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回信勉勵福建壽寧縣下黨鄉的鄉親們(全文)'

"

新華社北京8月6日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4日給福建省壽寧縣下黨鄉的鄉親們回信,祝賀他們實現了脫貧,鼓勵他們發揚滴水穿石精神,走好鄉村振興之路。

習近平在回信中說,得知下黨實現了脫貧,鄉親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我非常高興。向大家致以衷心的祝賀!

習近平表示,“車嶺車上天,九嶺爬九年”。當年“三進下黨”的場景,我至今還歷歷在目。經過30年的不懈奮鬥,下黨天塹變通途、舊貌換新顏,鄉親們有了越來越多的幸福感、獲得感,這生動印證了弱鳥先飛、滴水穿石的道理。

習近平指出,希望鄉親們繼續發揚滴水穿石的精神,堅定信心、埋頭苦幹、久久為功,持續鞏固脫貧成果,積極建設美好家園,努力走出一條具有閩東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下黨鄉位於閩東寧德的大山深處,直至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全鄉沒有一條公路,交通十分不便,素有“車嶺車上天,九嶺爬九年”的說法。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曾三進下黨調研指導扶貧工作。第一次是1989年7月19日,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習近平乘車近3個小時、步行2個多小時,冒著酷暑到下黨鄉訪貧問苦,幫助解決發展難題。近日,受鄉親們委託,下黨鄉6位黨員幹部群眾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彙報下黨脫貧的喜訊,表達了對黨中央和總書記的感恩之情。

回信全文

壽寧縣下黨鄉的鄉親們:

你們好!

來信收悉。得知下黨實現了脫貧,鄉親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我非常高興。向大家致以衷心的祝賀!

“車嶺車上天,九嶺爬九年”。當年“三進下黨”的場景,我至今還歷歷在目。經過30年的不懈奮鬥,下黨天塹變通途、舊貌換新顏,鄉親們有了越來越多的幸福感、獲得感,這生動印證了弱鳥先飛、滴水穿石的道理。

希望鄉親們繼續發揚滴水穿石的精神,堅定信心、埋頭苦幹、久久為功,持續鞏固脫貧成果,積極建設美好家園,努力走出一條具有閩東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習近平

2019年8月4日

"

新華社北京8月6日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4日給福建省壽寧縣下黨鄉的鄉親們回信,祝賀他們實現了脫貧,鼓勵他們發揚滴水穿石精神,走好鄉村振興之路。

習近平在回信中說,得知下黨實現了脫貧,鄉親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我非常高興。向大家致以衷心的祝賀!

習近平表示,“車嶺車上天,九嶺爬九年”。當年“三進下黨”的場景,我至今還歷歷在目。經過30年的不懈奮鬥,下黨天塹變通途、舊貌換新顏,鄉親們有了越來越多的幸福感、獲得感,這生動印證了弱鳥先飛、滴水穿石的道理。

習近平指出,希望鄉親們繼續發揚滴水穿石的精神,堅定信心、埋頭苦幹、久久為功,持續鞏固脫貧成果,積極建設美好家園,努力走出一條具有閩東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下黨鄉位於閩東寧德的大山深處,直至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全鄉沒有一條公路,交通十分不便,素有“車嶺車上天,九嶺爬九年”的說法。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曾三進下黨調研指導扶貧工作。第一次是1989年7月19日,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習近平乘車近3個小時、步行2個多小時,冒著酷暑到下黨鄉訪貧問苦,幫助解決發展難題。近日,受鄉親們委託,下黨鄉6位黨員幹部群眾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彙報下黨脫貧的喜訊,表達了對黨中央和總書記的感恩之情。

回信全文

壽寧縣下黨鄉的鄉親們:

你們好!

來信收悉。得知下黨實現了脫貧,鄉親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我非常高興。向大家致以衷心的祝賀!

“車嶺車上天,九嶺爬九年”。當年“三進下黨”的場景,我至今還歷歷在目。經過30年的不懈奮鬥,下黨天塹變通途、舊貌換新顏,鄉親們有了越來越多的幸福感、獲得感,這生動印證了弱鳥先飛、滴水穿石的道理。

希望鄉親們繼續發揚滴水穿石的精神,堅定信心、埋頭苦幹、久久為功,持續鞏固脫貧成果,積極建設美好家園,努力走出一條具有閩東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習近平

2019年8月4日

習近平回信勉勵福建壽寧縣下黨鄉的鄉親們(全文)

一個地處偏遠的閩東小山鄉,為何能讓總書記這樣牽掛?一段塵封往事,蘊藏著怎樣的動人故事?

