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簡史》:虛構的意義與末日的降臨

世界歷史 赫拉 尼安德特人 李約瑟 洞穴筆記 2017-06-25

《人類簡史》:虛構的意義與末日的降臨

| 洞主

從去年至今,尤瓦爾·赫拉利的《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這本書一直備受熱議。

因為極其暢銷,有一段時間,曾有各個領域的人推薦此書,同時也有部分人讀後對這本書不屑一顧——總的來說,這本書在公眾場合被提及的概率,似乎遠超過此前任何一本暢銷書。

在眾人追捧的勢頭過後,冷靜讀完《人類簡史》,我認為,在拓展思維、豐富認知的層面,它不失為一本傑作,但是,如果作為一本史書,它還不夠格。

一本不夠格的史書

先簡單說說它為什麼算不上一本史書。寫歷史,史料永遠是第一位的;表述觀點很重要,但必須論從史出。

看看知名歷史學家斯塔夫裡阿諾斯的《全球通史》或者徐中約的《中國近代史》,我們會發現,作者對過往的史實有多麼重視。他們不會把所有掌握的史料全部展現在書裡,但卻一定會事先整理汗牛充棟的歷史資料,然後對比、篩選,將合理真實的重要史實全部體現在他們的著作中。他們對歷史事實分析原因,表達觀點,都是在無傾向性的史實之後。

反觀尤瓦爾·赫拉利的《人類簡史》,全書從始至終都是觀點主導,帶有預設立場,書中的史料只是為了證明觀點,而且都是被選擇過的。比如,尤瓦爾·赫拉利認為農業革命是歷史上最大的騙局,於是為了證明這個觀點,他蒐羅證據,選取史料,進行證明。此外,書中還有大量新穎的觀點,也都是按照同樣的思路進行論證。

其實,這本書寫了一連串獨到的見解,而且這些見解又貫穿到人類的整個歷史之中,因此,此書更恰當的名字應該是《人類歷史中一些不同以往的觀點》,或者,標題黨一點,可以叫做《重讀歷史——人類歷史的真相竟然是……》。

莫名其妙的是,一本史論合集,竟然起了一個史書的名字——《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要知道,此前斯塔夫裡阿諾斯的那本嚴謹的世界史,全名就叫做《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 21 世紀》。

《人類簡史》的不足之處就說這麼多,我們看書,還是應該著重於取其精華。這本書因其獨到而豐富的論點,突破了我們看歷史的固有思維。對此,還是要回歸內容本身,說幾個給人啟迪的觀點。

虛構的故事

尤瓦爾·赫拉利認為,人類歷史上有三大革命,分別是大約 7 萬年前的“認知革命”(Cognitive Revolution),大約 12000 年前的“農業革命”(Agricultural Revolution)和大約 500 年前的“科學革命”(Scientific Revolution)。

後兩場革命我們有所耳聞,但第一場革命可能你不曾聽說,而尤瓦爾·赫拉利貫穿全書的開創性見解,正在於第一場革命。

在大約 7 萬年前,我們的祖先智人由於不可知的原因,發生了某種基因突變,這次基因突變使得智人比幾乎所有物種多了一項能力:集體虛構一個故事。

什麼意思?比如成千上萬的智人,都會相信世界上有一個共同的守護神,就像基督徒都相信有一個上帝一樣。這樣一來,因為共同相信某一個虛構概念,他們會覺得彼此是一夥的,是一個能夠相互信任的團體。因此,成千上萬的智人即便互不相識,但因為共同的“信仰”而產生了合作的可能。

再看當時比智人更強壯的尼安德特人,他們因為無法共同相信某個虛構的概念,於是能夠達成合作的人數就十分有限——至多有幾十個同族人,會因為互相認識,擰成一股繩。可以想見,幾十個尼安德特人組成的團體,如何敵得過成千上萬槍口一致對外的智人?

在尤瓦爾·赫拉利看來,人類世界上的許多概念都是虛構的,比如國家、公司、人權、民主等等,這些概念沒有客觀存在的實體,但許許多多的人就是確鑿無疑地相信它們存在。

現在來看,相信這些概念,當然是因為周圍的人、世世代代的人都相信。但追本溯源,在最初時候,同樣是陌生人關係,為什麼 7 萬年前的尼安德特人不會輕易地共同信仰一個神,信仰一個獲得救贖的故事,而只有我們的祖先智人相信?

