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風:區塊鏈的六大治理機制

數字貨幣 雲計算 物聯網 比特幣 區塊鏈中文網 2017-05-01

4月28日,2017全球區塊鏈金融峰會在杭州舉行。大會邀請了多位重量級嘉賓演講。萬向控股有限公司副董事長肖風分享了其對區塊鏈六大治理機制(分佈式架構、共識、加密、共享、穿透、開源)的思考。肖風:區塊鏈的六大治理機制

一、分佈式技術將推動分佈式社會的出現

區塊鏈治理機制當中的最核心的分佈式架構。區塊鏈建立於分佈式網絡的基礎上。對分佈式網絡,最簡單直接的解釋是點對點對等網絡,其核心內容是點對點,也就是自組織和去中介。

隨著在信息化的普及,社會的數字化遷徙程度越來越深入,原有的網絡技術架構不足以承擔如此高頻率、巨量的數據的傳輸、存儲和使用,於是出現了分佈式技術。在談到區塊鏈的時候,往往會談到分佈式網絡、分佈式存儲、分佈式賬本、分佈式計算,尤其在物聯網中,邊緣計算會成為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在物聯網發展到3.0時代,傳感器或者芯片本身就具備計算能力,無需把傳感器的數據傳到中心化的數據庫中去再計算,然後再把結果反饋到終端設備。這種方式被成為邊緣計算,也可叫做分佈式計算:計算髮生在任何地方。

這些技術最終導致了分佈式商業模式的雛形的出現,如中國的滴滴打車,初步具備了分佈式計算的特點。世界上也出現了非常多分佈式組織,目前也非常盛行的所謂社區的組織結構,就很類似於分佈式組織。在這樣的技術和商業模式的推動之下,最後整個社會結構,也會趨向於分佈式社會。而區塊鏈將會成為一個商業模式,社會結構,組織模式的基礎設施。因此,分佈式架構區塊鏈的治理機制中最重要的一點。

二、分叉是處理社區共識分歧最好方法

區塊鏈治理機制的第二點是共識。區塊鏈技術起源於社區組織,從最早的比特幣區塊鏈到目前為止所有的公有鏈,都是以社區的方式在運行,在一個社區的組織之下。如果要對這個系統做任何的改進,或者要確認某些事情,只能是共識,必須是全網共識。不僅僅是區塊鏈的記賬方式要全網共識,對任何規則的改變,都必須在全網全社區達成共識,才能做出改變。

現在區塊鏈有公有鏈、私有鏈、聯盟鏈三個劃分,也可以從共識機制的不同來看這三種區塊鏈:公有鏈,在共識機制上要求達到徹底的民主,不會有最終裁決者;私有鏈,不需要一個徹底的民主,可以是中心化的機構來做最後的裁決;聯盟鏈,在共識機制上的要求比公有鏈要少一些,但是比私有鏈要多很多。

區塊鏈的處理共識機制分歧的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分叉。以太坊到今天愈發健壯,就因為它經歷過幾次分叉。目前為止,大部分的商業應用項目,是基於以太坊開發的。分叉是使得網絡更健壯,使得應用更開闊的一個非常好的途徑,用分叉來處理社區的分歧。

三、加密是第二代互聯網必備機制

區塊鏈的第三個治理機制是加密。從區塊鏈的歷史看,最初發表於2008年的比特幣論文題目,叫點對點電子現金系統。數字貨幣的核心要義是匿名性,不論是央行的數字貨幣還是其他行業機構發行的數字貨幣,如果不需要匿名性,央行現在的電子現金就已足夠。但電子現金是透明的,持有人在網上的任何交易行為都因此被透明。而使用能夠匿名的數字貨幣,就能更好地保護用戶在互聯網上很多交易、支付行為。而和現金相比,數字貨幣既能做到匿名,像現金那樣的高匿名度,同時又能讓監管機關很好地去追蹤它,這就是數字貨幣的核心要義。

四、兩大層次共享做到高可信

區塊鏈治理機制的第四點是共享,任何不能共享的東西都不是區塊鏈,共享在兩個層次:第一,是所有的參與方一個賬本上共享所有的帳目信息;第二,是多種信息、多種事務同時在賬本上共享。現有的賬本情況是,銀行記的是資金賬,物流公司記的是物流的信息賬,在區塊鏈分佈式賬本上,資金、信息、物流、設備運行的數據,全部在一本賬上被共享。

只有實現這兩個層次的共享,才能真正地做到區塊鏈的所謂的創造信任的機器,才能夠把區塊鏈建成一個完全無需信任中介的多方高度互信、高度可信的平臺。

五、特權節點能夠穿透到信息最底層

區塊鏈治理機制的第五個方面是穿透。各個特權節點能夠穿透到最底層的信息。這個特權節點不是反腐敗的特權,而是不同的角色,比如說監管機關、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公證處,他們可以成為這個區塊鏈上的一個特殊節點,不參與確認交易,不參與記賬,但是他在區塊鏈上作為一個特殊的節點,提供自己法律法定的角色。在沒有當前的網絡環境裡,各特權節點無法穿透到區塊鏈上的最底層的信息,但有了區塊鏈,就能穿透到最底層的信息。

監管者,比如說以前銀行的監管者只能看到一個銀行總行報給他的數據。而在區塊鏈上,根據需要,可以直接穿透到銀行的一個儲蓄所的對賬單。

此外,各金融機構可以穿透到最底層的資產。以銀行為例,首先發給銀行一個吸收公眾存款的牌照,當完成吸儲後,需要尋找資產,把錢變成貸款,貸給資產擁有者或者直接用購買某資產,即資產證券化。在非區塊鏈系統,這些金融機構無法穿透到資產的最底層,而在區塊鏈上可以做到這一點。

六、不能開源的區塊鏈不是一個完整的區塊鏈

區塊鏈治理機制的第六個方面是開源。任何不能開源的區塊鏈,都不是一個完整的區塊鏈。開源包括兩方面:第一是底層通用協議的開源,這是去信任中介的一個基礎。目前很多公司聲稱建立了區塊鏈的底層協議,但如果底層協議不開源,那就不是完整的區塊鏈,很難得到信任。第二是區塊鏈上的很多數學算法模型必須開源。因為需要讓大眾去驗證它的可靠性、科學性。做到這兩點,才能用區塊鏈建立一個真正的信任機器,所以開源是必然的要求。

肖風:南開大學經濟學博士,中國萬向控股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兼執行董事、萬向區塊鏈實驗室發起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