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小心,以太幣追上來了

數字貨幣 比特幣 移動支付 支付寶 網投春秋 2017-06-25

比特幣小心,以太幣追上來了

14年前,倪行軍敲下支付寶的第一行代碼;現如今,支付寶已經演化為估值750億美元的巨無霸。微信支付雖然年方四歲,但其市場份額已向螞蟻金服發出挑戰。當然,改變世界的不只是移動支付。

8年前,位於赫爾辛基的一個小服務器上,中本聰挖出了第一批50個比特幣。8年,比特幣創造一個神話——價格上漲近300萬倍,國內價格一度突破2萬元。目前,比特幣作為第一大數字加密貨幣,其市值為430億美元,佔數字加密貨幣市場份額40.4%;作為比特幣的2.0版,以太幣則緊隨其後,市值達350億美元,市場份額達32.4%。

革命的起源

電子支付行業有兩個問題一直困擾研究員:一是如何不通過權威的第三方,便可在有需求的雙方之間進行在線轉賬;二是如何能夠在進行電子轉賬的同時記錄付款信息,避免重複支付並確保資金安全。這兩個問題一解決,意味著將有一套獨立的電子貨幣體系,基本跟現在的銀行體系就沒有半毛錢的關係了。

2008年,某個人或是一個技術團體用筆名Satoshi Nakamoto發佈了題目為“一種個人對個人的電子現金支付系統”的白皮書,針對這兩個問題Nakamoto提出了兩種解決方法:首先,在個人對個人的轉賬中,需要有一種能夠不依附於第三方定價機構就能判斷其價值的電子貨幣;然後,我們需要有一份去中心化的數字賬本,能夠把交易記錄及存儲的交易信息分發給世界各地的計算機,當然賬本的運作方式與其他傳統記賬方式大致相同。

2009年比特幣問世,其所依靠的底層技術算法,即現在被稱作區塊鏈的技術,已經被證明具備更廣泛的實用價值與意義。儘管區塊鏈技術目前沒有進入主流的政府思維及話語體系,但它已經令世界的經濟發展得到了革新。

競爭者問世

在電子支付行業,又出現了一本「影響世界」的白皮書。

2013年,19歲的Vitalik Buterin在一本主題為“以太坊白皮書:下一代智能連接與去中心化應用平臺”的書中首次提到了以太幣的構想。隨後在2014年,以太幣的算法及協議正式落地,並募集了1.5億美元,系統本身於2015年7月30日最終完成。

實際上,以太幣被稱之為比特幣的2.0版。其核心技術是在區塊鏈的基礎上加上智能合約。與比特幣相比,以太坊最大的不同點是:開發者可以在上面任意開發應用。任何開發者都可以在上面開發應用,並出售給用戶。這些應用多為金融衍生品,也是最易於用代碼實現的應用。

不僅如此,以太幣在代幣系統、儲蓄錢包、作物保險、多重簽名智能合約等創新應用方面也大有作為。2016年3月12日上午,以太坊發展達到新的里程碑。格林威治時間上午3:15,公司市值達到10億美金。“Homestead”進入測試階段的聲明之後,以太坊市值開始了爆炸式增長。單日活動節點增加22%,之後一直呈平穩增長態勢。以太幣持續一個月成為交易量第二大數字貨幣。這個新的里程碑明顯拉近了以太坊與比特幣的差距。後者最高市值為63億。

2017年6月,據Coinmarketcap數據,以太幣價格一度升至407.10美元的歷史高位,較1月1日的7.98美元上漲逾5001%。此前一天,比特幣價格首次突破3000美元,今年迄今為止已上漲逾200%。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