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歷史 看達州西外大寨子成為軍事要塞的那個年代

大寨子,位於達州老城之西,管轄幾經變化:清朝宣統時屬達縣清風鄉,1912年為達縣城廂護城團西外區(護城三區),1927年屬達縣西外團甲公所,1936年屬西外鎮,1976年為達縣市西外鄉(鎮),2002年後屬通川區朝陽街道辦事處。古為軍事要塞,今為城市森林公園。

打開多部漢語詞典,對“寨”的解釋,幾乎都指向為防守用的柵欄、營壘,抑或舊時駐兵的地方。

達縣的古寨,嘉慶二十年(1815)《達縣誌》中記錄的僅有三十六座。民國二十七年(1938)《達縣誌》記載,咸豐元年到同治三年(1851-1864),洪秀全、楊秀清等人發起19世紀中葉中國最大的一場大規模反對清王朝的太平天國運動。這次運動後,清朝皇帝頒佈“堅壁清野”之法,下令所屬各鄉一律修寨。由於當時財力充裕,物價低廉,達縣全境新修、補修寨堡“增多至十倍”,達到三百多座。到了清朝同治、光緒時代,國家稍微安寧,民眾便不知道打仗的事,漸漸忘卻了武器裝備,昔日的崇墉壯堞,任其傾頹毀壞,沒有人愛惜。到了國體變更、烽煙驟起時,又才開始重視寨堡。1928年春,川陝督辦劉存厚下令在達城周邊高山險要處修築寨堡。達縣縣境有山寨315 座,大多興建於明清時期。民國時期和解放後,大部寨牆拆毀,只有部分遺址”(1994年版《達縣誌》)。

大寨子修建於何時? 嘉慶二十年(1815)《達縣誌》的《寨堡》章節中,錄有重石寨、鳳凰寨,卻沒有大寨子。民國二十七年(1938)《達縣誌》稱“大寨子,治南六裡,險要。”

《達縣市西外鄉志》有“清代與民國時,西外鄉在險要山隘、交通要道皆建設卡,其不下10處”、“大寨子,在塔沱村八組,險要。南臨水路,北守旱道,是入城必經之道”的記載。出生在大寨子、77歲的樑廣權老人稱,大寨子至少在他“祖祖的祖祖那個年代就有了”。根據上述史志記載和當地老人的回憶可以看出, 大寨子成為軍事要塞的年代大約在清朝的咸豐年間。

1979年,大寨子發掘一座古墓。這座古墓墓前有祭臺、石桅杆(華表),墓長3米,墓頂鐫刻有青龍圖像,右雕有白虎圖像,正中後方刻有“玄武”二字,墓前石方刻有“朱雀”二字。墓內早被人開掘過,無其他葬無。從圖文看為明代墓。墓葬發掘消息傳開後,附近和達城的民眾紛紛前往觀看,可謂人山人海。大寨子老居民、67歲的江山華看到碑石上雕刻有劍的圖案,他認為墓主應是一個武將。墓主與大寨子有無關係值得考究。若有,大寨子的修建年代可上溯到明代。(下崗職工)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