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胸外科醫生47年為病人開胸4000多次累駝了背'

"

四川新聞網成都8月19日訊(文/龐音 侯文瑾 圖/江宏景)如果有一種工作,能把你變成“殘廢”,拉低你的顏值,你會去做嗎?答案應該是否定的。但有這麼一個位醫生,他47年從事這項工作,以致肩歪斜,脊柱變彎,背駝了。即使這樣他也捨不得放棄,退休後仍然回到工作崗位,穩穩地站在手術檯上。在第二個醫師節來臨之際,讓我們去認識一下這位醫生。

"

四川新聞網成都8月19日訊(文/龐音 侯文瑾 圖/江宏景)如果有一種工作,能把你變成“殘廢”,拉低你的顏值,你會去做嗎?答案應該是否定的。但有這麼一個位醫生,他47年從事這項工作,以致肩歪斜,脊柱變彎,背駝了。即使這樣他也捨不得放棄,退休後仍然回到工作崗位,穩穩地站在手術檯上。在第二個醫師節來臨之際,讓我們去認識一下這位醫生。

四川胸外科醫生47年為病人開胸4000多次累駝了背

胸外科醫生張同欽--江宏景-攝

他叫張同欽,是四川省簡陽市人民醫院的一名胸外科醫生。65歲的張同欽,從醫40多年共主刀各類手術2萬多臺,其中大型開胸手術4000餘臺次。先後榮獲“四川省職業道德先進個人”、“全國人文醫學榮譽獎”等殊榮,被原國家衛生部、解放軍總後勤部等部門聯合表彰為“全國抗震救災醫藥衛生先進個人”。

退休仍堅守一線:只因為心裡放不下病人

格子襯衣外面套著短袖白大褂,眉宇間透著淡定,彷彿窗外萬馬奔騰,他也波瀾不驚。我們在簡陽市人民醫院胸外科辦公室見到張同欽時,他正好收到一條短信,臉上瞬間泛起笑意。短信是兒子發的,“他在上海一家臺企工作。”當問起他退休了為什麼不到上海與兒子一起生活時,“不習慣。”他說,但護士長吳秋林“揭穿”了他的謊言:“他是放不下病人。”

"

四川新聞網成都8月19日訊(文/龐音 侯文瑾 圖/江宏景)如果有一種工作,能把你變成“殘廢”,拉低你的顏值,你會去做嗎?答案應該是否定的。但有這麼一個位醫生,他47年從事這項工作,以致肩歪斜,脊柱變彎,背駝了。即使這樣他也捨不得放棄,退休後仍然回到工作崗位,穩穩地站在手術檯上。在第二個醫師節來臨之際,讓我們去認識一下這位醫生。

四川胸外科醫生47年為病人開胸4000多次累駝了背

胸外科醫生張同欽--江宏景-攝

他叫張同欽,是四川省簡陽市人民醫院的一名胸外科醫生。65歲的張同欽,從醫40多年共主刀各類手術2萬多臺,其中大型開胸手術4000餘臺次。先後榮獲“四川省職業道德先進個人”、“全國人文醫學榮譽獎”等殊榮,被原國家衛生部、解放軍總後勤部等部門聯合表彰為“全國抗震救災醫藥衛生先進個人”。

退休仍堅守一線:只因為心裡放不下病人

格子襯衣外面套著短袖白大褂,眉宇間透著淡定,彷彿窗外萬馬奔騰,他也波瀾不驚。我們在簡陽市人民醫院胸外科辦公室見到張同欽時,他正好收到一條短信,臉上瞬間泛起笑意。短信是兒子發的,“他在上海一家臺企工作。”當問起他退休了為什麼不到上海與兒子一起生活時,“不習慣。”他說,但護士長吳秋林“揭穿”了他的謊言:“他是放不下病人。”

四川胸外科醫生47年為病人開胸4000多次累駝了背

張同欽與術後病人交流--江宏景-攝

響應國家號召,張同欽1971年下鄉,1972年做計劃生育工作,那年他18歲。1974年被推薦到內江醫科學校學習,1976年中專畢業分配到醫院胸外科工作。那時的胸外科加上他只有兩個人,“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全省胸外科的水平都不高,九十年代突飛猛進。”他覺得自己的學歷太低,跟不上形勢,又考上川北醫學院學習臨床醫學。1988年,為提升胸外科手術水平,在醫學上孜孜以求的張同欽到省醫院進修一年,回到簡陽市人民醫院後正式負責胸外科工作,因為他在技術上的不斷進取,這時的胸外科已能開展肺癌、食管癌、縱隔腫瘤等大型的手術。

