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

文章原創首發於頭條號【影像派】,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文章原創首發於頭條號【影像派】,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請關注【影像派】

前言

同樣是拍攝一張白紙,為什麼有時會偏橙,有時又泛藍?

同一地點、同樣的光線拍攝風景,為什麼他拍出來顯得正常,而我拍的卻顯得偏冷?

為什麼我拍的人像,膚色總是會偏黃?到底是哪裡設置錯了?

在今天的這篇文章中,影像君和大家來聊聊另一個攝影術語——白平衡

在相機裡,它可能是一個不太起眼的參數,但是,你使用得少並不等於它可有可無,它的重要性只是被你低估了而已。

想要了解白平衡,我們還得從色溫說起。

一、色溫與白平衡

1.1 色溫

一個理想黑體受熱時會產生電磁輻射,發出不同顏色的光,其表面的溫度用「色溫」(color temperature)來描述,單位為開爾文(Kelvins),簡寫K。當溫度較高(如高於9000K)時,黑體會發出泛藍的「冷光」;當溫度較低(如低於3000K)時,黑體發出泛紅的「暖光」;當溫度趨於中等(如6000K左右)時,則黑體發出「白光」。

如果覺得「黑體」太抽象,那我們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塊金屬:當溫度上升到一定程度時,金屬會發出橙紅色的光,若繼續加熱,金屬會發出泛白的光。我們平時所說的「白熱化」便是引申於此。

輻射可見光的色相與黑體溫度之間的關係如圖1-1所示:

"

文章原創首發於頭條號【影像派】,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請關注【影像派】

前言

同樣是拍攝一張白紙,為什麼有時會偏橙,有時又泛藍?

同一地點、同樣的光線拍攝風景,為什麼他拍出來顯得正常,而我拍的卻顯得偏冷?

為什麼我拍的人像,膚色總是會偏黃?到底是哪裡設置錯了?

在今天的這篇文章中,影像君和大家來聊聊另一個攝影術語——白平衡

在相機裡,它可能是一個不太起眼的參數,但是,你使用得少並不等於它可有可無,它的重要性只是被你低估了而已。

想要了解白平衡,我們還得從色溫說起。

一、色溫與白平衡

1.1 色溫

一個理想黑體受熱時會產生電磁輻射,發出不同顏色的光,其表面的溫度用「色溫」(color temperature)來描述,單位為開爾文(Kelvins),簡寫K。當溫度較高(如高於9000K)時,黑體會發出泛藍的「冷光」;當溫度較低(如低於3000K)時,黑體發出泛紅的「暖光」;當溫度趨於中等(如6000K左右)時,則黑體發出「白光」。

如果覺得「黑體」太抽象,那我們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塊金屬:當溫度上升到一定程度時,金屬會發出橙紅色的光,若繼續加熱,金屬會發出泛白的光。我們平時所說的「白熱化」便是引申於此。

輻射可見光的色相與黑體溫度之間的關係如圖1-1所示: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1-1

可見,色溫越,光線越「」(偏紅、偏橙),反之,色溫越,則越「」(偏藍)。這跟我們色彩感知心理中「冷暖色」的概念恰好相反,不要混淆

因結構和熱輻射各異,不同類型的光源發出的光會呈現出不同的色溫。以下為各種光源所對應的色溫(經驗值):

"

文章原創首發於頭條號【影像派】,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請關注【影像派】

前言

同樣是拍攝一張白紙,為什麼有時會偏橙,有時又泛藍?

同一地點、同樣的光線拍攝風景,為什麼他拍出來顯得正常,而我拍的卻顯得偏冷?

為什麼我拍的人像,膚色總是會偏黃?到底是哪裡設置錯了?

在今天的這篇文章中,影像君和大家來聊聊另一個攝影術語——白平衡

在相機裡,它可能是一個不太起眼的參數,但是,你使用得少並不等於它可有可無,它的重要性只是被你低估了而已。

想要了解白平衡,我們還得從色溫說起。

一、色溫與白平衡

1.1 色溫

一個理想黑體受熱時會產生電磁輻射,發出不同顏色的光,其表面的溫度用「色溫」(color temperature)來描述,單位為開爾文(Kelvins),簡寫K。當溫度較高(如高於9000K)時,黑體會發出泛藍的「冷光」;當溫度較低(如低於3000K)時,黑體發出泛紅的「暖光」;當溫度趨於中等(如6000K左右)時,則黑體發出「白光」。

如果覺得「黑體」太抽象,那我們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塊金屬:當溫度上升到一定程度時,金屬會發出橙紅色的光,若繼續加熱,金屬會發出泛白的光。我們平時所說的「白熱化」便是引申於此。

輻射可見光的色相與黑體溫度之間的關係如圖1-1所示: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1-1

可見,色溫越,光線越「」(偏紅、偏橙),反之,色溫越,則越「」(偏藍)。這跟我們色彩感知心理中「冷暖色」的概念恰好相反,不要混淆

因結構和熱輻射各異,不同類型的光源發出的光會呈現出不同的色溫。以下為各種光源所對應的色溫(經驗值):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1-2

1.2 白平衡

在攝影中,我們的理想目標是儘可能還原與場景光源一致的色溫。這種用於平衡不同色溫、校正色彩偏移的方式,稱為「白平衡」(white balance),簡寫為WB。之所以稱為「白平衡」,是因為白光是中性色,處於色溫值的中間。白平衡也稱為灰度平衡、中性平衡等。

"

文章原創首發於頭條號【影像派】,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請關注【影像派】

前言

同樣是拍攝一張白紙,為什麼有時會偏橙,有時又泛藍?

同一地點、同樣的光線拍攝風景,為什麼他拍出來顯得正常,而我拍的卻顯得偏冷?

為什麼我拍的人像,膚色總是會偏黃?到底是哪裡設置錯了?

在今天的這篇文章中,影像君和大家來聊聊另一個攝影術語——白平衡

在相機裡,它可能是一個不太起眼的參數,但是,你使用得少並不等於它可有可無,它的重要性只是被你低估了而已。

想要了解白平衡,我們還得從色溫說起。

一、色溫與白平衡

1.1 色溫

一個理想黑體受熱時會產生電磁輻射,發出不同顏色的光,其表面的溫度用「色溫」(color temperature)來描述,單位為開爾文(Kelvins),簡寫K。當溫度較高(如高於9000K)時,黑體會發出泛藍的「冷光」;當溫度較低(如低於3000K)時,黑體發出泛紅的「暖光」;當溫度趨於中等(如6000K左右)時,則黑體發出「白光」。

如果覺得「黑體」太抽象,那我們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塊金屬:當溫度上升到一定程度時,金屬會發出橙紅色的光,若繼續加熱,金屬會發出泛白的光。我們平時所說的「白熱化」便是引申於此。

輻射可見光的色相與黑體溫度之間的關係如圖1-1所示: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1-1

可見,色溫越,光線越「」(偏紅、偏橙),反之,色溫越,則越「」(偏藍)。這跟我們色彩感知心理中「冷暖色」的概念恰好相反,不要混淆

因結構和熱輻射各異,不同類型的光源發出的光會呈現出不同的色溫。以下為各種光源所對應的色溫(經驗值):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1-2

1.2 白平衡

在攝影中,我們的理想目標是儘可能還原與場景光源一致的色溫。這種用於平衡不同色溫、校正色彩偏移的方式,稱為「白平衡」(white balance),簡寫為WB。之所以稱為「白平衡」,是因為白光是中性色,處於色溫值的中間。白平衡也稱為灰度平衡、中性平衡等。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1-3,Photo via ricoh-imaging.jp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色溫對我們的攝影如此重要?為什麼我們需要獲得「正確的」白平衡?

二、人眼的色彩適應與白平衡校正

光源的色溫之所以如此重要,皆因光線色彩的變化會直接影響人眼對物體固有色彩的判斷,在視覺理論中稱之為人眼的色彩適應(chromatic adaptation)。

2.1 色彩適應機制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有過這樣的體驗:當我們從昏暗室內一下走到陽光強烈的室外時,我們會感覺非常刺眼,眼睛無法睜開,但不用多久,我們的眼睛便適應了這種強度的光線,可以看清烈日下的物體;此時,若我們再從室外走進昏暗的室內,我們會感覺眼前一片漆黑,分辨不清暗處的事物,需要過一會兒眼睛才能適應過來。

視覺理論指出:人眼的敏感度會因外界的視覺刺激的增強而減弱,反之亦然[1]。

我們來看圖2-1,從上至下,大方塊的亮度依次遞減(白-灰-黑),小方塊的灰度值保持不變,然而,當我們緩慢地從上向下觀察時,小方塊卻呈現出「顏色逐漸變淺變亮」的錯覺。

"

文章原創首發於頭條號【影像派】,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請關注【影像派】

前言

同樣是拍攝一張白紙,為什麼有時會偏橙,有時又泛藍?

同一地點、同樣的光線拍攝風景,為什麼他拍出來顯得正常,而我拍的卻顯得偏冷?

為什麼我拍的人像,膚色總是會偏黃?到底是哪裡設置錯了?

在今天的這篇文章中,影像君和大家來聊聊另一個攝影術語——白平衡

在相機裡,它可能是一個不太起眼的參數,但是,你使用得少並不等於它可有可無,它的重要性只是被你低估了而已。

想要了解白平衡,我們還得從色溫說起。

一、色溫與白平衡

1.1 色溫

一個理想黑體受熱時會產生電磁輻射,發出不同顏色的光,其表面的溫度用「色溫」(color temperature)來描述,單位為開爾文(Kelvins),簡寫K。當溫度較高(如高於9000K)時,黑體會發出泛藍的「冷光」;當溫度較低(如低於3000K)時,黑體發出泛紅的「暖光」;當溫度趨於中等(如6000K左右)時,則黑體發出「白光」。

如果覺得「黑體」太抽象,那我們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塊金屬:當溫度上升到一定程度時,金屬會發出橙紅色的光,若繼續加熱,金屬會發出泛白的光。我們平時所說的「白熱化」便是引申於此。

輻射可見光的色相與黑體溫度之間的關係如圖1-1所示: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1-1

可見,色溫越,光線越「」(偏紅、偏橙),反之,色溫越,則越「」(偏藍)。這跟我們色彩感知心理中「冷暖色」的概念恰好相反,不要混淆

因結構和熱輻射各異,不同類型的光源發出的光會呈現出不同的色溫。以下為各種光源所對應的色溫(經驗值):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1-2

1.2 白平衡

在攝影中,我們的理想目標是儘可能還原與場景光源一致的色溫。這種用於平衡不同色溫、校正色彩偏移的方式,稱為「白平衡」(white balance),簡寫為WB。之所以稱為「白平衡」,是因為白光是中性色,處於色溫值的中間。白平衡也稱為灰度平衡、中性平衡等。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1-3,Photo via ricoh-imaging.jp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色溫對我們的攝影如此重要?為什麼我們需要獲得「正確的」白平衡?