今天,我們一起重溫一篇《福建日報》2014年頭版刊發有關扶貧的報道——《群眾的讚許最甘甜》。

"

新華社北京8月6日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4日給福建省壽寧縣下黨鄉的鄉親們回信,祝賀他們實現了脫貧,鼓勵他們發揚滴水穿石精神,走好鄉村振興之路。

習近平在回信中說,得知下黨實現了脫貧,鄉親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我非常高興。向大家致以衷心的祝賀!

習近平表示,“車嶺車上天,九嶺爬九年”。當年“三進下黨”的場景,我至今還歷歷在目。經過30年的不懈奮鬥,下黨天塹變通途、舊貌換新顏,鄉親們有了越來越多的幸福感、獲得感,這生動印證了弱鳥先飛、滴水穿石的道理。

習近平指出,希望鄉親們繼續發揚滴水穿石的精神,堅定信心、埋頭苦幹、久久為功,持續鞏固脫貧成果,積極建設美好家園,努力走出一條具有閩東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下黨鄉位於閩東寧德的大山深處,直至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全鄉沒有一條公路,交通十分不便,素有“車嶺車上天,九嶺爬九年”的說法。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曾三進下黨調研指導扶貧工作。第一次是1989年7月19日,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習近平乘車近3個小時、步行2個多小時,冒著酷暑到下黨鄉訪貧問苦,幫助解決發展難題。近日,受鄉親們委託,下黨鄉6位黨員幹部群眾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彙報下黨脫貧的喜訊,表達了對黨中央和總書記的感恩之情。

回信全文

壽寧縣下黨鄉的鄉親們:

你們好!

來信收悉。得知下黨實現了脫貧,鄉親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我非常高興。向大家致以衷心的祝賀!

“車嶺車上天,九嶺爬九年”。當年“三進下黨”的場景,我至今還歷歷在目。經過30年的不懈奮鬥,下黨天塹變通途、舊貌換新顏,鄉親們有了越來越多的幸福感、獲得感,這生動印證了弱鳥先飛、滴水穿石的道理。

希望鄉親們繼續發揚滴水穿石的精神,堅定信心、埋頭苦幹、久久為功,持續鞏固脫貧成果,積極建設美好家園,努力走出一條具有閩東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習近平

2019年8月4日

習近平回信勉勵福建壽寧縣下黨鄉的鄉親們(全文)

一個地處偏遠的閩東小山鄉,為何能讓總書記這樣牽掛?一段塵封往事,蘊藏著怎樣的動人故事?

今天,我們一起重溫一篇《福建日報》2014年頭版刊發有關扶貧的報道——《群眾的讚許最甘甜》。

習近平回信勉勵福建壽寧縣下黨鄉的鄉親們(全文)"

新華社北京8月6日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4日給福建省壽寧縣下黨鄉的鄉親們回信,祝賀他們實現了脫貧,鼓勵他們發揚滴水穿石精神,走好鄉村振興之路。

習近平在回信中說,得知下黨實現了脫貧,鄉親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我非常高興。向大家致以衷心的祝賀!

習近平表示,“車嶺車上天,九嶺爬九年”。當年“三進下黨”的場景,我至今還歷歷在目。經過30年的不懈奮鬥,下黨天塹變通途、舊貌換新顏,鄉親們有了越來越多的幸福感、獲得感,這生動印證了弱鳥先飛、滴水穿石的道理。

習近平指出,希望鄉親們繼續發揚滴水穿石的精神,堅定信心、埋頭苦幹、久久為功,持續鞏固脫貧成果,積極建設美好家園,努力走出一條具有閩東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下黨鄉位於閩東寧德的大山深處,直至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全鄉沒有一條公路,交通十分不便,素有“車嶺車上天,九嶺爬九年”的說法。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曾三進下黨調研指導扶貧工作。第一次是1989年7月19日,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習近平乘車近3個小時、步行2個多小時,冒著酷暑到下黨鄉訪貧問苦,幫助解決發展難題。近日,受鄉親們委託,下黨鄉6位黨員幹部群眾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彙報下黨脫貧的喜訊,表達了對黨中央和總書記的感恩之情。

回信全文

壽寧縣下黨鄉的鄉親們:

你們好!

來信收悉。得知下黨實現了脫貧,鄉親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我非常高興。向大家致以衷心的祝賀!

