封建時代的《岳陽樓記》卻絲毫沒有因歷史的變遷而被冷落、淘汰。相反,它如一棵千年古槐,經歲月的滄桑,愈顯其旺盛的生命力。

北宋之後,論朝代,已經南宋、元、明、清、民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等六代的更迭;論社會形態,也經封建、民主主義、社會主義三世的衝擊。但它穿雲破霧,歷久彌新。

嗚呼,以一文之力能抗六代之易、三世之變,靠什麼?靠它的思想含量:人格思想、政治思想和藝術思想。以傳統的文字,能表達一種跨越時空的思想,上下千年,唯此一文。

范仲淹竟沒去過岳陽樓!樑衡揭祕《岳陽樓記》是怎樣寫成的!教師必藏!范仲淹竟沒去過岳陽樓!樑衡揭祕《岳陽樓記》是怎樣寫成的!教師必藏!范仲淹竟沒去過岳陽樓!樑衡揭祕《岳陽樓記》是怎樣寫成的!教師必藏!范仲淹竟沒去過岳陽樓!樑衡揭祕《岳陽樓記》是怎樣寫成的!教師必藏!

<< 滑動查看下一張圖片 >>

《岳陽樓記》是人教版語文教科書的經典篇目

《岳陽樓記》已經成為一份獨特的歷史遺產,其中有無盡的文化思考和政治財富。

從《古文觀止》到解放以後歷屆的中學課本,常選不衰 ;從政界要人、學者教授到中小學生,無人不讀,不背,這說明它仍有現實意義。

歸納起來有三條:一是教我們怎樣做人;二是教我們怎樣做官;三是教我們怎樣寫文章。

范仲淹竟沒去過岳陽樓!樑衡揭祕《岳陽樓記》是怎樣寫成的!教師必藏!范仲淹竟沒去過岳陽樓!樑衡揭祕《岳陽樓記》是怎樣寫成的!教師必藏!

范仲淹

慶曆六年(1046年),范仲淹因肺病不堪北地的風寒,要求調鄧州(今河南南陽),這年他已58歲。生命已進入最後6年的倒計時。

他自27歲中進士為官,四處奔波,四起四落,已31年。自慶曆改革失敗後,他已沒有重回中央的打算。現在他可以靜靜地回顧一生的閱歷,思考為官為人的哲理。

一天他的老朋友滕子京從岳陽送來一信,並一圖,畫的是新落成的岳陽樓,希望他能為之寫一篇記。

這滕子京與他是同年進士,又在泰州任上和西北前線共過事,是慶曆新政的積極推行者。滕的一生也很坎坷,他敢作敢為,總想幹一番事,卻常招人忌,甚至被陷害。那一次在西北遭人陷害,虧得範力保,雖沒有下獄卻被貶岳陽,但仍懷憂國之心,才兩年就政績顯著,又重修名樓。

范仲淹竟沒去過岳陽樓!樑衡揭祕《岳陽樓記》是怎樣寫成的!教師必藏!

岳陽樓,來源:壹圖網

范仲淹看罷信,將圖掛在堂前,只見一樓高聳,萬頃碧波。胸中不由翻江倒海,那西北的風沙,東海的波濤,朝中的爭鬥,饑民的眼淚,金戈鐵馬,閣中書卷,狄仁傑的祠堂,楔入西夏的孤城,仁宗皇帝忽而手詔親見,忽而揮袖逐他出京,還有妻子牽衣滴淚地阻勸,長子隨他在西北前線的衝殺……一起浮到眼前。

他心中萬分激動,喊一聲:“研墨!”挑燈對圖,凝神靜思,片刻一篇368字的《岳陽樓記》就如珠落玉盤,風舒岫雲,標新立異,墨透紙背。

他把自己奮鬥一生的做人標準和政治理想提煉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震大千而醒人智,承千古而啟後人。文章融山水、政治、情感、理想、人格於一爐,用純青的火候為我們鑄煉了一面照史、照人的銅鏡。

