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約在十多年前,2000年前後,有一批優秀的歷史正劇先後搬上熒幕,如2003年的《走向共和》,2004年的《貞觀之治》,2007年的《大明王朝1566》等等,贏得了不少觀眾口碑,倒是近幾年來,精品歷史正劇難覓蹤影。

在2017年播出的電視連續劇《軍師聯盟》口碑不錯,上下兩部在豆瓣上評分都過了八分,此劇在演員表演、服裝設計上也頗有用心,在臺詞對白上也借鑑了不少歷史文學作品,例如在人物對白中引了一些樂府詩歌,很有時代感。這部以司馬懿為主角的三國劇,也確實給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觀感。

但是在最基本的劇情設計上,筆者看來,是“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之作。歷史劇肯定要有創意和新意,創作出有新意的歷史故事來,然而對史書故事沒有基礎認識,僅憑堆砌的人物、故事來天馬行空地創作,這種新意,更像是隻是一次即興發揮罷了。

請允許我先來挑一些錯誤。

從本劇若干細節上看,可以看出此劇編劇並不具備史學基礎的,全靠從網絡上碎片化閱讀得來的梗來進行二次創作,甚至還借鑑了靠別人的作品。由於其自身缺乏史學知識,所以對別人的作品好壞並沒有分辨能力,甚至用了一些錯誤的素材。

司馬懿和烏龜

在歷史上,司馬懿和烏龜是沒有任何淵源的,包括近現代在遊戲“三國殺”中出現的“冢虎”雅號,也只是虎,而不是龜。

在本劇中,司馬懿懷裡揣著烏龜,並常以烏龜自勵,但這個梗是從何而來呢?

"

大約在十多年前,2000年前後,有一批優秀的歷史正劇先後搬上熒幕,如2003年的《走向共和》,2004年的《貞觀之治》,2007年的《大明王朝1566》等等,贏得了不少觀眾口碑,倒是近幾年來,精品歷史正劇難覓蹤影。

在2017年播出的電視連續劇《軍師聯盟》口碑不錯,上下兩部在豆瓣上評分都過了八分,此劇在演員表演、服裝設計上也頗有用心,在臺詞對白上也借鑑了不少歷史文學作品,例如在人物對白中引了一些樂府詩歌,很有時代感。這部以司馬懿為主角的三國劇,也確實給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觀感。

但是在最基本的劇情設計上,筆者看來,是“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之作。歷史劇肯定要有創意和新意,創作出有新意的歷史故事來,然而對史書故事沒有基礎認識,僅憑堆砌的人物、故事來天馬行空地創作,這種新意,更像是隻是一次即興發揮罷了。

請允許我先來挑一些錯誤。

從本劇若干細節上看,可以看出此劇編劇並不具備史學基礎的,全靠從網絡上碎片化閱讀得來的梗來進行二次創作,甚至還借鑑了靠別人的作品。由於其自身缺乏史學知識,所以對別人的作品好壞並沒有分辨能力,甚至用了一些錯誤的素材。

司馬懿和烏龜

在歷史上,司馬懿和烏龜是沒有任何淵源的,包括近現代在遊戲“三國殺”中出現的“冢虎”雅號,也只是虎,而不是龜。

在本劇中,司馬懿懷裡揣著烏龜,並常以烏龜自勵,但這個梗是從何而來呢?

細數《軍師聯盟》中的歷史錯誤,往日曆史正劇輝煌何時重現?

劇中“火燒上方谷”時,司馬懿掏出烏龜得意地笑

筆者印象中,在網上被比作烏龜的是日本歷史上的德川家康,但這也是一些中國的日史愛好者的抖機靈式比喻,並非歷史上真的有把德川家康比作烏龜的記載(日史中倒是有把德川家康比作狸的記載);更有好事者又把德川家康和司馬懿對比——因為兩者都跟結束亂世相關,並有加持“最後的勝利者”光環。所以在網上,司馬懿也得了個“烏龜”的歪名,也僅此而已。

此劇編劇把司馬懿和烏龜聯繫在一起,顯然是讓網上由國人發明的“德川家康烏龜梗”亂入三國了。

取材小說

在本劇第一集開篇就在介紹“月旦評”,結果來了一句“南陽許劭兄弟”。

"

大約在十多年前,2000年前後,有一批優秀的歷史正劇先後搬上熒幕,如2003年的《走向共和》,2004年的《貞觀之治》,2007年的《大明王朝1566》等等,贏得了不少觀眾口碑,倒是近幾年來,精品歷史正劇難覓蹤影。

在2017年播出的電視連續劇《軍師聯盟》口碑不錯,上下兩部在豆瓣上評分都過了八分,此劇在演員表演、服裝設計上也頗有用心,在臺詞對白上也借鑑了不少歷史文學作品,例如在人物對白中引了一些樂府詩歌,很有時代感。這部以司馬懿為主角的三國劇,也確實給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觀感。

但是在最基本的劇情設計上,筆者看來,是“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之作。歷史劇肯定要有創意和新意,創作出有新意的歷史故事來,然而對史書故事沒有基礎認識,僅憑堆砌的人物、故事來天馬行空地創作,這種新意,更像是隻是一次即興發揮罷了。

請允許我先來挑一些錯誤。

從本劇若干細節上看,可以看出此劇編劇並不具備史學基礎的,全靠從網絡上碎片化閱讀得來的梗來進行二次創作,甚至還借鑑了靠別人的作品。由於其自身缺乏史學知識,所以對別人的作品好壞並沒有分辨能力,甚至用了一些錯誤的素材。

司馬懿和烏龜

在歷史上,司馬懿和烏龜是沒有任何淵源的,包括近現代在遊戲“三國殺”中出現的“冢虎”雅號,也只是虎,而不是龜。

在本劇中,司馬懿懷裡揣著烏龜,並常以烏龜自勵,但這個梗是從何而來呢?

細數《軍師聯盟》中的歷史錯誤,往日曆史正劇輝煌何時重現?

劇中“火燒上方谷”時,司馬懿掏出烏龜得意地笑

筆者印象中,在網上被比作烏龜的是日本歷史上的德川家康,但這也是一些中國的日史愛好者的抖機靈式比喻,並非歷史上真的有把德川家康比作烏龜的記載(日史中倒是有把德川家康比作狸的記載);更有好事者又把德川家康和司馬懿對比——因為兩者都跟結束亂世相關,並有加持“最後的勝利者”光環。所以在網上,司馬懿也得了個“烏龜”的歪名,也僅此而已。

此劇編劇把司馬懿和烏龜聯繫在一起,顯然是讓網上由國人發明的“德川家康烏龜梗”亂入三國了。

取材小說

在本劇第一集開篇就在介紹“月旦評”,結果來了一句“南陽許劭兄弟”。

細數《軍師聯盟》中的歷史錯誤,往日曆史正劇輝煌何時重現?

第一集介紹月旦評出現的錯誤

稍微對許劭有點了解的人,應該知道許劭是“平輿許氏”的代表人物之一,並不是南陽人。——平輿縣是在東漢時代的豫州汝南郡,也就是現在的河南駐馬店。

既然編劇肯定沒有去看史書,那麼把“許劭的籍貫改成南陽”又是出自哪裡呢?百度一下,發現是出自馬敏學的小說《司馬懿大傳》。原文如下:

司馬懿問:“如何讓社會承認小弟呢?”

司馬朗:“為兄想了許久,你該去拜見一下當今的名士南陽許劭。”

……

司馬朗打斷他的話說:“對,就是這個曹操。他當初因出身於閹宦之家而倍受世人歧視,多虧他經人指點,到南陽結交了當今名士許助許子將。……

哦,原來是這部小說裡寫錯了許劭的籍貫,編劇從這小說裡抄段子,抄了個錯的而不自知,堂而皇之地寫在本劇開篇,貽笑大方。

再者,劇中設計的“月旦評大會”也是編劇自己想象的場景,和歷史上的許劭私下點評完全不符。

歷史上的“月旦評”是許劭兄弟每個月初一,在家鄉私下點評天下某些士人在上個月的品德得失(汝南俗有月旦評焉),他的這種行為是發自民間地方的,私人的,是不被官方認可的;而在劇中,卻成了許都朝廷舉辦的點評大會,很顯然,這是編劇望文生義後的創作。

編劇還有借鑑了其他段子,例如張國良評書《三國》中,司馬懿到曹操府上做個養馬人,此劇也拿來用了,其他還有《三國演義》的故事,只能說無傷大雅吧。

稱謂混亂

在劇中,華佗等人見到曹操,都是稱呼官職,張口便是“司空”。

"

大約在十多年前,2000年前後,有一批優秀的歷史正劇先後搬上熒幕,如2003年的《走向共和》,2004年的《貞觀之治》,2007年的《大明王朝1566》等等,贏得了不少觀眾口碑,倒是近幾年來,精品歷史正劇難覓蹤影。

在2017年播出的電視連續劇《軍師聯盟》口碑不錯,上下兩部在豆瓣上評分都過了八分,此劇在演員表演、服裝設計上也頗有用心,在臺詞對白上也借鑑了不少歷史文學作品,例如在人物對白中引了一些樂府詩歌,很有時代感。這部以司馬懿為主角的三國劇,也確實給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觀感。

但是在最基本的劇情設計上,筆者看來,是“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之作。歷史劇肯定要有創意和新意,創作出有新意的歷史故事來,然而對史書故事沒有基礎認識,僅憑堆砌的人物、故事來天馬行空地創作,這種新意,更像是隻是一次即興發揮罷了。

請允許我先來挑一些錯誤。

從本劇若干細節上看,可以看出此劇編劇並不具備史學基礎的,全靠從網絡上碎片化閱讀得來的梗來進行二次創作,甚至還借鑑了靠別人的作品。由於其自身缺乏史學知識,所以對別人的作品好壞並沒有分辨能力,甚至用了一些錯誤的素材。

司馬懿和烏龜

在歷史上,司馬懿和烏龜是沒有任何淵源的,包括近現代在遊戲“三國殺”中出現的“冢虎”雅號,也只是虎,而不是龜。

在本劇中,司馬懿懷裡揣著烏龜,並常以烏龜自勵,但這個梗是從何而來呢?

細數《軍師聯盟》中的歷史錯誤,往日曆史正劇輝煌何時重現?

劇中“火燒上方谷”時,司馬懿掏出烏龜得意地笑

筆者印象中,在網上被比作烏龜的是日本歷史上的德川家康,但這也是一些中國的日史愛好者的抖機靈式比喻,並非歷史上真的有把德川家康比作烏龜的記載(日史中倒是有把德川家康比作狸的記載);更有好事者又把德川家康和司馬懿對比——因為兩者都跟結束亂世相關,並有加持“最後的勝利者”光環。所以在網上,司馬懿也得了個“烏龜”的歪名,也僅此而已。

此劇編劇把司馬懿和烏龜聯繫在一起,顯然是讓網上由國人發明的“德川家康烏龜梗”亂入三國了。

取材小說

在本劇第一集開篇就在介紹“月旦評”,結果來了一句“南陽許劭兄弟”。

細數《軍師聯盟》中的歷史錯誤,往日曆史正劇輝煌何時重現?

第一集介紹月旦評出現的錯誤

稍微對許劭有點了解的人,應該知道許劭是“平輿許氏”的代表人物之一,並不是南陽人。——平輿縣是在東漢時代的豫州汝南郡,也就是現在的河南駐馬店。

既然編劇肯定沒有去看史書,那麼把“許劭的籍貫改成南陽”又是出自哪裡呢?百度一下,發現是出自馬敏學的小說《司馬懿大傳》。原文如下:

司馬懿問:“如何讓社會承認小弟呢?”