一個科室的發展,離不開醫院這個平臺,更離不開優秀醫生的支撐。簡陽市人民醫院胸外科在業界聲譽鵲起,也是張同欽業務能力飆升的歷程。到了二十一世紀,他意識到胸外科手術的未來是微創,為了掌握這一技術,2009年他作為年齡最大的學員到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進修電視胸腔鏡手術。學成歸來,他帶領科室實施胸腔鏡下肺癌根治性切除和縱隔腫瘤切除等胸科微創手術,成為當時在資陽地區實施電視胸腔鏡手術數量最多的科室。

“一人好不算好,下屬的醫術好,整個科室的醫療才能提質,醫院才能發展。”科室已發展到8個人,胸有大局的張同欽尋找各種機會,送年輕醫生出去培訓。在他眼裡,何學東是個好苗子,這個來自河北的四川女婿肯幹,白天手術,晚上寫病歷,累了找根凳子就睡。現在已是科室骨幹,成為了副主任醫師。“還有張俊、王世平醫生,通過進修學習,現在胸腔境手術比我做得還好。”張同欽說。而每每說到這些年輕醫生,他都十分心痛,“有時做手術通宵達旦,一週七天都在上班,他們很辛苦,很累。”但他忘了自己的累,晚上手術回家,要走過醫院外只有幾級臺階的健康橋,都走得十分吃力。

言傳身教也是張同欽培養年輕醫生的方法,“我做得再好也做不了幾年了,得把年輕人帶出來。”四級手術他都堅持上臺帶年輕人,“現在的年輕人聰明,手術開展得很不錯。”

目前,簡陽市人民醫院胸外科已成為主要以手術治療各種病因所致的胸部外傷和胸部疾病的專業科室,並且所開展的手術範圍和手術量均處於區域領先地位。胸外科從無到有,從有到強,張同欽這樣總結:“我推進了一步,年輕人上來又在不斷推進。”

"

四川新聞網成都8月19日訊(文/龐音 侯文瑾 圖/江宏景)如果有一種工作,能把你變成“殘廢”,拉低你的顏值,你會去做嗎?答案應該是否定的。但有這麼一個位醫生,他47年從事這項工作,以致肩歪斜,脊柱變彎,背駝了。即使這樣他也捨不得放棄,退休後仍然回到工作崗位,穩穩地站在手術檯上。在第二個醫師節來臨之際,讓我們去認識一下這位醫生。

四川胸外科醫生47年為病人開胸4000多次累駝了背

胸外科醫生張同欽--江宏景-攝

他叫張同欽,是四川省簡陽市人民醫院的一名胸外科醫生。65歲的張同欽,從醫40多年共主刀各類手術2萬多臺,其中大型開胸手術4000餘臺次。先後榮獲“四川省職業道德先進個人”、“全國人文醫學榮譽獎”等殊榮,被原國家衛生部、解放軍總後勤部等部門聯合表彰為“全國抗震救災醫藥衛生先進個人”。

退休仍堅守一線:只因為心裡放不下病人

格子襯衣外面套著短袖白大褂,眉宇間透著淡定,彷彿窗外萬馬奔騰,他也波瀾不驚。我們在簡陽市人民醫院胸外科辦公室見到張同欽時,他正好收到一條短信,臉上瞬間泛起笑意。短信是兒子發的,“他在上海一家臺企工作。”當問起他退休了為什麼不到上海與兒子一起生活時,“不習慣。”他說,但護士長吳秋林“揭穿”了他的謊言:“他是放不下病人。”

四川胸外科醫生47年為病人開胸4000多次累駝了背

張同欽與術後病人交流--江宏景-攝

響應國家號召,張同欽1971年下鄉,1972年做計劃生育工作,那年他18歲。1974年被推薦到內江醫科學校學習,1976年中專畢業分配到醫院胸外科工作。那時的胸外科加上他只有兩個人,“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全省胸外科的水平都不高,九十年代突飛猛進。”他覺得自己的學歷太低,跟不上形勢,又考上川北醫學院學習臨床醫學。1988年,為提升胸外科手術水平,在醫學上孜孜以求的張同欽到省醫院進修一年,回到簡陽市人民醫院後正式負責胸外科工作,因為他在技術上的不斷進取,這時的胸外科已能開展肺癌、食管癌、縱隔腫瘤等大型的手術。

一個科室的發展,離不開醫院這個平臺,更離不開優秀醫生的支撐。簡陽市人民醫院胸外科在業界聲譽鵲起,也是張同欽業務能力飆升的歷程。到了二十一世紀,他意識到胸外科手術的未來是微創,為了掌握這一技術,2009年他作為年齡最大的學員到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進修電視胸腔鏡手術。學成歸來,他帶領科室實施胸腔鏡下肺癌根治性切除和縱隔腫瘤切除等胸科微創手術,成為當時在資陽地區實施電視胸腔鏡手術數量最多的科室。

