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家馮驥才在曲靖為何看到這塊碑會熱淚盈眶?

書法 馮驥才 藝術 博物館 浮生肆言 浮生肆言 2017-09-19

沒來雲南曲靖之前,我完全不知道在書法歷史上存在一種介於隸書與楷書之間的字體,而且還被許多名人推崇和喜愛,刻有此字體的碑石也具有較高的書法藝術價值。

文化大家馮驥才在曲靖為何看到這塊碑會熱淚盈眶?

圖為爨碑亭,爨寶子碑就被放在此亭中。

這塊現存在於雲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學校園內的《爨寶子碑》(爨cuàn),全稱為"晉故振威將軍建寧太守爨府君墓碑",東晉安帝乙已年(公元405年)刻,碑字出自一人之手,具體何人則無從考證,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

《爨寶子碑》的前世今生

此碑於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在雲南南寧(今曲靖)出土,當時並未引起人們的重視,後來被一鄉民用做壓豆腐的石板。咸豐二年,曲靖知府鄧爾恆發現豆腐上有字跡,大為驚異,急忙派人找到賣豆腐之人。將碑石運回府中,後置於城中武侯祠。當時,正是碑學大興而帖學告退的時代。所以,它一經發現,其怪誕的用筆,隨意的結體所表現出的古樸味道,立刻引起人們極大的興趣,被視為書法作品中的奇珍異寶,阮元稱它為“滇中第一石”,康有為譽為“已冠古今”。

文化大家馮驥才在曲靖為何看到這塊碑會熱淚盈眶?

《爨寶子碑》

《爨寶子碑》碑首為半圓形,整碑呈長方形,高1.83米,寬0.68米,厚0.21米。碑文計13行,每行30字。碑尾有題名13行,每行4字,額15字,均正書。此碑的書法在隸楷之間,體現了隸書向楷書過渡的一種風格,為漢字的演變和書法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料,具有極高的書法的地位。

在書法史上《爨龍顏碑》與《爨寶子碑》並稱為“爨”,前者因字多碑大稱“大爨”,《爨寶子碑》則被稱為“小爨”。1961年3月,國務院正式批准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撥款重新修理工建碑亭,加固碑座。

文化大家馮驥才為何看到《爨寶子碑》會熱淚盈眶

曲靖一中校長助理、爨碑亭博物館館長王平永介紹說:“文化大家馮驥才一站在《爨寶子碑》這裡就要看一整天。當年馮驥才先生看到玻璃裡面的碑石時,72歲高齡的老先生一下子抱著玻璃熱淚盈眶,激動不已。”

文化大家馮驥才在曲靖為何看到這塊碑會熱淚盈眶?

曲靖一中校長助理、爨碑亭博物館館長王平永介紹《爨寶子碑》

由於爨文化是多元的複合體,帶有濃厚的漢文化色彩,而書法這一藝術形式正是文化的關鍵表象之一,因此此碑具有較高的書法藝術價值,而馮驥才老先生以往看到的字帖是出版物,是複製的、平面的,當他親眼看到《爨寶子碑》時,這種書法一下子變的立體起來,因此當時就抱著玻璃熱淚盈眶。

正是如此,王平永認為,一個城市真正有深厚特色的文化,一定能吸引更多有眼光的文化學者來不斷探討,不斷研究。

文化大家馮驥才在曲靖為何看到這塊碑會熱淚盈眶?

目前知道爨文化的人為何不多

爨文化在書畫界、在整個世界漢學界都有重要的影響,也曾引起轟動,那目前為何很多人不認識“爨”字呢?

對此,王平永有他獨特的認識。他認為爨文化創造的是一個有特色的精英類文化。如果爨文化像流行歌曲一樣,一下子是被全民所認識的文化,那這種文化肯定是沒有特點的,也會很快消失衰弱的,但像爨文化這種很難被大眾熟知的文化,則會在精英這個層次得到大家不斷的學習和朝拜。

“如果說王羲之的《蘭亭序》是中國文人書法在紙質媒介上的一種最美的表達方式,是文人書法的一個珠穆朗瑪,那大小爨碑就是碑刻當中的另一個珠穆朗瑪。”王平永說。

此碑脫胎於漢隸的筆法,用筆方峻,起收果斷,似昆刀切玉;字的造型奇特自由,似天馬行空,神祕莫測,令人產生豐富聯想。

文化大家馮驥才在曲靖為何看到這塊碑會熱淚盈眶?

如今這塊《爨寶子碑》展示在曲靖第一中學校園內,也可以方便培養有興趣的學生學習爨碑字體,讓他們作為傳播爨文化的使者,將爨文化傳承發揚下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