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

想拍出好照片?

這絕對不簡單。

人人攝影師時代,

我們有太多照片,

幾乎一文不值。

好照片的標準是...

靠技法?

其實攝影手法基本通用。

靠運氣?

不是所有等待都能換來最佳時機。

大家都拍一樣的照片

我還能不能再拍?


有些東西剛開始看還是很美的,

比如日落,但是每個人都拍了,

每個人都在發,每個發的景色都一樣,

就不免有些審美疲勞了。

這樣的:

"

想拍出好照片?

這絕對不簡單。

人人攝影師時代,

我們有太多照片,

幾乎一文不值。

好照片的標準是...

靠技法?

其實攝影手法基本通用。

靠運氣?

不是所有等待都能換來最佳時機。

大家都拍一樣的照片

我還能不能再拍?


有些東西剛開始看還是很美的,

比如日落,但是每個人都拍了,

每個人都在發,每個發的景色都一樣,

就不免有些審美疲勞了。

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或者是這樣的:

"

想拍出好照片?

這絕對不簡單。

人人攝影師時代,

我們有太多照片,

幾乎一文不值。

好照片的標準是...

靠技法?

其實攝影手法基本通用。

靠運氣?

不是所有等待都能換來最佳時機。

大家都拍一樣的照片

我還能不能再拍?


有些東西剛開始看還是很美的,

比如日落,但是每個人都拍了,

每個人都在發,每個發的景色都一樣,

就不免有些審美疲勞了。

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或者是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又或者是這樣的:

"

想拍出好照片?

這絕對不簡單。

人人攝影師時代,

我們有太多照片,

幾乎一文不值。

好照片的標準是...

靠技法?

其實攝影手法基本通用。

靠運氣?

不是所有等待都能換來最佳時機。

大家都拍一樣的照片

我還能不能再拍?


有些東西剛開始看還是很美的,

比如日落,但是每個人都拍了,

每個人都在發,每個發的景色都一樣,

就不免有些審美疲勞了。

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或者是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又或者是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當初后羿射完了日之後,

就剩下了一個無差別的太陽,

你們總重複別人拍過的太陽有什麼意思?

OK,就算你拍得很漂亮,

說下大天來不還是個太陽嗎?

啊?你的意思是拍落日太常見所以太普通?

行,我給你拍個普通人不常見的珠峰看看,

這個夠高大上了吧?

"

想拍出好照片?

這絕對不簡單。

人人攝影師時代,

我們有太多照片,

幾乎一文不值。

好照片的標準是...

靠技法?

其實攝影手法基本通用。

靠運氣?

不是所有等待都能換來最佳時機。

大家都拍一樣的照片

我還能不能再拍?


有些東西剛開始看還是很美的,

比如日落,但是每個人都拍了,

每個人都在發,每個發的景色都一樣,

就不免有些審美疲勞了。

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或者是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又或者是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當初后羿射完了日之後,

就剩下了一個無差別的太陽,

你們總重複別人拍過的太陽有什麼意思?

OK,就算你拍得很漂亮,

說下大天來不還是個太陽嗎?

啊?你的意思是拍落日太常見所以太普通?

行,我給你拍個普通人不常見的珠峰看看,

這個夠高大上了吧?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要不我拿長焦給你拍個月亮?夠牛逼了吧?

"

想拍出好照片?

這絕對不簡單。

人人攝影師時代,

我們有太多照片,

幾乎一文不值。

好照片的標準是...

靠技法?

其實攝影手法基本通用。

靠運氣?

不是所有等待都能換來最佳時機。

大家都拍一樣的照片

我還能不能再拍?


有些東西剛開始看還是很美的,

比如日落,但是每個人都拍了,

每個人都在發,每個發的景色都一樣,

就不免有些審美疲勞了。

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或者是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又或者是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當初后羿射完了日之後,

就剩下了一個無差別的太陽,

你們總重複別人拍過的太陽有什麼意思?

OK,就算你拍得很漂亮,

說下大天來不還是個太陽嗎?

啊?你的意思是拍落日太常見所以太普通?

行,我給你拍個普通人不常見的珠峰看看,

這個夠高大上了吧?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要不我拿長焦給你拍個月亮?夠牛逼了吧?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我承認這些都是高大上,

但我想說的是,100年之後,換一個人,

照樣能拍出一樣的珠峰來和月亮來,

除非這100年內珠峰被地震震塌了,

月亮被高射炮打下來了。

在我眼裡,珠峰啦,月亮啦,

其照片的價值,還不如一張街頭攝影。

為什麼?理由很簡單:即便你拍得再好,

珠峰和月亮,照片都太容易複製啦!

100年之後還這樣,

而街頭照片說不定明天就變樣了。

大千世界之所以讓人感覺到美,

就是因為形形色色,如果彼此都一樣,

那就不美了。如果你是個初學者,

拍一樣的東西當然在所難免,

你曝光的基本功還沒有學會呢何談風格。

但如果一個學過攝影多年的“老司機”

還熱衷於跟人拍的都一樣,那就沒出息了。

"

想拍出好照片?

這絕對不簡單。

人人攝影師時代,

我們有太多照片,

幾乎一文不值。

好照片的標準是...

靠技法?

其實攝影手法基本通用。

靠運氣?

不是所有等待都能換來最佳時機。

大家都拍一樣的照片

我還能不能再拍?


有些東西剛開始看還是很美的,

比如日落,但是每個人都拍了,

每個人都在發,每個發的景色都一樣,

就不免有些審美疲勞了。

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或者是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又或者是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當初后羿射完了日之後,

就剩下了一個無差別的太陽,

你們總重複別人拍過的太陽有什麼意思?

OK,就算你拍得很漂亮,

說下大天來不還是個太陽嗎?

啊?你的意思是拍落日太常見所以太普通?

行,我給你拍個普通人不常見的珠峰看看,

這個夠高大上了吧?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要不我拿長焦給你拍個月亮?夠牛逼了吧?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我承認這些都是高大上,

但我想說的是,100年之後,換一個人,

照樣能拍出一樣的珠峰來和月亮來,

除非這100年內珠峰被地震震塌了,

月亮被高射炮打下來了。

在我眼裡,珠峰啦,月亮啦,

其照片的價值,還不如一張街頭攝影。

為什麼?理由很簡單:即便你拍得再好,

珠峰和月亮,照片都太容易複製啦!

100年之後還這樣,

而街頭照片說不定明天就變樣了。

大千世界之所以讓人感覺到美,

就是因為形形色色,如果彼此都一樣,

那就不美了。如果你是個初學者,

拍一樣的東西當然在所難免,

你曝光的基本功還沒有學會呢何談風格。

但如果一個學過攝影多年的“老司機”

還熱衷於跟人拍的都一樣,那就沒出息了。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看,我說的“老司機”就是這種)

有些景色的可複製性很強。

比如你今天拍了元陽梯田,

明天我就可以在你所在的機位

用相同的視角拍一張一模一樣的,

其他人也可以。

那到底要拍些什麼?


3

決定性瞬間

又是老生常談的決定性瞬間,

可能你已經聽煩了,看見這幾個字就想吐,

可是,你做到了嗎?

1952年,亨利·卡蒂埃-佈列鬆出版了一本攝影集,

書名為《偷拍的照片》

(Images à la Sauvette)(見下圖)。

此書在美國出版時,

編輯覺得法文原版的書名沒有特點,

就援引了17世紀法國大主教雷茲(Retz)

的名言“在這個世界上一切都有一個決定性的瞬間”,

將書名改為《決定性瞬間》(The Decisive Moment)。

"

想拍出好照片?

這絕對不簡單。

人人攝影師時代,

我們有太多照片,

幾乎一文不值。

好照片的標準是...

靠技法?

其實攝影手法基本通用。

靠運氣?

不是所有等待都能換來最佳時機。

大家都拍一樣的照片

我還能不能再拍?


有些東西剛開始看還是很美的,

比如日落,但是每個人都拍了,

每個人都在發,每個發的景色都一樣,

就不免有些審美疲勞了。

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或者是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又或者是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當初后羿射完了日之後,

就剩下了一個無差別的太陽,

你們總重複別人拍過的太陽有什麼意思?

OK,就算你拍得很漂亮,

說下大天來不還是個太陽嗎?

啊?你的意思是拍落日太常見所以太普通?

行,我給你拍個普通人不常見的珠峰看看,

這個夠高大上了吧?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要不我拿長焦給你拍個月亮?夠牛逼了吧?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我承認這些都是高大上,

但我想說的是,100年之後,換一個人,

照樣能拍出一樣的珠峰來和月亮來,

除非這100年內珠峰被地震震塌了,

月亮被高射炮打下來了。

在我眼裡,珠峰啦,月亮啦,

其照片的價值,還不如一張街頭攝影。

為什麼?理由很簡單:即便你拍得再好,

珠峰和月亮,照片都太容易複製啦!

100年之後還這樣,

而街頭照片說不定明天就變樣了。

大千世界之所以讓人感覺到美,

就是因為形形色色,如果彼此都一樣,

那就不美了。如果你是個初學者,

拍一樣的東西當然在所難免,

你曝光的基本功還沒有學會呢何談風格。

但如果一個學過攝影多年的“老司機”

還熱衷於跟人拍的都一樣,那就沒出息了。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看,我說的“老司機”就是這種)

有些景色的可複製性很強。

比如你今天拍了元陽梯田,

明天我就可以在你所在的機位

用相同的視角拍一張一模一樣的,

其他人也可以。

那到底要拍些什麼?


3

決定性瞬間

又是老生常談的決定性瞬間,

可能你已經聽煩了,看見這幾個字就想吐,

可是,你做到了嗎?

1952年,亨利·卡蒂埃-佈列鬆出版了一本攝影集,

書名為《偷拍的照片》

(Images à la Sauvette)(見下圖)。

此書在美國出版時,

編輯覺得法文原版的書名沒有特點,

就援引了17世紀法國大主教雷茲(Retz)

的名言“在這個世界上一切都有一個決定性的瞬間”,

將書名改為《決定性瞬間》(The Decisive Moment)。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卡蒂埃-佈列鬆《偷拍的照片》法文原版封面


"

想拍出好照片?

這絕對不簡單。

人人攝影師時代,

我們有太多照片,

幾乎一文不值。

好照片的標準是...

靠技法?

其實攝影手法基本通用。

靠運氣?

不是所有等待都能換來最佳時機。

大家都拍一樣的照片

我還能不能再拍?


有些東西剛開始看還是很美的,

比如日落,但是每個人都拍了,

每個人都在發,每個發的景色都一樣,

就不免有些審美疲勞了。

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或者是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又或者是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當初后羿射完了日之後,

就剩下了一個無差別的太陽,

你們總重複別人拍過的太陽有什麼意思?

OK,就算你拍得很漂亮,

說下大天來不還是個太陽嗎?

啊?你的意思是拍落日太常見所以太普通?

行,我給你拍個普通人不常見的珠峰看看,

這個夠高大上了吧?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要不我拿長焦給你拍個月亮?夠牛逼了吧?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我承認這些都是高大上,

但我想說的是,100年之後,換一個人,

照樣能拍出一樣的珠峰來和月亮來,

除非這100年內珠峰被地震震塌了,

月亮被高射炮打下來了。

在我眼裡,珠峰啦,月亮啦,

其照片的價值,還不如一張街頭攝影。

為什麼?理由很簡單:即便你拍得再好,

珠峰和月亮,照片都太容易複製啦!

100年之後還這樣,

而街頭照片說不定明天就變樣了。

大千世界之所以讓人感覺到美,

就是因為形形色色,如果彼此都一樣,

那就不美了。如果你是個初學者,

拍一樣的東西當然在所難免,

你曝光的基本功還沒有學會呢何談風格。

但如果一個學過攝影多年的“老司機”

還熱衷於跟人拍的都一樣,那就沒出息了。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看,我說的“老司機”就是這種)

有些景色的可複製性很強。

比如你今天拍了元陽梯田,

明天我就可以在你所在的機位

用相同的視角拍一張一模一樣的,

其他人也可以。

那到底要拍些什麼?


3

決定性瞬間

又是老生常談的決定性瞬間,

可能你已經聽煩了,看見這幾個字就想吐,

可是,你做到了嗎?

1952年,亨利·卡蒂埃-佈列鬆出版了一本攝影集,

書名為《偷拍的照片》

(Images à la Sauvette)(見下圖)。

此書在美國出版時,

編輯覺得法文原版的書名沒有特點,

就援引了17世紀法國大主教雷茲(Retz)

的名言“在這個世界上一切都有一個決定性的瞬間”,

將書名改為《決定性瞬間》(The Decisive Moment)。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卡蒂埃-佈列鬆《偷拍的照片》法文原版封面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1932年,卡蒂埃-佈列鬆

在馬賽買到了他的第一部徠卡相機,

後來他就與這種小型相機形影不離。

卡蒂埃-佈列鬆關於“決定性瞬間”最早的闡述:

在所有表現形式中,

攝影是唯一可以凝固特定瞬間的。

我們所把握的是正在消失的東西,

一旦它們逝去將無法重現。

為了主題內容和形式的統一,

必須嚴格制定與其相關的形式,

攝影必須在運動中捕捉平衡的表現。

攝影對我來說是在現實中認識線條、

形狀和明暗變化的規律。

"

想拍出好照片?

這絕對不簡單。

人人攝影師時代,

我們有太多照片,

幾乎一文不值。

好照片的標準是...

靠技法?

其實攝影手法基本通用。

靠運氣?

不是所有等待都能換來最佳時機。

大家都拍一樣的照片

我還能不能再拍?


有些東西剛開始看還是很美的,

比如日落,但是每個人都拍了,

每個人都在發,每個發的景色都一樣,

就不免有些審美疲勞了。

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或者是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又或者是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當初后羿射完了日之後,

就剩下了一個無差別的太陽,

你們總重複別人拍過的太陽有什麼意思?

OK,就算你拍得很漂亮,

說下大天來不還是個太陽嗎?

啊?你的意思是拍落日太常見所以太普通?

行,我給你拍個普通人不常見的珠峰看看,

這個夠高大上了吧?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要不我拿長焦給你拍個月亮?夠牛逼了吧?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我承認這些都是高大上,

但我想說的是,100年之後,換一個人,

照樣能拍出一樣的珠峰來和月亮來,

除非這100年內珠峰被地震震塌了,

月亮被高射炮打下來了。

在我眼裡,珠峰啦,月亮啦,

其照片的價值,還不如一張街頭攝影。

為什麼?理由很簡單:即便你拍得再好,

珠峰和月亮,照片都太容易複製啦!

100年之後還這樣,

而街頭照片說不定明天就變樣了。

大千世界之所以讓人感覺到美,

就是因為形形色色,如果彼此都一樣,

那就不美了。如果你是個初學者,

拍一樣的東西當然在所難免,

你曝光的基本功還沒有學會呢何談風格。

但如果一個學過攝影多年的“老司機”

還熱衷於跟人拍的都一樣,那就沒出息了。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看,我說的“老司機”就是這種)

有些景色的可複製性很強。

比如你今天拍了元陽梯田,

明天我就可以在你所在的機位

用相同的視角拍一張一模一樣的,

其他人也可以。

那到底要拍些什麼?


3

決定性瞬間

又是老生常談的決定性瞬間,

可能你已經聽煩了,看見這幾個字就想吐,

可是,你做到了嗎?

1952年,亨利·卡蒂埃-佈列鬆出版了一本攝影集,

書名為《偷拍的照片》

(Images à la Sauvette)(見下圖)。

此書在美國出版時,

編輯覺得法文原版的書名沒有特點,

就援引了17世紀法國大主教雷茲(Retz)

的名言“在這個世界上一切都有一個決定性的瞬間”,

將書名改為《決定性瞬間》(The Decisive Moment)。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卡蒂埃-佈列鬆《偷拍的照片》法文原版封面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1932年,卡蒂埃-佈列鬆

在馬賽買到了他的第一部徠卡相機,

後來他就與這種小型相機形影不離。

卡蒂埃-佈列鬆關於“決定性瞬間”最早的闡述:

在所有表現形式中,

攝影是唯一可以凝固特定瞬間的。

我們所把握的是正在消失的東西,

一旦它們逝去將無法重現。

為了主題內容和形式的統一,

必須嚴格制定與其相關的形式,

攝影必須在運動中捕捉平衡的表現。

攝影對我來說是在現實中認識線條、

形狀和明暗變化的規律。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

想拍出好照片?

這絕對不簡單。

人人攝影師時代,

我們有太多照片,

幾乎一文不值。

好照片的標準是...

靠技法?

其實攝影手法基本通用。

靠運氣?

不是所有等待都能換來最佳時機。

大家都拍一樣的照片

我還能不能再拍?


有些東西剛開始看還是很美的,

比如日落,但是每個人都拍了,

每個人都在發,每個發的景色都一樣,

就不免有些審美疲勞了。

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或者是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又或者是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當初后羿射完了日之後,

就剩下了一個無差別的太陽,

你們總重複別人拍過的太陽有什麼意思?

OK,就算你拍得很漂亮,

說下大天來不還是個太陽嗎?

啊?你的意思是拍落日太常見所以太普通?

行,我給你拍個普通人不常見的珠峰看看,

這個夠高大上了吧?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要不我拿長焦給你拍個月亮?夠牛逼了吧?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我承認這些都是高大上,

但我想說的是,100年之後,換一個人,

照樣能拍出一樣的珠峰來和月亮來,

除非這100年內珠峰被地震震塌了,

月亮被高射炮打下來了。

在我眼裡,珠峰啦,月亮啦,

其照片的價值,還不如一張街頭攝影。

為什麼?理由很簡單:即便你拍得再好,

珠峰和月亮,照片都太容易複製啦!

100年之後還這樣,

而街頭照片說不定明天就變樣了。

大千世界之所以讓人感覺到美,

就是因為形形色色,如果彼此都一樣,

那就不美了。如果你是個初學者,

拍一樣的東西當然在所難免,

你曝光的基本功還沒有學會呢何談風格。

但如果一個學過攝影多年的“老司機”

還熱衷於跟人拍的都一樣,那就沒出息了。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看,我說的“老司機”就是這種)

有些景色的可複製性很強。

比如你今天拍了元陽梯田,

明天我就可以在你所在的機位

用相同的視角拍一張一模一樣的,

其他人也可以。

那到底要拍些什麼?


3

決定性瞬間

又是老生常談的決定性瞬間,

可能你已經聽煩了,看見這幾個字就想吐,

可是,你做到了嗎?

1952年,亨利·卡蒂埃-佈列鬆出版了一本攝影集,

書名為《偷拍的照片》

(Images à la Sauvette)(見下圖)。

此書在美國出版時,

編輯覺得法文原版的書名沒有特點,

就援引了17世紀法國大主教雷茲(Retz)

的名言“在這個世界上一切都有一個決定性的瞬間”,

將書名改為《決定性瞬間》(The Decisive Moment)。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卡蒂埃-佈列鬆《偷拍的照片》法文原版封面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1932年,卡蒂埃-佈列鬆

在馬賽買到了他的第一部徠卡相機,

後來他就與這種小型相機形影不離。

卡蒂埃-佈列鬆關於“決定性瞬間”最早的闡述:

在所有表現形式中,

攝影是唯一可以凝固特定瞬間的。

我們所把握的是正在消失的東西,

一旦它們逝去將無法重現。

為了主題內容和形式的統一,

必須嚴格制定與其相關的形式,

攝影必須在運動中捕捉平衡的表現。

攝影對我來說是在現實中認識線條、

形狀和明暗變化的規律。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

想拍出好照片?

這絕對不簡單。

人人攝影師時代,

我們有太多照片,

幾乎一文不值。

好照片的標準是...

靠技法?

其實攝影手法基本通用。

靠運氣?

不是所有等待都能換來最佳時機。

大家都拍一樣的照片

我還能不能再拍?


有些東西剛開始看還是很美的,

比如日落,但是每個人都拍了,

每個人都在發,每個發的景色都一樣,

就不免有些審美疲勞了。

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或者是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又或者是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當初后羿射完了日之後,

就剩下了一個無差別的太陽,

你們總重複別人拍過的太陽有什麼意思?

OK,就算你拍得很漂亮,

說下大天來不還是個太陽嗎?

啊?你的意思是拍落日太常見所以太普通?

行,我給你拍個普通人不常見的珠峰看看,

這個夠高大上了吧?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要不我拿長焦給你拍個月亮?夠牛逼了吧?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我承認這些都是高大上,

但我想說的是,100年之後,換一個人,

照樣能拍出一樣的珠峰來和月亮來,

除非這100年內珠峰被地震震塌了,

月亮被高射炮打下來了。

在我眼裡,珠峰啦,月亮啦,

其照片的價值,還不如一張街頭攝影。

為什麼?理由很簡單:即便你拍得再好,

珠峰和月亮,照片都太容易複製啦!

100年之後還這樣,

而街頭照片說不定明天就變樣了。

大千世界之所以讓人感覺到美,

就是因為形形色色,如果彼此都一樣,

那就不美了。如果你是個初學者,

拍一樣的東西當然在所難免,

你曝光的基本功還沒有學會呢何談風格。

但如果一個學過攝影多年的“老司機”

還熱衷於跟人拍的都一樣,那就沒出息了。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看,我說的“老司機”就是這種)

有些景色的可複製性很強。

比如你今天拍了元陽梯田,

明天我就可以在你所在的機位

用相同的視角拍一張一模一樣的,

其他人也可以。

那到底要拍些什麼?


3

決定性瞬間

又是老生常談的決定性瞬間,

可能你已經聽煩了,看見這幾個字就想吐,

可是,你做到了嗎?

1952年,亨利·卡蒂埃-佈列鬆出版了一本攝影集,

書名為《偷拍的照片》

(Images à la Sauvette)(見下圖)。

此書在美國出版時,

編輯覺得法文原版的書名沒有特點,

就援引了17世紀法國大主教雷茲(Retz)

的名言“在這個世界上一切都有一個決定性的瞬間”,

將書名改為《決定性瞬間》(The Decisive Moment)。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卡蒂埃-佈列鬆《偷拍的照片》法文原版封面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1932年,卡蒂埃-佈列鬆

在馬賽買到了他的第一部徠卡相機,

後來他就與這種小型相機形影不離。

卡蒂埃-佈列鬆關於“決定性瞬間”最早的闡述:

在所有表現形式中,

攝影是唯一可以凝固特定瞬間的。

我們所把握的是正在消失的東西,

一旦它們逝去將無法重現。

為了主題內容和形式的統一,

必須嚴格制定與其相關的形式,

攝影必須在運動中捕捉平衡的表現。

攝影對我來說是在現實中認識線條、

形狀和明暗變化的規律。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

想拍出好照片?

這絕對不簡單。

人人攝影師時代,

我們有太多照片,

幾乎一文不值。

好照片的標準是...

靠技法?

其實攝影手法基本通用。

靠運氣?

不是所有等待都能換來最佳時機。

大家都拍一樣的照片

我還能不能再拍?


有些東西剛開始看還是很美的,

比如日落,但是每個人都拍了,

每個人都在發,每個發的景色都一樣,

就不免有些審美疲勞了。

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或者是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又或者是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當初后羿射完了日之後,

就剩下了一個無差別的太陽,

你們總重複別人拍過的太陽有什麼意思?

OK,就算你拍得很漂亮,

說下大天來不還是個太陽嗎?

啊?你的意思是拍落日太常見所以太普通?

行,我給你拍個普通人不常見的珠峰看看,

這個夠高大上了吧?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要不我拿長焦給你拍個月亮?夠牛逼了吧?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我承認這些都是高大上,

但我想說的是,100年之後,換一個人,

照樣能拍出一樣的珠峰來和月亮來,

除非這100年內珠峰被地震震塌了,

月亮被高射炮打下來了。

在我眼裡,珠峰啦,月亮啦,

其照片的價值,還不如一張街頭攝影。

為什麼?理由很簡單:即便你拍得再好,

珠峰和月亮,照片都太容易複製啦!

100年之後還這樣,

而街頭照片說不定明天就變樣了。

大千世界之所以讓人感覺到美,

就是因為形形色色,如果彼此都一樣,

那就不美了。如果你是個初學者,

拍一樣的東西當然在所難免,

你曝光的基本功還沒有學會呢何談風格。

但如果一個學過攝影多年的“老司機”

還熱衷於跟人拍的都一樣,那就沒出息了。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看,我說的“老司機”就是這種)

有些景色的可複製性很強。

比如你今天拍了元陽梯田,

明天我就可以在你所在的機位

用相同的視角拍一張一模一樣的,

其他人也可以。

那到底要拍些什麼?


3

決定性瞬間

又是老生常談的決定性瞬間,

可能你已經聽煩了,看見這幾個字就想吐,

可是,你做到了嗎?

1952年,亨利·卡蒂埃-佈列鬆出版了一本攝影集,

書名為《偷拍的照片》

(Images à la Sauvette)(見下圖)。

此書在美國出版時,

編輯覺得法文原版的書名沒有特點,

就援引了17世紀法國大主教雷茲(Retz)

的名言“在這個世界上一切都有一個決定性的瞬間”,

將書名改為《決定性瞬間》(The Decisive Moment)。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卡蒂埃-佈列鬆《偷拍的照片》法文原版封面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1932年,卡蒂埃-佈列鬆

在馬賽買到了他的第一部徠卡相機,

後來他就與這種小型相機形影不離。

卡蒂埃-佈列鬆關於“決定性瞬間”最早的闡述:

在所有表現形式中,

攝影是唯一可以凝固特定瞬間的。

我們所把握的是正在消失的東西,

一旦它們逝去將無法重現。

為了主題內容和形式的統一,

必須嚴格制定與其相關的形式,

攝影必須在運動中捕捉平衡的表現。

攝影對我來說是在現實中認識線條、

形狀和明暗變化的規律。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說句矯情的話:

有些風景錯過了就是錯過了,

可能一輩子都遇不見了。

2

有溫度的照片


一直以來,攝影的客觀都被理解成為

冷漠和不動聲色的,

實際上,角度的選擇、語言的表達、

瞬間的選取甚至取景器的剪裁,

從來都是“有溫度”的。一張好照片,

應該讓人有生理反應,可以讓人不寒而慄,

也可以讓人暖流湧現。

“有溫度”不僅僅是視覺語言上的追求,

也是情感上的天然渴望。

"

想拍出好照片?

這絕對不簡單。

人人攝影師時代,

我們有太多照片,

幾乎一文不值。

好照片的標準是...

靠技法?

其實攝影手法基本通用。

靠運氣?

不是所有等待都能換來最佳時機。

大家都拍一樣的照片

我還能不能再拍?


有些東西剛開始看還是很美的,

比如日落,但是每個人都拍了,

每個人都在發,每個發的景色都一樣,

就不免有些審美疲勞了。

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或者是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又或者是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當初后羿射完了日之後,

就剩下了一個無差別的太陽,

你們總重複別人拍過的太陽有什麼意思?

