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遼前夕,宋江揮淚斬下一名梁山小卒首級,這場風波大有深意'

"

徵遼大軍未動,宋江陳橋驛滴淚斬小卒

宋江率領梁山好漢全夥受招安之後,被徽宗皇帝委派的第一項重大任務便是征討遼國。

眾豪傑在東京汴梁城外拔營起寨,可是剛剛走到距離京師不遠的陳橋驛,卻發生了一件意外之事。

當時,徽宗皇帝為表慰問之情,特命中書省委派官員送酒肉到宋江大營,犒賞三軍。沒想到這一夥差官平時貪汙慣了,所以連這御賜酒肉也要剋扣,一瓶酒變成了半瓶,肉一斤變成了十兩。

"

徵遼大軍未動,宋江陳橋驛滴淚斬小卒

宋江率領梁山好漢全夥受招安之後,被徽宗皇帝委派的第一項重大任務便是征討遼國。

眾豪傑在東京汴梁城外拔營起寨,可是剛剛走到距離京師不遠的陳橋驛,卻發生了一件意外之事。

當時,徽宗皇帝為表慰問之情,特命中書省委派官員送酒肉到宋江大營,犒賞三軍。沒想到這一夥差官平時貪汙慣了,所以連這御賜酒肉也要剋扣,一瓶酒變成了半瓶,肉一斤變成了十兩。

徵遼前夕,宋江揮淚斬下一名梁山小卒首級,這場風波大有深意

梁山大營中,項充、李袞麾下的一名小卒實在氣憤不過,就和差官頂撞起來,罵道:“都是你這等好利之徒,壞了朝延恩賞!”

差官一向作威作福,何況還頂著欽差的光環,哪兒把一名小卒放在眼裡,便賊長賊短地罵起來。可小卒在梁山瀟灑慣了,說道:“俺在梁山泊時,強似你的好漢,被我殺了萬千。量你這等賊官,直些甚鳥?”差官還不知好歹,喝道:“你敢殺我?”

"

徵遼大軍未動,宋江陳橋驛滴淚斬小卒

宋江率領梁山好漢全夥受招安之後,被徽宗皇帝委派的第一項重大任務便是征討遼國。

眾豪傑在東京汴梁城外拔營起寨,可是剛剛走到距離京師不遠的陳橋驛,卻發生了一件意外之事。

當時,徽宗皇帝為表慰問之情,特命中書省委派官員送酒肉到宋江大營,犒賞三軍。沒想到這一夥差官平時貪汙慣了,所以連這御賜酒肉也要剋扣,一瓶酒變成了半瓶,肉一斤變成了十兩。

徵遼前夕,宋江揮淚斬下一名梁山小卒首級,這場風波大有深意

梁山大營中,項充、李袞麾下的一名小卒實在氣憤不過,就和差官頂撞起來,罵道:“都是你這等好利之徒,壞了朝延恩賞!”

差官一向作威作福,何況還頂著欽差的光環,哪兒把一名小卒放在眼裡,便賊長賊短地罵起來。可小卒在梁山瀟灑慣了,說道:“俺在梁山泊時,強似你的好漢,被我殺了萬千。量你這等賊官,直些甚鳥?”差官還不知好歹,喝道:“你敢殺我?”

徵遼前夕,宋江揮淚斬下一名梁山小卒首級,這場風波大有深意

小卒飛手一刀將他砍翻,又上前連剁幾刀,要了差官性命。這小卒倒也講究,站在差官屍首旁等待主帥發落。他哪知自己惹的大禍:梁山初受招安,寸功未立,先斬朝廷命官,這個責任可不是一個小卒能承擔的。

宋江得知大驚,連忙與吳用商議。到底吳用有智,他讓宋江一面按軍法處置小卒,一面寫表向中書省彙報請罪;更有關鍵一招:派戴宗火速入京,向朝中同情梁山的宿太尉稟報,讓宿太尉先行向皇帝說明實情,以免被奸人中傷。

宋江只得依計而行。他見到小卒後哭訴道:“我自從上梁山泊以來,大小兄弟不曾壞了一個,今日一身入官所管,寸步也由我不得。雖是你強氣未滅,使不的舊時性格。

小卒倒也懂事,痛飲一醉後上吊自盡。宋江斬下小卒首級。然後又把差官屍首厚殮,隨同請罪表章一起上報。

朝廷那邊,中書院向徽宗稟明此事,要皇帝立即拿問宋江等人。可是徽宗已得到宿太尉稟報,反倒責備中書院用人不利,居然剋扣酒肉。又說宋江已將犯事小卒處死,權且記下罪責,等到他徵遼之後再酌情發落。

宋江得知天子恕罪,便將小卒首級示眾,又對著屍首大哭了一場。

一場風波就這樣平息了。

"

徵遼大軍未動,宋江陳橋驛滴淚斬小卒

宋江率領梁山好漢全夥受招安之後,被徽宗皇帝委派的第一項重大任務便是征討遼國。

眾豪傑在東京汴梁城外拔營起寨,可是剛剛走到距離京師不遠的陳橋驛,卻發生了一件意外之事。

當時,徽宗皇帝為表慰問之情,特命中書省委派官員送酒肉到宋江大營,犒賞三軍。沒想到這一夥差官平時貪汙慣了,所以連這御賜酒肉也要剋扣,一瓶酒變成了半瓶,肉一斤變成了十兩。

徵遼前夕,宋江揮淚斬下一名梁山小卒首級,這場風波大有深意

梁山大營中,項充、李袞麾下的一名小卒實在氣憤不過,就和差官頂撞起來,罵道:“都是你這等好利之徒,壞了朝延恩賞!”

差官一向作威作福,何況還頂著欽差的光環,哪兒把一名小卒放在眼裡,便賊長賊短地罵起來。可小卒在梁山瀟灑慣了,說道:“俺在梁山泊時,強似你的好漢,被我殺了萬千。量你這等賊官,直些甚鳥?”差官還不知好歹,喝道:“你敢殺我?”

徵遼前夕,宋江揮淚斬下一名梁山小卒首級,這場風波大有深意

小卒飛手一刀將他砍翻,又上前連剁幾刀,要了差官性命。這小卒倒也講究,站在差官屍首旁等待主帥發落。他哪知自己惹的大禍:梁山初受招安,寸功未立,先斬朝廷命官,這個責任可不是一個小卒能承擔的。

宋江得知大驚,連忙與吳用商議。到底吳用有智,他讓宋江一面按軍法處置小卒,一面寫表向中書省彙報請罪;更有關鍵一招:派戴宗火速入京,向朝中同情梁山的宿太尉稟報,讓宿太尉先行向皇帝說明實情,以免被奸人中傷。

宋江只得依計而行。他見到小卒後哭訴道:“我自從上梁山泊以來,大小兄弟不曾壞了一個,今日一身入官所管,寸步也由我不得。雖是你強氣未滅,使不的舊時性格。

小卒倒也懂事,痛飲一醉後上吊自盡。宋江斬下小卒首級。然後又把差官屍首厚殮,隨同請罪表章一起上報。

朝廷那邊,中書院向徽宗稟明此事,要皇帝立即拿問宋江等人。可是徽宗已得到宿太尉稟報,反倒責備中書院用人不利,居然剋扣酒肉。又說宋江已將犯事小卒處死,權且記下罪責,等到他徵遼之後再酌情發落。

宋江得知天子恕罪,便將小卒首級示眾,又對著屍首大哭了一場。

一場風波就這樣平息了。

徵遼前夕,宋江揮淚斬下一名梁山小卒首級,這場風波大有深意

宋江

宋江緊張,吳用平靜,眾好漢一言不發,奸臣不趁機鬧事,皇上草草放過

細讀之下,這段故事很有意思,按理說斬殺朝廷命官是非常嚴重的罪行,宋江剛剛得知也是“大驚”,當天責備小卒之際也是特別焦慮,說道:“他是朝延命官,我兀自懼他,你如何便把他來殺了!須是要連累我等眾人!俺如今方始奉詔去破大遼,未曾見尺寸之功,倒做了這等的勾當,如之奈何?”