司馬朗:“為兄想了許久,你該去拜見一下當今的名士南陽許劭。”

……

司馬朗打斷他的話說:“對,就是這個曹操。他當初因出身於閹宦之家而倍受世人歧視,多虧他經人指點,到南陽結交了當今名士許助許子將。……

哦,原來是這部小說裡寫錯了許劭的籍貫,編劇從這小說裡抄段子,抄了個錯的而不自知,堂而皇之地寫在本劇開篇,貽笑大方。

再者,劇中設計的“月旦評大會”也是編劇自己想象的場景,和歷史上的許劭私下點評完全不符。

歷史上的“月旦評”是許劭兄弟每個月初一,在家鄉私下點評天下某些士人在上個月的品德得失(汝南俗有月旦評焉),他的這種行為是發自民間地方的,私人的,是不被官方認可的;而在劇中,卻成了許都朝廷舉辦的點評大會,很顯然,這是編劇望文生義後的創作。

編劇還有借鑑了其他段子,例如張國良評書《三國》中,司馬懿到曹操府上做個養馬人,此劇也拿來用了,其他還有《三國演義》的故事,只能說無傷大雅吧。

稱謂混亂

在劇中,華佗等人見到曹操,都是稱呼官職,張口便是“司空”。

細數《軍師聯盟》中的歷史錯誤,往日曆史正劇輝煌何時重現?

“司空”這個官職確實是曹操當時的官職,但是這種直呼官職的稱謂方式是不妥的。

在當時稱謂風俗中,都是以特定的雅稱代替官職。例如太守,漢代都是稱呼為“明府”,“府君”,這是因為太守是郡府的長官,“明府”和“府君”均是一種雅稱,並有敬愛之意;

再例如刺史,這個官職是朝廷派到地方做監察工作,一般來說,刺史是沒有固定地方辦公,更像是出使地方,所以大家都習慣稱刺史為“使君”。還有使者,也是用“使君”這個雅稱。

回到曹操的“司空”上來,在當時,司空屬於三公之一(三公:司徒、司空、太尉),大家應該是稱呼為“X公”才是雅稱,所以對曹操來說,大家當然是稱為“曹公”是最合適的。

打個比方,曹操是現代某個公司總經理,下屬見到曹操,尊稱肯定是喊“曹總”,如果張口“總經理”,“曹總經理”,雖然從職務上看沒問題,但是不符合稱呼習慣,而且非常彆扭。

在劇中的曹丕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在歷史上,他擔任過五官中郎將,而在劇中,許多人都稱呼他為“中郎將”。

"

大約在十多年前,2000年前後,有一批優秀的歷史正劇先後搬上熒幕,如2003年的《走向共和》,2004年的《貞觀之治》,2007年的《大明王朝1566》等等,贏得了不少觀眾口碑,倒是近幾年來,精品歷史正劇難覓蹤影。

在2017年播出的電視連續劇《軍師聯盟》口碑不錯,上下兩部在豆瓣上評分都過了八分,此劇在演員表演、服裝設計上也頗有用心,在臺詞對白上也借鑑了不少歷史文學作品,例如在人物對白中引了一些樂府詩歌,很有時代感。這部以司馬懿為主角的三國劇,也確實給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觀感。

但是在最基本的劇情設計上,筆者看來,是“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之作。歷史劇肯定要有創意和新意,創作出有新意的歷史故事來,然而對史書故事沒有基礎認識,僅憑堆砌的人物、故事來天馬行空地創作,這種新意,更像是隻是一次即興發揮罷了。

請允許我先來挑一些錯誤。

從本劇若干細節上看,可以看出此劇編劇並不具備史學基礎的,全靠從網絡上碎片化閱讀得來的梗來進行二次創作,甚至還借鑑了靠別人的作品。由於其自身缺乏史學知識,所以對別人的作品好壞並沒有分辨能力,甚至用了一些錯誤的素材。

司馬懿和烏龜

在歷史上,司馬懿和烏龜是沒有任何淵源的,包括近現代在遊戲“三國殺”中出現的“冢虎”雅號,也只是虎,而不是龜。

在本劇中,司馬懿懷裡揣著烏龜,並常以烏龜自勵,但這個梗是從何而來呢?

細數《軍師聯盟》中的歷史錯誤,往日曆史正劇輝煌何時重現?

劇中“火燒上方谷”時,司馬懿掏出烏龜得意地笑

筆者印象中,在網上被比作烏龜的是日本歷史上的德川家康,但這也是一些中國的日史愛好者的抖機靈式比喻,並非歷史上真的有把德川家康比作烏龜的記載(日史中倒是有把德川家康比作狸的記載);更有好事者又把德川家康和司馬懿對比——因為兩者都跟結束亂世相關,並有加持“最後的勝利者”光環。所以在網上,司馬懿也得了個“烏龜”的歪名,也僅此而已。

此劇編劇把司馬懿和烏龜聯繫在一起,顯然是讓網上由國人發明的“德川家康烏龜梗”亂入三國了。

取材小說

在本劇第一集開篇就在介紹“月旦評”,結果來了一句“南陽許劭兄弟”。

細數《軍師聯盟》中的歷史錯誤,往日曆史正劇輝煌何時重現?

第一集介紹月旦評出現的錯誤

稍微對許劭有點了解的人,應該知道許劭是“平輿許氏”的代表人物之一,並不是南陽人。——平輿縣是在東漢時代的豫州汝南郡,也就是現在的河南駐馬店。

既然編劇肯定沒有去看史書,那麼把“許劭的籍貫改成南陽”又是出自哪裡呢?百度一下,發現是出自馬敏學的小說《司馬懿大傳》。原文如下:

司馬懿問:“如何讓社會承認小弟呢?”

司馬朗:“為兄想了許久,你該去拜見一下當今的名士南陽許劭。”

……

司馬朗打斷他的話說:“對,就是這個曹操。他當初因出身於閹宦之家而倍受世人歧視,多虧他經人指點,到南陽結交了當今名士許助許子將。……

哦,原來是這部小說裡寫錯了許劭的籍貫,編劇從這小說裡抄段子,抄了個錯的而不自知,堂而皇之地寫在本劇開篇,貽笑大方。

再者,劇中設計的“月旦評大會”也是編劇自己想象的場景,和歷史上的許劭私下點評完全不符。

歷史上的“月旦評”是許劭兄弟每個月初一,在家鄉私下點評天下某些士人在上個月的品德得失(汝南俗有月旦評焉),他的這種行為是發自民間地方的,私人的,是不被官方認可的;而在劇中,卻成了許都朝廷舉辦的點評大會,很顯然,這是編劇望文生義後的創作。

編劇還有借鑑了其他段子,例如張國良評書《三國》中,司馬懿到曹操府上做個養馬人,此劇也拿來用了,其他還有《三國演義》的故事,只能說無傷大雅吧。

稱謂混亂

在劇中,華佗等人見到曹操,都是稱呼官職,張口便是“司空”。

細數《軍師聯盟》中的歷史錯誤,往日曆史正劇輝煌何時重現?

“司空”這個官職確實是曹操當時的官職,但是這種直呼官職的稱謂方式是不妥的。

在當時稱謂風俗中,都是以特定的雅稱代替官職。例如太守,漢代都是稱呼為“明府”,“府君”,這是因為太守是郡府的長官,“明府”和“府君”均是一種雅稱,並有敬愛之意;

再例如刺史,這個官職是朝廷派到地方做監察工作,一般來說,刺史是沒有固定地方辦公,更像是出使地方,所以大家都習慣稱刺史為“使君”。還有使者,也是用“使君”這個雅稱。

回到曹操的“司空”上來,在當時,司空屬於三公之一(三公:司徒、司空、太尉),大家應該是稱呼為“X公”才是雅稱,所以對曹操來說,大家當然是稱為“曹公”是最合適的。

打個比方,曹操是現代某個公司總經理,下屬見到曹操,尊稱肯定是喊“曹總”,如果張口“總經理”,“曹總經理”,雖然從職務上看沒問題,但是不符合稱呼習慣,而且非常彆扭。

在劇中的曹丕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在歷史上,他擔任過五官中郎將,而在劇中,許多人都稱呼他為“中郎將”。

細數《軍師聯盟》中的歷史錯誤,往日曆史正劇輝煌何時重現?

五官中郎將曹丕被人稱呼為中郎將

實際這也錯了,“五官中郎將”在史書上的簡稱是“五官將”,這才是特有的稱呼。而“中郎將”則太廣泛了,並不具備唯一性。

打個比方,漢代朝廷還有左中郎將、右中郎將、虎賁中郎將、羽林中郎將,地方軍官中還有各種雜號中郎將,大家站一塊,來個人喊一聲“中郎將”,曹丕如何能知道是喊自己?

編劇在劇情上還設計了一段“司馬懿出使東吳見孫權”的場景,從劇情設計上看,頗有新意,美中不足的就是:稱謂錯了。

前面我也說了,使者應該稱呼為使君,結果,劇中被稱為“司馬使者”,也是令人啼笑皆非。

"

大約在十多年前,2000年前後,有一批優秀的歷史正劇先後搬上熒幕,如2003年的《走向共和》,2004年的《貞觀之治》,2007年的《大明王朝1566》等等,贏得了不少觀眾口碑,倒是近幾年來,精品歷史正劇難覓蹤影。

在2017年播出的電視連續劇《軍師聯盟》口碑不錯,上下兩部在豆瓣上評分都過了八分,此劇在演員表演、服裝設計上也頗有用心,在臺詞對白上也借鑑了不少歷史文學作品,例如在人物對白中引了一些樂府詩歌,很有時代感。這部以司馬懿為主角的三國劇,也確實給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觀感。

但是在最基本的劇情設計上,筆者看來,是“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之作。歷史劇肯定要有創意和新意,創作出有新意的歷史故事來,然而對史書故事沒有基礎認識,僅憑堆砌的人物、故事來天馬行空地創作,這種新意,更像是隻是一次即興發揮罷了。

請允許我先來挑一些錯誤。

從本劇若干細節上看,可以看出此劇編劇並不具備史學基礎的,全靠從網絡上碎片化閱讀得來的梗來進行二次創作,甚至還借鑑了靠別人的作品。由於其自身缺乏史學知識,所以對別人的作品好壞並沒有分辨能力,甚至用了一些錯誤的素材。

司馬懿和烏龜

在歷史上,司馬懿和烏龜是沒有任何淵源的,包括近現代在遊戲“三國殺”中出現的“冢虎”雅號,也只是虎,而不是龜。

在本劇中,司馬懿懷裡揣著烏龜,並常以烏龜自勵,但這個梗是從何而來呢?

細數《軍師聯盟》中的歷史錯誤,往日曆史正劇輝煌何時重現?

劇中“火燒上方谷”時,司馬懿掏出烏龜得意地笑

筆者印象中,在網上被比作烏龜的是日本歷史上的德川家康,但這也是一些中國的日史愛好者的抖機靈式比喻,並非歷史上真的有把德川家康比作烏龜的記載(日史中倒是有把德川家康比作狸的記載);更有好事者又把德川家康和司馬懿對比——因為兩者都跟結束亂世相關,並有加持“最後的勝利者”光環。所以在網上,司馬懿也得了個“烏龜”的歪名,也僅此而已。

此劇編劇把司馬懿和烏龜聯繫在一起,顯然是讓網上由國人發明的“德川家康烏龜梗”亂入三國了。

取材小說

在本劇第一集開篇就在介紹“月旦評”,結果來了一句“南陽許劭兄弟”。

細數《軍師聯盟》中的歷史錯誤,往日曆史正劇輝煌何時重現?

第一集介紹月旦評出現的錯誤

稍微對許劭有點了解的人,應該知道許劭是“平輿許氏”的代表人物之一,並不是南陽人。——平輿縣是在東漢時代的豫州汝南郡,也就是現在的河南駐馬店。

既然編劇肯定沒有去看史書,那麼把“許劭的籍貫改成南陽”又是出自哪裡呢?百度一下,發現是出自馬敏學的小說《司馬懿大傳》。原文如下:

司馬懿問:“如何讓社會承認小弟呢?”