OK,就算你拍得很漂亮,

說下大天來不還是個太陽嗎?

啊?你的意思是拍落日太常見所以太普通?

行,我給你拍個普通人不常見的珠峰看看,

這個夠高大上了吧?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要不我拿長焦給你拍個月亮?夠牛逼了吧?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我承認這些都是高大上,

但我想說的是,100年之後,換一個人,

照樣能拍出一樣的珠峰來和月亮來,

除非這100年內珠峰被地震震塌了,

月亮被高射炮打下來了。

在我眼裡,珠峰啦,月亮啦,

其照片的價值,還不如一張街頭攝影。

為什麼?理由很簡單:即便你拍得再好,

珠峰和月亮,照片都太容易複製啦!

100年之後還這樣,

而街頭照片說不定明天就變樣了。

大千世界之所以讓人感覺到美,

就是因為形形色色,如果彼此都一樣,

那就不美了。如果你是個初學者,

拍一樣的東西當然在所難免,

你曝光的基本功還沒有學會呢何談風格。

但如果一個學過攝影多年的“老司機”

還熱衷於跟人拍的都一樣,那就沒出息了。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看,我說的“老司機”就是這種)

有些景色的可複製性很強。

比如你今天拍了元陽梯田,

明天我就可以在你所在的機位

用相同的視角拍一張一模一樣的,

其他人也可以。

那到底要拍些什麼?


3

決定性瞬間

又是老生常談的決定性瞬間,

可能你已經聽煩了,看見這幾個字就想吐,

可是,你做到了嗎?

1952年,亨利·卡蒂埃-佈列鬆出版了一本攝影集,

書名為《偷拍的照片》

(Images à la Sauvette)(見下圖)。

此書在美國出版時,

編輯覺得法文原版的書名沒有特點,

就援引了17世紀法國大主教雷茲(Retz)

的名言“在這個世界上一切都有一個決定性的瞬間”,

將書名改為《決定性瞬間》(The Decisive Moment)。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卡蒂埃-佈列鬆《偷拍的照片》法文原版封面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1932年,卡蒂埃-佈列鬆

在馬賽買到了他的第一部徠卡相機,

後來他就與這種小型相機形影不離。

卡蒂埃-佈列鬆關於“決定性瞬間”最早的闡述:

在所有表現形式中,

攝影是唯一可以凝固特定瞬間的。

我們所把握的是正在消失的東西,

一旦它們逝去將無法重現。

為了主題內容和形式的統一,

必須嚴格制定與其相關的形式,

攝影必須在運動中捕捉平衡的表現。

攝影對我來說是在現實中認識線條、

形狀和明暗變化的規律。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說句矯情的話:

有些風景錯過了就是錯過了,

可能一輩子都遇不見了。

2

有溫度的照片


一直以來,攝影的客觀都被理解成為

冷漠和不動聲色的,

實際上,角度的選擇、語言的表達、

瞬間的選取甚至取景器的剪裁,

從來都是“有溫度”的。一張好照片,

應該讓人有生理反應,可以讓人不寒而慄,

也可以讓人暖流湧現。

“有溫度”不僅僅是視覺語言上的追求,

也是情感上的天然渴望。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長能豐一

攝影的意義,它並非全是高大上的宏偉題材,

而是在於立足我們身邊的人、事、物,

是為了讓生活變得更加豐富精彩。

"

想拍出好照片?

這絕對不簡單。

人人攝影師時代,

我們有太多照片,

幾乎一文不值。

好照片的標準是...

靠技法?

其實攝影手法基本通用。

靠運氣?

不是所有等待都能換來最佳時機。

大家都拍一樣的照片

我還能不能再拍?


有些東西剛開始看還是很美的,

比如日落,但是每個人都拍了,

每個人都在發,每個發的景色都一樣,

就不免有些審美疲勞了。

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或者是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又或者是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當初后羿射完了日之後,

就剩下了一個無差別的太陽,

你們總重複別人拍過的太陽有什麼意思?

OK,就算你拍得很漂亮,

說下大天來不還是個太陽嗎?

啊?你的意思是拍落日太常見所以太普通?

行,我給你拍個普通人不常見的珠峰看看,

這個夠高大上了吧?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要不我拿長焦給你拍個月亮?夠牛逼了吧?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我承認這些都是高大上,

但我想說的是,100年之後,換一個人,

照樣能拍出一樣的珠峰來和月亮來,

除非這100年內珠峰被地震震塌了,

月亮被高射炮打下來了。

在我眼裡,珠峰啦,月亮啦,

其照片的價值,還不如一張街頭攝影。

為什麼?理由很簡單:即便你拍得再好,

珠峰和月亮,照片都太容易複製啦!

100年之後還這樣,

而街頭照片說不定明天就變樣了。

大千世界之所以讓人感覺到美,

就是因為形形色色,如果彼此都一樣,

那就不美了。如果你是個初學者,

拍一樣的東西當然在所難免,

你曝光的基本功還沒有學會呢何談風格。

但如果一個學過攝影多年的“老司機”

還熱衷於跟人拍的都一樣,那就沒出息了。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看,我說的“老司機”就是這種)

有些景色的可複製性很強。

比如你今天拍了元陽梯田,

明天我就可以在你所在的機位

用相同的視角拍一張一模一樣的,

其他人也可以。

那到底要拍些什麼?


3

決定性瞬間

又是老生常談的決定性瞬間,

可能你已經聽煩了,看見這幾個字就想吐,

可是,你做到了嗎?

1952年,亨利·卡蒂埃-佈列鬆出版了一本攝影集,

書名為《偷拍的照片》

(Images à la Sauvette)(見下圖)。

此書在美國出版時,

編輯覺得法文原版的書名沒有特點,

就援引了17世紀法國大主教雷茲(Retz)

的名言“在這個世界上一切都有一個決定性的瞬間”,

將書名改為《決定性瞬間》(The Decisive Moment)。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卡蒂埃-佈列鬆《偷拍的照片》法文原版封面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1932年,卡蒂埃-佈列鬆

在馬賽買到了他的第一部徠卡相機,

後來他就與這種小型相機形影不離。

卡蒂埃-佈列鬆關於“決定性瞬間”最早的闡述:

在所有表現形式中,

攝影是唯一可以凝固特定瞬間的。

我們所把握的是正在消失的東西,

一旦它們逝去將無法重現。

為了主題內容和形式的統一,

必須嚴格制定與其相關的形式,

攝影必須在運動中捕捉平衡的表現。

攝影對我來說是在現實中認識線條、

形狀和明暗變化的規律。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說句矯情的話:

有些風景錯過了就是錯過了,

可能一輩子都遇不見了。

2

有溫度的照片


一直以來,攝影的客觀都被理解成為

冷漠和不動聲色的,

實際上,角度的選擇、語言的表達、

瞬間的選取甚至取景器的剪裁,

從來都是“有溫度”的。一張好照片,

應該讓人有生理反應,可以讓人不寒而慄,

也可以讓人暖流湧現。

“有溫度”不僅僅是視覺語言上的追求,

也是情感上的天然渴望。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長能豐一

攝影的意義,它並非全是高大上的宏偉題材,

而是在於立足我們身邊的人、事、物,

是為了讓生活變得更加豐富精彩。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David Neff

“有溫度”究竟是怎麼回事?

首先,照片唯一發生作用的方式在於被觀看

所以這個“溫度”一定是在觀看過程中產生的;

  • 其次,觀看照片的主體是讀者,
  • 所以感受“溫度”的主體也只能是讀者;
  • 再次,觀看作品是一種精神屬性的活動,
  • 所以作品的“溫度”只能一種心理上的體驗,
  • 鑑於“溫度”這個詞的字面意思,
  • 我們可以認為其是一種心理上“感受到溫暖”的體驗。

由以上可知,一件攝影作品的“有溫度”,

就是“讓讀者觀看後感覺到溫暖的心理體驗”。

說得再清楚一點,所謂“有溫度”的作品,

就是“讓讀者感動的作品”。

"

想拍出好照片?

這絕對不簡單。

人人攝影師時代,

我們有太多照片,

幾乎一文不值。

好照片的標準是...

靠技法?

其實攝影手法基本通用。

靠運氣?

不是所有等待都能換來最佳時機。

大家都拍一樣的照片

我還能不能再拍?


有些東西剛開始看還是很美的,

比如日落,但是每個人都拍了,

每個人都在發,每個發的景色都一樣,

就不免有些審美疲勞了。

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或者是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又或者是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當初后羿射完了日之後,

就剩下了一個無差別的太陽,

你們總重複別人拍過的太陽有什麼意思?

OK,就算你拍得很漂亮,

說下大天來不還是個太陽嗎?

啊?你的意思是拍落日太常見所以太普通?

行,我給你拍個普通人不常見的珠峰看看,

這個夠高大上了吧?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要不我拿長焦給你拍個月亮?夠牛逼了吧?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我承認這些都是高大上,

但我想說的是,100年之後,換一個人,

照樣能拍出一樣的珠峰來和月亮來,

除非這100年內珠峰被地震震塌了,

月亮被高射炮打下來了。

在我眼裡,珠峰啦,月亮啦,

其照片的價值,還不如一張街頭攝影。

為什麼?理由很簡單:即便你拍得再好,

珠峰和月亮,照片都太容易複製啦!

100年之後還這樣,

而街頭照片說不定明天就變樣了。

大千世界之所以讓人感覺到美,

就是因為形形色色,如果彼此都一樣,

那就不美了。如果你是個初學者,

拍一樣的東西當然在所難免,

你曝光的基本功還沒有學會呢何談風格。

但如果一個學過攝影多年的“老司機”

還熱衷於跟人拍的都一樣,那就沒出息了。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看,我說的“老司機”就是這種)

有些景色的可複製性很強。

比如你今天拍了元陽梯田,

明天我就可以在你所在的機位

用相同的視角拍一張一模一樣的,

其他人也可以。

那到底要拍些什麼?


3

決定性瞬間

又是老生常談的決定性瞬間,

可能你已經聽煩了,看見這幾個字就想吐,

可是,你做到了嗎?

1952年,亨利·卡蒂埃-佈列鬆出版了一本攝影集,

書名為《偷拍的照片》

(Images à la Sauvette)(見下圖)。

此書在美國出版時,

編輯覺得法文原版的書名沒有特點,

就援引了17世紀法國大主教雷茲(Retz)

的名言“在這個世界上一切都有一個決定性的瞬間”,

將書名改為《決定性瞬間》(The Decisive Moment)。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卡蒂埃-佈列鬆《偷拍的照片》法文原版封面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1932年,卡蒂埃-佈列鬆

在馬賽買到了他的第一部徠卡相機,

後來他就與這種小型相機形影不離。

卡蒂埃-佈列鬆關於“決定性瞬間”最早的闡述:

在所有表現形式中,

攝影是唯一可以凝固特定瞬間的。

我們所把握的是正在消失的東西,

一旦它們逝去將無法重現。

為了主題內容和形式的統一,

必須嚴格制定與其相關的形式,

攝影必須在運動中捕捉平衡的表現。

攝影對我來說是在現實中認識線條、

形狀和明暗變化的規律。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說句矯情的話:

有些風景錯過了就是錯過了,

可能一輩子都遇不見了。

2

有溫度的照片


一直以來,攝影的客觀都被理解成為

冷漠和不動聲色的,

實際上,角度的選擇、語言的表達、

瞬間的選取甚至取景器的剪裁,

從來都是“有溫度”的。一張好照片,

應該讓人有生理反應,可以讓人不寒而慄,

也可以讓人暖流湧現。

“有溫度”不僅僅是視覺語言上的追求,

也是情感上的天然渴望。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長能豐一

攝影的意義,它並非全是高大上的宏偉題材,

而是在於立足我們身邊的人、事、物,

是為了讓生活變得更加豐富精彩。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David Neff

“有溫度”究竟是怎麼回事?

首先,照片唯一發生作用的方式在於被觀看

所以這個“溫度”一定是在觀看過程中產生的;

  • 其次,觀看照片的主體是讀者,
  • 所以感受“溫度”的主體也只能是讀者;
  • 再次,觀看作品是一種精神屬性的活動,
  • 所以作品的“溫度”只能一種心理上的體驗,
  • 鑑於“溫度”這個詞的字面意思,
  • 我們可以認為其是一種心理上“感受到溫暖”的體驗。

由以上可知,一件攝影作品的“有溫度”,

就是“讓讀者觀看後感覺到溫暖的心理體驗”。

說得再清楚一點,所謂“有溫度”的作品,

就是“讓讀者感動的作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Wayne Jones

"

想拍出好照片?

這絕對不簡單。

人人攝影師時代,

我們有太多照片,

幾乎一文不值。

好照片的標準是...

靠技法?

其實攝影手法基本通用。

靠運氣?

不是所有等待都能換來最佳時機。

大家都拍一樣的照片

我還能不能再拍?


有些東西剛開始看還是很美的,

比如日落,但是每個人都拍了,

每個人都在發,每個發的景色都一樣,

就不免有些審美疲勞了。

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或者是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又或者是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當初后羿射完了日之後,

就剩下了一個無差別的太陽,

你們總重複別人拍過的太陽有什麼意思?

OK,就算你拍得很漂亮,

說下大天來不還是個太陽嗎?

啊?你的意思是拍落日太常見所以太普通?

行,我給你拍個普通人不常見的珠峰看看,

這個夠高大上了吧?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要不我拿長焦給你拍個月亮?夠牛逼了吧?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我承認這些都是高大上,

但我想說的是,100年之後,換一個人,

照樣能拍出一樣的珠峰來和月亮來,

除非這100年內珠峰被地震震塌了,

月亮被高射炮打下來了。

在我眼裡,珠峰啦,月亮啦,

其照片的價值,還不如一張街頭攝影。

為什麼?理由很簡單:即便你拍得再好,

珠峰和月亮,照片都太容易複製啦!

100年之後還這樣,

而街頭照片說不定明天就變樣了。

大千世界之所以讓人感覺到美,

就是因為形形色色,如果彼此都一樣,

那就不美了。如果你是個初學者,

拍一樣的東西當然在所難免,

你曝光的基本功還沒有學會呢何談風格。

但如果一個學過攝影多年的“老司機”

還熱衷於跟人拍的都一樣,那就沒出息了。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看,我說的“老司機”就是這種)

有些景色的可複製性很強。

比如你今天拍了元陽梯田,

明天我就可以在你所在的機位

用相同的視角拍一張一模一樣的,

其他人也可以。

那到底要拍些什麼?


3

決定性瞬間

又是老生常談的決定性瞬間,

可能你已經聽煩了,看見這幾個字就想吐,

可是,你做到了嗎?

1952年,亨利·卡蒂埃-佈列鬆出版了一本攝影集,

書名為《偷拍的照片》

(Images à la Sauvette)(見下圖)。

此書在美國出版時,

編輯覺得法文原版的書名沒有特點,

就援引了17世紀法國大主教雷茲(Retz)

的名言“在這個世界上一切都有一個決定性的瞬間”,

將書名改為《決定性瞬間》(The Decisive Moment)。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卡蒂埃-佈列鬆《偷拍的照片》法文原版封面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1932年,卡蒂埃-佈列鬆

在馬賽買到了他的第一部徠卡相機,

後來他就與這種小型相機形影不離。

卡蒂埃-佈列鬆關於“決定性瞬間”最早的闡述:

在所有表現形式中,

攝影是唯一可以凝固特定瞬間的。

我們所把握的是正在消失的東西,

一旦它們逝去將無法重現。

為了主題內容和形式的統一,

必須嚴格制定與其相關的形式,

攝影必須在運動中捕捉平衡的表現。

攝影對我來說是在現實中認識線條、

形狀和明暗變化的規律。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說句矯情的話:

有些風景錯過了就是錯過了,

可能一輩子都遇不見了。

2

有溫度的照片


一直以來,攝影的客觀都被理解成為

冷漠和不動聲色的,

實際上,角度的選擇、語言的表達、

瞬間的選取甚至取景器的剪裁,

從來都是“有溫度”的。一張好照片,

應該讓人有生理反應,可以讓人不寒而慄,

也可以讓人暖流湧現。

“有溫度”不僅僅是視覺語言上的追求,

也是情感上的天然渴望。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長能豐一

攝影的意義,它並非全是高大上的宏偉題材,

而是在於立足我們身邊的人、事、物,

是為了讓生活變得更加豐富精彩。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David Neff

“有溫度”究竟是怎麼回事?

首先,照片唯一發生作用的方式在於被觀看

所以這個“溫度”一定是在觀看過程中產生的;

  • 其次,觀看照片的主體是讀者,
  • 所以感受“溫度”的主體也只能是讀者;
  • 再次,觀看作品是一種精神屬性的活動,
  • 所以作品的“溫度”只能一種心理上的體驗,
  • 鑑於“溫度”這個詞的字面意思,
  • 我們可以認為其是一種心理上“感受到溫暖”的體驗。

由以上可知,一件攝影作品的“有溫度”,

就是“讓讀者觀看後感覺到溫暖的心理體驗”。

說得再清楚一點,所謂“有溫度”的作品,

就是“讓讀者感動的作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Wayne Jones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Victoria Vaisvilaite Skirutiene

"

想拍出好照片?

這絕對不簡單。

人人攝影師時代,

我們有太多照片,

幾乎一文不值。

好照片的標準是...

靠技法?

其實攝影手法基本通用。

靠運氣?

不是所有等待都能換來最佳時機。

大家都拍一樣的照片

我還能不能再拍?


有些東西剛開始看還是很美的,

比如日落,但是每個人都拍了,

每個人都在發,每個發的景色都一樣,

就不免有些審美疲勞了。

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或者是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又或者是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當初后羿射完了日之後,

就剩下了一個無差別的太陽,

你們總重複別人拍過的太陽有什麼意思?

OK,就算你拍得很漂亮,

說下大天來不還是個太陽嗎?

啊?你的意思是拍落日太常見所以太普通?

行,我給你拍個普通人不常見的珠峰看看,

這個夠高大上了吧?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要不我拿長焦給你拍個月亮?夠牛逼了吧?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我承認這些都是高大上,

但我想說的是,100年之後,換一個人,

照樣能拍出一樣的珠峰來和月亮來,

除非這100年內珠峰被地震震塌了,

月亮被高射炮打下來了。

在我眼裡,珠峰啦,月亮啦,

其照片的價值,還不如一張街頭攝影。

為什麼?理由很簡單:即便你拍得再好,

珠峰和月亮,照片都太容易複製啦!

100年之後還這樣,

而街頭照片說不定明天就變樣了。

大千世界之所以讓人感覺到美,

就是因為形形色色,如果彼此都一樣,

那就不美了。如果你是個初學者,

拍一樣的東西當然在所難免,

你曝光的基本功還沒有學會呢何談風格。

但如果一個學過攝影多年的“老司機”

還熱衷於跟人拍的都一樣,那就沒出息了。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看,我說的“老司機”就是這種)

有些景色的可複製性很強。

比如你今天拍了元陽梯田,

明天我就可以在你所在的機位

用相同的視角拍一張一模一樣的,

其他人也可以。

那到底要拍些什麼?


3

決定性瞬間

又是老生常談的決定性瞬間,

可能你已經聽煩了,看見這幾個字就想吐,

可是,你做到了嗎?

1952年,亨利·卡蒂埃-佈列鬆出版了一本攝影集,

書名為《偷拍的照片》

(Images à la Sauvette)(見下圖)。

此書在美國出版時,

編輯覺得法文原版的書名沒有特點,

就援引了17世紀法國大主教雷茲(Retz)

的名言“在這個世界上一切都有一個決定性的瞬間”,

將書名改為《決定性瞬間》(The Decisive Moment)。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卡蒂埃-佈列鬆《偷拍的照片》法文原版封面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1932年,卡蒂埃-佈列鬆

在馬賽買到了他的第一部徠卡相機,

後來他就與這種小型相機形影不離。

卡蒂埃-佈列鬆關於“決定性瞬間”最早的闡述:

在所有表現形式中,

攝影是唯一可以凝固特定瞬間的。

我們所把握的是正在消失的東西,

一旦它們逝去將無法重現。

為了主題內容和形式的統一,

必須嚴格制定與其相關的形式,

攝影必須在運動中捕捉平衡的表現。

攝影對我來說是在現實中認識線條、

形狀和明暗變化的規律。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說句矯情的話:

有些風景錯過了就是錯過了,

可能一輩子都遇不見了。

2

有溫度的照片


一直以來,攝影的客觀都被理解成為

冷漠和不動聲色的,

實際上,角度的選擇、語言的表達、

瞬間的選取甚至取景器的剪裁,

從來都是“有溫度”的。一張好照片,

應該讓人有生理反應,可以讓人不寒而慄,

也可以讓人暖流湧現。

“有溫度”不僅僅是視覺語言上的追求,

也是情感上的天然渴望。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長能豐一

攝影的意義,它並非全是高大上的宏偉題材,

而是在於立足我們身邊的人、事、物,

是為了讓生活變得更加豐富精彩。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David Neff

“有溫度”究竟是怎麼回事?

首先,照片唯一發生作用的方式在於被觀看

所以這個“溫度”一定是在觀看過程中產生的;

  • 其次,觀看照片的主體是讀者,
  • 所以感受“溫度”的主體也只能是讀者;
  • 再次,觀看作品是一種精神屬性的活動,
  • 所以作品的“溫度”只能一種心理上的體驗,
  • 鑑於“溫度”這個詞的字面意思,
  • 我們可以認為其是一種心理上“感受到溫暖”的體驗。

由以上可知,一件攝影作品的“有溫度”,

就是“讓讀者觀看後感覺到溫暖的心理體驗”。

說得再清楚一點,所謂“有溫度”的作品,

就是“讓讀者感動的作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Wayne Jones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Victoria Vaisvilaite Skirutiene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

想拍出好照片?

這絕對不簡單。

人人攝影師時代,

我們有太多照片,

幾乎一文不值。

好照片的標準是...

靠技法?

其實攝影手法基本通用。

靠運氣?

不是所有等待都能換來最佳時機。

大家都拍一樣的照片

我還能不能再拍?


有些東西剛開始看還是很美的,

比如日落,但是每個人都拍了,

每個人都在發,每個發的景色都一樣,

就不免有些審美疲勞了。

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或者是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又或者是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當初后羿射完了日之後,

就剩下了一個無差別的太陽,

你們總重複別人拍過的太陽有什麼意思?

OK,就算你拍得很漂亮,

說下大天來不還是個太陽嗎?

啊?你的意思是拍落日太常見所以太普通?

行,我給你拍個普通人不常見的珠峰看看,

這個夠高大上了吧?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要不我拿長焦給你拍個月亮?夠牛逼了吧?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我承認這些都是高大上,

但我想說的是,100年之後,換一個人,

照樣能拍出一樣的珠峰來和月亮來,

除非這100年內珠峰被地震震塌了,

月亮被高射炮打下來了。

在我眼裡,珠峰啦,月亮啦,

其照片的價值,還不如一張街頭攝影。

為什麼?理由很簡單:即便你拍得再好,

珠峰和月亮,照片都太容易複製啦!

100年之後還這樣,

而街頭照片說不定明天就變樣了。

大千世界之所以讓人感覺到美,

就是因為形形色色,如果彼此都一樣,

那就不美了。如果你是個初學者,

拍一樣的東西當然在所難免,

你曝光的基本功還沒有學會呢何談風格。

但如果一個學過攝影多年的“老司機”

還熱衷於跟人拍的都一樣,那就沒出息了。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看,我說的“老司機”就是這種)

有些景色的可複製性很強。

比如你今天拍了元陽梯田,

明天我就可以在你所在的機位

用相同的視角拍一張一模一樣的,

其他人也可以。

那到底要拍些什麼?


3

決定性瞬間

又是老生常談的決定性瞬間,

可能你已經聽煩了,看見這幾個字就想吐,

可是,你做到了嗎?

1952年,亨利·卡蒂埃-佈列鬆出版了一本攝影集,

書名為《偷拍的照片》

(Images à la Sauvette)(見下圖)。

此書在美國出版時,

編輯覺得法文原版的書名沒有特點,

就援引了17世紀法國大主教雷茲(Retz)

的名言“在這個世界上一切都有一個決定性的瞬間”,

將書名改為《決定性瞬間》(The Decisive Moment)。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卡蒂埃-佈列鬆《偷拍的照片》法文原版封面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1932年,卡蒂埃-佈列鬆

在馬賽買到了他的第一部徠卡相機,

後來他就與這種小型相機形影不離。

卡蒂埃-佈列鬆關於“決定性瞬間”最早的闡述:

在所有表現形式中,

攝影是唯一可以凝固特定瞬間的。

我們所把握的是正在消失的東西,

一旦它們逝去將無法重現。

為了主題內容和形式的統一,

必須嚴格制定與其相關的形式,

攝影必須在運動中捕捉平衡的表現。

攝影對我來說是在現實中認識線條、

形狀和明暗變化的規律。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說句矯情的話:

有些風景錯過了就是錯過了,

可能一輩子都遇不見了。

2

有溫度的照片


一直以來,攝影的客觀都被理解成為

冷漠和不動聲色的,

實際上,角度的選擇、語言的表達、

瞬間的選取甚至取景器的剪裁,

從來都是“有溫度”的。一張好照片,

應該讓人有生理反應,可以讓人不寒而慄,

也可以讓人暖流湧現。

“有溫度”不僅僅是視覺語言上的追求,

也是情感上的天然渴望。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長能豐一

攝影的意義,它並非全是高大上的宏偉題材,

而是在於立足我們身邊的人、事、物,

是為了讓生活變得更加豐富精彩。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David Neff

“有溫度”究竟是怎麼回事?

首先,照片唯一發生作用的方式在於被觀看

所以這個“溫度”一定是在觀看過程中產生的;

  • 其次,觀看照片的主體是讀者,
  • 所以感受“溫度”的主體也只能是讀者;
  • 再次,觀看作品是一種精神屬性的活動,
  • 所以作品的“溫度”只能一種心理上的體驗,
  • 鑑於“溫度”這個詞的字面意思,
  • 我們可以認為其是一種心理上“感受到溫暖”的體驗。

由以上可知,一件攝影作品的“有溫度”,

就是“讓讀者觀看後感覺到溫暖的心理體驗”。

說得再清楚一點,所謂“有溫度”的作品,

就是“讓讀者感動的作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Wayne Jones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Victoria Vaisvilaite Skirutiene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3

最關鍵的是想法

"

想拍出好照片?

這絕對不簡單。

人人攝影師時代,

我們有太多照片,

幾乎一文不值。

好照片的標準是...

靠技法?

其實攝影手法基本通用。

靠運氣?

不是所有等待都能換來最佳時機。

大家都拍一樣的照片

我還能不能再拍?


