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人海+科技”,上海探索食安社會共治新招

新華社上海6月22日電(記者 周琳)去飯店吃飯,消費者可以先在APP上領任務,再通過查看飯店證照等信息,上傳對飯店的“評分表”;食品監管部門根據這一結果,對無證無照餐飲開展“精準打擊”。這一聽起來像是遊戲裡“打怪升級”的場景,其實是上海探索食品安全社會共治的新招。

面對市場主體多、監管人手少的困境,上海正在通過“互聯網+”的方式,將廣大消費者的反饋第一時間納入監管範疇、延伸監管觸角,讓每個普通消費者能主動成為監管的“眼睛”,實現從單向管理到雙向互動的轉變。

——排查線上“黑店”,人人都是無證餐飲“啄木鳥”

首先監管部門會監測線上外賣平臺的“熱門飯店”後,列出名稱清單,交給由第三方公司運營的APP。其次,APP根據名單,對普通消費者發佈“暗訪任務”。再次,普通消費者進店真實消費,並暗中拍攝餐廳證照的公示情況、餐廳環境衛生情況和餐廳菜單和菜品情況,提交結果後還能領取到50元-70元不等的獎勵。

這是上海市松江區市場監管局的新嘗試,也是食品安全巡訪員制度的“互聯網+”版。該局食品科科長詹奕介紹,已有2000多人次的消費者通過這樣的方式反饋監管信息,監管部門從中篩選出了339個線索,並查處了98戶次無證餐飲。

——“差評”成監管線索,餐餐皆成違法信息“反饋臺”

去年,上海一位消費者在美團點評上無意中提到滬上某餐廳出現了違禁水產品。很快,長寧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就找上門去,對違法企業處以10萬元罰款,2016年還沒過完,這家餐廳已經停止經營。

上海市食藥監局食品餐飲監管處副處長張磊說,上海市食藥監局正在試點一個名為“餐廳市民評價大數據平臺”的APP,該系統會智能檢索分析出用戶在大眾點評、美團外賣等網絡平臺上的評價,繼而形成負面信息線索庫,讓政府抽查有的放矢。“消費者的評價數據蘊含很多有價值的線索,數以千萬計的消費者構成數以千萬計的‘監督員’,就像街面一個個‘天眼’探頭。”

放手讓公眾參與到食藥安全治理中,可以促使食品安全的監管工作前置、提前防範,降低食品安全風險。

上海市食品藥品監管局協調處處長王琳表示,社會力量納入監管範圍內,好比是為食品監管引入了第三方的“兩隻眼睛”,一個眼睛盯住市場,第二個眼睛盯著行政部門是否作為。“結合二者,既看政府部門是不是依法行政,又看市場是否規範有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