司馬朗:“為兄想了許久,你該去拜見一下當今的名士南陽許劭。”

……

司馬朗打斷他的話說:“對,就是這個曹操。他當初因出身於閹宦之家而倍受世人歧視,多虧他經人指點,到南陽結交了當今名士許助許子將。……

哦,原來是這部小說裡寫錯了許劭的籍貫,編劇從這小說裡抄段子,抄了個錯的而不自知,堂而皇之地寫在本劇開篇,貽笑大方。

再者,劇中設計的“月旦評大會”也是編劇自己想象的場景,和歷史上的許劭私下點評完全不符。

歷史上的“月旦評”是許劭兄弟每個月初一,在家鄉私下點評天下某些士人在上個月的品德得失(汝南俗有月旦評焉),他的這種行為是發自民間地方的,私人的,是不被官方認可的;而在劇中,卻成了許都朝廷舉辦的點評大會,很顯然,這是編劇望文生義後的創作。

編劇還有借鑑了其他段子,例如張國良評書《三國》中,司馬懿到曹操府上做個養馬人,此劇也拿來用了,其他還有《三國演義》的故事,只能說無傷大雅吧。

稱謂混亂

在劇中,華佗等人見到曹操,都是稱呼官職,張口便是“司空”。

細數《軍師聯盟》中的歷史錯誤,往日曆史正劇輝煌何時重現?

“司空”這個官職確實是曹操當時的官職,但是這種直呼官職的稱謂方式是不妥的。

在當時稱謂風俗中,都是以特定的雅稱代替官職。例如太守,漢代都是稱呼為“明府”,“府君”,這是因為太守是郡府的長官,“明府”和“府君”均是一種雅稱,並有敬愛之意;

再例如刺史,這個官職是朝廷派到地方做監察工作,一般來說,刺史是沒有固定地方辦公,更像是出使地方,所以大家都習慣稱刺史為“使君”。還有使者,也是用“使君”這個雅稱。

回到曹操的“司空”上來,在當時,司空屬於三公之一(三公:司徒、司空、太尉),大家應該是稱呼為“X公”才是雅稱,所以對曹操來說,大家當然是稱為“曹公”是最合適的。

打個比方,曹操是現代某個公司總經理,下屬見到曹操,尊稱肯定是喊“曹總”,如果張口“總經理”,“曹總經理”,雖然從職務上看沒問題,但是不符合稱呼習慣,而且非常彆扭。

在劇中的曹丕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在歷史上,他擔任過五官中郎將,而在劇中,許多人都稱呼他為“中郎將”。

細數《軍師聯盟》中的歷史錯誤,往日曆史正劇輝煌何時重現?

五官中郎將曹丕被人稱呼為中郎將

實際這也錯了,“五官中郎將”在史書上的簡稱是“五官將”,這才是特有的稱呼。而“中郎將”則太廣泛了,並不具備唯一性。

打個比方,漢代朝廷還有左中郎將、右中郎將、虎賁中郎將、羽林中郎將,地方軍官中還有各種雜號中郎將,大家站一塊,來個人喊一聲“中郎將”,曹丕如何能知道是喊自己?

編劇在劇情上還設計了一段“司馬懿出使東吳見孫權”的場景,從劇情設計上看,頗有新意,美中不足的就是:稱謂錯了。

前面我也說了,使者應該稱呼為使君,結果,劇中被稱為“司馬使者”,也是令人啼笑皆非。

細數《軍師聯盟》中的歷史錯誤,往日曆史正劇輝煌何時重現?

司馬懿出使東吳

這些在稱謂上犯的錯誤,足以體現編劇對歷史知識瞭解上的不足。

用字錯誤

在劇中,曹操徵辟司馬懿為司空府主薄時,道具任命書的設計確實是用了心思的,隸書、豎板繁體,從右到左——這些版式設計沒問題。

任命書中誇讚司馬懿的內容也是照抄《晉書·宣帝紀》中對司馬懿的評價,這也沒問題,可是後面內容一旦脫離史書,寫出“今封為司空府主簿”這幾個字來,錯誤就出現了。

"

大約在十多年前,2000年前後,有一批優秀的歷史正劇先後搬上熒幕,如2003年的《走向共和》,2004年的《貞觀之治》,2007年的《大明王朝1566》等等,贏得了不少觀眾口碑,倒是近幾年來,精品歷史正劇難覓蹤影。

在2017年播出的電視連續劇《軍師聯盟》口碑不錯,上下兩部在豆瓣上評分都過了八分,此劇在演員表演、服裝設計上也頗有用心,在臺詞對白上也借鑑了不少歷史文學作品,例如在人物對白中引了一些樂府詩歌,很有時代感。這部以司馬懿為主角的三國劇,也確實給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觀感。

但是在最基本的劇情設計上,筆者看來,是“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之作。歷史劇肯定要有創意和新意,創作出有新意的歷史故事來,然而對史書故事沒有基礎認識,僅憑堆砌的人物、故事來天馬行空地創作,這種新意,更像是隻是一次即興發揮罷了。

請允許我先來挑一些錯誤。

從本劇若干細節上看,可以看出此劇編劇並不具備史學基礎的,全靠從網絡上碎片化閱讀得來的梗來進行二次創作,甚至還借鑑了靠別人的作品。由於其自身缺乏史學知識,所以對別人的作品好壞並沒有分辨能力,甚至用了一些錯誤的素材。

司馬懿和烏龜

在歷史上,司馬懿和烏龜是沒有任何淵源的,包括近現代在遊戲“三國殺”中出現的“冢虎”雅號,也只是虎,而不是龜。

在本劇中,司馬懿懷裡揣著烏龜,並常以烏龜自勵,但這個梗是從何而來呢?

細數《軍師聯盟》中的歷史錯誤,往日曆史正劇輝煌何時重現?

劇中“火燒上方谷”時,司馬懿掏出烏龜得意地笑

筆者印象中,在網上被比作烏龜的是日本歷史上的德川家康,但這也是一些中國的日史愛好者的抖機靈式比喻,並非歷史上真的有把德川家康比作烏龜的記載(日史中倒是有把德川家康比作狸的記載);更有好事者又把德川家康和司馬懿對比——因為兩者都跟結束亂世相關,並有加持“最後的勝利者”光環。所以在網上,司馬懿也得了個“烏龜”的歪名,也僅此而已。

此劇編劇把司馬懿和烏龜聯繫在一起,顯然是讓網上由國人發明的“德川家康烏龜梗”亂入三國了。

取材小說

在本劇第一集開篇就在介紹“月旦評”,結果來了一句“南陽許劭兄弟”。

細數《軍師聯盟》中的歷史錯誤,往日曆史正劇輝煌何時重現?

第一集介紹月旦評出現的錯誤

稍微對許劭有點了解的人,應該知道許劭是“平輿許氏”的代表人物之一,並不是南陽人。——平輿縣是在東漢時代的豫州汝南郡,也就是現在的河南駐馬店。

既然編劇肯定沒有去看史書,那麼把“許劭的籍貫改成南陽”又是出自哪裡呢?百度一下,發現是出自馬敏學的小說《司馬懿大傳》。原文如下:

司馬懿問:“如何讓社會承認小弟呢?”

司馬朗:“為兄想了許久,你該去拜見一下當今的名士南陽許劭。”

……

司馬朗打斷他的話說:“對,就是這個曹操。他當初因出身於閹宦之家而倍受世人歧視,多虧他經人指點,到南陽結交了當今名士許助許子將。……

哦,原來是這部小說裡寫錯了許劭的籍貫,編劇從這小說裡抄段子,抄了個錯的而不自知,堂而皇之地寫在本劇開篇,貽笑大方。

再者,劇中設計的“月旦評大會”也是編劇自己想象的場景,和歷史上的許劭私下點評完全不符。

歷史上的“月旦評”是許劭兄弟每個月初一,在家鄉私下點評天下某些士人在上個月的品德得失(汝南俗有月旦評焉),他的這種行為是發自民間地方的,私人的,是不被官方認可的;而在劇中,卻成了許都朝廷舉辦的點評大會,很顯然,這是編劇望文生義後的創作。

編劇還有借鑑了其他段子,例如張國良評書《三國》中,司馬懿到曹操府上做個養馬人,此劇也拿來用了,其他還有《三國演義》的故事,只能說無傷大雅吧。

稱謂混亂

在劇中,華佗等人見到曹操,都是稱呼官職,張口便是“司空”。

細數《軍師聯盟》中的歷史錯誤,往日曆史正劇輝煌何時重現?

“司空”這個官職確實是曹操當時的官職,但是這種直呼官職的稱謂方式是不妥的。

在當時稱謂風俗中,都是以特定的雅稱代替官職。例如太守,漢代都是稱呼為“明府”,“府君”,這是因為太守是郡府的長官,“明府”和“府君”均是一種雅稱,並有敬愛之意;

再例如刺史,這個官職是朝廷派到地方做監察工作,一般來說,刺史是沒有固定地方辦公,更像是出使地方,所以大家都習慣稱刺史為“使君”。還有使者,也是用“使君”這個雅稱。

回到曹操的“司空”上來,在當時,司空屬於三公之一(三公:司徒、司空、太尉),大家應該是稱呼為“X公”才是雅稱,所以對曹操來說,大家當然是稱為“曹公”是最合適的。

打個比方,曹操是現代某個公司總經理,下屬見到曹操,尊稱肯定是喊“曹總”,如果張口“總經理”,“曹總經理”,雖然從職務上看沒問題,但是不符合稱呼習慣,而且非常彆扭。

在劇中的曹丕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在歷史上,他擔任過五官中郎將,而在劇中,許多人都稱呼他為“中郎將”。

細數《軍師聯盟》中的歷史錯誤,往日曆史正劇輝煌何時重現?

五官中郎將曹丕被人稱呼為中郎將

實際這也錯了,“五官中郎將”在史書上的簡稱是“五官將”,這才是特有的稱呼。而“中郎將”則太廣泛了,並不具備唯一性。

打個比方,漢代朝廷還有左中郎將、右中郎將、虎賁中郎將、羽林中郎將,地方軍官中還有各種雜號中郎將,大家站一塊,來個人喊一聲“中郎將”,曹丕如何能知道是喊自己?

編劇在劇情上還設計了一段“司馬懿出使東吳見孫權”的場景,從劇情設計上看,頗有新意,美中不足的就是:稱謂錯了。

前面我也說了,使者應該稱呼為使君,結果,劇中被稱為“司馬使者”,也是令人啼笑皆非。

細數《軍師聯盟》中的歷史錯誤,往日曆史正劇輝煌何時重現?

司馬懿出使東吳

這些在稱謂上犯的錯誤,足以體現編劇對歷史知識瞭解上的不足。

用字錯誤

在劇中,曹操徵辟司馬懿為司空府主薄時,道具任命書的設計確實是用了心思的,隸書、豎板繁體,從右到左——這些版式設計沒問題。

任命書中誇讚司馬懿的內容也是照抄《晉書·宣帝紀》中對司馬懿的評價,這也沒問題,可是後面內容一旦脫離史書,寫出“今封為司空府主簿”這幾個字來,錯誤就出現了。

細數《軍師聯盟》中的歷史錯誤,往日曆史正劇輝煌何時重現?