有些東西剛開始看還是很美的,

比如日落,但是每個人都拍了,

每個人都在發,每個發的景色都一樣,

就不免有些審美疲勞了。

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或者是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又或者是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當初后羿射完了日之後,

就剩下了一個無差別的太陽,

你們總重複別人拍過的太陽有什麼意思?

OK,就算你拍得很漂亮,

說下大天來不還是個太陽嗎?

啊?你的意思是拍落日太常見所以太普通?

行,我給你拍個普通人不常見的珠峰看看,

這個夠高大上了吧?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要不我拿長焦給你拍個月亮?夠牛逼了吧?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我承認這些都是高大上,

但我想說的是,100年之後,換一個人,

照樣能拍出一樣的珠峰來和月亮來,

除非這100年內珠峰被地震震塌了,

月亮被高射炮打下來了。

在我眼裡,珠峰啦,月亮啦,

其照片的價值,還不如一張街頭攝影。

為什麼?理由很簡單:即便你拍得再好,

珠峰和月亮,照片都太容易複製啦!

100年之後還這樣,

而街頭照片說不定明天就變樣了。

大千世界之所以讓人感覺到美,

就是因為形形色色,如果彼此都一樣,

那就不美了。如果你是個初學者,

拍一樣的東西當然在所難免,

你曝光的基本功還沒有學會呢何談風格。

但如果一個學過攝影多年的“老司機”

還熱衷於跟人拍的都一樣,那就沒出息了。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看,我說的“老司機”就是這種)

有些景色的可複製性很強。

比如你今天拍了元陽梯田,

明天我就可以在你所在的機位

用相同的視角拍一張一模一樣的,

其他人也可以。

那到底要拍些什麼?


3

決定性瞬間

又是老生常談的決定性瞬間,

可能你已經聽煩了,看見這幾個字就想吐,

可是,你做到了嗎?

1952年,亨利·卡蒂埃-佈列鬆出版了一本攝影集,

書名為《偷拍的照片》

(Images à la Sauvette)(見下圖)。

此書在美國出版時,

編輯覺得法文原版的書名沒有特點,

就援引了17世紀法國大主教雷茲(Retz)

的名言“在這個世界上一切都有一個決定性的瞬間”,

將書名改為《決定性瞬間》(The Decisive Moment)。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卡蒂埃-佈列鬆《偷拍的照片》法文原版封面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1932年,卡蒂埃-佈列鬆

在馬賽買到了他的第一部徠卡相機,

後來他就與這種小型相機形影不離。

卡蒂埃-佈列鬆關於“決定性瞬間”最早的闡述:

在所有表現形式中,

攝影是唯一可以凝固特定瞬間的。

我們所把握的是正在消失的東西,

一旦它們逝去將無法重現。

為了主題內容和形式的統一,

必須嚴格制定與其相關的形式,

攝影必須在運動中捕捉平衡的表現。

攝影對我來說是在現實中認識線條、

形狀和明暗變化的規律。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說句矯情的話:

有些風景錯過了就是錯過了,

可能一輩子都遇不見了。

2

有溫度的照片


一直以來,攝影的客觀都被理解成為

冷漠和不動聲色的,

實際上,角度的選擇、語言的表達、

瞬間的選取甚至取景器的剪裁,

從來都是“有溫度”的。一張好照片,

應該讓人有生理反應,可以讓人不寒而慄,

也可以讓人暖流湧現。

“有溫度”不僅僅是視覺語言上的追求,

也是情感上的天然渴望。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長能豐一

攝影的意義,它並非全是高大上的宏偉題材,

而是在於立足我們身邊的人、事、物,

是為了讓生活變得更加豐富精彩。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David Neff

“有溫度”究竟是怎麼回事?

首先,照片唯一發生作用的方式在於被觀看

所以這個“溫度”一定是在觀看過程中產生的;

  • 其次,觀看照片的主體是讀者,
  • 所以感受“溫度”的主體也只能是讀者;
  • 再次,觀看作品是一種精神屬性的活動,
  • 所以作品的“溫度”只能一種心理上的體驗,
  • 鑑於“溫度”這個詞的字面意思,
  • 我們可以認為其是一種心理上“感受到溫暖”的體驗。

由以上可知,一件攝影作品的“有溫度”,

就是“讓讀者觀看後感覺到溫暖的心理體驗”。

說得再清楚一點,所謂“有溫度”的作品,

就是“讓讀者感動的作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Wayne Jones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Victoria Vaisvilaite Skirutiene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3

最關鍵的是想法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這張《勝利之吻》想必很多人都有印象,

但少人知道它是一張徹頭徹尾的擺拍作品。

這張照片拍攝於德國投降那一天,

是攝影師花錢僱傭小夥子親吻護士拍的。

為什麼沒人深究這張照片中的人物呢?

因為這樣的照片會鼓舞人心,

對安撫民心有很大的作用。

這告訴我們什麼?

拍什麼不重要,

拍成什麼才重要。

我們再來看另一組超現實作品。

很受爭議,也很受歡迎。

"

想拍出好照片?

這絕對不簡單。

人人攝影師時代,

我們有太多照片,

幾乎一文不值。

好照片的標準是...

靠技法?

其實攝影手法基本通用。

靠運氣?

不是所有等待都能換來最佳時機。

大家都拍一樣的照片

我還能不能再拍?


有些東西剛開始看還是很美的,

比如日落,但是每個人都拍了,

每個人都在發,每個發的景色都一樣,

就不免有些審美疲勞了。

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或者是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又或者是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當初后羿射完了日之後,

就剩下了一個無差別的太陽,

你們總重複別人拍過的太陽有什麼意思?

OK,就算你拍得很漂亮,

說下大天來不還是個太陽嗎?

啊?你的意思是拍落日太常見所以太普通?

行,我給你拍個普通人不常見的珠峰看看,

這個夠高大上了吧?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要不我拿長焦給你拍個月亮?夠牛逼了吧?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我承認這些都是高大上,

但我想說的是,100年之後,換一個人,

照樣能拍出一樣的珠峰來和月亮來,

除非這100年內珠峰被地震震塌了,

月亮被高射炮打下來了。

在我眼裡,珠峰啦,月亮啦,

其照片的價值,還不如一張街頭攝影。

為什麼?理由很簡單:即便你拍得再好,

珠峰和月亮,照片都太容易複製啦!

100年之後還這樣,

而街頭照片說不定明天就變樣了。

大千世界之所以讓人感覺到美,

就是因為形形色色,如果彼此都一樣,

那就不美了。如果你是個初學者,

拍一樣的東西當然在所難免,

你曝光的基本功還沒有學會呢何談風格。

但如果一個學過攝影多年的“老司機”

還熱衷於跟人拍的都一樣,那就沒出息了。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看,我說的“老司機”就是這種)

有些景色的可複製性很強。

比如你今天拍了元陽梯田,

明天我就可以在你所在的機位

用相同的視角拍一張一模一樣的,

其他人也可以。

那到底要拍些什麼?


3

決定性瞬間

又是老生常談的決定性瞬間,

可能你已經聽煩了,看見這幾個字就想吐,

可是,你做到了嗎?

1952年,亨利·卡蒂埃-佈列鬆出版了一本攝影集,

書名為《偷拍的照片》

(Images à la Sauvette)(見下圖)。

此書在美國出版時,

編輯覺得法文原版的書名沒有特點,

就援引了17世紀法國大主教雷茲(Retz)

的名言“在這個世界上一切都有一個決定性的瞬間”,

將書名改為《決定性瞬間》(The Decisive Moment)。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卡蒂埃-佈列鬆《偷拍的照片》法文原版封面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1932年,卡蒂埃-佈列鬆

在馬賽買到了他的第一部徠卡相機,

後來他就與這種小型相機形影不離。

卡蒂埃-佈列鬆關於“決定性瞬間”最早的闡述:

在所有表現形式中,

攝影是唯一可以凝固特定瞬間的。

我們所把握的是正在消失的東西,

一旦它們逝去將無法重現。

為了主題內容和形式的統一,

必須嚴格制定與其相關的形式,

攝影必須在運動中捕捉平衡的表現。

攝影對我來說是在現實中認識線條、

形狀和明暗變化的規律。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說句矯情的話:

有些風景錯過了就是錯過了,

可能一輩子都遇不見了。

2

有溫度的照片


一直以來,攝影的客觀都被理解成為

冷漠和不動聲色的,

實際上,角度的選擇、語言的表達、

瞬間的選取甚至取景器的剪裁,

從來都是“有溫度”的。一張好照片,

應該讓人有生理反應,可以讓人不寒而慄,

也可以讓人暖流湧現。

“有溫度”不僅僅是視覺語言上的追求,

也是情感上的天然渴望。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長能豐一

攝影的意義,它並非全是高大上的宏偉題材,

而是在於立足我們身邊的人、事、物,

是為了讓生活變得更加豐富精彩。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David Neff

“有溫度”究竟是怎麼回事?

首先,照片唯一發生作用的方式在於被觀看

所以這個“溫度”一定是在觀看過程中產生的;

  • 其次,觀看照片的主體是讀者,
  • 所以感受“溫度”的主體也只能是讀者;
  • 再次,觀看作品是一種精神屬性的活動,
  • 所以作品的“溫度”只能一種心理上的體驗,
  • 鑑於“溫度”這個詞的字面意思,
  • 我們可以認為其是一種心理上“感受到溫暖”的體驗。

由以上可知,一件攝影作品的“有溫度”,

就是“讓讀者觀看後感覺到溫暖的心理體驗”。

說得再清楚一點,所謂“有溫度”的作品,

就是“讓讀者感動的作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Wayne Jones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Victoria Vaisvilaite Skirutiene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3

最關鍵的是想法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這張《勝利之吻》想必很多人都有印象,

但少人知道它是一張徹頭徹尾的擺拍作品。

這張照片拍攝於德國投降那一天,

是攝影師花錢僱傭小夥子親吻護士拍的。

為什麼沒人深究這張照片中的人物呢?

因為這樣的照片會鼓舞人心,

對安撫民心有很大的作用。

這告訴我們什麼?

拍什麼不重要,

拍成什麼才重要。

我們再來看另一組超現實作品。

很受爭議,也很受歡迎。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

想拍出好照片?

這絕對不簡單。

人人攝影師時代,

我們有太多照片,

幾乎一文不值。

好照片的標準是...

靠技法?

其實攝影手法基本通用。

靠運氣?

不是所有等待都能換來最佳時機。

大家都拍一樣的照片

我還能不能再拍?


有些東西剛開始看還是很美的,

比如日落,但是每個人都拍了,

每個人都在發,每個發的景色都一樣,

就不免有些審美疲勞了。

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或者是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又或者是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當初后羿射完了日之後,

就剩下了一個無差別的太陽,

你們總重複別人拍過的太陽有什麼意思?

OK,就算你拍得很漂亮,

說下大天來不還是個太陽嗎?

啊?你的意思是拍落日太常見所以太普通?

行,我給你拍個普通人不常見的珠峰看看,

這個夠高大上了吧?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要不我拿長焦給你拍個月亮?夠牛逼了吧?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我承認這些都是高大上,

但我想說的是,100年之後,換一個人,

照樣能拍出一樣的珠峰來和月亮來,

除非這100年內珠峰被地震震塌了,

月亮被高射炮打下來了。

在我眼裡,珠峰啦,月亮啦,

其照片的價值,還不如一張街頭攝影。

為什麼?理由很簡單:即便你拍得再好,

珠峰和月亮,照片都太容易複製啦!

100年之後還這樣,

而街頭照片說不定明天就變樣了。

大千世界之所以讓人感覺到美,

就是因為形形色色,如果彼此都一樣,

那就不美了。如果你是個初學者,

拍一樣的東西當然在所難免,

你曝光的基本功還沒有學會呢何談風格。

但如果一個學過攝影多年的“老司機”

還熱衷於跟人拍的都一樣,那就沒出息了。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看,我說的“老司機”就是這種)

有些景色的可複製性很強。

比如你今天拍了元陽梯田,

明天我就可以在你所在的機位

用相同的視角拍一張一模一樣的,

其他人也可以。

那到底要拍些什麼?


3

決定性瞬間

又是老生常談的決定性瞬間,

可能你已經聽煩了,看見這幾個字就想吐,

可是,你做到了嗎?

1952年,亨利·卡蒂埃-佈列鬆出版了一本攝影集,

書名為《偷拍的照片》

(Images à la Sauvette)(見下圖)。

此書在美國出版時,

編輯覺得法文原版的書名沒有特點,

就援引了17世紀法國大主教雷茲(Retz)

的名言“在這個世界上一切都有一個決定性的瞬間”,

將書名改為《決定性瞬間》(The Decisive Moment)。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卡蒂埃-佈列鬆《偷拍的照片》法文原版封面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1932年,卡蒂埃-佈列鬆

在馬賽買到了他的第一部徠卡相機,

後來他就與這種小型相機形影不離。

卡蒂埃-佈列鬆關於“決定性瞬間”最早的闡述:

在所有表現形式中,

攝影是唯一可以凝固特定瞬間的。

我們所把握的是正在消失的東西,

一旦它們逝去將無法重現。

為了主題內容和形式的統一,

必須嚴格制定與其相關的形式,

攝影必須在運動中捕捉平衡的表現。

攝影對我來說是在現實中認識線條、

形狀和明暗變化的規律。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說句矯情的話:

有些風景錯過了就是錯過了,

可能一輩子都遇不見了。

2

有溫度的照片


一直以來,攝影的客觀都被理解成為

冷漠和不動聲色的,

實際上,角度的選擇、語言的表達、

瞬間的選取甚至取景器的剪裁,

從來都是“有溫度”的。一張好照片,

應該讓人有生理反應,可以讓人不寒而慄,

也可以讓人暖流湧現。

“有溫度”不僅僅是視覺語言上的追求,

也是情感上的天然渴望。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長能豐一

攝影的意義,它並非全是高大上的宏偉題材,

而是在於立足我們身邊的人、事、物,

是為了讓生活變得更加豐富精彩。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David Neff

“有溫度”究竟是怎麼回事?

首先,照片唯一發生作用的方式在於被觀看

所以這個“溫度”一定是在觀看過程中產生的;

  • 其次,觀看照片的主體是讀者,
  • 所以感受“溫度”的主體也只能是讀者;
  • 再次,觀看作品是一種精神屬性的活動,
  • 所以作品的“溫度”只能一種心理上的體驗,
  • 鑑於“溫度”這個詞的字面意思,
  • 我們可以認為其是一種心理上“感受到溫暖”的體驗。

由以上可知,一件攝影作品的“有溫度”,

就是“讓讀者觀看後感覺到溫暖的心理體驗”。

說得再清楚一點,所謂“有溫度”的作品,

就是“讓讀者感動的作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Wayne Jones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Victoria Vaisvilaite Skirutiene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3

最關鍵的是想法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這張《勝利之吻》想必很多人都有印象,

但少人知道它是一張徹頭徹尾的擺拍作品。

這張照片拍攝於德國投降那一天,

是攝影師花錢僱傭小夥子親吻護士拍的。

為什麼沒人深究這張照片中的人物呢?

因為這樣的照片會鼓舞人心,

對安撫民心有很大的作用。

這告訴我們什麼?

拍什麼不重要,

拍成什麼才重要。

我們再來看另一組超現實作品。

很受爭議,也很受歡迎。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

想拍出好照片?

這絕對不簡單。

人人攝影師時代,

我們有太多照片,

幾乎一文不值。

好照片的標準是...

靠技法?

其實攝影手法基本通用。

靠運氣?

不是所有等待都能換來最佳時機。

大家都拍一樣的照片

我還能不能再拍?


有些東西剛開始看還是很美的,

比如日落,但是每個人都拍了,

每個人都在發,每個發的景色都一樣,

就不免有些審美疲勞了。

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或者是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又或者是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當初后羿射完了日之後,

就剩下了一個無差別的太陽,

你們總重複別人拍過的太陽有什麼意思?

OK,就算你拍得很漂亮,

說下大天來不還是個太陽嗎?

啊?你的意思是拍落日太常見所以太普通?

行,我給你拍個普通人不常見的珠峰看看,

這個夠高大上了吧?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要不我拿長焦給你拍個月亮?夠牛逼了吧?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我承認這些都是高大上,

但我想說的是,100年之後,換一個人,

照樣能拍出一樣的珠峰來和月亮來,

除非這100年內珠峰被地震震塌了,

月亮被高射炮打下來了。

在我眼裡,珠峰啦,月亮啦,

其照片的價值,還不如一張街頭攝影。

為什麼?理由很簡單:即便你拍得再好,

珠峰和月亮,照片都太容易複製啦!

100年之後還這樣,

而街頭照片說不定明天就變樣了。

大千世界之所以讓人感覺到美,

就是因為形形色色,如果彼此都一樣,

那就不美了。如果你是個初學者,

拍一樣的東西當然在所難免,

你曝光的基本功還沒有學會呢何談風格。

但如果一個學過攝影多年的“老司機”

還熱衷於跟人拍的都一樣,那就沒出息了。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看,我說的“老司機”就是這種)

有些景色的可複製性很強。

比如你今天拍了元陽梯田,

明天我就可以在你所在的機位

用相同的視角拍一張一模一樣的,

其他人也可以。

那到底要拍些什麼?


3

決定性瞬間

又是老生常談的決定性瞬間,

可能你已經聽煩了,看見這幾個字就想吐,

可是,你做到了嗎?

1952年,亨利·卡蒂埃-佈列鬆出版了一本攝影集,

書名為《偷拍的照片》

(Images à la Sauvette)(見下圖)。

此書在美國出版時,

編輯覺得法文原版的書名沒有特點,

就援引了17世紀法國大主教雷茲(Retz)

的名言“在這個世界上一切都有一個決定性的瞬間”,

將書名改為《決定性瞬間》(The Decisive Moment)。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卡蒂埃-佈列鬆《偷拍的照片》法文原版封面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1932年,卡蒂埃-佈列鬆

在馬賽買到了他的第一部徠卡相機,

後來他就與這種小型相機形影不離。

卡蒂埃-佈列鬆關於“決定性瞬間”最早的闡述:

在所有表現形式中,

攝影是唯一可以凝固特定瞬間的。

我們所把握的是正在消失的東西,

一旦它們逝去將無法重現。

為了主題內容和形式的統一,

必須嚴格制定與其相關的形式,

攝影必須在運動中捕捉平衡的表現。

攝影對我來說是在現實中認識線條、

形狀和明暗變化的規律。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說句矯情的話:

有些風景錯過了就是錯過了,

可能一輩子都遇不見了。

2

有溫度的照片


一直以來,攝影的客觀都被理解成為

冷漠和不動聲色的,

實際上,角度的選擇、語言的表達、

瞬間的選取甚至取景器的剪裁,

從來都是“有溫度”的。一張好照片,

應該讓人有生理反應,可以讓人不寒而慄,

也可以讓人暖流湧現。

“有溫度”不僅僅是視覺語言上的追求,

也是情感上的天然渴望。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長能豐一

攝影的意義,它並非全是高大上的宏偉題材,

而是在於立足我們身邊的人、事、物,

是為了讓生活變得更加豐富精彩。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David Neff

“有溫度”究竟是怎麼回事?

首先,照片唯一發生作用的方式在於被觀看

所以這個“溫度”一定是在觀看過程中產生的;

  • 其次,觀看照片的主體是讀者,
  • 所以感受“溫度”的主體也只能是讀者;
  • 再次,觀看作品是一種精神屬性的活動,
  • 所以作品的“溫度”只能一種心理上的體驗,
  • 鑑於“溫度”這個詞的字面意思,
  • 我們可以認為其是一種心理上“感受到溫暖”的體驗。

由以上可知,一件攝影作品的“有溫度”,

就是“讓讀者觀看後感覺到溫暖的心理體驗”。

說得再清楚一點,所謂“有溫度”的作品,

就是“讓讀者感動的作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Wayne Jones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Victoria Vaisvilaite Skirutiene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3

最關鍵的是想法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這張《勝利之吻》想必很多人都有印象,

但少人知道它是一張徹頭徹尾的擺拍作品。

這張照片拍攝於德國投降那一天,

是攝影師花錢僱傭小夥子親吻護士拍的。

為什麼沒人深究這張照片中的人物呢?

因為這樣的照片會鼓舞人心,

對安撫民心有很大的作用。

這告訴我們什麼?

拍什麼不重要,

拍成什麼才重要。

我們再來看另一組超現實作品。

很受爭議,也很受歡迎。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

想拍出好照片?

這絕對不簡單。

人人攝影師時代,

我們有太多照片,

幾乎一文不值。

好照片的標準是...

靠技法?

其實攝影手法基本通用。

靠運氣?

不是所有等待都能換來最佳時機。

大家都拍一樣的照片

我還能不能再拍?


有些東西剛開始看還是很美的,

比如日落,但是每個人都拍了,

每個人都在發,每個發的景色都一樣,

就不免有些審美疲勞了。

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或者是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又或者是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當初后羿射完了日之後,

就剩下了一個無差別的太陽,

你們總重複別人拍過的太陽有什麼意思?

OK,就算你拍得很漂亮,

說下大天來不還是個太陽嗎?

啊?你的意思是拍落日太常見所以太普通?

行,我給你拍個普通人不常見的珠峰看看,

這個夠高大上了吧?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要不我拿長焦給你拍個月亮?夠牛逼了吧?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我承認這些都是高大上,

但我想說的是,100年之後,換一個人,

照樣能拍出一樣的珠峰來和月亮來,

除非這100年內珠峰被地震震塌了,

月亮被高射炮打下來了。

在我眼裡,珠峰啦,月亮啦,

其照片的價值,還不如一張街頭攝影。

為什麼?理由很簡單:即便你拍得再好,

珠峰和月亮,照片都太容易複製啦!

100年之後還這樣,

而街頭照片說不定明天就變樣了。

大千世界之所以讓人感覺到美,

就是因為形形色色,如果彼此都一樣,

那就不美了。如果你是個初學者,

拍一樣的東西當然在所難免,

你曝光的基本功還沒有學會呢何談風格。

但如果一個學過攝影多年的“老司機”

還熱衷於跟人拍的都一樣,那就沒出息了。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看,我說的“老司機”就是這種)

有些景色的可複製性很強。

比如你今天拍了元陽梯田,

明天我就可以在你所在的機位

用相同的視角拍一張一模一樣的,

其他人也可以。

那到底要拍些什麼?


3

決定性瞬間

又是老生常談的決定性瞬間,

可能你已經聽煩了,看見這幾個字就想吐,

可是,你做到了嗎?

1952年,亨利·卡蒂埃-佈列鬆出版了一本攝影集,

書名為《偷拍的照片》

(Images à la Sauvette)(見下圖)。

此書在美國出版時,

編輯覺得法文原版的書名沒有特點,

就援引了17世紀法國大主教雷茲(Retz)

的名言“在這個世界上一切都有一個決定性的瞬間”,

將書名改為《決定性瞬間》(The Decisive Moment)。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卡蒂埃-佈列鬆《偷拍的照片》法文原版封面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1932年,卡蒂埃-佈列鬆

在馬賽買到了他的第一部徠卡相機,

後來他就與這種小型相機形影不離。

卡蒂埃-佈列鬆關於“決定性瞬間”最早的闡述:

在所有表現形式中,

攝影是唯一可以凝固特定瞬間的。

我們所把握的是正在消失的東西,

一旦它們逝去將無法重現。

為了主題內容和形式的統一,

必須嚴格制定與其相關的形式,

攝影必須在運動中捕捉平衡的表現。

攝影對我來說是在現實中認識線條、

形狀和明暗變化的規律。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說句矯情的話:

有些風景錯過了就是錯過了,

可能一輩子都遇不見了。

2

有溫度的照片


一直以來,攝影的客觀都被理解成為

冷漠和不動聲色的,

實際上,角度的選擇、語言的表達、

瞬間的選取甚至取景器的剪裁,

從來都是“有溫度”的。一張好照片,

應該讓人有生理反應,可以讓人不寒而慄,

也可以讓人暖流湧現。

“有溫度”不僅僅是視覺語言上的追求,

也是情感上的天然渴望。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長能豐一

攝影的意義,它並非全是高大上的宏偉題材,

而是在於立足我們身邊的人、事、物,

是為了讓生活變得更加豐富精彩。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David Neff

“有溫度”究竟是怎麼回事?

首先,照片唯一發生作用的方式在於被觀看

所以這個“溫度”一定是在觀看過程中產生的;

  • 其次,觀看照片的主體是讀者,
  • 所以感受“溫度”的主體也只能是讀者;
  • 再次,觀看作品是一種精神屬性的活動,
  • 所以作品的“溫度”只能一種心理上的體驗,
  • 鑑於“溫度”這個詞的字面意思,
  • 我們可以認為其是一種心理上“感受到溫暖”的體驗。

由以上可知,一件攝影作品的“有溫度”,

就是“讓讀者觀看後感覺到溫暖的心理體驗”。

說得再清楚一點,所謂“有溫度”的作品,

就是“讓讀者感動的作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Wayne Jones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Victoria Vaisvilaite Skirutiene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3

最關鍵的是想法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這張《勝利之吻》想必很多人都有印象,

但少人知道它是一張徹頭徹尾的擺拍作品。

這張照片拍攝於德國投降那一天,

是攝影師花錢僱傭小夥子親吻護士拍的。

為什麼沒人深究這張照片中的人物呢?

因為這樣的照片會鼓舞人心,

對安撫民心有很大的作用。

這告訴我們什麼?

拍什麼不重要,

拍成什麼才重要。

我們再來看另一組超現實作品。

很受爭議,也很受歡迎。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

想拍出好照片?

這絕對不簡單。

人人攝影師時代,

我們有太多照片,

幾乎一文不值。

好照片的標準是...

靠技法?

其實攝影手法基本通用。

靠運氣?

不是所有等待都能換來最佳時機。

大家都拍一樣的照片

我還能不能再拍?


有些東西剛開始看還是很美的,

比如日落,但是每個人都拍了,

每個人都在發,每個發的景色都一樣,

就不免有些審美疲勞了。

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或者是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又或者是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當初后羿射完了日之後,

就剩下了一個無差別的太陽,

你們總重複別人拍過的太陽有什麼意思?

OK,就算你拍得很漂亮,

說下大天來不還是個太陽嗎?

啊?你的意思是拍落日太常見所以太普通?

行,我給你拍個普通人不常見的珠峰看看,

這個夠高大上了吧?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要不我拿長焦給你拍個月亮?夠牛逼了吧?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我承認這些都是高大上,

但我想說的是,100年之後,換一個人,

照樣能拍出一樣的珠峰來和月亮來,

除非這100年內珠峰被地震震塌了,

月亮被高射炮打下來了。

在我眼裡,珠峰啦,月亮啦,

其照片的價值,還不如一張街頭攝影。

為什麼?理由很簡單:即便你拍得再好,

珠峰和月亮,照片都太容易複製啦!