二、人眼的色彩適應與白平衡校正

光源的色溫之所以如此重要,皆因光線色彩的變化會直接影響人眼對物體固有色彩的判斷,在視覺理論中稱之為人眼的色彩適應(chromatic adaptation)。

2.1 色彩適應機制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有過這樣的體驗:當我們從昏暗室內一下走到陽光強烈的室外時,我們會感覺非常刺眼,眼睛無法睜開,但不用多久,我們的眼睛便適應了這種強度的光線,可以看清烈日下的物體;此時,若我們再從室外走進昏暗的室內,我們會感覺眼前一片漆黑,分辨不清暗處的事物,需要過一會兒眼睛才能適應過來。

視覺理論指出:人眼的敏感度會因外界的視覺刺激的增強而減弱,反之亦然[1]。

我們來看圖2-1,從上至下,大方塊的亮度依次遞減(白-灰-黑),小方塊的灰度值保持不變,然而,當我們緩慢地從上向下觀察時,小方塊卻呈現出「顏色逐漸變淺變亮」的錯覺。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2-1

不僅背景亮度會影響我們對物體的判斷,背景的顏色亦有此等效果。

我們再來看一張圖。現有兩組RGB值完全相同的三個小色塊,顏色分別為綠色、紅色和灰度。一組置於藍色背景中,另一組置於黃色背景中,如圖2-2所示:

"

文章原創首發於頭條號【影像派】,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請關注【影像派】

前言

同樣是拍攝一張白紙,為什麼有時會偏橙,有時又泛藍?

同一地點、同樣的光線拍攝風景,為什麼他拍出來顯得正常,而我拍的卻顯得偏冷?

為什麼我拍的人像,膚色總是會偏黃?到底是哪裡設置錯了?

在今天的這篇文章中,影像君和大家來聊聊另一個攝影術語——白平衡

在相機裡,它可能是一個不太起眼的參數,但是,你使用得少並不等於它可有可無,它的重要性只是被你低估了而已。

想要了解白平衡,我們還得從色溫說起。

一、色溫與白平衡

1.1 色溫

一個理想黑體受熱時會產生電磁輻射,發出不同顏色的光,其表面的溫度用「色溫」(color temperature)來描述,單位為開爾文(Kelvins),簡寫K。當溫度較高(如高於9000K)時,黑體會發出泛藍的「冷光」;當溫度較低(如低於3000K)時,黑體發出泛紅的「暖光」;當溫度趨於中等(如6000K左右)時,則黑體發出「白光」。

如果覺得「黑體」太抽象,那我們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塊金屬:當溫度上升到一定程度時,金屬會發出橙紅色的光,若繼續加熱,金屬會發出泛白的光。我們平時所說的「白熱化」便是引申於此。

輻射可見光的色相與黑體溫度之間的關係如圖1-1所示: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1-1

可見,色溫越,光線越「」(偏紅、偏橙),反之,色溫越,則越「」(偏藍)。這跟我們色彩感知心理中「冷暖色」的概念恰好相反,不要混淆

因結構和熱輻射各異,不同類型的光源發出的光會呈現出不同的色溫。以下為各種光源所對應的色溫(經驗值):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1-2

1.2 白平衡

在攝影中,我們的理想目標是儘可能還原與場景光源一致的色溫。這種用於平衡不同色溫、校正色彩偏移的方式,稱為「白平衡」(white balance),簡寫為WB。之所以稱為「白平衡」,是因為白光是中性色,處於色溫值的中間。白平衡也稱為灰度平衡、中性平衡等。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1-3,Photo via ricoh-imaging.jp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色溫對我們的攝影如此重要?為什麼我們需要獲得「正確的」白平衡?

二、人眼的色彩適應與白平衡校正

光源的色溫之所以如此重要,皆因光線色彩的變化會直接影響人眼對物體固有色彩的判斷,在視覺理論中稱之為人眼的色彩適應(chromatic adaptation)。

2.1 色彩適應機制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有過這樣的體驗:當我們從昏暗室內一下走到陽光強烈的室外時,我們會感覺非常刺眼,眼睛無法睜開,但不用多久,我們的眼睛便適應了這種強度的光線,可以看清烈日下的物體;此時,若我們再從室外走進昏暗的室內,我們會感覺眼前一片漆黑,分辨不清暗處的事物,需要過一會兒眼睛才能適應過來。

視覺理論指出:人眼的敏感度會因外界的視覺刺激的增強而減弱,反之亦然[1]。

我們來看圖2-1,從上至下,大方塊的亮度依次遞減(白-灰-黑),小方塊的灰度值保持不變,然而,當我們緩慢地從上向下觀察時,小方塊卻呈現出「顏色逐漸變淺變亮」的錯覺。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2-1

不僅背景亮度會影響我們對物體的判斷,背景的顏色亦有此等效果。

我們再來看一張圖。現有兩組RGB值完全相同的三個小色塊,顏色分別為綠色、紅色和灰度。一組置於藍色背景中,另一組置於黃色背景中,如圖2-2所示: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2-2

仔細觀察左右兩組的小色塊,橫向對比,你會發現,原本兩組顏色一樣的小方塊,但我們感知到的色彩卻有差異:

在左側的藍色背景中,小方塊的顏色顯得偏黃、偏深;而對比右側的黃色背景,相同顏色的小方塊卻顯得更藍、更淺一些。

對於這種色彩現象,色彩視覺理論的解釋為:當背景色(觀察條件)改變時,同步對比(Simultaneous contrast)會產生一種刺激,從而導致感知到的色貌(color appearance)發生偏移。

既然背景光線的色溫對主體顏色有如此重要的影響,那麼,數碼相機是如何校正色溫的呢?

2.2 白平衡的校正

我們來做個簡單的實驗。光源為陽光的反射光,室內無其它光源,主體為純白色物體。在光源和主體不變的條件下,僅僅改變相機的色溫值,在室內拍攝同一個物體:

影像君將相機色溫值設置為10000K(可調最大值),對著白色物體拍攝,畫面如圖2-3所示:

"

文章原創首發於頭條號【影像派】,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請關注【影像派】

前言

同樣是拍攝一張白紙,為什麼有時會偏橙,有時又泛藍?

同一地點、同樣的光線拍攝風景,為什麼他拍出來顯得正常,而我拍的卻顯得偏冷?

為什麼我拍的人像,膚色總是會偏黃?到底是哪裡設置錯了?

在今天的這篇文章中,影像君和大家來聊聊另一個攝影術語——白平衡

在相機裡,它可能是一個不太起眼的參數,但是,你使用得少並不等於它可有可無,它的重要性只是被你低估了而已。

想要了解白平衡,我們還得從色溫說起。

一、色溫與白平衡

1.1 色溫

一個理想黑體受熱時會產生電磁輻射,發出不同顏色的光,其表面的溫度用「色溫」(color temperature)來描述,單位為開爾文(Kelvins),簡寫K。當溫度較高(如高於9000K)時,黑體會發出泛藍的「冷光」;當溫度較低(如低於3000K)時,黑體發出泛紅的「暖光」;當溫度趨於中等(如6000K左右)時,則黑體發出「白光」。

如果覺得「黑體」太抽象,那我們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塊金屬:當溫度上升到一定程度時,金屬會發出橙紅色的光,若繼續加熱,金屬會發出泛白的光。我們平時所說的「白熱化」便是引申於此。

輻射可見光的色相與黑體溫度之間的關係如圖1-1所示: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1-1

可見,色溫越,光線越「」(偏紅、偏橙),反之,色溫越,則越「」(偏藍)。這跟我們色彩感知心理中「冷暖色」的概念恰好相反,不要混淆

因結構和熱輻射各異,不同類型的光源發出的光會呈現出不同的色溫。以下為各種光源所對應的色溫(經驗值):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1-2

1.2 白平衡

在攝影中,我們的理想目標是儘可能還原與場景光源一致的色溫。這種用於平衡不同色溫、校正色彩偏移的方式,稱為「白平衡」(white balance),簡寫為WB。之所以稱為「白平衡」,是因為白光是中性色,處於色溫值的中間。白平衡也稱為灰度平衡、中性平衡等。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1-3,Photo via ricoh-imaging.jp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色溫對我們的攝影如此重要?為什麼我們需要獲得「正確的」白平衡?

二、人眼的色彩適應與白平衡校正

光源的色溫之所以如此重要,皆因光線色彩的變化會直接影響人眼對物體固有色彩的判斷,在視覺理論中稱之為人眼的色彩適應(chromatic adaptation)。

2.1 色彩適應機制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有過這樣的體驗:當我們從昏暗室內一下走到陽光強烈的室外時,我們會感覺非常刺眼,眼睛無法睜開,但不用多久,我們的眼睛便適應了這種強度的光線,可以看清烈日下的物體;此時,若我們再從室外走進昏暗的室內,我們會感覺眼前一片漆黑,分辨不清暗處的事物,需要過一會兒眼睛才能適應過來。

視覺理論指出:人眼的敏感度會因外界的視覺刺激的增強而減弱,反之亦然[1]。

我們來看圖2-1,從上至下,大方塊的亮度依次遞減(白-灰-黑),小方塊的灰度值保持不變,然而,當我們緩慢地從上向下觀察時,小方塊卻呈現出「顏色逐漸變淺變亮」的錯覺。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2-1

不僅背景亮度會影響我們對物體的判斷,背景的顏色亦有此等效果。

我們再來看一張圖。現有兩組RGB值完全相同的三個小色塊,顏色分別為綠色、紅色和灰度。一組置於藍色背景中,另一組置於黃色背景中,如圖2-2所示: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2-2

仔細觀察左右兩組的小色塊,橫向對比,你會發現,原本兩組顏色一樣的小方塊,但我們感知到的色彩卻有差異:

在左側的藍色背景中,小方塊的顏色顯得偏黃、偏深;而對比右側的黃色背景,相同顏色的小方塊卻顯得更藍、更淺一些。

對於這種色彩現象,色彩視覺理論的解釋為:當背景色(觀察條件)改變時,同步對比(Simultaneous contrast)會產生一種刺激,從而導致感知到的色貌(color appearance)發生偏移。

既然背景光線的色溫對主體顏色有如此重要的影響,那麼,數碼相機是如何校正色溫的呢?