可有些人的表現卻很是奇怪:首先,軍師吳用表現得很平靜,只輕描淡寫地告訴宋江該如何處理這件“棘手之事”。其次,他們所擔心的會藉機搬弄是非的奸人,如童貫高俅蔡京等人,發生此事之後居然全都特別“安靜”,只有直接主管部門“中書省”的官員建議皇帝“拿問宋江”。還有就是梁山眾好漢,作者一筆未提,可謂是“集體失聲”。

"

徵遼大軍未動,宋江陳橋驛滴淚斬小卒

宋江率領梁山好漢全夥受招安之後,被徽宗皇帝委派的第一項重大任務便是征討遼國。

眾豪傑在東京汴梁城外拔營起寨,可是剛剛走到距離京師不遠的陳橋驛,卻發生了一件意外之事。

當時,徽宗皇帝為表慰問之情,特命中書省委派官員送酒肉到宋江大營,犒賞三軍。沒想到這一夥差官平時貪汙慣了,所以連這御賜酒肉也要剋扣,一瓶酒變成了半瓶,肉一斤變成了十兩。

徵遼前夕,宋江揮淚斬下一名梁山小卒首級,這場風波大有深意

梁山大營中,項充、李袞麾下的一名小卒實在氣憤不過,就和差官頂撞起來,罵道:“都是你這等好利之徒,壞了朝延恩賞!”

差官一向作威作福,何況還頂著欽差的光環,哪兒把一名小卒放在眼裡,便賊長賊短地罵起來。可小卒在梁山瀟灑慣了,說道:“俺在梁山泊時,強似你的好漢,被我殺了萬千。量你這等賊官,直些甚鳥?”差官還不知好歹,喝道:“你敢殺我?”

徵遼前夕,宋江揮淚斬下一名梁山小卒首級,這場風波大有深意

小卒飛手一刀將他砍翻,又上前連剁幾刀,要了差官性命。這小卒倒也講究,站在差官屍首旁等待主帥發落。他哪知自己惹的大禍:梁山初受招安,寸功未立,先斬朝廷命官,這個責任可不是一個小卒能承擔的。

宋江得知大驚,連忙與吳用商議。到底吳用有智,他讓宋江一面按軍法處置小卒,一面寫表向中書省彙報請罪;更有關鍵一招:派戴宗火速入京,向朝中同情梁山的宿太尉稟報,讓宿太尉先行向皇帝說明實情,以免被奸人中傷。

宋江只得依計而行。他見到小卒後哭訴道:“我自從上梁山泊以來,大小兄弟不曾壞了一個,今日一身入官所管,寸步也由我不得。雖是你強氣未滅,使不的舊時性格。

小卒倒也懂事,痛飲一醉後上吊自盡。宋江斬下小卒首級。然後又把差官屍首厚殮,隨同請罪表章一起上報。

朝廷那邊,中書院向徽宗稟明此事,要皇帝立即拿問宋江等人。可是徽宗已得到宿太尉稟報,反倒責備中書院用人不利,居然剋扣酒肉。又說宋江已將犯事小卒處死,權且記下罪責,等到他徵遼之後再酌情發落。

宋江得知天子恕罪,便將小卒首級示眾,又對著屍首大哭了一場。

一場風波就這樣平息了。

徵遼前夕,宋江揮淚斬下一名梁山小卒首級,這場風波大有深意

宋江

宋江緊張,吳用平靜,眾好漢一言不發,奸臣不趁機鬧事,皇上草草放過

細讀之下,這段故事很有意思,按理說斬殺朝廷命官是非常嚴重的罪行,宋江剛剛得知也是“大驚”,當天責備小卒之際也是特別焦慮,說道:“他是朝延命官,我兀自懼他,你如何便把他來殺了!須是要連累我等眾人!俺如今方始奉詔去破大遼,未曾見尺寸之功,倒做了這等的勾當,如之奈何?”

可有些人的表現卻很是奇怪:首先,軍師吳用表現得很平靜,只輕描淡寫地告訴宋江該如何處理這件“棘手之事”。其次,他們所擔心的會藉機搬弄是非的奸人,如童貫高俅蔡京等人,發生此事之後居然全都特別“安靜”,只有直接主管部門“中書省”的官員建議皇帝“拿問宋江”。還有就是梁山眾好漢,作者一筆未提,可謂是“集體失聲”。

徵遼前夕,宋江揮淚斬下一名梁山小卒首級,這場風波大有深意

徽宗賜給梁山好漢酒肉

宋江為何焦慮?因為他一心想要向朝廷效忠,此回剛受招安,正是順心得意之時,卻出現了部卒殺官之事。一面要效忠皇帝,必須遵守國家法紀;一面又要顧全義氣,給兄弟們個交代,真真是騎虎難下!

吳用為何不急?因為他知道,小卒殺官雖是大事,但並不棘手,因為真正的主動權實際上掌握在梁山這邊。他們手握重兵,對京城構成巨大威脅。朝廷不可能因為這個事兒不依不饒,倘若把梁山眾人惹毛了,倒黴的反而是朝廷。

而眾奸賊對這麼大一件事全都默不作聲,也正是因為這個道理。他們最擔心的就是宋江等人再次造反,就算宋江始終表示忠於皇帝,但從沒表示過要忠於他們,萬一把梁山眾人逼急了,來個“清君側”,倒黴的可是他們。而且,從一開始獻計給皇帝讓梁山好漢徵遼,就是他們一舉兩得的一條毒計:一方面解除了邊境威脅,一方面又藉機消耗了梁山力量。眼下豈可因一個小小差官的性命,耽誤了“大事”!

最有趣的是,在整個事件中,梁山好漢們“集體失聲”。為什麼?因為這件事眾人無法表態。也許他們大多數人在心裡贊同小卒之言,同情小卒之死,但如果說出來,那便是違逆了大哥宋江。也許有少數人觀望,甚至也像宋江一樣想要為朝廷建一番功勳,但也不能直接站出來說“宋大哥殺卒殺的對”,那豈不是與其他兄弟們過不去?所以眾人乾脆全部保持沉默。

"

徵遼大軍未動,宋江陳橋驛滴淚斬小卒

宋江率領梁山好漢全夥受招安之後,被徽宗皇帝委派的第一項重大任務便是征討遼國。

眾豪傑在東京汴梁城外拔營起寨,可是剛剛走到距離京師不遠的陳橋驛,卻發生了一件意外之事。

當時,徽宗皇帝為表慰問之情,特命中書省委派官員送酒肉到宋江大營,犒賞三軍。沒想到這一夥差官平時貪汙慣了,所以連這御賜酒肉也要剋扣,一瓶酒變成了半瓶,肉一斤變成了十兩。

徵遼前夕,宋江揮淚斬下一名梁山小卒首級,這場風波大有深意

梁山大營中,項充、李袞麾下的一名小卒實在氣憤不過,就和差官頂撞起來,罵道:“都是你這等好利之徒,壞了朝延恩賞!”

差官一向作威作福,何況還頂著欽差的光環,哪兒把一名小卒放在眼裡,便賊長賊短地罵起來。可小卒在梁山瀟灑慣了,說道:“俺在梁山泊時,強似你的好漢,被我殺了萬千。量你這等賊官,直些甚鳥?”差官還不知好歹,喝道:“你敢殺我?”