100年之後還這樣,

而街頭照片說不定明天就變樣了。

大千世界之所以讓人感覺到美,

就是因為形形色色,如果彼此都一樣,

那就不美了。如果你是個初學者,

拍一樣的東西當然在所難免,

你曝光的基本功還沒有學會呢何談風格。

但如果一個學過攝影多年的“老司機”

還熱衷於跟人拍的都一樣,那就沒出息了。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看,我說的“老司機”就是這種)

有些景色的可複製性很強。

比如你今天拍了元陽梯田,

明天我就可以在你所在的機位

用相同的視角拍一張一模一樣的,

其他人也可以。

那到底要拍些什麼?


3

決定性瞬間

又是老生常談的決定性瞬間,

可能你已經聽煩了,看見這幾個字就想吐,

可是,你做到了嗎?

1952年,亨利·卡蒂埃-佈列鬆出版了一本攝影集,

書名為《偷拍的照片》

(Images à la Sauvette)(見下圖)。

此書在美國出版時,

編輯覺得法文原版的書名沒有特點,

就援引了17世紀法國大主教雷茲(Retz)

的名言“在這個世界上一切都有一個決定性的瞬間”,

將書名改為《決定性瞬間》(The Decisive Moment)。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卡蒂埃-佈列鬆《偷拍的照片》法文原版封面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1932年,卡蒂埃-佈列鬆

在馬賽買到了他的第一部徠卡相機,

後來他就與這種小型相機形影不離。

卡蒂埃-佈列鬆關於“決定性瞬間”最早的闡述:

在所有表現形式中,

攝影是唯一可以凝固特定瞬間的。

我們所把握的是正在消失的東西,

一旦它們逝去將無法重現。

為了主題內容和形式的統一,

必須嚴格制定與其相關的形式,

攝影必須在運動中捕捉平衡的表現。

攝影對我來說是在現實中認識線條、

形狀和明暗變化的規律。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說句矯情的話:

有些風景錯過了就是錯過了,

可能一輩子都遇不見了。

2

有溫度的照片


一直以來,攝影的客觀都被理解成為

冷漠和不動聲色的,

實際上,角度的選擇、語言的表達、

瞬間的選取甚至取景器的剪裁,

從來都是“有溫度”的。一張好照片,

應該讓人有生理反應,可以讓人不寒而慄,

也可以讓人暖流湧現。

“有溫度”不僅僅是視覺語言上的追求,

也是情感上的天然渴望。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長能豐一

攝影的意義,它並非全是高大上的宏偉題材,

而是在於立足我們身邊的人、事、物,

是為了讓生活變得更加豐富精彩。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David Neff

“有溫度”究竟是怎麼回事?

首先,照片唯一發生作用的方式在於被觀看

所以這個“溫度”一定是在觀看過程中產生的;

  • 其次,觀看照片的主體是讀者,
  • 所以感受“溫度”的主體也只能是讀者;
  • 再次,觀看作品是一種精神屬性的活動,
  • 所以作品的“溫度”只能一種心理上的體驗,
  • 鑑於“溫度”這個詞的字面意思,
  • 我們可以認為其是一種心理上“感受到溫暖”的體驗。

由以上可知,一件攝影作品的“有溫度”,

就是“讓讀者觀看後感覺到溫暖的心理體驗”。

說得再清楚一點,所謂“有溫度”的作品,

就是“讓讀者感動的作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Wayne Jones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Victoria Vaisvilaite Skirutiene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3

最關鍵的是想法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這張《勝利之吻》想必很多人都有印象,

但少人知道它是一張徹頭徹尾的擺拍作品。

這張照片拍攝於德國投降那一天,

是攝影師花錢僱傭小夥子親吻護士拍的。

為什麼沒人深究這張照片中的人物呢?

因為這樣的照片會鼓舞人心,

對安撫民心有很大的作用。

這告訴我們什麼?

拍什麼不重要,

拍成什麼才重要。

我們再來看另一組超現實作品。

很受爭議,也很受歡迎。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

想拍出好照片?

這絕對不簡單。

人人攝影師時代,

我們有太多照片,

幾乎一文不值。

好照片的標準是...

靠技法?

其實攝影手法基本通用。

靠運氣?

不是所有等待都能換來最佳時機。

大家都拍一樣的照片

我還能不能再拍?


有些東西剛開始看還是很美的,

比如日落,但是每個人都拍了,

每個人都在發,每個發的景色都一樣,

就不免有些審美疲勞了。

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或者是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又或者是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當初后羿射完了日之後,

就剩下了一個無差別的太陽,

你們總重複別人拍過的太陽有什麼意思?

OK,就算你拍得很漂亮,

說下大天來不還是個太陽嗎?

啊?你的意思是拍落日太常見所以太普通?

行,我給你拍個普通人不常見的珠峰看看,

這個夠高大上了吧?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要不我拿長焦給你拍個月亮?夠牛逼了吧?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我承認這些都是高大上,

但我想說的是,100年之後,換一個人,

照樣能拍出一樣的珠峰來和月亮來,

除非這100年內珠峰被地震震塌了,

月亮被高射炮打下來了。

在我眼裡,珠峰啦,月亮啦,

其照片的價值,還不如一張街頭攝影。

為什麼?理由很簡單:即便你拍得再好,

珠峰和月亮,照片都太容易複製啦!

100年之後還這樣,

而街頭照片說不定明天就變樣了。

大千世界之所以讓人感覺到美,

就是因為形形色色,如果彼此都一樣,

那就不美了。如果你是個初學者,

拍一樣的東西當然在所難免,

你曝光的基本功還沒有學會呢何談風格。

但如果一個學過攝影多年的“老司機”

還熱衷於跟人拍的都一樣,那就沒出息了。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看,我說的“老司機”就是這種)

有些景色的可複製性很強。

比如你今天拍了元陽梯田,

明天我就可以在你所在的機位

用相同的視角拍一張一模一樣的,

其他人也可以。

那到底要拍些什麼?


3

決定性瞬間

又是老生常談的決定性瞬間,

可能你已經聽煩了,看見這幾個字就想吐,

可是,你做到了嗎?

1952年,亨利·卡蒂埃-佈列鬆出版了一本攝影集,

書名為《偷拍的照片》

(Images à la Sauvette)(見下圖)。

此書在美國出版時,

編輯覺得法文原版的書名沒有特點,

就援引了17世紀法國大主教雷茲(Retz)

的名言“在這個世界上一切都有一個決定性的瞬間”,

將書名改為《決定性瞬間》(The Decisive Moment)。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卡蒂埃-佈列鬆《偷拍的照片》法文原版封面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1932年,卡蒂埃-佈列鬆

在馬賽買到了他的第一部徠卡相機,

後來他就與這種小型相機形影不離。

卡蒂埃-佈列鬆關於“決定性瞬間”最早的闡述:

在所有表現形式中,

攝影是唯一可以凝固特定瞬間的。

我們所把握的是正在消失的東西,

一旦它們逝去將無法重現。

為了主題內容和形式的統一,

必須嚴格制定與其相關的形式,

攝影必須在運動中捕捉平衡的表現。

攝影對我來說是在現實中認識線條、

形狀和明暗變化的規律。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說句矯情的話:

有些風景錯過了就是錯過了,

可能一輩子都遇不見了。

2

有溫度的照片


一直以來,攝影的客觀都被理解成為

冷漠和不動聲色的,

實際上,角度的選擇、語言的表達、

瞬間的選取甚至取景器的剪裁,

從來都是“有溫度”的。一張好照片,

應該讓人有生理反應,可以讓人不寒而慄,

也可以讓人暖流湧現。

“有溫度”不僅僅是視覺語言上的追求,

也是情感上的天然渴望。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長能豐一

攝影的意義,它並非全是高大上的宏偉題材,

而是在於立足我們身邊的人、事、物,

是為了讓生活變得更加豐富精彩。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David Neff

“有溫度”究竟是怎麼回事?

首先,照片唯一發生作用的方式在於被觀看

所以這個“溫度”一定是在觀看過程中產生的;

  • 其次,觀看照片的主體是讀者,
  • 所以感受“溫度”的主體也只能是讀者;
  • 再次,觀看作品是一種精神屬性的活動,
  • 所以作品的“溫度”只能一種心理上的體驗,
  • 鑑於“溫度”這個詞的字面意思,
  • 我們可以認為其是一種心理上“感受到溫暖”的體驗。

由以上可知,一件攝影作品的“有溫度”,

就是“讓讀者觀看後感覺到溫暖的心理體驗”。

說得再清楚一點,所謂“有溫度”的作品,

就是“讓讀者感動的作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Wayne Jones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Victoria Vaisvilaite Skirutiene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3

最關鍵的是想法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這張《勝利之吻》想必很多人都有印象,

但少人知道它是一張徹頭徹尾的擺拍作品。

這張照片拍攝於德國投降那一天,

是攝影師花錢僱傭小夥子親吻護士拍的。

為什麼沒人深究這張照片中的人物呢?

因為這樣的照片會鼓舞人心,

對安撫民心有很大的作用。

這告訴我們什麼?

拍什麼不重要,

拍成什麼才重要。

我們再來看另一組超現實作品。

很受爭議,也很受歡迎。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

想拍出好照片?

這絕對不簡單。

人人攝影師時代,

我們有太多照片,

幾乎一文不值。

好照片的標準是...

靠技法?

其實攝影手法基本通用。

靠運氣?

不是所有等待都能換來最佳時機。

大家都拍一樣的照片

我還能不能再拍?


有些東西剛開始看還是很美的,

比如日落,但是每個人都拍了,

每個人都在發,每個發的景色都一樣,

就不免有些審美疲勞了。

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或者是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又或者是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當初后羿射完了日之後,

就剩下了一個無差別的太陽,

你們總重複別人拍過的太陽有什麼意思?

OK,就算你拍得很漂亮,

說下大天來不還是個太陽嗎?

啊?你的意思是拍落日太常見所以太普通?

行,我給你拍個普通人不常見的珠峰看看,

這個夠高大上了吧?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要不我拿長焦給你拍個月亮?夠牛逼了吧?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我承認這些都是高大上,

但我想說的是,100年之後,換一個人,

照樣能拍出一樣的珠峰來和月亮來,

除非這100年內珠峰被地震震塌了,

月亮被高射炮打下來了。

在我眼裡,珠峰啦,月亮啦,

其照片的價值,還不如一張街頭攝影。

為什麼?理由很簡單:即便你拍得再好,

珠峰和月亮,照片都太容易複製啦!

100年之後還這樣,

而街頭照片說不定明天就變樣了。

大千世界之所以讓人感覺到美,

就是因為形形色色,如果彼此都一樣,

那就不美了。如果你是個初學者,

拍一樣的東西當然在所難免,

你曝光的基本功還沒有學會呢何談風格。

但如果一個學過攝影多年的“老司機”

還熱衷於跟人拍的都一樣,那就沒出息了。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看,我說的“老司機”就是這種)

有些景色的可複製性很強。

比如你今天拍了元陽梯田,

明天我就可以在你所在的機位

用相同的視角拍一張一模一樣的,

其他人也可以。

那到底要拍些什麼?


3

決定性瞬間

又是老生常談的決定性瞬間,

可能你已經聽煩了,看見這幾個字就想吐,

可是,你做到了嗎?

1952年,亨利·卡蒂埃-佈列鬆出版了一本攝影集,

書名為《偷拍的照片》

(Images à la Sauvette)(見下圖)。

此書在美國出版時,

編輯覺得法文原版的書名沒有特點,

就援引了17世紀法國大主教雷茲(Retz)

的名言“在這個世界上一切都有一個決定性的瞬間”,

將書名改為《決定性瞬間》(The Decisive Moment)。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卡蒂埃-佈列鬆《偷拍的照片》法文原版封面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1932年,卡蒂埃-佈列鬆

在馬賽買到了他的第一部徠卡相機,

後來他就與這種小型相機形影不離。

卡蒂埃-佈列鬆關於“決定性瞬間”最早的闡述:

在所有表現形式中,

攝影是唯一可以凝固特定瞬間的。

我們所把握的是正在消失的東西,

一旦它們逝去將無法重現。

為了主題內容和形式的統一,

必須嚴格制定與其相關的形式,

攝影必須在運動中捕捉平衡的表現。

攝影對我來說是在現實中認識線條、

形狀和明暗變化的規律。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說句矯情的話:

有些風景錯過了就是錯過了,

可能一輩子都遇不見了。

2

有溫度的照片


一直以來,攝影的客觀都被理解成為

冷漠和不動聲色的,

實際上,角度的選擇、語言的表達、

瞬間的選取甚至取景器的剪裁,

從來都是“有溫度”的。一張好照片,

應該讓人有生理反應,可以讓人不寒而慄,

也可以讓人暖流湧現。

“有溫度”不僅僅是視覺語言上的追求,

也是情感上的天然渴望。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長能豐一

攝影的意義,它並非全是高大上的宏偉題材,

而是在於立足我們身邊的人、事、物,

是為了讓生活變得更加豐富精彩。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David Neff

“有溫度”究竟是怎麼回事?

首先,照片唯一發生作用的方式在於被觀看

所以這個“溫度”一定是在觀看過程中產生的;

  • 其次,觀看照片的主體是讀者,
  • 所以感受“溫度”的主體也只能是讀者;
  • 再次,觀看作品是一種精神屬性的活動,
  • 所以作品的“溫度”只能一種心理上的體驗,
  • 鑑於“溫度”這個詞的字面意思,
  • 我們可以認為其是一種心理上“感受到溫暖”的體驗。

由以上可知,一件攝影作品的“有溫度”,

就是“讓讀者觀看後感覺到溫暖的心理體驗”。

說得再清楚一點,所謂“有溫度”的作品,

就是“讓讀者感動的作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Wayne Jones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Victoria Vaisvilaite Skirutiene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3

最關鍵的是想法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這張《勝利之吻》想必很多人都有印象,

但少人知道它是一張徹頭徹尾的擺拍作品。

這張照片拍攝於德國投降那一天,

是攝影師花錢僱傭小夥子親吻護士拍的。

為什麼沒人深究這張照片中的人物呢?

因為這樣的照片會鼓舞人心,

對安撫民心有很大的作用。

這告訴我們什麼?

拍什麼不重要,

拍成什麼才重要。

我們再來看另一組超現實作品。

很受爭議,也很受歡迎。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

想拍出好照片?

這絕對不簡單。

人人攝影師時代,

我們有太多照片,

幾乎一文不值。

好照片的標準是...

靠技法?

其實攝影手法基本通用。

靠運氣?

不是所有等待都能換來最佳時機。

大家都拍一樣的照片

我還能不能再拍?


有些東西剛開始看還是很美的,

比如日落,但是每個人都拍了,

每個人都在發,每個發的景色都一樣,

就不免有些審美疲勞了。

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或者是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又或者是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當初后羿射完了日之後,

就剩下了一個無差別的太陽,

你們總重複別人拍過的太陽有什麼意思?

OK,就算你拍得很漂亮,

說下大天來不還是個太陽嗎?

啊?你的意思是拍落日太常見所以太普通?

行,我給你拍個普通人不常見的珠峰看看,

這個夠高大上了吧?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要不我拿長焦給你拍個月亮?夠牛逼了吧?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我承認這些都是高大上,

但我想說的是,100年之後,換一個人,

照樣能拍出一樣的珠峰來和月亮來,

除非這100年內珠峰被地震震塌了,

月亮被高射炮打下來了。

在我眼裡,珠峰啦,月亮啦,

其照片的價值,還不如一張街頭攝影。

為什麼?理由很簡單:即便你拍得再好,

珠峰和月亮,照片都太容易複製啦!

100年之後還這樣,

而街頭照片說不定明天就變樣了。

大千世界之所以讓人感覺到美,

就是因為形形色色,如果彼此都一樣,

那就不美了。如果你是個初學者,

拍一樣的東西當然在所難免,

你曝光的基本功還沒有學會呢何談風格。

但如果一個學過攝影多年的“老司機”

還熱衷於跟人拍的都一樣,那就沒出息了。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看,我說的“老司機”就是這種)

有些景色的可複製性很強。

比如你今天拍了元陽梯田,

明天我就可以在你所在的機位

用相同的視角拍一張一模一樣的,

其他人也可以。

那到底要拍些什麼?


3

決定性瞬間

又是老生常談的決定性瞬間,

可能你已經聽煩了,看見這幾個字就想吐,

可是,你做到了嗎?

1952年,亨利·卡蒂埃-佈列鬆出版了一本攝影集,

書名為《偷拍的照片》

(Images à la Sauvette)(見下圖)。

此書在美國出版時,

編輯覺得法文原版的書名沒有特點,

就援引了17世紀法國大主教雷茲(Retz)

的名言“在這個世界上一切都有一個決定性的瞬間”,

將書名改為《決定性瞬間》(The Decisive Moment)。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卡蒂埃-佈列鬆《偷拍的照片》法文原版封面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1932年,卡蒂埃-佈列鬆

在馬賽買到了他的第一部徠卡相機,

後來他就與這種小型相機形影不離。

卡蒂埃-佈列鬆關於“決定性瞬間”最早的闡述:

在所有表現形式中,

攝影是唯一可以凝固特定瞬間的。

我們所把握的是正在消失的東西,

一旦它們逝去將無法重現。

為了主題內容和形式的統一,

必須嚴格制定與其相關的形式,

攝影必須在運動中捕捉平衡的表現。

攝影對我來說是在現實中認識線條、

形狀和明暗變化的規律。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說句矯情的話:

有些風景錯過了就是錯過了,

可能一輩子都遇不見了。

2

有溫度的照片


一直以來,攝影的客觀都被理解成為

冷漠和不動聲色的,

實際上,角度的選擇、語言的表達、

瞬間的選取甚至取景器的剪裁,

從來都是“有溫度”的。一張好照片,

應該讓人有生理反應,可以讓人不寒而慄,

也可以讓人暖流湧現。

“有溫度”不僅僅是視覺語言上的追求,

也是情感上的天然渴望。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長能豐一

攝影的意義,它並非全是高大上的宏偉題材,

而是在於立足我們身邊的人、事、物,

是為了讓生活變得更加豐富精彩。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David Neff

“有溫度”究竟是怎麼回事?

首先,照片唯一發生作用的方式在於被觀看

所以這個“溫度”一定是在觀看過程中產生的;

  • 其次,觀看照片的主體是讀者,
  • 所以感受“溫度”的主體也只能是讀者;
  • 再次,觀看作品是一種精神屬性的活動,
  • 所以作品的“溫度”只能一種心理上的體驗,
  • 鑑於“溫度”這個詞的字面意思,
  • 我們可以認為其是一種心理上“感受到溫暖”的體驗。

由以上可知,一件攝影作品的“有溫度”,

就是“讓讀者觀看後感覺到溫暖的心理體驗”。

說得再清楚一點,所謂“有溫度”的作品,

就是“讓讀者感動的作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Wayne Jones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Victoria Vaisvilaite Skirutiene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3

最關鍵的是想法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這張《勝利之吻》想必很多人都有印象,

但少人知道它是一張徹頭徹尾的擺拍作品。

這張照片拍攝於德國投降那一天,

是攝影師花錢僱傭小夥子親吻護士拍的。

為什麼沒人深究這張照片中的人物呢?

因為這樣的照片會鼓舞人心,

對安撫民心有很大的作用。

這告訴我們什麼?

拍什麼不重要,

拍成什麼才重要。

我們再來看另一組超現實作品。

很受爭議,也很受歡迎。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

想拍出好照片?

這絕對不簡單。

人人攝影師時代,

我們有太多照片,

幾乎一文不值。

好照片的標準是...

靠技法?

其實攝影手法基本通用。

靠運氣?

不是所有等待都能換來最佳時機。

大家都拍一樣的照片

我還能不能再拍?


有些東西剛開始看還是很美的,

比如日落,但是每個人都拍了,

每個人都在發,每個發的景色都一樣,

就不免有些審美疲勞了。

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或者是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又或者是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當初后羿射完了日之後,

就剩下了一個無差別的太陽,

你們總重複別人拍過的太陽有什麼意思?

OK,就算你拍得很漂亮,

說下大天來不還是個太陽嗎?

啊?你的意思是拍落日太常見所以太普通?

行,我給你拍個普通人不常見的珠峰看看,

這個夠高大上了吧?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要不我拿長焦給你拍個月亮?夠牛逼了吧?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我承認這些都是高大上,

但我想說的是,100年之後,換一個人,

照樣能拍出一樣的珠峰來和月亮來,

除非這100年內珠峰被地震震塌了,

月亮被高射炮打下來了。

在我眼裡,珠峰啦,月亮啦,

其照片的價值,還不如一張街頭攝影。

為什麼?理由很簡單:即便你拍得再好,

珠峰和月亮,照片都太容易複製啦!

100年之後還這樣,

而街頭照片說不定明天就變樣了。

大千世界之所以讓人感覺到美,

就是因為形形色色,如果彼此都一樣,

那就不美了。如果你是個初學者,

拍一樣的東西當然在所難免,

你曝光的基本功還沒有學會呢何談風格。

但如果一個學過攝影多年的“老司機”

還熱衷於跟人拍的都一樣,那就沒出息了。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看,我說的“老司機”就是這種)

有些景色的可複製性很強。

比如你今天拍了元陽梯田,

明天我就可以在你所在的機位

用相同的視角拍一張一模一樣的,

其他人也可以。

那到底要拍些什麼?


3

決定性瞬間

又是老生常談的決定性瞬間,

可能你已經聽煩了,看見這幾個字就想吐,

可是,你做到了嗎?

1952年,亨利·卡蒂埃-佈列鬆出版了一本攝影集,

書名為《偷拍的照片》

(Images à la Sauvette)(見下圖)。

此書在美國出版時,

編輯覺得法文原版的書名沒有特點,

就援引了17世紀法國大主教雷茲(Retz)

的名言“在這個世界上一切都有一個決定性的瞬間”,

將書名改為《決定性瞬間》(The Decisive Moment)。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卡蒂埃-佈列鬆《偷拍的照片》法文原版封面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1932年,卡蒂埃-佈列鬆

在馬賽買到了他的第一部徠卡相機,

後來他就與這種小型相機形影不離。

卡蒂埃-佈列鬆關於“決定性瞬間”最早的闡述:

在所有表現形式中,

攝影是唯一可以凝固特定瞬間的。

我們所把握的是正在消失的東西,

一旦它們逝去將無法重現。

為了主題內容和形式的統一,

必須嚴格制定與其相關的形式,

攝影必須在運動中捕捉平衡的表現。

攝影對我來說是在現實中認識線條、

形狀和明暗變化的規律。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說句矯情的話:

有些風景錯過了就是錯過了,

可能一輩子都遇不見了。

2

有溫度的照片


一直以來,攝影的客觀都被理解成為

冷漠和不動聲色的,

實際上,角度的選擇、語言的表達、

瞬間的選取甚至取景器的剪裁,

從來都是“有溫度”的。一張好照片,

應該讓人有生理反應,可以讓人不寒而慄,

也可以讓人暖流湧現。

“有溫度”不僅僅是視覺語言上的追求,

也是情感上的天然渴望。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長能豐一

攝影的意義,它並非全是高大上的宏偉題材,

而是在於立足我們身邊的人、事、物,

是為了讓生活變得更加豐富精彩。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David Neff

“有溫度”究竟是怎麼回事?

首先,照片唯一發生作用的方式在於被觀看

所以這個“溫度”一定是在觀看過程中產生的;

  • 其次,觀看照片的主體是讀者,
  • 所以感受“溫度”的主體也只能是讀者;
  • 再次,觀看作品是一種精神屬性的活動,
  • 所以作品的“溫度”只能一種心理上的體驗,
  • 鑑於“溫度”這個詞的字面意思,
  • 我們可以認為其是一種心理上“感受到溫暖”的體驗。

由以上可知,一件攝影作品的“有溫度”,

就是“讓讀者觀看後感覺到溫暖的心理體驗”。

說得再清楚一點,所謂“有溫度”的作品,

就是“讓讀者感動的作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Wayne Jones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Victoria Vaisvilaite Skirutiene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3

最關鍵的是想法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這張《勝利之吻》想必很多人都有印象,

但少人知道它是一張徹頭徹尾的擺拍作品。

這張照片拍攝於德國投降那一天,

是攝影師花錢僱傭小夥子親吻護士拍的。

為什麼沒人深究這張照片中的人物呢?

因為這樣的照片會鼓舞人心,

對安撫民心有很大的作用。

這告訴我們什麼?

拍什麼不重要,

拍成什麼才重要。

我們再來看另一組超現實作品。

很受爭議,也很受歡迎。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這組作品是Robert Jahns拍的。

也許你看完會說:

“照片很酷,P的吧”?確實P了。

但所有的後期都是在iphone上完成。

這些幾乎都可以收去當壁紙的圖片,

每一張都要花費幾個小時到幾天不等,

然而所獲得的成功是巨大的:

平均每一張照片會獲得:37000個zan,800條評論。

這說明了什麼?

工具人人都可以使用,

關鍵在於想像力。

分享完了國外攝影師的作品,

再來看看國內的一組作品,

就舉例申遺成功的中國24節氣。

"

想拍出好照片?

這絕對不簡單。

人人攝影師時代,

我們有太多照片,

幾乎一文不值。

好照片的標準是...

靠技法?

其實攝影手法基本通用。

靠運氣?

不是所有等待都能換來最佳時機。

大家都拍一樣的照片

我還能不能再拍?


有些東西剛開始看還是很美的,

比如日落,但是每個人都拍了,

每個人都在發,每個發的景色都一樣,

就不免有些審美疲勞了。

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或者是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又或者是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當初后羿射完了日之後,

就剩下了一個無差別的太陽,

你們總重複別人拍過的太陽有什麼意思?

OK,就算你拍得很漂亮,

說下大天來不還是個太陽嗎?

啊?你的意思是拍落日太常見所以太普通?

行,我給你拍個普通人不常見的珠峰看看,

這個夠高大上了吧?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要不我拿長焦給你拍個月亮?夠牛逼了吧?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我承認這些都是高大上,

但我想說的是,100年之後,換一個人,

照樣能拍出一樣的珠峰來和月亮來,

除非這100年內珠峰被地震震塌了,

月亮被高射炮打下來了。

在我眼裡,珠峰啦,月亮啦,

其照片的價值,還不如一張街頭攝影。

為什麼?理由很簡單:即便你拍得再好,

珠峰和月亮,照片都太容易複製啦!

100年之後還這樣,

而街頭照片說不定明天就變樣了。

大千世界之所以讓人感覺到美,

就是因為形形色色,如果彼此都一樣,

那就不美了。如果你是個初學者,

拍一樣的東西當然在所難免,

你曝光的基本功還沒有學會呢何談風格。

但如果一個學過攝影多年的“老司機”

還熱衷於跟人拍的都一樣,那就沒出息了。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看,我說的“老司機”就是這種)

有些景色的可複製性很強。

比如你今天拍了元陽梯田,

明天我就可以在你所在的機位

用相同的視角拍一張一模一樣的,

其他人也可以。

那到底要拍些什麼?