司馬懿的任命書

在東漢時期,做官是“舉薦制”,所以把錄用某人去做官,應該用“徵、闢”這兩個字。“封某官”的說法,不合時宜,當時也只有“封侯”的說法,侯是爵位制度,和官職無關。

所以正確的寫法應該是:今徵(闢)為司空府主薄。

對史料的錯誤解讀

在《晉書》裡記載了一個故事,說司馬懿不想為曹操效力,便聲稱得了風痺,行走不便。“風痺”也就是肢體麻木,癱瘓狀態。史書原文是:

漢建安六年,郡舉上計掾。魏武帝為司空,聞而闢之。帝知漢運方微,不欲屈節曹氏,辭以風痺,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堅臥不動。

這裡,“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的“刺”是“刺探”的意思,到了編劇這裡,得讓楊修用大鋼針來刺司馬懿大腿了。

"

大約在十多年前,2000年前後,有一批優秀的歷史正劇先後搬上熒幕,如2003年的《走向共和》,2004年的《貞觀之治》,2007年的《大明王朝1566》等等,贏得了不少觀眾口碑,倒是近幾年來,精品歷史正劇難覓蹤影。

在2017年播出的電視連續劇《軍師聯盟》口碑不錯,上下兩部在豆瓣上評分都過了八分,此劇在演員表演、服裝設計上也頗有用心,在臺詞對白上也借鑑了不少歷史文學作品,例如在人物對白中引了一些樂府詩歌,很有時代感。這部以司馬懿為主角的三國劇,也確實給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觀感。

但是在最基本的劇情設計上,筆者看來,是“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之作。歷史劇肯定要有創意和新意,創作出有新意的歷史故事來,然而對史書故事沒有基礎認識,僅憑堆砌的人物、故事來天馬行空地創作,這種新意,更像是隻是一次即興發揮罷了。

請允許我先來挑一些錯誤。

從本劇若干細節上看,可以看出此劇編劇並不具備史學基礎的,全靠從網絡上碎片化閱讀得來的梗來進行二次創作,甚至還借鑑了靠別人的作品。由於其自身缺乏史學知識,所以對別人的作品好壞並沒有分辨能力,甚至用了一些錯誤的素材。

司馬懿和烏龜

在歷史上,司馬懿和烏龜是沒有任何淵源的,包括近現代在遊戲“三國殺”中出現的“冢虎”雅號,也只是虎,而不是龜。

在本劇中,司馬懿懷裡揣著烏龜,並常以烏龜自勵,但這個梗是從何而來呢?

細數《軍師聯盟》中的歷史錯誤,往日曆史正劇輝煌何時重現?

劇中“火燒上方谷”時,司馬懿掏出烏龜得意地笑

筆者印象中,在網上被比作烏龜的是日本歷史上的德川家康,但這也是一些中國的日史愛好者的抖機靈式比喻,並非歷史上真的有把德川家康比作烏龜的記載(日史中倒是有把德川家康比作狸的記載);更有好事者又把德川家康和司馬懿對比——因為兩者都跟結束亂世相關,並有加持“最後的勝利者”光環。所以在網上,司馬懿也得了個“烏龜”的歪名,也僅此而已。

此劇編劇把司馬懿和烏龜聯繫在一起,顯然是讓網上由國人發明的“德川家康烏龜梗”亂入三國了。

取材小說

在本劇第一集開篇就在介紹“月旦評”,結果來了一句“南陽許劭兄弟”。

細數《軍師聯盟》中的歷史錯誤,往日曆史正劇輝煌何時重現?

第一集介紹月旦評出現的錯誤

稍微對許劭有點了解的人,應該知道許劭是“平輿許氏”的代表人物之一,並不是南陽人。——平輿縣是在東漢時代的豫州汝南郡,也就是現在的河南駐馬店。

既然編劇肯定沒有去看史書,那麼把“許劭的籍貫改成南陽”又是出自哪裡呢?百度一下,發現是出自馬敏學的小說《司馬懿大傳》。原文如下:

司馬懿問:“如何讓社會承認小弟呢?”

司馬朗:“為兄想了許久,你該去拜見一下當今的名士南陽許劭。”

……

司馬朗打斷他的話說:“對,就是這個曹操。他當初因出身於閹宦之家而倍受世人歧視,多虧他經人指點,到南陽結交了當今名士許助許子將。……

哦,原來是這部小說裡寫錯了許劭的籍貫,編劇從這小說裡抄段子,抄了個錯的而不自知,堂而皇之地寫在本劇開篇,貽笑大方。

再者,劇中設計的“月旦評大會”也是編劇自己想象的場景,和歷史上的許劭私下點評完全不符。

歷史上的“月旦評”是許劭兄弟每個月初一,在家鄉私下點評天下某些士人在上個月的品德得失(汝南俗有月旦評焉),他的這種行為是發自民間地方的,私人的,是不被官方認可的;而在劇中,卻成了許都朝廷舉辦的點評大會,很顯然,這是編劇望文生義後的創作。

編劇還有借鑑了其他段子,例如張國良評書《三國》中,司馬懿到曹操府上做個養馬人,此劇也拿來用了,其他還有《三國演義》的故事,只能說無傷大雅吧。

稱謂混亂

在劇中,華佗等人見到曹操,都是稱呼官職,張口便是“司空”。

細數《軍師聯盟》中的歷史錯誤,往日曆史正劇輝煌何時重現?

“司空”這個官職確實是曹操當時的官職,但是這種直呼官職的稱謂方式是不妥的。

在當時稱謂風俗中,都是以特定的雅稱代替官職。例如太守,漢代都是稱呼為“明府”,“府君”,這是因為太守是郡府的長官,“明府”和“府君”均是一種雅稱,並有敬愛之意;

再例如刺史,這個官職是朝廷派到地方做監察工作,一般來說,刺史是沒有固定地方辦公,更像是出使地方,所以大家都習慣稱刺史為“使君”。還有使者,也是用“使君”這個雅稱。

回到曹操的“司空”上來,在當時,司空屬於三公之一(三公:司徒、司空、太尉),大家應該是稱呼為“X公”才是雅稱,所以對曹操來說,大家當然是稱為“曹公”是最合適的。

打個比方,曹操是現代某個公司總經理,下屬見到曹操,尊稱肯定是喊“曹總”,如果張口“總經理”,“曹總經理”,雖然從職務上看沒問題,但是不符合稱呼習慣,而且非常彆扭。

在劇中的曹丕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在歷史上,他擔任過五官中郎將,而在劇中,許多人都稱呼他為“中郎將”。

細數《軍師聯盟》中的歷史錯誤,往日曆史正劇輝煌何時重現?

五官中郎將曹丕被人稱呼為中郎將

實際這也錯了,“五官中郎將”在史書上的簡稱是“五官將”,這才是特有的稱呼。而“中郎將”則太廣泛了,並不具備唯一性。

打個比方,漢代朝廷還有左中郎將、右中郎將、虎賁中郎將、羽林中郎將,地方軍官中還有各種雜號中郎將,大家站一塊,來個人喊一聲“中郎將”,曹丕如何能知道是喊自己?

編劇在劇情上還設計了一段“司馬懿出使東吳見孫權”的場景,從劇情設計上看,頗有新意,美中不足的就是:稱謂錯了。

前面我也說了,使者應該稱呼為使君,結果,劇中被稱為“司馬使者”,也是令人啼笑皆非。

細數《軍師聯盟》中的歷史錯誤,往日曆史正劇輝煌何時重現?

司馬懿出使東吳

這些在稱謂上犯的錯誤,足以體現編劇對歷史知識瞭解上的不足。

用字錯誤

在劇中,曹操徵辟司馬懿為司空府主薄時,道具任命書的設計確實是用了心思的,隸書、豎板繁體,從右到左——這些版式設計沒問題。

任命書中誇讚司馬懿的內容也是照抄《晉書·宣帝紀》中對司馬懿的評價,這也沒問題,可是後面內容一旦脫離史書,寫出“今封為司空府主簿”這幾個字來,錯誤就出現了。

細數《軍師聯盟》中的歷史錯誤,往日曆史正劇輝煌何時重現?

司馬懿的任命書

在東漢時期,做官是“舉薦制”,所以把錄用某人去做官,應該用“徵、闢”這兩個字。“封某官”的說法,不合時宜,當時也只有“封侯”的說法,侯是爵位制度,和官職無關。

所以正確的寫法應該是:今徵(闢)為司空府主薄。

對史料的錯誤解讀

在《晉書》裡記載了一個故事,說司馬懿不想為曹操效力,便聲稱得了風痺,行走不便。“風痺”也就是肢體麻木,癱瘓狀態。史書原文是:

漢建安六年,郡舉上計掾。魏武帝為司空,聞而闢之。帝知漢運方微,不欲屈節曹氏,辭以風痺,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堅臥不動。

這裡,“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的“刺”是“刺探”的意思,到了編劇這裡,得讓楊修用大鋼針來刺司馬懿大腿了。

細數《軍師聯盟》中的歷史錯誤,往日曆史正劇輝煌何時重現?

楊修拿這麼粗針去扎司馬懿大腿

這讓筆者聯想到了電視劇《新紅樓夢》裡,賈璉要“去火”,結果劇情設計成“賈璉拔火罐”了。這都是編劇不懂原文的本意,全憑自己的想象力來作出的曲解。

以上還只算小問題,本劇最大的兩個問題是:

時空錯亂:

  • 華佗死在董承案中。(歷史上,華佗卒年不詳,死因未涉及政治鬥爭,也絕對沒參與董承案)
  • 荀彧死在曹操稱王之後。(歷史上,荀彧死後第二年,曹操才稱魏公)
  • 明明在歷史上是225年出生的鐘會,在劇中出現在220年之前,並且是個年輕人。

制度錯誤

  • 曹丕和曹植居然會被抓到監獄並受刑。顯然編劇不知道在漢代王子犯法,是不可能用刑的。
  • 曹丕駕崩後,曹真居然提議讓全國太守,縣令來參加葬禮。實際在當時,官員擅自奔喪是死罪。朝廷也從來不會支持官員參與奔喪。除非本劇是想讓曹真扮演一個政治白痴。
  • 李嚴自稱與諸葛亮平級。實際上,兩人同為託孤重臣是真的,級別什麼的,就算了吧。諸葛亮秉政時,就是軍政大權一把抓,沒人能跟他平級的。
"

大約在十多年前,2000年前後,有一批優秀的歷史正劇先後搬上熒幕,如2003年的《走向共和》,2004年的《貞觀之治》,2007年的《大明王朝1566》等等,贏得了不少觀眾口碑,倒是近幾年來,精品歷史正劇難覓蹤影。

在2017年播出的電視連續劇《軍師聯盟》口碑不錯,上下兩部在豆瓣上評分都過了八分,此劇在演員表演、服裝設計上也頗有用心,在臺詞對白上也借鑑了不少歷史文學作品,例如在人物對白中引了一些樂府詩歌,很有時代感。這部以司馬懿為主角的三國劇,也確實給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觀感。

但是在最基本的劇情設計上,筆者看來,是“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之作。歷史劇肯定要有創意和新意,創作出有新意的歷史故事來,然而對史書故事沒有基礎認識,僅憑堆砌的人物、故事來天馬行空地創作,這種新意,更像是隻是一次即興發揮罷了。

請允許我先來挑一些錯誤。

從本劇若干細節上看,可以看出此劇編劇並不具備史學基礎的,全靠從網絡上碎片化閱讀得來的梗來進行二次創作,甚至還借鑑了靠別人的作品。由於其自身缺乏史學知識,所以對別人的作品好壞並沒有分辨能力,甚至用了一些錯誤的素材。

司馬懿和烏龜

在歷史上,司馬懿和烏龜是沒有任何淵源的,包括近現代在遊戲“三國殺”中出現的“冢虎”雅號,也只是虎,而不是龜。

在本劇中,司馬懿懷裡揣著烏龜,並常以烏龜自勵,但這個梗是從何而來呢?

細數《軍師聯盟》中的歷史錯誤,往日曆史正劇輝煌何時重現?

劇中“火燒上方谷”時,司馬懿掏出烏龜得意地笑

筆者印象中,在網上被比作烏龜的是日本歷史上的德川家康,但這也是一些中國的日史愛好者的抖機靈式比喻,並非歷史上真的有把德川家康比作烏龜的記載(日史中倒是有把德川家康比作狸的記載);更有好事者又把德川家康和司馬懿對比——因為兩者都跟結束亂世相關,並有加持“最後的勝利者”光環。所以在網上,司馬懿也得了個“烏龜”的歪名,也僅此而已。

此劇編劇把司馬懿和烏龜聯繫在一起,顯然是讓網上由國人發明的“德川家康烏龜梗”亂入三國了。

取材小說

在本劇第一集開篇就在介紹“月旦評”,結果來了一句“南陽許劭兄弟”。

細數《軍師聯盟》中的歷史錯誤,往日曆史正劇輝煌何時重現?

