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電不經用維修成本高 購買延保有下套之嫌?

一個事物有其好的一面,必然也有其弊的一面。家電智能化是這兩年的主題,很多廠商都打著智能的旗號,從最初的語音控制語音識別,到現在滿世界的人工智能。

不得不承認,科技的發展,給消費者帶來了很多便利。但同時,家電智能化也對家電的質量提出了嚴峻考驗,只換不修的做法讓消費者獲利一時,建議延保才透露出產品的不成熟,而長此以往,家電質量恐怕會難得到保障。

家電延保服務為何興起?

這兩年,提供家電延保服務的企業多了起來。其實三五年前,這項服務還不怎麼有市場,但現在看卻有快速興起態勢。

賣家電管售後,應該是為印在消費者腦海裡的概念。然而,這種印象正悄悄發生改變。記得十年前,平板電視剛剛興起的時候,當時的電視還是非智能電視,當時主管機構還協調產業鏈的企業共同制定平板售服標準。後來形成了大部分廠商認可並執行的整機一年、主要部件三年的大體保修框架。

但隨著智能電視時代的到來,這種情形發生了變化。特別是互聯網品牌介入後,包括樂視、飛利浦、暴風、kktv等在內的多家企業宣稱,一年內電視出現硬件故障只換不修,部分廚衛品牌也推出了只換不修服務。正是這點,成了營銷賣點,更是博得了一些消費者的好評。隨著智能化率越來越高,很多企業在提供售後服務的時候都執行這樣的標準。

在企業的培養下,慢慢地,越來越多的人淡忘了平板售服,習慣了只換不修的模式。與此同時,家電延保服務又興起了,而這在以前並不多見。這種情況在其他大家電冰箱空上同樣出現,提供延保服務一夜之間成了一種時尚。

實際上,延保能有市場與家電智能化有很大關聯。因為在非智能時代,家電產品基本都是組裝件,如果單個零件壞了,只需要更換對應的零件就好了。但在智能時代,這招就不行了,因為很多功能都集成了,小零件變成了大部件。而有些企業為了方便,直接喊出只換不修的服務,一旦消費者習慣這種思維,就會慢慢接受產品生命週期變短的現實。而為了顯示企業的責任,有些企業也適時提供延保服務,收費卻不菲,比如前文所說的西門子。

不該成為質量下降的理由

智能化的背後,其實是存有質量風險的。以前產品不好,經常壞零件的話,就會被投訴,投訴率高了會反促企業加強質量建設。而當時的產品是由眾多零部件構成的,所以再小的零件的質量都不能疏忽,出現問題都得像航天一樣“歸零”查找原因。

但現在看,由於集成度過高,很可能會出現企業對質量再也不關心的結局。因為集成的越多,能夠釐清關係,找出真正原因的維修人員就越少,而對企業來說,在一個集成度很高的大部件裡,去查找出一個細小的問題既無必要又浪費成本,是多此一舉的事情。

於是,他們給消費者提供了只換不修的服務,越來越多的企業名義上為消除消費者的後顧之憂,還推出了延保服務。然而,對很多消費者來說,還習慣非智能時代的思維,並沒有意識到智能化後產品高度集成,一旦維修成本將很高的結局。而一部分前沿消費者雖然接觸到智能電器,但相對高昂的延保費用又讓消費者多支出不少。

這樣就尷尬了:廠商為了利益最大化,只換不修,高度集成,對產品質量重視程度就會一定程度地降低,而消費者要麼不知道,等待他們的是高額維修費,要麼知道,只能被動接受高昂的延保費來為不太穩定的智能產品買單續命。

相對非智能時代幾十年的發展歷程,智能化給消費者帶來了便捷,但技術發展才幾年,穩定性的檢驗是不夠的。混亂的是,智能又被一些企業作為營銷賣點包裝,高度甚至過度集成某些所謂的智能功能,這樣導致產品質量的不穩定性增加,而這一切,最終會轉嫁到消費者頭上去承擔。

所以說,一定程度上講,家電過度智能化,對消費者來說壓力更大。客觀講,智能化不能成為企業產品質量下降的藉口,特別是售服這塊,期待更嚴格的標準規範出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