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八百年來,​司馬懿​之墓為何從未被盜?只因他留下一個祖訓'

"

提起司馬懿,大多數人都不陌生,他字仲達,是司馬防之子,是河內溫縣人氏,因少有大才而聞名,年僅二十歲便得到了曹操的徵召。最開始他並不想赴任,甚至不惜裝病,後來受到曹操威脅,無奈加入了曹魏陣營。結果鷹視狼顧的他,最終果如曹操所料,架空了魏室,他的孫子司馬炎更是以晉代魏,也就是說,他成為了整個三國時代,最大的贏家,畢竟彼時所有成大事者,只有他並非一方諸侯。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他在人們心目中,一直是老謀深算的形象。

"

提起司馬懿,大多數人都不陌生,他字仲達,是司馬防之子,是河內溫縣人氏,因少有大才而聞名,年僅二十歲便得到了曹操的徵召。最開始他並不想赴任,甚至不惜裝病,後來受到曹操威脅,無奈加入了曹魏陣營。結果鷹視狼顧的他,最終果如曹操所料,架空了魏室,他的孫子司馬炎更是以晉代魏,也就是說,他成為了整個三國時代,最大的贏家,畢竟彼時所有成大事者,只有他並非一方諸侯。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他在人們心目中,一直是老謀深算的形象。

一千八百年來,​司馬懿​之墓為何從未被盜?只因他留下一個祖訓

後來,經過《軍師聯盟》,以及《三國機密》等影視作品的影響,人們對他的這一印象逐漸改觀,甚至從他的“人生”中,品出了很多無奈。除開他到底是一向不甘屈居人下,還是受亂世所迫,逐漸黑化不談,人們對他較為深刻的印象,還有一點,那就是他是諸葛亮的勁敵。其實這種說法並沒有錯——從演義角度講,諸葛亮六出祁山,皆由他抵禦,兩人之間互有勝負;從正史角度講,他雖只抵禦了諸葛亮最後兩次北伐,兩人卻也算棋逢對手,將遇良才——第一次諸葛亮派魏延等人,拿下了陰平、武功,射殺名將張郃,斬殺三千;第二次司馬懿選擇固守,將諸葛亮耗死在了五丈原。


"

提起司馬懿,大多數人都不陌生,他字仲達,是司馬防之子,是河內溫縣人氏,因少有大才而聞名,年僅二十歲便得到了曹操的徵召。最開始他並不想赴任,甚至不惜裝病,後來受到曹操威脅,無奈加入了曹魏陣營。結果鷹視狼顧的他,最終果如曹操所料,架空了魏室,他的孫子司馬炎更是以晉代魏,也就是說,他成為了整個三國時代,最大的贏家,畢竟彼時所有成大事者,只有他並非一方諸侯。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他在人們心目中,一直是老謀深算的形象。

一千八百年來,​司馬懿​之墓為何從未被盜?只因他留下一個祖訓

後來,經過《軍師聯盟》,以及《三國機密》等影視作品的影響,人們對他的這一印象逐漸改觀,甚至從他的“人生”中,品出了很多無奈。除開他到底是一向不甘屈居人下,還是受亂世所迫,逐漸黑化不談,人們對他較為深刻的印象,還有一點,那就是他是諸葛亮的勁敵。其實這種說法並沒有錯——從演義角度講,諸葛亮六出祁山,皆由他抵禦,兩人之間互有勝負;從正史角度講,他雖只抵禦了諸葛亮最後兩次北伐,兩人卻也算棋逢對手,將遇良才——第一次諸葛亮派魏延等人,拿下了陰平、武功,射殺名將張郃,斬殺三千;第二次司馬懿選擇固守,將諸葛亮耗死在了五丈原。


一千八百年來,​司馬懿​之墓為何從未被盜?只因他留下一個祖訓

不過他們雖然處於不同的陣營,是對立狀態,而且曾對陣沙場,但是這並不影響司馬懿對諸葛亮的欣賞,他曾評價諸葛亮說,“真乃天下奇才也!”另外,他的臨終遺令,也曾效仿諸葛亮,並給後人留下了一個難題。這是怎麼回事呢?