在距今 7 萬年前的原始時期,當時的智人還幾乎沒有任何共識,這時候一個人基因變異,突發奇想,覺得有神的存在,然後他(她)告訴身邊人,於是周圍的人也相信了。

這件事怎麼想都不太可能,因為,如果你說遠處有一顆香蕉樹,旁人不信,你可以帶他們去看,眼見為實後,他們自然會相信,但是,我說有一個神,保佑著我們所有人,但這種無法證實的東西,怎麼可能讓周圍那麼多人都相信呢?

關於這個疑問,目前只有一種可以成立的解釋:那就是這次基因突變是集體性的,這種群體基因變異,讓互不相識的眾多智人,都覺得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守護神。

於是,這場認知革命發生了。

因為智人擁有了創造虛構概念,並集體認同的能力,因此更大規模的合作得以展開。確實,虛構的東西,並不客觀真實存在,但因為信以為真的人多了,他們聚集起來產生的合力,就會產生實實在在的成就。

歷史的發展使得金錢從實體有價的貝殼、金銀,變成了作為交易的鈔票。鈔票本身並沒有價值,但因為眾人都認同鈔票能換取物品,鈔票才得以在世界範圍流通,實現大範圍的經濟貿易,進而創造著一個欣欣向榮的社會。

與之類似,美國《獨立宣言》宣告“人人生而平等”等觀念是普遍而永恆的正義原則,雖然人在生物學層面並不平等,但如果大家都相信人人平等,社會將會更加穩定。

鈔票成為理所當然的流通貨幣,《獨立宣言》理應是權威和準則……一個又一個虛構的故事之所以有力量,不在於它們客觀存在,而在於它們能讓大批民眾信以為真,併為之付出行動,建立真實的合作。

繞不過的“李約瑟之謎”

對近代史感興趣的人,大概都對“李約瑟之謎”有所瞭解。

李約瑟難題由英國學者李約瑟(Joseph Needham)提出,主題是,“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

眾所周知,過去 500 年間,人類藉助科學的力量,在文明史上突飛猛進,進步速度遠超此前上萬年的人類史。令人困惑的是,這裡所說的人類,主要指歐美人,而在其他地方,尤其是千年來臻於盛世的中國,卻在這 500 年內大幅衰落,被外敵蹂躪至奄奄一息。

對此,各路歷史學家表達了眾多觀點,試圖解釋這一謎團。

歷史學家徐中約的《中國近代史》(港版)一書以詳實厚重著稱,書中對此總結了如下原因:

1.(中國)軟弱的領導與不完善的體制

2.(中國)行政無能與腐敗遍地;

3.滿人對漢人的猜忌;

4.中國對西方挑戰本質上的無知與自大;

5.內憂外患與資本不足;

6.人口壓力。

在北京大學教授韓毓海的著作《五百年來誰著史:1500 年以來的中國與世界》一書中,作者從三個層面,專門探討了“李約瑟之謎”,總結如下:

1.在地緣政治上,16 世紀中後期以降,隨著美洲白銀的輸入和帝國主義軍事擴張的加劇,隨著世界地緣政治勢態的大變動,最終導致了以中國為核心的世界貿易和貨幣流動體系於 19 世紀走向瓦解。

2.金融上,自宋、元、明、清到中華民國長達數百年時間內,由於長期實行經濟、社會的放任主義,中國沒有自己的自主貨幣;明清以降,經濟社會的發展依賴於美洲白銀供給。

3.在(中國國內)政治上,經濟和市場的不斷髮展,與國家組織能力持續下降之間的矛盾一直難以解決。

許多觀點,角度各異,但都是將目光聚焦於衰落的國家,尤其是中國。實際上,衰落與興盛是相對而言的,正是 500 年來歐美的爆炸式發展,才凸顯出中國等本來平穩發展的國家的“衰弱”。