3

決定性瞬間

又是老生常談的決定性瞬間,

可能你已經聽煩了,看見這幾個字就想吐,

可是,你做到了嗎?

1952年,亨利·卡蒂埃-佈列鬆出版了一本攝影集,

書名為《偷拍的照片》

(Images à la Sauvette)(見下圖)。

此書在美國出版時,

編輯覺得法文原版的書名沒有特點,

就援引了17世紀法國大主教雷茲(Retz)

的名言“在這個世界上一切都有一個決定性的瞬間”,

將書名改為《決定性瞬間》(The Decisive Moment)。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卡蒂埃-佈列鬆《偷拍的照片》法文原版封面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1932年,卡蒂埃-佈列鬆

在馬賽買到了他的第一部徠卡相機,

後來他就與這種小型相機形影不離。

卡蒂埃-佈列鬆關於“決定性瞬間”最早的闡述:

在所有表現形式中,

攝影是唯一可以凝固特定瞬間的。

我們所把握的是正在消失的東西,

一旦它們逝去將無法重現。

為了主題內容和形式的統一,

必須嚴格制定與其相關的形式,

攝影必須在運動中捕捉平衡的表現。

攝影對我來說是在現實中認識線條、

形狀和明暗變化的規律。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說句矯情的話:

有些風景錯過了就是錯過了,

可能一輩子都遇不見了。

2

有溫度的照片


一直以來,攝影的客觀都被理解成為

冷漠和不動聲色的,

實際上,角度的選擇、語言的表達、

瞬間的選取甚至取景器的剪裁,

從來都是“有溫度”的。一張好照片,

應該讓人有生理反應,可以讓人不寒而慄,

也可以讓人暖流湧現。

“有溫度”不僅僅是視覺語言上的追求,

也是情感上的天然渴望。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長能豐一

攝影的意義,它並非全是高大上的宏偉題材,

而是在於立足我們身邊的人、事、物,

是為了讓生活變得更加豐富精彩。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David Neff

“有溫度”究竟是怎麼回事?

首先,照片唯一發生作用的方式在於被觀看

所以這個“溫度”一定是在觀看過程中產生的;

  • 其次,觀看照片的主體是讀者,
  • 所以感受“溫度”的主體也只能是讀者;
  • 再次,觀看作品是一種精神屬性的活動,
  • 所以作品的“溫度”只能一種心理上的體驗,
  • 鑑於“溫度”這個詞的字面意思,
  • 我們可以認為其是一種心理上“感受到溫暖”的體驗。

由以上可知,一件攝影作品的“有溫度”,

就是“讓讀者觀看後感覺到溫暖的心理體驗”。

說得再清楚一點,所謂“有溫度”的作品,

就是“讓讀者感動的作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Wayne Jones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Victoria Vaisvilaite Skirutiene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3

最關鍵的是想法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這張《勝利之吻》想必很多人都有印象,

但少人知道它是一張徹頭徹尾的擺拍作品。

這張照片拍攝於德國投降那一天,

是攝影師花錢僱傭小夥子親吻護士拍的。

為什麼沒人深究這張照片中的人物呢?

因為這樣的照片會鼓舞人心,

對安撫民心有很大的作用。

這告訴我們什麼?

拍什麼不重要,

拍成什麼才重要。

我們再來看另一組超現實作品。

很受爭議,也很受歡迎。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這組作品是Robert Jahns拍的。

也許你看完會說:

“照片很酷,P的吧”?確實P了。

但所有的後期都是在iphone上完成。

這些幾乎都可以收去當壁紙的圖片,

每一張都要花費幾個小時到幾天不等,

然而所獲得的成功是巨大的:

平均每一張照片會獲得:37000個zan,800條評論。

這說明了什麼?

工具人人都可以使用,

關鍵在於想像力。

分享完了國外攝影師的作品,

再來看看國內的一組作品,

就舉例申遺成功的中國24節氣。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

想拍出好照片?

這絕對不簡單。

人人攝影師時代,

我們有太多照片,

幾乎一文不值。

好照片的標準是...

靠技法?

其實攝影手法基本通用。

靠運氣?

不是所有等待都能換來最佳時機。

大家都拍一樣的照片

我還能不能再拍?


有些東西剛開始看還是很美的,

比如日落,但是每個人都拍了,

每個人都在發,每個發的景色都一樣,

就不免有些審美疲勞了。

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或者是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又或者是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當初后羿射完了日之後,

就剩下了一個無差別的太陽,

你們總重複別人拍過的太陽有什麼意思?

OK,就算你拍得很漂亮,

說下大天來不還是個太陽嗎?

啊?你的意思是拍落日太常見所以太普通?

行,我給你拍個普通人不常見的珠峰看看,

這個夠高大上了吧?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要不我拿長焦給你拍個月亮?夠牛逼了吧?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我承認這些都是高大上,

但我想說的是,100年之後,換一個人,

照樣能拍出一樣的珠峰來和月亮來,

除非這100年內珠峰被地震震塌了,

月亮被高射炮打下來了。

在我眼裡,珠峰啦,月亮啦,

其照片的價值,還不如一張街頭攝影。

為什麼?理由很簡單:即便你拍得再好,

珠峰和月亮,照片都太容易複製啦!

100年之後還這樣,

而街頭照片說不定明天就變樣了。

大千世界之所以讓人感覺到美,

就是因為形形色色,如果彼此都一樣,

那就不美了。如果你是個初學者,

拍一樣的東西當然在所難免,

你曝光的基本功還沒有學會呢何談風格。

但如果一個學過攝影多年的“老司機”

還熱衷於跟人拍的都一樣,那就沒出息了。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看,我說的“老司機”就是這種)

有些景色的可複製性很強。

比如你今天拍了元陽梯田,

明天我就可以在你所在的機位

用相同的視角拍一張一模一樣的,

其他人也可以。

那到底要拍些什麼?


3

決定性瞬間

又是老生常談的決定性瞬間,

可能你已經聽煩了,看見這幾個字就想吐,

可是,你做到了嗎?

1952年,亨利·卡蒂埃-佈列鬆出版了一本攝影集,

書名為《偷拍的照片》

(Images à la Sauvette)(見下圖)。

此書在美國出版時,

編輯覺得法文原版的書名沒有特點,

就援引了17世紀法國大主教雷茲(Retz)

的名言“在這個世界上一切都有一個決定性的瞬間”,

將書名改為《決定性瞬間》(The Decisive Moment)。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卡蒂埃-佈列鬆《偷拍的照片》法文原版封面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1932年,卡蒂埃-佈列鬆

在馬賽買到了他的第一部徠卡相機,

後來他就與這種小型相機形影不離。

卡蒂埃-佈列鬆關於“決定性瞬間”最早的闡述:

在所有表現形式中,

攝影是唯一可以凝固特定瞬間的。

我們所把握的是正在消失的東西,

一旦它們逝去將無法重現。

為了主題內容和形式的統一,

必須嚴格制定與其相關的形式,

攝影必須在運動中捕捉平衡的表現。

攝影對我來說是在現實中認識線條、

形狀和明暗變化的規律。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說句矯情的話:

有些風景錯過了就是錯過了,

可能一輩子都遇不見了。

2

有溫度的照片


一直以來,攝影的客觀都被理解成為

冷漠和不動聲色的,

實際上,角度的選擇、語言的表達、

瞬間的選取甚至取景器的剪裁,

從來都是“有溫度”的。一張好照片,

應該讓人有生理反應,可以讓人不寒而慄,

也可以讓人暖流湧現。

“有溫度”不僅僅是視覺語言上的追求,

也是情感上的天然渴望。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長能豐一

攝影的意義,它並非全是高大上的宏偉題材,

而是在於立足我們身邊的人、事、物,

是為了讓生活變得更加豐富精彩。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David Neff

“有溫度”究竟是怎麼回事?

首先,照片唯一發生作用的方式在於被觀看

所以這個“溫度”一定是在觀看過程中產生的;

  • 其次,觀看照片的主體是讀者,
  • 所以感受“溫度”的主體也只能是讀者;
  • 再次,觀看作品是一種精神屬性的活動,
  • 所以作品的“溫度”只能一種心理上的體驗,
  • 鑑於“溫度”這個詞的字面意思,
  • 我們可以認為其是一種心理上“感受到溫暖”的體驗。

由以上可知,一件攝影作品的“有溫度”,

就是“讓讀者觀看後感覺到溫暖的心理體驗”。

說得再清楚一點,所謂“有溫度”的作品,

就是“讓讀者感動的作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Wayne Jones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Victoria Vaisvilaite Skirutiene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3

最關鍵的是想法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這張《勝利之吻》想必很多人都有印象,

但少人知道它是一張徹頭徹尾的擺拍作品。

這張照片拍攝於德國投降那一天,

是攝影師花錢僱傭小夥子親吻護士拍的。

為什麼沒人深究這張照片中的人物呢?

因為這樣的照片會鼓舞人心,

對安撫民心有很大的作用。

這告訴我們什麼?

拍什麼不重要,

拍成什麼才重要。

我們再來看另一組超現實作品。

很受爭議,也很受歡迎。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這組作品是Robert Jahns拍的。

也許你看完會說:

“照片很酷,P的吧”?確實P了。

但所有的後期都是在iphone上完成。

這些幾乎都可以收去當壁紙的圖片,

每一張都要花費幾個小時到幾天不等,

然而所獲得的成功是巨大的:

平均每一張照片會獲得:37000個zan,800條評論。

這說明了什麼?

工具人人都可以使用,

關鍵在於想像力。

分享完了國外攝影師的作品,

再來看看國內的一組作品,

就舉例申遺成功的中國24節氣。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

想拍出好照片?

這絕對不簡單。

人人攝影師時代,

我們有太多照片,

幾乎一文不值。

好照片的標準是...

靠技法?

其實攝影手法基本通用。

靠運氣?

不是所有等待都能換來最佳時機。

大家都拍一樣的照片

我還能不能再拍?


有些東西剛開始看還是很美的,

比如日落,但是每個人都拍了,

每個人都在發,每個發的景色都一樣,

就不免有些審美疲勞了。

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或者是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又或者是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當初后羿射完了日之後,

就剩下了一個無差別的太陽,

你們總重複別人拍過的太陽有什麼意思?

OK,就算你拍得很漂亮,

說下大天來不還是個太陽嗎?

啊?你的意思是拍落日太常見所以太普通?

行,我給你拍個普通人不常見的珠峰看看,

這個夠高大上了吧?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要不我拿長焦給你拍個月亮?夠牛逼了吧?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我承認這些都是高大上,

但我想說的是,100年之後,換一個人,

照樣能拍出一樣的珠峰來和月亮來,

除非這100年內珠峰被地震震塌了,

月亮被高射炮打下來了。

在我眼裡,珠峰啦,月亮啦,

其照片的價值,還不如一張街頭攝影。

為什麼?理由很簡單:即便你拍得再好,

珠峰和月亮,照片都太容易複製啦!

100年之後還這樣,

而街頭照片說不定明天就變樣了。

大千世界之所以讓人感覺到美,

就是因為形形色色,如果彼此都一樣,

那就不美了。如果你是個初學者,

拍一樣的東西當然在所難免,

你曝光的基本功還沒有學會呢何談風格。

但如果一個學過攝影多年的“老司機”

還熱衷於跟人拍的都一樣,那就沒出息了。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看,我說的“老司機”就是這種)

有些景色的可複製性很強。

比如你今天拍了元陽梯田,

明天我就可以在你所在的機位

用相同的視角拍一張一模一樣的,

其他人也可以。

那到底要拍些什麼?


3

決定性瞬間

又是老生常談的決定性瞬間,

可能你已經聽煩了,看見這幾個字就想吐,

可是,你做到了嗎?

1952年,亨利·卡蒂埃-佈列鬆出版了一本攝影集,

書名為《偷拍的照片》

(Images à la Sauvette)(見下圖)。

此書在美國出版時,

編輯覺得法文原版的書名沒有特點,

就援引了17世紀法國大主教雷茲(Retz)

的名言“在這個世界上一切都有一個決定性的瞬間”,

將書名改為《決定性瞬間》(The Decisive Moment)。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卡蒂埃-佈列鬆《偷拍的照片》法文原版封面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1932年,卡蒂埃-佈列鬆

在馬賽買到了他的第一部徠卡相機,

後來他就與這種小型相機形影不離。

卡蒂埃-佈列鬆關於“決定性瞬間”最早的闡述:

在所有表現形式中,

攝影是唯一可以凝固特定瞬間的。

我們所把握的是正在消失的東西,

一旦它們逝去將無法重現。

為了主題內容和形式的統一,

必須嚴格制定與其相關的形式,

攝影必須在運動中捕捉平衡的表現。

攝影對我來說是在現實中認識線條、

形狀和明暗變化的規律。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說句矯情的話:

有些風景錯過了就是錯過了,

可能一輩子都遇不見了。

2

有溫度的照片


一直以來,攝影的客觀都被理解成為

冷漠和不動聲色的,

實際上,角度的選擇、語言的表達、

瞬間的選取甚至取景器的剪裁,

從來都是“有溫度”的。一張好照片,

應該讓人有生理反應,可以讓人不寒而慄,

也可以讓人暖流湧現。

“有溫度”不僅僅是視覺語言上的追求,

也是情感上的天然渴望。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長能豐一

攝影的意義,它並非全是高大上的宏偉題材,

而是在於立足我們身邊的人、事、物,

是為了讓生活變得更加豐富精彩。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David Neff

“有溫度”究竟是怎麼回事?

首先,照片唯一發生作用的方式在於被觀看

所以這個“溫度”一定是在觀看過程中產生的;

  • 其次,觀看照片的主體是讀者,
  • 所以感受“溫度”的主體也只能是讀者;
  • 再次,觀看作品是一種精神屬性的活動,
  • 所以作品的“溫度”只能一種心理上的體驗,
  • 鑑於“溫度”這個詞的字面意思,
  • 我們可以認為其是一種心理上“感受到溫暖”的體驗。

由以上可知,一件攝影作品的“有溫度”,

就是“讓讀者觀看後感覺到溫暖的心理體驗”。

說得再清楚一點,所謂“有溫度”的作品,

就是“讓讀者感動的作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Wayne Jones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Victoria Vaisvilaite Skirutiene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3

最關鍵的是想法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這張《勝利之吻》想必很多人都有印象,

但少人知道它是一張徹頭徹尾的擺拍作品。

這張照片拍攝於德國投降那一天,

是攝影師花錢僱傭小夥子親吻護士拍的。

為什麼沒人深究這張照片中的人物呢?

因為這樣的照片會鼓舞人心,

對安撫民心有很大的作用。

這告訴我們什麼?

拍什麼不重要,

拍成什麼才重要。

我們再來看另一組超現實作品。

很受爭議,也很受歡迎。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這組作品是Robert Jahns拍的。

也許你看完會說:

“照片很酷,P的吧”?確實P了。

但所有的後期都是在iphone上完成。

這些幾乎都可以收去當壁紙的圖片,

每一張都要花費幾個小時到幾天不等,

然而所獲得的成功是巨大的:

平均每一張照片會獲得:37000個zan,800條評論。

這說明了什麼?

工具人人都可以使用,

關鍵在於想像力。

分享完了國外攝影師的作品,

再來看看國內的一組作品,

就舉例申遺成功的中國24節氣。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

想拍出好照片?

這絕對不簡單。

人人攝影師時代,

我們有太多照片,

幾乎一文不值。

好照片的標準是...

靠技法?

其實攝影手法基本通用。

靠運氣?

不是所有等待都能換來最佳時機。

大家都拍一樣的照片

我還能不能再拍?


有些東西剛開始看還是很美的,

比如日落,但是每個人都拍了,

每個人都在發,每個發的景色都一樣,

就不免有些審美疲勞了。

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或者是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又或者是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當初后羿射完了日之後,

就剩下了一個無差別的太陽,

你們總重複別人拍過的太陽有什麼意思?

OK,就算你拍得很漂亮,

說下大天來不還是個太陽嗎?

啊?你的意思是拍落日太常見所以太普通?

行,我給你拍個普通人不常見的珠峰看看,

這個夠高大上了吧?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要不我拿長焦給你拍個月亮?夠牛逼了吧?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我承認這些都是高大上,

但我想說的是,100年之後,換一個人,

照樣能拍出一樣的珠峰來和月亮來,

除非這100年內珠峰被地震震塌了,

月亮被高射炮打下來了。

在我眼裡,珠峰啦,月亮啦,

其照片的價值,還不如一張街頭攝影。

為什麼?理由很簡單:即便你拍得再好,

珠峰和月亮,照片都太容易複製啦!

100年之後還這樣,

而街頭照片說不定明天就變樣了。

大千世界之所以讓人感覺到美,

就是因為形形色色,如果彼此都一樣,

那就不美了。如果你是個初學者,

拍一樣的東西當然在所難免,

你曝光的基本功還沒有學會呢何談風格。

但如果一個學過攝影多年的“老司機”

還熱衷於跟人拍的都一樣,那就沒出息了。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看,我說的“老司機”就是這種)

有些景色的可複製性很強。

比如你今天拍了元陽梯田,

明天我就可以在你所在的機位

用相同的視角拍一張一模一樣的,

其他人也可以。

那到底要拍些什麼?


3

決定性瞬間

又是老生常談的決定性瞬間,

可能你已經聽煩了,看見這幾個字就想吐,

可是,你做到了嗎?

1952年,亨利·卡蒂埃-佈列鬆出版了一本攝影集,

書名為《偷拍的照片》

(Images à la Sauvette)(見下圖)。

此書在美國出版時,

編輯覺得法文原版的書名沒有特點,

就援引了17世紀法國大主教雷茲(Retz)

的名言“在這個世界上一切都有一個決定性的瞬間”,

將書名改為《決定性瞬間》(The Decisive Moment)。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卡蒂埃-佈列鬆《偷拍的照片》法文原版封面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1932年,卡蒂埃-佈列鬆

在馬賽買到了他的第一部徠卡相機,

後來他就與這種小型相機形影不離。

卡蒂埃-佈列鬆關於“決定性瞬間”最早的闡述:

在所有表現形式中,

攝影是唯一可以凝固特定瞬間的。

我們所把握的是正在消失的東西,

一旦它們逝去將無法重現。

為了主題內容和形式的統一,

必須嚴格制定與其相關的形式,

攝影必須在運動中捕捉平衡的表現。

攝影對我來說是在現實中認識線條、

形狀和明暗變化的規律。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說句矯情的話:

有些風景錯過了就是錯過了,

可能一輩子都遇不見了。

2

有溫度的照片


一直以來,攝影的客觀都被理解成為

冷漠和不動聲色的,

實際上,角度的選擇、語言的表達、

瞬間的選取甚至取景器的剪裁,

從來都是“有溫度”的。一張好照片,

應該讓人有生理反應,可以讓人不寒而慄,

也可以讓人暖流湧現。

“有溫度”不僅僅是視覺語言上的追求,

也是情感上的天然渴望。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長能豐一

攝影的意義,它並非全是高大上的宏偉題材,

而是在於立足我們身邊的人、事、物,

是為了讓生活變得更加豐富精彩。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David Neff

“有溫度”究竟是怎麼回事?

首先,照片唯一發生作用的方式在於被觀看

所以這個“溫度”一定是在觀看過程中產生的;

  • 其次,觀看照片的主體是讀者,
  • 所以感受“溫度”的主體也只能是讀者;
  • 再次,觀看作品是一種精神屬性的活動,
  • 所以作品的“溫度”只能一種心理上的體驗,
  • 鑑於“溫度”這個詞的字面意思,
  • 我們可以認為其是一種心理上“感受到溫暖”的體驗。

由以上可知,一件攝影作品的“有溫度”,

就是“讓讀者觀看後感覺到溫暖的心理體驗”。

說得再清楚一點,所謂“有溫度”的作品,

就是“讓讀者感動的作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Wayne Jones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Victoria Vaisvilaite Skirutiene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3

最關鍵的是想法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這張《勝利之吻》想必很多人都有印象,

但少人知道它是一張徹頭徹尾的擺拍作品。

這張照片拍攝於德國投降那一天,

是攝影師花錢僱傭小夥子親吻護士拍的。

為什麼沒人深究這張照片中的人物呢?

因為這樣的照片會鼓舞人心,

對安撫民心有很大的作用。

這告訴我們什麼?

拍什麼不重要,

拍成什麼才重要。

我們再來看另一組超現實作品。

很受爭議,也很受歡迎。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這組作品是Robert Jahns拍的。

也許你看完會說:

“照片很酷,P的吧”?確實P了。

但所有的後期都是在iphone上完成。

這些幾乎都可以收去當壁紙的圖片,

每一張都要花費幾個小時到幾天不等,

然而所獲得的成功是巨大的:

平均每一張照片會獲得:37000個zan,800條評論。

這說明了什麼?

工具人人都可以使用,

關鍵在於想像力。

分享完了國外攝影師的作品,

再來看看國內的一組作品,

就舉例申遺成功的中國24節氣。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

想拍出好照片?

這絕對不簡單。

人人攝影師時代,

我們有太多照片,

幾乎一文不值。

好照片的標準是...

靠技法?

其實攝影手法基本通用。

靠運氣?

不是所有等待都能換來最佳時機。

大家都拍一樣的照片

我還能不能再拍?


有些東西剛開始看還是很美的,

比如日落,但是每個人都拍了,

每個人都在發,每個發的景色都一樣,

就不免有些審美疲勞了。

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或者是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又或者是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當初后羿射完了日之後,

就剩下了一個無差別的太陽,

你們總重複別人拍過的太陽有什麼意思?

OK,就算你拍得很漂亮,

說下大天來不還是個太陽嗎?

啊?你的意思是拍落日太常見所以太普通?

行,我給你拍個普通人不常見的珠峰看看,

這個夠高大上了吧?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要不我拿長焦給你拍個月亮?夠牛逼了吧?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我承認這些都是高大上,

但我想說的是,100年之後,換一個人,

照樣能拍出一樣的珠峰來和月亮來,

除非這100年內珠峰被地震震塌了,

月亮被高射炮打下來了。

在我眼裡,珠峰啦,月亮啦,

其照片的價值,還不如一張街頭攝影。

為什麼?理由很簡單:即便你拍得再好,

珠峰和月亮,照片都太容易複製啦!

100年之後還這樣,

而街頭照片說不定明天就變樣了。

大千世界之所以讓人感覺到美,

就是因為形形色色,如果彼此都一樣,

那就不美了。如果你是個初學者,

拍一樣的東西當然在所難免,

你曝光的基本功還沒有學會呢何談風格。

但如果一個學過攝影多年的“老司機”

還熱衷於跟人拍的都一樣,那就沒出息了。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看,我說的“老司機”就是這種)

有些景色的可複製性很強。

比如你今天拍了元陽梯田,

明天我就可以在你所在的機位

用相同的視角拍一張一模一樣的,

其他人也可以。

那到底要拍些什麼?


3

決定性瞬間

又是老生常談的決定性瞬間,

可能你已經聽煩了,看見這幾個字就想吐,

可是,你做到了嗎?

1952年,亨利·卡蒂埃-佈列鬆出版了一本攝影集,

書名為《偷拍的照片》

(Images à la Sauvette)(見下圖)。

此書在美國出版時,

編輯覺得法文原版的書名沒有特點,

就援引了17世紀法國大主教雷茲(Retz)

的名言“在這個世界上一切都有一個決定性的瞬間”,

將書名改為《決定性瞬間》(The Decisive Moment)。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卡蒂埃-佈列鬆《偷拍的照片》法文原版封面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1932年,卡蒂埃-佈列鬆

在馬賽買到了他的第一部徠卡相機,

後來他就與這種小型相機形影不離。

卡蒂埃-佈列鬆關於“決定性瞬間”最早的闡述:

在所有表現形式中,

攝影是唯一可以凝固特定瞬間的。

我們所把握的是正在消失的東西,

一旦它們逝去將無法重現。

為了主題內容和形式的統一,

必須嚴格制定與其相關的形式,

攝影必須在運動中捕捉平衡的表現。

攝影對我來說是在現實中認識線條、

形狀和明暗變化的規律。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說句矯情的話:

有些風景錯過了就是錯過了,

可能一輩子都遇不見了。

2

有溫度的照片


一直以來,攝影的客觀都被理解成為

冷漠和不動聲色的,

實際上,角度的選擇、語言的表達、

瞬間的選取甚至取景器的剪裁,

從來都是“有溫度”的。一張好照片,

應該讓人有生理反應,可以讓人不寒而慄,

也可以讓人暖流湧現。

“有溫度”不僅僅是視覺語言上的追求,

也是情感上的天然渴望。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長能豐一

攝影的意義,它並非全是高大上的宏偉題材,

而是在於立足我們身邊的人、事、物,

是為了讓生活變得更加豐富精彩。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David Neff

“有溫度”究竟是怎麼回事?

首先,照片唯一發生作用的方式在於被觀看

所以這個“溫度”一定是在觀看過程中產生的;

  • 其次,觀看照片的主體是讀者,
  • 所以感受“溫度”的主體也只能是讀者;
  • 再次,觀看作品是一種精神屬性的活動,
  • 所以作品的“溫度”只能一種心理上的體驗,
  • 鑑於“溫度”這個詞的字面意思,
  • 我們可以認為其是一種心理上“感受到溫暖”的體驗。

由以上可知,一件攝影作品的“有溫度”,

就是“讓讀者觀看後感覺到溫暖的心理體驗”。

說得再清楚一點,所謂“有溫度”的作品,

就是“讓讀者感動的作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Wayne Jones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Victoria Vaisvilaite Skirutiene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3

最關鍵的是想法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這張《勝利之吻》想必很多人都有印象,

但少人知道它是一張徹頭徹尾的擺拍作品。

這張照片拍攝於德國投降那一天,

是攝影師花錢僱傭小夥子親吻護士拍的。

為什麼沒人深究這張照片中的人物呢?

因為這樣的照片會鼓舞人心,

對安撫民心有很大的作用。

這告訴我們什麼?

拍什麼不重要,

拍成什麼才重要。

我們再來看另一組超現實作品。

很受爭議,也很受歡迎。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這組作品是Robert Jahns拍的。

也許你看完會說:

“照片很酷,P的吧”?確實P了。

但所有的後期都是在iphone上完成。

這些幾乎都可以收去當壁紙的圖片,

每一張都要花費幾個小時到幾天不等,

然而所獲得的成功是巨大的:

平均每一張照片會獲得:37000個zan,800條評論。

這說明了什麼?

工具人人都可以使用,

關鍵在於想像力。

分享完了國外攝影師的作品,

再來看看國內的一組作品,

就舉例申遺成功的中國24節氣。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

想拍出好照片?

