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此國曆史斷層,從《史記》追源溯本,破涕為笑:我們原來這麼偉大

西方有一條聞名世界的諺語:“條條大路通羅馬。”

這條諺語背後,隱藏著這樣一條信息:羅馬帝國國力強盛,疆域廣遠。

羅馬帝國建立於公元前27年,到了公元98年,經濟空前繁榮,疆域西起西班牙、高盧與不列顛,東到幼發拉底河上游,南至非洲北部,北達萊茵河與多瑙河一帶,地跨歐、亞、非三洲,為世界古代史上國土面積最大的君主制國家之一。

地盤太大,交通工具落後,統治者在管理上就有鞭長莫及、力不能逮之感。

公元293年,戴克裡先開始實施“四帝共治制”,即把帝國分成東、西兩個羅馬,由四個統治者實施管理,包括兩個皇帝(奧古斯都)和兩個副皇帝(凱撒)。

其中的東羅馬以希臘為中心;西羅馬以意大利為中心。

西羅馬帝國後來被北方蠻族人摧毀,西羅馬皇帝慘遭日耳曼人廢黜。

東羅馬帝國還好,在皇帝君士坦丁當政時期,將一座位於歐洲海岸上位置險要的小城拜占庭建設成了一座大都市——君士坦丁堡。此城後來成為了東羅馬的首都。東羅馬帝國因此也被稱為拜占庭帝國。

拜占庭帝國存在了上千年,歷經了十二個朝代,出現過九十三位皇帝。期間遭受過波斯人、阿拉伯人、突厥人、十字軍和蒙古人的輪番攻擊,國土變得越來越小,最後只剩下君士坦丁堡周邊一隅。

最終,終結拜占庭帝國歷史的是奧斯曼土耳其人。

奧斯曼土耳其人原來居住在中亞地區,因不堪蒙古鐵騎的逼迫,從中亞來到了中東,從內陸來到了海邊。

公元1453年,奧斯曼的蘇丹穆罕默德二世親率大軍攻克了君士坦丁堡,將這座基督教城市的名稱改為伊斯坦布爾,並把帝國首都遷到這裡。

"
此國曆史斷層,從《史記》追源溯本,破涕為笑:我們原來這麼偉大

西方有一條聞名世界的諺語:“條條大路通羅馬。”

這條諺語背後,隱藏著這樣一條信息:羅馬帝國國力強盛,疆域廣遠。

羅馬帝國建立於公元前27年,到了公元98年,經濟空前繁榮,疆域西起西班牙、高盧與不列顛,東到幼發拉底河上游,南至非洲北部,北達萊茵河與多瑙河一帶,地跨歐、亞、非三洲,為世界古代史上國土面積最大的君主制國家之一。

地盤太大,交通工具落後,統治者在管理上就有鞭長莫及、力不能逮之感。

公元293年,戴克裡先開始實施“四帝共治制”,即把帝國分成東、西兩個羅馬,由四個統治者實施管理,包括兩個皇帝(奧古斯都)和兩個副皇帝(凱撒)。

其中的東羅馬以希臘為中心;西羅馬以意大利為中心。

西羅馬帝國後來被北方蠻族人摧毀,西羅馬皇帝慘遭日耳曼人廢黜。

東羅馬帝國還好,在皇帝君士坦丁當政時期,將一座位於歐洲海岸上位置險要的小城拜占庭建設成了一座大都市——君士坦丁堡。此城後來成為了東羅馬的首都。東羅馬帝國因此也被稱為拜占庭帝國。

拜占庭帝國存在了上千年,歷經了十二個朝代,出現過九十三位皇帝。期間遭受過波斯人、阿拉伯人、突厥人、十字軍和蒙古人的輪番攻擊,國土變得越來越小,最後只剩下君士坦丁堡周邊一隅。

最終,終結拜占庭帝國歷史的是奧斯曼土耳其人。

奧斯曼土耳其人原來居住在中亞地區,因不堪蒙古鐵騎的逼迫,從中亞來到了中東,從內陸來到了海邊。

公元1453年,奧斯曼的蘇丹穆罕默德二世親率大軍攻克了君士坦丁堡,將這座基督教城市的名稱改為伊斯坦布爾,並把帝國首都遷到這裡。

此國曆史斷層,從《史記》追源溯本,破涕為笑:我們原來這麼偉大

從此,在這片土地上,伊斯蘭教取代了基督教。

奧斯曼帝國繼續向四面擴張,躍居為東南歐和地中海東部的霸主,成為了繼羅馬帝國之後第二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國家。

時間過了數百年,民族主義興起,希臘、塞爾維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歐洲國家紛紛獨立,奧斯曼帝國在歐洲的領地不斷丟失。

奧斯曼也因此不斷衰落……

奧斯曼的徹底敗亡,緣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站錯了隊。

一戰前,奧斯曼帝國和英法各國關係密切,與德國的聯繫也不錯,本來是可以保持中立的。卻頭腦發熱,加入了剛開始時風頭強勁的德國一方。

"
此國曆史斷層,從《史記》追源溯本,破涕為笑:我們原來這麼偉大

西方有一條聞名世界的諺語:“條條大路通羅馬。”