2.2 白平衡的校正

我們來做個簡單的實驗。光源為陽光的反射光,室內無其它光源,主體為純白色物體。在光源和主體不變的條件下,僅僅改變相機的色溫值,在室內拍攝同一個物體:

影像君將相機色溫值設置為10000K(可調最大值),對著白色物體拍攝,畫面如圖2-3所示: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2-3

再將相機色溫值設置為2500K(可調最小值),對同一個主體拍攝的畫面(如圖2-4所示):

"

文章原創首發於頭條號【影像派】,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請關注【影像派】

前言

同樣是拍攝一張白紙,為什麼有時會偏橙,有時又泛藍?

同一地點、同樣的光線拍攝風景,為什麼他拍出來顯得正常,而我拍的卻顯得偏冷?

為什麼我拍的人像,膚色總是會偏黃?到底是哪裡設置錯了?

在今天的這篇文章中,影像君和大家來聊聊另一個攝影術語——白平衡

在相機裡,它可能是一個不太起眼的參數,但是,你使用得少並不等於它可有可無,它的重要性只是被你低估了而已。

想要了解白平衡,我們還得從色溫說起。

一、色溫與白平衡

1.1 色溫

一個理想黑體受熱時會產生電磁輻射,發出不同顏色的光,其表面的溫度用「色溫」(color temperature)來描述,單位為開爾文(Kelvins),簡寫K。當溫度較高(如高於9000K)時,黑體會發出泛藍的「冷光」;當溫度較低(如低於3000K)時,黑體發出泛紅的「暖光」;當溫度趨於中等(如6000K左右)時,則黑體發出「白光」。

如果覺得「黑體」太抽象,那我們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塊金屬:當溫度上升到一定程度時,金屬會發出橙紅色的光,若繼續加熱,金屬會發出泛白的光。我們平時所說的「白熱化」便是引申於此。

輻射可見光的色相與黑體溫度之間的關係如圖1-1所示: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1-1

可見,色溫越,光線越「」(偏紅、偏橙),反之,色溫越,則越「」(偏藍)。這跟我們色彩感知心理中「冷暖色」的概念恰好相反,不要混淆

因結構和熱輻射各異,不同類型的光源發出的光會呈現出不同的色溫。以下為各種光源所對應的色溫(經驗值):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1-2

1.2 白平衡

在攝影中,我們的理想目標是儘可能還原與場景光源一致的色溫。這種用於平衡不同色溫、校正色彩偏移的方式,稱為「白平衡」(white balance),簡寫為WB。之所以稱為「白平衡」,是因為白光是中性色,處於色溫值的中間。白平衡也稱為灰度平衡、中性平衡等。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1-3,Photo via ricoh-imaging.jp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色溫對我們的攝影如此重要?為什麼我們需要獲得「正確的」白平衡?

二、人眼的色彩適應與白平衡校正

光源的色溫之所以如此重要,皆因光線色彩的變化會直接影響人眼對物體固有色彩的判斷,在視覺理論中稱之為人眼的色彩適應(chromatic adaptation)。

2.1 色彩適應機制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有過這樣的體驗:當我們從昏暗室內一下走到陽光強烈的室外時,我們會感覺非常刺眼,眼睛無法睜開,但不用多久,我們的眼睛便適應了這種強度的光線,可以看清烈日下的物體;此時,若我們再從室外走進昏暗的室內,我們會感覺眼前一片漆黑,分辨不清暗處的事物,需要過一會兒眼睛才能適應過來。

視覺理論指出:人眼的敏感度會因外界的視覺刺激的增強而減弱,反之亦然[1]。

我們來看圖2-1,從上至下,大方塊的亮度依次遞減(白-灰-黑),小方塊的灰度值保持不變,然而,當我們緩慢地從上向下觀察時,小方塊卻呈現出「顏色逐漸變淺變亮」的錯覺。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2-1

不僅背景亮度會影響我們對物體的判斷,背景的顏色亦有此等效果。

我們再來看一張圖。現有兩組RGB值完全相同的三個小色塊,顏色分別為綠色、紅色和灰度。一組置於藍色背景中,另一組置於黃色背景中,如圖2-2所示: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2-2

仔細觀察左右兩組的小色塊,橫向對比,你會發現,原本兩組顏色一樣的小方塊,但我們感知到的色彩卻有差異:

在左側的藍色背景中,小方塊的顏色顯得偏黃、偏深;而對比右側的黃色背景,相同顏色的小方塊卻顯得更藍、更淺一些。

對於這種色彩現象,色彩視覺理論的解釋為:當背景色(觀察條件)改變時,同步對比(Simultaneous contrast)會產生一種刺激,從而導致感知到的色貌(color appearance)發生偏移。

既然背景光線的色溫對主體顏色有如此重要的影響,那麼,數碼相機是如何校正色溫的呢?

2.2 白平衡的校正

我們來做個簡單的實驗。光源為陽光的反射光,室內無其它光源,主體為純白色物體。在光源和主體不變的條件下,僅僅改變相機的色溫值,在室內拍攝同一個物體:

影像君將相機色溫值設置為10000K(可調最大值),對著白色物體拍攝,畫面如圖2-3所示: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2-3

再將相機色溫值設置為2500K(可調最小值),對同一個主體拍攝的畫面(如圖2-4所示):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2-4

通過對比兩張照片,我們可以明顯看到,儘管光源和主體都一樣,但相機色溫設置的不同,可以直接形成「一暖一冷」兩種截然不同感覺的畫面。從另外一個角度而言,也說明了這兩個色溫值都是錯誤的,因為它們都導致了原本白色的物體出現了嚴重的色偏

數碼相機校正白平衡的基本原理大致是這樣的:

當色溫值為某個給定值時,相機的系統會進行色溫反向補償,使其達到中性色溫。如上述的10000K,相機認為此時色溫太高、色彩偏冷,需降低色溫,但往往容易「過度補償」,導致白平衡朝低色溫過度偏移,直接影響就是致使畫面偏暖,反之亦然;

若相機設置為自動白平衡AWB),系統通過感應判斷畫面中色彩所佔的比例,若暖色(橙、黃、紅等)比例較高,系統就會通過提高色溫進行補償,結果畫面會偏冷,反之亦然。因此,在混合光源光源有明顯色彩傾向的場景中,相機的自動白平衡功能往往並不能準確還原場景的光源色溫。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獲得與場景光源色溫一致、符合觀感的白平衡呢?

三、如何獲得正確的白平衡?

3.1 前期

前期的方式又大概可以分為兩種:相機設置白卡(灰卡)

3.1.1 相機設置

如今的數碼相機都會內置「白平衡」功能。該功能本質上是提供多種預設或手動的色溫方案。進入白平衡菜單,會有以下一些常見圖標:

"

文章原創首發於頭條號【影像派】,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請關注【影像派】

前言

同樣是拍攝一張白紙,為什麼有時會偏橙,有時又泛藍?

同一地點、同樣的光線拍攝風景,為什麼他拍出來顯得正常,而我拍的卻顯得偏冷?

為什麼我拍的人像,膚色總是會偏黃?到底是哪裡設置錯了?

在今天的這篇文章中,影像君和大家來聊聊另一個攝影術語——白平衡

在相機裡,它可能是一個不太起眼的參數,但是,你使用得少並不等於它可有可無,它的重要性只是被你低估了而已。

想要了解白平衡,我們還得從色溫說起。

一、色溫與白平衡

1.1 色溫

一個理想黑體受熱時會產生電磁輻射,發出不同顏色的光,其表面的溫度用「色溫」(color temperature)來描述,單位為開爾文(Kelvins),簡寫K。當溫度較高(如高於9000K)時,黑體會發出泛藍的「冷光」;當溫度較低(如低於3000K)時,黑體發出泛紅的「暖光」;當溫度趨於中等(如6000K左右)時,則黑體發出「白光」。

如果覺得「黑體」太抽象,那我們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塊金屬:當溫度上升到一定程度時,金屬會發出橙紅色的光,若繼續加熱,金屬會發出泛白的光。我們平時所說的「白熱化」便是引申於此。

輻射可見光的色相與黑體溫度之間的關係如圖1-1所示: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1-1

可見,色溫越,光線越「」(偏紅、偏橙),反之,色溫越,則越「」(偏藍)。這跟我們色彩感知心理中「冷暖色」的概念恰好相反,不要混淆

因結構和熱輻射各異,不同類型的光源發出的光會呈現出不同的色溫。以下為各種光源所對應的色溫(經驗值):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1-2

1.2 白平衡

在攝影中,我們的理想目標是儘可能還原與場景光源一致的色溫。這種用於平衡不同色溫、校正色彩偏移的方式,稱為「白平衡」(white balance),簡寫為WB。之所以稱為「白平衡」,是因為白光是中性色,處於色溫值的中間。白平衡也稱為灰度平衡、中性平衡等。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1-3,Photo via ricoh-imaging.jp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色溫對我們的攝影如此重要?為什麼我們需要獲得「正確的」白平衡?

