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駕崩,皇后令小宦官找皇子,他找了另一個人,享了21年的福

去 勢

宦官本是可憐人,王繼恩卻不覺得自己可憐。儘管不能娶妻生子、為官作宰,但出身貧寒的他本就是因為戰亂災害活不下去,才被父母賣到皇宮。他不埋怨父母,正因為做了宦官,自己才得以活命。和棄屍荒野的鄉鄰相比,他已經幸福太多。

一開始,王繼恩只想在亂世苟活下去。可是,一個人的出現徹底改變了他的命運。

皇帝駕崩,皇后令小宦官找皇子,他找了另一個人,享了21年的福

趙匡胤即位後,不放心把飲食起居交給忠於後周的宦官,便讓高品宦官去服侍後周廢帝,又親自挑選了一批年輕的小宦官服侍自己。這些人沒什麼背景,一貫被踩踏,一旦被提拔,無不感激涕零、甘心為趙匡胤而死。王繼恩就是其中之一。

許多宦官家裡都窮,因此不識字。王繼恩也沒念過多少書,跟隨趙匡胤後,他才開始學習,並偷偷看大臣的奏議,試圖瞭解一些朝局。既然有了機會,王繼恩就要好好抓住:這輩子既然註定只能做宦官,那麼他就要做天下第一的大宦官!

王繼恩看過大臣的奏摺之後,總會把重要的放在上面,讓趙匡胤首先瀏覽。漸漸地,趙匡胤注意到了王繼恩,幾番交談之後,發現這個小夥子對軍事和政局竟然有著不俗的見解。他很高興,宮中寂寞,皇帝真正信任的沒有幾個人,王繼恩大概可以算是少有的一個。他開始樂於和王繼恩分享一些心事。

一次,趙匡胤從朝堂上歸來,坐在椅子上悶悶不樂。王繼恩悄悄奉上一杯好茶,輕聲詢問:“官家(臣下對皇帝的尊稱)有何煩惱?”趙匡胤嘆了一口氣,說:“人們都說當天子有許多好處,可你看看我容易嗎?我早朝時處理了一件事情,現在想起來是自己錯了,因此悶悶不樂啊。”王繼恩默默聽著,沒有答話。

趙匡胤是比較公允的、能納諫的賢君,但他偶爾也會任性,只不過任性後也會後悔。此時,他不過是在發牢騷,抱怨皇帝不好當,並非真的要聽王繼恩的意見。王繼恩明白,面對一個發牢騷的君王,愚蠢的人才會附和、討好。因此,他默默不言,正是明智的選擇。

只是,趙匡胤在感嘆皇帝難當、權力無趣,在王繼恩聽來,感受卻未必相同。若是有一天,自己也能夠手握大權,看無數人在自己面前俯首低眉,就算是有些煩惱又如何呢?可惜,一個沒有權勢的人永遠不能理解手握大權者的煩惱。

借 勢

皇帝駕崩,皇后令小宦官找皇子,他找了另一個人,享了21年的福

懂事的王繼恩漸漸獲得了趙匡胤的絕對信任。在北宋平定四方的戰爭中,他多次作為趙匡胤的代表出現在前線,監督那些手握雄兵的將領們。

但趙匡胤雖然派他當監軍,卻只給他遇事奏報之權,不讓他直接干預軍事。王繼恩自己也很注意分寸,對曹彬、潘美這些大將非常尊重,議事時從來不公開表態。雖然他是欽差,但這些將軍來頭極大,不是皇帝的義兄弟,就是皇帝的老鄉。曹彬、潘美等人對王繼恩的低調很滿意,監軍不干預軍政,就是最大的貢獻了。於是,將領們奏報功勞,總少不了王繼恩的一份。王繼恩由此一步步升遷為入內都知,成為朝廷最大的宦官。