這條諺語背後,隱藏著這樣一條信息:羅馬帝國國力強盛,疆域廣遠。

羅馬帝國建立於公元前27年,到了公元98年,經濟空前繁榮,疆域西起西班牙、高盧與不列顛,東到幼發拉底河上游,南至非洲北部,北達萊茵河與多瑙河一帶,地跨歐、亞、非三洲,為世界古代史上國土面積最大的君主制國家之一。

地盤太大,交通工具落後,統治者在管理上就有鞭長莫及、力不能逮之感。

公元293年,戴克裡先開始實施“四帝共治制”,即把帝國分成東、西兩個羅馬,由四個統治者實施管理,包括兩個皇帝(奧古斯都)和兩個副皇帝(凱撒)。

其中的東羅馬以希臘為中心;西羅馬以意大利為中心。

西羅馬帝國後來被北方蠻族人摧毀,西羅馬皇帝慘遭日耳曼人廢黜。

東羅馬帝國還好,在皇帝君士坦丁當政時期,將一座位於歐洲海岸上位置險要的小城拜占庭建設成了一座大都市——君士坦丁堡。此城後來成為了東羅馬的首都。東羅馬帝國因此也被稱為拜占庭帝國。

拜占庭帝國存在了上千年,歷經了十二個朝代,出現過九十三位皇帝。期間遭受過波斯人、阿拉伯人、突厥人、十字軍和蒙古人的輪番攻擊,國土變得越來越小,最後只剩下君士坦丁堡周邊一隅。

最終,終結拜占庭帝國歷史的是奧斯曼土耳其人。

奧斯曼土耳其人原來居住在中亞地區,因不堪蒙古鐵騎的逼迫,從中亞來到了中東,從內陸來到了海邊。

公元1453年,奧斯曼的蘇丹穆罕默德二世親率大軍攻克了君士坦丁堡,將這座基督教城市的名稱改為伊斯坦布爾,並把帝國首都遷到這裡。

此國曆史斷層,從《史記》追源溯本,破涕為笑:我們原來這麼偉大

從此,在這片土地上,伊斯蘭教取代了基督教。

奧斯曼帝國繼續向四面擴張,躍居為東南歐和地中海東部的霸主,成為了繼羅馬帝國之後第二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國家。

時間過了數百年,民族主義興起,希臘、塞爾維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歐洲國家紛紛獨立,奧斯曼帝國在歐洲的領地不斷丟失。

奧斯曼也因此不斷衰落……

奧斯曼的徹底敗亡,緣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站錯了隊。

一戰前,奧斯曼帝國和英法各國關係密切,與德國的聯繫也不錯,本來是可以保持中立的。卻頭腦發熱,加入了剛開始時風頭強勁的德國一方。

此國曆史斷層,從《史記》追源溯本,破涕為笑:我們原來這麼偉大

戰爭的結果卻是: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和保加利亞四國組成的同盟國戰敗,即作為戰敗國一方的奧斯曼帝國成了砧板上任人宰割的魚肉。

英、法、俄等國紛紛把分肉刀伸向砧板:俄國人之前已經獲得了克里米亞,此刻想得到的是黑海東南部以及連接歐亞咽喉要道的奧斯曼首都伊斯坦布爾。

法國人想得到的是包括現在敘利亞和黎巴嫩等一片地盤。

英國人想得到埃及、巴勒斯坦、以色列、外約旦和伊拉克等阿拉伯地區。

意大利想得到奧斯曼的愛琴海沿岸地區以及其歐洲部分靠近希臘的領土。

……

聯軍分頭開進奧斯曼帝國國土,展開了瘋狂的圈地運動。

所有的奧斯曼人心裡只有兩個字:完了。

哪料,十月革命一聲炮響,蘇聯取代了沙俄,原先沙俄想要割據的地盤變成了由國際共管。

則奧斯曼人還是伊斯坦布爾和海峽地區的主人。

憑藉著這塊狹小的地盤,奧斯曼人在一個人的帶領下,實現了翻盤。

這個人就是土耳其的“國父”——穆斯塔法•凱末爾(Mustafa Kemal)。

凱末爾是個傑出政治家和軍事家,他積極召開拯救國家議會,通過了獨立宣言《國民公約》:宣佈土耳其應享有完全的獨立、自由和領土完整。阿拉伯人等外圍地區可以實行民族自決脫離土耳其,但是土耳其核心地區必須完整保留。

緊接著,他又發起召開大國民會議,成立了國民政府,組建正規軍隊。

面對諸國虎視眈眈的強吞瓜分,凱末爾軍事手段與外交政策並用,巧妙地採取了各個擊破的策略,雖然丟失了一系列領土,但卻成功保住了土耳其最重要的版圖部分,避免了國家分崩離析。

不管怎麼說,現在的土耳其仍然是一個橫跨歐亞兩大洲的國家。

"
此國曆史斷層,從《史記》追源溯本,破涕為笑:我們原來這麼偉大

西方有一條聞名世界的諺語:“條條大路通羅馬。”

這條諺語背後,隱藏著這樣一條信息:羅馬帝國國力強盛,疆域廣遠。

羅馬帝國建立於公元前27年,到了公元98年,經濟空前繁榮,疆域西起西班牙、高盧與不列顛,東到幼發拉底河上游,南至非洲北部,北達萊茵河與多瑙河一帶,地跨歐、亞、非三洲,為世界古代史上國土面積最大的君主制國家之一。