文章說是寫岳陽樓,實在是寫他自己的一生。現在我們來看一下范仲淹怎樣寫文章。

我們該怎樣做文章——文章達到的“三境之美”

一文、二為、三境、五訣。

在中國古代,文章是官員政治素質的一部分。“立功、立德、立言”三者缺一不可。

古今有三種文章,一是官場應景,空話、套話,人們很快忘記;二是有一點思想內容,但行文不美(如大量的奏摺、記、表等),人們也已經忘記;三就是以《岳陽樓記》為代表的既有思想內容,又有藝術高度,是一種思想美文。

《岳陽樓記》到底好在什麼地方?在下評語前,我們不妨先探究一下好文章的標準。概括地說可以叫做“一文、二為、三境、五訣”。

一文是指文采。首先你要明白,你是在做文章,不是寫應用文、寫公文。

文者,紋也,花紋之謂,章者,章法。文章是一門以文字為對象的形式藝術,它要遵循形式美的法則,並通過這個法則表達作者的精神美。

中國古代文、言相分,說話可以隨便點,既要落成文字,就要講究美。詔書、奏摺、書信等文件、應用文字也一樣求美。古代是把文件寫成美文,而我們現在是把美文改成了文件,都一個面孔。

“二為”是指寫文章的目的,一為思想而寫,二為美而寫。既要有思想,又要有美感。文章有“思”無美則枯,有美無“思”則浮。

“三境”是指文章要達到三個層次的美,或曰三個境界。古人論詩詞就有境界之說。

我現在把文章的境界細分為三個層次。一是景物之美,描繪出逼真的形象,讓人如臨其境,謂之“形境”,類似繪畫的寫生;二是情感之美,創造一種精神氛圍叫人留戀體味,謂之“情境”,類似繪畫的寫意,如徐渭(青藤);三是哲理之美,說出一個你不得不信的道理,讓你口服心服,謂之“理境”,類似繪畫的抽象,是畢加索。這三個境界一個比一個高。

“五訣”是指要達到這三境的方法,我把它叫做“文章五訣”,即“形、事、情、理、典”。文中必有具體形象,有可敘之事,有真摯的情感,有深刻的道理,還有可借用的典故知識。這一切,又都得用優美的文字來表達。這就是“一文、二為、三境、五訣”之法。

以這個標準來分析“岳陽樓記”,我們就會驚喜地發現它原來暗合作文和審美的規律,所以成了一篇千古不朽的範文。

請看全文:

范仲淹竟沒去過岳陽樓!樑衡揭祕《岳陽樓記》是怎樣寫成的!教師必藏!

岳陽樓記

北宋/范仲淹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

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歟!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范仲淹竟沒去過岳陽樓!樑衡揭祕《岳陽樓記》是怎樣寫成的!教師必藏!范仲淹竟沒去過岳陽樓!樑衡揭祕《岳陽樓記》是怎樣寫成的!教師必藏!

全文共有六個自然段。

第一段敘寫這件事的緣起。以事起興,作一個引子,用“事”字訣。

第二段描寫洞庭湖的氣象,鋪墊出一個宏大的背景。借山川豪氣寫忠臣志士之志,用“形”字訣。

第三、四段作者借景抒情,設想了兩種“覽物之情”,創造出一悲一喜的意境。

通過景物描寫營造氣氛,水到渠成,即用“形”字訣和“情”字訣,由“形境”過渡到“意境”。連用霪雨、陰風、濁浪、星隱、山潛、商斷、船翻、日暮、虎嘯、猿啼等10個恐怖的形象。

然後推出“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的傷感情境。連用春風、麗日、微波、碧浪、鳥飛、魚遊、芷草、蘭花、月色、漁歌等10個美好的形象,推出“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的快樂情境。

第五段,導出哲理,作者將形和情有意推向理的高度,設問:有沒有超出上面那兩種的情況呢?有,那就不是一般人,而是“古仁人之心”了。

這種人超出物質利益的誘惑,超出個人的私念。在朝為官,不忘百姓;被貶江湖,不忘其君。太平時憂天下,危難時擔天下。

進也憂,退也憂,那麼,什麼時候才樂呢?到文章快結束時才推出一聲絕響,一個響亮的哲理式結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做官要做這樣的官,做人要做這樣的人!