只是,宦官終究是宦官,就算是沒有品級的末流官員,也看不起像王繼恩這樣的去勢之人。

機會終於來了。

趙匡胤暴病而亡,事起突然,皇子都不在身邊。宋皇后急忙派遣皇帝的近臣王繼恩半夜出宮,召趙匡胤第四子趙德芳入宮。趙德芳一旦入宮,天亮之後必然登基為帝。接到命令之後,王繼恩幾番思量,做出決斷:不去找趙德芳,而去找趙匡胤的弟弟晉王趙光義。

史書上說,王繼恩認為“以太祖傳位晉王之志素定,乃不召德芳”。趙匡胤確實有過傳位給趙光義的想法,畢竟他在世時只有趙光義被封為王,擔任開封府尹,而次子趙德昭、四子趙德芳都不過是地方官職,且一直沒有王爵。但畢竟趙匡胤沒有明確立弟弟為皇儲。而且遭逢突變,深得趙匡胤寵愛的宋皇后召趙德芳入宮,未必不是趙匡胤的遺願。可惜,趙匡胤號稱有識人之明,卻沒有看穿王繼恩低調和順從之下澎湃的野心。

若是趙德芳即位,趙德芳最感謝的是宋皇后,沒有王繼恩什麼功勞;若是趙光義即位,趙光義自然對王繼恩感激涕零,那樣,王繼恩的風光歲月才有可能到來。

王繼恩來到晉王府,將變故如實相告,請晉王即刻隨自己入宮。趙光義大吃一驚,藉口說要和家人商議,進入房中。皇位歷來父死子繼,趙光義雖然是皇弟、是默認的皇儲,卻沒有公開宣佈,也就沒有合法的地位。萬一入宮是個騙局,趙光義很可能就此被擒,十幾年來苦心籠絡朝臣的心血就要前功盡棄……王繼恩看趙光義猶豫不決,就到院中大聲說:“王爺快些決斷,晚了恐怕皇位就為他人所有!”趙光義這才和王繼恩一起入宮。

那天晚上下著大雪。前路漆黑,王繼恩親自提著燈籠,為趙光義引路。走在冰冷的雪地上,王繼恩心跳加速,是生是死,在此一搏了!

用 勢

皇帝駕崩,皇后令小宦官找皇子,他找了另一個人,享了21年的福

在王繼恩的引導下,趙光義輕鬆進入了皇宮。王繼恩擔任入內都知多年,許多中下級宦官頭目都是他的人馬,只要進入了皇宮,那就是王繼恩的天下。

一行人來到皇帝寢宮前,宋皇后聽到外面的腳步聲,問:“是德芳來了嗎?”王繼恩大聲說:“是晉王到了!”隨即帶著幾十個心腹宦官簇擁著趙光義擁入寢宮。宋皇后大驚失色。她在後宮根基較淺,並無子嗣,對趙光義也向來敬畏,畢竟趙匡胤寵愛的花蕊夫人就是被趙光義藉口為了國家社稷而一箭射死的。既然趙德芳沒有入宮,失去幾位皇子的勢力,她根本無法和趙光義對抗。聰明的宋皇后立刻說:“官家,我們母子的性命,就交託給官家了。”宋皇后這是在明白告訴趙光義,自己無意爭奪,但求保命而已。

當晚,趙光義接管皇宮,匆匆即位,是為宋太宗。他很感激王繼恩。雖說他多年來苦心經營,可機遇常常稍縱即逝。一旦趙德芳入宮即位,對手必然借新君力量將自己除之而後快。幸好,他贏了。(但許多人相信有“斧聲燭影”之謀篡疑案,認為是趙光義謀殺宋太祖,因而即位。)

即位後,他立即委任王繼恩為永昌陵使,負責宋太祖的安葬事宜。這個職務一般由宰相、樞密使出任,宦官最多負責監督,宋太宗卻直接任命了王繼恩,給了他足夠的尊崇。修建皇帝陵墓,所用錢糧無數,自然是個美差。王繼恩得到了權力,更得到了實惠。

