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頭宴的廚師“游擊隊”變成了“正規軍”,廣西興安探索農村食安監管新路子

農村 米酒 農民 食品安全 中國醫藥報 中國醫藥報 2017-08-26

農村是食品安全的薄弱環節,也是監管的重點和難點所在。如何立足社會共治,築牢農村食品安全監管基礎,建立長效的監管機制?廣西興安縣食品藥品監管局從實際出發,精準分析當地食品安全風險,積極探索出一些監管農村食品安全的新路子。

村頭宴的廚師“游擊隊”變成了“正規軍”,廣西興安探索農村食安監管新路子

對症下藥

米酒小作坊脫胎換骨

興安縣有著悠久的釀酒歷史,有“中國米酒之源”之稱,每年的散裝米酒產銷量巨大。興安縣有近200傢俬人米酒作坊,這些小作坊大部分憑傳統經驗生產,無生產標準可言,設備陳舊簡單、生產環境衛生無法保證,原料來源及銷售情況通常無記錄。

這些因素使之不斷成為“印象塌陷”的重災區和“假冒偽劣”的代名詞。興安縣的整個釀酒行業進入寒冬期,如何“自救”挽回消費者的信任,成為當地米酒小作坊經營者的“心病”。

興安縣食品藥品監管局意識到,攻克散裝米酒小作坊食品安全隱患頑疾刻不容緩,這也是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絕佳時機。

2015年年初,該局在全縣開展了米酒小作坊整治行動,興安縣局局長劉志謀提出全縣米酒小作坊“三分”監管模式,即“備案三分之一,整改三分之一,打擊三分之一”。

“其實,這些小作坊中不乏一些誠信經營、產品優質的,他們就是迫切期待改革的一批。”劉志謀說。

興安縣白石鄉鰲頭純米酒小作坊經營戶李明春就是其中的一員。自從從岳父手中接管了這個米酒小作坊以來,他就一直想整頓衛生環境,改良工藝設備,無奈岳父思想守舊,覺得沒必要。當食品藥品監管人員拿著整改單來到酒坊時,可謂“正中其下懷”。

李明春很是高興,積極配合整改,裝修酒坊廠房,升級工藝設備,更換存儲容器,同時還制定了一套相當規範的人員管理和安全保障制度。整改後的小作坊煥然一新,儼然一個微型的現代化酒廠。“以前每天釀酒100斤,整改之後產量提高了3倍,還天天供不應求,岳父對我刮目相看,終於認可我這個上門女婿啦!”李明春得意地說。

李明春成功的整改經驗,起到了示範引領作用,吸引了許多仍在觀望的其他米酒小作坊經營者前來學習取經。截至目前,興安縣共備案米酒小作坊172家,關停11家。米酒重回當地百姓餐桌。興安縣局一鼓作氣,將“三分監管模式”推廣到滷肉、豆製品、植物壓榨油等食品小作坊的整治中,均取得較好成效。

管好“一條龍”

村頭宴安全放心

結婚酒、進火酒、滿月酒……在興安縣農村,各種集體聚餐十分盛行,因此催生出了“宴席幫辦”服務,俗稱“一條龍”服務。

所謂“一條龍”,是指備有餐飲具、餐桌、餐飲加工設施設備,為城鄉群眾在家庭或非食品經營場所操辦婚喪嫁娶、喬遷祝壽、子女升學等集體聚餐活動,提供從採買、加工、烹飪、上菜、收拾、清洗等全程服務,並收取服務費的社會組織。

據摸底調查,興安縣共有“一條龍”76家,最多承辦桌數3500餘桌,最多就餐人數近3萬人。

“這些‘一條龍’操辦宴席駕輕就熟,但畢竟是草臺班子,有著顯而易見的食品安全風險。管好這條‘龍’就能大大降低農村集體聚餐食品安全風險。”興安縣局副局長鄒喜明分析道。

該局根據當地“一條龍”服務的突出特點,把監管重心由原來的宴席舉辦者轉向承辦者“一條龍”,建制度、定規則,試行規範化管理,讓他們實現了“草臺班子”“游擊隊”向“正規軍”的轉變。

全縣76家“一條龍”服務將實行“6+3”新模式的管理,“6”即一戶建一個檔案、一戶配一本操作指南、一戶配一臺留樣冰箱、從業人員一次從業培訓、每人一年一次體檢、每人配發一套工作服;“3”即備案制、報告制、抽查制,讓“一條龍”餐飲服務隊迅速走上規範化軌道。

家在崔家鄉黃金橋村鎮的村民黎長青創辦“黃金橋一條龍”十餘年了,在業內小有名氣。規範後的“黃金橋一條龍”生意更是紅火,通過老主顧們的口口相傳,這次競爭到了興安縣第九屆葡萄節源江風車文化節大型聚餐的承辦機會,名聲更響亮了。

“我們現在都知道,做飲食必須以安全為前提,我們的服務隊的衛生情況、飯菜口感不比城裡的酒店差。”黎長青很有底氣地說。

曝光後廚

促商家主動作為

“我們對小餐飲的監管一直感到很頭疼,動員經營者進行整改,嘴皮子都說破了,他們像打太極似的擋回去。就算進行處罰,也收效甚微,再次檢查一切照舊。”興安縣食品藥品稽查大隊大隊長陳君無奈地說。

這樣軟硬不吃就拿那些不規範經營行為沒辦法了嗎?劉志謀認為,要動就要動真格,把那些店的後廚曝光。

當一些餐飲“名店”令人作嘔的後廚環境在“興安縣食品藥品監管”微信平臺曝光後,在當地引起不小的震動,點擊轉載量很快超過8000次,被曝光的經營者再也坐不住了,主動登門請求興安縣局幫助整改,並追蹤報道他們整改的情況。這一曝光警示的效果很好,其他餐飲店也很快一一對照,自覺完成了整改。

興安縣局還在微信公眾號上推出“廚視通”服務,將平常人們看不到的“廚房重地”公之於眾,把監督權交到消費者手上,讓商家時刻緊繃安全生產的弦。

在興安縣局的努力下,更多的農村食品安全陋習正在悄然改變,餐飲服務環節的“口罩工程”讓從業人員都能穿衣戴帽,佩戴口罩上崗;學校食堂等公眾餐飲單位以前習慣使用塑料桶醃製酸菜,現在醃菜換成了更安全的陶瓷罐。

文/ 樑芹 趙海軍

圖/ 來源於網絡

新媒體編輯:李晴

統籌策劃:李雪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