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就是無私奉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用的是“理”字訣。這個道理一下講透了,這個標準一下管了一千年,而且還要永遠管下去!

這是文章的高潮,全文的主題,是作者一生悟出的真理,也是他的信念。

不管哪個時代、哪個國家的官員都有忠奸、公私、賢愚、勤庸之分。而公而忘私、“先憂後樂”是超時代,超階級的道德文明、政治文明。是人類共同的、永遠的精神財富。

范仲淹道出了這種為人、為臣的本質的理性的大美,文章就千古不朽了。作者講完這個結論後,文章又從“理”迴轉到“情”:“噫,微斯人,吾誰與歸”,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寫出了一種超時空的嚮往和惆悵。

第六段,不經意間再輕帶一筆轉回到記“事”:“時六年九月十五日”,照應文章的開頭,像一個繞樑的餘音。至此文章形、事、情、理都有(注意本文沒有用典),形美、情美、理美三個層次皆具,已達到了一個完美的藝術境界。

這篇文章的核心是闡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道理。

但如果作者只說出這一句話,這一個理,就不會有多大的感染效果,那不是文學藝術,是口號,是社論。

好就好在它有形、有景、有情、有人、有物的鋪墊,而且全都用優美的文字來表述,用了許多修辭手法。

在“理境”之美出現之前,已先收“形境”、“意境”之效,再加上貫穿始終的文字之美,形美、情美、理美、文美,算是“四美”了,在內容和形式兩方面都分別達到了很難得的高度,借用王勃在《滕王閣序》裡的一句話,就是“四美具而二難並”了,是一種高難度的美。

兩類作者,兩類文章。

雖然我們給出了“一文”的要求、“二為”的宗旨、“三境”的標準、“五訣”的方法,但並不是誰人拿去一套,就可以寫出一篇好文章。

就像數學課上,不是老師教給一個公式,人人都得一百分。這還得有一個艱苦的修煉過程。

凡古今文章,從作者角度分有兩大類。一類是文人、專業作家。如古代的司馬相如、李白、王勃,現代的許多專業作家。

作者先從文章形式入手,已嫻熟地掌握了藝術技巧,然後再努力去修煉思想,充實內容,但無論如何,由於閱歷所限,其思想總難拔到多高的境界。就像一個美人,已得先天之美,又想再成就一番英雄業績,其難也哉!

第二類是政治家、思想家。如古代的賈誼、諸葛亮、魏徵、韓愈、范仲淹,近代的林覺民、梁啟超,現代如毛澤東等人。

這類作者是從思想內容入手。他並不想以文為業,只是由於環境、經歷使然,內心積累甚多,如火山之待噴,不吐不快,就借文章的形式表達出來。

當然,大部分政治家是寫不出好文章的,他們忙於事務,長於公文、講話、指示等應用文字而不善美文,或者根本就沒有修煉到思想的美,很難做到“四美具而二難並”。

但也有少數政治家、思想家,或因小時就有文章閱讀或寫作訓練的童子功(如人外表的先天之美),或政務之餘不忘治學(如人形體的後天訓練),於是便挾思想之深又借藝術之美,登上了文章的頂峰。就像一個美女後來又成就了偉功大業,既天生麗質,又驚天動地,百裡挑一。

因為有兩類作家,也就有兩類文章,“文人文章”和“道德文章”。

中國文學傳統很重視政治家的“道德文章”。政治家為文是用個性的話說出共性的思想(如諸葛亮說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毛澤東說的“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

如果只會用共性的語言說共性的思想,就是官話、套話,有理而無美,這不叫文章,也不可能流傳。

“文人文章”,求“美”而不求“理”,是以個性的語言說出共性的美感。常“美”有餘而理不足(如王勃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因為文章第一位是表達思想,“理境”為“三境”中最高之境,所以相對來講,先入藝術之門,再求深造思想難;先登思想之峰,再入藝術之門易。