之後,宋太宗又任命王繼恩為宮苑使,掌管整個皇宮,遇到重大事情不必再和宰臣商議。王繼恩大權獨攬,成為皇宮實際的大管家。宋太宗還覺得有所虧欠,又讓王繼恩掌權軍械庫存,擔任河北刺史。王繼恩成為兩宋宦官出任朝廷軍職的第一人。

宋太宗出征北漢、討伐遼國,又把最重要的後勤工作交給王繼恩。王繼恩的官越做越大,最後竟然成為統管西南各路兵馬、討伐李順起義的大元帥。

成都本是天府之國,可成都府歷屆官僚殘暴貪婪,百姓苦不堪言,導致王小波和李順率眾起義,隊伍發展到數萬人,攻佔了成都府,周邊郡縣百姓紛紛響應。幾路人馬征討無效,王繼恩主動請命,要求帶兵平亂。之前,他雖然得到許多官職,朝臣們卻並不服氣,他也覺得不夠威風。既然要當官,那就要獨當一面,做一方諸侯。宋太宗只好任命他為劍南兩川招安使,統管川蜀軍政。

王繼恩早年的刻苦學習發揮了功效。他調集各路人馬對李順部隊形成合圍之勢,一番圍追堵截之後順利奪回成都府。叛軍多次戰敗,士氣低落,地盤大減。

王繼恩本該乘勝追擊,早些平叛。可他明白,叛亂一旦平定,自己這劍南兩川招安使的軍權就要上交。於是,奪回成都之後,他不但沒有及時清剿,反而整天喝酒享樂,每次出行都要擺儀仗隊,演奏音樂,儼然王侯出巡。

軍中本嚴禁賭博,他卻經常賭博下棋,搞得上上下下喝酒賭博風行,軍紀渙散。一些士兵喝酒鬧事,甚至故意殺害地方大戶,謊稱是李順殘寇所為。老百姓怨聲載道,潛伏在山林之間的叛軍殘部更是不時突襲郡縣。百姓們本渴望官軍收復失地,卻發現官兵比盜賊更可恨,許多地方再次發生叛亂。

接到奏報,宋太宗明白王繼恩確實有些過火,但他畢竟對自己有恩,李順也的確死在他手上,雖然王繼恩有小過,但功大於過。宋太宗思前想後,任命王繼恩為宣徽使,解除兵權,到朝廷任職。

詔令下發之後,朝廷宰臣一致反對。宣徽使職權等同副相,不但統管皇宮大小事宜,連朝廷祭祀、朝臣議事也屬於其權責範圍。這樣重要的職務交給一個宦官,日後必然導致大宋宦官專權!

宋太宗看到反對的奏摺如雪片一般飛來,只能作罷。可怎麼向王繼恩交代呢?他靈機一動,任命其為宣政使,並告訴王繼恩,這個官職特意為他而設,職權同宣徽使一樣,只是改了個名字,免得宰臣嘮叨。

王繼恩很滿意,幸福的生活就應該如此!

造 勢

皇帝駕崩,皇后令小宦官找皇子,他找了另一個人,享了21年的福

一晃,宋太宗即位已經21個年頭。他的病情越來越重,眼看就要不行了。他在位一天,王繼恩可以享受一天的富貴;可宋太宗駕崩之後呢?

一朝天子一朝臣,宋太宗選定的太子是趙元侃。本來,就算是趙元侃即位,只要謹守本分,王繼恩也可以安享晚年。可是久享權勢樂趣的王繼恩絕不能忍受失勢後無人問津的落寞。一般人面對如此局勢只能空自慨嘆,可王繼恩不同。既然沒有條件,那他就努力創造條件。