也就是說,太多研究者默認了歐美理應在 500 年內大幅提速,擁有火箭般的發展速度,至於那些按原有速度發展的國家,則被視為“衰弱”,因此需要從它們之中尋找原因。

《人類簡史》的一個獨特之處在於,它將“李約瑟之謎”的研究重點,聚焦在了歐洲人上。

尤瓦爾·赫拉利認為,1500 年以來的現代科學,是一套獨特的知識體系,它的獨特之處在於,公開承認“這套體系”對一些“最重要的問題”一無所知。

歐洲人擁有這種“承認無知”的心態,於是為了填補無知,他們會遠渡重洋,探索新大陸,獲得奴隸、橡膠等新資源。憑藉敢於面對“無知”的探索精神,以及發展出的征服欲和野心,他們不斷髮掘新原料與新技術,將科學、財力與帝國政治相結合,通過工業革命,不斷在運輸、貿易、軍事等領域獲得驚天動地的成果。因此,歐洲人最先擁抱現代科學,一點也不奇怪。

反觀中國等“衰落”國家,它們總覺得自己無所不知,以為自己是世界中心,是天朝上國,無需向外求知。於是,現代科學作為一種異於古代科學的獨特體系,遠離了“無所不知”的國度。

末日的降臨

尤瓦爾·赫拉利追溯從古至今的歷史,認定人類歷史將要到達一個如同“宇宙大爆炸”式的臨界點——部分現代智人變成神,其餘現代智人走向末日。

《人類簡史》的末尾探討了關於快樂的哲學問題,結論是,快樂與否在於得到快樂之前的預期(這其實是德國哲學家叔本華的觀點)。

我總結的公式是:

不滿足→達到預期→滿足而快樂→新的不滿足→達到新的預期→滿足而快樂……

舉例來說:

如果我是一箇中世紀以前的人,那麼這個預期可能是健康地活過40歲,不受大病的折磨,如果我實現了這一預期,就算我沒有自己的房子、沒有人身自由,我還是會非常快樂。

如果我是一個現代人,我的預期是買房子娶老婆,那麼即便我一生無病,健康長壽,可只要我沒買到房,沒娶到老婆,我還是會鬱鬱寡歡。

人類歷史在不同時期,會有不同層次的阻難,科技文明的發展歷程,就是克服這些阻難的過程。

一千多年前,人們把不生大病作為一大預期,現在醫療技術的進步,已經讓大多數人不會再有重大疾病的隱憂。不生大病這一預期早已得到滿足,已經不再成為一項預期;我們不會因為身體健康就非常快樂,因為,健康不是很正常嗎?

那再往後呢?技術的迅猛發展,會使得越來越多的預期得以實現,當買房娶老婆等各種各樣的事,都被我們視為理所應當,我們的預期就可能漸漸變成永生不死。這時候唯有永生才能讓我們感到快樂,因為其他的預期早已實現,不在此刻的預期之中。

近 500 年來,人類技術近乎成指數型增長,尤瓦爾·赫拉利認為,隨著前沿技術的突飛猛進,用不了多久,就有一部分人能夠憑藉財富的優勢實現永生,並且改造自己的基因。

那時候,這些永生的超級智人,就像神一樣無所不能,他們看待普通人,就像現代人看待遠古的尼安德特人一樣。大部分人與超級智人的差異,不僅是財富上的,更是智力、腦力等一切你能想象到的能力上的。如此一來,大多數人的命運,將永遠受制於超級智人,如同末日。

在我看來,這不僅對於大多數人是末日,對於超級智人也同樣如此。超級智人已經滿足了所有想要滿足的一切,那麼他們就不再有任何東西能夠追求;他們所有的預期都已實現,不再有不滿足的可能,因此也就不可能感到快樂。(除非用藥,體會快樂的假象)

一個無法體會到快樂的人,他(她)面臨的,就是末日。

總結

縱觀尤瓦爾·赫拉利的這幾個重要觀點,我們會覺得它們別具一格,富有創新性,而且能夠自圓其說。然而,不論是認知革命,“承認無知”的現代科學,還是末日論,都沒有確鑿的史實證據,證明它們確實存在。

所以說,《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這本書,可謂一本觀點奇特、可用於拓展思維的史論合集,但是,它卻不是一本合格的史書。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