"

提起司馬懿,大多數人都不陌生,他字仲達,是司馬防之子,是河內溫縣人氏,因少有大才而聞名,年僅二十歲便得到了曹操的徵召。最開始他並不想赴任,甚至不惜裝病,後來受到曹操威脅,無奈加入了曹魏陣營。結果鷹視狼顧的他,最終果如曹操所料,架空了魏室,他的孫子司馬炎更是以晉代魏,也就是說,他成為了整個三國時代,最大的贏家,畢竟彼時所有成大事者,只有他並非一方諸侯。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他在人們心目中,一直是老謀深算的形象。

一千八百年來,​司馬懿​之墓為何從未被盜?只因他留下一個祖訓

後來,經過《軍師聯盟》,以及《三國機密》等影視作品的影響,人們對他的這一印象逐漸改觀,甚至從他的“人生”中,品出了很多無奈。除開他到底是一向不甘屈居人下,還是受亂世所迫,逐漸黑化不談,人們對他較為深刻的印象,還有一點,那就是他是諸葛亮的勁敵。其實這種說法並沒有錯——從演義角度講,諸葛亮六出祁山,皆由他抵禦,兩人之間互有勝負;從正史角度講,他雖只抵禦了諸葛亮最後兩次北伐,兩人卻也算棋逢對手,將遇良才——第一次諸葛亮派魏延等人,拿下了陰平、武功,射殺名將張郃,斬殺三千;第二次司馬懿選擇固守,將諸葛亮耗死在了五丈原。


一千八百年來,​司馬懿​之墓為何從未被盜?只因他留下一個祖訓

不過他們雖然處於不同的陣營,是對立狀態,而且曾對陣沙場,但是這並不影響司馬懿對諸葛亮的欣賞,他曾評價諸葛亮說,“真乃天下奇才也!”另外,他的臨終遺令,也曾效仿諸葛亮,並給後人留下了一個難題。這是怎麼回事呢?


一千八百年來,​司馬懿​之墓為何從未被盜?只因他留下一個祖訓

這還要從他的陵墓說起,一千八百年過去了,三國很多人物的陵墓都曾被盜墓賊“光顧”,例如袁紹墓等,可是司馬懿之墓被盜的消息,卻從未傳出。這是為什麼呢?難不成他在墓中設置了什麼機關,或者他的陵墓會發生什麼神蹟嗎?答案是否定的,不管是墓中有機關,還是發生神蹟,其實都是一種傳說罷了,那麼為何司馬懿之墓從未被盜呢?司馬懿也不是什麼德高望重的人物,不會使盜墓賊不忍下手呀。

"

提起司馬懿,大多數人都不陌生,他字仲達,是司馬防之子,是河內溫縣人氏,因少有大才而聞名,年僅二十歲便得到了曹操的徵召。最開始他並不想赴任,甚至不惜裝病,後來受到曹操威脅,無奈加入了曹魏陣營。結果鷹視狼顧的他,最終果如曹操所料,架空了魏室,他的孫子司馬炎更是以晉代魏,也就是說,他成為了整個三國時代,最大的贏家,畢竟彼時所有成大事者,只有他並非一方諸侯。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他在人們心目中,一直是老謀深算的形象。

一千八百年來,​司馬懿​之墓為何從未被盜?只因他留下一個祖訓

後來,經過《軍師聯盟》,以及《三國機密》等影視作品的影響,人們對他的這一印象逐漸改觀,甚至從他的“人生”中,品出了很多無奈。除開他到底是一向不甘屈居人下,還是受亂世所迫,逐漸黑化不談,人們對他較為深刻的印象,還有一點,那就是他是諸葛亮的勁敵。其實這種說法並沒有錯——從演義角度講,諸葛亮六出祁山,皆由他抵禦,兩人之間互有勝負;從正史角度講,他雖只抵禦了諸葛亮最後兩次北伐,兩人卻也算棋逢對手,將遇良才——第一次諸葛亮派魏延等人,拿下了陰平、武功,射殺名將張郃,斬殺三千;第二次司馬懿選擇固守,將諸葛亮耗死在了五丈原。


一千八百年來,​司馬懿​之墓為何從未被盜?只因他留下一個祖訓

不過他們雖然處於不同的陣營,是對立狀態,而且曾對陣沙場,但是這並不影響司馬懿對諸葛亮的欣賞,他曾評價諸葛亮說,“真乃天下奇才也!”另外,他的臨終遺令,也曾效仿諸葛亮,並給後人留下了一個難題。這是怎麼回事呢?


