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介入手術無須開刀,是微創或無創操作,憑什麼做到這一點的?'

手術兩百年 技術 不完美媽媽 王芳軍醫生 2019-09-17
"

為什麼介入能夠做到微創甚至是無創?

如果看過我前面的文章,相信讀者對這個問題會有一些基本的瞭解了。

簡要說來,介入醫生做手術時,能夠做到微創甚至是無創的關鍵,就是藉助了醫學影像設備的引導。而外科醫生做手術,如果不開刀,就不可能看到體內的病灶,更不可能將病變組切取出來;即便是目前有了腔鏡的幫助,手術切口大大地縮小了,但完全不用刀還是不可能的事。

正因為有了影像設備的引導,介入醫生們個個都像“二郎神”一般,擁有了洞穿人體、明察秋毫的“第三隻眼睛”;也好像是有了孫悟空所擁有的“火眼金睛”一樣,隔著肚皮就能看到體內的病灶。

"

為什麼介入能夠做到微創甚至是無創?

如果看過我前面的文章,相信讀者對這個問題會有一些基本的瞭解了。

簡要說來,介入醫生做手術時,能夠做到微創甚至是無創的關鍵,就是藉助了醫學影像設備的引導。而外科醫生做手術,如果不開刀,就不可能看到體內的病灶,更不可能將病變組切取出來;即便是目前有了腔鏡的幫助,手術切口大大地縮小了,但完全不用刀還是不可能的事。

正因為有了影像設備的引導,介入醫生們個個都像“二郎神”一般,擁有了洞穿人體、明察秋毫的“第三隻眼睛”;也好像是有了孫悟空所擁有的“火眼金睛”一樣,隔著肚皮就能看到體內的病灶。

都說介入手術無須開刀,是微創或無創操作,憑什麼做到這一點的?

DSA是最常用的介入引導設備

影像設備對於介入手術的重要性體現在哪些方面?

影像設備對於介入手術的重要性,可以歸納成以下幾點:

第一,無須開刀就能清晰而準確地定位病灶,因而就再也沒有大切開而進行診斷性“探查”的必要。

第二,保障了介入操作過程中的實時監控,沒有視覺盲區,治療的目標明確,因而可以“指哪打哪”。

"

為什麼介入能夠做到微創甚至是無創?

如果看過我前面的文章,相信讀者對這個問題會有一些基本的瞭解了。

簡要說來,介入醫生做手術時,能夠做到微創甚至是無創的關鍵,就是藉助了醫學影像設備的引導。而外科醫生做手術,如果不開刀,就不可能看到體內的病灶,更不可能將病變組切取出來;即便是目前有了腔鏡的幫助,手術切口大大地縮小了,但完全不用刀還是不可能的事。

正因為有了影像設備的引導,介入醫生們個個都像“二郎神”一般,擁有了洞穿人體、明察秋毫的“第三隻眼睛”;也好像是有了孫悟空所擁有的“火眼金睛”一樣,隔著肚皮就能看到體內的病灶。

都說介入手術無須開刀,是微創或無創操作,憑什麼做到這一點的?

DSA是最常用的介入引導設備

影像設備對於介入手術的重要性體現在哪些方面?

影像設備對於介入手術的重要性,可以歸納成以下幾點:

第一,無須開刀就能清晰而準確地定位病灶,因而就再也沒有大切開而進行診斷性“探查”的必要。

第二,保障了介入操作過程中的實時監控,沒有視覺盲區,治療的目標明確,因而可以“指哪打哪”。

都說介入手術無須開刀,是微創或無創操作,憑什麼做到這一點的?

透過體表,導管是到達了病變血管一目瞭然

第三,導管等介入器材能夠從生理腔道(此類操作可達到無創的目標)或血管內自由行進,從來就不會“迷路”,因而能夠從對病人傷害最小也最方便的部位進入,實現“遠道施術、管針遠達”,避免傷及重要器官,避免華佗“頭痛醫頭”一定要開顱而被曹操猜疑處死的悲劇。

第四、只需要一些穿刺針、導管、導絲等細小的器械,通過“灌注、栓塞、引流、擴通”等簡單操作就能完成複雜疑難疾病的診療,而且非常“靠譜”。

我曾經創作過一首順口溜:“影導介入準頭高,管針遠達診又療,創傷輕微顯奇效,灌堵引通病魔消。”這首順口溜的確形象而簡明,希望各位讀者都能夠喜歡。

介入微創能夠“微”到什麼程度?

介入的“微創”可不僅僅是一個謔頭。我們都知道,內科療法常被說成是“無創”,但內科療法中所應用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靜脈注射”等,還得要使用或粗或細的針頭將藥物注射進去,這些針頭也常常會讓孩子們覺得“恐怖”,只是我們大人覺得可以忽略不計罷了。

介入診療通常只是用一根比上述的針頭略粗(多數也就1mm左右)而稍長的“穿刺針”,刺入皮膚和皮下組織從而進入血管或某些病變的器官而已。穿刺前,可以用刀尖切一個2mm左右的小切口,或者根本不需要切開(如果後續沒有較大的器械需要進入的話)。而在做這個小切口前,也會用前述的注射針頭在皮下注射一點點局部麻醉藥。患者其實只需要接受一點皮下注射時的疼痛,創傷切口也就是那麼1~2mm大小,術後並不需要縫合。您看,相比於外科手術來說,介入的創傷是不是也可以“忽略不計”呢?

