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大中華漢字13種字體集錦(博大精深)

書法 文物 考古 草書 盛世弘論 盛世弘論 2017-09-24

中華經典國學之漢字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是迄今為止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的文字,中國曆代皆以漢字為主要官方文字。漢字在古代已發展至高度完備的水準,不單中國使用,在很長時期內還充當東亞地區唯一的國際交流文字,20世紀前都是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等國家官方的書面規範文字,東亞諸國都有一定程度地自行創制漢字。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大中華漢字13種字體集錦(博大精深)


中華漢字18種字體介紹

一、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稱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19世紀末年在殷代都城遺址被今河南安陽小屯發現,繼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國商代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殷商滅亡周朝興起之後,甲骨文還延綿使用了一段時期。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大中華漢字13種字體集錦(博大精深)

二、金文

金文是指鑄刻在殷周青銅器上的銘文,也叫鐘鼎文。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鍾為代表,“鐘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所謂青銅,就是銅和錫的合金。中國在夏代就已進入青銅時代,銅的冶煉和銅器的製造技術十分發達。因為周以前把銅也叫金,所以銅器上的銘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為這類銅器以鐘鼎上的字數最多,所以過去又叫作“鐘鼎文”。 金文應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滅六國,約1200多年。金文的字數,據容庚《金文編》記載,共計3722個,其中可以識別的字有2420個。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大中華漢字13種字體集錦(博大精深)

三、大篆

大篆是西周時期普遍採用的字體,相傳為夏朝伯益所創。針對不同的書寫媒介,大篆亦有金文(或稱“鐘鼎文”)、籀文之別。

四、小篆

小篆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前221年),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六國的異體字,創制的統一文字漢字書寫形式。一直在中國流行到西漢末年(約公元8年),才逐漸被隸書所取代。但由於其字體優美,始終被書法家所青睞。又因為其筆畫複雜,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隨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偽的官方印章,一直採用篆書,直到封建王朝覆滅,近代新防偽技術出現。

三、大篆

大篆是西周時期普遍採用的字體,相傳為夏朝伯益所創。針對不同的書寫媒介,大篆亦有金文(或稱“鐘鼎文”)、籀文之別。

四、小篆

小篆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前221年),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六國的異體字,創制的統一文字漢字書寫形式。一直在中國流行到西漢末年(約公元8年),才逐漸被隸書所取代。但由於其字體優美,始終被書法家所青睞。又因為其筆畫複雜,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隨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偽的官方印章,一直採用篆書,直到封建王朝覆滅,近代新防偽技術出現。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大中華漢字13種字體集錦(博大精深)

五、隸書

隸書,亦稱漢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呈長方形狀,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隸書起源於秦朝,由程邈形理而成,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大中華漢字13種字體集錦(博大精深)

六、草書

漢字的一種書體,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形成於漢代,是為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大中華漢字13種字體集錦(博大精深)

七、楷書

楷書,又稱正楷、楷體、正書或真書,是漢字書法中常見的一種字體。其字形較為正方,不像隸書寫成扁形。楷書仍是現代漢字手寫體的參考標準,也發展出另一種手寫體——鋼筆字。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大中華漢字13種字體集錦(博大精深)

八、行書

行書在楷書的基礎上產生,是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端正。實質上它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

八、行書

行書在楷書的基礎上產生,是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端正。實質上它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大中華漢字13種字體集錦(博大精深)

九、宋體

宋體,是在中國宋朝發明的一種漢字印刷字體。筆畫有粗細變化,而且一般是橫細豎粗,末端有裝飾部分(即“字腳”或“襯線”),點、撇、捺、鉤等筆畫有尖端,屬於白體,常用於書籍、雜誌、報紙印刷的正文排版。因從明朝傳入日本,而又稱為明體、明朝體。

十、仿宋

印刷字體的一種,仿照宋版書上所刻的字體,筆畫粗細均勻,有長、方、扁三體。也叫仿宋體,仿宋字。  這要牽涉到另一個字體——宋體。宋體的特點是什麼?橫平而豎直,橫筆細而豎筆很粗,還有每一筆的端點也較粗,這些不是用毛筆的手寫體的特點。

十一、黑體

黑體字又稱方體或等線體,沒有襯線裝飾,字形端莊,筆畫橫平豎直,筆跡全部一樣粗細。漢字的黑體是在現代印刷術傳入東方後依據西文無襯線體中的黑體所創造的。由於漢字筆劃多,小字黑體清晰度較差,所以一開始主要用於文章標題。但隨著制字技術的精進,已有許多適用於正文的黑體字型。

十二、姚體

姚體,是原中華書局聚珍部主任姚竹天所創的漢字書體,是姚竹天在製造活字銅模等用具時所應用的。姚體與宋體類似,但更偏瘦長。經過標準化的姚體,已被方正、金橋等各大計算機字庫收錄,並用於印刷。

十三、舒體

舒體字形飄灑圓秀,彎弓盤馬,沉雄峭拔,恣肆中見逸氣,忽似壯士如牛,筋骨湧現。師古而不泥古,尊法而求新變,這就形成了“舒體”,也稱“七分半書”,即楷、行、草、隸、篆各取一分,顏柳各取一分,何紹基取半分。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大中華漢字13種字體集錦(博大精深)



熱愛華夏大地,弘揚中華歷史之文化

請關注——盛世弘論(歡迎下方點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