徵遼前夕,宋江揮淚斬下一名梁山小卒首級,這場風波大有深意

小卒飛手一刀將他砍翻,又上前連剁幾刀,要了差官性命。這小卒倒也講究,站在差官屍首旁等待主帥發落。他哪知自己惹的大禍:梁山初受招安,寸功未立,先斬朝廷命官,這個責任可不是一個小卒能承擔的。

宋江得知大驚,連忙與吳用商議。到底吳用有智,他讓宋江一面按軍法處置小卒,一面寫表向中書省彙報請罪;更有關鍵一招:派戴宗火速入京,向朝中同情梁山的宿太尉稟報,讓宿太尉先行向皇帝說明實情,以免被奸人中傷。

宋江只得依計而行。他見到小卒後哭訴道:“我自從上梁山泊以來,大小兄弟不曾壞了一個,今日一身入官所管,寸步也由我不得。雖是你強氣未滅,使不的舊時性格。

小卒倒也懂事,痛飲一醉後上吊自盡。宋江斬下小卒首級。然後又把差官屍首厚殮,隨同請罪表章一起上報。

朝廷那邊,中書院向徽宗稟明此事,要皇帝立即拿問宋江等人。可是徽宗已得到宿太尉稟報,反倒責備中書院用人不利,居然剋扣酒肉。又說宋江已將犯事小卒處死,權且記下罪責,等到他徵遼之後再酌情發落。

宋江得知天子恕罪,便將小卒首級示眾,又對著屍首大哭了一場。

一場風波就這樣平息了。

徵遼前夕,宋江揮淚斬下一名梁山小卒首級,這場風波大有深意

宋江

宋江緊張,吳用平靜,眾好漢一言不發,奸臣不趁機鬧事,皇上草草放過

細讀之下,這段故事很有意思,按理說斬殺朝廷命官是非常嚴重的罪行,宋江剛剛得知也是“大驚”,當天責備小卒之際也是特別焦慮,說道:“他是朝延命官,我兀自懼他,你如何便把他來殺了!須是要連累我等眾人!俺如今方始奉詔去破大遼,未曾見尺寸之功,倒做了這等的勾當,如之奈何?”

可有些人的表現卻很是奇怪:首先,軍師吳用表現得很平靜,只輕描淡寫地告訴宋江該如何處理這件“棘手之事”。其次,他們所擔心的會藉機搬弄是非的奸人,如童貫高俅蔡京等人,發生此事之後居然全都特別“安靜”,只有直接主管部門“中書省”的官員建議皇帝“拿問宋江”。還有就是梁山眾好漢,作者一筆未提,可謂是“集體失聲”。

徵遼前夕,宋江揮淚斬下一名梁山小卒首級,這場風波大有深意

徽宗賜給梁山好漢酒肉

宋江為何焦慮?因為他一心想要向朝廷效忠,此回剛受招安,正是順心得意之時,卻出現了部卒殺官之事。一面要效忠皇帝,必須遵守國家法紀;一面又要顧全義氣,給兄弟們個交代,真真是騎虎難下!

吳用為何不急?因為他知道,小卒殺官雖是大事,但並不棘手,因為真正的主動權實際上掌握在梁山這邊。他們手握重兵,對京城構成巨大威脅。朝廷不可能因為這個事兒不依不饒,倘若把梁山眾人惹毛了,倒黴的反而是朝廷。

而眾奸賊對這麼大一件事全都默不作聲,也正是因為這個道理。他們最擔心的就是宋江等人再次造反,就算宋江始終表示忠於皇帝,但從沒表示過要忠於他們,萬一把梁山眾人逼急了,來個“清君側”,倒黴的可是他們。而且,從一開始獻計給皇帝讓梁山好漢徵遼,就是他們一舉兩得的一條毒計:一方面解除了邊境威脅,一方面又藉機消耗了梁山力量。眼下豈可因一個小小差官的性命,耽誤了“大事”!

最有趣的是,在整個事件中,梁山好漢們“集體失聲”。為什麼?因為這件事眾人無法表態。也許他們大多數人在心裡贊同小卒之言,同情小卒之死,但如果說出來,那便是違逆了大哥宋江。也許有少數人觀望,甚至也像宋江一樣想要為朝廷建一番功勳,但也不能直接站出來說“宋大哥殺卒殺的對”,那豈不是與其他兄弟們過不去?所以眾人乾脆全部保持沉默。

徵遼前夕,宋江揮淚斬下一名梁山小卒首級,這場風波大有深意

陳橋驛小卒自縊

陳橋驛,一個極其特殊的地點:太祖黃袍加身處

從殺官到殺卒,看似只是一起事件,但冥冥之中又彷彿是一個儀式。

士卒殺官,表達了梁山好漢對惡官、貪官的仇恨之心。

宋江殺卒,則是他代表全體梁山好漢,表示對大宋皇帝忠心不二,同時是與自己的“反賊”身份徹底告別。

特別是事發地點陳橋驛,這是一個尤其微妙的地方!

"

徵遼大軍未動,宋江陳橋驛滴淚斬小卒

宋江率領梁山好漢全夥受招安之後,被徽宗皇帝委派的第一項重大任務便是征討遼國。

眾豪傑在東京汴梁城外拔營起寨,可是剛剛走到距離京師不遠的陳橋驛,卻發生了一件意外之事。

當時,徽宗皇帝為表慰問之情,特命中書省委派官員送酒肉到宋江大營,犒賞三軍。沒想到這一夥差官平時貪汙慣了,所以連這御賜酒肉也要剋扣,一瓶酒變成了半瓶,肉一斤變成了十兩。

徵遼前夕,宋江揮淚斬下一名梁山小卒首級,這場風波大有深意

梁山大營中,項充、李袞麾下的一名小卒實在氣憤不過,就和差官頂撞起來,罵道:“都是你這等好利之徒,壞了朝延恩賞!”

差官一向作威作福,何況還頂著欽差的光環,哪兒把一名小卒放在眼裡,便賊長賊短地罵起來。可小卒在梁山瀟灑慣了,說道:“俺在梁山泊時,強似你的好漢,被我殺了萬千。量你這等賊官,直些甚鳥?”差官還不知好歹,喝道:“你敢殺我?”

徵遼前夕,宋江揮淚斬下一名梁山小卒首級,這場風波大有深意

小卒飛手一刀將他砍翻,又上前連剁幾刀,要了差官性命。這小卒倒也講究,站在差官屍首旁等待主帥發落。他哪知自己惹的大禍:梁山初受招安,寸功未立,先斬朝廷命官,這個責任可不是一個小卒能承擔的。

宋江得知大驚,連忙與吳用商議。到底吳用有智,他讓宋江一面按軍法處置小卒,一面寫表向中書省彙報請罪;更有關鍵一招:派戴宗火速入京,向朝中同情梁山的宿太尉稟報,讓宿太尉先行向皇帝說明實情,以免被奸人中傷。

宋江只得依計而行。他見到小卒後哭訴道:“我自從上梁山泊以來,大小兄弟不曾壞了一個,今日一身入官所管,寸步也由我不得。雖是你強氣未滅,使不的舊時性格。

小卒倒也懂事,痛飲一醉後上吊自盡。宋江斬下小卒首級。然後又把差官屍首厚殮,隨同請罪表章一起上報。

朝廷那邊,中書院向徽宗稟明此事,要皇帝立即拿問宋江等人。可是徽宗已得到宿太尉稟報,反倒責備中書院用人不利,居然剋扣酒肉。又說宋江已將犯事小卒處死,權且記下罪責,等到他徵遼之後再酌情發落。

宋江得知天子恕罪,便將小卒首級示眾,又對著屍首大哭了一場。

一場風波就這樣平息了。

徵遼前夕,宋江揮淚斬下一名梁山小卒首級,這場風波大有深意

宋江

宋江緊張,吳用平靜,眾好漢一言不發,奸臣不趁機鬧事,皇上草草放過

細讀之下,這段故事很有意思,按理說斬殺朝廷命官是非常嚴重的罪行,宋江剛剛得知也是“大驚”,當天責備小卒之際也是特別焦慮,說道:“他是朝延命官,我兀自懼他,你如何便把他來殺了!須是要連累我等眾人!俺如今方始奉詔去破大遼,未曾見尺寸之功,倒做了這等的勾當,如之奈何?”

可有些人的表現卻很是奇怪:首先,軍師吳用表現得很平靜,只輕描淡寫地告訴宋江該如何處理這件“棘手之事”。其次,他們所擔心的會藉機搬弄是非的奸人,如童貫高俅蔡京等人,發生此事之後居然全都特別“安靜”,只有直接主管部門“中書省”的官員建議皇帝“拿問宋江”。還有就是梁山眾好漢,作者一筆未提,可謂是“集體失聲”。

徵遼前夕,宋江揮淚斬下一名梁山小卒首級,這場風波大有深意

徽宗賜給梁山好漢酒肉

宋江為何焦慮?因為他一心想要向朝廷效忠,此回剛受招安,正是順心得意之時,卻出現了部卒殺官之事。一面要效忠皇帝,必須遵守國家法紀;一面又要顧全義氣,給兄弟們個交代,真真是騎虎難下!