地盤太大,交通工具落後,統治者在管理上就有鞭長莫及、力不能逮之感。

公元293年,戴克裡先開始實施“四帝共治制”,即把帝國分成東、西兩個羅馬,由四個統治者實施管理,包括兩個皇帝(奧古斯都)和兩個副皇帝(凱撒)。

其中的東羅馬以希臘為中心;西羅馬以意大利為中心。

西羅馬帝國後來被北方蠻族人摧毀,西羅馬皇帝慘遭日耳曼人廢黜。

東羅馬帝國還好,在皇帝君士坦丁當政時期,將一座位於歐洲海岸上位置險要的小城拜占庭建設成了一座大都市——君士坦丁堡。此城後來成為了東羅馬的首都。東羅馬帝國因此也被稱為拜占庭帝國。

拜占庭帝國存在了上千年,歷經了十二個朝代,出現過九十三位皇帝。期間遭受過波斯人、阿拉伯人、突厥人、十字軍和蒙古人的輪番攻擊,國土變得越來越小,最後只剩下君士坦丁堡周邊一隅。

最終,終結拜占庭帝國歷史的是奧斯曼土耳其人。

奧斯曼土耳其人原來居住在中亞地區,因不堪蒙古鐵騎的逼迫,從中亞來到了中東,從內陸來到了海邊。

公元1453年,奧斯曼的蘇丹穆罕默德二世親率大軍攻克了君士坦丁堡,將這座基督教城市的名稱改為伊斯坦布爾,並把帝國首都遷到這裡。

此國曆史斷層,從《史記》追源溯本,破涕為笑:我們原來這麼偉大

從此,在這片土地上,伊斯蘭教取代了基督教。

奧斯曼帝國繼續向四面擴張,躍居為東南歐和地中海東部的霸主,成為了繼羅馬帝國之後第二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國家。

時間過了數百年,民族主義興起,希臘、塞爾維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歐洲國家紛紛獨立,奧斯曼帝國在歐洲的領地不斷丟失。

奧斯曼也因此不斷衰落……

奧斯曼的徹底敗亡,緣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站錯了隊。

一戰前,奧斯曼帝國和英法各國關係密切,與德國的聯繫也不錯,本來是可以保持中立的。卻頭腦發熱,加入了剛開始時風頭強勁的德國一方。

此國曆史斷層,從《史記》追源溯本,破涕為笑:我們原來這麼偉大

戰爭的結果卻是: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和保加利亞四國組成的同盟國戰敗,即作為戰敗國一方的奧斯曼帝國成了砧板上任人宰割的魚肉。

英、法、俄等國紛紛把分肉刀伸向砧板:俄國人之前已經獲得了克里米亞,此刻想得到的是黑海東南部以及連接歐亞咽喉要道的奧斯曼首都伊斯坦布爾。

法國人想得到的是包括現在敘利亞和黎巴嫩等一片地盤。

英國人想得到埃及、巴勒斯坦、以色列、外約旦和伊拉克等阿拉伯地區。

意大利想得到奧斯曼的愛琴海沿岸地區以及其歐洲部分靠近希臘的領土。

……

聯軍分頭開進奧斯曼帝國國土,展開了瘋狂的圈地運動。

所有的奧斯曼人心裡只有兩個字:完了。

哪料,十月革命一聲炮響,蘇聯取代了沙俄,原先沙俄想要割據的地盤變成了由國際共管。

則奧斯曼人還是伊斯坦布爾和海峽地區的主人。

憑藉著這塊狹小的地盤,奧斯曼人在一個人的帶領下,實現了翻盤。

這個人就是土耳其的“國父”——穆斯塔法•凱末爾(Mustafa Kemal)。

凱末爾是個傑出政治家和軍事家,他積極召開拯救國家議會,通過了獨立宣言《國民公約》:宣佈土耳其應享有完全的獨立、自由和領土完整。阿拉伯人等外圍地區可以實行民族自決脫離土耳其,但是土耳其核心地區必須完整保留。

緊接著,他又發起召開大國民會議,成立了國民政府,組建正規軍隊。

面對諸國虎視眈眈的強吞瓜分,凱末爾軍事手段與外交政策並用,巧妙地採取了各個擊破的策略,雖然丟失了一系列領土,但卻成功保住了土耳其最重要的版圖部分,避免了國家分崩離析。

不管怎麼說,現在的土耳其仍然是一個橫跨歐亞兩大洲的國家。

此國曆史斷層,從《史記》追源溯本,破涕為笑:我們原來這麼偉大

1923年10月29日,土耳其共和國宣告成立,凱末爾被土耳其大國民會議選舉為第一任總統。

凱末爾除了軍事和政治了得,經濟建設上也很有兩把刷,他克服種種阻力在各個領域推行改革,使得土耳其由一個落後的宗教國家蛻變為西方化和現代化的國家。

但,單單這樣,還是不夠的。

凱末爾覺得,國家是在廢墟中浴火重生的,要加強民眾的凝聚力,就必須通過對歷史的追源溯本,讓民眾對歷史和民族有一致的認同感,從而對新生土耳其共和國的感同身受的歸宿感。

於是,凱末爾號召國內的文史專家編寫本國曆史,定下的基調是:“土耳其是人類的起源,是文明的製造者。”

按照真實的歷史,奧斯曼土耳其人只不過是以伊斯坦布爾的外來戶,那麼,定居此地之前的奧斯曼土耳其人到底來自哪兒?都有著哪些光榮的歷史呢?

