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中國釣魚維權背後:一年打3000場官司,攝影師獲益無幾

文 | AI財經社 劉碎平

編 | 樑夜

本文由AI財經社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臺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過去幾天,因為一張黑洞照片,19歲的視覺中國成為眾矢之的,被迅速捲入了輿論的漩渦。不僅被共青團中央、新華社、人民日報等官方機構及中央媒體點名,天津市互聯網信息辦公室還連夜約談其負責人。隨後,視覺中國多次道歉,並關閉網站開展整改。

一片討伐聲中,視覺中國“釣魚執法”的商業模式最為外界詬病。對於那些給視覺中國提供照片的攝影師來說,他們又是如何看待這個平臺的運作模式呢?

視覺中國釣魚維權背後:一年打3000場官司,攝影師獲益無幾

(一)

張軍是早期給視覺中國供圖的一批攝影師。“我記得當時是100元一張,自己和網站各分一半。”由於過去太久,張軍已記不清與視覺中國第一次合作的確切時間。他回憶,自己去跑一個新聞現場,照片見報後,網站找到他希望能供稿。

不過合作幾次後,張軍覺得對方把價格壓得很低,“只有三成”,就終止了合作。

主要拍攝城市和自然風光的張含從2014年開始在視覺中國網站上傳圖片,每賣出一張圖,她能從視覺中國分到25%。張含告訴AI財經社,25%的分成比例在視覺中國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是這樣的比例,有高有低。“我們銷售的圖片大部分都不會超過100元。”張含認為目前的定價並不是特別高。

“攝影從業者從來都是沒有話語權,大家都會覺得分成比例很低,但是有什麼辦法呢?官方不會覺得你辛苦拍照片而多給你百分之幾的分成。”在張含看來,攝影師似乎沒有議價能力,總有其他攝影師願意賣。

認為視覺中國出的價格太低了而根本不屑於與其合作的頭部攝影師李荊,並不認同張含的觀點。“作品夠好,有影響力,就有議價能力。”李荊在2015年左右離開報社,選擇自己開工作室,現在出去接活,拍人物照一般是3萬元起步。

在李荊看來,攝影師身價就跟足球運動員一樣,有人10萬元,有人100萬元,有人1000萬元,“這個具體沒法說。”不過,李荊堅信,這個行業不進則退,永遠是拿作品說話。

“我熱愛攝影,也熱愛視覺中國。在這個盜圖不叫盜的環境下,視覺中國維護了我們弱勢攝影師的正當權益。”事件發生4天后,視覺中國簽約攝影師陳偉對AI財經社說道。

在不少攝影師眼裡,視覺中國客觀上讓圖片侵權者變得小心翼翼。張含直言,視覺中國的存在讓攝影這一行變好了。

風波出來後,不少簽約攝影師對視覺中國又愛又恨,心情複雜。視覺中國保護了版權是事實,但攝影師未必得到了應有的補償。“現在國內很多圖庫遇到侵權企業時候,都是給企業兩種選擇:一是高價賠償盜圖的賠償費,二是購買更高價格的套餐,之前盜圖的賠償減小到很少。”張含感到憤怒,這其實是拿著攝影師的版權去牟取更大的利益,而損害了被盜圖攝影師的合法權益。

一些攝影師還發現視覺中國等圖庫存在暗箱操作的嫌疑。張含介紹, 有同行稱部分圖庫進行線下銷售時,存在並不告知攝影師的情況,銷售所得則直接進入自己的腰包。至於線上的情況,張含認為應該沒有問題,“因為客戶通過網上購買照片,系統可以實時同步到供稿攝影師的後臺。”

(二)

2000年,中國互聯網泡沫被無情地戳破。同年4月的一天,視覺中國萌芽於兩個記者關於互聯網選題的討論之中。

彼時,26歲的攝影記者柴繼軍和27歲的文字記者李學凌就職於《中國青年報》。“互聯網這幫人就會燒錢,我們做一個不燒錢的、能賺錢的生意吧。”李學凌的一句話,啟發著柴繼軍。

家裡還囤積著6000筒膠捲的柴繼軍發現,除了登報的圖片,很多攝影師手裡的圖片處於閒置狀態,而圖片市場還有很大的需求。2000年5月,在另一名技術人員陳智華加入後,視覺中國前身“Photocome”正式上線。

“Photocome”上線這一年,新浪、搜狐、網易幾大門戶網站先後在納斯達克上市。同年年底,新浪網獲國務院新聞辦批准登載新聞業務資格,成了首批吃螃蟹的民營商業網站。

儘管紙媒、雜誌仍舊是圖片需求大戶,但門戶網站插足新聞傳播領域,還是為圖片供應市場重新撕開了一條口子。

新浪網總編輯陳彤成了視覺中國發展中的貴人。當時三大門戶網站競爭激烈,新浪上市後,由於業務發展需要,與柴繼軍的“Photocome”合作。有報道稱,當時新浪用圖一張50元,一個月就需要支付幾十萬元給柴繼軍、李學凌。