“一人好不算好,下屬的醫術好,整個科室的醫療才能提質,醫院才能發展。”科室已發展到8個人,胸有大局的張同欽尋找各種機會,送年輕醫生出去培訓。在他眼裡,何學東是個好苗子,這個來自河北的四川女婿肯幹,白天手術,晚上寫病歷,累了找根凳子就睡。現在已是科室骨幹,成為了副主任醫師。“還有張俊、王世平醫生,通過進修學習,現在胸腔境手術比我做得還好。”張同欽說。而每每說到這些年輕醫生,他都十分心痛,“有時做手術通宵達旦,一週七天都在上班,他們很辛苦,很累。”但他忘了自己的累,晚上手術回家,要走過醫院外只有幾級臺階的健康橋,都走得十分吃力。

言傳身教也是張同欽培養年輕醫生的方法,“我做得再好也做不了幾年了,得把年輕人帶出來。”四級手術他都堅持上臺帶年輕人,“現在的年輕人聰明,手術開展得很不錯。”

目前,簡陽市人民醫院胸外科已成為主要以手術治療各種病因所致的胸部外傷和胸部疾病的專業科室,並且所開展的手術範圍和手術量均處於區域領先地位。胸外科從無到有,從有到強,張同欽這樣總結:“我推進了一步,年輕人上來又在不斷推進。”

四川胸外科醫生47年為病人開胸4000多次累駝了背

張同欽(中)為患者進行手術--江宏景-攝

常年側身做手術:他為病人“付出”了背

晚上十一二點做完手術回家,牽掛已送到重症監護室的患者,張同欽還要電話與護士聯繫,瞭解情況後才能放心入睡。他說:“病人的狀態決定了醫生的狀態,病人睡安穩了,醫生才能睡踏實。” 而早上6點起床,7點半他又準時出現在病房。“冬天,早上去醫院的時候天都還是黑的。”到了醫院先看望前一天手術的患者和當天即將做手術的患者。7點50分準時科室交班,8點帶領全科醫生查房,9點開始做第一臺手術。平均每天做2.5臺手術,一臺手術3至4小時,加上術前的準備、術後的觀察,每天工作時間都在10個小時左右。

胸外手術要側身做,因長期做手術,他不堪重負的脊柱已經微微彎曲,沉重的肩膀早已無法平衡手臂的重量,從背後看去一高一低失去了正常的形態,但他不以為然,牽掛的還是病人,想到的還是手術是不是可能做得更好一點。“當工人就是當一個好工人,當醫生也要當一個好醫生。”一個“好”字,就是他一生對自己的要求。

40多年僅胸腔大手術就做了四五千臺,有些手術總是讓他難忘。一個男子因複雜型胸部創傷送醫,多科手術醫生輪番上陣,最終讓患者平安,而這臺手術耗時16個小時。

今年4月1日,一男子被三根鋼筋穿胸,該手術對胸外、心外、麻醉、骨科等都是一次挑戰,胸外科由張同欽牽頭搶救,“過去遇到過一根鋼筋穿透胸腹部的傷者,而被三根鋼筋同時貫通身體的傷者這是第一次遇到,其手術難度相當大。”傷者還出現全身多根肋骨骨折,張同欽又進行了肋骨切開復位。在多科醫生傾力合作下,患者“撿回了一條命”。

“有一次我還差點被投訴。”張同欽回憶說,那天有4臺大型手術,前3臺手術做完已是晚上10點過,11點又送來第4臺手術,“當時感覺十分疲憊,體力不支,為了對病人負責,決定把手術推到第二天。但病人不理解,很失望地說要投訴。”說起這些,張同欽笑了笑,“其實醫患關係大多是良好的,只要溝通到位,換位思考,就能互相理解。”

因為他的醫術,因為他對病人的理解,他成為了患者心中的“口碑醫生”。“我找張同欠醫生,我就要他做手術。” 經常有病人到胸外科指名道姓地找醫生。護士長吳秋林聞聲對病人說:“是張同欽,不是‘欠’。”

在他管理的胸外科,拒收紅包已是常態,病人為了感謝,有送油的,也有送橘子的,還有一個女病人,為他織了一件毛衣。說到這裡,他使勁眨了一下已經溼潤的眼睛。

"