在凱末爾的號召下,土耳其文史專家展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發明歷史”的運動。

"
此國曆史斷層,從《史記》追源溯本,破涕為笑:我們原來這麼偉大

西方有一條聞名世界的諺語:“條條大路通羅馬。”

這條諺語背後,隱藏著這樣一條信息:羅馬帝國國力強盛,疆域廣遠。

羅馬帝國建立於公元前27年,到了公元98年,經濟空前繁榮,疆域西起西班牙、高盧與不列顛,東到幼發拉底河上游,南至非洲北部,北達萊茵河與多瑙河一帶,地跨歐、亞、非三洲,為世界古代史上國土面積最大的君主制國家之一。

地盤太大,交通工具落後,統治者在管理上就有鞭長莫及、力不能逮之感。

公元293年,戴克裡先開始實施“四帝共治制”,即把帝國分成東、西兩個羅馬,由四個統治者實施管理,包括兩個皇帝(奧古斯都)和兩個副皇帝(凱撒)。

其中的東羅馬以希臘為中心;西羅馬以意大利為中心。

西羅馬帝國後來被北方蠻族人摧毀,西羅馬皇帝慘遭日耳曼人廢黜。

東羅馬帝國還好,在皇帝君士坦丁當政時期,將一座位於歐洲海岸上位置險要的小城拜占庭建設成了一座大都市——君士坦丁堡。此城後來成為了東羅馬的首都。東羅馬帝國因此也被稱為拜占庭帝國。

拜占庭帝國存在了上千年,歷經了十二個朝代,出現過九十三位皇帝。期間遭受過波斯人、阿拉伯人、突厥人、十字軍和蒙古人的輪番攻擊,國土變得越來越小,最後只剩下君士坦丁堡周邊一隅。

最終,終結拜占庭帝國歷史的是奧斯曼土耳其人。

奧斯曼土耳其人原來居住在中亞地區,因不堪蒙古鐵騎的逼迫,從中亞來到了中東,從內陸來到了海邊。

公元1453年,奧斯曼的蘇丹穆罕默德二世親率大軍攻克了君士坦丁堡,將這座基督教城市的名稱改為伊斯坦布爾,並把帝國首都遷到這裡。

此國曆史斷層,從《史記》追源溯本,破涕為笑:我們原來這麼偉大

從此,在這片土地上,伊斯蘭教取代了基督教。

奧斯曼帝國繼續向四面擴張,躍居為東南歐和地中海東部的霸主,成為了繼羅馬帝國之後第二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國家。

時間過了數百年,民族主義興起,希臘、塞爾維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歐洲國家紛紛獨立,奧斯曼帝國在歐洲的領地不斷丟失。

奧斯曼也因此不斷衰落……

奧斯曼的徹底敗亡,緣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站錯了隊。

一戰前,奧斯曼帝國和英法各國關係密切,與德國的聯繫也不錯,本來是可以保持中立的。卻頭腦發熱,加入了剛開始時風頭強勁的德國一方。

此國曆史斷層,從《史記》追源溯本,破涕為笑:我們原來這麼偉大

戰爭的結果卻是: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和保加利亞四國組成的同盟國戰敗,即作為戰敗國一方的奧斯曼帝國成了砧板上任人宰割的魚肉。

英、法、俄等國紛紛把分肉刀伸向砧板:俄國人之前已經獲得了克里米亞,此刻想得到的是黑海東南部以及連接歐亞咽喉要道的奧斯曼首都伊斯坦布爾。

法國人想得到的是包括現在敘利亞和黎巴嫩等一片地盤。

英國人想得到埃及、巴勒斯坦、以色列、外約旦和伊拉克等阿拉伯地區。

意大利想得到奧斯曼的愛琴海沿岸地區以及其歐洲部分靠近希臘的領土。

……

聯軍分頭開進奧斯曼帝國國土,展開了瘋狂的圈地運動。

所有的奧斯曼人心裡只有兩個字:完了。

哪料,十月革命一聲炮響,蘇聯取代了沙俄,原先沙俄想要割據的地盤變成了由國際共管。

則奧斯曼人還是伊斯坦布爾和海峽地區的主人。

憑藉著這塊狹小的地盤,奧斯曼人在一個人的帶領下,實現了翻盤。

這個人就是土耳其的“國父”——穆斯塔法•凱末爾(Mustafa Kemal)。

凱末爾是個傑出政治家和軍事家,他積極召開拯救國家議會,通過了獨立宣言《國民公約》:宣佈土耳其應享有完全的獨立、自由和領土完整。阿拉伯人等外圍地區可以實行民族自決脫離土耳其,但是土耳其核心地區必須完整保留。

緊接著,他又發起召開大國民會議,成立了國民政府,組建正規軍隊。

面對諸國虎視眈眈的強吞瓜分,凱末爾軍事手段與外交政策並用,巧妙地採取了各個擊破的策略,雖然丟失了一系列領土,但卻成功保住了土耳其最重要的版圖部分,避免了國家分崩離析。

