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百年,請對新詩多些包容

詩歌 文學 藝術 胡適 文藝視點 2017-05-17

【導讀】1932年,中國詩歌會在上海成立,主張詩歌的大眾化。1936年5月,施蟄存主編的《現代》創刊,戴望舒、李經發等向法國象徵主義、美國意向派學習,並探索新詩的現代化。這標誌著新詩開始走向現代化的道路。1980年代,中國文學界掀起尋根文學浪潮,代表著中國文學進入從向外學習轉為向內尋找自己傳統的文學自覺的階段,也標誌著中國詩歌文學的主體性、本體性覺醒的開始。到了21世紀,網絡詩歌開始興起、地方性詩歌也迎來繁榮。在這一過程中,底層草根詩人迅速崛起,女性詩人大量湧現,中國當代詩歌進入了一個全面興起和相互競爭的階段,各種詩歌主張和思潮也開始走向深入和成熟。

詩歌百年,請對新詩多些包容

1916年8月23日,白話文的倡導者、新文化運動的領軍人物胡適,創作完成了中國有史以來的第一首白話詩《兩隻蝴蝶》:兩隻黃蝴蝶,雙雙飛上天;不知為什麼,一個忽飛還。剩下那一隻,孤單怪可憐;也無心上天,天上太孤單。這首詩在1917年2月的《新青年》雜誌上正式刊出,象徵著中國新詩的百年曆程拉開了大幕。

到二零一七年,中國新詩已經走過百年,百年之中,多少風雲人物、多少璀璨詩篇,在歷史中留下了無法磨滅的印記。但同時,詩歌也從文學最重要的體裁,漸漸變得邊緣。

很多人,對於詩歌不理解,認為他故弄玄虛、嬌柔做作;更有一些人認為現代詩歌和詩人都沒有存在的必要的,現代詩這種體裁也是沒有意義的。這年頭紙挺貴,好好的散文,寫在一行裡不好嗎?

其實,一個文學形式的誕生不是一兩個文人偶爾為之,而是有其社會歷史背景。如漢賦的誕生依託於漢帝國的強大,唐詩的繁榮立足於六朝俳賦和駢文,受到四聲八病的影響,而古文在唐宋的復興則是因唐代韓愈、柳宗元的古文運動還有北宋歐陽修等人對古文的大力倡導。 而同樣的,現代詩是在20世紀初胡適倡導的「白話文運動」下誕生的。白話文運動旨在讓白話文成為通用的書面語,通過新文學來反對舊文學,提倡新道德去反對舊道德。胡適將其主張概括為四條:

a.要有話說方才說話;

b.有什麼話說什麼話,話怎麼說就怎麼說;

c.要說我自己的話,別說別人的話;

d.是什麼時代的人,說什麼時代話

現代詩歌/新詩是這一整個「白話文運動」系統中的一個部分,而非憑空出現。

詩歌,和一切藝術體裁一樣,越發展到後來,離普羅大眾習慣的審美就越遠。所以詩歌這種文學藝術載體是不會遷就“大眾”的,更多的還是需要讀者提高自身素養,來“遷就”詩歌。

當然,作為文學藝術的一種,詩歌也不能完全脫離群眾。如果能達到一種平衡,那是最好的。所以,我們都要互相包容。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