四川新聞網成都8月19日訊(文/龐音 侯文瑾 圖/江宏景)如果有一種工作,能把你變成“殘廢”,拉低你的顏值,你會去做嗎?答案應該是否定的。但有這麼一個位醫生,他47年從事這項工作,以致肩歪斜,脊柱變彎,背駝了。即使這樣他也捨不得放棄,退休後仍然回到工作崗位,穩穩地站在手術檯上。在第二個醫師節來臨之際,讓我們去認識一下這位醫生。

四川胸外科醫生47年為病人開胸4000多次累駝了背

胸外科醫生張同欽--江宏景-攝

他叫張同欽,是四川省簡陽市人民醫院的一名胸外科醫生。65歲的張同欽,從醫40多年共主刀各類手術2萬多臺,其中大型開胸手術4000餘臺次。先後榮獲“四川省職業道德先進個人”、“全國人文醫學榮譽獎”等殊榮,被原國家衛生部、解放軍總後勤部等部門聯合表彰為“全國抗震救災醫藥衛生先進個人”。

退休仍堅守一線:只因為心裡放不下病人

格子襯衣外面套著短袖白大褂,眉宇間透著淡定,彷彿窗外萬馬奔騰,他也波瀾不驚。我們在簡陽市人民醫院胸外科辦公室見到張同欽時,他正好收到一條短信,臉上瞬間泛起笑意。短信是兒子發的,“他在上海一家臺企工作。”當問起他退休了為什麼不到上海與兒子一起生活時,“不習慣。”他說,但護士長吳秋林“揭穿”了他的謊言:“他是放不下病人。”

四川胸外科醫生47年為病人開胸4000多次累駝了背

張同欽與術後病人交流--江宏景-攝

響應國家號召,張同欽1971年下鄉,1972年做計劃生育工作,那年他18歲。1974年被推薦到內江醫科學校學習,1976年中專畢業分配到醫院胸外科工作。那時的胸外科加上他只有兩個人,“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全省胸外科的水平都不高,九十年代突飛猛進。”他覺得自己的學歷太低,跟不上形勢,又考上川北醫學院學習臨床醫學。1988年,為提升胸外科手術水平,在醫學上孜孜以求的張同欽到省醫院進修一年,回到簡陽市人民醫院後正式負責胸外科工作,因為他在技術上的不斷進取,這時的胸外科已能開展肺癌、食管癌、縱隔腫瘤等大型的手術。

一個科室的發展,離不開醫院這個平臺,更離不開優秀醫生的支撐。簡陽市人民醫院胸外科在業界聲譽鵲起,也是張同欽業務能力飆升的歷程。到了二十一世紀,他意識到胸外科手術的未來是微創,為了掌握這一技術,2009年他作為年齡最大的學員到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進修電視胸腔鏡手術。學成歸來,他帶領科室實施胸腔鏡下肺癌根治性切除和縱隔腫瘤切除等胸科微創手術,成為當時在資陽地區實施電視胸腔鏡手術數量最多的科室。

“一人好不算好,下屬的醫術好,整個科室的醫療才能提質,醫院才能發展。”科室已發展到8個人,胸有大局的張同欽尋找各種機會,送年輕醫生出去培訓。在他眼裡,何學東是個好苗子,這個來自河北的四川女婿肯幹,白天手術,晚上寫病歷,累了找根凳子就睡。現在已是科室骨幹,成為了副主任醫師。“還有張俊、王世平醫生,通過進修學習,現在胸腔境手術比我做得還好。”張同欽說。而每每說到這些年輕醫生,他都十分心痛,“有時做手術通宵達旦,一週七天都在上班,他們很辛苦,很累。”但他忘了自己的累,晚上手術回家,要走過醫院外只有幾級臺階的健康橋,都走得十分吃力。

言傳身教也是張同欽培養年輕醫生的方法,“我做得再好也做不了幾年了,得把年輕人帶出來。”四級手術他都堅持上臺帶年輕人,“現在的年輕人聰明,手術開展得很不錯。”

目前,簡陽市人民醫院胸外科已成為主要以手術治療各種病因所致的胸部外傷和胸部疾病的專業科室,並且所開展的手術範圍和手術量均處於區域領先地位。胸外科從無到有,從有到強,張同欽這樣總結:“我推進了一步,年輕人上來又在不斷推進。”

四川胸外科醫生47年為病人開胸4000多次累駝了背

張同欽(中)為患者進行手術--江宏景-攝

常年側身做手術:他為病人“付出”了背

晚上十一二點做完手術回家,牽掛已送到重症監護室的患者,張同欽還要電話與護士聯繫,瞭解情況後才能放心入睡。他說:“病人的狀態決定了醫生的狀態,病人睡安穩了,醫生才能睡踏實。” 而早上6點起床,7點半他又準時出現在病房。“冬天,早上去醫院的時候天都還是黑的。”到了醫院先看望前一天手術的患者和當天即將做手術的患者。7點50分準時科室交班,8點帶領全科醫生查房,9點開始做第一臺手術。平均每天做2.5臺手術,一臺手術3至4小時,加上術前的準備、術後的觀察,每天工作時間都在10個小時左右。