不管怎麼說,現在的土耳其仍然是一個橫跨歐亞兩大洲的國家。

此國曆史斷層,從《史記》追源溯本,破涕為笑:我們原來這麼偉大

1923年10月29日,土耳其共和國宣告成立,凱末爾被土耳其大國民會議選舉為第一任總統。

凱末爾除了軍事和政治了得,經濟建設上也很有兩把刷,他克服種種阻力在各個領域推行改革,使得土耳其由一個落後的宗教國家蛻變為西方化和現代化的國家。

但,單單這樣,還是不夠的。

凱末爾覺得,國家是在廢墟中浴火重生的,要加強民眾的凝聚力,就必須通過對歷史的追源溯本,讓民眾對歷史和民族有一致的認同感,從而對新生土耳其共和國的感同身受的歸宿感。

於是,凱末爾號召國內的文史專家編寫本國曆史,定下的基調是:“土耳其是人類的起源,是文明的製造者。”

按照真實的歷史,奧斯曼土耳其人只不過是以伊斯坦布爾的外來戶,那麼,定居此地之前的奧斯曼土耳其人到底來自哪兒?都有著哪些光榮的歷史呢?

在凱末爾的號召下,土耳其文史專家展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發明歷史”的運動。

此國曆史斷層,從《史記》追源溯本,破涕為笑:我們原來這麼偉大

作為“發明歷史”的參考,這些專家還捧起了我國二十四史,把曾經盤踞於我國北方的匈奴、鮮卑、柔然、突厥等遊牧民族,追認為“祖先”。

值得一提的是,當他們讀《史記•匈奴列傳》,發現匈奴冒頓單于於公元前209年建軍,趕緊報告國父凱末爾:“我們土耳其陸軍創建於公元前209年!”

得知這個消息,非但凱末爾大為興奮,全體土耳其民眾也異常激動,從此,“209”這個數字就被設計入了土耳其陸軍軍徽之上,代表土耳其陸軍創建於公元前209年。

"
此國曆史斷層,從《史記》追源溯本,破涕為笑:我們原來這麼偉大

西方有一條聞名世界的諺語:“條條大路通羅馬。”

這條諺語背後,隱藏著這樣一條信息:羅馬帝國國力強盛,疆域廣遠。

羅馬帝國建立於公元前27年,到了公元98年,經濟空前繁榮,疆域西起西班牙、高盧與不列顛,東到幼發拉底河上游,南至非洲北部,北達萊茵河與多瑙河一帶,地跨歐、亞、非三洲,為世界古代史上國土面積最大的君主制國家之一。

地盤太大,交通工具落後,統治者在管理上就有鞭長莫及、力不能逮之感。

公元293年,戴克裡先開始實施“四帝共治制”,即把帝國分成東、西兩個羅馬,由四個統治者實施管理,包括兩個皇帝(奧古斯都)和兩個副皇帝(凱撒)。

其中的東羅馬以希臘為中心;西羅馬以意大利為中心。

西羅馬帝國後來被北方蠻族人摧毀,西羅馬皇帝慘遭日耳曼人廢黜。

東羅馬帝國還好,在皇帝君士坦丁當政時期,將一座位於歐洲海岸上位置險要的小城拜占庭建設成了一座大都市——君士坦丁堡。此城後來成為了東羅馬的首都。東羅馬帝國因此也被稱為拜占庭帝國。

拜占庭帝國存在了上千年,歷經了十二個朝代,出現過九十三位皇帝。期間遭受過波斯人、阿拉伯人、突厥人、十字軍和蒙古人的輪番攻擊,國土變得越來越小,最後只剩下君士坦丁堡周邊一隅。

最終,終結拜占庭帝國歷史的是奧斯曼土耳其人。

奧斯曼土耳其人原來居住在中亞地區,因不堪蒙古鐵騎的逼迫,從中亞來到了中東,從內陸來到了海邊。

公元1453年,奧斯曼的蘇丹穆罕默德二世親率大軍攻克了君士坦丁堡,將這座基督教城市的名稱改為伊斯坦布爾,並把帝國首都遷到這裡。

此國曆史斷層,從《史記》追源溯本,破涕為笑:我們原來這麼偉大

從此,在這片土地上,伊斯蘭教取代了基督教。

奧斯曼帝國繼續向四面擴張,躍居為東南歐和地中海東部的霸主,成為了繼羅馬帝國之後第二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國家。

時間過了數百年,民族主義興起,希臘、塞爾維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歐洲國家紛紛獨立,奧斯曼帝國在歐洲的領地不斷丟失。

奧斯曼也因此不斷衰落……

奧斯曼的徹底敗亡,緣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站錯了隊。

一戰前,奧斯曼帝國和英法各國關係密切,與德國的聯繫也不錯,本來是可以保持中立的。卻頭腦發熱,加入了剛開始時風頭強勁的德國一方。

此國曆史斷層,從《史記》追源溯本,破涕為笑:我們原來這麼偉大

戰爭的結果卻是: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和保加利亞四國組成的同盟國戰敗,即作為戰敗國一方的奧斯曼帝國成了砧板上任人宰割的魚肉。