“車嶺車上天,九嶺爬九年”。當年“三進下黨”的場景,我至今還歷歷在目。經過30年的不懈奮鬥,下黨天塹變通途、舊貌換新顏,鄉親們有了越來越多的幸福感、獲得感,這生動印證了弱鳥先飛、滴水穿石的道理。

希望鄉親們繼續發揚滴水穿石的精神,堅定信心、埋頭苦幹、久久為功,持續鞏固脫貧成果,積極建設美好家園,努力走出一條具有閩東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習近平

2019年8月4日

習近平回信勉勵福建壽寧縣下黨鄉的鄉親們(全文)

一個地處偏遠的閩東小山鄉,為何能讓總書記這樣牽掛?一段塵封往事,蘊藏著怎樣的動人故事?

今天,我們一起重溫一篇《福建日報》2014年頭版刊發有關扶貧的報道——《群眾的讚許最甘甜》。

習近平回信勉勵福建壽寧縣下黨鄉的鄉親們(全文)習近平回信勉勵福建壽寧縣下黨鄉的鄉親們(全文)

習近平同志當年深入壽寧縣下黨鄉調研。(資料照片)

習近平同志在閩工作期間,身體力行踐行群眾路線,倡導推動“四下基層”。在閩東,他曾披荊斬棘步行兩個多小時,深入壽寧縣下黨鄉,現場解決發展難題,為下黨鄉注入致富源動力。這是讓總書記深情難忘的一段經歷,更是激勵廣大幹部心繫百姓、深入基層、服務群眾的榜樣力量——

群眾的讚許最甘甜

( 刊發於2014年5月12日《福建日報》,本文有刪減)

2014年3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河南蘭考調研指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時,深情地回憶起20多年前在壽寧縣下黨鄉的調研往事。

一個地處偏遠的閩東小山鄉,為何能讓總書記這樣牽掛?一段20多年前的塵封往事,蘊藏著怎樣的動人故事?

(1)記憶

驅車從壽寧縣城出發,沿著彎彎曲曲的山區公路前往下黨鄉。一路上,青山如黛、滿目蒼翠,灌木叢中散落的杜鵑花不時映入眼簾,清新的空氣令人心曠神怡。一個半小時左右,就到了閩浙兩省三縣交界處的下黨。

在村頭,只見修竹溪水清澈奔流,一座造型古樸的廊橋飛架兩山峽谷間。離橋不遠處,一條曲曲折折的石徑從山上蜿蜒而下。

當地幹部告訴記者,這就是遠近聞名的鸞峰橋。它始建於明代,清嘉慶五年(1800年)重建,橋長47.6米,拱跨37.2米,是全國單拱跨度最大的貫木拱廊屋橋。當年,習近平同志披荊斬棘、跋山涉水來到下黨鄉現場辦公,這座廊橋就見證了這一段難忘的歷史。

記憶重回多年前的下黨鄉——

1989年7月19日中午,烈日當空,酷暑難耐。

壽寧縣下黨鄉,與鸞峰橋相望的文昌閣邊,一群人從荊棘叢生的崎嶇山路走下來。他們頭戴草帽,汗透衣背,風塵僕僕。走在最前面的,正是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習近平。

“‘地府’來了!”當地百姓奔走相告,欣喜異常。

“當地百姓管地委書記叫‘地府’,就是‘知府’的本地發音。”25年前的這一幕,時任下黨鄉黨委副書記劉明華歷歷在目,“習書記一行受到最為熱情隆重的歡迎,鄉里百姓說他是‘到過這裡最大的官’,他們自發擺出各種擔桶,一桶一桶都是清涼飲料,用當地草藥做的,還有綠豆湯。

壽寧縣地處偏遠,明代寫了《警世通言》等“三言”的馮夢龍就曾在這裡當過知縣。當年,馮夢龍從家鄉蘇州到壽寧去上任足足走了半年,足見當時行路之難、所在之偏。

下黨鄉則是壽寧最邊遠的山鄉,素有壽寧的“西伯利亞”之稱。這裡曾經是無公路、無自來水、無電燈照明、無財政收入、無政府辦公場所的“五無鄉鎮”,所在地通往四處毗鄰鄉鎮,都得翻山越嶺步行10多公里,買賣東西只能靠肩挑背馱。直到建鄉時,農民年人均收入仍不足200元。

下黨之行,是習近平為了兌現承諾而來。

下黨鄉1988年才成立。1987年10月,楊奕周、劉明華等四名幹部受命籌建下黨鄉,這裡的貧困、閉塞程度超過了他們的想象。

劉明華回憶說,由於沒電,村民晚上只能點蠟燭、火篾。公路不通,山路難走,小販們挑貨進山都不敢進液體貨物,怕一不小心摔碎,血本無歸。因此,這裡不少人連醬油都沒有見過。沒有校舍,孩子們只能在廟裡上學,正所謂“學生與菩薩同堂,唸書與唸經同聲”。一年裡難得放一場電影,放完後一堆孩子都跑到電影幕布背後,想撿電影裡射出的子彈殼。