吳用為何不急?因為他知道,小卒殺官雖是大事,但並不棘手,因為真正的主動權實際上掌握在梁山這邊。他們手握重兵,對京城構成巨大威脅。朝廷不可能因為這個事兒不依不饒,倘若把梁山眾人惹毛了,倒黴的反而是朝廷。

而眾奸賊對這麼大一件事全都默不作聲,也正是因為這個道理。他們最擔心的就是宋江等人再次造反,就算宋江始終表示忠於皇帝,但從沒表示過要忠於他們,萬一把梁山眾人逼急了,來個“清君側”,倒黴的可是他們。而且,從一開始獻計給皇帝讓梁山好漢徵遼,就是他們一舉兩得的一條毒計:一方面解除了邊境威脅,一方面又藉機消耗了梁山力量。眼下豈可因一個小小差官的性命,耽誤了“大事”!

最有趣的是,在整個事件中,梁山好漢們“集體失聲”。為什麼?因為這件事眾人無法表態。也許他們大多數人在心裡贊同小卒之言,同情小卒之死,但如果說出來,那便是違逆了大哥宋江。也許有少數人觀望,甚至也像宋江一樣想要為朝廷建一番功勳,但也不能直接站出來說“宋大哥殺卒殺的對”,那豈不是與其他兄弟們過不去?所以眾人乾脆全部保持沉默。

徵遼前夕,宋江揮淚斬下一名梁山小卒首級,這場風波大有深意

陳橋驛小卒自縊

陳橋驛,一個極其特殊的地點:太祖黃袍加身處

從殺官到殺卒,看似只是一起事件,但冥冥之中又彷彿是一個儀式。

士卒殺官,表達了梁山好漢對惡官、貪官的仇恨之心。

宋江殺卒,則是他代表全體梁山好漢,表示對大宋皇帝忠心不二,同時是與自己的“反賊”身份徹底告別。

特別是事發地點陳橋驛,這是一個尤其微妙的地方!

徵遼前夕,宋江揮淚斬下一名梁山小卒首級,這場風波大有深意

陳橋兵變,黃袍加身

陳橋驛,是大宋天子的“發家”之地。

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故事大家一定不陌生:

後周顯德七年,有傳言北漢與契丹(也就是遼)結成同盟,入侵邊境。 趙匡胤率領大軍從都城汴梁(今開封)出師抵禦,軍隊駐紮在陳橋驛(開封東北二十公里左右,今河南封丘東南的陳橋鎮)。當日,趙匡胤與眾將飲酒大罪,趙普 、石守信等將領趁機將早已準備好的黃龍袍披在他身上,擁立他做了新天子。隨後,前方戰報說北漢、契丹退兵,趙匡胤便帶兵回師汴梁。此時,只有七歲的周恭帝柴宗訓只好退位禪讓,就這樣,趙匡胤從孤兒寡母手中兵不血刃搶得了皇位。

對此一段歷史,清代學者趙翼一句點評得尤為經典:千秋疑案陳橋釋,一著黃袍便罷兵。

是啊,為什麼趙匡胤剛剛黃袍加身,北周和契丹的入侵之敵就撤退了?只能說明敵軍入侵的消息是“趙匡胤團隊”散佈的假消息,目的就是為趙匡胤奪權。

"

徵遼大軍未動,宋江陳橋驛滴淚斬小卒

宋江率領梁山好漢全夥受招安之後,被徽宗皇帝委派的第一項重大任務便是征討遼國。

眾豪傑在東京汴梁城外拔營起寨,可是剛剛走到距離京師不遠的陳橋驛,卻發生了一件意外之事。

當時,徽宗皇帝為表慰問之情,特命中書省委派官員送酒肉到宋江大營,犒賞三軍。沒想到這一夥差官平時貪汙慣了,所以連這御賜酒肉也要剋扣,一瓶酒變成了半瓶,肉一斤變成了十兩。

徵遼前夕,宋江揮淚斬下一名梁山小卒首級,這場風波大有深意

梁山大營中,項充、李袞麾下的一名小卒實在氣憤不過,就和差官頂撞起來,罵道:“都是你這等好利之徒,壞了朝延恩賞!”

差官一向作威作福,何況還頂著欽差的光環,哪兒把一名小卒放在眼裡,便賊長賊短地罵起來。可小卒在梁山瀟灑慣了,說道:“俺在梁山泊時,強似你的好漢,被我殺了萬千。量你這等賊官,直些甚鳥?”差官還不知好歹,喝道:“你敢殺我?”

徵遼前夕,宋江揮淚斬下一名梁山小卒首級,這場風波大有深意

小卒飛手一刀將他砍翻,又上前連剁幾刀,要了差官性命。這小卒倒也講究,站在差官屍首旁等待主帥發落。他哪知自己惹的大禍:梁山初受招安,寸功未立,先斬朝廷命官,這個責任可不是一個小卒能承擔的。

宋江得知大驚,連忙與吳用商議。到底吳用有智,他讓宋江一面按軍法處置小卒,一面寫表向中書省彙報請罪;更有關鍵一招:派戴宗火速入京,向朝中同情梁山的宿太尉稟報,讓宿太尉先行向皇帝說明實情,以免被奸人中傷。

宋江只得依計而行。他見到小卒後哭訴道:“我自從上梁山泊以來,大小兄弟不曾壞了一個,今日一身入官所管,寸步也由我不得。雖是你強氣未滅,使不的舊時性格。

小卒倒也懂事,痛飲一醉後上吊自盡。宋江斬下小卒首級。然後又把差官屍首厚殮,隨同請罪表章一起上報。

朝廷那邊,中書院向徽宗稟明此事,要皇帝立即拿問宋江等人。可是徽宗已得到宿太尉稟報,反倒責備中書院用人不利,居然剋扣酒肉。又說宋江已將犯事小卒處死,權且記下罪責,等到他徵遼之後再酌情發落。

宋江得知天子恕罪,便將小卒首級示眾,又對著屍首大哭了一場。

一場風波就這樣平息了。

徵遼前夕,宋江揮淚斬下一名梁山小卒首級,這場風波大有深意

宋江

宋江緊張,吳用平靜,眾好漢一言不發,奸臣不趁機鬧事,皇上草草放過

細讀之下,這段故事很有意思,按理說斬殺朝廷命官是非常嚴重的罪行,宋江剛剛得知也是“大驚”,當天責備小卒之際也是特別焦慮,說道:“他是朝延命官,我兀自懼他,你如何便把他來殺了!須是要連累我等眾人!俺如今方始奉詔去破大遼,未曾見尺寸之功,倒做了這等的勾當,如之奈何?”

可有些人的表現卻很是奇怪:首先,軍師吳用表現得很平靜,只輕描淡寫地告訴宋江該如何處理這件“棘手之事”。其次,他們所擔心的會藉機搬弄是非的奸人,如童貫高俅蔡京等人,發生此事之後居然全都特別“安靜”,只有直接主管部門“中書省”的官員建議皇帝“拿問宋江”。還有就是梁山眾好漢,作者一筆未提,可謂是“集體失聲”。

徵遼前夕,宋江揮淚斬下一名梁山小卒首級,這場風波大有深意

徽宗賜給梁山好漢酒肉

宋江為何焦慮?因為他一心想要向朝廷效忠,此回剛受招安,正是順心得意之時,卻出現了部卒殺官之事。一面要效忠皇帝,必須遵守國家法紀;一面又要顧全義氣,給兄弟們個交代,真真是騎虎難下!

吳用為何不急?因為他知道,小卒殺官雖是大事,但並不棘手,因為真正的主動權實際上掌握在梁山這邊。他們手握重兵,對京城構成巨大威脅。朝廷不可能因為這個事兒不依不饒,倘若把梁山眾人惹毛了,倒黴的反而是朝廷。

而眾奸賊對這麼大一件事全都默不作聲,也正是因為這個道理。他們最擔心的就是宋江等人再次造反,就算宋江始終表示忠於皇帝,但從沒表示過要忠於他們,萬一把梁山眾人逼急了,來個“清君側”,倒黴的可是他們。而且,從一開始獻計給皇帝讓梁山好漢徵遼,就是他們一舉兩得的一條毒計:一方面解除了邊境威脅,一方面又藉機消耗了梁山力量。眼下豈可因一個小小差官的性命,耽誤了“大事”!

