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打造水清河暢生態城市

水汙染 音樂 民生 時政 河南日報商丘觀察 2017-04-14

商丘:打造水清河暢生態城市

美麗的日月湖 魏文慧攝

華燈初上,漫步在商丘城市新區日月湖畔,清澈的湖水倒映著城市色彩斑斕的夜景,湖中噴泉隨著音樂的節奏變換著不同的形狀和顏色,圍觀的人群爆發出聲聲驚歎。

臨水而居,擇水而憩,自古就是人類親近自然的本性,也是人類亙古不變的夢想。

近年來,商丘市高度重視城市生態水系建設,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對城區內河進行綜合治理,將城市水系打造成為市民休閒娛樂的新亮點,建設水城共生的生態城市。

科學規劃打造水城共生的生態城市

商丘自古水系發達,地表水系共有“9河2湖”,七縱兩橫的內河流經商丘市區總長度136公里。

然而,由於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滯後,多年來,部分內河河道被擠佔嚴重,造成河床淤積,河貌損壞,內河儼然成了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和生活汙水的消納站。

為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建設水城共生的生態城市,近年來,商丘市把城市河流綜合治理和景觀建設作為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以改善城市水環境質量為核心,按照“控源截汙、內源治理、疏浚活水、生態修復”的推進原則,以打造“河道清潔、河水清澈、河岸美麗”城市景觀為目標,一河一策,標本兼治,統籌科學地實施城市黑臭水體綜合整治工作。

為使此項工作順利進行,2011年,商丘市成立了城區內河水系綜合治理指揮部,2014年又成立了商丘市城區河道管理處,按照“水通、水清、水美”的工作目標,“拆、挖、建”的基本思路,大力實施內河的清淤疏浚、斷頭河的打通、汙水管網鋪設及兩岸景觀建設等一系列工程。

科學的規劃是打造城市生態水系的前提。為此,在《商丘市城市總體規劃(2015—2030)綱要》中,商丘市在中心城區重新規劃了“九河、十三湖”的河湖水系結構。九河,即包河、蔡河、忠民河、古宋河、周商永大運河、萬堤河、康林河、東沙河、日月河;十三湖,結合河流水系與主要的商業、商務、居住功能區佈局,形成包括古城湖、日月湖、鄧斌口湖等在內的13處湖泊水面。

同時,在中心城區科學規劃綠地系統,佈局為“三區、五廊、九帶、多園”,規劃人民公園、沙河公園、日月湖綜合公園、漢樑文化公園等17處公園,總體演繹水城共生的生態城市,體現水作為商丘城市的靈魂,“九水貫城”的城市自然景觀特徵。

商丘:打造水清河暢生態城市

帝河美景 魏文慧攝

全力攻堅 建設水清景美的宜居城市

4月6日,記者在商丘市採訪時看到,流經該市城區的康林河、忠民河、萬堤河、古宋河等,已徹底清理了河底淤泥和汙水。“其餘河道正抓緊時間組織實施,預計4月中旬之前就可以全部完成清淤工作,確保河道暢通。”商丘市城管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不僅是河道清淤,為建設“水清河暢、景美岸綠”的生態水系,近年來,商丘市實施了一系列工程。

——強力推進佔壓河道紅線、藍線拆遷工作,打通了3條斷頭河,初步實現了“水通”的目標。

——制訂《商丘市城區河道“河長制”工作方案》,建立了市、縣(區)、鄉鎮(辦事處)三級“河長制”,對流經市區的9條河道實行分級負責、分層管理的工作機制。

——對流經轄區內的9條河道進行了拉網式排查,對排查出的852個排汙口、溢流口進行了全部封堵。

——大力實施汙水管網鋪設工程。截至目前,沿河道兩岸共需鋪設的汙水管網188公里已完成鋪設99公里,在建22公里,預計6月底前全部實現中心城區河道汙水管網全覆蓋。

——加快汙水處理廠建設力度,實現汙水全收集、汙水全處理,最終實現中水全利用,為城區內河注入不竭的景觀用水。

同時,結合海綿城市建設,因地制宜,建設生態滯留池、生態溼地,河道建設採用生態駁岸、生態浮島,種植相應的水生植物、沉水草,配置增氧曝氣、推水設施,死水變活水等多種形式,逐步恢復河道生態功能,保護河湖、溼地、坑塘自然形態,提高水體溶氧能力,促進水質提升,逐步實現城市水體良性生態系統。在河岸景觀綠化建設上,將設置濱河車道、自行車道、人行景觀道、沿岸綠化、節點景觀組團。

目前,商丘市城區的河湖水系已經完全打通,成為一個相互貫通的活水水系。

去年新建成的日月湖已經對外開放。這是一條以引黃調蓄、灌溉補源、生態觀光、民權電廠供水的綜合性水系,總投資4.4億元,水域面積1.17平方公里,景觀工程面積為54萬平方米,其中綠化面積38萬平方米,形成集防洪、文化、休閒、慢行、景觀於一體的複合型城市景觀,和商丘古城湖形成一古一新、遙相呼應的生態發展良好格局。

水系的貫通給城市帶來靈氣。目前,商丘市“水清河暢、景美岸綠”的生態水系正在逐漸變成現實。“不僅可以滿足市民休閒、娛樂等需求,而且也極大地改善了城市人居環境,提升了城市品位,使市民碧水環繞、臨水而居、與水為伴的美好願景逐漸成為現實。”商丘市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