"

為什麼介入能夠做到微創甚至是無創?

如果看過我前面的文章,相信讀者對這個問題會有一些基本的瞭解了。

簡要說來,介入醫生做手術時,能夠做到微創甚至是無創的關鍵,就是藉助了醫學影像設備的引導。而外科醫生做手術,如果不開刀,就不可能看到體內的病灶,更不可能將病變組切取出來;即便是目前有了腔鏡的幫助,手術切口大大地縮小了,但完全不用刀還是不可能的事。

正因為有了影像設備的引導,介入醫生們個個都像“二郎神”一般,擁有了洞穿人體、明察秋毫的“第三隻眼睛”;也好像是有了孫悟空所擁有的“火眼金睛”一樣,隔著肚皮就能看到體內的病灶。

都說介入手術無須開刀,是微創或無創操作,憑什麼做到這一點的?

DSA是最常用的介入引導設備

影像設備對於介入手術的重要性體現在哪些方面?

影像設備對於介入手術的重要性,可以歸納成以下幾點:

第一,無須開刀就能清晰而準確地定位病灶,因而就再也沒有大切開而進行診斷性“探查”的必要。

第二,保障了介入操作過程中的實時監控,沒有視覺盲區,治療的目標明確,因而可以“指哪打哪”。

都說介入手術無須開刀,是微創或無創操作,憑什麼做到這一點的?

透過體表,導管是到達了病變血管一目瞭然

第三,導管等介入器材能夠從生理腔道(此類操作可達到無創的目標)或血管內自由行進,從來就不會“迷路”,因而能夠從對病人傷害最小也最方便的部位進入,實現“遠道施術、管針遠達”,避免傷及重要器官,避免華佗“頭痛醫頭”一定要開顱而被曹操猜疑處死的悲劇。

第四、只需要一些穿刺針、導管、導絲等細小的器械,通過“灌注、栓塞、引流、擴通”等簡單操作就能完成複雜疑難疾病的診療,而且非常“靠譜”。

我曾經創作過一首順口溜:“影導介入準頭高,管針遠達診又療,創傷輕微顯奇效,灌堵引通病魔消。”這首順口溜的確形象而簡明,希望各位讀者都能夠喜歡。

介入微創能夠“微”到什麼程度?

介入的“微創”可不僅僅是一個謔頭。我們都知道,內科療法常被說成是“無創”,但內科療法中所應用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靜脈注射”等,還得要使用或粗或細的針頭將藥物注射進去,這些針頭也常常會讓孩子們覺得“恐怖”,只是我們大人覺得可以忽略不計罷了。

介入診療通常只是用一根比上述的針頭略粗(多數也就1mm左右)而稍長的“穿刺針”,刺入皮膚和皮下組織從而進入血管或某些病變的器官而已。穿刺前,可以用刀尖切一個2mm左右的小切口,或者根本不需要切開(如果後續沒有較大的器械需要進入的話)。而在做這個小切口前,也會用前述的注射針頭在皮下注射一點點局部麻醉藥。患者其實只需要接受一點皮下注射時的疼痛,創傷切口也就是那麼1~2mm大小,術後並不需要縫合。您看,相比於外科手術來說,介入的創傷是不是也可以“忽略不計”呢?

都說介入手術無須開刀,是微創或無創操作,憑什麼做到這一點的?

微細的針刺一個微小的口就行了,比肌肉注射針頭大不了多少

還有一些介入操作,可以通過自然的孔道進入,如經口、經鼻、經肛門、經陰道或尿道等,根本就不會有傷口。所以,有人說,介入的“微創”不太準確,應該稱為“微侵襲”,因為,它不一定會有創傷,只不過介入操作會有器械進入人體這樣一個人工干預過程,患者多少會有一些害怕或者不適應而已。

當然,有個別介入操作會需要切一個1~3cm的小切口(如輸液港和臨時濾器植入),這是因為需要在皮下植入它們的套件所致。這些就屬於介入的特例了。

外科開放手術還有發展空間嗎?

應該說,介入放射學的微創理念已經深深地影響了外科學的發展。目前外科手術在應用腔鏡技術的基礎上,在許多手術中也將手術切口從動不動幾十公分大大地縮小到僅有幾個公分的小切口了,“微創手術”的提法逐漸興盛起來。不過,目前的外科腔鏡領域的“微創手術”與介入的“微創”基本上還有一個數量級的差距。

介入的微創理念對外科開放手術更直接的影響是,越來越多的手術醫生特別是血管外科醫生直接接受了介入診療的方法,主業就是搞介入了,而大開放式的外科手術已經越來越少做甚至是不做了。

"

為什麼介入能夠做到微創甚至是無創?