最有趣的是,在整個事件中,梁山好漢們“集體失聲”。為什麼?因為這件事眾人無法表態。也許他們大多數人在心裡贊同小卒之言,同情小卒之死,但如果說出來,那便是違逆了大哥宋江。也許有少數人觀望,甚至也像宋江一樣想要為朝廷建一番功勳,但也不能直接站出來說“宋大哥殺卒殺的對”,那豈不是與其他兄弟們過不去?所以眾人乾脆全部保持沉默。

徵遼前夕,宋江揮淚斬下一名梁山小卒首級,這場風波大有深意

陳橋驛小卒自縊

陳橋驛,一個極其特殊的地點:太祖黃袍加身處

從殺官到殺卒,看似只是一起事件,但冥冥之中又彷彿是一個儀式。

士卒殺官,表達了梁山好漢對惡官、貪官的仇恨之心。

宋江殺卒,則是他代表全體梁山好漢,表示對大宋皇帝忠心不二,同時是與自己的“反賊”身份徹底告別。

特別是事發地點陳橋驛,這是一個尤其微妙的地方!

徵遼前夕,宋江揮淚斬下一名梁山小卒首級,這場風波大有深意

陳橋兵變,黃袍加身

陳橋驛,是大宋天子的“發家”之地。

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故事大家一定不陌生:

後周顯德七年,有傳言北漢與契丹(也就是遼)結成同盟,入侵邊境。 趙匡胤率領大軍從都城汴梁(今開封)出師抵禦,軍隊駐紮在陳橋驛(開封東北二十公里左右,今河南封丘東南的陳橋鎮)。當日,趙匡胤與眾將飲酒大罪,趙普 、石守信等將領趁機將早已準備好的黃龍袍披在他身上,擁立他做了新天子。隨後,前方戰報說北漢、契丹退兵,趙匡胤便帶兵回師汴梁。此時,只有七歲的周恭帝柴宗訓只好退位禪讓,就這樣,趙匡胤從孤兒寡母手中兵不血刃搶得了皇位。

對此一段歷史,清代學者趙翼一句點評得尤為經典:千秋疑案陳橋釋,一著黃袍便罷兵。

是啊,為什麼趙匡胤剛剛黃袍加身,北周和契丹的入侵之敵就撤退了?只能說明敵軍入侵的消息是“趙匡胤團隊”散佈的假消息,目的就是為趙匡胤奪權。

徵遼前夕,宋江揮淚斬下一名梁山小卒首級,這場風波大有深意

宋太祖黃袍加身處

回顧了這段歷史,返回頭再看“宋江陳橋驛殺卒”便會有更深的理解。

對大宋天子宋徽宗來說,陳橋驛即是個妙處,也是個痛處,總之太敏感!

陳橋驛,是他老祖宗開創帝業的風水寶地;然而,如果有人同樣在這裡也上演一出“黃袍加身”大戲,那還真是要命。所以,當務之急,他一定要把宋江大軍“歡送”出去,越遠越好!殺個小差官那都不算事兒。

對於宋江來說,在陳橋驛殺卒則又具有特別的“儀式感”,這是他給徽宗的一篇宣言:表明自己絕對再無反叛之心,絕對效忠大宋朝廷。

"

徵遼大軍未動,宋江陳橋驛滴淚斬小卒

宋江率領梁山好漢全夥受招安之後,被徽宗皇帝委派的第一項重大任務便是征討遼國。

眾豪傑在東京汴梁城外拔營起寨,可是剛剛走到距離京師不遠的陳橋驛,卻發生了一件意外之事。

當時,徽宗皇帝為表慰問之情,特命中書省委派官員送酒肉到宋江大營,犒賞三軍。沒想到這一夥差官平時貪汙慣了,所以連這御賜酒肉也要剋扣,一瓶酒變成了半瓶,肉一斤變成了十兩。

徵遼前夕,宋江揮淚斬下一名梁山小卒首級,這場風波大有深意

梁山大營中,項充、李袞麾下的一名小卒實在氣憤不過,就和差官頂撞起來,罵道:“都是你這等好利之徒,壞了朝延恩賞!”

差官一向作威作福,何況還頂著欽差的光環,哪兒把一名小卒放在眼裡,便賊長賊短地罵起來。可小卒在梁山瀟灑慣了,說道:“俺在梁山泊時,強似你的好漢,被我殺了萬千。量你這等賊官,直些甚鳥?”差官還不知好歹,喝道:“你敢殺我?”

徵遼前夕,宋江揮淚斬下一名梁山小卒首級,這場風波大有深意

小卒飛手一刀將他砍翻,又上前連剁幾刀,要了差官性命。這小卒倒也講究,站在差官屍首旁等待主帥發落。他哪知自己惹的大禍:梁山初受招安,寸功未立,先斬朝廷命官,這個責任可不是一個小卒能承擔的。

宋江得知大驚,連忙與吳用商議。到底吳用有智,他讓宋江一面按軍法處置小卒,一面寫表向中書省彙報請罪;更有關鍵一招:派戴宗火速入京,向朝中同情梁山的宿太尉稟報,讓宿太尉先行向皇帝說明實情,以免被奸人中傷。

宋江只得依計而行。他見到小卒後哭訴道:“我自從上梁山泊以來,大小兄弟不曾壞了一個,今日一身入官所管,寸步也由我不得。雖是你強氣未滅,使不的舊時性格。

小卒倒也懂事,痛飲一醉後上吊自盡。宋江斬下小卒首級。然後又把差官屍首厚殮,隨同請罪表章一起上報。

朝廷那邊,中書院向徽宗稟明此事,要皇帝立即拿問宋江等人。可是徽宗已得到宿太尉稟報,反倒責備中書院用人不利,居然剋扣酒肉。又說宋江已將犯事小卒處死,權且記下罪責,等到他徵遼之後再酌情發落。

宋江得知天子恕罪,便將小卒首級示眾,又對著屍首大哭了一場。

一場風波就這樣平息了。

徵遼前夕,宋江揮淚斬下一名梁山小卒首級,這場風波大有深意

宋江

宋江緊張,吳用平靜,眾好漢一言不發,奸臣不趁機鬧事,皇上草草放過

細讀之下,這段故事很有意思,按理說斬殺朝廷命官是非常嚴重的罪行,宋江剛剛得知也是“大驚”,當天責備小卒之際也是特別焦慮,說道:“他是朝延命官,我兀自懼他,你如何便把他來殺了!須是要連累我等眾人!俺如今方始奉詔去破大遼,未曾見尺寸之功,倒做了這等的勾當,如之奈何?”

可有些人的表現卻很是奇怪:首先,軍師吳用表現得很平靜,只輕描淡寫地告訴宋江該如何處理這件“棘手之事”。其次,他們所擔心的會藉機搬弄是非的奸人,如童貫高俅蔡京等人,發生此事之後居然全都特別“安靜”,只有直接主管部門“中書省”的官員建議皇帝“拿問宋江”。還有就是梁山眾好漢,作者一筆未提,可謂是“集體失聲”。

徵遼前夕,宋江揮淚斬下一名梁山小卒首級,這場風波大有深意

徽宗賜給梁山好漢酒肉

宋江為何焦慮?因為他一心想要向朝廷效忠,此回剛受招安,正是順心得意之時,卻出現了部卒殺官之事。一面要效忠皇帝,必須遵守國家法紀;一面又要顧全義氣,給兄弟們個交代,真真是騎虎難下!

吳用為何不急?因為他知道,小卒殺官雖是大事,但並不棘手,因為真正的主動權實際上掌握在梁山這邊。他們手握重兵,對京城構成巨大威脅。朝廷不可能因為這個事兒不依不饒,倘若把梁山眾人惹毛了,倒黴的反而是朝廷。

而眾奸賊對這麼大一件事全都默不作聲,也正是因為這個道理。他們最擔心的就是宋江等人再次造反,就算宋江始終表示忠於皇帝,但從沒表示過要忠於他們,萬一把梁山眾人逼急了,來個“清君側”,倒黴的可是他們。而且,從一開始獻計給皇帝讓梁山好漢徵遼,就是他們一舉兩得的一條毒計:一方面解除了邊境威脅,一方面又藉機消耗了梁山力量。眼下豈可因一個小小差官的性命,耽誤了“大事”!