第一集介紹月旦評出現的錯誤

稍微對許劭有點了解的人,應該知道許劭是“平輿許氏”的代表人物之一,並不是南陽人。——平輿縣是在東漢時代的豫州汝南郡,也就是現在的河南駐馬店。

既然編劇肯定沒有去看史書,那麼把“許劭的籍貫改成南陽”又是出自哪裡呢?百度一下,發現是出自馬敏學的小說《司馬懿大傳》。原文如下:

司馬懿問:“如何讓社會承認小弟呢?”

司馬朗:“為兄想了許久,你該去拜見一下當今的名士南陽許劭。”

……

司馬朗打斷他的話說:“對,就是這個曹操。他當初因出身於閹宦之家而倍受世人歧視,多虧他經人指點,到南陽結交了當今名士許助許子將。……

哦,原來是這部小說裡寫錯了許劭的籍貫,編劇從這小說裡抄段子,抄了個錯的而不自知,堂而皇之地寫在本劇開篇,貽笑大方。

再者,劇中設計的“月旦評大會”也是編劇自己想象的場景,和歷史上的許劭私下點評完全不符。

歷史上的“月旦評”是許劭兄弟每個月初一,在家鄉私下點評天下某些士人在上個月的品德得失(汝南俗有月旦評焉),他的這種行為是發自民間地方的,私人的,是不被官方認可的;而在劇中,卻成了許都朝廷舉辦的點評大會,很顯然,這是編劇望文生義後的創作。

編劇還有借鑑了其他段子,例如張國良評書《三國》中,司馬懿到曹操府上做個養馬人,此劇也拿來用了,其他還有《三國演義》的故事,只能說無傷大雅吧。

稱謂混亂

在劇中,華佗等人見到曹操,都是稱呼官職,張口便是“司空”。

細數《軍師聯盟》中的歷史錯誤,往日曆史正劇輝煌何時重現?

“司空”這個官職確實是曹操當時的官職,但是這種直呼官職的稱謂方式是不妥的。

在當時稱謂風俗中,都是以特定的雅稱代替官職。例如太守,漢代都是稱呼為“明府”,“府君”,這是因為太守是郡府的長官,“明府”和“府君”均是一種雅稱,並有敬愛之意;

再例如刺史,這個官職是朝廷派到地方做監察工作,一般來說,刺史是沒有固定地方辦公,更像是出使地方,所以大家都習慣稱刺史為“使君”。還有使者,也是用“使君”這個雅稱。

回到曹操的“司空”上來,在當時,司空屬於三公之一(三公:司徒、司空、太尉),大家應該是稱呼為“X公”才是雅稱,所以對曹操來說,大家當然是稱為“曹公”是最合適的。

打個比方,曹操是現代某個公司總經理,下屬見到曹操,尊稱肯定是喊“曹總”,如果張口“總經理”,“曹總經理”,雖然從職務上看沒問題,但是不符合稱呼習慣,而且非常彆扭。

在劇中的曹丕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在歷史上,他擔任過五官中郎將,而在劇中,許多人都稱呼他為“中郎將”。

細數《軍師聯盟》中的歷史錯誤,往日曆史正劇輝煌何時重現?

五官中郎將曹丕被人稱呼為中郎將

實際這也錯了,“五官中郎將”在史書上的簡稱是“五官將”,這才是特有的稱呼。而“中郎將”則太廣泛了,並不具備唯一性。

打個比方,漢代朝廷還有左中郎將、右中郎將、虎賁中郎將、羽林中郎將,地方軍官中還有各種雜號中郎將,大家站一塊,來個人喊一聲“中郎將”,曹丕如何能知道是喊自己?

編劇在劇情上還設計了一段“司馬懿出使東吳見孫權”的場景,從劇情設計上看,頗有新意,美中不足的就是:稱謂錯了。

前面我也說了,使者應該稱呼為使君,結果,劇中被稱為“司馬使者”,也是令人啼笑皆非。

細數《軍師聯盟》中的歷史錯誤,往日曆史正劇輝煌何時重現?

司馬懿出使東吳

這些在稱謂上犯的錯誤,足以體現編劇對歷史知識瞭解上的不足。

用字錯誤

在劇中,曹操徵辟司馬懿為司空府主薄時,道具任命書的設計確實是用了心思的,隸書、豎板繁體,從右到左——這些版式設計沒問題。

任命書中誇讚司馬懿的內容也是照抄《晉書·宣帝紀》中對司馬懿的評價,這也沒問題,可是後面內容一旦脫離史書,寫出“今封為司空府主簿”這幾個字來,錯誤就出現了。

細數《軍師聯盟》中的歷史錯誤,往日曆史正劇輝煌何時重現?

司馬懿的任命書

在東漢時期,做官是“舉薦制”,所以把錄用某人去做官,應該用“徵、闢”這兩個字。“封某官”的說法,不合時宜,當時也只有“封侯”的說法,侯是爵位制度,和官職無關。

所以正確的寫法應該是:今徵(闢)為司空府主薄。

對史料的錯誤解讀

在《晉書》裡記載了一個故事,說司馬懿不想為曹操效力,便聲稱得了風痺,行走不便。“風痺”也就是肢體麻木,癱瘓狀態。史書原文是:

漢建安六年,郡舉上計掾。魏武帝為司空,聞而闢之。帝知漢運方微,不欲屈節曹氏,辭以風痺,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堅臥不動。

這裡,“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的“刺”是“刺探”的意思,到了編劇這裡,得讓楊修用大鋼針來刺司馬懿大腿了。

細數《軍師聯盟》中的歷史錯誤,往日曆史正劇輝煌何時重現?

楊修拿這麼粗針去扎司馬懿大腿

這讓筆者聯想到了電視劇《新紅樓夢》裡,賈璉要“去火”,結果劇情設計成“賈璉拔火罐”了。這都是編劇不懂原文的本意,全憑自己的想象力來作出的曲解。

以上還只算小問題,本劇最大的兩個問題是:

時空錯亂:

  • 華佗死在董承案中。(歷史上,華佗卒年不詳,死因未涉及政治鬥爭,也絕對沒參與董承案)
  • 荀彧死在曹操稱王之後。(歷史上,荀彧死後第二年,曹操才稱魏公)
  • 明明在歷史上是225年出生的鐘會,在劇中出現在220年之前,並且是個年輕人。

制度錯誤

  • 曹丕和曹植居然會被抓到監獄並受刑。顯然編劇不知道在漢代王子犯法,是不可能用刑的。
  • 曹丕駕崩後,曹真居然提議讓全國太守,縣令來參加葬禮。實際在當時,官員擅自奔喪是死罪。朝廷也從來不會支持官員參與奔喪。除非本劇是想讓曹真扮演一個政治白痴。
  • 李嚴自稱與諸葛亮平級。實際上,兩人同為託孤重臣是真的,級別什麼的,就算了吧。諸葛亮秉政時,就是軍政大權一把抓,沒人能跟他平級的。
細數《軍師聯盟》中的歷史錯誤,往日曆史正劇輝煌何時重現?

劇中人物總是入獄被拷打

諸如此類,如果嚴格按照歷史故事線來,這些都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本劇出現這樣的劇情架構,顯然編劇對各個歷史人物、事件背景不瞭解,強行用堆積歷史段子的方式來設計劇情,出錯也在所難免。

這樣的歷史劇,只能是基於歷史故事進行二次創作的戲說故事罷了,其中還混雜了大量宮鬥戲,以此來推動劇情發展,以至於有觀眾吐槽主角“司馬懿又㕛叒叕下獄了”。

我覺得此劇算不上是歷史正劇,只是在努力向歷史正劇靠攏,比那個歷史錯誤堆積如山的《新三國》,還是強太多了。

目前歷史劇的通病有哪些?

筆者還記得在2008年時有一部電視劇《雷鋒》籌備開拍,編劇黃亞洲在發佈會上說,他給雷鋒設計了一段感情戲,他認為英雄也應該走下神壇,有普通人的一面,所以談戀愛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

大約在十多年前,2000年前後,有一批優秀的歷史正劇先後搬上熒幕,如2003年的《走向共和》,2004年的《貞觀之治》,2007年的《大明王朝1566》等等,贏得了不少觀眾口碑,倒是近幾年來,精品歷史正劇難覓蹤影。

在2017年播出的電視連續劇《軍師聯盟》口碑不錯,上下兩部在豆瓣上評分都過了八分,此劇在演員表演、服裝設計上也頗有用心,在臺詞對白上也借鑑了不少歷史文學作品,例如在人物對白中引了一些樂府詩歌,很有時代感。這部以司馬懿為主角的三國劇,也確實給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觀感。

但是在最基本的劇情設計上,筆者看來,是“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之作。歷史劇肯定要有創意和新意,創作出有新意的歷史故事來,然而對史書故事沒有基礎認識,僅憑堆砌的人物、故事來天馬行空地創作,這種新意,更像是隻是一次即興發揮罷了。

請允許我先來挑一些錯誤。

從本劇若干細節上看,可以看出此劇編劇並不具備史學基礎的,全靠從網絡上碎片化閱讀得來的梗來進行二次創作,甚至還借鑑了靠別人的作品。由於其自身缺乏史學知識,所以對別人的作品好壞並沒有分辨能力,甚至用了一些錯誤的素材。

司馬懿和烏龜

在歷史上,司馬懿和烏龜是沒有任何淵源的,包括近現代在遊戲“三國殺”中出現的“冢虎”雅號,也只是虎,而不是龜。

在本劇中,司馬懿懷裡揣著烏龜,並常以烏龜自勵,但這個梗是從何而來呢?

細數《軍師聯盟》中的歷史錯誤,往日曆史正劇輝煌何時重現?

劇中“火燒上方谷”時,司馬懿掏出烏龜得意地笑

筆者印象中,在網上被比作烏龜的是日本歷史上的德川家康,但這也是一些中國的日史愛好者的抖機靈式比喻,並非歷史上真的有把德川家康比作烏龜的記載(日史中倒是有把德川家康比作狸的記載);更有好事者又把德川家康和司馬懿對比——因為兩者都跟結束亂世相關,並有加持“最後的勝利者”光環。所以在網上,司馬懿也得了個“烏龜”的歪名,也僅此而已。

此劇編劇把司馬懿和烏龜聯繫在一起,顯然是讓網上由國人發明的“德川家康烏龜梗”亂入三國了。

取材小說

在本劇第一集開篇就在介紹“月旦評”,結果來了一句“南陽許劭兄弟”。

細數《軍師聯盟》中的歷史錯誤,往日曆史正劇輝煌何時重現?

第一集介紹月旦評出現的錯誤

稍微對許劭有點了解的人,應該知道許劭是“平輿許氏”的代表人物之一,並不是南陽人。——平輿縣是在東漢時代的豫州汝南郡,也就是現在的河南駐馬店。

既然編劇肯定沒有去看史書,那麼把“許劭的籍貫改成南陽”又是出自哪裡呢?百度一下,發現是出自馬敏學的小說《司馬懿大傳》。原文如下:

司馬懿問:“如何讓社會承認小弟呢?”

司馬朗:“為兄想了許久,你該去拜見一下當今的名士南陽許劭。”

……

司馬朗打斷他的話說:“對,就是這個曹操。他當初因出身於閹宦之家而倍受世人歧視,多虧他經人指點,到南陽結交了當今名士許助許子將。……

哦,原來是這部小說裡寫錯了許劭的籍貫,編劇從這小說裡抄段子,抄了個錯的而不自知,堂而皇之地寫在本劇開篇,貽笑大方。

再者,劇中設計的“月旦評大會”也是編劇自己想象的場景,和歷史上的許劭私下點評完全不符。

歷史上的“月旦評”是許劭兄弟每個月初一,在家鄉私下點評天下某些士人在上個月的品德得失(汝南俗有月旦評焉),他的這種行為是發自民間地方的,私人的,是不被官方認可的;而在劇中,卻成了許都朝廷舉辦的點評大會,很顯然,這是編劇望文生義後的創作。

編劇還有借鑑了其他段子,例如張國良評書《三國》中,司馬懿到曹操府上做個養馬人,此劇也拿來用了,其他還有《三國演義》的故事,只能說無傷大雅吧。

稱謂混亂

在劇中,華佗等人見到曹操,都是稱呼官職,張口便是“司空”。

細數《軍師聯盟》中的歷史錯誤,往日曆史正劇輝煌何時重現?