如果看過我前面的文章,相信讀者對這個問題會有一些基本的瞭解了。

簡要說來,介入醫生做手術時,能夠做到微創甚至是無創的關鍵,就是藉助了醫學影像設備的引導。而外科醫生做手術,如果不開刀,就不可能看到體內的病灶,更不可能將病變組切取出來;即便是目前有了腔鏡的幫助,手術切口大大地縮小了,但完全不用刀還是不可能的事。

正因為有了影像設備的引導,介入醫生們個個都像“二郎神”一般,擁有了洞穿人體、明察秋毫的“第三隻眼睛”;也好像是有了孫悟空所擁有的“火眼金睛”一樣,隔著肚皮就能看到體內的病灶。

都說介入手術無須開刀,是微創或無創操作,憑什麼做到這一點的?

DSA是最常用的介入引導設備

影像設備對於介入手術的重要性體現在哪些方面?

影像設備對於介入手術的重要性,可以歸納成以下幾點:

第一,無須開刀就能清晰而準確地定位病灶,因而就再也沒有大切開而進行診斷性“探查”的必要。

第二,保障了介入操作過程中的實時監控,沒有視覺盲區,治療的目標明確,因而可以“指哪打哪”。

都說介入手術無須開刀,是微創或無創操作,憑什麼做到這一點的?

透過體表,導管是到達了病變血管一目瞭然

第三,導管等介入器材能夠從生理腔道(此類操作可達到無創的目標)或血管內自由行進,從來就不會“迷路”,因而能夠從對病人傷害最小也最方便的部位進入,實現“遠道施術、管針遠達”,避免傷及重要器官,避免華佗“頭痛醫頭”一定要開顱而被曹操猜疑處死的悲劇。

第四、只需要一些穿刺針、導管、導絲等細小的器械,通過“灌注、栓塞、引流、擴通”等簡單操作就能完成複雜疑難疾病的診療,而且非常“靠譜”。

我曾經創作過一首順口溜:“影導介入準頭高,管針遠達診又療,創傷輕微顯奇效,灌堵引通病魔消。”這首順口溜的確形象而簡明,希望各位讀者都能夠喜歡。

介入微創能夠“微”到什麼程度?

介入的“微創”可不僅僅是一個謔頭。我們都知道,內科療法常被說成是“無創”,但內科療法中所應用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靜脈注射”等,還得要使用或粗或細的針頭將藥物注射進去,這些針頭也常常會讓孩子們覺得“恐怖”,只是我們大人覺得可以忽略不計罷了。

介入診療通常只是用一根比上述的針頭略粗(多數也就1mm左右)而稍長的“穿刺針”,刺入皮膚和皮下組織從而進入血管或某些病變的器官而已。穿刺前,可以用刀尖切一個2mm左右的小切口,或者根本不需要切開(如果後續沒有較大的器械需要進入的話)。而在做這個小切口前,也會用前述的注射針頭在皮下注射一點點局部麻醉藥。患者其實只需要接受一點皮下注射時的疼痛,創傷切口也就是那麼1~2mm大小,術後並不需要縫合。您看,相比於外科手術來說,介入的創傷是不是也可以“忽略不計”呢?

都說介入手術無須開刀,是微創或無創操作,憑什麼做到這一點的?

微細的針刺一個微小的口就行了,比肌肉注射針頭大不了多少

還有一些介入操作,可以通過自然的孔道進入,如經口、經鼻、經肛門、經陰道或尿道等,根本就不會有傷口。所以,有人說,介入的“微創”不太準確,應該稱為“微侵襲”,因為,它不一定會有創傷,只不過介入操作會有器械進入人體這樣一個人工干預過程,患者多少會有一些害怕或者不適應而已。

當然,有個別介入操作會需要切一個1~3cm的小切口(如輸液港和臨時濾器植入),這是因為需要在皮下植入它們的套件所致。這些就屬於介入的特例了。

外科開放手術還有發展空間嗎?

應該說,介入放射學的微創理念已經深深地影響了外科學的發展。目前外科手術在應用腔鏡技術的基礎上,在許多手術中也將手術切口從動不動幾十公分大大地縮小到僅有幾個公分的小切口了,“微創手術”的提法逐漸興盛起來。不過,目前的外科腔鏡領域的“微創手術”與介入的“微創”基本上還有一個數量級的差距。

介入的微創理念對外科開放手術更直接的影響是,越來越多的手術醫生特別是血管外科醫生直接接受了介入診療的方法,主業就是搞介入了,而大開放式的外科手術已經越來越少做甚至是不做了。

都說介入手術無須開刀,是微創或無創操作,憑什麼做到這一點的?

無影燈下的手術操作

當然,傳統的開放式外科手術還有存在的必要,甚至於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比如說,有一段腸管壞死了,還得通過開放式外科手術把它切掉,並重建有活力腸道的完整通路,目前象這樣的工作是無法通過介入的方法完成的。介入手術的普及並不能完全代替開放式手術,只是豐富了治病救人的渠道和途徑而已,為更多的病患者帶來了福音。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