一千八百年來,​司馬懿​之墓為何從未被盜?只因他留下一個祖訓

這還要從他的陵墓說起,一千八百年過去了,三國很多人物的陵墓都曾被盜墓賊“光顧”,例如袁紹墓等,可是司馬懿之墓被盜的消息,卻從未傳出。這是為什麼呢?難不成他在墓中設置了什麼機關,或者他的陵墓會發生什麼神蹟嗎?答案是否定的,不管是墓中有機關,還是發生神蹟,其實都是一種傳說罷了,那麼為何司馬懿之墓從未被盜呢?司馬懿也不是什麼德高望重的人物,不會使盜墓賊不忍下手呀。

一千八百年來,​司馬懿​之墓為何從未被盜?只因他留下一個祖訓

其實,這與其臨終前留下的遺令有關。《晉書》記載:“先是,預作終制,於首陽山為土藏,不墳不樹;作顧命三篇,斂以時服,不設明器,後終者不得合葬。”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司馬懿臨終前留下遺令,說自己百年之後,要在首陽山土藏,不起墳頭,不樹墓碑,更不必在墳壟之上栽松柏。除此之外,下葬的時候,只要穿平時的衣服,不用放置任何陪葬品,不要將後人與他葬在一起。概括一下,就是他要求簡葬和密葬。這樣以來,盜墓賊知道他墓中沒有什麼值錢的東西,便不會白費功夫。而且就算他們不信邪,想打開司馬懿的陵墓看一看,也不知道去哪兒尋找。

"

提起司馬懿,大多數人都不陌生,他字仲達,是司馬防之子,是河內溫縣人氏,因少有大才而聞名,年僅二十歲便得到了曹操的徵召。最開始他並不想赴任,甚至不惜裝病,後來受到曹操威脅,無奈加入了曹魏陣營。結果鷹視狼顧的他,最終果如曹操所料,架空了魏室,他的孫子司馬炎更是以晉代魏,也就是說,他成為了整個三國時代,最大的贏家,畢竟彼時所有成大事者,只有他並非一方諸侯。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他在人們心目中,一直是老謀深算的形象。

一千八百年來,​司馬懿​之墓為何從未被盜?只因他留下一個祖訓

後來,經過《軍師聯盟》,以及《三國機密》等影視作品的影響,人們對他的這一印象逐漸改觀,甚至從他的“人生”中,品出了很多無奈。除開他到底是一向不甘屈居人下,還是受亂世所迫,逐漸黑化不談,人們對他較為深刻的印象,還有一點,那就是他是諸葛亮的勁敵。其實這種說法並沒有錯——從演義角度講,諸葛亮六出祁山,皆由他抵禦,兩人之間互有勝負;從正史角度講,他雖只抵禦了諸葛亮最後兩次北伐,兩人卻也算棋逢對手,將遇良才——第一次諸葛亮派魏延等人,拿下了陰平、武功,射殺名將張郃,斬殺三千;第二次司馬懿選擇固守,將諸葛亮耗死在了五丈原。


一千八百年來,​司馬懿​之墓為何從未被盜?只因他留下一個祖訓

不過他們雖然處於不同的陣營,是對立狀態,而且曾對陣沙場,但是這並不影響司馬懿對諸葛亮的欣賞,他曾評價諸葛亮說,“真乃天下奇才也!”另外,他的臨終遺令,也曾效仿諸葛亮,並給後人留下了一個難題。這是怎麼回事呢?


一千八百年來,​司馬懿​之墓為何從未被盜?只因他留下一個祖訓

這還要從他的陵墓說起,一千八百年過去了,三國很多人物的陵墓都曾被盜墓賊“光顧”,例如袁紹墓等,可是司馬懿之墓被盜的消息,卻從未傳出。這是為什麼呢?難不成他在墓中設置了什麼機關,或者他的陵墓會發生什麼神蹟嗎?答案是否定的,不管是墓中有機關,還是發生神蹟,其實都是一種傳說罷了,那麼為何司馬懿之墓從未被盜呢?司馬懿也不是什麼德高望重的人物,不會使盜墓賊不忍下手呀。

一千八百年來,​司馬懿​之墓為何從未被盜?只因他留下一個祖訓

其實,這與其臨終前留下的遺令有關。《晉書》記載:“先是,預作終制,於首陽山為土藏,不墳不樹;作顧命三篇,斂以時服,不設明器,後終者不得合葬。”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司馬懿臨終前留下遺令,說自己百年之後,要在首陽山土藏,不起墳頭,不樹墓碑,更不必在墳壟之上栽松柏。除此之外,下葬的時候,只要穿平時的衣服,不用放置任何陪葬品,不要將後人與他葬在一起。概括一下,就是他要求簡葬和密葬。這樣以來,盜墓賊知道他墓中沒有什麼值錢的東西,便不會白費功夫。而且就算他們不信邪,想打開司馬懿的陵墓看一看,也不知道去哪兒尋找。

一千八百年來,​司馬懿​之墓為何從未被盜?只因他留下一個祖訓

說到此處,也許有人會說,司馬懿果然老謀深算,他知道自己去世後,陵墓不但可能遭到盜墓賊的毒手,還可能因為自己生前做過的,很多不光彩的事,被人挖墳鞭屍,所以想了這麼一個主意。然而,這種下葬方式,並非他獨創的,在他之前,諸葛亮也同樣選擇了簡葬和密葬。《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亮遺命葬漢中定軍山,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斂以時服,不須器物。”《水經注》則曰:“(諸葛亮)葬於其山,因即地勢,不起墳壟。”

