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風:區塊鏈的六大治理機制

數字貨幣 雲計算 物聯網 比特幣 陸家嘴雜誌 2017-05-03
肖風:區塊鏈的六大治理機制肖風:區塊鏈的六大治理機制

我昨天晚上看了《速度與激情8》。我看到電影中黑客操縱著一千臺自動駕駛的汽車。這是一個很可怕的場景,但已經發生過這樣的事情。

近日,由杭州市人民政府、浙江大學、浙江省金融辦、中國人民銀行杭州中心支行以及浙江清華三角研究院聯合主辦的2017全球區塊鏈金融(杭州)峰會上,眾多業內重量級大咖:包括浙江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教授陳純、萬向控股有限公司副董事長肖風、數字經濟之父Don Tapscott、以太坊創始人Vitalik Buterin、螞蟻金服首席架構師童玲等分享了自己對區塊鏈技術的理解。

肖風在演講中分享了他對區塊鏈的六大治理機制(分佈式架構、共識、加密、共享、穿透、開源)的思考。

第一,區塊鏈治理機制中的最核心是分佈式架構。區塊鏈是建立在分佈式網絡的基礎上的,而分佈式網絡最簡單直接的解釋就是點對點對等網絡,其核心內容是點對點,也就是自組織和去中介。

隨著信息化的普及和人類社會數字化遷徙程度的加深,原有的網絡技術架構已經不足以承擔高頻、巨量的數據傳輸、存儲和使用,於是就出現了分佈式技術。

在談到區塊鏈的時候,我們往往會談到分佈式網絡、分佈式存儲、分佈式賬本、分佈式計算,尤其是在物聯網時代,邊緣計算成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在物聯網發展到3.0時代,傳感器或芯片本身就具備計算的能力,我們無需把傳感器的數據通過網關、路由傳到中心化的數據庫計算再把結果反饋到終端設備。這種方式就叫做邊緣計算,也可叫做分佈式計算——計算髮生在任何地方。

這些技術最終導致了分佈式商業模式雛形的出現,如中國的滴滴打車就初步具備了分佈式計算的特點。世界上也出現了非常多分佈式組織,目前也非常盛行的所謂社區的組織結構,就很類似於分佈式組織。在這樣的技術和商業模式的推動之下,最後整個社會結構,也會趨向於分佈式社會,而區塊鏈將會成為一個商業模式、社會結構、組織模式的基礎設施。因此區塊鏈的治理機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分佈式架構。

第二,區塊鏈治理機制的關鍵是共識。區塊鏈技術起源於社區組織,從最早的比特幣區塊鏈到目前為止所有的公有鏈都是以社區的方式在運行。在一個社區的組織之下,如果要對這個系統做任何的改進,或者要確認某些事情,就只能是共識,而且必須是全網共識。不僅僅是區塊鏈的記賬方式要全網共識,任何規則的改變,都必須在全網達成共識。

現在,區塊鏈可以分為公有鏈、私有鏈、聯盟鏈三類。

我們可以從共識機制的不同來看待這三種區塊鏈:

公有鏈:要求在共識機制上達到徹底的民主,但是不會有最終的裁決者;

私有鏈:不需要徹底的民主,可以是中心化的機構來做最後的裁決;

聯盟鏈:在共識機制上的要求比公有鏈要少一些,但是比私有鏈要多很多。

區塊鏈的共識機制處理分歧的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分叉。當公有鏈達不成共識的時候只能用分叉的方法,這也是最好的方法。以太坊發展到今天愈發健壯的原因離不開它經歷過幾次分叉。我們看到近來比特幣社區裡面在討論到底要不要做分叉,而那些言論大都是為既得利益所束縛。如果比特幣區塊鏈不處理掉這些分歧,那麼兩三年之後,它的價值會比現在大打折扣。

我們已經觀察到,目前為止幾乎大部分的商業應用項目,都是基於以太坊在開發的。我們很少看見有人在商業應用方面是基於比特幣區塊鏈來進行開發。這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在於比特幣區塊鏈沒有很好地處理這個社區的分歧。所以用分叉來處理社區的分歧是使得網絡更健壯、使得應用更開闊的一個非常好的途徑。

第三,區塊鏈治理機制的關鍵是加密。第一代互聯網是一個透明的互聯網,我們願意犧牲掉我們一部分隱私來獲得方便。但是如果這種情況繼續下去,總有一天我們所有的人都無法忍受。試想一下如果當我們在醫療上完全依靠互聯網運行的時候,你所有的病歷,所有就診信息都像現在的互聯網一樣透明,可以讓任何一個人可以隨便偷窺到,你能接受嗎?