“司空”這個官職確實是曹操當時的官職,但是這種直呼官職的稱謂方式是不妥的。

在當時稱謂風俗中,都是以特定的雅稱代替官職。例如太守,漢代都是稱呼為“明府”,“府君”,這是因為太守是郡府的長官,“明府”和“府君”均是一種雅稱,並有敬愛之意;

再例如刺史,這個官職是朝廷派到地方做監察工作,一般來說,刺史是沒有固定地方辦公,更像是出使地方,所以大家都習慣稱刺史為“使君”。還有使者,也是用“使君”這個雅稱。

回到曹操的“司空”上來,在當時,司空屬於三公之一(三公:司徒、司空、太尉),大家應該是稱呼為“X公”才是雅稱,所以對曹操來說,大家當然是稱為“曹公”是最合適的。

打個比方,曹操是現代某個公司總經理,下屬見到曹操,尊稱肯定是喊“曹總”,如果張口“總經理”,“曹總經理”,雖然從職務上看沒問題,但是不符合稱呼習慣,而且非常彆扭。

在劇中的曹丕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在歷史上,他擔任過五官中郎將,而在劇中,許多人都稱呼他為“中郎將”。

細數《軍師聯盟》中的歷史錯誤,往日曆史正劇輝煌何時重現?

五官中郎將曹丕被人稱呼為中郎將

實際這也錯了,“五官中郎將”在史書上的簡稱是“五官將”,這才是特有的稱呼。而“中郎將”則太廣泛了,並不具備唯一性。

打個比方,漢代朝廷還有左中郎將、右中郎將、虎賁中郎將、羽林中郎將,地方軍官中還有各種雜號中郎將,大家站一塊,來個人喊一聲“中郎將”,曹丕如何能知道是喊自己?

編劇在劇情上還設計了一段“司馬懿出使東吳見孫權”的場景,從劇情設計上看,頗有新意,美中不足的就是:稱謂錯了。

前面我也說了,使者應該稱呼為使君,結果,劇中被稱為“司馬使者”,也是令人啼笑皆非。

細數《軍師聯盟》中的歷史錯誤,往日曆史正劇輝煌何時重現?

司馬懿出使東吳

這些在稱謂上犯的錯誤,足以體現編劇對歷史知識瞭解上的不足。

用字錯誤

在劇中,曹操徵辟司馬懿為司空府主薄時,道具任命書的設計確實是用了心思的,隸書、豎板繁體,從右到左——這些版式設計沒問題。

任命書中誇讚司馬懿的內容也是照抄《晉書·宣帝紀》中對司馬懿的評價,這也沒問題,可是後面內容一旦脫離史書,寫出“今封為司空府主簿”這幾個字來,錯誤就出現了。

細數《軍師聯盟》中的歷史錯誤,往日曆史正劇輝煌何時重現?

司馬懿的任命書

在東漢時期,做官是“舉薦制”,所以把錄用某人去做官,應該用“徵、闢”這兩個字。“封某官”的說法,不合時宜,當時也只有“封侯”的說法,侯是爵位制度,和官職無關。

所以正確的寫法應該是:今徵(闢)為司空府主薄。

對史料的錯誤解讀

在《晉書》裡記載了一個故事,說司馬懿不想為曹操效力,便聲稱得了風痺,行走不便。“風痺”也就是肢體麻木,癱瘓狀態。史書原文是:

漢建安六年,郡舉上計掾。魏武帝為司空,聞而闢之。帝知漢運方微,不欲屈節曹氏,辭以風痺,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堅臥不動。

這裡,“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的“刺”是“刺探”的意思,到了編劇這裡,得讓楊修用大鋼針來刺司馬懿大腿了。

細數《軍師聯盟》中的歷史錯誤,往日曆史正劇輝煌何時重現?

楊修拿這麼粗針去扎司馬懿大腿

這讓筆者聯想到了電視劇《新紅樓夢》裡,賈璉要“去火”,結果劇情設計成“賈璉拔火罐”了。這都是編劇不懂原文的本意,全憑自己的想象力來作出的曲解。

以上還只算小問題,本劇最大的兩個問題是:

時空錯亂:

  • 華佗死在董承案中。(歷史上,華佗卒年不詳,死因未涉及政治鬥爭,也絕對沒參與董承案)
  • 荀彧死在曹操稱王之後。(歷史上,荀彧死後第二年,曹操才稱魏公)
  • 明明在歷史上是225年出生的鐘會,在劇中出現在220年之前,並且是個年輕人。

制度錯誤

  • 曹丕和曹植居然會被抓到監獄並受刑。顯然編劇不知道在漢代王子犯法,是不可能用刑的。
  • 曹丕駕崩後,曹真居然提議讓全國太守,縣令來參加葬禮。實際在當時,官員擅自奔喪是死罪。朝廷也從來不會支持官員參與奔喪。除非本劇是想讓曹真扮演一個政治白痴。
  • 李嚴自稱與諸葛亮平級。實際上,兩人同為託孤重臣是真的,級別什麼的,就算了吧。諸葛亮秉政時,就是軍政大權一把抓,沒人能跟他平級的。
細數《軍師聯盟》中的歷史錯誤,往日曆史正劇輝煌何時重現?

劇中人物總是入獄被拷打

諸如此類,如果嚴格按照歷史故事線來,這些都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本劇出現這樣的劇情架構,顯然編劇對各個歷史人物、事件背景不瞭解,強行用堆積歷史段子的方式來設計劇情,出錯也在所難免。

這樣的歷史劇,只能是基於歷史故事進行二次創作的戲說故事罷了,其中還混雜了大量宮鬥戲,以此來推動劇情發展,以至於有觀眾吐槽主角“司馬懿又㕛叒叕下獄了”。

我覺得此劇算不上是歷史正劇,只是在努力向歷史正劇靠攏,比那個歷史錯誤堆積如山的《新三國》,還是強太多了。

目前歷史劇的通病有哪些?

筆者還記得在2008年時有一部電視劇《雷鋒》籌備開拍,編劇黃亞洲在發佈會上說,他給雷鋒設計了一段感情戲,他認為英雄也應該走下神壇,有普通人的一面,所以談戀愛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細數《軍師聯盟》中的歷史錯誤,往日曆史正劇輝煌何時重現?

雷鋒生前照片

此言論傳出後,就引發當事人王佩玲老人不滿,王佩玲對媒體說,她認為“自己和雷鋒是姐弟感情,並非戀愛關係。”社會上對這件事也引發了諸多爭論,最終是雷鋒的戰友們和王佩玲攜手抗議,才讓這段劇情夭折,但這不是先例。

在當時,給歷史人物強行加感情戲似乎成了一種傳統,在《新三國》裡,呂布和貂蟬成了戀愛關係,談了三四集感情戲,還有《武神趙子龍》之流,身邊的女人都不止一個人了。什麼夏侯輕衣,公孫寶月,李飛燕……

反正只要是男主角,管你什麼英雄好漢,身邊就得有一群女人圍著他轉,三角戀、四角戀、N角戀統統管上,楞是把歷史劇拍成狗血倫理劇的風格。無非是欺負趙雲沒活到現代,所以沒人會投訴這個編劇了。

更有《甄嬛傳》熱播之後,一堆宮鬥劇又跟風而出,甚至《軍師聯盟》也不能免俗,把曹丕曹植的爭位故事改編成“兄弟反目,你死我活”。

我不是說《甄嬛傳》拍的不好,而是後面跟風出來的同類作品,質量良莠不齊。

"

大約在十多年前,2000年前後,有一批優秀的歷史正劇先後搬上熒幕,如2003年的《走向共和》,2004年的《貞觀之治》,2007年的《大明王朝1566》等等,贏得了不少觀眾口碑,倒是近幾年來,精品歷史正劇難覓蹤影。

在2017年播出的電視連續劇《軍師聯盟》口碑不錯,上下兩部在豆瓣上評分都過了八分,此劇在演員表演、服裝設計上也頗有用心,在臺詞對白上也借鑑了不少歷史文學作品,例如在人物對白中引了一些樂府詩歌,很有時代感。這部以司馬懿為主角的三國劇,也確實給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觀感。

但是在最基本的劇情設計上,筆者看來,是“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之作。歷史劇肯定要有創意和新意,創作出有新意的歷史故事來,然而對史書故事沒有基礎認識,僅憑堆砌的人物、故事來天馬行空地創作,這種新意,更像是隻是一次即興發揮罷了。

請允許我先來挑一些錯誤。

從本劇若干細節上看,可以看出此劇編劇並不具備史學基礎的,全靠從網絡上碎片化閱讀得來的梗來進行二次創作,甚至還借鑑了靠別人的作品。由於其自身缺乏史學知識,所以對別人的作品好壞並沒有分辨能力,甚至用了一些錯誤的素材。

司馬懿和烏龜

在歷史上,司馬懿和烏龜是沒有任何淵源的,包括近現代在遊戲“三國殺”中出現的“冢虎”雅號,也只是虎,而不是龜。

在本劇中,司馬懿懷裡揣著烏龜,並常以烏龜自勵,但這個梗是從何而來呢?

細數《軍師聯盟》中的歷史錯誤,往日曆史正劇輝煌何時重現?

劇中“火燒上方谷”時,司馬懿掏出烏龜得意地笑

筆者印象中,在網上被比作烏龜的是日本歷史上的德川家康,但這也是一些中國的日史愛好者的抖機靈式比喻,並非歷史上真的有把德川家康比作烏龜的記載(日史中倒是有把德川家康比作狸的記載);更有好事者又把德川家康和司馬懿對比——因為兩者都跟結束亂世相關,並有加持“最後的勝利者”光環。所以在網上,司馬懿也得了個“烏龜”的歪名,也僅此而已。

此劇編劇把司馬懿和烏龜聯繫在一起,顯然是讓網上由國人發明的“德川家康烏龜梗”亂入三國了。

取材小說

在本劇第一集開篇就在介紹“月旦評”,結果來了一句“南陽許劭兄弟”。

細數《軍師聯盟》中的歷史錯誤,往日曆史正劇輝煌何時重現?

第一集介紹月旦評出現的錯誤

稍微對許劭有點了解的人,應該知道許劭是“平輿許氏”的代表人物之一,並不是南陽人。——平輿縣是在東漢時代的豫州汝南郡,也就是現在的河南駐馬店。

既然編劇肯定沒有去看史書,那麼把“許劭的籍貫改成南陽”又是出自哪裡呢?百度一下,發現是出自馬敏學的小說《司馬懿大傳》。原文如下:

司馬懿問:“如何讓社會承認小弟呢?”

司馬朗:“為兄想了許久,你該去拜見一下當今的名士南陽許劭。”

……

司馬朗打斷他的話說:“對,就是這個曹操。他當初因出身於閹宦之家而倍受世人歧視,多虧他經人指點,到南陽結交了當今名士許助許子將。……

哦,原來是這部小說裡寫錯了許劭的籍貫,編劇從這小說裡抄段子,抄了個錯的而不自知,堂而皇之地寫在本劇開篇,貽笑大方。

再者,劇中設計的“月旦評大會”也是編劇自己想象的場景,和歷史上的許劭私下點評完全不符。

歷史上的“月旦評”是許劭兄弟每個月初一,在家鄉私下點評天下某些士人在上個月的品德得失(汝南俗有月旦評焉),他的這種行為是發自民間地方的,私人的,是不被官方認可的;而在劇中,卻成了許都朝廷舉辦的點評大會,很顯然,這是編劇望文生義後的創作。

編劇還有借鑑了其他段子,例如張國良評書《三國》中,司馬懿到曹操府上做個養馬人,此劇也拿來用了,其他還有《三國演義》的故事,只能說無傷大雅吧。

稱謂混亂

在劇中,華佗等人見到曹操,都是稱呼官職,張口便是“司空”。

細數《軍師聯盟》中的歷史錯誤,往日曆史正劇輝煌何時重現?