英、法、俄等國紛紛把分肉刀伸向砧板:俄國人之前已經獲得了克里米亞,此刻想得到的是黑海東南部以及連接歐亞咽喉要道的奧斯曼首都伊斯坦布爾。

法國人想得到的是包括現在敘利亞和黎巴嫩等一片地盤。

英國人想得到埃及、巴勒斯坦、以色列、外約旦和伊拉克等阿拉伯地區。

意大利想得到奧斯曼的愛琴海沿岸地區以及其歐洲部分靠近希臘的領土。

……

聯軍分頭開進奧斯曼帝國國土,展開了瘋狂的圈地運動。

所有的奧斯曼人心裡只有兩個字:完了。

哪料,十月革命一聲炮響,蘇聯取代了沙俄,原先沙俄想要割據的地盤變成了由國際共管。

則奧斯曼人還是伊斯坦布爾和海峽地區的主人。

憑藉著這塊狹小的地盤,奧斯曼人在一個人的帶領下,實現了翻盤。

這個人就是土耳其的“國父”——穆斯塔法•凱末爾(Mustafa Kemal)。

凱末爾是個傑出政治家和軍事家,他積極召開拯救國家議會,通過了獨立宣言《國民公約》:宣佈土耳其應享有完全的獨立、自由和領土完整。阿拉伯人等外圍地區可以實行民族自決脫離土耳其,但是土耳其核心地區必須完整保留。

緊接著,他又發起召開大國民會議,成立了國民政府,組建正規軍隊。

面對諸國虎視眈眈的強吞瓜分,凱末爾軍事手段與外交政策並用,巧妙地採取了各個擊破的策略,雖然丟失了一系列領土,但卻成功保住了土耳其最重要的版圖部分,避免了國家分崩離析。

不管怎麼說,現在的土耳其仍然是一個橫跨歐亞兩大洲的國家。

此國曆史斷層,從《史記》追源溯本,破涕為笑:我們原來這麼偉大

1923年10月29日,土耳其共和國宣告成立,凱末爾被土耳其大國民會議選舉為第一任總統。

凱末爾除了軍事和政治了得,經濟建設上也很有兩把刷,他克服種種阻力在各個領域推行改革,使得土耳其由一個落後的宗教國家蛻變為西方化和現代化的國家。

但,單單這樣,還是不夠的。

凱末爾覺得,國家是在廢墟中浴火重生的,要加強民眾的凝聚力,就必須通過對歷史的追源溯本,讓民眾對歷史和民族有一致的認同感,從而對新生土耳其共和國的感同身受的歸宿感。

於是,凱末爾號召國內的文史專家編寫本國曆史,定下的基調是:“土耳其是人類的起源,是文明的製造者。”

按照真實的歷史,奧斯曼土耳其人只不過是以伊斯坦布爾的外來戶,那麼,定居此地之前的奧斯曼土耳其人到底來自哪兒?都有著哪些光榮的歷史呢?

在凱末爾的號召下,土耳其文史專家展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發明歷史”的運動。

此國曆史斷層,從《史記》追源溯本,破涕為笑:我們原來這麼偉大

作為“發明歷史”的參考,這些專家還捧起了我國二十四史,把曾經盤踞於我國北方的匈奴、鮮卑、柔然、突厥等遊牧民族,追認為“祖先”。

值得一提的是,當他們讀《史記•匈奴列傳》,發現匈奴冒頓單于於公元前209年建軍,趕緊報告國父凱末爾:“我們土耳其陸軍創建於公元前209年!”

得知這個消息,非但凱末爾大為興奮,全體土耳其民眾也異常激動,從此,“209”這個數字就被設計入了土耳其陸軍軍徽之上,代表土耳其陸軍創建於公元前209年。

此國曆史斷層,從《史記》追源溯本,破涕為笑:我們原來這麼偉大

土耳其文史專家還通過《史記》《漢書》《魏書》《隋書》《舊唐書》《新唐書》等書發現,從匈奴到突厥,這些遊牧民族給中華民族製造過許多麻煩,逼迫得中華民族不得不多次修築、補建長城以進行防禦,一下子樂開了花,眉飛色舞地說:原來我們曾經這麼偉大!

凱末爾的養女伊楠腦洞大開,在1929年公開發言,說:人類最高級的文明和種族、國家,是源自中亞的土耳其人。中國之文明的奠基者是土耳其人,在美索不達米亞、伊朗七千多年前出現的蘇美爾人、阿卡德人,實際上就是土耳其人。埃及的三角洲土著,創建了埃及文明的人是土耳其人。……安納托利亞最初和真正的主人,是被稱為赫梯人的土耳其人。