這絕對不簡單。

人人攝影師時代,

我們有太多照片,

幾乎一文不值。

好照片的標準是...

靠技法?

其實攝影手法基本通用。

靠運氣?

不是所有等待都能換來最佳時機。

大家都拍一樣的照片

我還能不能再拍?


有些東西剛開始看還是很美的,

比如日落,但是每個人都拍了,

每個人都在發,每個發的景色都一樣,

就不免有些審美疲勞了。

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或者是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又或者是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當初后羿射完了日之後,

就剩下了一個無差別的太陽,

你們總重複別人拍過的太陽有什麼意思?

OK,就算你拍得很漂亮,

說下大天來不還是個太陽嗎?

啊?你的意思是拍落日太常見所以太普通?

行,我給你拍個普通人不常見的珠峰看看,

這個夠高大上了吧?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要不我拿長焦給你拍個月亮?夠牛逼了吧?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我承認這些都是高大上,

但我想說的是,100年之後,換一個人,

照樣能拍出一樣的珠峰來和月亮來,

除非這100年內珠峰被地震震塌了,

月亮被高射炮打下來了。

在我眼裡,珠峰啦,月亮啦,

其照片的價值,還不如一張街頭攝影。

為什麼?理由很簡單:即便你拍得再好,

珠峰和月亮,照片都太容易複製啦!

100年之後還這樣,

而街頭照片說不定明天就變樣了。

大千世界之所以讓人感覺到美,

就是因為形形色色,如果彼此都一樣,

那就不美了。如果你是個初學者,

拍一樣的東西當然在所難免,

你曝光的基本功還沒有學會呢何談風格。

但如果一個學過攝影多年的“老司機”

還熱衷於跟人拍的都一樣,那就沒出息了。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看,我說的“老司機”就是這種)

有些景色的可複製性很強。

比如你今天拍了元陽梯田,

明天我就可以在你所在的機位

用相同的視角拍一張一模一樣的,

其他人也可以。

那到底要拍些什麼?


3

決定性瞬間

又是老生常談的決定性瞬間,

可能你已經聽煩了,看見這幾個字就想吐,

可是,你做到了嗎?

1952年,亨利·卡蒂埃-佈列鬆出版了一本攝影集,

書名為《偷拍的照片》

(Images à la Sauvette)(見下圖)。

此書在美國出版時,

編輯覺得法文原版的書名沒有特點,

就援引了17世紀法國大主教雷茲(Retz)

的名言“在這個世界上一切都有一個決定性的瞬間”,

將書名改為《決定性瞬間》(The Decisive Moment)。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卡蒂埃-佈列鬆《偷拍的照片》法文原版封面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1932年,卡蒂埃-佈列鬆

在馬賽買到了他的第一部徠卡相機,

後來他就與這種小型相機形影不離。

卡蒂埃-佈列鬆關於“決定性瞬間”最早的闡述:

在所有表現形式中,

攝影是唯一可以凝固特定瞬間的。

我們所把握的是正在消失的東西,

一旦它們逝去將無法重現。

為了主題內容和形式的統一,

必須嚴格制定與其相關的形式,

攝影必須在運動中捕捉平衡的表現。

攝影對我來說是在現實中認識線條、

形狀和明暗變化的規律。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說句矯情的話:

有些風景錯過了就是錯過了,

可能一輩子都遇不見了。

2

有溫度的照片


一直以來,攝影的客觀都被理解成為

冷漠和不動聲色的,

實際上,角度的選擇、語言的表達、

瞬間的選取甚至取景器的剪裁,

從來都是“有溫度”的。一張好照片,

應該讓人有生理反應,可以讓人不寒而慄,

也可以讓人暖流湧現。

“有溫度”不僅僅是視覺語言上的追求,

也是情感上的天然渴望。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長能豐一

攝影的意義,它並非全是高大上的宏偉題材,

而是在於立足我們身邊的人、事、物,

是為了讓生活變得更加豐富精彩。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David Neff

“有溫度”究竟是怎麼回事?

首先,照片唯一發生作用的方式在於被觀看

所以這個“溫度”一定是在觀看過程中產生的;

  • 其次,觀看照片的主體是讀者,
  • 所以感受“溫度”的主體也只能是讀者;
  • 再次,觀看作品是一種精神屬性的活動,
  • 所以作品的“溫度”只能一種心理上的體驗,
  • 鑑於“溫度”這個詞的字面意思,
  • 我們可以認為其是一種心理上“感受到溫暖”的體驗。

由以上可知,一件攝影作品的“有溫度”,

就是“讓讀者觀看後感覺到溫暖的心理體驗”。

說得再清楚一點,所謂“有溫度”的作品,

就是“讓讀者感動的作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Wayne Jones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Victoria Vaisvilaite Skirutiene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3

最關鍵的是想法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這張《勝利之吻》想必很多人都有印象,

但少人知道它是一張徹頭徹尾的擺拍作品。

這張照片拍攝於德國投降那一天,

是攝影師花錢僱傭小夥子親吻護士拍的。

為什麼沒人深究這張照片中的人物呢?

因為這樣的照片會鼓舞人心,

對安撫民心有很大的作用。

這告訴我們什麼?

拍什麼不重要,

拍成什麼才重要。

我們再來看另一組超現實作品。

很受爭議,也很受歡迎。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這組作品是Robert Jahns拍的。

也許你看完會說:

“照片很酷,P的吧”?確實P了。

但所有的後期都是在iphone上完成。

這些幾乎都可以收去當壁紙的圖片,

每一張都要花費幾個小時到幾天不等,

然而所獲得的成功是巨大的:

平均每一張照片會獲得:37000個zan,800條評論。

這說明了什麼?

工具人人都可以使用,

關鍵在於想像力。

分享完了國外攝影師的作品,

再來看看國內的一組作品,

就舉例申遺成功的中國24節氣。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

想拍出好照片?

這絕對不簡單。

人人攝影師時代,

我們有太多照片,

幾乎一文不值。

好照片的標準是...

靠技法?

其實攝影手法基本通用。

靠運氣?

不是所有等待都能換來最佳時機。

大家都拍一樣的照片

我還能不能再拍?


有些東西剛開始看還是很美的,

比如日落,但是每個人都拍了,

每個人都在發,每個發的景色都一樣,

就不免有些審美疲勞了。

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或者是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又或者是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當初后羿射完了日之後,

就剩下了一個無差別的太陽,

你們總重複別人拍過的太陽有什麼意思?

OK,就算你拍得很漂亮,

說下大天來不還是個太陽嗎?

啊?你的意思是拍落日太常見所以太普通?

行,我給你拍個普通人不常見的珠峰看看,

這個夠高大上了吧?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要不我拿長焦給你拍個月亮?夠牛逼了吧?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我承認這些都是高大上,

但我想說的是,100年之後,換一個人,

照樣能拍出一樣的珠峰來和月亮來,

除非這100年內珠峰被地震震塌了,

月亮被高射炮打下來了。

在我眼裡,珠峰啦,月亮啦,

其照片的價值,還不如一張街頭攝影。

為什麼?理由很簡單:即便你拍得再好,

珠峰和月亮,照片都太容易複製啦!

100年之後還這樣,

而街頭照片說不定明天就變樣了。

大千世界之所以讓人感覺到美,

就是因為形形色色,如果彼此都一樣,

那就不美了。如果你是個初學者,

拍一樣的東西當然在所難免,

你曝光的基本功還沒有學會呢何談風格。

但如果一個學過攝影多年的“老司機”

還熱衷於跟人拍的都一樣,那就沒出息了。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看,我說的“老司機”就是這種)

有些景色的可複製性很強。

比如你今天拍了元陽梯田,

明天我就可以在你所在的機位

用相同的視角拍一張一模一樣的,

其他人也可以。

那到底要拍些什麼?


3

決定性瞬間

又是老生常談的決定性瞬間,

可能你已經聽煩了,看見這幾個字就想吐,

可是,你做到了嗎?

1952年,亨利·卡蒂埃-佈列鬆出版了一本攝影集,

書名為《偷拍的照片》

(Images à la Sauvette)(見下圖)。

此書在美國出版時,

編輯覺得法文原版的書名沒有特點,

就援引了17世紀法國大主教雷茲(Retz)

的名言“在這個世界上一切都有一個決定性的瞬間”,

將書名改為《決定性瞬間》(The Decisive Moment)。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卡蒂埃-佈列鬆《偷拍的照片》法文原版封面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1932年,卡蒂埃-佈列鬆

在馬賽買到了他的第一部徠卡相機,

後來他就與這種小型相機形影不離。

卡蒂埃-佈列鬆關於“決定性瞬間”最早的闡述:

在所有表現形式中,

攝影是唯一可以凝固特定瞬間的。

我們所把握的是正在消失的東西,

一旦它們逝去將無法重現。

為了主題內容和形式的統一,

必須嚴格制定與其相關的形式,

攝影必須在運動中捕捉平衡的表現。

攝影對我來說是在現實中認識線條、

形狀和明暗變化的規律。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說句矯情的話:

有些風景錯過了就是錯過了,

可能一輩子都遇不見了。

2

有溫度的照片


一直以來,攝影的客觀都被理解成為

冷漠和不動聲色的,

實際上,角度的選擇、語言的表達、

瞬間的選取甚至取景器的剪裁,

從來都是“有溫度”的。一張好照片,

應該讓人有生理反應,可以讓人不寒而慄,

也可以讓人暖流湧現。

“有溫度”不僅僅是視覺語言上的追求,

也是情感上的天然渴望。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長能豐一

攝影的意義,它並非全是高大上的宏偉題材,

而是在於立足我們身邊的人、事、物,

是為了讓生活變得更加豐富精彩。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David Neff

“有溫度”究竟是怎麼回事?

首先,照片唯一發生作用的方式在於被觀看

所以這個“溫度”一定是在觀看過程中產生的;

  • 其次,觀看照片的主體是讀者,
  • 所以感受“溫度”的主體也只能是讀者;
  • 再次,觀看作品是一種精神屬性的活動,
  • 所以作品的“溫度”只能一種心理上的體驗,
  • 鑑於“溫度”這個詞的字面意思,
  • 我們可以認為其是一種心理上“感受到溫暖”的體驗。

由以上可知,一件攝影作品的“有溫度”,

就是“讓讀者觀看後感覺到溫暖的心理體驗”。

說得再清楚一點,所謂“有溫度”的作品,

就是“讓讀者感動的作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Wayne Jones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Victoria Vaisvilaite Skirutiene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3

最關鍵的是想法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這張《勝利之吻》想必很多人都有印象,

但少人知道它是一張徹頭徹尾的擺拍作品。

這張照片拍攝於德國投降那一天,

是攝影師花錢僱傭小夥子親吻護士拍的。

為什麼沒人深究這張照片中的人物呢?

因為這樣的照片會鼓舞人心,

對安撫民心有很大的作用。

這告訴我們什麼?

拍什麼不重要,

拍成什麼才重要。

我們再來看另一組超現實作品。

很受爭議,也很受歡迎。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這組作品是Robert Jahns拍的。

也許你看完會說:

“照片很酷,P的吧”?確實P了。

但所有的後期都是在iphone上完成。

這些幾乎都可以收去當壁紙的圖片,

每一張都要花費幾個小時到幾天不等,

然而所獲得的成功是巨大的:

平均每一張照片會獲得:37000個zan,800條評論。

這說明了什麼?

工具人人都可以使用,

關鍵在於想像力。

分享完了國外攝影師的作品,

再來看看國內的一組作品,

就舉例申遺成功的中國24節氣。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

想拍出好照片?

這絕對不簡單。

人人攝影師時代,

我們有太多照片,

幾乎一文不值。

好照片的標準是...

靠技法?

其實攝影手法基本通用。

靠運氣?

不是所有等待都能換來最佳時機。

大家都拍一樣的照片

我還能不能再拍?


有些東西剛開始看還是很美的,

比如日落,但是每個人都拍了,

每個人都在發,每個發的景色都一樣,

就不免有些審美疲勞了。

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或者是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又或者是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當初后羿射完了日之後,

就剩下了一個無差別的太陽,

你們總重複別人拍過的太陽有什麼意思?

OK,就算你拍得很漂亮,

說下大天來不還是個太陽嗎?

啊?你的意思是拍落日太常見所以太普通?

行,我給你拍個普通人不常見的珠峰看看,

這個夠高大上了吧?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要不我拿長焦給你拍個月亮?夠牛逼了吧?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我承認這些都是高大上,

但我想說的是,100年之後,換一個人,

照樣能拍出一樣的珠峰來和月亮來,

除非這100年內珠峰被地震震塌了,

月亮被高射炮打下來了。

在我眼裡,珠峰啦,月亮啦,

其照片的價值,還不如一張街頭攝影。

為什麼?理由很簡單:即便你拍得再好,

珠峰和月亮,照片都太容易複製啦!

100年之後還這樣,

而街頭照片說不定明天就變樣了。

大千世界之所以讓人感覺到美,

就是因為形形色色,如果彼此都一樣,

那就不美了。如果你是個初學者,

拍一樣的東西當然在所難免,

你曝光的基本功還沒有學會呢何談風格。

但如果一個學過攝影多年的“老司機”

還熱衷於跟人拍的都一樣,那就沒出息了。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看,我說的“老司機”就是這種)

有些景色的可複製性很強。

比如你今天拍了元陽梯田,

明天我就可以在你所在的機位

用相同的視角拍一張一模一樣的,

其他人也可以。

那到底要拍些什麼?


3

決定性瞬間

又是老生常談的決定性瞬間,

可能你已經聽煩了,看見這幾個字就想吐,

可是,你做到了嗎?

1952年,亨利·卡蒂埃-佈列鬆出版了一本攝影集,

書名為《偷拍的照片》

(Images à la Sauvette)(見下圖)。

此書在美國出版時,

編輯覺得法文原版的書名沒有特點,

就援引了17世紀法國大主教雷茲(Retz)

的名言“在這個世界上一切都有一個決定性的瞬間”,

將書名改為《決定性瞬間》(The Decisive Moment)。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卡蒂埃-佈列鬆《偷拍的照片》法文原版封面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1932年,卡蒂埃-佈列鬆

在馬賽買到了他的第一部徠卡相機,

後來他就與這種小型相機形影不離。

卡蒂埃-佈列鬆關於“決定性瞬間”最早的闡述:

在所有表現形式中,

攝影是唯一可以凝固特定瞬間的。

我們所把握的是正在消失的東西,

一旦它們逝去將無法重現。

為了主題內容和形式的統一,

必須嚴格制定與其相關的形式,

攝影必須在運動中捕捉平衡的表現。

攝影對我來說是在現實中認識線條、

形狀和明暗變化的規律。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說句矯情的話:

有些風景錯過了就是錯過了,

可能一輩子都遇不見了。

2

有溫度的照片


一直以來,攝影的客觀都被理解成為

冷漠和不動聲色的,

實際上,角度的選擇、語言的表達、

瞬間的選取甚至取景器的剪裁,

從來都是“有溫度”的。一張好照片,

應該讓人有生理反應,可以讓人不寒而慄,

也可以讓人暖流湧現。

“有溫度”不僅僅是視覺語言上的追求,

也是情感上的天然渴望。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長能豐一

攝影的意義,它並非全是高大上的宏偉題材,

而是在於立足我們身邊的人、事、物,

是為了讓生活變得更加豐富精彩。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David Neff

“有溫度”究竟是怎麼回事?

首先,照片唯一發生作用的方式在於被觀看

所以這個“溫度”一定是在觀看過程中產生的;

  • 其次,觀看照片的主體是讀者,
  • 所以感受“溫度”的主體也只能是讀者;
  • 再次,觀看作品是一種精神屬性的活動,
  • 所以作品的“溫度”只能一種心理上的體驗,
  • 鑑於“溫度”這個詞的字面意思,
  • 我們可以認為其是一種心理上“感受到溫暖”的體驗。

由以上可知,一件攝影作品的“有溫度”,

就是“讓讀者觀看後感覺到溫暖的心理體驗”。

說得再清楚一點,所謂“有溫度”的作品,

就是“讓讀者感動的作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Wayne Jones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Victoria Vaisvilaite Skirutiene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3

最關鍵的是想法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這張《勝利之吻》想必很多人都有印象,

但少人知道它是一張徹頭徹尾的擺拍作品。

這張照片拍攝於德國投降那一天,

是攝影師花錢僱傭小夥子親吻護士拍的。

為什麼沒人深究這張照片中的人物呢?

因為這樣的照片會鼓舞人心,

對安撫民心有很大的作用。

這告訴我們什麼?

拍什麼不重要,

拍成什麼才重要。

我們再來看另一組超現實作品。

很受爭議,也很受歡迎。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這組作品是Robert Jahns拍的。

也許你看完會說:

“照片很酷,P的吧”?確實P了。

但所有的後期都是在iphone上完成。

這些幾乎都可以收去當壁紙的圖片,

每一張都要花費幾個小時到幾天不等,

然而所獲得的成功是巨大的:

平均每一張照片會獲得:37000個zan,800條評論。

這說明了什麼?

工具人人都可以使用,

關鍵在於想像力。

分享完了國外攝影師的作品,

再來看看國內的一組作品,

就舉例申遺成功的中國24節氣。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

想拍出好照片?

這絕對不簡單。

人人攝影師時代,

我們有太多照片,

幾乎一文不值。

好照片的標準是...

靠技法?

其實攝影手法基本通用。

靠運氣?

不是所有等待都能換來最佳時機。

大家都拍一樣的照片

我還能不能再拍?


有些東西剛開始看還是很美的,

比如日落,但是每個人都拍了,

每個人都在發,每個發的景色都一樣,

就不免有些審美疲勞了。

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或者是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又或者是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當初后羿射完了日之後,

就剩下了一個無差別的太陽,

你們總重複別人拍過的太陽有什麼意思?

OK,就算你拍得很漂亮,

說下大天來不還是個太陽嗎?

啊?你的意思是拍落日太常見所以太普通?

行,我給你拍個普通人不常見的珠峰看看,

這個夠高大上了吧?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要不我拿長焦給你拍個月亮?夠牛逼了吧?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我承認這些都是高大上,

但我想說的是,100年之後,換一個人,

照樣能拍出一樣的珠峰來和月亮來,

除非這100年內珠峰被地震震塌了,

月亮被高射炮打下來了。

在我眼裡,珠峰啦,月亮啦,

其照片的價值,還不如一張街頭攝影。

為什麼?理由很簡單:即便你拍得再好,

珠峰和月亮,照片都太容易複製啦!

100年之後還這樣,

而街頭照片說不定明天就變樣了。

大千世界之所以讓人感覺到美,

就是因為形形色色,如果彼此都一樣,

那就不美了。如果你是個初學者,

拍一樣的東西當然在所難免,

你曝光的基本功還沒有學會呢何談風格。

但如果一個學過攝影多年的“老司機”

還熱衷於跟人拍的都一樣,那就沒出息了。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看,我說的“老司機”就是這種)

有些景色的可複製性很強。

比如你今天拍了元陽梯田,

明天我就可以在你所在的機位

用相同的視角拍一張一模一樣的,

其他人也可以。

那到底要拍些什麼?


3

決定性瞬間

又是老生常談的決定性瞬間,

可能你已經聽煩了,看見這幾個字就想吐,

可是,你做到了嗎?

1952年,亨利·卡蒂埃-佈列鬆出版了一本攝影集,

書名為《偷拍的照片》

(Images à la Sauvette)(見下圖)。

此書在美國出版時,

編輯覺得法文原版的書名沒有特點,

就援引了17世紀法國大主教雷茲(Retz)

的名言“在這個世界上一切都有一個決定性的瞬間”,

將書名改為《決定性瞬間》(The Decisive Moment)。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卡蒂埃-佈列鬆《偷拍的照片》法文原版封面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1932年,卡蒂埃-佈列鬆

在馬賽買到了他的第一部徠卡相機,

後來他就與這種小型相機形影不離。

卡蒂埃-佈列鬆關於“決定性瞬間”最早的闡述:

在所有表現形式中,

攝影是唯一可以凝固特定瞬間的。

我們所把握的是正在消失的東西,

一旦它們逝去將無法重現。

為了主題內容和形式的統一,

必須嚴格制定與其相關的形式,

攝影必須在運動中捕捉平衡的表現。

攝影對我來說是在現實中認識線條、

形狀和明暗變化的規律。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說句矯情的話:

有些風景錯過了就是錯過了,

可能一輩子都遇不見了。

2

有溫度的照片


一直以來,攝影的客觀都被理解成為

冷漠和不動聲色的,

實際上,角度的選擇、語言的表達、

瞬間的選取甚至取景器的剪裁,

從來都是“有溫度”的。一張好照片,

應該讓人有生理反應,可以讓人不寒而慄,

也可以讓人暖流湧現。

“有溫度”不僅僅是視覺語言上的追求,

也是情感上的天然渴望。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長能豐一

攝影的意義,它並非全是高大上的宏偉題材,

而是在於立足我們身邊的人、事、物,

是為了讓生活變得更加豐富精彩。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David Neff

“有溫度”究竟是怎麼回事?

首先,照片唯一發生作用的方式在於被觀看

所以這個“溫度”一定是在觀看過程中產生的;

  • 其次,觀看照片的主體是讀者,
  • 所以感受“溫度”的主體也只能是讀者;
  • 再次,觀看作品是一種精神屬性的活動,
  • 所以作品的“溫度”只能一種心理上的體驗,
  • 鑑於“溫度”這個詞的字面意思,
  • 我們可以認為其是一種心理上“感受到溫暖”的體驗。

由以上可知,一件攝影作品的“有溫度”,

就是“讓讀者觀看後感覺到溫暖的心理體驗”。

說得再清楚一點,所謂“有溫度”的作品,

就是“讓讀者感動的作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Wayne Jones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Victoria Vaisvilaite Skirutiene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3

最關鍵的是想法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這張《勝利之吻》想必很多人都有印象,

但少人知道它是一張徹頭徹尾的擺拍作品。

這張照片拍攝於德國投降那一天,

是攝影師花錢僱傭小夥子親吻護士拍的。

為什麼沒人深究這張照片中的人物呢?

因為這樣的照片會鼓舞人心,

對安撫民心有很大的作用。

這告訴我們什麼?

拍什麼不重要,

拍成什麼才重要。

我們再來看另一組超現實作品。

很受爭議,也很受歡迎。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這組作品是Robert Jahns拍的。

也許你看完會說:

“照片很酷,P的吧”?確實P了。

但所有的後期都是在iphone上完成。

這些幾乎都可以收去當壁紙的圖片,

每一張都要花費幾個小時到幾天不等,

然而所獲得的成功是巨大的:

平均每一張照片會獲得:37000個zan,800條評論。

這說明了什麼?

工具人人都可以使用,

關鍵在於想像力。

分享完了國外攝影師的作品,

再來看看國內的一組作品,

就舉例申遺成功的中國24節氣。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

想拍出好照片?

這絕對不簡單。

人人攝影師時代,

我們有太多照片,

幾乎一文不值。

好照片的標準是...

靠技法?

其實攝影手法基本通用。

靠運氣?

不是所有等待都能換來最佳時機。

大家都拍一樣的照片

我還能不能再拍?


有些東西剛開始看還是很美的,

比如日落,但是每個人都拍了,

每個人都在發,每個發的景色都一樣,

就不免有些審美疲勞了。

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或者是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又或者是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當初后羿射完了日之後,

就剩下了一個無差別的太陽,

你們總重複別人拍過的太陽有什麼意思?

OK,就算你拍得很漂亮,

說下大天來不還是個太陽嗎?

啊?你的意思是拍落日太常見所以太普通?

行,我給你拍個普通人不常見的珠峰看看,

這個夠高大上了吧?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要不我拿長焦給你拍個月亮?夠牛逼了吧?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我承認這些都是高大上,

但我想說的是,100年之後,換一個人,

照樣能拍出一樣的珠峰來和月亮來,

除非這100年內珠峰被地震震塌了,

月亮被高射炮打下來了。

在我眼裡,珠峰啦,月亮啦,

其照片的價值,還不如一張街頭攝影。

為什麼?理由很簡單:即便你拍得再好,

珠峰和月亮,照片都太容易複製啦!

100年之後還這樣,

而街頭照片說不定明天就變樣了。

大千世界之所以讓人感覺到美,

就是因為形形色色,如果彼此都一樣,

那就不美了。如果你是個初學者,

拍一樣的東西當然在所難免,

你曝光的基本功還沒有學會呢何談風格。

但如果一個學過攝影多年的“老司機”

還熱衷於跟人拍的都一樣,那就沒出息了。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看,我說的“老司機”就是這種)

有些景色的可複製性很強。

比如你今天拍了元陽梯田,

明天我就可以在你所在的機位

用相同的視角拍一張一模一樣的,

其他人也可以。

那到底要拍些什麼?


3

決定性瞬間

又是老生常談的決定性瞬間,

可能你已經聽煩了,看見這幾個字就想吐,

可是,你做到了嗎?

1952年,亨利·卡蒂埃-佈列鬆出版了一本攝影集,

書名為《偷拍的照片》

(Images à la Sauvette)(見下圖)。

此書在美國出版時,

編輯覺得法文原版的書名沒有特點,

就援引了17世紀法國大主教雷茲(Retz)

的名言“在這個世界上一切都有一個決定性的瞬間”,

將書名改為《決定性瞬間》(The Decisive Moment)。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卡蒂埃-佈列鬆《偷拍的照片》法文原版封面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1932年,卡蒂埃-佈列鬆

在馬賽買到了他的第一部徠卡相機,

後來他就與這種小型相機形影不離。

卡蒂埃-佈列鬆關於“決定性瞬間”最早的闡述:

在所有表現形式中,

攝影是唯一可以凝固特定瞬間的。

我們所把握的是正在消失的東西,

一旦它們逝去將無法重現。

為了主題內容和形式的統一,

必須嚴格制定與其相關的形式,

攝影必須在運動中捕捉平衡的表現。

攝影對我來說是在現實中認識線條、

形狀和明暗變化的規律。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說句矯情的話:

有些風景錯過了就是錯過了,

可能一輩子都遇不見了。

2

有溫度的照片


一直以來,攝影的客觀都被理解成為

冷漠和不動聲色的,

實際上,角度的選擇、語言的表達、

瞬間的選取甚至取景器的剪裁,

從來都是“有溫度”的。一張好照片,

應該讓人有生理反應,可以讓人不寒而慄,

也可以讓人暖流湧現。

“有溫度”不僅僅是視覺語言上的追求,

也是情感上的天然渴望。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長能豐一

攝影的意義,它並非全是高大上的宏偉題材,

而是在於立足我們身邊的人、事、物,

是為了讓生活變得更加豐富精彩。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David Neff

“有溫度”究竟是怎麼回事?