自己21年的富貴,是藉助擁立太宗之勢;要想延續富貴,就必須再次擁立一位新君。太子趙元侃登基名正言順,沒有他王繼恩的功勞;可若是其他王爺即位,一切就將不同。

在諸多皇子之中,宋太宗對趙元佐感情最為特殊。趙元佐本是嫡長子,是宋太宗最滿意的繼承人。可他生性善良,對宋太宗打壓叔叔秦王趙廷美非常不滿,之後太祖的兩個兒子趙德昭和趙德芳莫名死亡,更讓趙元佐認定父親滿手鮮血。太宗要整死趙廷美的時候,滿朝大臣都不敢出聲,唯獨趙元佐一力營救,惹得太宗下旨痛斥。趙元佐內心憂憤,放火焚宮,獲救後被幽禁多年。

宋太宗晚年,最不能安心的就是對長子過於冷漠。趙元佐營救叔父有罪嗎?彼此血親,自然該捨命相救……無論怎樣埋怨兒子不理解自己,趙元佐畢竟是嫡長子,本性善良,處事果決,是最優秀的帝王繼承人。

王繼恩多次暗示宋太宗,應該恢復趙元佐的王位,立其為太子。宋太宗很是動心。可寇準的一番話讓宋太宗打消了這個念頭:選太子,不必聽從後宮妃嬪和宦官的意見,唯有乾綱獨斷。宋太宗明白寇準在暗示什麼。李皇后和王繼恩都支持趙元佐,他們是為了什麼?李皇后多年無子,趙元侃與她關係冷漠,一旦趙元侃登基,李皇后必然受到冷落。二人擁立趙元佐,不過是想憑藉擁立之功,長保自身富貴而已。於是,宋太宗繼續幽禁趙元佐。

公元997年三月,宋太宗病危。王繼恩積極行動,不但聯絡了李皇后,還與參知政事李昌齡、知制誥胡旦、殿前都指揮使李繼勳三位大人物結盟:李皇后坐鎮皇宮,胡旦擬寫即位詔書,李昌齡搞定朝廷中反對的大臣,李繼勳彈壓朝堂,自己負責宮廷安全。萬事俱備,第二次擁立大功,不過是水到渠成的事。

可是,一個小小的破綻,讓一貫馬虎的宰相呂端警覺起來:太宗已危在旦夕,其左右只有王繼恩和李皇后,卻不見太子元侃。呂端想入宮探問皇帝病情,卻被王繼恩拒絕。呂端立刻明白,一旦宋太宗駕崩,王繼恩必然關閉宮門,之後一切就要聽憑李皇后和王繼恩擺佈了。呂端急忙在自己的板笏上寫了“大漸(病危)”兩個字,命隨從即刻出宮,召太子入宮。

王繼恩發現了呂端的小動作,明白大事不好,一旦太子帶兵入宮,事情就不可能順利完成。就在此時,宋太宗駕崩。王繼恩和李皇后祕密商議了一番,來到中書省告訴呂端,皇后請其前往皇后宮議事。

呂端更加明白,必然是王繼恩慫恿李皇后,想扣押自己。呂端神色不動,說官家病危時曾留下遺詔,請王繼恩隨自己一起前往祕書閣,調出那份密詔。王繼恩大驚,連忙來到祕書閣,搶先進去到處翻查,想找到並毀掉那份密詔。呂端微微一笑,轉身就把大門給鎖上了。

李皇后到處也找不到王繼恩,正在慌亂的時候,呂端獨自來到皇后宮。李皇后很高興:肯定是王繼恩要挾呂端成功,不然呂端不可能活著來到自己面前。誰知呂端一開口就是:先帝去世,應該立刻按照先帝的命令擁立太子。李皇后懵了,這才發現,王繼恩遲遲沒有回來。

隨即,太子帶兵進宮,王繼恩的所有手下都被控制了起來。旁人見此,樹倒猢猻散,也都投靠新主。呂端很謹慎,在帶領朝臣參拜新君的時候,特意上前撤去簾幕,讓眾人看清龍顏,確認是太子趙元侃,這才帶領眾人下跪高呼萬歲。

