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苗鼓,傳文化,助脫貧——湘西苗族婦女的新生活

手工藝 三農 社會 新華網 2017-04-30

新華社長沙4月28日電(記者阮周圍)“咚咚咚噠噠噠”的苗鼓節奏昂揚,敲鼓的大多是村裡的婦女,她們身著和平日勞作時不同的特色民族服裝,衣服前襟和褲腿的地方都裝飾有花、鳥或鳳凰的苗繡圖案。每個人都喜笑顏開,動作利落,整齊劃一。轉身、俯地、展臂,每一個動作都緊踩鼓點,乾淨有力。

最近,記者來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矮寨鎮坪朗村,現場領略了當地苗表演的風采。坪朗村是一個純苗族聚居村,環山繞水,樹木蔥蘢,山谷之間有云霧圍繞。

“這是苗鼓中節奏較快的迎賓花鼓,需要有一定的基礎才可以學習”,領隊的“隊長”,也是《湘西苗族鼓舞》非遺項目州級代表性傳承人石金琦告訴記者。

42歲的石金琦出生在苗鼓之鄉德夯,師從第一代“苗鼓王”龍英堂,並常與湘西州第三、四、五代“鼓王”學習切磋。嫁到坪朗村之後,她發現村裡會打苗鼓的人越來越少,中年婦女都愛聚在一起打麻將;孩子、學生就愛跑去網吧上網,打遊戲。

“苗鼓是我的愛好,從小就情有獨鍾,我就萌生了帶頭免費教他們的想法。”從2008年到現在,石金琦一共教出了三百多個學生,他們中有小學生,也有比她年紀還大的村民。“有時候一套鼓學完了,我就介紹他們到處演出、比賽。”

坪朗村祕書施富保告訴記者,石金琦組建的坪朗村青年鼓舞隊會接到公司、單位或私人的邀請,參加慶典、紅白喜事等活動,每次演出的勞務費大約為每人每天100-200元。“全隊共80人,村鼓舞隊每次的利潤除了10%留作開支備用外,其餘的都是平均分發到個人。”

據統計,2016年鼓舞隊人均年收入可達4000餘元,走向了脫貧致富之路。

“以前一下班回家我就看電視、玩手機,整個人都很頹廢。”29歲的施洪珍告訴記者。過去她曾在吉首市的某家超市打工,每天往返于吉首市與坪朗村之間。現在,她辭職回到家鄉,白天從事種植,晚上和石金琦學習打苗鼓。“我每天吃完晚飯把碗一放,就出去打鼓。”她表示,一般情況下會練習到八點,有演出的情況下就練到十點回家,“我平日裡最喜歡就是唱唱跳跳,最喜歡的是撼天鼓、猴兒鼓和苗鼓神韻”。

施洪珍坦言,以前在吉首市打工的時候,看似賺得還不錯,但除去車費、午餐費等開支,工資往往攢不下太多。現在回到坪朗村,主要收入來源就是跟著石金琦以及“姐妹團”到各處演出苗鼓。

35歲的羅維英是施洪珍的“同班同學”,過幾天她們就將跟隨石金琦前往瀘溪縣演出。她現在是兩個孩子的母親,丈夫遠在浙江省打工,“我現在一邊打鼓,一邊從事生態養豬”。因為心疼丈夫,她也加入了苗鼓隊外出表演,緩解家裡收入壓力。

2011年,坪朗村依託矮寨大景區和自身豐富的旅遊資源,確立了圍繞生態和民族文化發展鄉村休閒旅遊的新路子。此前,村裡的村民只能窩在偏遠落後的山區,靠種田打工為生,年人均收入僅在1000餘元左右。

而如今,施富保說:“隨著旅遊相關產業的發展,村裡的遊客來得越來越多了,苗鼓、苗繡等傳統文化變成了吸引遊客,村民們兼職創收的新法子。”2016年坪朗村接待遊客8萬人次,年人均收入達到了7800元。

“我的想法特別簡單,苗鼓是我的愛好,已經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我已經習慣這樣打鼓幹活的生活了。”面對越來越多的遊客和觀光團,石金琦告訴記者,“政府和國家給我機會,給我好名聲、好資源,我只是為人民做了點事,並且是自己喜歡的事情。站在這個位置,我只想把教學做好。”(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