二、人眼的色彩適應與白平衡校正

光源的色溫之所以如此重要,皆因光線色彩的變化會直接影響人眼對物體固有色彩的判斷,在視覺理論中稱之為人眼的色彩適應(chromatic adaptation)。

2.1 色彩適應機制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有過這樣的體驗:當我們從昏暗室內一下走到陽光強烈的室外時,我們會感覺非常刺眼,眼睛無法睜開,但不用多久,我們的眼睛便適應了這種強度的光線,可以看清烈日下的物體;此時,若我們再從室外走進昏暗的室內,我們會感覺眼前一片漆黑,分辨不清暗處的事物,需要過一會兒眼睛才能適應過來。

視覺理論指出:人眼的敏感度會因外界的視覺刺激的增強而減弱,反之亦然[1]。

我們來看圖2-1,從上至下,大方塊的亮度依次遞減(白-灰-黑),小方塊的灰度值保持不變,然而,當我們緩慢地從上向下觀察時,小方塊卻呈現出「顏色逐漸變淺變亮」的錯覺。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2-1

不僅背景亮度會影響我們對物體的判斷,背景的顏色亦有此等效果。

我們再來看一張圖。現有兩組RGB值完全相同的三個小色塊,顏色分別為綠色、紅色和灰度。一組置於藍色背景中,另一組置於黃色背景中,如圖2-2所示: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2-2

仔細觀察左右兩組的小色塊,橫向對比,你會發現,原本兩組顏色一樣的小方塊,但我們感知到的色彩卻有差異:

在左側的藍色背景中,小方塊的顏色顯得偏黃、偏深;而對比右側的黃色背景,相同顏色的小方塊卻顯得更藍、更淺一些。

對於這種色彩現象,色彩視覺理論的解釋為:當背景色(觀察條件)改變時,同步對比(Simultaneous contrast)會產生一種刺激,從而導致感知到的色貌(color appearance)發生偏移。

既然背景光線的色溫對主體顏色有如此重要的影響,那麼,數碼相機是如何校正色溫的呢?

2.2 白平衡的校正

我們來做個簡單的實驗。光源為陽光的反射光,室內無其它光源,主體為純白色物體。在光源和主體不變的條件下,僅僅改變相機的色溫值,在室內拍攝同一個物體:

影像君將相機色溫值設置為10000K(可調最大值),對著白色物體拍攝,畫面如圖2-3所示: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2-3

再將相機色溫值設置為2500K(可調最小值),對同一個主體拍攝的畫面(如圖2-4所示):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2-4

通過對比兩張照片,我們可以明顯看到,儘管光源和主體都一樣,但相機色溫設置的不同,可以直接形成「一暖一冷」兩種截然不同感覺的畫面。從另外一個角度而言,也說明了這兩個色溫值都是錯誤的,因為它們都導致了原本白色的物體出現了嚴重的色偏

數碼相機校正白平衡的基本原理大致是這樣的:

當色溫值為某個給定值時,相機的系統會進行色溫反向補償,使其達到中性色溫。如上述的10000K,相機認為此時色溫太高、色彩偏冷,需降低色溫,但往往容易「過度補償」,導致白平衡朝低色溫過度偏移,直接影響就是致使畫面偏暖,反之亦然;

若相機設置為自動白平衡AWB),系統通過感應判斷畫面中色彩所佔的比例,若暖色(橙、黃、紅等)比例較高,系統就會通過提高色溫進行補償,結果畫面會偏冷,反之亦然。因此,在混合光源光源有明顯色彩傾向的場景中,相機的自動白平衡功能往往並不能準確還原場景的光源色溫。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獲得與場景光源色溫一致、符合觀感的白平衡呢?

三、如何獲得正確的白平衡?

3.1 前期

前期的方式又大概可以分為兩種:相機設置白卡(灰卡)

3.1.1 相機設置

如今的數碼相機都會內置「白平衡」功能。該功能本質上是提供多種預設或手動的色溫方案。進入白平衡菜單,會有以下一些常見圖標: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3-1

我們大概可將其分為兩部分:前三個白平衡為手動色溫方案,餘下為預設色溫方案。

對於第一部分:

(1)自動:自動白平衡本質上是一套「估測算法」,其色溫範圍介於3000K~7000K之間。它通常適用於陽光燦爛(不包含日落日出的場景)的室外環境,在其它場景中往往效果不佳。因此「自動白平衡」並非是一個非常智能或精確的色溫方案。

(2)自定義:所謂自定義,是指當你在某光線條件下拍攝了一張相片,相機會記錄下相應色溫值並應用於你拍攝的下一張相片中。

(3)開爾文:提供一個2500K~10000K的色溫範圍,適用於有經驗的專業攝影師。

對於第二部分,則為相機提供的常見6種光源的白平衡預設值,對應的色溫值可參見第一節內容。

下圖(圖3-2)為包括自動白平衡在內的6種模式下所拍攝的照片,大家可以對比感受一下:

"

文章原創首發於頭條號【影像派】,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請關注【影像派】

前言

同樣是拍攝一張白紙,為什麼有時會偏橙,有時又泛藍?

同一地點、同樣的光線拍攝風景,為什麼他拍出來顯得正常,而我拍的卻顯得偏冷?

為什麼我拍的人像,膚色總是會偏黃?到底是哪裡設置錯了?

在今天的這篇文章中,影像君和大家來聊聊另一個攝影術語——白平衡

在相機裡,它可能是一個不太起眼的參數,但是,你使用得少並不等於它可有可無,它的重要性只是被你低估了而已。

想要了解白平衡,我們還得從色溫說起。

一、色溫與白平衡

1.1 色溫

一個理想黑體受熱時會產生電磁輻射,發出不同顏色的光,其表面的溫度用「色溫」(color temperature)來描述,單位為開爾文(Kelvins),簡寫K。當溫度較高(如高於9000K)時,黑體會發出泛藍的「冷光」;當溫度較低(如低於3000K)時,黑體發出泛紅的「暖光」;當溫度趨於中等(如6000K左右)時,則黑體發出「白光」。

如果覺得「黑體」太抽象,那我們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塊金屬:當溫度上升到一定程度時,金屬會發出橙紅色的光,若繼續加熱,金屬會發出泛白的光。我們平時所說的「白熱化」便是引申於此。

輻射可見光的色相與黑體溫度之間的關係如圖1-1所示: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1-1

可見,色溫越,光線越「」(偏紅、偏橙),反之,色溫越,則越「」(偏藍)。這跟我們色彩感知心理中「冷暖色」的概念恰好相反,不要混淆

因結構和熱輻射各異,不同類型的光源發出的光會呈現出不同的色溫。以下為各種光源所對應的色溫(經驗值):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1-2

1.2 白平衡

在攝影中,我們的理想目標是儘可能還原與場景光源一致的色溫。這種用於平衡不同色溫、校正色彩偏移的方式,稱為「白平衡」(white balance),簡寫為WB。之所以稱為「白平衡」,是因為白光是中性色,處於色溫值的中間。白平衡也稱為灰度平衡、中性平衡等。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1-3,Photo via ricoh-imaging.jp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色溫對我們的攝影如此重要?為什麼我們需要獲得「正確的」白平衡?

二、人眼的色彩適應與白平衡校正

光源的色溫之所以如此重要,皆因光線色彩的變化會直接影響人眼對物體固有色彩的判斷,在視覺理論中稱之為人眼的色彩適應(chromatic adaptation)。

2.1 色彩適應機制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有過這樣的體驗:當我們從昏暗室內一下走到陽光強烈的室外時,我們會感覺非常刺眼,眼睛無法睜開,但不用多久,我們的眼睛便適應了這種強度的光線,可以看清烈日下的物體;此時,若我們再從室外走進昏暗的室內,我們會感覺眼前一片漆黑,分辨不清暗處的事物,需要過一會兒眼睛才能適應過來。

視覺理論指出:人眼的敏感度會因外界的視覺刺激的增強而減弱,反之亦然[1]。

我們來看圖2-1,從上至下,大方塊的亮度依次遞減(白-灰-黑),小方塊的灰度值保持不變,然而,當我們緩慢地從上向下觀察時,小方塊卻呈現出「顏色逐漸變淺變亮」的錯覺。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2-1

不僅背景亮度會影響我們對物體的判斷,背景的顏色亦有此等效果。

我們再來看一張圖。現有兩組RGB值完全相同的三個小色塊,顏色分別為綠色、紅色和灰度。一組置於藍色背景中,另一組置於黃色背景中,如圖2-2所示: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2-2

仔細觀察左右兩組的小色塊,橫向對比,你會發現,原本兩組顏色一樣的小方塊,但我們感知到的色彩卻有差異:

在左側的藍色背景中,小方塊的顏色顯得偏黃、偏深;而對比右側的黃色背景,相同顏色的小方塊卻顯得更藍、更淺一些。

對於這種色彩現象,色彩視覺理論的解釋為:當背景色(觀察條件)改變時,同步對比(Simultaneous contrast)會產生一種刺激,從而導致感知到的色貌(color appearance)發生偏移。

既然背景光線的色溫對主體顏色有如此重要的影響,那麼,數碼相機是如何校正色溫的呢?

2.2 白平衡的校正

我們來做個簡單的實驗。光源為陽光的反射光,室內無其它光源,主體為純白色物體。在光源和主體不變的條件下,僅僅改變相機的色溫值,在室內拍攝同一個物體:

影像君將相機色溫值設置為10000K(可調最大值),對著白色物體拍攝,畫面如圖2-3所示: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2-3

再將相機色溫值設置為2500K(可調最小值),對同一個主體拍攝的畫面(如圖2-4所示):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2-4

通過對比兩張照片,我們可以明顯看到,儘管光源和主體都一樣,但相機色溫設置的不同,可以直接形成「一暖一冷」兩種截然不同感覺的畫面。從另外一個角度而言,也說明了這兩個色溫值都是錯誤的,因為它們都導致了原本白色的物體出現了嚴重的色偏

數碼相機校正白平衡的基本原理大致是這樣的:

當色溫值為某個給定值時,相機的系統會進行色溫反向補償,使其達到中性色溫。如上述的10000K,相機認為此時色溫太高、色彩偏冷,需降低色溫,但往往容易「過度補償」,導致白平衡朝低色溫過度偏移,直接影響就是致使畫面偏暖,反之亦然;

若相機設置為自動白平衡AWB),系統通過感應判斷畫面中色彩所佔的比例,若暖色(橙、黃、紅等)比例較高,系統就會通過提高色溫進行補償,結果畫面會偏冷,反之亦然。因此,在混合光源光源有明顯色彩傾向的場景中,相機的自動白平衡功能往往並不能準確還原場景的光源色溫。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獲得與場景光源色溫一致、符合觀感的白平衡呢?