所以,第二代互聯網必須有的機制就是加密。我們來回顧一下,比特幣2008年那篇論文的題目叫做點對點電子現金系統,其中提到數字貨幣的最核心的要義之一是匿名性,不管是央行的數字貨幣還是其他行業機構發行的數字貨幣,如果不需要匿名性,央行現在的電子現金已經足夠好。但是電子現金是透明的,我們在網上的任何交易行為,也會因此變得透明瞭。如果我們使用能夠匿名的數字貨幣,它就會更好地保護我們在互聯網上的很多交易行為。

數字貨幣和現金比較起來,除了有一樣好的匿名性之外,對央行也非常友好。我們知道央行對於現在的現金是無法追蹤的,所以反洗錢的任務很重,反洗錢的方法也一直不能很好地奏效。

而數字貨幣,既能做到像現金那樣的高匿名度,同時又能讓監管機關很好地去追蹤它,這就是數字貨幣最核心的要義。如果失去這一點,我真的很難想象,我們為什麼要數字貨幣。我們必須用數字貨幣的匿名性,來保護我們在互聯網上的很多隱私,來保護我們的數據,來保障我們的安全。

我昨天晚上看了《速度與激情8》。我看到電影中黑客操縱著一千臺自動駕駛的汽車。這是一個很可怕的場景。但去年,其實已經發現過這樣的事情——曾有黑客操縱超過100萬臺的物聯網設備,導致美國的局部電網斷電。所以不能加密的數字世界是極度不安全的,甚至比現在的社會還要不安全。因為現在我們只需要防備壞人對我們的攻擊。但如果一個數字世界沒有用區塊鏈的加密機制來做安全保障,我們不僅要防範壞人,還要防範壞設備,壞汽車等等,那就更不安全了。

第四,區塊鏈治理機制的特點是共享。任何不能共享的都不是區塊鏈,共享在於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所有的參與方在一個賬本上共享所有的帳目信息,第二個層次是多種信息、多種事務同時在這個賬本上共享。目前銀行可能記的是資金賬,物流公司記的是物流信息賬,而在區塊鏈分佈式賬本上,資金、信息、物流、設備運行的數據,通通會在一本賬上被共享。只有這兩個層次的共享,才能真正地做到區塊鏈的所謂的創造信任的機器,才能夠把區塊鏈建成一個完全無需信任中介的多方高度互信、高度可信的平臺。

第五,區塊鏈治理機制的特徵是穿透。各個特權節點都可以在區塊鏈上穿透到最底層的信息。這個特權節點不是反腐敗的特權,而是不同的角色,比如監管機關、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公證處等等。他們可以成為區塊鏈上的一個特殊節點,不參與確認交易,不參與記賬,但是它在區塊鏈上作為一個特殊的節點,提供自己的法律法定的角色。

在沒有區塊鏈的世界裡面,各個特權節點都無法穿透到區塊鏈上的最底層的信息,但有了區塊鏈,你就能穿透到最底層的信息。比如,以前的銀行監管者,只能看到一個銀行總行報給他的數據,但在區塊鏈上,如果他有需要,就可以直接穿透到一個銀行的儲蓄所的對賬單。

此外,各個金融機構可以穿透到最底層的資產。以銀行為例,首先發給銀行一個吸收公眾存款的牌照,當他吸收完公眾存款之後,需要尋找資產,把錢變成貸款,貸給資產擁有者或者直接用他的錢購買某個資產,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資產證券化。可是在沒有區塊鏈的世界裡面,這些金融機構無法穿透到資產的最底層,但在區塊鏈上他可以幹這個事情。所以穿透,是區塊鏈治理機制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

第六,區塊鏈治理機制的關鍵點是開源。任何不能開源的區塊鏈都不是一個完整的區塊鏈。開源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底層通用協議的開源,這是去信任中介的基礎。我們看到有很多公司說自己建立了區塊鏈的底層協議,但如果它們的底層協議不開源,那就不是完整的區塊鏈,很難讓人信服。

另一方面,區塊鏈上的許多數學算法模型必須開源。因為大眾需要去驗證它的可靠性和科學性。做到這兩點,才能用區塊鏈建立一個真正的信任機器,所以開源是必然的要求。(以上內容根據主講嘉賓演講內容整理,未經本人審閱)

肖風:區塊鏈的六大治理機制

微信公眾號 : lujiazuicbn

商務合作 | 請聯繫微信號: ilujiazui_cbn

021-61069726 / 13512138884

本微信公眾號已入駐

今日頭條、新浪財經頭條、騰訊企鵝媒體平臺、網易號媒體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