1988年元月,下黨鄉正式掛牌成立。鄉領導班子最愁的就是如何打通進出鄉里的通道,如何讓百姓擺脫貧困。

1989年6月,時任下黨鄉黨委書記的楊奕周在參加寧德地委工作會議時,站起來“放炮”:對貧困地區,上級要關心,要扶貧。習近平當場跟他約定,一定要去下黨一趟。

“我們以為習書記只是口頭答應,可能不會來。”劉明華說。出乎意料的是,不到一個月,習近平就帶領地直和壽寧縣相關部門負責人30多人,前來下黨鄉現場辦公。

這天6點,天剛矇矇亮,習近平一行就乘中巴車從縣城出發,約9點到達平溪鄉上屏峰村。這裡離下黨鄉所在地下黨村還有7.5公里,不通公路,大家就下車步行。

當地給他們準備了草帽、毛巾、木杖,大家頂著炎炎烈日,在崎嶇山間古道上跋涉了兩個多小時,才到達下黨村

習近平一到下黨,顧不得休息,就召開會議。在認真聽取鄉黨委工作彙報後,他說下黨鄉條件很差,幹部群眾很辛苦,並要求同行的地直部門、壽寧縣負責人優先考慮下黨的建設發展,在政策上給予傾斜,在資金上大力支持,解決實際困難。

下黨鄉黨委、政府臨時在鸞峰橋邊的王氏祠堂裡辦公,條件極其簡陋,大家就圍坐在小板凳上開會。午飯時,習近平一行移到鸞峰橋上用餐,簡陋的飯桌、椅子就擺在廊橋上,邊吃邊談。午飯後,稍作休息,習近平又進村入戶、訪貧問苦。

“在我們這個偏僻的地方,很少能見到這麼大的官,大家以為他會很講究,沒想到他一點架子都沒有。穿一件白襯衫,很樸素,午飯配的是鄉下人吃的青菜、小筍、田螺,他也吃得津津有味。”劉明華回憶。

下午3點,習近平一行離開下黨村,走羊腸小道、過獨木橋、攀峭壁岩石,途經溪後、下屏峰等自然村,步行10多公里,歷時兩個多小時到達臨近的芹洋鄉溪源村。

一路上路險坡陡,且荊棘雜草叢生,他們拿著柴刀將擋在路面的荊棘、葦稈劈除。抵達芹洋鄉時,已是夜幕降臨。直到晚上8點左右,習近平一行才回到壽寧城關。

參加調研的時任壽寧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連德仁在日記中寫道:“這一天,乘車5個小時,步行4個半小時,開會座談訪貧2個小時,一路風塵,大汗淋漓,辛苦程度不言而喻……回到縣城招待所後,許多幹部才發現腳底、腳趾都磨出了血泡。

第二天,習近平在壽寧縣政府主持召開現場辦公會,下黨鄉幫扶工作是重要議題,當場拍板決定支持下黨鄉建設資金72萬元,其中40多萬元用於建設水電站,儘快解決群眾生產生活、用電問題。“一下子拿到這麼多錢,鄉幹部激動得幾天幾夜睡不著,都在想怎麼用好這些錢。”劉明華回憶說。

習近平同志後來用“異常艱苦、異常難忘”來形容此次下黨之行。

因為這一次踐諾之行,下黨鄉成了習近平心中的牽掛。他先後3次去下黨鄉調研、現場辦公,協調解決當地的建設發展難題。

僅僅幾天後,習近平又一次來到了下黨鄉。1989年7月21日晚,下黨鄉發生了百年不遇的洪水災害,災情嚴重。26日,習近平冒雨步行3公里,走了1個多小時才趕到受災最重的下屏峰村察看災情,慰問受災群眾。當時,芹洋鄉溪源村到下屏峰村的路基被洪水沖毀,基本看不到路坯,大家只能沿著坑坑窪窪的河道岸邊向上遊跋涉,時不時還要過獨木橋,踩著石頭當墊腳。

1996年8月7日,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帶領省交通、財政、民政、老區、扶貧等部門負責人再次來到下黨鄉。“7年來,我一直牽掛著下黨。”習近平說,“我離開寧德之後,跟下黨還有聯繫,老楊(奕周)經常來找我,跟我講下黨的情況。

習近平查看了下屏峰村的災後重建新村面貌和村尾的公路橋建設,並協調有關部門給予下黨鄉發展資金100多萬元,幫助當地修建機耕路和發展生產。在他的協調下,下黨經楊溪頭村與浙江慶元縣對接公路由省交通廳立項,1998年建成通車。