三、如何獲得正確的白平衡?

3.1 前期

前期的方式又大概可以分為兩種:相機設置白卡(灰卡)

3.1.1 相機設置

如今的數碼相機都會內置「白平衡」功能。該功能本質上是提供多種預設或手動的色溫方案。進入白平衡菜單,會有以下一些常見圖標: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3-1

我們大概可將其分為兩部分:前三個白平衡為手動色溫方案,餘下為預設色溫方案。

對於第一部分:

(1)自動:自動白平衡本質上是一套「估測算法」,其色溫範圍介於3000K~7000K之間。它通常適用於陽光燦爛(不包含日落日出的場景)的室外環境,在其它場景中往往效果不佳。因此「自動白平衡」並非是一個非常智能或精確的色溫方案。

(2)自定義:所謂自定義,是指當你在某光線條件下拍攝了一張相片,相機會記錄下相應色溫值並應用於你拍攝的下一張相片中。

(3)開爾文:提供一個2500K~10000K的色溫範圍,適用於有經驗的專業攝影師。

對於第二部分,則為相機提供的常見6種光源的白平衡預設值,對應的色溫值可參見第一節內容。

下圖(圖3-2)為包括自動白平衡在內的6種模式下所拍攝的照片,大家可以對比感受一下: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3-2,Photo by Joshua Dunlop.

我們在拍照時可以根據場景的光源及光線條件,評估使用相應的白平衡。判斷是否使用了正確的白平衡,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看照片出現的色彩傾向是否與我們肉眼所感知到的一致。

但是,我們前面已經知道,眼睛容易對長時間的色彩刺激產生適應,因此這種判斷雖然方便但並不準確

3.1.2 白卡(灰卡)

若拍攝的畫面中存在白色區域,可直接作為白平衡的參考點;若無,則可自制一張便攜的純白(灰色亦可)卡片,作為中性色溫的參考點。方法很簡單:

設置一個白平衡值,將白卡置於鏡頭前,與拍攝主體合拍一張,觀察當前色溫下的卡片是否依然保持原色,有無色偏。若卡片偏冷或偏暖,則說明所設置的白平衡有誤,應重新調整

圖3-3為不同灰度值的白平衡灰度卡:

"

文章原創首發於頭條號【影像派】,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請關注【影像派】

前言

同樣是拍攝一張白紙,為什麼有時會偏橙,有時又泛藍?

同一地點、同樣的光線拍攝風景,為什麼他拍出來顯得正常,而我拍的卻顯得偏冷?

為什麼我拍的人像,膚色總是會偏黃?到底是哪裡設置錯了?

在今天的這篇文章中,影像君和大家來聊聊另一個攝影術語——白平衡

在相機裡,它可能是一個不太起眼的參數,但是,你使用得少並不等於它可有可無,它的重要性只是被你低估了而已。

想要了解白平衡,我們還得從色溫說起。

一、色溫與白平衡

1.1 色溫

一個理想黑體受熱時會產生電磁輻射,發出不同顏色的光,其表面的溫度用「色溫」(color temperature)來描述,單位為開爾文(Kelvins),簡寫K。當溫度較高(如高於9000K)時,黑體會發出泛藍的「冷光」;當溫度較低(如低於3000K)時,黑體發出泛紅的「暖光」;當溫度趨於中等(如6000K左右)時,則黑體發出「白光」。

如果覺得「黑體」太抽象,那我們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塊金屬:當溫度上升到一定程度時,金屬會發出橙紅色的光,若繼續加熱,金屬會發出泛白的光。我們平時所說的「白熱化」便是引申於此。

輻射可見光的色相與黑體溫度之間的關係如圖1-1所示: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1-1

可見,色溫越,光線越「」(偏紅、偏橙),反之,色溫越,則越「」(偏藍)。這跟我們色彩感知心理中「冷暖色」的概念恰好相反,不要混淆

因結構和熱輻射各異,不同類型的光源發出的光會呈現出不同的色溫。以下為各種光源所對應的色溫(經驗值):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1-2

1.2 白平衡

在攝影中,我們的理想目標是儘可能還原與場景光源一致的色溫。這種用於平衡不同色溫、校正色彩偏移的方式,稱為「白平衡」(white balance),簡寫為WB。之所以稱為「白平衡」,是因為白光是中性色,處於色溫值的中間。白平衡也稱為灰度平衡、中性平衡等。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1-3,Photo via ricoh-imaging.jp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色溫對我們的攝影如此重要?為什麼我們需要獲得「正確的」白平衡?

二、人眼的色彩適應與白平衡校正

光源的色溫之所以如此重要,皆因光線色彩的變化會直接影響人眼對物體固有色彩的判斷,在視覺理論中稱之為人眼的色彩適應(chromatic adaptation)。

2.1 色彩適應機制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有過這樣的體驗:當我們從昏暗室內一下走到陽光強烈的室外時,我們會感覺非常刺眼,眼睛無法睜開,但不用多久,我們的眼睛便適應了這種強度的光線,可以看清烈日下的物體;此時,若我們再從室外走進昏暗的室內,我們會感覺眼前一片漆黑,分辨不清暗處的事物,需要過一會兒眼睛才能適應過來。

視覺理論指出:人眼的敏感度會因外界的視覺刺激的增強而減弱,反之亦然[1]。

我們來看圖2-1,從上至下,大方塊的亮度依次遞減(白-灰-黑),小方塊的灰度值保持不變,然而,當我們緩慢地從上向下觀察時,小方塊卻呈現出「顏色逐漸變淺變亮」的錯覺。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2-1

不僅背景亮度會影響我們對物體的判斷,背景的顏色亦有此等效果。

我們再來看一張圖。現有兩組RGB值完全相同的三個小色塊,顏色分別為綠色、紅色和灰度。一組置於藍色背景中,另一組置於黃色背景中,如圖2-2所示: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2-2

仔細觀察左右兩組的小色塊,橫向對比,你會發現,原本兩組顏色一樣的小方塊,但我們感知到的色彩卻有差異:

在左側的藍色背景中,小方塊的顏色顯得偏黃、偏深;而對比右側的黃色背景,相同顏色的小方塊卻顯得更藍、更淺一些。

對於這種色彩現象,色彩視覺理論的解釋為:當背景色(觀察條件)改變時,同步對比(Simultaneous contrast)會產生一種刺激,從而導致感知到的色貌(color appearance)發生偏移。

既然背景光線的色溫對主體顏色有如此重要的影響,那麼,數碼相機是如何校正色溫的呢?

2.2 白平衡的校正

我們來做個簡單的實驗。光源為陽光的反射光,室內無其它光源,主體為純白色物體。在光源和主體不變的條件下,僅僅改變相機的色溫值,在室內拍攝同一個物體:

影像君將相機色溫值設置為10000K(可調最大值),對著白色物體拍攝,畫面如圖2-3所示: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2-3

再將相機色溫值設置為2500K(可調最小值),對同一個主體拍攝的畫面(如圖2-4所示):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2-4

通過對比兩張照片,我們可以明顯看到,儘管光源和主體都一樣,但相機色溫設置的不同,可以直接形成「一暖一冷」兩種截然不同感覺的畫面。從另外一個角度而言,也說明了這兩個色溫值都是錯誤的,因為它們都導致了原本白色的物體出現了嚴重的色偏

數碼相機校正白平衡的基本原理大致是這樣的:

當色溫值為某個給定值時,相機的系統會進行色溫反向補償,使其達到中性色溫。如上述的10000K,相機認為此時色溫太高、色彩偏冷,需降低色溫,但往往容易「過度補償」,導致白平衡朝低色溫過度偏移,直接影響就是致使畫面偏暖,反之亦然;

若相機設置為自動白平衡AWB),系統通過感應判斷畫面中色彩所佔的比例,若暖色(橙、黃、紅等)比例較高,系統就會通過提高色溫進行補償,結果畫面會偏冷,反之亦然。因此,在混合光源光源有明顯色彩傾向的場景中,相機的自動白平衡功能往往並不能準確還原場景的光源色溫。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獲得與場景光源色溫一致、符合觀感的白平衡呢?

三、如何獲得正確的白平衡?

3.1 前期

前期的方式又大概可以分為兩種:相機設置白卡(灰卡)

3.1.1 相機設置

如今的數碼相機都會內置「白平衡」功能。該功能本質上是提供多種預設或手動的色溫方案。進入白平衡菜單,會有以下一些常見圖標: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3-1

我們大概可將其分為兩部分:前三個白平衡為手動色溫方案,餘下為預設色溫方案。

對於第一部分:

(1)自動:自動白平衡本質上是一套「估測算法」,其色溫範圍介於3000K~7000K之間。它通常適用於陽光燦爛(不包含日落日出的場景)的室外環境,在其它場景中往往效果不佳。因此「自動白平衡」並非是一個非常智能或精確的色溫方案。

(2)自定義:所謂自定義,是指當你在某光線條件下拍攝了一張相片,相機會記錄下相應色溫值並應用於你拍攝的下一張相片中。

(3)開爾文:提供一個2500K~10000K的色溫範圍,適用於有經驗的專業攝影師。

對於第二部分,則為相機提供的常見6種光源的白平衡預設值,對應的色溫值可參見第一節內容。

下圖(圖3-2)為包括自動白平衡在內的6種模式下所拍攝的照片,大家可以對比感受一下: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3-2,Photo by Joshua Dunlop.