“司空”這個官職確實是曹操當時的官職,但是這種直呼官職的稱謂方式是不妥的。

在當時稱謂風俗中,都是以特定的雅稱代替官職。例如太守,漢代都是稱呼為“明府”,“府君”,這是因為太守是郡府的長官,“明府”和“府君”均是一種雅稱,並有敬愛之意;

再例如刺史,這個官職是朝廷派到地方做監察工作,一般來說,刺史是沒有固定地方辦公,更像是出使地方,所以大家都習慣稱刺史為“使君”。還有使者,也是用“使君”這個雅稱。

回到曹操的“司空”上來,在當時,司空屬於三公之一(三公:司徒、司空、太尉),大家應該是稱呼為“X公”才是雅稱,所以對曹操來說,大家當然是稱為“曹公”是最合適的。

打個比方,曹操是現代某個公司總經理,下屬見到曹操,尊稱肯定是喊“曹總”,如果張口“總經理”,“曹總經理”,雖然從職務上看沒問題,但是不符合稱呼習慣,而且非常彆扭。

在劇中的曹丕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在歷史上,他擔任過五官中郎將,而在劇中,許多人都稱呼他為“中郎將”。

細數《軍師聯盟》中的歷史錯誤,往日曆史正劇輝煌何時重現?

五官中郎將曹丕被人稱呼為中郎將

實際這也錯了,“五官中郎將”在史書上的簡稱是“五官將”,這才是特有的稱呼。而“中郎將”則太廣泛了,並不具備唯一性。

打個比方,漢代朝廷還有左中郎將、右中郎將、虎賁中郎將、羽林中郎將,地方軍官中還有各種雜號中郎將,大家站一塊,來個人喊一聲“中郎將”,曹丕如何能知道是喊自己?

編劇在劇情上還設計了一段“司馬懿出使東吳見孫權”的場景,從劇情設計上看,頗有新意,美中不足的就是:稱謂錯了。

前面我也說了,使者應該稱呼為使君,結果,劇中被稱為“司馬使者”,也是令人啼笑皆非。

細數《軍師聯盟》中的歷史錯誤,往日曆史正劇輝煌何時重現?

司馬懿出使東吳

這些在稱謂上犯的錯誤,足以體現編劇對歷史知識瞭解上的不足。

用字錯誤

在劇中,曹操徵辟司馬懿為司空府主薄時,道具任命書的設計確實是用了心思的,隸書、豎板繁體,從右到左——這些版式設計沒問題。

任命書中誇讚司馬懿的內容也是照抄《晉書·宣帝紀》中對司馬懿的評價,這也沒問題,可是後面內容一旦脫離史書,寫出“今封為司空府主簿”這幾個字來,錯誤就出現了。

細數《軍師聯盟》中的歷史錯誤,往日曆史正劇輝煌何時重現?

司馬懿的任命書

在東漢時期,做官是“舉薦制”,所以把錄用某人去做官,應該用“徵、闢”這兩個字。“封某官”的說法,不合時宜,當時也只有“封侯”的說法,侯是爵位制度,和官職無關。

所以正確的寫法應該是:今徵(闢)為司空府主薄。

對史料的錯誤解讀

在《晉書》裡記載了一個故事,說司馬懿不想為曹操效力,便聲稱得了風痺,行走不便。“風痺”也就是肢體麻木,癱瘓狀態。史書原文是:

漢建安六年,郡舉上計掾。魏武帝為司空,聞而闢之。帝知漢運方微,不欲屈節曹氏,辭以風痺,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堅臥不動。

這裡,“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的“刺”是“刺探”的意思,到了編劇這裡,得讓楊修用大鋼針來刺司馬懿大腿了。

細數《軍師聯盟》中的歷史錯誤,往日曆史正劇輝煌何時重現?

楊修拿這麼粗針去扎司馬懿大腿

這讓筆者聯想到了電視劇《新紅樓夢》裡,賈璉要“去火”,結果劇情設計成“賈璉拔火罐”了。這都是編劇不懂原文的本意,全憑自己的想象力來作出的曲解。

以上還只算小問題,本劇最大的兩個問題是:

時空錯亂:

  • 華佗死在董承案中。(歷史上,華佗卒年不詳,死因未涉及政治鬥爭,也絕對沒參與董承案)
  • 荀彧死在曹操稱王之後。(歷史上,荀彧死後第二年,曹操才稱魏公)
  • 明明在歷史上是225年出生的鐘會,在劇中出現在220年之前,並且是個年輕人。

制度錯誤

  • 曹丕和曹植居然會被抓到監獄並受刑。顯然編劇不知道在漢代王子犯法,是不可能用刑的。
  • 曹丕駕崩後,曹真居然提議讓全國太守,縣令來參加葬禮。實際在當時,官員擅自奔喪是死罪。朝廷也從來不會支持官員參與奔喪。除非本劇是想讓曹真扮演一個政治白痴。
  • 李嚴自稱與諸葛亮平級。實際上,兩人同為託孤重臣是真的,級別什麼的,就算了吧。諸葛亮秉政時,就是軍政大權一把抓,沒人能跟他平級的。
細數《軍師聯盟》中的歷史錯誤,往日曆史正劇輝煌何時重現?

劇中人物總是入獄被拷打

諸如此類,如果嚴格按照歷史故事線來,這些都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本劇出現這樣的劇情架構,顯然編劇對各個歷史人物、事件背景不瞭解,強行用堆積歷史段子的方式來設計劇情,出錯也在所難免。

這樣的歷史劇,只能是基於歷史故事進行二次創作的戲說故事罷了,其中還混雜了大量宮鬥戲,以此來推動劇情發展,以至於有觀眾吐槽主角“司馬懿又㕛叒叕下獄了”。

我覺得此劇算不上是歷史正劇,只是在努力向歷史正劇靠攏,比那個歷史錯誤堆積如山的《新三國》,還是強太多了。

目前歷史劇的通病有哪些?

筆者還記得在2008年時有一部電視劇《雷鋒》籌備開拍,編劇黃亞洲在發佈會上說,他給雷鋒設計了一段感情戲,他認為英雄也應該走下神壇,有普通人的一面,所以談戀愛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細數《軍師聯盟》中的歷史錯誤,往日曆史正劇輝煌何時重現?

雷鋒生前照片

此言論傳出後,就引發當事人王佩玲老人不滿,王佩玲對媒體說,她認為“自己和雷鋒是姐弟感情,並非戀愛關係。”社會上對這件事也引發了諸多爭論,最終是雷鋒的戰友們和王佩玲攜手抗議,才讓這段劇情夭折,但這不是先例。

在當時,給歷史人物強行加感情戲似乎成了一種傳統,在《新三國》裡,呂布和貂蟬成了戀愛關係,談了三四集感情戲,還有《武神趙子龍》之流,身邊的女人都不止一個人了。什麼夏侯輕衣,公孫寶月,李飛燕……

反正只要是男主角,管你什麼英雄好漢,身邊就得有一群女人圍著他轉,三角戀、四角戀、N角戀統統管上,楞是把歷史劇拍成狗血倫理劇的風格。無非是欺負趙雲沒活到現代,所以沒人會投訴這個編劇了。

更有《甄嬛傳》熱播之後,一堆宮鬥劇又跟風而出,甚至《軍師聯盟》也不能免俗,把曹丕曹植的爭位故事改編成“兄弟反目,你死我活”。

我不是說《甄嬛傳》拍的不好,而是後面跟風出來的同類作品,質量良莠不齊。

細數《軍師聯盟》中的歷史錯誤,往日曆史正劇輝煌何時重現?

宮鬥劇的開山之作《甄嬛傳》

——諸如此類,歷史劇劇情的戲份全靠宮鬥和感情戲來推動,完全把觀眾的品位拉低了檔次,甚至某些導演還自以為是,自己拍出一部狗血劇,還甩鍋給觀眾,說是觀眾喜歡看狗血劇;或者是自認為曲高和寡,應是觀眾不懂得欣賞自己的作品而已。

其實隨著網絡媒體的發展,觀眾早就接觸到更多更新的影視劇,特別是韓劇、日劇、美劇帶來的衝擊,使得觀眾對影視劇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

借句話來說,目前的矛盾就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觀賞品位與影視從業者不思進取之間的矛盾。

歷史正劇的方向在哪裡?

在《軍師聯盟》之前,很多三國等歷史電視劇都標榜過自己走的是歷史正劇路線(我就不點名了吧),實際上有“掛羊頭,賣狗肉”之嫌。

編劇缺少對歷史知識的積累,全靠一些網絡段子,加上自己的腦洞發揮,就當成“合理想象”了。其實這是一種“皇上那麼富有,用的應該是金糞叉吧”的草民思維。

我也不是在這裡說喪氣話,至少在當下,越來越多的影視作品開始重視劇中的歷史環境描寫,客觀地說,《軍師聯盟》也在這方面做了努力,想法很好,但劇情沒做好,也只是水平問題。

"

大約在十多年前,2000年前後,有一批優秀的歷史正劇先後搬上熒幕,如2003年的《走向共和》,2004年的《貞觀之治》,2007年的《大明王朝1566》等等,贏得了不少觀眾口碑,倒是近幾年來,精品歷史正劇難覓蹤影。

在2017年播出的電視連續劇《軍師聯盟》口碑不錯,上下兩部在豆瓣上評分都過了八分,此劇在演員表演、服裝設計上也頗有用心,在臺詞對白上也借鑑了不少歷史文學作品,例如在人物對白中引了一些樂府詩歌,很有時代感。這部以司馬懿為主角的三國劇,也確實給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觀感。

但是在最基本的劇情設計上,筆者看來,是“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之作。歷史劇肯定要有創意和新意,創作出有新意的歷史故事來,然而對史書故事沒有基礎認識,僅憑堆砌的人物、故事來天馬行空地創作,這種新意,更像是隻是一次即興發揮罷了。

請允許我先來挑一些錯誤。

從本劇若干細節上看,可以看出此劇編劇並不具備史學基礎的,全靠從網絡上碎片化閱讀得來的梗來進行二次創作,甚至還借鑑了靠別人的作品。由於其自身缺乏史學知識,所以對別人的作品好壞並沒有分辨能力,甚至用了一些錯誤的素材。

司馬懿和烏龜

在歷史上,司馬懿和烏龜是沒有任何淵源的,包括近現代在遊戲“三國殺”中出現的“冢虎”雅號,也只是虎,而不是龜。

在本劇中,司馬懿懷裡揣著烏龜,並常以烏龜自勵,但這個梗是從何而來呢?

細數《軍師聯盟》中的歷史錯誤,往日曆史正劇輝煌何時重現?

劇中“火燒上方谷”時,司馬懿掏出烏龜得意地笑

筆者印象中,在網上被比作烏龜的是日本歷史上的德川家康,但這也是一些中國的日史愛好者的抖機靈式比喻,並非歷史上真的有把德川家康比作烏龜的記載(日史中倒是有把德川家康比作狸的記載);更有好事者又把德川家康和司馬懿對比——因為兩者都跟結束亂世相關,並有加持“最後的勝利者”光環。所以在網上,司馬懿也得了個“烏龜”的歪名,也僅此而已。

此劇編劇把司馬懿和烏龜聯繫在一起,顯然是讓網上由國人發明的“德川家康烏龜梗”亂入三國了。

取材小說

在本劇第一集開篇就在介紹“月旦評”,結果來了一句“南陽許劭兄弟”。

細數《軍師聯盟》中的歷史錯誤,往日曆史正劇輝煌何時重現?