胸外手術要側身做,因長期做手術,他不堪重負的脊柱已經微微彎曲,沉重的肩膀早已無法平衡手臂的重量,從背後看去一高一低失去了正常的形態,但他不以為然,牽掛的還是病人,想到的還是手術是不是可能做得更好一點。“當工人就是當一個好工人,當醫生也要當一個好醫生。”一個“好”字,就是他一生對自己的要求。

40多年僅胸腔大手術就做了四五千臺,有些手術總是讓他難忘。一個男子因複雜型胸部創傷送醫,多科手術醫生輪番上陣,最終讓患者平安,而這臺手術耗時16個小時。

今年4月1日,一男子被三根鋼筋穿胸,該手術對胸外、心外、麻醉、骨科等都是一次挑戰,胸外科由張同欽牽頭搶救,“過去遇到過一根鋼筋穿透胸腹部的傷者,而被三根鋼筋同時貫通身體的傷者這是第一次遇到,其手術難度相當大。”傷者還出現全身多根肋骨骨折,張同欽又進行了肋骨切開復位。在多科醫生傾力合作下,患者“撿回了一條命”。

“有一次我還差點被投訴。”張同欽回憶說,那天有4臺大型手術,前3臺手術做完已是晚上10點過,11點又送來第4臺手術,“當時感覺十分疲憊,體力不支,為了對病人負責,決定把手術推到第二天。但病人不理解,很失望地說要投訴。”說起這些,張同欽笑了笑,“其實醫患關係大多是良好的,只要溝通到位,換位思考,就能互相理解。”

因為他的醫術,因為他對病人的理解,他成為了患者心中的“口碑醫生”。“我找張同欠醫生,我就要他做手術。” 經常有病人到胸外科指名道姓地找醫生。護士長吳秋林聞聲對病人說:“是張同欽,不是‘欠’。”

在他管理的胸外科,拒收紅包已是常態,病人為了感謝,有送油的,也有送橘子的,還有一個女病人,為他織了一件毛衣。說到這裡,他使勁眨了一下已經溼潤的眼睛。

四川胸外科醫生47年為病人開胸4000多次累駝了背

張同欽為手術患者查體--江宏景-攝

地震來臨時:60公斤的他背起80公斤的患者下樓

危難之中顯真情,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在張同欽的心裡已經定格。

當日,他正在5樓為患者做手術,大樓突然劇烈晃動,牆上的瓷磚裂開口子,器械架倒地,沉重的手術檯也搖晃起來,他沒有跑,而是迅速為患者縫上傷口,用60公斤的身體背起80公斤重的患者吃力地往樓下挪去。回到地面,他抬頭望,5樓7個手術室,幾十個醫生、麻醉師、護士,在這生死關口,沒有一個人跑,他們堅持和病人在一起,那一瞬間,他感動了,為他們的醫護人員感動。

簡陽市人民醫院作為汶川特大地震資陽市醫療救治點,5月14日一天就接收了200多名重症傷員,病房滿了,就在醫院壩子裡搭帳篷,組建了5個臨時救災病區,張同欽作為外科主任、第三救災區負責人,帶領科室人員為近百名傷者實施了手術和進行傷口處理,48小時沒有閤眼。帳篷內溫度在40℃以上,他連續一個星期奮戰在醫院,為了隨叫隨到,累了或在救護車邊靠一會,或在臺階上眯一會,或在藥箱上打個盹,而他的家就在離醫院200米的地方。

當時有個50多歲的男傷員,肋骨斷了四五根,需手術引出胸內積血。就在進刀引出積血時,傷員30多歲的兒子一把卡住張同欽的脖子,將他推到牆上,大聲喊叫起來。原來,傷者兒子因地震患上反應性精神病,看見張同欽對父親動刀,又見血流了出來,以為他要殺害父親,所以有了過激反應。從5月14日凌晨收治第一批災區傷員起,至5月30日,全院救災病房共收治231名傷員,其中,張同欽所在的三病區收治50多名傷員,他親手開展手術34臺次。

2008年12月,原國家衛生部、解放軍總後勤部等部門聯合授予他“全國抗震救災醫藥衛生先進個人”稱號,他進京領獎,原衛生部常務副部長殷大奎為其頒獎時不住地誇獎“好樣的,四川醫生好樣的”。而他卻認為,“我雖然領了獎,但工作是大家做的。”