最有趣的是,在整個事件中,梁山好漢們“集體失聲”。為什麼?因為這件事眾人無法表態。也許他們大多數人在心裡贊同小卒之言,同情小卒之死,但如果說出來,那便是違逆了大哥宋江。也許有少數人觀望,甚至也像宋江一樣想要為朝廷建一番功勳,但也不能直接站出來說“宋大哥殺卒殺的對”,那豈不是與其他兄弟們過不去?所以眾人乾脆全部保持沉默。

徵遼前夕,宋江揮淚斬下一名梁山小卒首級,這場風波大有深意

陳橋驛小卒自縊

陳橋驛,一個極其特殊的地點:太祖黃袍加身處

從殺官到殺卒,看似只是一起事件,但冥冥之中又彷彿是一個儀式。

士卒殺官,表達了梁山好漢對惡官、貪官的仇恨之心。

宋江殺卒,則是他代表全體梁山好漢,表示對大宋皇帝忠心不二,同時是與自己的“反賊”身份徹底告別。

特別是事發地點陳橋驛,這是一個尤其微妙的地方!

徵遼前夕,宋江揮淚斬下一名梁山小卒首級,這場風波大有深意

陳橋兵變,黃袍加身

陳橋驛,是大宋天子的“發家”之地。

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故事大家一定不陌生:

後周顯德七年,有傳言北漢與契丹(也就是遼)結成同盟,入侵邊境。 趙匡胤率領大軍從都城汴梁(今開封)出師抵禦,軍隊駐紮在陳橋驛(開封東北二十公里左右,今河南封丘東南的陳橋鎮)。當日,趙匡胤與眾將飲酒大罪,趙普 、石守信等將領趁機將早已準備好的黃龍袍披在他身上,擁立他做了新天子。隨後,前方戰報說北漢、契丹退兵,趙匡胤便帶兵回師汴梁。此時,只有七歲的周恭帝柴宗訓只好退位禪讓,就這樣,趙匡胤從孤兒寡母手中兵不血刃搶得了皇位。

對此一段歷史,清代學者趙翼一句點評得尤為經典:千秋疑案陳橋釋,一著黃袍便罷兵。

是啊,為什麼趙匡胤剛剛黃袍加身,北周和契丹的入侵之敵就撤退了?只能說明敵軍入侵的消息是“趙匡胤團隊”散佈的假消息,目的就是為趙匡胤奪權。

徵遼前夕,宋江揮淚斬下一名梁山小卒首級,這場風波大有深意

宋太祖黃袍加身處

回顧了這段歷史,返回頭再看“宋江陳橋驛殺卒”便會有更深的理解。

對大宋天子宋徽宗來說,陳橋驛即是個妙處,也是個痛處,總之太敏感!

陳橋驛,是他老祖宗開創帝業的風水寶地;然而,如果有人同樣在這裡也上演一出“黃袍加身”大戲,那還真是要命。所以,當務之急,他一定要把宋江大軍“歡送”出去,越遠越好!殺個小差官那都不算事兒。

對於宋江來說,在陳橋驛殺卒則又具有特別的“儀式感”,這是他給徽宗的一篇宣言:表明自己絕對再無反叛之心,絕對效忠大宋朝廷。

徵遼前夕,宋江揮淚斬下一名梁山小卒首級,這場風波大有深意

陳橋驛

一個美麗的夢境:徵遼大獲全勝

宋江陳橋驛殺卒除了有向徽宗效忠之意,還有一層特別具有“正能量”的含義:誓師血戰!

既然殺卒是向皇帝保證絕不內亂,那麼,也就意味著大軍將會一力向前,誓與遼軍血戰到底!

自後周至宋,契丹(遼)始終是邊境的勁敵。宋朝在與契丹近百年征戰中,一直勝少負多,在宋真宗年間,更是簽訂了恥辱的“澶淵之盟”。其中關鍵一條是,宋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

就這樣北宋用金錢買來了“和平”,卻也導致整個朝代始終“武力疲憊”、“忘戰去兵”

"

徵遼大軍未動,宋江陳橋驛滴淚斬小卒

宋江率領梁山好漢全夥受招安之後,被徽宗皇帝委派的第一項重大任務便是征討遼國。

眾豪傑在東京汴梁城外拔營起寨,可是剛剛走到距離京師不遠的陳橋驛,卻發生了一件意外之事。

當時,徽宗皇帝為表慰問之情,特命中書省委派官員送酒肉到宋江大營,犒賞三軍。沒想到這一夥差官平時貪汙慣了,所以連這御賜酒肉也要剋扣,一瓶酒變成了半瓶,肉一斤變成了十兩。

徵遼前夕,宋江揮淚斬下一名梁山小卒首級,這場風波大有深意

梁山大營中,項充、李袞麾下的一名小卒實在氣憤不過,就和差官頂撞起來,罵道:“都是你這等好利之徒,壞了朝延恩賞!”

差官一向作威作福,何況還頂著欽差的光環,哪兒把一名小卒放在眼裡,便賊長賊短地罵起來。可小卒在梁山瀟灑慣了,說道:“俺在梁山泊時,強似你的好漢,被我殺了萬千。量你這等賊官,直些甚鳥?”差官還不知好歹,喝道:“你敢殺我?”

徵遼前夕,宋江揮淚斬下一名梁山小卒首級,這場風波大有深意

小卒飛手一刀將他砍翻,又上前連剁幾刀,要了差官性命。這小卒倒也講究,站在差官屍首旁等待主帥發落。他哪知自己惹的大禍:梁山初受招安,寸功未立,先斬朝廷命官,這個責任可不是一個小卒能承擔的。

宋江得知大驚,連忙與吳用商議。到底吳用有智,他讓宋江一面按軍法處置小卒,一面寫表向中書省彙報請罪;更有關鍵一招:派戴宗火速入京,向朝中同情梁山的宿太尉稟報,讓宿太尉先行向皇帝說明實情,以免被奸人中傷。

宋江只得依計而行。他見到小卒後哭訴道:“我自從上梁山泊以來,大小兄弟不曾壞了一個,今日一身入官所管,寸步也由我不得。雖是你強氣未滅,使不的舊時性格。

小卒倒也懂事,痛飲一醉後上吊自盡。宋江斬下小卒首級。然後又把差官屍首厚殮,隨同請罪表章一起上報。

朝廷那邊,中書院向徽宗稟明此事,要皇帝立即拿問宋江等人。可是徽宗已得到宿太尉稟報,反倒責備中書院用人不利,居然剋扣酒肉。又說宋江已將犯事小卒處死,權且記下罪責,等到他徵遼之後再酌情發落。

宋江得知天子恕罪,便將小卒首級示眾,又對著屍首大哭了一場。

一場風波就這樣平息了。

徵遼前夕,宋江揮淚斬下一名梁山小卒首級,這場風波大有深意

宋江

宋江緊張,吳用平靜,眾好漢一言不發,奸臣不趁機鬧事,皇上草草放過

細讀之下,這段故事很有意思,按理說斬殺朝廷命官是非常嚴重的罪行,宋江剛剛得知也是“大驚”,當天責備小卒之際也是特別焦慮,說道:“他是朝延命官,我兀自懼他,你如何便把他來殺了!須是要連累我等眾人!俺如今方始奉詔去破大遼,未曾見尺寸之功,倒做了這等的勾當,如之奈何?”

可有些人的表現卻很是奇怪:首先,軍師吳用表現得很平靜,只輕描淡寫地告訴宋江該如何處理這件“棘手之事”。其次,他們所擔心的會藉機搬弄是非的奸人,如童貫高俅蔡京等人,發生此事之後居然全都特別“安靜”,只有直接主管部門“中書省”的官員建議皇帝“拿問宋江”。還有就是梁山眾好漢,作者一筆未提,可謂是“集體失聲”。

徵遼前夕,宋江揮淚斬下一名梁山小卒首級,這場風波大有深意

徽宗賜給梁山好漢酒肉

宋江為何焦慮?因為他一心想要向朝廷效忠,此回剛受招安,正是順心得意之時,卻出現了部卒殺官之事。一面要效忠皇帝,必須遵守國家法紀;一面又要顧全義氣,給兄弟們個交代,真真是騎虎難下!