首先,照片唯一發生作用的方式在於被觀看

所以這個“溫度”一定是在觀看過程中產生的;

  • 其次,觀看照片的主體是讀者,
  • 所以感受“溫度”的主體也只能是讀者;
  • 再次,觀看作品是一種精神屬性的活動,
  • 所以作品的“溫度”只能一種心理上的體驗,
  • 鑑於“溫度”這個詞的字面意思,
  • 我們可以認為其是一種心理上“感受到溫暖”的體驗。

由以上可知,一件攝影作品的“有溫度”,

就是“讓讀者觀看後感覺到溫暖的心理體驗”。

說得再清楚一點,所謂“有溫度”的作品,

就是“讓讀者感動的作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Wayne Jones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Victoria Vaisvilaite Skirutiene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3

最關鍵的是想法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這張《勝利之吻》想必很多人都有印象,

但少人知道它是一張徹頭徹尾的擺拍作品。

這張照片拍攝於德國投降那一天,

是攝影師花錢僱傭小夥子親吻護士拍的。

為什麼沒人深究這張照片中的人物呢?

因為這樣的照片會鼓舞人心,

對安撫民心有很大的作用。

這告訴我們什麼?

拍什麼不重要,

拍成什麼才重要。

我們再來看另一組超現實作品。

很受爭議,也很受歡迎。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這組作品是Robert Jahns拍的。

也許你看完會說:

“照片很酷,P的吧”?確實P了。

但所有的後期都是在iphone上完成。

這些幾乎都可以收去當壁紙的圖片,

每一張都要花費幾個小時到幾天不等,

然而所獲得的成功是巨大的:

平均每一張照片會獲得:37000個zan,800條評論。

這說明了什麼?

工具人人都可以使用,

關鍵在於想像力。

分享完了國外攝影師的作品,

再來看看國內的一組作品,

就舉例申遺成功的中國24節氣。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

想拍出好照片?

這絕對不簡單。

人人攝影師時代,

我們有太多照片,

幾乎一文不值。

好照片的標準是...

靠技法?

其實攝影手法基本通用。

靠運氣?

不是所有等待都能換來最佳時機。

大家都拍一樣的照片

我還能不能再拍?


有些東西剛開始看還是很美的,

比如日落,但是每個人都拍了,

每個人都在發,每個發的景色都一樣,

就不免有些審美疲勞了。

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或者是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又或者是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當初后羿射完了日之後,

就剩下了一個無差別的太陽,

你們總重複別人拍過的太陽有什麼意思?

OK,就算你拍得很漂亮,

說下大天來不還是個太陽嗎?

啊?你的意思是拍落日太常見所以太普通?

行,我給你拍個普通人不常見的珠峰看看,

這個夠高大上了吧?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要不我拿長焦給你拍個月亮?夠牛逼了吧?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我承認這些都是高大上,

但我想說的是,100年之後,換一個人,

照樣能拍出一樣的珠峰來和月亮來,

除非這100年內珠峰被地震震塌了,

月亮被高射炮打下來了。

在我眼裡,珠峰啦,月亮啦,

其照片的價值,還不如一張街頭攝影。

為什麼?理由很簡單:即便你拍得再好,

珠峰和月亮,照片都太容易複製啦!

100年之後還這樣,

而街頭照片說不定明天就變樣了。

大千世界之所以讓人感覺到美,

就是因為形形色色,如果彼此都一樣,

那就不美了。如果你是個初學者,

拍一樣的東西當然在所難免,

你曝光的基本功還沒有學會呢何談風格。

但如果一個學過攝影多年的“老司機”

還熱衷於跟人拍的都一樣,那就沒出息了。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看,我說的“老司機”就是這種)

有些景色的可複製性很強。

比如你今天拍了元陽梯田,

明天我就可以在你所在的機位

用相同的視角拍一張一模一樣的,

其他人也可以。

那到底要拍些什麼?


3

決定性瞬間

又是老生常談的決定性瞬間,

可能你已經聽煩了,看見這幾個字就想吐,

可是,你做到了嗎?

1952年,亨利·卡蒂埃-佈列鬆出版了一本攝影集,

書名為《偷拍的照片》

(Images à la Sauvette)(見下圖)。

此書在美國出版時,

編輯覺得法文原版的書名沒有特點,

就援引了17世紀法國大主教雷茲(Retz)

的名言“在這個世界上一切都有一個決定性的瞬間”,

將書名改為《決定性瞬間》(The Decisive Moment)。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卡蒂埃-佈列鬆《偷拍的照片》法文原版封面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1932年,卡蒂埃-佈列鬆

在馬賽買到了他的第一部徠卡相機,

後來他就與這種小型相機形影不離。

卡蒂埃-佈列鬆關於“決定性瞬間”最早的闡述:

在所有表現形式中,

攝影是唯一可以凝固特定瞬間的。

我們所把握的是正在消失的東西,

一旦它們逝去將無法重現。

為了主題內容和形式的統一,

必須嚴格制定與其相關的形式,

攝影必須在運動中捕捉平衡的表現。

攝影對我來說是在現實中認識線條、

形狀和明暗變化的規律。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說句矯情的話:

有些風景錯過了就是錯過了,

可能一輩子都遇不見了。

2

有溫度的照片


一直以來,攝影的客觀都被理解成為

冷漠和不動聲色的,

實際上,角度的選擇、語言的表達、

瞬間的選取甚至取景器的剪裁,

從來都是“有溫度”的。一張好照片,

應該讓人有生理反應,可以讓人不寒而慄,

也可以讓人暖流湧現。

“有溫度”不僅僅是視覺語言上的追求,

也是情感上的天然渴望。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長能豐一

攝影的意義,它並非全是高大上的宏偉題材,

而是在於立足我們身邊的人、事、物,

是為了讓生活變得更加豐富精彩。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David Neff

“有溫度”究竟是怎麼回事?

首先,照片唯一發生作用的方式在於被觀看

所以這個“溫度”一定是在觀看過程中產生的;

  • 其次,觀看照片的主體是讀者,
  • 所以感受“溫度”的主體也只能是讀者;
  • 再次,觀看作品是一種精神屬性的活動,
  • 所以作品的“溫度”只能一種心理上的體驗,
  • 鑑於“溫度”這個詞的字面意思,
  • 我們可以認為其是一種心理上“感受到溫暖”的體驗。

由以上可知,一件攝影作品的“有溫度”,

就是“讓讀者觀看後感覺到溫暖的心理體驗”。

說得再清楚一點,所謂“有溫度”的作品,

就是“讓讀者感動的作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Wayne Jones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Victoria Vaisvilaite Skirutiene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3

最關鍵的是想法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這張《勝利之吻》想必很多人都有印象,

但少人知道它是一張徹頭徹尾的擺拍作品。

這張照片拍攝於德國投降那一天,

是攝影師花錢僱傭小夥子親吻護士拍的。

為什麼沒人深究這張照片中的人物呢?

因為這樣的照片會鼓舞人心,

對安撫民心有很大的作用。

這告訴我們什麼?

拍什麼不重要,

拍成什麼才重要。

我們再來看另一組超現實作品。

很受爭議,也很受歡迎。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這組作品是Robert Jahns拍的。

也許你看完會說:

“照片很酷,P的吧”?確實P了。

但所有的後期都是在iphone上完成。

這些幾乎都可以收去當壁紙的圖片,

每一張都要花費幾個小時到幾天不等,

然而所獲得的成功是巨大的:

平均每一張照片會獲得:37000個zan,800條評論。

這說明了什麼?

工具人人都可以使用,

關鍵在於想像力。

分享完了國外攝影師的作品,

再來看看國內的一組作品,

就舉例申遺成功的中國24節氣。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

想拍出好照片?

這絕對不簡單。

人人攝影師時代,

我們有太多照片,

幾乎一文不值。

好照片的標準是...

靠技法?

其實攝影手法基本通用。

靠運氣?

不是所有等待都能換來最佳時機。

大家都拍一樣的照片

我還能不能再拍?


有些東西剛開始看還是很美的,

比如日落,但是每個人都拍了,

每個人都在發,每個發的景色都一樣,

就不免有些審美疲勞了。

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或者是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又或者是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當初后羿射完了日之後,

就剩下了一個無差別的太陽,

你們總重複別人拍過的太陽有什麼意思?

OK,就算你拍得很漂亮,

說下大天來不還是個太陽嗎?

啊?你的意思是拍落日太常見所以太普通?

行,我給你拍個普通人不常見的珠峰看看,

這個夠高大上了吧?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要不我拿長焦給你拍個月亮?夠牛逼了吧?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我承認這些都是高大上,

但我想說的是,100年之後,換一個人,

照樣能拍出一樣的珠峰來和月亮來,

除非這100年內珠峰被地震震塌了,

月亮被高射炮打下來了。

在我眼裡,珠峰啦,月亮啦,

其照片的價值,還不如一張街頭攝影。

為什麼?理由很簡單:即便你拍得再好,

珠峰和月亮,照片都太容易複製啦!

100年之後還這樣,

而街頭照片說不定明天就變樣了。

大千世界之所以讓人感覺到美,

就是因為形形色色,如果彼此都一樣,

那就不美了。如果你是個初學者,

拍一樣的東西當然在所難免,

你曝光的基本功還沒有學會呢何談風格。

但如果一個學過攝影多年的“老司機”

還熱衷於跟人拍的都一樣,那就沒出息了。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看,我說的“老司機”就是這種)

有些景色的可複製性很強。

比如你今天拍了元陽梯田,

明天我就可以在你所在的機位

用相同的視角拍一張一模一樣的,

其他人也可以。

那到底要拍些什麼?


3

決定性瞬間

又是老生常談的決定性瞬間,

可能你已經聽煩了,看見這幾個字就想吐,

可是,你做到了嗎?

1952年,亨利·卡蒂埃-佈列鬆出版了一本攝影集,

書名為《偷拍的照片》

(Images à la Sauvette)(見下圖)。

此書在美國出版時,

編輯覺得法文原版的書名沒有特點,

就援引了17世紀法國大主教雷茲(Retz)

的名言“在這個世界上一切都有一個決定性的瞬間”,

將書名改為《決定性瞬間》(The Decisive Moment)。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卡蒂埃-佈列鬆《偷拍的照片》法文原版封面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1932年,卡蒂埃-佈列鬆

在馬賽買到了他的第一部徠卡相機,

後來他就與這種小型相機形影不離。

卡蒂埃-佈列鬆關於“決定性瞬間”最早的闡述:

在所有表現形式中,

攝影是唯一可以凝固特定瞬間的。

我們所把握的是正在消失的東西,

一旦它們逝去將無法重現。

為了主題內容和形式的統一,

必須嚴格制定與其相關的形式,

攝影必須在運動中捕捉平衡的表現。

攝影對我來說是在現實中認識線條、

形狀和明暗變化的規律。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說句矯情的話:

有些風景錯過了就是錯過了,

可能一輩子都遇不見了。

2

有溫度的照片


一直以來,攝影的客觀都被理解成為

冷漠和不動聲色的,

實際上,角度的選擇、語言的表達、

瞬間的選取甚至取景器的剪裁,

從來都是“有溫度”的。一張好照片,

應該讓人有生理反應,可以讓人不寒而慄,

也可以讓人暖流湧現。

“有溫度”不僅僅是視覺語言上的追求,

也是情感上的天然渴望。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長能豐一

攝影的意義,它並非全是高大上的宏偉題材,

而是在於立足我們身邊的人、事、物,

是為了讓生活變得更加豐富精彩。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David Neff

“有溫度”究竟是怎麼回事?

首先,照片唯一發生作用的方式在於被觀看

所以這個“溫度”一定是在觀看過程中產生的;

  • 其次,觀看照片的主體是讀者,
  • 所以感受“溫度”的主體也只能是讀者;
  • 再次,觀看作品是一種精神屬性的活動,
  • 所以作品的“溫度”只能一種心理上的體驗,
  • 鑑於“溫度”這個詞的字面意思,
  • 我們可以認為其是一種心理上“感受到溫暖”的體驗。

由以上可知,一件攝影作品的“有溫度”,

就是“讓讀者觀看後感覺到溫暖的心理體驗”。

說得再清楚一點,所謂“有溫度”的作品,

就是“讓讀者感動的作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Wayne Jones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Victoria Vaisvilaite Skirutiene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3

最關鍵的是想法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這張《勝利之吻》想必很多人都有印象,

但少人知道它是一張徹頭徹尾的擺拍作品。

這張照片拍攝於德國投降那一天,

是攝影師花錢僱傭小夥子親吻護士拍的。

為什麼沒人深究這張照片中的人物呢?

因為這樣的照片會鼓舞人心,

對安撫民心有很大的作用。

這告訴我們什麼?

拍什麼不重要,

拍成什麼才重要。

我們再來看另一組超現實作品。

很受爭議,也很受歡迎。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這組作品是Robert Jahns拍的。

也許你看完會說:

“照片很酷,P的吧”?確實P了。

但所有的後期都是在iphone上完成。

這些幾乎都可以收去當壁紙的圖片,

每一張都要花費幾個小時到幾天不等,

然而所獲得的成功是巨大的:

平均每一張照片會獲得:37000個zan,800條評論。

這說明了什麼?

工具人人都可以使用,

關鍵在於想像力。

分享完了國外攝影師的作品,

再來看看國內的一組作品,

就舉例申遺成功的中國24節氣。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

想拍出好照片?

這絕對不簡單。

人人攝影師時代,

我們有太多照片,

幾乎一文不值。

好照片的標準是...

靠技法?

其實攝影手法基本通用。

靠運氣?

不是所有等待都能換來最佳時機。

大家都拍一樣的照片

我還能不能再拍?


有些東西剛開始看還是很美的,

比如日落,但是每個人都拍了,

每個人都在發,每個發的景色都一樣,

就不免有些審美疲勞了。

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或者是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又或者是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當初后羿射完了日之後,

就剩下了一個無差別的太陽,

你們總重複別人拍過的太陽有什麼意思?

OK,就算你拍得很漂亮,

說下大天來不還是個太陽嗎?

啊?你的意思是拍落日太常見所以太普通?

行,我給你拍個普通人不常見的珠峰看看,

這個夠高大上了吧?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要不我拿長焦給你拍個月亮?夠牛逼了吧?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我承認這些都是高大上,

但我想說的是,100年之後,換一個人,

照樣能拍出一樣的珠峰來和月亮來,

除非這100年內珠峰被地震震塌了,

月亮被高射炮打下來了。

在我眼裡,珠峰啦,月亮啦,

其照片的價值,還不如一張街頭攝影。

為什麼?理由很簡單:即便你拍得再好,

珠峰和月亮,照片都太容易複製啦!

100年之後還這樣,

而街頭照片說不定明天就變樣了。

大千世界之所以讓人感覺到美,

就是因為形形色色,如果彼此都一樣,

那就不美了。如果你是個初學者,

拍一樣的東西當然在所難免,

你曝光的基本功還沒有學會呢何談風格。

但如果一個學過攝影多年的“老司機”

還熱衷於跟人拍的都一樣,那就沒出息了。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看,我說的“老司機”就是這種)

有些景色的可複製性很強。

比如你今天拍了元陽梯田,

明天我就可以在你所在的機位

用相同的視角拍一張一模一樣的,

其他人也可以。

那到底要拍些什麼?


3

決定性瞬間

又是老生常談的決定性瞬間,

可能你已經聽煩了,看見這幾個字就想吐,

可是,你做到了嗎?

1952年,亨利·卡蒂埃-佈列鬆出版了一本攝影集,

書名為《偷拍的照片》

(Images à la Sauvette)(見下圖)。

此書在美國出版時,

編輯覺得法文原版的書名沒有特點,

就援引了17世紀法國大主教雷茲(Retz)

的名言“在這個世界上一切都有一個決定性的瞬間”,

將書名改為《決定性瞬間》(The Decisive Moment)。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卡蒂埃-佈列鬆《偷拍的照片》法文原版封面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1932年,卡蒂埃-佈列鬆

在馬賽買到了他的第一部徠卡相機,

後來他就與這種小型相機形影不離。

卡蒂埃-佈列鬆關於“決定性瞬間”最早的闡述:

在所有表現形式中,

攝影是唯一可以凝固特定瞬間的。

我們所把握的是正在消失的東西,

一旦它們逝去將無法重現。

為了主題內容和形式的統一,

必須嚴格制定與其相關的形式,

攝影必須在運動中捕捉平衡的表現。

攝影對我來說是在現實中認識線條、

形狀和明暗變化的規律。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說句矯情的話:

有些風景錯過了就是錯過了,

可能一輩子都遇不見了。

2

有溫度的照片


一直以來,攝影的客觀都被理解成為

冷漠和不動聲色的,

實際上,角度的選擇、語言的表達、

瞬間的選取甚至取景器的剪裁,

從來都是“有溫度”的。一張好照片,

應該讓人有生理反應,可以讓人不寒而慄,

也可以讓人暖流湧現。

“有溫度”不僅僅是視覺語言上的追求,

也是情感上的天然渴望。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長能豐一

攝影的意義,它並非全是高大上的宏偉題材,

而是在於立足我們身邊的人、事、物,

是為了讓生活變得更加豐富精彩。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David Neff

“有溫度”究竟是怎麼回事?

首先,照片唯一發生作用的方式在於被觀看

所以這個“溫度”一定是在觀看過程中產生的;

  • 其次,觀看照片的主體是讀者,
  • 所以感受“溫度”的主體也只能是讀者;
  • 再次,觀看作品是一種精神屬性的活動,
  • 所以作品的“溫度”只能一種心理上的體驗,
  • 鑑於“溫度”這個詞的字面意思,
  • 我們可以認為其是一種心理上“感受到溫暖”的體驗。

由以上可知,一件攝影作品的“有溫度”,

就是“讓讀者觀看後感覺到溫暖的心理體驗”。

說得再清楚一點,所謂“有溫度”的作品,

就是“讓讀者感動的作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Wayne Jones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Victoria Vaisvilaite Skirutiene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3

最關鍵的是想法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這張《勝利之吻》想必很多人都有印象,

但少人知道它是一張徹頭徹尾的擺拍作品。

這張照片拍攝於德國投降那一天,

是攝影師花錢僱傭小夥子親吻護士拍的。

為什麼沒人深究這張照片中的人物呢?

因為這樣的照片會鼓舞人心,

對安撫民心有很大的作用。

這告訴我們什麼?

拍什麼不重要,

拍成什麼才重要。

我們再來看另一組超現實作品。

很受爭議,也很受歡迎。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這組作品是Robert Jahns拍的。

也許你看完會說:

“照片很酷,P的吧”?確實P了。

但所有的後期都是在iphone上完成。

這些幾乎都可以收去當壁紙的圖片,

每一張都要花費幾個小時到幾天不等,

然而所獲得的成功是巨大的:

平均每一張照片會獲得:37000個zan,800條評論。

這說明了什麼?

工具人人都可以使用,

關鍵在於想像力。

分享完了國外攝影師的作品,

再來看看國內的一組作品,

就舉例申遺成功的中國24節氣。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

想拍出好照片?

這絕對不簡單。

人人攝影師時代,

我們有太多照片,

幾乎一文不值。

好照片的標準是...

靠技法?

其實攝影手法基本通用。

靠運氣?

不是所有等待都能換來最佳時機。

大家都拍一樣的照片

我還能不能再拍?


有些東西剛開始看還是很美的,

比如日落,但是每個人都拍了,

每個人都在發,每個發的景色都一樣,

就不免有些審美疲勞了。

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或者是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又或者是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當初后羿射完了日之後,

就剩下了一個無差別的太陽,

你們總重複別人拍過的太陽有什麼意思?

OK,就算你拍得很漂亮,

說下大天來不還是個太陽嗎?

啊?你的意思是拍落日太常見所以太普通?

行,我給你拍個普通人不常見的珠峰看看,

這個夠高大上了吧?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要不我拿長焦給你拍個月亮?夠牛逼了吧?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我承認這些都是高大上,

但我想說的是,100年之後,換一個人,

照樣能拍出一樣的珠峰來和月亮來,

除非這100年內珠峰被地震震塌了,

月亮被高射炮打下來了。

在我眼裡,珠峰啦,月亮啦,

其照片的價值,還不如一張街頭攝影。

為什麼?理由很簡單:即便你拍得再好,

珠峰和月亮,照片都太容易複製啦!

100年之後還這樣,

而街頭照片說不定明天就變樣了。

大千世界之所以讓人感覺到美,

就是因為形形色色,如果彼此都一樣,

那就不美了。如果你是個初學者,

拍一樣的東西當然在所難免,

你曝光的基本功還沒有學會呢何談風格。

但如果一個學過攝影多年的“老司機”

還熱衷於跟人拍的都一樣,那就沒出息了。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看,我說的“老司機”就是這種)

有些景色的可複製性很強。

比如你今天拍了元陽梯田,

明天我就可以在你所在的機位

用相同的視角拍一張一模一樣的,

其他人也可以。

那到底要拍些什麼?


3

決定性瞬間

又是老生常談的決定性瞬間,

可能你已經聽煩了,看見這幾個字就想吐,

可是,你做到了嗎?

1952年,亨利·卡蒂埃-佈列鬆出版了一本攝影集,

書名為《偷拍的照片》

(Images à la Sauvette)(見下圖)。

此書在美國出版時,

編輯覺得法文原版的書名沒有特點,

就援引了17世紀法國大主教雷茲(Retz)

的名言“在這個世界上一切都有一個決定性的瞬間”,

將書名改為《決定性瞬間》(The Decisive Moment)。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卡蒂埃-佈列鬆《偷拍的照片》法文原版封面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1932年,卡蒂埃-佈列鬆

在馬賽買到了他的第一部徠卡相機,

後來他就與這種小型相機形影不離。

卡蒂埃-佈列鬆關於“決定性瞬間”最早的闡述:

在所有表現形式中,

攝影是唯一可以凝固特定瞬間的。

我們所把握的是正在消失的東西,

一旦它們逝去將無法重現。

為了主題內容和形式的統一,

必須嚴格制定與其相關的形式,

攝影必須在運動中捕捉平衡的表現。

攝影對我來說是在現實中認識線條、

形狀和明暗變化的規律。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說句矯情的話:

有些風景錯過了就是錯過了,

可能一輩子都遇不見了。

2

有溫度的照片


一直以來,攝影的客觀都被理解成為

冷漠和不動聲色的,

實際上,角度的選擇、語言的表達、

瞬間的選取甚至取景器的剪裁,

從來都是“有溫度”的。一張好照片,

應該讓人有生理反應,可以讓人不寒而慄,

也可以讓人暖流湧現。

“有溫度”不僅僅是視覺語言上的追求,

也是情感上的天然渴望。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長能豐一

攝影的意義,它並非全是高大上的宏偉題材,

而是在於立足我們身邊的人、事、物,

是為了讓生活變得更加豐富精彩。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David Neff

“有溫度”究竟是怎麼回事?

首先,照片唯一發生作用的方式在於被觀看

所以這個“溫度”一定是在觀看過程中產生的;

  • 其次,觀看照片的主體是讀者,
  • 所以感受“溫度”的主體也只能是讀者;
  • 再次,觀看作品是一種精神屬性的活動,
  • 所以作品的“溫度”只能一種心理上的體驗,
  • 鑑於“溫度”這個詞的字面意思,
  • 我們可以認為其是一種心理上“感受到溫暖”的體驗。

由以上可知,一件攝影作品的“有溫度”,

就是“讓讀者觀看後感覺到溫暖的心理體驗”。

說得再清楚一點,所謂“有溫度”的作品,

就是“讓讀者感動的作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Wayne Jones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Victoria Vaisvilaite Skirutiene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3

最關鍵的是想法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這張《勝利之吻》想必很多人都有印象,

但少人知道它是一張徹頭徹尾的擺拍作品。

這張照片拍攝於德國投降那一天,

是攝影師花錢僱傭小夥子親吻護士拍的。

為什麼沒人深究這張照片中的人物呢?

因為這樣的照片會鼓舞人心,

對安撫民心有很大的作用。

這告訴我們什麼?

拍什麼不重要,

拍成什麼才重要。

我們再來看另一組超現實作品。

很受爭議,也很受歡迎。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這組作品是Robert Jahns拍的。

也許你看完會說:

“照片很酷,P的吧”?確實P了。

但所有的後期都是在iphone上完成。

這些幾乎都可以收去當壁紙的圖片,

每一張都要花費幾個小時到幾天不等,

然而所獲得的成功是巨大的:

平均每一張照片會獲得:37000個zan,800條評論。

這說明了什麼?

工具人人都可以使用,

關鍵在於想像力。

分享完了國外攝影師的作品,

再來看看國內的一組作品,

就舉例申遺成功的中國24節氣。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

想拍出好照片?

這絕對不簡單。

人人攝影師時代,

我們有太多照片,

幾乎一文不值。

好照片的標準是...

靠技法?

其實攝影手法基本通用。

靠運氣?

不是所有等待都能換來最佳時機。

大家都拍一樣的照片

我還能不能再拍?


有些東西剛開始看還是很美的,

比如日落,但是每個人都拍了,

每個人都在發,每個發的景色都一樣,

就不免有些審美疲勞了。

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或者是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又或者是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當初后羿射完了日之後,

就剩下了一個無差別的太陽,

你們總重複別人拍過的太陽有什麼意思?

OK,就算你拍得很漂亮,

說下大天來不還是個太陽嗎?

啊?你的意思是拍落日太常見所以太普通?

行,我給你拍個普通人不常見的珠峰看看,

這個夠高大上了吧?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要不我拿長焦給你拍個月亮?夠牛逼了吧?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我承認這些都是高大上,

但我想說的是,100年之後,換一個人,

照樣能拍出一樣的珠峰來和月亮來,

除非這100年內珠峰被地震震塌了,

月亮被高射炮打下來了。

在我眼裡,珠峰啦,月亮啦,

其照片的價值,還不如一張街頭攝影。

為什麼?理由很簡單:即便你拍得再好,

珠峰和月亮,照片都太容易複製啦!

100年之後還這樣,

而街頭照片說不定明天就變樣了。

大千世界之所以讓人感覺到美,

就是因為形形色色,如果彼此都一樣,

那就不美了。如果你是個初學者,

拍一樣的東西當然在所難免,

你曝光的基本功還沒有學會呢何談風格。

但如果一個學過攝影多年的“老司機”

還熱衷於跟人拍的都一樣,那就沒出息了。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看,我說的“老司機”就是這種)

有些景色的可複製性很強。

比如你今天拍了元陽梯田,

明天我就可以在你所在的機位

用相同的視角拍一張一模一樣的,

其他人也可以。

那到底要拍些什麼?


3

決定性瞬間

又是老生常談的決定性瞬間,

可能你已經聽煩了,看見這幾個字就想吐,

可是,你做到了嗎?