"

提起司馬懿,大多數人都不陌生,他字仲達,是司馬防之子,是河內溫縣人氏,因少有大才而聞名,年僅二十歲便得到了曹操的徵召。最開始他並不想赴任,甚至不惜裝病,後來受到曹操威脅,無奈加入了曹魏陣營。結果鷹視狼顧的他,最終果如曹操所料,架空了魏室,他的孫子司馬炎更是以晉代魏,也就是說,他成為了整個三國時代,最大的贏家,畢竟彼時所有成大事者,只有他並非一方諸侯。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他在人們心目中,一直是老謀深算的形象。

一千八百年來,​司馬懿​之墓為何從未被盜?只因他留下一個祖訓

後來,經過《軍師聯盟》,以及《三國機密》等影視作品的影響,人們對他的這一印象逐漸改觀,甚至從他的“人生”中,品出了很多無奈。除開他到底是一向不甘屈居人下,還是受亂世所迫,逐漸黑化不談,人們對他較為深刻的印象,還有一點,那就是他是諸葛亮的勁敵。其實這種說法並沒有錯——從演義角度講,諸葛亮六出祁山,皆由他抵禦,兩人之間互有勝負;從正史角度講,他雖只抵禦了諸葛亮最後兩次北伐,兩人卻也算棋逢對手,將遇良才——第一次諸葛亮派魏延等人,拿下了陰平、武功,射殺名將張郃,斬殺三千;第二次司馬懿選擇固守,將諸葛亮耗死在了五丈原。


一千八百年來,​司馬懿​之墓為何從未被盜?只因他留下一個祖訓

不過他們雖然處於不同的陣營,是對立狀態,而且曾對陣沙場,但是這並不影響司馬懿對諸葛亮的欣賞,他曾評價諸葛亮說,“真乃天下奇才也!”另外,他的臨終遺令,也曾效仿諸葛亮,並給後人留下了一個難題。這是怎麼回事呢?


一千八百年來,​司馬懿​之墓為何從未被盜?只因他留下一個祖訓

這還要從他的陵墓說起,一千八百年過去了,三國很多人物的陵墓都曾被盜墓賊“光顧”,例如袁紹墓等,可是司馬懿之墓被盜的消息,卻從未傳出。這是為什麼呢?難不成他在墓中設置了什麼機關,或者他的陵墓會發生什麼神蹟嗎?答案是否定的,不管是墓中有機關,還是發生神蹟,其實都是一種傳說罷了,那麼為何司馬懿之墓從未被盜呢?司馬懿也不是什麼德高望重的人物,不會使盜墓賊不忍下手呀。

一千八百年來,​司馬懿​之墓為何從未被盜?只因他留下一個祖訓

其實,這與其臨終前留下的遺令有關。《晉書》記載:“先是,預作終制,於首陽山為土藏,不墳不樹;作顧命三篇,斂以時服,不設明器,後終者不得合葬。”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司馬懿臨終前留下遺令,說自己百年之後,要在首陽山土藏,不起墳頭,不樹墓碑,更不必在墳壟之上栽松柏。除此之外,下葬的時候,只要穿平時的衣服,不用放置任何陪葬品,不要將後人與他葬在一起。概括一下,就是他要求簡葬和密葬。這樣以來,盜墓賊知道他墓中沒有什麼值錢的東西,便不會白費功夫。而且就算他們不信邪,想打開司馬懿的陵墓看一看,也不知道去哪兒尋找。

一千八百年來,​司馬懿​之墓為何從未被盜?只因他留下一個祖訓

說到此處,也許有人會說,司馬懿果然老謀深算,他知道自己去世後,陵墓不但可能遭到盜墓賊的毒手,還可能因為自己生前做過的,很多不光彩的事,被人挖墳鞭屍,所以想了這麼一個主意。然而,這種下葬方式,並非他獨創的,在他之前,諸葛亮也同樣選擇了簡葬和密葬。《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亮遺命葬漢中定軍山,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斂以時服,不須器物。”《水經注》則曰:“(諸葛亮)葬於其山,因即地勢,不起墳壟。”

一千八百年來,​司馬懿​之墓為何從未被盜?只因他留下一個祖訓

通篇分析之後,我們不難得知,雖然諸葛亮和司馬懿選擇簡葬、密葬的目的,可能並不相同,但是他們留下這樣的遺命,無疑起到了同一個效果,那就是防止被盜墓。或許是因為時人看透了他們的想法,在當時簡葬、密葬都開始流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