吳用為何不急?因為他知道,小卒殺官雖是大事,但並不棘手,因為真正的主動權實際上掌握在梁山這邊。他們手握重兵,對京城構成巨大威脅。朝廷不可能因為這個事兒不依不饒,倘若把梁山眾人惹毛了,倒黴的反而是朝廷。

而眾奸賊對這麼大一件事全都默不作聲,也正是因為這個道理。他們最擔心的就是宋江等人再次造反,就算宋江始終表示忠於皇帝,但從沒表示過要忠於他們,萬一把梁山眾人逼急了,來個“清君側”,倒黴的可是他們。而且,從一開始獻計給皇帝讓梁山好漢徵遼,就是他們一舉兩得的一條毒計:一方面解除了邊境威脅,一方面又藉機消耗了梁山力量。眼下豈可因一個小小差官的性命,耽誤了“大事”!

最有趣的是,在整個事件中,梁山好漢們“集體失聲”。為什麼?因為這件事眾人無法表態。也許他們大多數人在心裡贊同小卒之言,同情小卒之死,但如果說出來,那便是違逆了大哥宋江。也許有少數人觀望,甚至也像宋江一樣想要為朝廷建一番功勳,但也不能直接站出來說“宋大哥殺卒殺的對”,那豈不是與其他兄弟們過不去?所以眾人乾脆全部保持沉默。

徵遼前夕,宋江揮淚斬下一名梁山小卒首級,這場風波大有深意

陳橋驛小卒自縊

陳橋驛,一個極其特殊的地點:太祖黃袍加身處

從殺官到殺卒,看似只是一起事件,但冥冥之中又彷彿是一個儀式。

士卒殺官,表達了梁山好漢對惡官、貪官的仇恨之心。

宋江殺卒,則是他代表全體梁山好漢,表示對大宋皇帝忠心不二,同時是與自己的“反賊”身份徹底告別。

特別是事發地點陳橋驛,這是一個尤其微妙的地方!

徵遼前夕,宋江揮淚斬下一名梁山小卒首級,這場風波大有深意

陳橋兵變,黃袍加身

陳橋驛,是大宋天子的“發家”之地。

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故事大家一定不陌生:

後周顯德七年,有傳言北漢與契丹(也就是遼)結成同盟,入侵邊境。 趙匡胤率領大軍從都城汴梁(今開封)出師抵禦,軍隊駐紮在陳橋驛(開封東北二十公里左右,今河南封丘東南的陳橋鎮)。當日,趙匡胤與眾將飲酒大罪,趙普 、石守信等將領趁機將早已準備好的黃龍袍披在他身上,擁立他做了新天子。隨後,前方戰報說北漢、契丹退兵,趙匡胤便帶兵回師汴梁。此時,只有七歲的周恭帝柴宗訓只好退位禪讓,就這樣,趙匡胤從孤兒寡母手中兵不血刃搶得了皇位。

對此一段歷史,清代學者趙翼一句點評得尤為經典:千秋疑案陳橋釋,一著黃袍便罷兵。

是啊,為什麼趙匡胤剛剛黃袍加身,北周和契丹的入侵之敵就撤退了?只能說明敵軍入侵的消息是“趙匡胤團隊”散佈的假消息,目的就是為趙匡胤奪權。

徵遼前夕,宋江揮淚斬下一名梁山小卒首級,這場風波大有深意

宋太祖黃袍加身處

回顧了這段歷史,返回頭再看“宋江陳橋驛殺卒”便會有更深的理解。

對大宋天子宋徽宗來說,陳橋驛即是個妙處,也是個痛處,總之太敏感!

陳橋驛,是他老祖宗開創帝業的風水寶地;然而,如果有人同樣在這裡也上演一出“黃袍加身”大戲,那還真是要命。所以,當務之急,他一定要把宋江大軍“歡送”出去,越遠越好!殺個小差官那都不算事兒。

對於宋江來說,在陳橋驛殺卒則又具有特別的“儀式感”,這是他給徽宗的一篇宣言:表明自己絕對再無反叛之心,絕對效忠大宋朝廷。

徵遼前夕,宋江揮淚斬下一名梁山小卒首級,這場風波大有深意

陳橋驛

一個美麗的夢境:徵遼大獲全勝

宋江陳橋驛殺卒除了有向徽宗效忠之意,還有一層特別具有“正能量”的含義:誓師血戰!

既然殺卒是向皇帝保證絕不內亂,那麼,也就意味著大軍將會一力向前,誓與遼軍血戰到底!

自後周至宋,契丹(遼)始終是邊境的勁敵。宋朝在與契丹近百年征戰中,一直勝少負多,在宋真宗年間,更是簽訂了恥辱的“澶淵之盟”。其中關鍵一條是,宋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

就這樣北宋用金錢買來了“和平”,卻也導致整個朝代始終“武力疲憊”、“忘戰去兵”

徵遼前夕,宋江揮淚斬下一名梁山小卒首級,這場風波大有深意

澶淵之盟

在小說中,一開始宋軍跟遼軍作戰也是不堪一擊,如同“擔雪填井”一般,這其實就是歷史上宋軍的真實寫照。而當宋江陳橋驛殺卒之後,梁山兵馬遠征挺近,戰局便徹底逆轉,遼軍最終大敗,只得獻表納降。

可以說,《水滸》為讀者編造了一場夢境:在這場美夢之中,宋軍威武雄壯,遼軍則落花流水,真可謂一雪宋國對遼的恥辱戰史。

自然,梁山好漢徵遼一事並不見於正史,但要說這段故事完全出於想象也不夠客觀。畢竟歷史上,正是因為金和北宋兩軍夾攻,才導致遼國滅亡,其發生的時間又恰好是在宋徽宗時代。想來,小說作者應該是吸收了當時一些真實的歷史片段,最終加工虛構了這段故事。

"

徵遼大軍未動,宋江陳橋驛滴淚斬小卒

宋江率領梁山好漢全夥受招安之後,被徽宗皇帝委派的第一項重大任務便是征討遼國。

眾豪傑在東京汴梁城外拔營起寨,可是剛剛走到距離京師不遠的陳橋驛,卻發生了一件意外之事。

當時,徽宗皇帝為表慰問之情,特命中書省委派官員送酒肉到宋江大營,犒賞三軍。沒想到這一夥差官平時貪汙慣了,所以連這御賜酒肉也要剋扣,一瓶酒變成了半瓶,肉一斤變成了十兩。

徵遼前夕,宋江揮淚斬下一名梁山小卒首級,這場風波大有深意

梁山大營中,項充、李袞麾下的一名小卒實在氣憤不過,就和差官頂撞起來,罵道:“都是你這等好利之徒,壞了朝延恩賞!”

差官一向作威作福,何況還頂著欽差的光環,哪兒把一名小卒放在眼裡,便賊長賊短地罵起來。可小卒在梁山瀟灑慣了,說道:“俺在梁山泊時,強似你的好漢,被我殺了萬千。量你這等賊官,直些甚鳥?”差官還不知好歹,喝道:“你敢殺我?”

徵遼前夕,宋江揮淚斬下一名梁山小卒首級,這場風波大有深意

小卒飛手一刀將他砍翻,又上前連剁幾刀,要了差官性命。這小卒倒也講究,站在差官屍首旁等待主帥發落。他哪知自己惹的大禍:梁山初受招安,寸功未立,先斬朝廷命官,這個責任可不是一個小卒能承擔的。

宋江得知大驚,連忙與吳用商議。到底吳用有智,他讓宋江一面按軍法處置小卒,一面寫表向中書省彙報請罪;更有關鍵一招:派戴宗火速入京,向朝中同情梁山的宿太尉稟報,讓宿太尉先行向皇帝說明實情,以免被奸人中傷。

宋江只得依計而行。他見到小卒後哭訴道:“我自從上梁山泊以來,大小兄弟不曾壞了一個,今日一身入官所管,寸步也由我不得。雖是你強氣未滅,使不的舊時性格。

小卒倒也懂事,痛飲一醉後上吊自盡。宋江斬下小卒首級。然後又把差官屍首厚殮,隨同請罪表章一起上報。

朝廷那邊,中書院向徽宗稟明此事,要皇帝立即拿問宋江等人。可是徽宗已得到宿太尉稟報,反倒責備中書院用人不利,居然剋扣酒肉。又說宋江已將犯事小卒處死,權且記下罪責,等到他徵遼之後再酌情發落。

宋江得知天子恕罪,便將小卒首級示眾,又對著屍首大哭了一場。

一場風波就這樣平息了。

徵遼前夕,宋江揮淚斬下一名梁山小卒首級,這場風波大有深意

宋江

宋江緊張,吳用平靜,眾好漢一言不發,奸臣不趁機鬧事,皇上草草放過

細讀之下,這段故事很有意思,按理說斬殺朝廷命官是非常嚴重的罪行,宋江剛剛得知也是“大驚”,當天責備小卒之際也是特別焦慮,說道:“他是朝延命官,我兀自懼他,你如何便把他來殺了!須是要連累我等眾人!俺如今方始奉詔去破大遼,未曾見尺寸之功,倒做了這等的勾當,如之奈何?”