所以真正的大文章家,由政治家、思想家出身的多,而專攻文章,以文為業的反倒少。歷史上的范仲淹是一個政治家、軍事家、學者,也許他從來也沒有把自己當做一個作家。後人在排唐宋八大家之類的排行榜時,他也無緣入列。但這恰恰是他勝過一般文人之處,或者歷史根本就不忍心將他排入文人之列。

這倒給我們一個啟示,每一個政治家都有條件寫出大文章,都應該寫出大文章。

這篇文章是對我國封建政治文明的高度總結。中國封建社會近三千年,政界人物多得數不清,歷朝皇帝334個(按理,他們是當然的大政治家),大臣官員更不知幾多。但能寫出《岳陽樓記》,並被後人所記住、學習和研究的只有范仲淹一人。

現在我們知道要出一篇好文章是多麼不容易了。要做文,先做人。金代學者元好問評價范仲淹說:“范文正公,在布衣為名士,在州縣為能吏,在邊境為名將。其材、其量、其忠,一身而備數器。”我們還可以再加上一句:“在文壇為大家。其思想、其文采,光照千年。”

中國從古至今,內容形式都好,以一篇文章而影響了中華民族政治文明、人格行為和文化思想的文章為數不多。我排了一下有10篇 。它們是:

1.漢代:賈誼《過秦論》;

2.司馬遷《報任安書》;

3.諸葛亮《出師表》;

4.陶淵明《桃花源記》

5.唐代: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6.宋代:范仲淹《岳陽樓記》;

7.文天祥《正氣歌並序》;

8.民國:梁啟超《少年中國說》;

9.林覺民《與妻書》;

10.中華人民共和國:毛澤東《為人民服務》。

(這十篇已經編為《影響中國歷史的十篇政治美文》,點擊可購買)

這些文章已經成為中華經典。什麼是經典?我在《說經典》一文中談到:

“一、經典是一個時代的標誌,空前絕後,比如我們現在不可能再寫出唐詩、宋詞;二、已上升到理性,有長遠的指導意義;三、能經得起重複,即實踐的檢驗,會常讀常新。

人們每重複一次都能從中開發出有用的東西。這就是經典與平凡的區別。一塊黃土,雨一打就碎,而一塊鑽石,歲月的打磨,只能使它愈見光亮。”

怎麼才能達到經典的高度呢?這又回到我們開頭講的“一文、二為、三境、五訣”的標準。

簡要來說,你得有很高的政治修養和文學修養而且還要能有機地結合。

而這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做到的,用美學大師黑格爾的話說這種人是天才,“一般來說有這種才能的人一遇到心中有什麼觀念,有什麼在感發他、鼓動他,他就會馬上把它化為一個形象、一幅素描、一曲樂調或一首詩”。

藝術史上這樣的例子很多,如王羲之的《蘭亭序》,徐悲鴻的《馬》、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等。范仲淹在這裡是把他的政治理念化作了一篇《岳陽樓記》。

好文章是一個人在一定的時代背景下全部知識和閱歷的結晶,是他生命的寫照。其中不知要經歷多少矛盾、衝突、坎坷、辛酸、成功與失敗。

這非主觀意志可得,只可遇而不可求。因此一篇好的文章就如一個天才人物、一個歷史事件,甚或如一個太平盛世的出現,不是隨便就有的,它要綜天時地利之和,得歷史演變之機,靠作者的修煉之功,是積數十年甚或數百年才可能出現的一個思想和藝術的高峰。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千年易過,好文難有。

范仲淹為我們寫了一篇千古美文,留下了一筆重要的文化遺產和政治財富,同時他也以不朽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載入史冊。

本文由作者 2009年7月18日講演於中央部長文史知識講座,收錄於《千秋人物》一書

設計:周 丹

編輯:周 丹

主編:吳海濤

范仲淹竟沒去過岳陽樓!樑衡揭祕《岳陽樓記》是怎樣寫成的!教師必藏!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樑衡先生作品!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