親人和同事眼裡:他回家很“懶”對病人卻很細心

“他呀,懶得很,回家啥事都不做。”妻子鄔瑞蓉說。66歲的鄔瑞蓉退休前是醫院的護士,後來做行政工作,說是抱怨,其實她最理解和心疼自己的丈夫,“他每天很晚回來,回來就喊累,知道他做手術累人,咋忍心再讓他做家務嘛。”正因為有了這份理解,鄔瑞蓉包攬了所有家務。

"

四川新聞網成都8月19日訊(文/龐音 侯文瑾 圖/江宏景)如果有一種工作,能把你變成“殘廢”,拉低你的顏值,你會去做嗎?答案應該是否定的。但有這麼一個位醫生,他47年從事這項工作,以致肩歪斜,脊柱變彎,背駝了。即使這樣他也捨不得放棄,退休後仍然回到工作崗位,穩穩地站在手術檯上。在第二個醫師節來臨之際,讓我們去認識一下這位醫生。

四川胸外科醫生47年為病人開胸4000多次累駝了背

胸外科醫生張同欽--江宏景-攝

他叫張同欽,是四川省簡陽市人民醫院的一名胸外科醫生。65歲的張同欽,從醫40多年共主刀各類手術2萬多臺,其中大型開胸手術4000餘臺次。先後榮獲“四川省職業道德先進個人”、“全國人文醫學榮譽獎”等殊榮,被原國家衛生部、解放軍總後勤部等部門聯合表彰為“全國抗震救災醫藥衛生先進個人”。

退休仍堅守一線:只因為心裡放不下病人

格子襯衣外面套著短袖白大褂,眉宇間透著淡定,彷彿窗外萬馬奔騰,他也波瀾不驚。我們在簡陽市人民醫院胸外科辦公室見到張同欽時,他正好收到一條短信,臉上瞬間泛起笑意。短信是兒子發的,“他在上海一家臺企工作。”當問起他退休了為什麼不到上海與兒子一起生活時,“不習慣。”他說,但護士長吳秋林“揭穿”了他的謊言:“他是放不下病人。”

四川胸外科醫生47年為病人開胸4000多次累駝了背

張同欽與術後病人交流--江宏景-攝

響應國家號召,張同欽1971年下鄉,1972年做計劃生育工作,那年他18歲。1974年被推薦到內江醫科學校學習,1976年中專畢業分配到醫院胸外科工作。那時的胸外科加上他只有兩個人,“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全省胸外科的水平都不高,九十年代突飛猛進。”他覺得自己的學歷太低,跟不上形勢,又考上川北醫學院學習臨床醫學。1988年,為提升胸外科手術水平,在醫學上孜孜以求的張同欽到省醫院進修一年,回到簡陽市人民醫院後正式負責胸外科工作,因為他在技術上的不斷進取,這時的胸外科已能開展肺癌、食管癌、縱隔腫瘤等大型的手術。

一個科室的發展,離不開醫院這個平臺,更離不開優秀醫生的支撐。簡陽市人民醫院胸外科在業界聲譽鵲起,也是張同欽業務能力飆升的歷程。到了二十一世紀,他意識到胸外科手術的未來是微創,為了掌握這一技術,2009年他作為年齡最大的學員到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進修電視胸腔鏡手術。學成歸來,他帶領科室實施胸腔鏡下肺癌根治性切除和縱隔腫瘤切除等胸科微創手術,成為當時在資陽地區實施電視胸腔鏡手術數量最多的科室。

“一人好不算好,下屬的醫術好,整個科室的醫療才能提質,醫院才能發展。”科室已發展到8個人,胸有大局的張同欽尋找各種機會,送年輕醫生出去培訓。在他眼裡,何學東是個好苗子,這個來自河北的四川女婿肯幹,白天手術,晚上寫病歷,累了找根凳子就睡。現在已是科室骨幹,成為了副主任醫師。“還有張俊、王世平醫生,通過進修學習,現在胸腔境手術比我做得還好。”張同欽說。而每每說到這些年輕醫生,他都十分心痛,“有時做手術通宵達旦,一週七天都在上班,他們很辛苦,很累。”但他忘了自己的累,晚上手術回家,要走過醫院外只有幾級臺階的健康橋,都走得十分吃力。

言傳身教也是張同欽培養年輕醫生的方法,“我做得再好也做不了幾年了,得把年輕人帶出來。”四級手術他都堅持上臺帶年輕人,“現在的年輕人聰明,手術開展得很不錯。”