實際上,不要說匈奴,土耳其所能攀附到的最親的親戚就土庫曼人,其證據也不過是夾雜了大量希臘語、阿拉伯語和亞美尼亞語藉詞的土庫曼語變種——奧斯曼語。

現代土耳其語,卻又並非奧斯曼語,而是土耳其國父凱末爾為了給泛突厥主義定基礎,把被奧斯曼統治的東部地區的土庫曼人的語言挪用了。

一句話,土耳其語就是土庫曼語,但土庫曼語並非奧斯曼帝國時期的官方語言。

土耳其文史專家可不管這些,1969年,一位名叫阿齊布•烏茲別克(Akib ozbek)的文史專家出版了《土耳其總統印隱含的意義》。在這本書裡,他宣稱土耳其在歷史發展中曾建立過十六個偉大的帝國,依次是:匈奴、西匈奴、歐洲匈奴帝國(阿提拉的匈人帝國)、白匈奴(嚈噠)、藍突厥帝國(突厥汗國)、阿瓦爾王國、哈扎爾王國、回鶻、喀喇汗國、伽色尼王國、塞爾柱帝國、花剌子模、金帳汗國、帖木兒帝國、莫臥爾帝國、奧斯曼帝國。

烏茲別克因此建議,土耳其總統印及總統旗應該繪上十六顆星星,以表示土耳其歷史曾經出現過十六個偉大的帝國。

土耳其政府對此提議深以為然。

"
此國曆史斷層,從《史記》追源溯本,破涕為笑:我們原來這麼偉大

西方有一條聞名世界的諺語:“條條大路通羅馬。”

這條諺語背後,隱藏著這樣一條信息:羅馬帝國國力強盛,疆域廣遠。

羅馬帝國建立於公元前27年,到了公元98年,經濟空前繁榮,疆域西起西班牙、高盧與不列顛,東到幼發拉底河上游,南至非洲北部,北達萊茵河與多瑙河一帶,地跨歐、亞、非三洲,為世界古代史上國土面積最大的君主制國家之一。

地盤太大,交通工具落後,統治者在管理上就有鞭長莫及、力不能逮之感。

公元293年,戴克裡先開始實施“四帝共治制”,即把帝國分成東、西兩個羅馬,由四個統治者實施管理,包括兩個皇帝(奧古斯都)和兩個副皇帝(凱撒)。

其中的東羅馬以希臘為中心;西羅馬以意大利為中心。

西羅馬帝國後來被北方蠻族人摧毀,西羅馬皇帝慘遭日耳曼人廢黜。

東羅馬帝國還好,在皇帝君士坦丁當政時期,將一座位於歐洲海岸上位置險要的小城拜占庭建設成了一座大都市——君士坦丁堡。此城後來成為了東羅馬的首都。東羅馬帝國因此也被稱為拜占庭帝國。

拜占庭帝國存在了上千年,歷經了十二個朝代,出現過九十三位皇帝。期間遭受過波斯人、阿拉伯人、突厥人、十字軍和蒙古人的輪番攻擊,國土變得越來越小,最後只剩下君士坦丁堡周邊一隅。

最終,終結拜占庭帝國歷史的是奧斯曼土耳其人。

奧斯曼土耳其人原來居住在中亞地區,因不堪蒙古鐵騎的逼迫,從中亞來到了中東,從內陸來到了海邊。

公元1453年,奧斯曼的蘇丹穆罕默德二世親率大軍攻克了君士坦丁堡,將這座基督教城市的名稱改為伊斯坦布爾,並把帝國首都遷到這裡。

此國曆史斷層,從《史記》追源溯本,破涕為笑:我們原來這麼偉大

從此,在這片土地上,伊斯蘭教取代了基督教。

奧斯曼帝國繼續向四面擴張,躍居為東南歐和地中海東部的霸主,成為了繼羅馬帝國之後第二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國家。

時間過了數百年,民族主義興起,希臘、塞爾維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歐洲國家紛紛獨立,奧斯曼帝國在歐洲的領地不斷丟失。

奧斯曼也因此不斷衰落……

奧斯曼的徹底敗亡,緣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站錯了隊。

一戰前,奧斯曼帝國和英法各國關係密切,與德國的聯繫也不錯,本來是可以保持中立的。卻頭腦發熱,加入了剛開始時風頭強勁的德國一方。

此國曆史斷層,從《史記》追源溯本,破涕為笑:我們原來這麼偉大

戰爭的結果卻是: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和保加利亞四國組成的同盟國戰敗,即作為戰敗國一方的奧斯曼帝國成了砧板上任人宰割的魚肉。

英、法、俄等國紛紛把分肉刀伸向砧板:俄國人之前已經獲得了克里米亞,此刻想得到的是黑海東南部以及連接歐亞咽喉要道的奧斯曼首都伊斯坦布爾。

法國人想得到的是包括現在敘利亞和黎巴嫩等一片地盤。

英國人想得到埃及、巴勒斯坦、以色列、外約旦和伊拉克等阿拉伯地區。

意大利想得到奧斯曼的愛琴海沿岸地區以及其歐洲部分靠近希臘的領土。

……

聯軍分頭開進奧斯曼帝國國土,展開了瘋狂的圈地運動。

所有的奧斯曼人心裡只有兩個字:完了。

哪料,十月革命一聲炮響,蘇聯取代了沙俄,原先沙俄想要割據的地盤變成了由國際共管。

則奧斯曼人還是伊斯坦布爾和海峽地區的主人。

憑藉著這塊狹小的地盤,奧斯曼人在一個人的帶領下,實現了翻盤。

這個人就是土耳其的“國父”——穆斯塔法•凱末爾(Mustafa Kemal)。

凱末爾是個傑出政治家和軍事家,他積極召開拯救國家議會,通過了獨立宣言《國民公約》:宣佈土耳其應享有完全的獨立、自由和領土完整。阿拉伯人等外圍地區可以實行民族自決脫離土耳其,但是土耳其核心地區必須完整保留。