早期,柴繼軍在百聯優力(北京)投資有限公司(UIG集團)拿到投資,背後是加拿大籍投資人寥傑和美籍投資人樑軍。2005年,UIG集團與全球最大的數字影像公司Getty Images 共同成立合資公司華蓋創意,樑軍擔任CEO。同年,“Photocome”更名為北京漢華易美圖片有限公司,柴繼軍也從中青報離職,專心做起了圖片生意。

在門戶網站高歌猛進的同時,圖片市場也成為一塊香餑餑。2007年,UIG集團出手控股了視覺創意產業門戶視覺中國。2011年,UIG集團將旗下的漢華易美、華蓋創意、視覺中國進行整合重組併成立視覺中國集團(CFP),柴繼軍任集團總裁。3年後,視覺中國借殼登陸A股。

有數據顯示,2014年視覺中國在商業類圖片中市場份額佔50%,在媒體類圖片市場份額佔30%。

視覺中國總裁樑軍曾接受媒體採訪表示,“視覺中國的業務模式是典型的平臺模式,業務核心在於搭建了PGC視覺內容版權交易平臺,連接內容的生產者與使用者,上游聚合圖片內容築壁壘, 下游高效分發客戶。”

此前其官網資料顯示,視覺中國擁有超過2.7億張圖片、500萬部視頻、30萬首音樂的版權,與超過1.7萬名攝影師存在合作關係,且每日新增圖片量超過2萬張。

2015年至2017年,視覺中國營業收入分別為為5.43億元、7.35億元、8.15億元,淨利潤分別為1.58億元、2.15億元、2.91億元。據其2017年年報顯示,視覺中國的主營業務“視覺內容與服務”貢獻營業收入5.84億元,佔總營收的71.7%,且毛利率達到68.9%。其次是軟件信息服務,貢獻總營收的17.2%,而廣告創意服務和數字娛樂對總營收的貢獻佔比不足12%。

視覺中國釣魚維權背後:一年打3000場官司,攝影師獲益無幾

(三)

“這種業務模式最大的敵人並非競爭對手,而是國內的版權環境。”樑軍曾對媒體表示。創業早期,視覺中國一直因版權問題而蒙受損失。

多位攝影師向AI財經社表示,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圖片侵權已是非常普遍的事情,到了公眾號、App等興起時,這種狀況更加糟糕。但多數攝影師由於維權成本高和嫌麻煩,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我這人就不願意幹(維權)這事兒,而且大家抬頭不見低頭見。我就覺得這個事太麻煩了。”李荊滿口無奈。無奈的背後,是盜圖之風在網絡盛行。

“對於一些小公號來說,買不起又想用,自己又懶不去拍,就去各個網站偷圖。當然,他不認為這是偷。”李荊打了一個比喻:這就相當於在你家門口掉了一袋大米,你看到撒地上了,就拿著袋子去撿,拿回家就自己吃,這就是強盜邏輯。

從事攝影行業多年來,李荊養成了一個習慣,在非商用的情況下,即使是朋友圈別人的作品,也會在經過本人同意後再拿去使用。“很多中國人就沒有這個習慣。”李荊很無奈。

過去幾年,視覺中國一直維權凶猛。2017年,視覺中國自行研發出名為“鷹眼”的系統。年報顯示,這套鷹眼系統能夠追蹤到公司擁有的圖片在網絡上的使用情況,更好地鎖定潛在的客戶並滿足其需求,實現精準營銷,大大降低獲客成本。2017年報告期內,通過“鷹眼”系統,視覺中國發現的潛在客戶數量較去年同期增加超 84%,新增年度協議客戶數量較去年同期增長超 54%。

鷹眼系統帶來的另一項成果,是視覺中國法律訴訟量的直線增加。AI財經社此前報道,裁判文書收錄網站Openlaw的數據顯示,與視覺中國有關的法律訴訟,2018年全年共有2968起,2017年更是達到了5676起。儘管視覺中國“釣魚執法”的商業模式存在很大爭議,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視覺中國寄來的律師函對侵權者還是相當具有震懾力的。

2019年4月11日,已是中國圖片市場大佬的視覺中國,再一次因版權問題蒙受巨大損失。截至4月15日收盤,兩個跌停讓視覺中國市值蒸發掉37億。不過,視覺中國今天遇到的版權問題性質已與當年完全不同,角色也發生了顛倒。在一些版權問題上,視覺中國明顯過了頭。

視覺中國釣魚維權背後:一年打3000場官司,攝影師獲益無幾

而攝影師們腹背受敵的背後,還有入行門檻變低這一不爭的事實。隨著手機的普及,拍照、攝影已經褪去了其背後的光環。

李荊很懷念上大學那會兒,學習手動曝光、衝進暗房洗照片的時光,“現在的人見都沒見過。”

“這個行業會越來越差。”談到行業的未來,李荊不免悲觀。在他看來,這個行業只會留給真正頂級和肯鑽研的人。

(文中陳偉、張含、李荊、張軍均為化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