第一集介紹月旦評出現的錯誤

稍微對許劭有點了解的人,應該知道許劭是“平輿許氏”的代表人物之一,並不是南陽人。——平輿縣是在東漢時代的豫州汝南郡,也就是現在的河南駐馬店。

既然編劇肯定沒有去看史書,那麼把“許劭的籍貫改成南陽”又是出自哪裡呢?百度一下,發現是出自馬敏學的小說《司馬懿大傳》。原文如下:

司馬懿問:“如何讓社會承認小弟呢?”

司馬朗:“為兄想了許久,你該去拜見一下當今的名士南陽許劭。”

……

司馬朗打斷他的話說:“對,就是這個曹操。他當初因出身於閹宦之家而倍受世人歧視,多虧他經人指點,到南陽結交了當今名士許助許子將。……

哦,原來是這部小說裡寫錯了許劭的籍貫,編劇從這小說裡抄段子,抄了個錯的而不自知,堂而皇之地寫在本劇開篇,貽笑大方。

再者,劇中設計的“月旦評大會”也是編劇自己想象的場景,和歷史上的許劭私下點評完全不符。

歷史上的“月旦評”是許劭兄弟每個月初一,在家鄉私下點評天下某些士人在上個月的品德得失(汝南俗有月旦評焉),他的這種行為是發自民間地方的,私人的,是不被官方認可的;而在劇中,卻成了許都朝廷舉辦的點評大會,很顯然,這是編劇望文生義後的創作。

編劇還有借鑑了其他段子,例如張國良評書《三國》中,司馬懿到曹操府上做個養馬人,此劇也拿來用了,其他還有《三國演義》的故事,只能說無傷大雅吧。

稱謂混亂

在劇中,華佗等人見到曹操,都是稱呼官職,張口便是“司空”。

細數《軍師聯盟》中的歷史錯誤,往日曆史正劇輝煌何時重現?

“司空”這個官職確實是曹操當時的官職,但是這種直呼官職的稱謂方式是不妥的。

在當時稱謂風俗中,都是以特定的雅稱代替官職。例如太守,漢代都是稱呼為“明府”,“府君”,這是因為太守是郡府的長官,“明府”和“府君”均是一種雅稱,並有敬愛之意;

再例如刺史,這個官職是朝廷派到地方做監察工作,一般來說,刺史是沒有固定地方辦公,更像是出使地方,所以大家都習慣稱刺史為“使君”。還有使者,也是用“使君”這個雅稱。

回到曹操的“司空”上來,在當時,司空屬於三公之一(三公:司徒、司空、太尉),大家應該是稱呼為“X公”才是雅稱,所以對曹操來說,大家當然是稱為“曹公”是最合適的。

打個比方,曹操是現代某個公司總經理,下屬見到曹操,尊稱肯定是喊“曹總”,如果張口“總經理”,“曹總經理”,雖然從職務上看沒問題,但是不符合稱呼習慣,而且非常彆扭。

在劇中的曹丕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在歷史上,他擔任過五官中郎將,而在劇中,許多人都稱呼他為“中郎將”。

細數《軍師聯盟》中的歷史錯誤,往日曆史正劇輝煌何時重現?

五官中郎將曹丕被人稱呼為中郎將

實際這也錯了,“五官中郎將”在史書上的簡稱是“五官將”,這才是特有的稱呼。而“中郎將”則太廣泛了,並不具備唯一性。

打個比方,漢代朝廷還有左中郎將、右中郎將、虎賁中郎將、羽林中郎將,地方軍官中還有各種雜號中郎將,大家站一塊,來個人喊一聲“中郎將”,曹丕如何能知道是喊自己?

編劇在劇情上還設計了一段“司馬懿出使東吳見孫權”的場景,從劇情設計上看,頗有新意,美中不足的就是:稱謂錯了。

前面我也說了,使者應該稱呼為使君,結果,劇中被稱為“司馬使者”,也是令人啼笑皆非。

細數《軍師聯盟》中的歷史錯誤,往日曆史正劇輝煌何時重現?

司馬懿出使東吳

這些在稱謂上犯的錯誤,足以體現編劇對歷史知識瞭解上的不足。

用字錯誤

在劇中,曹操徵辟司馬懿為司空府主薄時,道具任命書的設計確實是用了心思的,隸書、豎板繁體,從右到左——這些版式設計沒問題。

任命書中誇讚司馬懿的內容也是照抄《晉書·宣帝紀》中對司馬懿的評價,這也沒問題,可是後面內容一旦脫離史書,寫出“今封為司空府主簿”這幾個字來,錯誤就出現了。

細數《軍師聯盟》中的歷史錯誤,往日曆史正劇輝煌何時重現?

司馬懿的任命書

在東漢時期,做官是“舉薦制”,所以把錄用某人去做官,應該用“徵、闢”這兩個字。“封某官”的說法,不合時宜,當時也只有“封侯”的說法,侯是爵位制度,和官職無關。

所以正確的寫法應該是:今徵(闢)為司空府主薄。

對史料的錯誤解讀

在《晉書》裡記載了一個故事,說司馬懿不想為曹操效力,便聲稱得了風痺,行走不便。“風痺”也就是肢體麻木,癱瘓狀態。史書原文是:

漢建安六年,郡舉上計掾。魏武帝為司空,聞而闢之。帝知漢運方微,不欲屈節曹氏,辭以風痺,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堅臥不動。

這裡,“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的“刺”是“刺探”的意思,到了編劇這裡,得讓楊修用大鋼針來刺司馬懿大腿了。

細數《軍師聯盟》中的歷史錯誤,往日曆史正劇輝煌何時重現?

楊修拿這麼粗針去扎司馬懿大腿

這讓筆者聯想到了電視劇《新紅樓夢》裡,賈璉要“去火”,結果劇情設計成“賈璉拔火罐”了。這都是編劇不懂原文的本意,全憑自己的想象力來作出的曲解。

以上還只算小問題,本劇最大的兩個問題是:

時空錯亂:

  • 華佗死在董承案中。(歷史上,華佗卒年不詳,死因未涉及政治鬥爭,也絕對沒參與董承案)
  • 荀彧死在曹操稱王之後。(歷史上,荀彧死後第二年,曹操才稱魏公)
  • 明明在歷史上是225年出生的鐘會,在劇中出現在220年之前,並且是個年輕人。

制度錯誤

  • 曹丕和曹植居然會被抓到監獄並受刑。顯然編劇不知道在漢代王子犯法,是不可能用刑的。
  • 曹丕駕崩後,曹真居然提議讓全國太守,縣令來參加葬禮。實際在當時,官員擅自奔喪是死罪。朝廷也從來不會支持官員參與奔喪。除非本劇是想讓曹真扮演一個政治白痴。
  • 李嚴自稱與諸葛亮平級。實際上,兩人同為託孤重臣是真的,級別什麼的,就算了吧。諸葛亮秉政時,就是軍政大權一把抓,沒人能跟他平級的。
細數《軍師聯盟》中的歷史錯誤,往日曆史正劇輝煌何時重現?

劇中人物總是入獄被拷打

諸如此類,如果嚴格按照歷史故事線來,這些都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本劇出現這樣的劇情架構,顯然編劇對各個歷史人物、事件背景不瞭解,強行用堆積歷史段子的方式來設計劇情,出錯也在所難免。

這樣的歷史劇,只能是基於歷史故事進行二次創作的戲說故事罷了,其中還混雜了大量宮鬥戲,以此來推動劇情發展,以至於有觀眾吐槽主角“司馬懿又㕛叒叕下獄了”。

我覺得此劇算不上是歷史正劇,只是在努力向歷史正劇靠攏,比那個歷史錯誤堆積如山的《新三國》,還是強太多了。

目前歷史劇的通病有哪些?

筆者還記得在2008年時有一部電視劇《雷鋒》籌備開拍,編劇黃亞洲在發佈會上說,他給雷鋒設計了一段感情戲,他認為英雄也應該走下神壇,有普通人的一面,所以談戀愛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細數《軍師聯盟》中的歷史錯誤,往日曆史正劇輝煌何時重現?

雷鋒生前照片

此言論傳出後,就引發當事人王佩玲老人不滿,王佩玲對媒體說,她認為“自己和雷鋒是姐弟感情,並非戀愛關係。”社會上對這件事也引發了諸多爭論,最終是雷鋒的戰友們和王佩玲攜手抗議,才讓這段劇情夭折,但這不是先例。

在當時,給歷史人物強行加感情戲似乎成了一種傳統,在《新三國》裡,呂布和貂蟬成了戀愛關係,談了三四集感情戲,還有《武神趙子龍》之流,身邊的女人都不止一個人了。什麼夏侯輕衣,公孫寶月,李飛燕……

反正只要是男主角,管你什麼英雄好漢,身邊就得有一群女人圍著他轉,三角戀、四角戀、N角戀統統管上,楞是把歷史劇拍成狗血倫理劇的風格。無非是欺負趙雲沒活到現代,所以沒人會投訴這個編劇了。

更有《甄嬛傳》熱播之後,一堆宮鬥劇又跟風而出,甚至《軍師聯盟》也不能免俗,把曹丕曹植的爭位故事改編成“兄弟反目,你死我活”。

我不是說《甄嬛傳》拍的不好,而是後面跟風出來的同類作品,質量良莠不齊。

細數《軍師聯盟》中的歷史錯誤,往日曆史正劇輝煌何時重現?

宮鬥劇的開山之作《甄嬛傳》

——諸如此類,歷史劇劇情的戲份全靠宮鬥和感情戲來推動,完全把觀眾的品位拉低了檔次,甚至某些導演還自以為是,自己拍出一部狗血劇,還甩鍋給觀眾,說是觀眾喜歡看狗血劇;或者是自認為曲高和寡,應是觀眾不懂得欣賞自己的作品而已。

其實隨著網絡媒體的發展,觀眾早就接觸到更多更新的影視劇,特別是韓劇、日劇、美劇帶來的衝擊,使得觀眾對影視劇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

借句話來說,目前的矛盾就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觀賞品位與影視從業者不思進取之間的矛盾。

歷史正劇的方向在哪裡?

在《軍師聯盟》之前,很多三國等歷史電視劇都標榜過自己走的是歷史正劇路線(我就不點名了吧),實際上有“掛羊頭,賣狗肉”之嫌。

編劇缺少對歷史知識的積累,全靠一些網絡段子,加上自己的腦洞發揮,就當成“合理想象”了。其實這是一種“皇上那麼富有,用的應該是金糞叉吧”的草民思維。

我也不是在這裡說喪氣話,至少在當下,越來越多的影視作品開始重視劇中的歷史環境描寫,客觀地說,《軍師聯盟》也在這方面做了努力,想法很好,但劇情沒做好,也只是水平問題。

細數《軍師聯盟》中的歷史錯誤,往日曆史正劇輝煌何時重現?

《軍師聯盟》裡的場景、服裝、道具設計很用心,很有特色

打個比方,歷史正劇的劇情是的“靈魂”,那麼歷史環境描寫則是“身形”,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關係,共同構成一個有血有肉的“”。

如果只有歷史環境描寫,而劇情一團糟,觀眾肯定沒有看下去的慾望,這種徒有其表的作品也不是歷史正劇,觀眾也不會買賬的;如果劇情故事講得好,歷史環境描寫一團糟,那麼這種電視劇只能是戲說、架空劇中的佼佼者,如此而已。如果還非要強調自己是歷史正劇,那也不要怪觀眾的挑剔和吐槽了。

綜上,歷史正劇的創作過程是很考驗編劇功力的事,除了對歷史知識的掌握之外,還要擅長講故事,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影視圈內也開始重視歷史劇中“歷史還原度”這個問題,例如最近在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就靠著精細的歷史還原,吸引了不少觀眾。可以說,只要有越來越多的影視劇從業者認識到這個問題,並努力改進,日趨改善,相信不久,拍出一部有口皆碑的歷史正劇離我們觀眾也指日可待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