目前,簡陽市人民醫院胸外科已成為主要以手術治療各種病因所致的胸部外傷和胸部疾病的專業科室,並且所開展的手術範圍和手術量均處於區域領先地位。胸外科從無到有,從有到強,張同欽這樣總結:“我推進了一步,年輕人上來又在不斷推進。”

四川胸外科醫生47年為病人開胸4000多次累駝了背

張同欽(中)為患者進行手術--江宏景-攝

常年側身做手術:他為病人“付出”了背

晚上十一二點做完手術回家,牽掛已送到重症監護室的患者,張同欽還要電話與護士聯繫,瞭解情況後才能放心入睡。他說:“病人的狀態決定了醫生的狀態,病人睡安穩了,醫生才能睡踏實。” 而早上6點起床,7點半他又準時出現在病房。“冬天,早上去醫院的時候天都還是黑的。”到了醫院先看望前一天手術的患者和當天即將做手術的患者。7點50分準時科室交班,8點帶領全科醫生查房,9點開始做第一臺手術。平均每天做2.5臺手術,一臺手術3至4小時,加上術前的準備、術後的觀察,每天工作時間都在10個小時左右。

胸外手術要側身做,因長期做手術,他不堪重負的脊柱已經微微彎曲,沉重的肩膀早已無法平衡手臂的重量,從背後看去一高一低失去了正常的形態,但他不以為然,牽掛的還是病人,想到的還是手術是不是可能做得更好一點。“當工人就是當一個好工人,當醫生也要當一個好醫生。”一個“好”字,就是他一生對自己的要求。

40多年僅胸腔大手術就做了四五千臺,有些手術總是讓他難忘。一個男子因複雜型胸部創傷送醫,多科手術醫生輪番上陣,最終讓患者平安,而這臺手術耗時16個小時。

今年4月1日,一男子被三根鋼筋穿胸,該手術對胸外、心外、麻醉、骨科等都是一次挑戰,胸外科由張同欽牽頭搶救,“過去遇到過一根鋼筋穿透胸腹部的傷者,而被三根鋼筋同時貫通身體的傷者這是第一次遇到,其手術難度相當大。”傷者還出現全身多根肋骨骨折,張同欽又進行了肋骨切開復位。在多科醫生傾力合作下,患者“撿回了一條命”。

“有一次我還差點被投訴。”張同欽回憶說,那天有4臺大型手術,前3臺手術做完已是晚上10點過,11點又送來第4臺手術,“當時感覺十分疲憊,體力不支,為了對病人負責,決定把手術推到第二天。但病人不理解,很失望地說要投訴。”說起這些,張同欽笑了笑,“其實醫患關係大多是良好的,只要溝通到位,換位思考,就能互相理解。”

因為他的醫術,因為他對病人的理解,他成為了患者心中的“口碑醫生”。“我找張同欠醫生,我就要他做手術。” 經常有病人到胸外科指名道姓地找醫生。護士長吳秋林聞聲對病人說:“是張同欽,不是‘欠’。”

在他管理的胸外科,拒收紅包已是常態,病人為了感謝,有送油的,也有送橘子的,還有一個女病人,為他織了一件毛衣。說到這裡,他使勁眨了一下已經溼潤的眼睛。

四川胸外科醫生47年為病人開胸4000多次累駝了背

張同欽為手術患者查體--江宏景-攝

地震來臨時:60公斤的他背起80公斤的患者下樓

危難之中顯真情,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在張同欽的心裡已經定格。

當日,他正在5樓為患者做手術,大樓突然劇烈晃動,牆上的瓷磚裂開口子,器械架倒地,沉重的手術檯也搖晃起來,他沒有跑,而是迅速為患者縫上傷口,用60公斤的身體背起80公斤重的患者吃力地往樓下挪去。回到地面,他抬頭望,5樓7個手術室,幾十個醫生、麻醉師、護士,在這生死關口,沒有一個人跑,他們堅持和病人在一起,那一瞬間,他感動了,為他們的醫護人員感動。

簡陽市人民醫院作為汶川特大地震資陽市醫療救治點,5月14日一天就接收了200多名重症傷員,病房滿了,就在醫院壩子裡搭帳篷,組建了5個臨時救災病區,張同欽作為外科主任、第三救災區負責人,帶領科室人員為近百名傷者實施了手術和進行傷口處理,48小時沒有閤眼。帳篷內溫度在40℃以上,他連續一個星期奮戰在醫院,為了隨叫隨到,累了或在救護車邊靠一會,或在臺階上眯一會,或在藥箱上打個盹,而他的家就在離醫院200米的地方。