我們在拍照時可以根據場景的光源及光線條件,評估使用相應的白平衡。判斷是否使用了正確的白平衡,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看照片出現的色彩傾向是否與我們肉眼所感知到的一致。

但是,我們前面已經知道,眼睛容易對長時間的色彩刺激產生適應,因此這種判斷雖然方便但並不準確

3.1.2 白卡(灰卡)

若拍攝的畫面中存在白色區域,可直接作為白平衡的參考點;若無,則可自制一張便攜的純白(灰色亦可)卡片,作為中性色溫的參考點。方法很簡單:

設置一個白平衡值,將白卡置於鏡頭前,與拍攝主體合拍一張,觀察當前色溫下的卡片是否依然保持原色,有無色偏。若卡片偏冷或偏暖,則說明所設置的白平衡有誤,應重新調整

圖3-3為不同灰度值的白平衡灰度卡: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3-3

當然,如果你覺得這種前期調節白平衡的方式太麻煩,可以通過後期軟件去校正。

3.2 後期處理

3.2.1 手機端

手機端的圖片編輯App有很多,這裡以主流的Snapseed為例。

在Snapseed打開一張素材(如圖3-4),果盤大面積的黃綠色反射光,致使手機的自動白平衡出現了「誤判」,照片整體偏綠,橙子表皮顯得暗淡無光。因此我們需要糾正這種色偏現象,以獲得正確的白平衡。

"

文章原創首發於頭條號【影像派】,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請關注【影像派】

前言

同樣是拍攝一張白紙,為什麼有時會偏橙,有時又泛藍?

同一地點、同樣的光線拍攝風景,為什麼他拍出來顯得正常,而我拍的卻顯得偏冷?

為什麼我拍的人像,膚色總是會偏黃?到底是哪裡設置錯了?

在今天的這篇文章中,影像君和大家來聊聊另一個攝影術語——白平衡

在相機裡,它可能是一個不太起眼的參數,但是,你使用得少並不等於它可有可無,它的重要性只是被你低估了而已。

想要了解白平衡,我們還得從色溫說起。

一、色溫與白平衡

1.1 色溫

一個理想黑體受熱時會產生電磁輻射,發出不同顏色的光,其表面的溫度用「色溫」(color temperature)來描述,單位為開爾文(Kelvins),簡寫K。當溫度較高(如高於9000K)時,黑體會發出泛藍的「冷光」;當溫度較低(如低於3000K)時,黑體發出泛紅的「暖光」;當溫度趨於中等(如6000K左右)時,則黑體發出「白光」。

如果覺得「黑體」太抽象,那我們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塊金屬:當溫度上升到一定程度時,金屬會發出橙紅色的光,若繼續加熱,金屬會發出泛白的光。我們平時所說的「白熱化」便是引申於此。

輻射可見光的色相與黑體溫度之間的關係如圖1-1所示: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1-1

可見,色溫越,光線越「」(偏紅、偏橙),反之,色溫越,則越「」(偏藍)。這跟我們色彩感知心理中「冷暖色」的概念恰好相反,不要混淆

因結構和熱輻射各異,不同類型的光源發出的光會呈現出不同的色溫。以下為各種光源所對應的色溫(經驗值):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1-2

1.2 白平衡

在攝影中,我們的理想目標是儘可能還原與場景光源一致的色溫。這種用於平衡不同色溫、校正色彩偏移的方式,稱為「白平衡」(white balance),簡寫為WB。之所以稱為「白平衡」,是因為白光是中性色,處於色溫值的中間。白平衡也稱為灰度平衡、中性平衡等。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1-3,Photo via ricoh-imaging.jp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色溫對我們的攝影如此重要?為什麼我們需要獲得「正確的」白平衡?

二、人眼的色彩適應與白平衡校正

光源的色溫之所以如此重要,皆因光線色彩的變化會直接影響人眼對物體固有色彩的判斷,在視覺理論中稱之為人眼的色彩適應(chromatic adaptation)。

2.1 色彩適應機制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有過這樣的體驗:當我們從昏暗室內一下走到陽光強烈的室外時,我們會感覺非常刺眼,眼睛無法睜開,但不用多久,我們的眼睛便適應了這種強度的光線,可以看清烈日下的物體;此時,若我們再從室外走進昏暗的室內,我們會感覺眼前一片漆黑,分辨不清暗處的事物,需要過一會兒眼睛才能適應過來。

視覺理論指出:人眼的敏感度會因外界的視覺刺激的增強而減弱,反之亦然[1]。

我們來看圖2-1,從上至下,大方塊的亮度依次遞減(白-灰-黑),小方塊的灰度值保持不變,然而,當我們緩慢地從上向下觀察時,小方塊卻呈現出「顏色逐漸變淺變亮」的錯覺。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2-1

不僅背景亮度會影響我們對物體的判斷,背景的顏色亦有此等效果。

我們再來看一張圖。現有兩組RGB值完全相同的三個小色塊,顏色分別為綠色、紅色和灰度。一組置於藍色背景中,另一組置於黃色背景中,如圖2-2所示: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2-2

仔細觀察左右兩組的小色塊,橫向對比,你會發現,原本兩組顏色一樣的小方塊,但我們感知到的色彩卻有差異:

在左側的藍色背景中,小方塊的顏色顯得偏黃、偏深;而對比右側的黃色背景,相同顏色的小方塊卻顯得更藍、更淺一些。

對於這種色彩現象,色彩視覺理論的解釋為:當背景色(觀察條件)改變時,同步對比(Simultaneous contrast)會產生一種刺激,從而導致感知到的色貌(color appearance)發生偏移。

既然背景光線的色溫對主體顏色有如此重要的影響,那麼,數碼相機是如何校正色溫的呢?

2.2 白平衡的校正

我們來做個簡單的實驗。光源為陽光的反射光,室內無其它光源,主體為純白色物體。在光源和主體不變的條件下,僅僅改變相機的色溫值,在室內拍攝同一個物體:

影像君將相機色溫值設置為10000K(可調最大值),對著白色物體拍攝,畫面如圖2-3所示: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2-3

再將相機色溫值設置為2500K(可調最小值),對同一個主體拍攝的畫面(如圖2-4所示):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2-4

通過對比兩張照片,我們可以明顯看到,儘管光源和主體都一樣,但相機色溫設置的不同,可以直接形成「一暖一冷」兩種截然不同感覺的畫面。從另外一個角度而言,也說明了這兩個色溫值都是錯誤的,因為它們都導致了原本白色的物體出現了嚴重的色偏

數碼相機校正白平衡的基本原理大致是這樣的:

當色溫值為某個給定值時,相機的系統會進行色溫反向補償,使其達到中性色溫。如上述的10000K,相機認為此時色溫太高、色彩偏冷,需降低色溫,但往往容易「過度補償」,導致白平衡朝低色溫過度偏移,直接影響就是致使畫面偏暖,反之亦然;

若相機設置為自動白平衡AWB),系統通過感應判斷畫面中色彩所佔的比例,若暖色(橙、黃、紅等)比例較高,系統就會通過提高色溫進行補償,結果畫面會偏冷,反之亦然。因此,在混合光源光源有明顯色彩傾向的場景中,相機的自動白平衡功能往往並不能準確還原場景的光源色溫。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獲得與場景光源色溫一致、符合觀感的白平衡呢?

三、如何獲得正確的白平衡?

3.1 前期

前期的方式又大概可以分為兩種:相機設置白卡(灰卡)

3.1.1 相機設置

如今的數碼相機都會內置「白平衡」功能。該功能本質上是提供多種預設或手動的色溫方案。進入白平衡菜單,會有以下一些常見圖標: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3-1

我們大概可將其分為兩部分:前三個白平衡為手動色溫方案,餘下為預設色溫方案。

對於第一部分:

(1)自動:自動白平衡本質上是一套「估測算法」,其色溫範圍介於3000K~7000K之間。它通常適用於陽光燦爛(不包含日落日出的場景)的室外環境,在其它場景中往往效果不佳。因此「自動白平衡」並非是一個非常智能或精確的色溫方案。

(2)自定義:所謂自定義,是指當你在某光線條件下拍攝了一張相片,相機會記錄下相應色溫值並應用於你拍攝的下一張相片中。

(3)開爾文:提供一個2500K~10000K的色溫範圍,適用於有經驗的專業攝影師。

對於第二部分,則為相機提供的常見6種光源的白平衡預設值,對應的色溫值可參見第一節內容。

下圖(圖3-2)為包括自動白平衡在內的6種模式下所拍攝的照片,大家可以對比感受一下: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3-2,Photo by Joshua Dunlop.

我們在拍照時可以根據場景的光源及光線條件,評估使用相應的白平衡。判斷是否使用了正確的白平衡,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看照片出現的色彩傾向是否與我們肉眼所感知到的一致。

但是,我們前面已經知道,眼睛容易對長時間的色彩刺激產生適應,因此這種判斷雖然方便但並不準確

3.1.2 白卡(灰卡)

若拍攝的畫面中存在白色區域,可直接作為白平衡的參考點;若無,則可自制一張便攜的純白(灰色亦可)卡片,作為中性色溫的參考點。方法很簡單:

設置一個白平衡值,將白卡置於鏡頭前,與拍攝主體合拍一張,觀察當前色溫下的卡片是否依然保持原色,有無色偏。若卡片偏冷或偏暖,則說明所設置的白平衡有誤,應重新調整

圖3-3為不同灰度值的白平衡灰度卡: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3-3

當然,如果你覺得這種前期調節白平衡的方式太麻煩,可以通過後期軟件去校正。

3.2 後期處理

3.2.1 手機端

手機端的圖片編輯App有很多,這裡以主流的Snapseed為例。

在Snapseed打開一張素材(如圖3-4),果盤大面積的黃綠色反射光,致使手機的自動白平衡出現了「誤判」,照片整體偏綠,橙子表皮顯得暗淡無光。因此我們需要糾正這種色偏現象,以獲得正確的白平衡。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3-4

點擊工具-白平衡,進入白平衡調整界面,點下方的「吸管」工具並移至畫面中的灰色區域進行採樣,吸管周圍的圓環顏色即為當前採樣色。如圖3-5所示:

"

文章原創首發於頭條號【影像派】,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請關注【影像派】

前言

同樣是拍攝一張白紙,為什麼有時會偏橙,有時又泛藍?

同一地點、同樣的光線拍攝風景,為什麼他拍出來顯得正常,而我拍的卻顯得偏冷?

為什麼我拍的人像,膚色總是會偏黃?到底是哪裡設置錯了?