緊接著,他又發起召開大國民會議,成立了國民政府,組建正規軍隊。

面對諸國虎視眈眈的強吞瓜分,凱末爾軍事手段與外交政策並用,巧妙地採取了各個擊破的策略,雖然丟失了一系列領土,但卻成功保住了土耳其最重要的版圖部分,避免了國家分崩離析。

不管怎麼說,現在的土耳其仍然是一個橫跨歐亞兩大洲的國家。

此國曆史斷層,從《史記》追源溯本,破涕為笑:我們原來這麼偉大

1923年10月29日,土耳其共和國宣告成立,凱末爾被土耳其大國民會議選舉為第一任總統。

凱末爾除了軍事和政治了得,經濟建設上也很有兩把刷,他克服種種阻力在各個領域推行改革,使得土耳其由一個落後的宗教國家蛻變為西方化和現代化的國家。

但,單單這樣,還是不夠的。

凱末爾覺得,國家是在廢墟中浴火重生的,要加強民眾的凝聚力,就必須通過對歷史的追源溯本,讓民眾對歷史和民族有一致的認同感,從而對新生土耳其共和國的感同身受的歸宿感。

於是,凱末爾號召國內的文史專家編寫本國曆史,定下的基調是:“土耳其是人類的起源,是文明的製造者。”

按照真實的歷史,奧斯曼土耳其人只不過是以伊斯坦布爾的外來戶,那麼,定居此地之前的奧斯曼土耳其人到底來自哪兒?都有著哪些光榮的歷史呢?

在凱末爾的號召下,土耳其文史專家展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發明歷史”的運動。

此國曆史斷層,從《史記》追源溯本,破涕為笑:我們原來這麼偉大

作為“發明歷史”的參考,這些專家還捧起了我國二十四史,把曾經盤踞於我國北方的匈奴、鮮卑、柔然、突厥等遊牧民族,追認為“祖先”。

值得一提的是,當他們讀《史記•匈奴列傳》,發現匈奴冒頓單于於公元前209年建軍,趕緊報告國父凱末爾:“我們土耳其陸軍創建於公元前209年!”

得知這個消息,非但凱末爾大為興奮,全體土耳其民眾也異常激動,從此,“209”這個數字就被設計入了土耳其陸軍軍徽之上,代表土耳其陸軍創建於公元前209年。

此國曆史斷層,從《史記》追源溯本,破涕為笑:我們原來這麼偉大

土耳其文史專家還通過《史記》《漢書》《魏書》《隋書》《舊唐書》《新唐書》等書發現,從匈奴到突厥,這些遊牧民族給中華民族製造過許多麻煩,逼迫得中華民族不得不多次修築、補建長城以進行防禦,一下子樂開了花,眉飛色舞地說:原來我們曾經這麼偉大!

凱末爾的養女伊楠腦洞大開,在1929年公開發言,說:人類最高級的文明和種族、國家,是源自中亞的土耳其人。中國之文明的奠基者是土耳其人,在美索不達米亞、伊朗七千多年前出現的蘇美爾人、阿卡德人,實際上就是土耳其人。埃及的三角洲土著,創建了埃及文明的人是土耳其人。……安納托利亞最初和真正的主人,是被稱為赫梯人的土耳其人。

實際上,不要說匈奴,土耳其所能攀附到的最親的親戚就土庫曼人,其證據也不過是夾雜了大量希臘語、阿拉伯語和亞美尼亞語藉詞的土庫曼語變種——奧斯曼語。

現代土耳其語,卻又並非奧斯曼語,而是土耳其國父凱末爾為了給泛突厥主義定基礎,把被奧斯曼統治的東部地區的土庫曼人的語言挪用了。

一句話,土耳其語就是土庫曼語,但土庫曼語並非奧斯曼帝國時期的官方語言。

土耳其文史專家可不管這些,1969年,一位名叫阿齊布•烏茲別克(Akib ozbek)的文史專家出版了《土耳其總統印隱含的意義》。在這本書裡,他宣稱土耳其在歷史發展中曾建立過十六個偉大的帝國,依次是:匈奴、西匈奴、歐洲匈奴帝國(阿提拉的匈人帝國)、白匈奴(嚈噠)、藍突厥帝國(突厥汗國)、阿瓦爾王國、哈扎爾王國、回鶻、喀喇汗國、伽色尼王國、塞爾柱帝國、花剌子模、金帳汗國、帖木兒帝國、莫臥爾帝國、奧斯曼帝國。

烏茲別克因此建議,土耳其總統印及總統旗應該繪上十六顆星星,以表示土耳其歷史曾經出現過十六個偉大的帝國。

土耳其政府對此提議深以為然。

此國曆史斷層,從《史記》追源溯本,破涕為笑:我們原來這麼偉大

現在,土耳其總統在接見外國客人時,會專門安排十六名穿著各種甲冑的士兵列陣,其意是顯示土耳其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建立過十六個偉大的帝國。

土耳其“發明歷史”之舉,讓人不得不服。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