當時有個50多歲的男傷員,肋骨斷了四五根,需手術引出胸內積血。就在進刀引出積血時,傷員30多歲的兒子一把卡住張同欽的脖子,將他推到牆上,大聲喊叫起來。原來,傷者兒子因地震患上反應性精神病,看見張同欽對父親動刀,又見血流了出來,以為他要殺害父親,所以有了過激反應。從5月14日凌晨收治第一批災區傷員起,至5月30日,全院救災病房共收治231名傷員,其中,張同欽所在的三病區收治50多名傷員,他親手開展手術34臺次。

2008年12月,原國家衛生部、解放軍總後勤部等部門聯合授予他“全國抗震救災醫藥衛生先進個人”稱號,他進京領獎,原衛生部常務副部長殷大奎為其頒獎時不住地誇獎“好樣的,四川醫生好樣的”。而他卻認為,“我雖然領了獎,但工作是大家做的。”

親人和同事眼裡:他回家很“懶”對病人卻很細心

“他呀,懶得很,回家啥事都不做。”妻子鄔瑞蓉說。66歲的鄔瑞蓉退休前是醫院的護士,後來做行政工作,說是抱怨,其實她最理解和心疼自己的丈夫,“他每天很晚回來,回來就喊累,知道他做手術累人,咋忍心再讓他做家務嘛。”正因為有了這份理解,鄔瑞蓉包攬了所有家務。

四川胸外科醫生47年為病人開胸4000多次累駝了背

張同欽指導年輕醫生--江宏景-攝

1980年我生兒子,這時醫院來電話,說有一個胃癌患者需要手術,他硬是丟下我到醫院做手術去了。” 鄔瑞蓉心裡也明白,丈夫有今天的水平,靠的就是2萬多臺手術的千錘百煉,所以她嘴上訴說著,臉上始終盈著笑意。2004年,他們買了新房,張同欽卻一直“賴”在舊房裡就是不搬,“他說離醫院遠了,不方便晚上急診去做手術。”舊房離醫院近,幾分鐘就到了,新房要走20多分鐘,直到兩年後,醫院有了專門接送急診醫生的車,張同欽才同意搬家。

兒子在上海工作安家,又有兩個孫子,張同欽幾乎每晚都會與兒子通話20分鐘,對兒子十分牽掛。當問起他們退休後怎麼不去上海和兒子一起生活呢時,“他嘛,他不習慣,說是耍起就感到空虛,其實還是放心不下病人。我覺得他身體裡有股精神,支撐著他上手術檯。”鄔瑞蓉說。

在兒子張立巍眼中,從小到大父親都是一個特別忙碌的人。在他印象中,長到18歲時一家三口人離開簡陽外出旅遊的次數沒有超過6次。有幾次除夕晚上千家萬戶團圓的時候,就他和媽媽兩個人在看春節晚會,那時很不理解自己的爸爸為何和別人家的爸爸不一樣。 自從家裡有了電話,半夜鈴聲響起,然後父親穿衣匆匆外出,去醫院搶救病人。張立巍說,現在自己在上海也有自己的家庭,妻子和子女,但一直保持著每天和父親通電話20分鐘的習慣,交流每天遇到的成就和困惑,父親不僅僅是父親,還是良師益友。

37歲的何學東是張同欽一手帶出來的,目前是胸外科主任助理。何學東說:“手術檯上,他在與不在是不一樣的,有他在,我們心裡就有底。有一次一個燒傷伴骨折的病人,只做了CT,張老師來後,發現脾有問題,有小出血點,於是又做了彩超,並進行了手術。通過這一次‘糾正’,讓我在以後的手術中更加細心。張老師還送我們到華西培訓微創手術,現在科裡幾個年輕醫生都能獨立完成手術。跟隨張老師12年,除了外出學習,張老師就是我們的一本書。”何學東最後笑著說,“有些事我都不跟老丈人說,只跟張老師說。”

主治醫師張俊說:“2008年到醫院,本來是去麻醉科的,張老師選中了我,還幫我爭取機會去外派學習,在張老師的幫助下我成長很快。他不但在工作上幫助我們,還經常教育我們做醫生首先要做好人,做一個正直的人,才能夠做一個讓病人滿意的好醫生。”

而在心胸外科病區護士長吳秋林的眼裡,張同欽有很多“缺點”,“挑食”就是其中之一。一臺手術三四個小時,下手術後問他想吃什麼,他這不吃那也不吃,就去外面吃碗麵,其實他是怕耽誤時間,但也太不顧自己了。” 吳秋林說,他在工作上中追求完美,對自己卻很隨意。生活自理能力差,對病人卻很細心。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