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身地下做柳編,農村七旬手藝人忙活一天僅賺二三十,手藝難傳承
藏身地下做柳編,農村七旬手藝人忙活一天僅賺二三十,手藝難傳承
藏身地下做柳編,農村七旬手藝人忙活一天僅賺二三十,手藝難傳承
藏身地下做柳編,農村七旬手藝人忙活一天僅賺二三十,手藝難傳承
藏身地下做柳編,農村七旬手藝人忙活一天僅賺二三十,手藝難傳承
藏身地下做柳編,農村七旬手藝人忙活一天僅賺二三十,手藝難傳承
藏身地下做柳編,農村七旬手藝人忙活一天僅賺二三十,手藝難傳承
藏身地下做柳編,農村七旬手藝人忙活一天僅賺二三十,手藝難傳承
藏身地下做柳編,農村七旬手藝人忙活一天僅賺二三十,手藝難傳承
藏身地下做柳編,農村七旬手藝人忙活一天僅賺二三十,手藝難傳承
藏身地下做柳編,農村七旬手藝人忙活一天僅賺二三十,手藝難傳承
藏身地下做柳編,農村七旬手藝人忙活一天僅賺二三十,手藝難傳承
沿途捉影
1/11 魯北有個農村叫柳編彭,這裡的村民除了種地,絕大多數還有一個副業,那就是柳編,他們的村子就是以此命名。說起柳編,人們可能感覺很陌生,但說起簸箕、簸籮和箢子,估計絕大多數的農村老人都會知道。但如今時過境遷,原本這個家家戶戶都會的手藝,如今僅剩下了幾戶,最年輕的的柳編師傅也已經60多歲。
2/11 柳編師傅說,如果使用的仔細,這些柳編制品可以使用幾十年。自從小編記事起,奶奶使用的簸籮簸箕好像就沒換過,直到奶奶去世,這些物件還被大娘使用了十幾年。
3/11 還在從事柳編手藝的農民家中,基本都有一個這樣的地窖,當地人稱為地窨子。當時小編並不知道,在柳編師傅的家長找了好幾圈都沒見個人影,壯起膽子來喊了一聲,柳編師傅竟然從這個小門中鑽了出來,嚇得小編不輕。 地窨子是一個地下的空間,高約兩米多,四四方方,面積大約在七八個平方左右,冬暖夏涼,潮溼不通風,最適合柳編的製作。
4/11 這是柳編的材料柳條,柳條柔軟易彎、粗細均勻、色澤高雅,經過簡單處理,就可以編織成樸實自然、造型美觀、輕便耐用且實用的工藝品。
5/11 地窨子中,年已七旬的老農彭方文與另一名柳編師傅各自分工,有說有笑的編織著手中的簸籮。雖然已是初夏,但地窨子中卻非常涼爽,好似一個天然的空調。據說只有在這種環境中編出來的東西才耐用。
6/11 與其他編織品一樣,第一步是最重要的。一個完美的柳編工藝品,基礎如果打不好,使用壽命就會大大縮短。雖然從十幾歲就開始跟著父輩學習柳編,如今彭方文在起形時仍然小心翼翼,動作緩慢而有力。
7/11 割柳條的鐮刀也是特製的,不過兩位柳編師傅手中的鐮刀並不一樣,原來這都是根據自己的習慣將鐮刀打成最適當自己的形狀。
8/11 柳編師傅的手長滿了厚厚的老繭,一看就是常年用力的結果。師傅說,手勁不行可幹不了這個行當。
9/11 曾經輝煌一時的柳編,如今還在堅持的人已經寥寥無幾。“前些年,外村的人說編這個沒出息,一年到頭掙不了幾個錢,還累的要命,很多姑娘都一聽是柳編彭的,都不肯往這裡嫁,往後編這個的年輕人越來越少,再後來就都出去打工了,就剩下我們這些老人。”彭方文說。
10/11 隨著年齡的增長,年老的柳編師傅手頭慢了許多,這樣一個簸籮,他用了一天半的時間才編完。“去掉成本,這個簸籮也就掙個四五十塊錢,那還得自己去大集上賣,賣給販子,也就能掙二三十。”彭方文說。
11/11 除了簸籮,彭方文還拿出了前幾天做好還沒賣出去的小箢子,造型精美,活脫脫的像個大元寶。“再過幾年,我們幹不動了,這一行當就沒了,柳編彭就再也沒有柳編了。”彭方文略顯失落的說道。
2017-06-08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