在今天的這篇文章中,影像君和大家來聊聊另一個攝影術語——白平衡

在相機裡,它可能是一個不太起眼的參數,但是,你使用得少並不等於它可有可無,它的重要性只是被你低估了而已。

想要了解白平衡,我們還得從色溫說起。

一、色溫與白平衡

1.1 色溫

一個理想黑體受熱時會產生電磁輻射,發出不同顏色的光,其表面的溫度用「色溫」(color temperature)來描述,單位為開爾文(Kelvins),簡寫K。當溫度較高(如高於9000K)時,黑體會發出泛藍的「冷光」;當溫度較低(如低於3000K)時,黑體發出泛紅的「暖光」;當溫度趨於中等(如6000K左右)時,則黑體發出「白光」。

如果覺得「黑體」太抽象,那我們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塊金屬:當溫度上升到一定程度時,金屬會發出橙紅色的光,若繼續加熱,金屬會發出泛白的光。我們平時所說的「白熱化」便是引申於此。

輻射可見光的色相與黑體溫度之間的關係如圖1-1所示: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1-1

可見,色溫越,光線越「」(偏紅、偏橙),反之,色溫越,則越「」(偏藍)。這跟我們色彩感知心理中「冷暖色」的概念恰好相反,不要混淆

因結構和熱輻射各異,不同類型的光源發出的光會呈現出不同的色溫。以下為各種光源所對應的色溫(經驗值):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1-2

1.2 白平衡

在攝影中,我們的理想目標是儘可能還原與場景光源一致的色溫。這種用於平衡不同色溫、校正色彩偏移的方式,稱為「白平衡」(white balance),簡寫為WB。之所以稱為「白平衡」,是因為白光是中性色,處於色溫值的中間。白平衡也稱為灰度平衡、中性平衡等。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1-3,Photo via ricoh-imaging.jp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色溫對我們的攝影如此重要?為什麼我們需要獲得「正確的」白平衡?

二、人眼的色彩適應與白平衡校正

光源的色溫之所以如此重要,皆因光線色彩的變化會直接影響人眼對物體固有色彩的判斷,在視覺理論中稱之為人眼的色彩適應(chromatic adaptation)。

2.1 色彩適應機制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有過這樣的體驗:當我們從昏暗室內一下走到陽光強烈的室外時,我們會感覺非常刺眼,眼睛無法睜開,但不用多久,我們的眼睛便適應了這種強度的光線,可以看清烈日下的物體;此時,若我們再從室外走進昏暗的室內,我們會感覺眼前一片漆黑,分辨不清暗處的事物,需要過一會兒眼睛才能適應過來。

視覺理論指出:人眼的敏感度會因外界的視覺刺激的增強而減弱,反之亦然[1]。

我們來看圖2-1,從上至下,大方塊的亮度依次遞減(白-灰-黑),小方塊的灰度值保持不變,然而,當我們緩慢地從上向下觀察時,小方塊卻呈現出「顏色逐漸變淺變亮」的錯覺。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2-1

不僅背景亮度會影響我們對物體的判斷,背景的顏色亦有此等效果。

我們再來看一張圖。現有兩組RGB值完全相同的三個小色塊,顏色分別為綠色、紅色和灰度。一組置於藍色背景中,另一組置於黃色背景中,如圖2-2所示: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2-2

仔細觀察左右兩組的小色塊,橫向對比,你會發現,原本兩組顏色一樣的小方塊,但我們感知到的色彩卻有差異:

在左側的藍色背景中,小方塊的顏色顯得偏黃、偏深;而對比右側的黃色背景,相同顏色的小方塊卻顯得更藍、更淺一些。

對於這種色彩現象,色彩視覺理論的解釋為:當背景色(觀察條件)改變時,同步對比(Simultaneous contrast)會產生一種刺激,從而導致感知到的色貌(color appearance)發生偏移。

既然背景光線的色溫對主體顏色有如此重要的影響,那麼,數碼相機是如何校正色溫的呢?

2.2 白平衡的校正

我們來做個簡單的實驗。光源為陽光的反射光,室內無其它光源,主體為純白色物體。在光源和主體不變的條件下,僅僅改變相機的色溫值,在室內拍攝同一個物體:

影像君將相機色溫值設置為10000K(可調最大值),對著白色物體拍攝,畫面如圖2-3所示: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2-3

再將相機色溫值設置為2500K(可調最小值),對同一個主體拍攝的畫面(如圖2-4所示):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2-4

通過對比兩張照片,我們可以明顯看到,儘管光源和主體都一樣,但相機色溫設置的不同,可以直接形成「一暖一冷」兩種截然不同感覺的畫面。從另外一個角度而言,也說明了這兩個色溫值都是錯誤的,因為它們都導致了原本白色的物體出現了嚴重的色偏

數碼相機校正白平衡的基本原理大致是這樣的:

當色溫值為某個給定值時,相機的系統會進行色溫反向補償,使其達到中性色溫。如上述的10000K,相機認為此時色溫太高、色彩偏冷,需降低色溫,但往往容易「過度補償」,導致白平衡朝低色溫過度偏移,直接影響就是致使畫面偏暖,反之亦然;

若相機設置為自動白平衡AWB),系統通過感應判斷畫面中色彩所佔的比例,若暖色(橙、黃、紅等)比例較高,系統就會通過提高色溫進行補償,結果畫面會偏冷,反之亦然。因此,在混合光源光源有明顯色彩傾向的場景中,相機的自動白平衡功能往往並不能準確還原場景的光源色溫。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獲得與場景光源色溫一致、符合觀感的白平衡呢?

三、如何獲得正確的白平衡?

3.1 前期

前期的方式又大概可以分為兩種:相機設置白卡(灰卡)

3.1.1 相機設置

如今的數碼相機都會內置「白平衡」功能。該功能本質上是提供多種預設或手動的色溫方案。進入白平衡菜單,會有以下一些常見圖標: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3-1

我們大概可將其分為兩部分:前三個白平衡為手動色溫方案,餘下為預設色溫方案。

對於第一部分:

(1)自動:自動白平衡本質上是一套「估測算法」,其色溫範圍介於3000K~7000K之間。它通常適用於陽光燦爛(不包含日落日出的場景)的室外環境,在其它場景中往往效果不佳。因此「自動白平衡」並非是一個非常智能或精確的色溫方案。

(2)自定義:所謂自定義,是指當你在某光線條件下拍攝了一張相片,相機會記錄下相應色溫值並應用於你拍攝的下一張相片中。

(3)開爾文:提供一個2500K~10000K的色溫範圍,適用於有經驗的專業攝影師。

對於第二部分,則為相機提供的常見6種光源的白平衡預設值,對應的色溫值可參見第一節內容。

下圖(圖3-2)為包括自動白平衡在內的6種模式下所拍攝的照片,大家可以對比感受一下: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3-2,Photo by Joshua Dunlop.

我們在拍照時可以根據場景的光源及光線條件,評估使用相應的白平衡。判斷是否使用了正確的白平衡,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看照片出現的色彩傾向是否與我們肉眼所感知到的一致。

但是,我們前面已經知道,眼睛容易對長時間的色彩刺激產生適應,因此這種判斷雖然方便但並不準確

3.1.2 白卡(灰卡)

若拍攝的畫面中存在白色區域,可直接作為白平衡的參考點;若無,則可自制一張便攜的純白(灰色亦可)卡片,作為中性色溫的參考點。方法很簡單:

設置一個白平衡值,將白卡置於鏡頭前,與拍攝主體合拍一張,觀察當前色溫下的卡片是否依然保持原色,有無色偏。若卡片偏冷或偏暖,則說明所設置的白平衡有誤,應重新調整

圖3-3為不同灰度值的白平衡灰度卡: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3-3

當然,如果你覺得這種前期調節白平衡的方式太麻煩,可以通過後期軟件去校正。

3.2 後期處理

3.2.1 手機端

手機端的圖片編輯App有很多,這裡以主流的Snapseed為例。

在Snapseed打開一張素材(如圖3-4),果盤大面積的黃綠色反射光,致使手機的自動白平衡出現了「誤判」,照片整體偏綠,橙子表皮顯得暗淡無光。因此我們需要糾正這種色偏現象,以獲得正確的白平衡。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3-4

點擊工具-白平衡,進入白平衡調整界面,點下方的「吸管」工具並移至畫面中的灰色區域進行採樣,吸管周圍的圓環顏色即為當前採樣色。如圖3-5所示: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3-5

可以看到,偏綠或偏冷的現象有所緩解,主體(橙子)的顏色恢復至我們平時肉眼所觀察的水平。

3.2.2 電腦端

電腦端的後期處理,本文以Lightroom為例。

在Lightroom中導入圖片素材,點擊「修改照片」進入編輯界面。觀察右上方的直方圖,我們不難發現,照片存在「高光偏綠、暗部偏藍」的色彩傾向。如圖3-6所示:

"

文章原創首發於頭條號【影像派】,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請關注【影像派】

前言

同樣是拍攝一張白紙,為什麼有時會偏橙,有時又泛藍?

同一地點、同樣的光線拍攝風景,為什麼他拍出來顯得正常,而我拍的卻顯得偏冷?

為什麼我拍的人像,膚色總是會偏黃?到底是哪裡設置錯了?

在今天的這篇文章中,影像君和大家來聊聊另一個攝影術語——白平衡

在相機裡,它可能是一個不太起眼的參數,但是,你使用得少並不等於它可有可無,它的重要性只是被你低估了而已。

想要了解白平衡,我們還得從色溫說起。

一、色溫與白平衡

1.1 色溫

一個理想黑體受熱時會產生電磁輻射,發出不同顏色的光,其表面的溫度用「色溫」(color temperature)來描述,單位為開爾文(Kelvins),簡寫K。當溫度較高(如高於9000K)時,黑體會發出泛藍的「冷光」;當溫度較低(如低於3000K)時,黑體發出泛紅的「暖光」;當溫度趨於中等(如6000K左右)時,則黑體發出「白光」。

如果覺得「黑體」太抽象,那我們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塊金屬:當溫度上升到一定程度時,金屬會發出橙紅色的光,若繼續加熱,金屬會發出泛白的光。我們平時所說的「白熱化」便是引申於此。

輻射可見光的色相與黑體溫度之間的關係如圖1-1所示: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1-1

可見,色溫越,光線越「」(偏紅、偏橙),反之,色溫越,則越「」(偏藍)。這跟我們色彩感知心理中「冷暖色」的概念恰好相反,不要混淆

因結構和熱輻射各異,不同類型的光源發出的光會呈現出不同的色溫。以下為各種光源所對應的色溫(經驗值):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1-2

1.2 白平衡

在攝影中,我們的理想目標是儘可能還原與場景光源一致的色溫。這種用於平衡不同色溫、校正色彩偏移的方式,稱為「白平衡」(white balance),簡寫為WB。之所以稱為「白平衡」,是因為白光是中性色,處於色溫值的中間。白平衡也稱為灰度平衡、中性平衡等。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1-3,Photo via ricoh-imaging.jp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色溫對我們的攝影如此重要?為什麼我們需要獲得「正確的」白平衡?