村裡的老人回憶說,由於資金短缺,當時村裡的石拱橋只建了石拱,橋面並沒有鋪平,施工搭設的木板便成了臨時便道。習近平一行從橋面便道穿行到河對岸,沿著河岸向上遊察看水毀後修繕的防洪堤工程。他謝絕去村部歇息喝茶,而堅持要進村民家中走走看看。

過去下黨不通公路,寸步難行;如今公路直通鄉里,從縣城不到2小時就能到達這裡。過去的特困戶,現在有的脫貧,有的致富奔小康,老百姓生活上了一個新臺階。下黨的發展變化,讓習近平感到欣喜。

對下黨的未來,習近平語重心長地叮囑再三。“下黨的發展,主要抓‘做’功,而不是‘唱’功。”他要求,幹部要發揚剛建鄉時天天步行到各處開展工作的精神,披荊斬棘,搞好工作。要更新觀念,拓展思路,把路子摸得更清楚一點,把腳步邁得更紮實一些。要以一村一戶一人為對象去想路子,去解決問題,一個項目一個項目地上,才能實打實上一個新臺階。

“地僻人難行”的下黨鄉成為習近平牽腸掛肚的邊遠貧困鄉鎮,而楊奕周也成了他時常聯繫的“草鞋親戚”。

楊奕周的女兒楊世鳳回憶,無論是在福州、省裡,還是在浙江、上海任職,習近平多次通過祕書打電話到家裡,詢問下黨鄉脫貧發展情況,關心老楊的家庭狀況。2007年1月,楊奕周患病住院期間,習近平特地囑咐祕書代他前往醫院探望。當年6月老楊病逝後,習近平還特地發唁電錶示慰問。

群眾,在習近平心中有著最重的分量。基層,是他去得最多的地方。三進下黨鄉,是習近平心繫貧困地區發展的一個縮影。

1988年6月,習近平同志到寧德擔任地委書記後,圍繞轉變幹部作風、加強黨同人民群眾聯繫、凝聚合力推動發展,親自倡導和帶領全區幹部從開展領導幹部下基層接訪群眾活動開始,逐步建立以“信訪接待下基層、現場辦公下基層、調查研究下基層、宣傳黨的方針政策下基層”為主要內容的“四下基層”工作制度。而下黨鄉的徒步調研,正是他所倡導的“現場辦公下基層”的起點。

(2)傳承

時至初夏,細雨綿綿,修竹溪的溪水清澈如洗,三三兩兩的村民依著自家的磚房,話著家長裡短,安詳如畫。

對於下黨鄉下屏峰村村民來說,這條穿鄉而過的溪水曾經帶給他們痛苦的回憶。1989年7月,暴雨之後,山洪暴漲,沖垮了下屏峰村沿溪的夯土民居,有5人在這場山洪中失去了生命。而今,堤岸墊高了3米,土屋也變成了磚房,雨水很難再對他們形成威脅。

5月9日,見到記者來採訪,村民黃宗秀說起抗洪往事:1989年7月的那場暴雨令她家裡損失慘重,小叔楊尚利就是在那場洪水中失去了生命,留下了小侄子楊春平。“小春平還沒滿週歲,就失去了父親。那天書記到家裡來慰問,特意抱著春平,鼓勵我們要堅強起來,從悲痛中走出來,把孩子培養成才。”

黃宗秀說的書記,就是習近平。在7月19日首次到下黨鄉調研一週後,習近平再次步行到下黨鄉下屏峰村慰問受災群眾,並勉勵他們要自力更生、不等不靠,用自己的雙手讓生活一天天好起來。

“雖然受了災,但這些年來,我們一直牢記書記的囑託,不等不靠,在好政策的扶持下,發展現代農業,辦了茶廠,種了臍橙,小春平還到廣東開了一家手機店。”說起這幾年的變化,黃宗秀一下就健談起來。

習近平同志的殷切關懷和優良作風,深深烙在下黨人的心坎裡。他們始終牢記總書記當年的囑託,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不怨天尤人,不急於求成,以“弱鳥先飛”的意識,以“滴水穿石”的韌性,讓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來。

群眾的讚許最甘甜,一碗綠豆湯、一杯草藥茶,給習近平總書記留下了深刻印象。有著數百年曆史的鸞峰橋見證了習近平總書記與下黨鄉幹部群眾的那份深厚感情,也將激勵當地幹部群眾自力更生、滴水穿石,在致富路上邁出更大步伐。

本文來源:新華社、福建日報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