失 勢

王繼恩走出祕書閣之後,發現大勢已去。

以他的智慧,應該明白自己再無回天之力。可人到了落魄的時候,常常喪失理智,做一些毫無意義的事情。他找到知制誥胡旦,請他為自己寫一篇讚頌新君、支持新君的奏章。胡旦也知道密謀失敗,同樣存著僥倖心理,花了一夜工夫,絞盡腦汁寫了一篇花團錦簇的文章。誰料想奏章呈上之後,竟石沉大海,杳無音訊。

宋真宗即位之後,很快就知道了王繼恩的陰謀,只是事務繁忙,因此一直隱忍。

皇帝駕崩,皇后令小宦官找皇子,他找了另一個人,享了21年的福

四月,宋真宗尊李皇后為皇太后,殿前指揮使李繼勳加封為使相兼陳州節度使,要求李繼勳不得停留即日赴任,從而解除了王繼恩一黨的兵權。五月,太宗的喪事結束,宋真宗開始收拾王繼恩一黨:首先借呂端的手,讓御史彈劾參知政事李昌齡為官庸碌、貪婪殘暴,罷黜為地方官員;後以諂媚阿諛新君的名義,罷黜胡旦知制誥的官職,流放地方監管。王繼恩權傾朝野,不能一下子罷黜,加上其陰謀廢立的事情不能公開,於是將他貶到均州(今湖北丹江口)。

王繼恩在均州一待就是兩年。他根本不相信自己經營多年的龐大關係網會一朝破裂。李昌齡、胡旦雖然被貶,可李繼勳還在位,尤其還有李太后。只要她在,必然會安排自己重回皇宮。自己只要耐心等待,一切苦難都會過去。

只是他不知道,李太后的日子也非常不好過。新君登基,應該給皇太后一座全新的住所,宋真宗卻藉口修建先帝陵墓耗費巨大,沒錢修建太后宮。於是,李太后被趕出中宮,憋屈地生活了好幾年,還是宰相們實在看不下去,才提請皇帝應該開始修建太后殿了。宋真宗存心刁難,撥款總是不及時,太后殿前後修了兩年多。李太后入住新殿後不到兩年就去世了。

宋真宗可以忍受李太后壽終正寢,卻 不能接受王繼恩在均州獨自逍遙。罷黜王繼恩不到半年,新詔書就到了:王繼恩品行奸邪,勾結李昌齡等人買官賣官,禍亂朝政,擅自洩露宮闈密事。王繼恩所有官職被一擼到底,由當地官員嚴加看管。

可王繼恩的黨羽實在太多,從宋太祖到宋太宗,王繼恩掌控皇宮前後40年,手中掌握著無數官員、甚至宰相的祕密。許多人為了保守祕密,必須努力營救王繼恩。宋真宗幾次想殺死王繼恩,都受到勸阻,理由都是:王繼恩雖然奸邪,畢竟於太宗有恩,先帝剛死就處死先帝恩人,情理不合。宋真宗思前想後,再次下詔,所有曾經和王繼恩有書信往來、人情交往的官員,全部不予追究。無數人長舒一口氣。宋真宗再提王繼恩議罪一事,很快眾人就達成了一致:王繼恩罔顧君臣大義,罪大惡極,應當賜死!

王繼恩絕望了。離開皇宮兩年後,王繼恩寂寞地死在被貶的小房間中。接到聖旨後,他三跪九叩,喝下毒酒。在等待賜死的日子裡,王繼恩經常背對窗戶、面對牆壁一動不動,儼然入定。他在想什麼呢?或許他已經不願意再看鐵窗外的殘酷現實,在他心中,他依然是,並永遠是那個身居高位、權傾天下的大宋第一權宦。

有趣,有料,有深度

關注微信公眾號淘歷史,和T君一起讀歷史

作者|胡曉 段錢龍

來源|《百家講壇》雜誌


這個軍閥馳騁沙場20年,被美國奉為中國最強,吃了頓餃子,死

大清三朝元老,76歲時想退休,乾隆怒了:你是不是欠收拾

將軍被圍剿,混賬兒子立馬出兵支援,將軍很欣慰,再一看欲哭無淚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