1952年,亨利·卡蒂埃-佈列鬆出版了一本攝影集,

書名為《偷拍的照片》

(Images à la Sauvette)(見下圖)。

此書在美國出版時,

編輯覺得法文原版的書名沒有特點,

就援引了17世紀法國大主教雷茲(Retz)

的名言“在這個世界上一切都有一個決定性的瞬間”,

將書名改為《決定性瞬間》(The Decisive Moment)。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卡蒂埃-佈列鬆《偷拍的照片》法文原版封面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1932年,卡蒂埃-佈列鬆

在馬賽買到了他的第一部徠卡相機,

後來他就與這種小型相機形影不離。

卡蒂埃-佈列鬆關於“決定性瞬間”最早的闡述:

在所有表現形式中,

攝影是唯一可以凝固特定瞬間的。

我們所把握的是正在消失的東西,

一旦它們逝去將無法重現。

為了主題內容和形式的統一,

必須嚴格制定與其相關的形式,

攝影必須在運動中捕捉平衡的表現。

攝影對我來說是在現實中認識線條、

形狀和明暗變化的規律。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說句矯情的話:

有些風景錯過了就是錯過了,

可能一輩子都遇不見了。

2

有溫度的照片


一直以來,攝影的客觀都被理解成為

冷漠和不動聲色的,

實際上,角度的選擇、語言的表達、

瞬間的選取甚至取景器的剪裁,

從來都是“有溫度”的。一張好照片,

應該讓人有生理反應,可以讓人不寒而慄,

也可以讓人暖流湧現。

“有溫度”不僅僅是視覺語言上的追求,

也是情感上的天然渴望。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長能豐一

攝影的意義,它並非全是高大上的宏偉題材,

而是在於立足我們身邊的人、事、物,

是為了讓生活變得更加豐富精彩。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David Neff

“有溫度”究竟是怎麼回事?

首先,照片唯一發生作用的方式在於被觀看

所以這個“溫度”一定是在觀看過程中產生的;

  • 其次,觀看照片的主體是讀者,
  • 所以感受“溫度”的主體也只能是讀者;
  • 再次,觀看作品是一種精神屬性的活動,
  • 所以作品的“溫度”只能一種心理上的體驗,
  • 鑑於“溫度”這個詞的字面意思,
  • 我們可以認為其是一種心理上“感受到溫暖”的體驗。

由以上可知,一件攝影作品的“有溫度”,

就是“讓讀者觀看後感覺到溫暖的心理體驗”。

說得再清楚一點,所謂“有溫度”的作品,

就是“讓讀者感動的作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Wayne Jones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Victoria Vaisvilaite Skirutiene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3

最關鍵的是想法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這張《勝利之吻》想必很多人都有印象,

但少人知道它是一張徹頭徹尾的擺拍作品。

這張照片拍攝於德國投降那一天,

是攝影師花錢僱傭小夥子親吻護士拍的。

為什麼沒人深究這張照片中的人物呢?

因為這樣的照片會鼓舞人心,

對安撫民心有很大的作用。

這告訴我們什麼?

拍什麼不重要,

拍成什麼才重要。

我們再來看另一組超現實作品。

很受爭議,也很受歡迎。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這組作品是Robert Jahns拍的。

也許你看完會說:

“照片很酷,P的吧”?確實P了。

但所有的後期都是在iphone上完成。

這些幾乎都可以收去當壁紙的圖片,

每一張都要花費幾個小時到幾天不等,

然而所獲得的成功是巨大的:

平均每一張照片會獲得:37000個zan,800條評論。

這說明了什麼?

工具人人都可以使用,

關鍵在於想像力。

分享完了國外攝影師的作品,

再來看看國內的一組作品,

就舉例申遺成功的中國24節氣。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

想拍出好照片?

這絕對不簡單。

人人攝影師時代,

我們有太多照片,

幾乎一文不值。

好照片的標準是...

靠技法?

其實攝影手法基本通用。

靠運氣?

不是所有等待都能換來最佳時機。

大家都拍一樣的照片

我還能不能再拍?


有些東西剛開始看還是很美的,

比如日落,但是每個人都拍了,

每個人都在發,每個發的景色都一樣,

就不免有些審美疲勞了。

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或者是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又或者是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當初后羿射完了日之後,

就剩下了一個無差別的太陽,

你們總重複別人拍過的太陽有什麼意思?

OK,就算你拍得很漂亮,

說下大天來不還是個太陽嗎?

啊?你的意思是拍落日太常見所以太普通?

行,我給你拍個普通人不常見的珠峰看看,

這個夠高大上了吧?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要不我拿長焦給你拍個月亮?夠牛逼了吧?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我承認這些都是高大上,

但我想說的是,100年之後,換一個人,

照樣能拍出一樣的珠峰來和月亮來,

除非這100年內珠峰被地震震塌了,

月亮被高射炮打下來了。

在我眼裡,珠峰啦,月亮啦,

其照片的價值,還不如一張街頭攝影。

為什麼?理由很簡單:即便你拍得再好,

珠峰和月亮,照片都太容易複製啦!

100年之後還這樣,

而街頭照片說不定明天就變樣了。

大千世界之所以讓人感覺到美,

就是因為形形色色,如果彼此都一樣,

那就不美了。如果你是個初學者,

拍一樣的東西當然在所難免,

你曝光的基本功還沒有學會呢何談風格。

但如果一個學過攝影多年的“老司機”

還熱衷於跟人拍的都一樣,那就沒出息了。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看,我說的“老司機”就是這種)

有些景色的可複製性很強。

比如你今天拍了元陽梯田,

明天我就可以在你所在的機位

用相同的視角拍一張一模一樣的,

其他人也可以。

那到底要拍些什麼?


3

決定性瞬間

又是老生常談的決定性瞬間,

可能你已經聽煩了,看見這幾個字就想吐,

可是,你做到了嗎?

1952年,亨利·卡蒂埃-佈列鬆出版了一本攝影集,

書名為《偷拍的照片》

(Images à la Sauvette)(見下圖)。

此書在美國出版時,

編輯覺得法文原版的書名沒有特點,

就援引了17世紀法國大主教雷茲(Retz)

的名言“在這個世界上一切都有一個決定性的瞬間”,

將書名改為《決定性瞬間》(The Decisive Moment)。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卡蒂埃-佈列鬆《偷拍的照片》法文原版封面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1932年,卡蒂埃-佈列鬆

在馬賽買到了他的第一部徠卡相機,

後來他就與這種小型相機形影不離。

卡蒂埃-佈列鬆關於“決定性瞬間”最早的闡述:

在所有表現形式中,

攝影是唯一可以凝固特定瞬間的。

我們所把握的是正在消失的東西,

一旦它們逝去將無法重現。

為了主題內容和形式的統一,

必須嚴格制定與其相關的形式,

攝影必須在運動中捕捉平衡的表現。

攝影對我來說是在現實中認識線條、

形狀和明暗變化的規律。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說句矯情的話:

有些風景錯過了就是錯過了,

可能一輩子都遇不見了。

2

有溫度的照片


一直以來,攝影的客觀都被理解成為

冷漠和不動聲色的,

實際上,角度的選擇、語言的表達、

瞬間的選取甚至取景器的剪裁,

從來都是“有溫度”的。一張好照片,

應該讓人有生理反應,可以讓人不寒而慄,

也可以讓人暖流湧現。

“有溫度”不僅僅是視覺語言上的追求,

也是情感上的天然渴望。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長能豐一

攝影的意義,它並非全是高大上的宏偉題材,

而是在於立足我們身邊的人、事、物,

是為了讓生活變得更加豐富精彩。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David Neff

“有溫度”究竟是怎麼回事?

首先,照片唯一發生作用的方式在於被觀看

所以這個“溫度”一定是在觀看過程中產生的;

  • 其次,觀看照片的主體是讀者,
  • 所以感受“溫度”的主體也只能是讀者;
  • 再次,觀看作品是一種精神屬性的活動,
  • 所以作品的“溫度”只能一種心理上的體驗,
  • 鑑於“溫度”這個詞的字面意思,
  • 我們可以認為其是一種心理上“感受到溫暖”的體驗。

由以上可知,一件攝影作品的“有溫度”,

就是“讓讀者觀看後感覺到溫暖的心理體驗”。

說得再清楚一點,所謂“有溫度”的作品,

就是“讓讀者感動的作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Wayne Jones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Victoria Vaisvilaite Skirutiene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3

最關鍵的是想法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這張《勝利之吻》想必很多人都有印象,

但少人知道它是一張徹頭徹尾的擺拍作品。

這張照片拍攝於德國投降那一天,

是攝影師花錢僱傭小夥子親吻護士拍的。

為什麼沒人深究這張照片中的人物呢?

因為這樣的照片會鼓舞人心,

對安撫民心有很大的作用。

這告訴我們什麼?

拍什麼不重要,

拍成什麼才重要。

我們再來看另一組超現實作品。

很受爭議,也很受歡迎。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這組作品是Robert Jahns拍的。

也許你看完會說:

“照片很酷,P的吧”?確實P了。

但所有的後期都是在iphone上完成。

這些幾乎都可以收去當壁紙的圖片,

每一張都要花費幾個小時到幾天不等,

然而所獲得的成功是巨大的:

平均每一張照片會獲得:37000個zan,800條評論。

這說明了什麼?

工具人人都可以使用,

關鍵在於想像力。

分享完了國外攝影師的作品,

再來看看國內的一組作品,

就舉例申遺成功的中國24節氣。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

想拍出好照片?

這絕對不簡單。

人人攝影師時代,

我們有太多照片,

幾乎一文不值。

好照片的標準是...

靠技法?

其實攝影手法基本通用。

靠運氣?

不是所有等待都能換來最佳時機。

大家都拍一樣的照片

我還能不能再拍?


有些東西剛開始看還是很美的,

比如日落,但是每個人都拍了,

每個人都在發,每個發的景色都一樣,

就不免有些審美疲勞了。

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或者是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又或者是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當初后羿射完了日之後,

就剩下了一個無差別的太陽,

你們總重複別人拍過的太陽有什麼意思?

OK,就算你拍得很漂亮,

說下大天來不還是個太陽嗎?

啊?你的意思是拍落日太常見所以太普通?

行,我給你拍個普通人不常見的珠峰看看,

這個夠高大上了吧?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要不我拿長焦給你拍個月亮?夠牛逼了吧?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我承認這些都是高大上,

但我想說的是,100年之後,換一個人,

照樣能拍出一樣的珠峰來和月亮來,

除非這100年內珠峰被地震震塌了,

月亮被高射炮打下來了。

在我眼裡,珠峰啦,月亮啦,

其照片的價值,還不如一張街頭攝影。

為什麼?理由很簡單:即便你拍得再好,

珠峰和月亮,照片都太容易複製啦!

100年之後還這樣,

而街頭照片說不定明天就變樣了。

大千世界之所以讓人感覺到美,

就是因為形形色色,如果彼此都一樣,

那就不美了。如果你是個初學者,

拍一樣的東西當然在所難免,

你曝光的基本功還沒有學會呢何談風格。

但如果一個學過攝影多年的“老司機”

還熱衷於跟人拍的都一樣,那就沒出息了。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看,我說的“老司機”就是這種)

有些景色的可複製性很強。

比如你今天拍了元陽梯田,

明天我就可以在你所在的機位

用相同的視角拍一張一模一樣的,

其他人也可以。

那到底要拍些什麼?


3

決定性瞬間

又是老生常談的決定性瞬間,

可能你已經聽煩了,看見這幾個字就想吐,

可是,你做到了嗎?

1952年,亨利·卡蒂埃-佈列鬆出版了一本攝影集,

書名為《偷拍的照片》

(Images à la Sauvette)(見下圖)。

此書在美國出版時,

編輯覺得法文原版的書名沒有特點,

就援引了17世紀法國大主教雷茲(Retz)

的名言“在這個世界上一切都有一個決定性的瞬間”,

將書名改為《決定性瞬間》(The Decisive Moment)。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卡蒂埃-佈列鬆《偷拍的照片》法文原版封面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1932年,卡蒂埃-佈列鬆

在馬賽買到了他的第一部徠卡相機,

後來他就與這種小型相機形影不離。

卡蒂埃-佈列鬆關於“決定性瞬間”最早的闡述:

在所有表現形式中,

攝影是唯一可以凝固特定瞬間的。

我們所把握的是正在消失的東西,

一旦它們逝去將無法重現。

為了主題內容和形式的統一,

必須嚴格制定與其相關的形式,

攝影必須在運動中捕捉平衡的表現。

攝影對我來說是在現實中認識線條、

形狀和明暗變化的規律。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說句矯情的話:

有些風景錯過了就是錯過了,

可能一輩子都遇不見了。

2

有溫度的照片


一直以來,攝影的客觀都被理解成為

冷漠和不動聲色的,

實際上,角度的選擇、語言的表達、

瞬間的選取甚至取景器的剪裁,

從來都是“有溫度”的。一張好照片,

應該讓人有生理反應,可以讓人不寒而慄,

也可以讓人暖流湧現。

“有溫度”不僅僅是視覺語言上的追求,

也是情感上的天然渴望。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長能豐一

攝影的意義,它並非全是高大上的宏偉題材,

而是在於立足我們身邊的人、事、物,

是為了讓生活變得更加豐富精彩。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David Neff

“有溫度”究竟是怎麼回事?

首先,照片唯一發生作用的方式在於被觀看

所以這個“溫度”一定是在觀看過程中產生的;

  • 其次,觀看照片的主體是讀者,
  • 所以感受“溫度”的主體也只能是讀者;
  • 再次,觀看作品是一種精神屬性的活動,
  • 所以作品的“溫度”只能一種心理上的體驗,
  • 鑑於“溫度”這個詞的字面意思,
  • 我們可以認為其是一種心理上“感受到溫暖”的體驗。

由以上可知,一件攝影作品的“有溫度”,

就是“讓讀者觀看後感覺到溫暖的心理體驗”。

說得再清楚一點,所謂“有溫度”的作品,

就是“讓讀者感動的作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Wayne Jones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Victoria Vaisvilaite Skirutiene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3

最關鍵的是想法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這張《勝利之吻》想必很多人都有印象,

但少人知道它是一張徹頭徹尾的擺拍作品。

這張照片拍攝於德國投降那一天,

是攝影師花錢僱傭小夥子親吻護士拍的。

為什麼沒人深究這張照片中的人物呢?

因為這樣的照片會鼓舞人心,

對安撫民心有很大的作用。

這告訴我們什麼?

拍什麼不重要,

拍成什麼才重要。

我們再來看另一組超現實作品。

很受爭議,也很受歡迎。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這組作品是Robert Jahns拍的。

也許你看完會說:

“照片很酷,P的吧”?確實P了。

但所有的後期都是在iphone上完成。

這些幾乎都可以收去當壁紙的圖片,

每一張都要花費幾個小時到幾天不等,

然而所獲得的成功是巨大的:

平均每一張照片會獲得:37000個zan,800條評論。

這說明了什麼?

工具人人都可以使用,

關鍵在於想像力。

分享完了國外攝影師的作品,

再來看看國內的一組作品,

就舉例申遺成功的中國24節氣。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

想拍出好照片?

這絕對不簡單。

人人攝影師時代,

我們有太多照片,

幾乎一文不值。

好照片的標準是...

靠技法?

其實攝影手法基本通用。

靠運氣?

不是所有等待都能換來最佳時機。

大家都拍一樣的照片

我還能不能再拍?


有些東西剛開始看還是很美的,

比如日落,但是每個人都拍了,

每個人都在發,每個發的景色都一樣,

就不免有些審美疲勞了。

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或者是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又或者是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當初后羿射完了日之後,

就剩下了一個無差別的太陽,

你們總重複別人拍過的太陽有什麼意思?

OK,就算你拍得很漂亮,

說下大天來不還是個太陽嗎?

啊?你的意思是拍落日太常見所以太普通?

行,我給你拍個普通人不常見的珠峰看看,

這個夠高大上了吧?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要不我拿長焦給你拍個月亮?夠牛逼了吧?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我承認這些都是高大上,

但我想說的是,100年之後,換一個人,

照樣能拍出一樣的珠峰來和月亮來,

除非這100年內珠峰被地震震塌了,

月亮被高射炮打下來了。

在我眼裡,珠峰啦,月亮啦,

其照片的價值,還不如一張街頭攝影。

為什麼?理由很簡單:即便你拍得再好,

珠峰和月亮,照片都太容易複製啦!

100年之後還這樣,

而街頭照片說不定明天就變樣了。

大千世界之所以讓人感覺到美,

就是因為形形色色,如果彼此都一樣,

那就不美了。如果你是個初學者,

拍一樣的東西當然在所難免,

你曝光的基本功還沒有學會呢何談風格。

但如果一個學過攝影多年的“老司機”

還熱衷於跟人拍的都一樣,那就沒出息了。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看,我說的“老司機”就是這種)

有些景色的可複製性很強。

比如你今天拍了元陽梯田,

明天我就可以在你所在的機位

用相同的視角拍一張一模一樣的,

其他人也可以。

那到底要拍些什麼?


3

決定性瞬間

又是老生常談的決定性瞬間,

可能你已經聽煩了,看見這幾個字就想吐,

可是,你做到了嗎?

1952年,亨利·卡蒂埃-佈列鬆出版了一本攝影集,

書名為《偷拍的照片》

(Images à la Sauvette)(見下圖)。

此書在美國出版時,

編輯覺得法文原版的書名沒有特點,

就援引了17世紀法國大主教雷茲(Retz)

的名言“在這個世界上一切都有一個決定性的瞬間”,

將書名改為《決定性瞬間》(The Decisive Moment)。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卡蒂埃-佈列鬆《偷拍的照片》法文原版封面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1932年,卡蒂埃-佈列鬆

在馬賽買到了他的第一部徠卡相機,

後來他就與這種小型相機形影不離。

卡蒂埃-佈列鬆關於“決定性瞬間”最早的闡述:

在所有表現形式中,

攝影是唯一可以凝固特定瞬間的。

我們所把握的是正在消失的東西,

一旦它們逝去將無法重現。

為了主題內容和形式的統一,

必須嚴格制定與其相關的形式,

攝影必須在運動中捕捉平衡的表現。

攝影對我來說是在現實中認識線條、

形狀和明暗變化的規律。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說句矯情的話:

有些風景錯過了就是錯過了,

可能一輩子都遇不見了。

2

有溫度的照片


一直以來,攝影的客觀都被理解成為

冷漠和不動聲色的,

實際上,角度的選擇、語言的表達、

瞬間的選取甚至取景器的剪裁,

從來都是“有溫度”的。一張好照片,

應該讓人有生理反應,可以讓人不寒而慄,

也可以讓人暖流湧現。

“有溫度”不僅僅是視覺語言上的追求,

也是情感上的天然渴望。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長能豐一

攝影的意義,它並非全是高大上的宏偉題材,

而是在於立足我們身邊的人、事、物,

是為了讓生活變得更加豐富精彩。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David Neff

“有溫度”究竟是怎麼回事?

首先,照片唯一發生作用的方式在於被觀看

所以這個“溫度”一定是在觀看過程中產生的;

  • 其次,觀看照片的主體是讀者,
  • 所以感受“溫度”的主體也只能是讀者;
  • 再次,觀看作品是一種精神屬性的活動,
  • 所以作品的“溫度”只能一種心理上的體驗,
  • 鑑於“溫度”這個詞的字面意思,
  • 我們可以認為其是一種心理上“感受到溫暖”的體驗。

由以上可知,一件攝影作品的“有溫度”,

就是“讓讀者觀看後感覺到溫暖的心理體驗”。

說得再清楚一點,所謂“有溫度”的作品,

就是“讓讀者感動的作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Wayne Jones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Victoria Vaisvilaite Skirutiene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3

最關鍵的是想法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這張《勝利之吻》想必很多人都有印象,

但少人知道它是一張徹頭徹尾的擺拍作品。

這張照片拍攝於德國投降那一天,

是攝影師花錢僱傭小夥子親吻護士拍的。

為什麼沒人深究這張照片中的人物呢?

因為這樣的照片會鼓舞人心,

對安撫民心有很大的作用。

這告訴我們什麼?

拍什麼不重要,

拍成什麼才重要。

我們再來看另一組超現實作品。

很受爭議,也很受歡迎。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這組作品是Robert Jahns拍的。

也許你看完會說:

“照片很酷,P的吧”?確實P了。

但所有的後期都是在iphone上完成。

這些幾乎都可以收去當壁紙的圖片,

每一張都要花費幾個小時到幾天不等,

然而所獲得的成功是巨大的:

平均每一張照片會獲得:37000個zan,800條評論。

這說明了什麼?

工具人人都可以使用,

關鍵在於想像力。

分享完了國外攝影師的作品,

再來看看國內的一組作品,

就舉例申遺成功的中國24節氣。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

想拍出好照片?

這絕對不簡單。

人人攝影師時代,

我們有太多照片,

幾乎一文不值。

好照片的標準是...

靠技法?

其實攝影手法基本通用。

靠運氣?

不是所有等待都能換來最佳時機。

大家都拍一樣的照片

我還能不能再拍?


有些東西剛開始看還是很美的,

比如日落,但是每個人都拍了,

每個人都在發,每個發的景色都一樣,

就不免有些審美疲勞了。

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或者是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又或者是這樣的: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當初后羿射完了日之後,

就剩下了一個無差別的太陽,

你們總重複別人拍過的太陽有什麼意思?

OK,就算你拍得很漂亮,

說下大天來不還是個太陽嗎?

啊?你的意思是拍落日太常見所以太普通?

行,我給你拍個普通人不常見的珠峰看看,

這個夠高大上了吧?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要不我拿長焦給你拍個月亮?夠牛逼了吧?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我承認這些都是高大上,

但我想說的是,100年之後,換一個人,

照樣能拍出一樣的珠峰來和月亮來,

除非這100年內珠峰被地震震塌了,

月亮被高射炮打下來了。

在我眼裡,珠峰啦,月亮啦,

其照片的價值,還不如一張街頭攝影。

為什麼?理由很簡單:即便你拍得再好,

珠峰和月亮,照片都太容易複製啦!

100年之後還這樣,

而街頭照片說不定明天就變樣了。

大千世界之所以讓人感覺到美,

就是因為形形色色,如果彼此都一樣,

那就不美了。如果你是個初學者,

拍一樣的東西當然在所難免,

你曝光的基本功還沒有學會呢何談風格。

但如果一個學過攝影多年的“老司機”

還熱衷於跟人拍的都一樣,那就沒出息了。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看,我說的“老司機”就是這種)

有些景色的可複製性很強。

比如你今天拍了元陽梯田,

明天我就可以在你所在的機位

用相同的視角拍一張一模一樣的,

其他人也可以。

那到底要拍些什麼?


3

決定性瞬間

又是老生常談的決定性瞬間,

可能你已經聽煩了,看見這幾個字就想吐,

可是,你做到了嗎?

1952年,亨利·卡蒂埃-佈列鬆出版了一本攝影集,

書名為《偷拍的照片》

(Images à la Sauvette)(見下圖)。

此書在美國出版時,

編輯覺得法文原版的書名沒有特點,

就援引了17世紀法國大主教雷茲(Retz)

的名言“在這個世界上一切都有一個決定性的瞬間”,

將書名改為《決定性瞬間》(The Decisive Moment)。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卡蒂埃-佈列鬆《偷拍的照片》法文原版封面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1932年,卡蒂埃-佈列鬆

在馬賽買到了他的第一部徠卡相機,

後來他就與這種小型相機形影不離。

卡蒂埃-佈列鬆關於“決定性瞬間”最早的闡述:

在所有表現形式中,

攝影是唯一可以凝固特定瞬間的。

我們所把握的是正在消失的東西,

一旦它們逝去將無法重現。

為了主題內容和形式的統一,

必須嚴格制定與其相關的形式,

攝影必須在運動中捕捉平衡的表現。

攝影對我來說是在現實中認識線條、

形狀和明暗變化的規律。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說句矯情的話:

有些風景錯過了就是錯過了,

可能一輩子都遇不見了。

2

有溫度的照片


一直以來,攝影的客觀都被理解成為

冷漠和不動聲色的,

實際上,角度的選擇、語言的表達、

瞬間的選取甚至取景器的剪裁,

從來都是“有溫度”的。一張好照片,

應該讓人有生理反應,可以讓人不寒而慄,

也可以讓人暖流湧現。

“有溫度”不僅僅是視覺語言上的追求,

也是情感上的天然渴望。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長能豐一

攝影的意義,它並非全是高大上的宏偉題材,

而是在於立足我們身邊的人、事、物,

是為了讓生活變得更加豐富精彩。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David Neff

“有溫度”究竟是怎麼回事?

首先,照片唯一發生作用的方式在於被觀看

所以這個“溫度”一定是在觀看過程中產生的;

  • 其次,觀看照片的主體是讀者,
  • 所以感受“溫度”的主體也只能是讀者;
  • 再次,觀看作品是一種精神屬性的活動,
  • 所以作品的“溫度”只能一種心理上的體驗,
  • 鑑於“溫度”這個詞的字面意思,
  • 我們可以認為其是一種心理上“感受到溫暖”的體驗。

由以上可知,一件攝影作品的“有溫度”,

就是“讓讀者觀看後感覺到溫暖的心理體驗”。

說得再清楚一點,所謂“有溫度”的作品,

就是“讓讀者感動的作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Wayne Jones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攝影:Victoria Vaisvilaite Skirutiene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3

最關鍵的是想法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這張《勝利之吻》想必很多人都有印象,

但少人知道它是一張徹頭徹尾的擺拍作品。

這張照片拍攝於德國投降那一天,

是攝影師花錢僱傭小夥子親吻護士拍的。

為什麼沒人深究這張照片中的人物呢?

因為這樣的照片會鼓舞人心,

對安撫民心有很大的作用。

這告訴我們什麼?

拍什麼不重要,

拍成什麼才重要。

我們再來看另一組超現實作品。

很受爭議,也很受歡迎。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這組作品是Robert Jahns拍的。

也許你看完會說:

“照片很酷,P的吧”?確實P了。

但所有的後期都是在iphone上完成。

這些幾乎都可以收去當壁紙的圖片,

每一張都要花費幾個小時到幾天不等,

然而所獲得的成功是巨大的:

平均每一張照片會獲得:37000個zan,800條評論。

這說明了什麼?

工具人人都可以使用,

關鍵在於想像力。

分享完了國外攝影師的作品,

再來看看國內的一組作品,

就舉例申遺成功的中國24節氣。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拍什麼不重要,拍成什麼才重要

這一組雅緻的24節氣作者是

《大魚海棠》的導演張春。

值得關注的是:“這24張幾乎都是原片,

沒PS,因為動一點,就覺得變了味兒......”

在我們的祖輩眼中,

一年並非只有簡單的春夏秋冬,

而是用24個如詩如畫的名字,

串起了我們與眾不同的四季。

所有人都在拍風景,拍風光,

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和中國的24節氣聯繫起來。

這告訴我們什麼?

關鍵還是在於:想法。

一個成功的想法有助於

推銷你的圖片理念。

好了,拿起相機拍照吧!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