可有些人的表現卻很是奇怪:首先,軍師吳用表現得很平靜,只輕描淡寫地告訴宋江該如何處理這件“棘手之事”。其次,他們所擔心的會藉機搬弄是非的奸人,如童貫高俅蔡京等人,發生此事之後居然全都特別“安靜”,只有直接主管部門“中書省”的官員建議皇帝“拿問宋江”。還有就是梁山眾好漢,作者一筆未提,可謂是“集體失聲”。

徵遼前夕,宋江揮淚斬下一名梁山小卒首級,這場風波大有深意

徽宗賜給梁山好漢酒肉

宋江為何焦慮?因為他一心想要向朝廷效忠,此回剛受招安,正是順心得意之時,卻出現了部卒殺官之事。一面要效忠皇帝,必須遵守國家法紀;一面又要顧全義氣,給兄弟們個交代,真真是騎虎難下!

吳用為何不急?因為他知道,小卒殺官雖是大事,但並不棘手,因為真正的主動權實際上掌握在梁山這邊。他們手握重兵,對京城構成巨大威脅。朝廷不可能因為這個事兒不依不饒,倘若把梁山眾人惹毛了,倒黴的反而是朝廷。

而眾奸賊對這麼大一件事全都默不作聲,也正是因為這個道理。他們最擔心的就是宋江等人再次造反,就算宋江始終表示忠於皇帝,但從沒表示過要忠於他們,萬一把梁山眾人逼急了,來個“清君側”,倒黴的可是他們。而且,從一開始獻計給皇帝讓梁山好漢徵遼,就是他們一舉兩得的一條毒計:一方面解除了邊境威脅,一方面又藉機消耗了梁山力量。眼下豈可因一個小小差官的性命,耽誤了“大事”!

最有趣的是,在整個事件中,梁山好漢們“集體失聲”。為什麼?因為這件事眾人無法表態。也許他們大多數人在心裡贊同小卒之言,同情小卒之死,但如果說出來,那便是違逆了大哥宋江。也許有少數人觀望,甚至也像宋江一樣想要為朝廷建一番功勳,但也不能直接站出來說“宋大哥殺卒殺的對”,那豈不是與其他兄弟們過不去?所以眾人乾脆全部保持沉默。

徵遼前夕,宋江揮淚斬下一名梁山小卒首級,這場風波大有深意

陳橋驛小卒自縊

陳橋驛,一個極其特殊的地點:太祖黃袍加身處

從殺官到殺卒,看似只是一起事件,但冥冥之中又彷彿是一個儀式。

士卒殺官,表達了梁山好漢對惡官、貪官的仇恨之心。

宋江殺卒,則是他代表全體梁山好漢,表示對大宋皇帝忠心不二,同時是與自己的“反賊”身份徹底告別。

特別是事發地點陳橋驛,這是一個尤其微妙的地方!

徵遼前夕,宋江揮淚斬下一名梁山小卒首級,這場風波大有深意

陳橋兵變,黃袍加身

陳橋驛,是大宋天子的“發家”之地。

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故事大家一定不陌生:

後周顯德七年,有傳言北漢與契丹(也就是遼)結成同盟,入侵邊境。 趙匡胤率領大軍從都城汴梁(今開封)出師抵禦,軍隊駐紮在陳橋驛(開封東北二十公里左右,今河南封丘東南的陳橋鎮)。當日,趙匡胤與眾將飲酒大罪,趙普 、石守信等將領趁機將早已準備好的黃龍袍披在他身上,擁立他做了新天子。隨後,前方戰報說北漢、契丹退兵,趙匡胤便帶兵回師汴梁。此時,只有七歲的周恭帝柴宗訓只好退位禪讓,就這樣,趙匡胤從孤兒寡母手中兵不血刃搶得了皇位。

對此一段歷史,清代學者趙翼一句點評得尤為經典:千秋疑案陳橋釋,一著黃袍便罷兵。

是啊,為什麼趙匡胤剛剛黃袍加身,北周和契丹的入侵之敵就撤退了?只能說明敵軍入侵的消息是“趙匡胤團隊”散佈的假消息,目的就是為趙匡胤奪權。

徵遼前夕,宋江揮淚斬下一名梁山小卒首級,這場風波大有深意

宋太祖黃袍加身處

回顧了這段歷史,返回頭再看“宋江陳橋驛殺卒”便會有更深的理解。

對大宋天子宋徽宗來說,陳橋驛即是個妙處,也是個痛處,總之太敏感!

陳橋驛,是他老祖宗開創帝業的風水寶地;然而,如果有人同樣在這裡也上演一出“黃袍加身”大戲,那還真是要命。所以,當務之急,他一定要把宋江大軍“歡送”出去,越遠越好!殺個小差官那都不算事兒。

對於宋江來說,在陳橋驛殺卒則又具有特別的“儀式感”,這是他給徽宗的一篇宣言:表明自己絕對再無反叛之心,絕對效忠大宋朝廷。

徵遼前夕,宋江揮淚斬下一名梁山小卒首級,這場風波大有深意

陳橋驛

一個美麗的夢境:徵遼大獲全勝

宋江陳橋驛殺卒除了有向徽宗效忠之意,還有一層特別具有“正能量”的含義:誓師血戰!

既然殺卒是向皇帝保證絕不內亂,那麼,也就意味著大軍將會一力向前,誓與遼軍血戰到底!

自後周至宋,契丹(遼)始終是邊境的勁敵。宋朝在與契丹近百年征戰中,一直勝少負多,在宋真宗年間,更是簽訂了恥辱的“澶淵之盟”。其中關鍵一條是,宋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

就這樣北宋用金錢買來了“和平”,卻也導致整個朝代始終“武力疲憊”、“忘戰去兵”

徵遼前夕,宋江揮淚斬下一名梁山小卒首級,這場風波大有深意

澶淵之盟

在小說中,一開始宋軍跟遼軍作戰也是不堪一擊,如同“擔雪填井”一般,這其實就是歷史上宋軍的真實寫照。而當宋江陳橋驛殺卒之後,梁山兵馬遠征挺近,戰局便徹底逆轉,遼軍最終大敗,只得獻表納降。

可以說,《水滸》為讀者編造了一場夢境:在這場美夢之中,宋軍威武雄壯,遼軍則落花流水,真可謂一雪宋國對遼的恥辱戰史。

自然,梁山好漢徵遼一事並不見於正史,但要說這段故事完全出於想象也不夠客觀。畢竟歷史上,正是因為金和北宋兩軍夾攻,才導致遼國滅亡,其發生的時間又恰好是在宋徽宗時代。想來,小說作者應該是吸收了當時一些真實的歷史片段,最終加工虛構了這段故事。

徵遼前夕,宋江揮淚斬下一名梁山小卒首級,這場風波大有深意

《水滸傳》中,遼國向大宋投降

不得不說,這段“宋江陳橋驛殺卒”故事雖說純屬虛構,卻強烈地表達了作者的一種心境:

第一,要殺盡那些禍國殃民的貪官蛀蟲!

第二,要有一支威武之師,所向披靡,一雪國恥,保家衛國!

參考書目:容與堂本《水滸傳》(上海古籍出版社),《廿二史劄記校正》(中華書局)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