二、人眼的色彩適應與白平衡校正

光源的色溫之所以如此重要,皆因光線色彩的變化會直接影響人眼對物體固有色彩的判斷,在視覺理論中稱之為人眼的色彩適應(chromatic adaptation)。

2.1 色彩適應機制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有過這樣的體驗:當我們從昏暗室內一下走到陽光強烈的室外時,我們會感覺非常刺眼,眼睛無法睜開,但不用多久,我們的眼睛便適應了這種強度的光線,可以看清烈日下的物體;此時,若我們再從室外走進昏暗的室內,我們會感覺眼前一片漆黑,分辨不清暗處的事物,需要過一會兒眼睛才能適應過來。

視覺理論指出:人眼的敏感度會因外界的視覺刺激的增強而減弱,反之亦然[1]。

我們來看圖2-1,從上至下,大方塊的亮度依次遞減(白-灰-黑),小方塊的灰度值保持不變,然而,當我們緩慢地從上向下觀察時,小方塊卻呈現出「顏色逐漸變淺變亮」的錯覺。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2-1

不僅背景亮度會影響我們對物體的判斷,背景的顏色亦有此等效果。

我們再來看一張圖。現有兩組RGB值完全相同的三個小色塊,顏色分別為綠色、紅色和灰度。一組置於藍色背景中,另一組置於黃色背景中,如圖2-2所示: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2-2

仔細觀察左右兩組的小色塊,橫向對比,你會發現,原本兩組顏色一樣的小方塊,但我們感知到的色彩卻有差異:

在左側的藍色背景中,小方塊的顏色顯得偏黃、偏深;而對比右側的黃色背景,相同顏色的小方塊卻顯得更藍、更淺一些。

對於這種色彩現象,色彩視覺理論的解釋為:當背景色(觀察條件)改變時,同步對比(Simultaneous contrast)會產生一種刺激,從而導致感知到的色貌(color appearance)發生偏移。

既然背景光線的色溫對主體顏色有如此重要的影響,那麼,數碼相機是如何校正色溫的呢?

2.2 白平衡的校正

我們來做個簡單的實驗。光源為陽光的反射光,室內無其它光源,主體為純白色物體。在光源和主體不變的條件下,僅僅改變相機的色溫值,在室內拍攝同一個物體:

影像君將相機色溫值設置為10000K(可調最大值),對著白色物體拍攝,畫面如圖2-3所示: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2-3

再將相機色溫值設置為2500K(可調最小值),對同一個主體拍攝的畫面(如圖2-4所示):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2-4

通過對比兩張照片,我們可以明顯看到,儘管光源和主體都一樣,但相機色溫設置的不同,可以直接形成「一暖一冷」兩種截然不同感覺的畫面。從另外一個角度而言,也說明了這兩個色溫值都是錯誤的,因為它們都導致了原本白色的物體出現了嚴重的色偏

數碼相機校正白平衡的基本原理大致是這樣的:

當色溫值為某個給定值時,相機的系統會進行色溫反向補償,使其達到中性色溫。如上述的10000K,相機認為此時色溫太高、色彩偏冷,需降低色溫,但往往容易「過度補償」,導致白平衡朝低色溫過度偏移,直接影響就是致使畫面偏暖,反之亦然;

若相機設置為自動白平衡AWB),系統通過感應判斷畫面中色彩所佔的比例,若暖色(橙、黃、紅等)比例較高,系統就會通過提高色溫進行補償,結果畫面會偏冷,反之亦然。因此,在混合光源光源有明顯色彩傾向的場景中,相機的自動白平衡功能往往並不能準確還原場景的光源色溫。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獲得與場景光源色溫一致、符合觀感的白平衡呢?

三、如何獲得正確的白平衡?

3.1 前期

前期的方式又大概可以分為兩種:相機設置白卡(灰卡)

3.1.1 相機設置

如今的數碼相機都會內置「白平衡」功能。該功能本質上是提供多種預設或手動的色溫方案。進入白平衡菜單,會有以下一些常見圖標: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3-1

我們大概可將其分為兩部分:前三個白平衡為手動色溫方案,餘下為預設色溫方案。

對於第一部分:

(1)自動:自動白平衡本質上是一套「估測算法」,其色溫範圍介於3000K~7000K之間。它通常適用於陽光燦爛(不包含日落日出的場景)的室外環境,在其它場景中往往效果不佳。因此「自動白平衡」並非是一個非常智能或精確的色溫方案。

(2)自定義:所謂自定義,是指當你在某光線條件下拍攝了一張相片,相機會記錄下相應色溫值並應用於你拍攝的下一張相片中。

(3)開爾文:提供一個2500K~10000K的色溫範圍,適用於有經驗的專業攝影師。

對於第二部分,則為相機提供的常見6種光源的白平衡預設值,對應的色溫值可參見第一節內容。

下圖(圖3-2)為包括自動白平衡在內的6種模式下所拍攝的照片,大家可以對比感受一下: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3-2,Photo by Joshua Dunlop.

我們在拍照時可以根據場景的光源及光線條件,評估使用相應的白平衡。判斷是否使用了正確的白平衡,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看照片出現的色彩傾向是否與我們肉眼所感知到的一致。

但是,我們前面已經知道,眼睛容易對長時間的色彩刺激產生適應,因此這種判斷雖然方便但並不準確

3.1.2 白卡(灰卡)

若拍攝的畫面中存在白色區域,可直接作為白平衡的參考點;若無,則可自制一張便攜的純白(灰色亦可)卡片,作為中性色溫的參考點。方法很簡單:

設置一個白平衡值,將白卡置於鏡頭前,與拍攝主體合拍一張,觀察當前色溫下的卡片是否依然保持原色,有無色偏。若卡片偏冷或偏暖,則說明所設置的白平衡有誤,應重新調整

圖3-3為不同灰度值的白平衡灰度卡: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3-3

當然,如果你覺得這種前期調節白平衡的方式太麻煩,可以通過後期軟件去校正。

3.2 後期處理

3.2.1 手機端

手機端的圖片編輯App有很多,這裡以主流的Snapseed為例。

在Snapseed打開一張素材(如圖3-4),果盤大面積的黃綠色反射光,致使手機的自動白平衡出現了「誤判」,照片整體偏綠,橙子表皮顯得暗淡無光。因此我們需要糾正這種色偏現象,以獲得正確的白平衡。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3-4

點擊工具-白平衡,進入白平衡調整界面,點下方的「吸管」工具並移至畫面中的灰色區域進行採樣,吸管周圍的圓環顏色即為當前採樣色。如圖3-5所示: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3-5

可以看到,偏綠或偏冷的現象有所緩解,主體(橙子)的顏色恢復至我們平時肉眼所觀察的水平。

3.2.2 電腦端

電腦端的後期處理,本文以Lightroom為例。

在Lightroom中導入圖片素材,點擊「修改照片」進入編輯界面。觀察右上方的直方圖,我們不難發現,照片存在「高光偏綠、暗部偏藍」的色彩傾向。如圖3-6所示: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3-6

我們的調整思路依然和手機端一樣:找到一個近似的灰色區域作為我們的中性色溫參考點,利用吸管工具自動校正白平衡。

點擊並移動吸管工具,在橙子表面找到一個偏灰(因為畫面中沒有純白的區域)的區域作為中性參考點。這個「中性點」可通過觀察吸管旁邊顯示的RGB值獲得——R、G、B三個數值越接近相等,色彩越趨向中性。如圖3-7所示:

"

文章原創首發於頭條號【影像派】,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請關注【影像派】

前言

同樣是拍攝一張白紙,為什麼有時會偏橙,有時又泛藍?

同一地點、同樣的光線拍攝風景,為什麼他拍出來顯得正常,而我拍的卻顯得偏冷?

為什麼我拍的人像,膚色總是會偏黃?到底是哪裡設置錯了?

在今天的這篇文章中,影像君和大家來聊聊另一個攝影術語——白平衡

在相機裡,它可能是一個不太起眼的參數,但是,你使用得少並不等於它可有可無,它的重要性只是被你低估了而已。

想要了解白平衡,我們還得從色溫說起。

一、色溫與白平衡

1.1 色溫

一個理想黑體受熱時會產生電磁輻射,發出不同顏色的光,其表面的溫度用「色溫」(color temperature)來描述,單位為開爾文(Kelvins),簡寫K。當溫度較高(如高於9000K)時,黑體會發出泛藍的「冷光」;當溫度較低(如低於3000K)時,黑體發出泛紅的「暖光」;當溫度趨於中等(如6000K左右)時,則黑體發出「白光」。

如果覺得「黑體」太抽象,那我們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塊金屬:當溫度上升到一定程度時,金屬會發出橙紅色的光,若繼續加熱,金屬會發出泛白的光。我們平時所說的「白熱化」便是引申於此。

輻射可見光的色相與黑體溫度之間的關係如圖1-1所示: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1-1

可見,色溫越,光線越「」(偏紅、偏橙),反之,色溫越,則越「」(偏藍)。這跟我們色彩感知心理中「冷暖色」的概念恰好相反,不要混淆

因結構和熱輻射各異,不同類型的光源發出的光會呈現出不同的色溫。以下為各種光源所對應的色溫(經驗值):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1-2

1.2 白平衡

在攝影中,我們的理想目標是儘可能還原與場景光源一致的色溫。這種用於平衡不同色溫、校正色彩偏移的方式,稱為「白平衡」(white balance),簡寫為WB。之所以稱為「白平衡」,是因為白光是中性色,處於色溫值的中間。白平衡也稱為灰度平衡、中性平衡等。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1-3,Photo via ricoh-imaging.jp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色溫對我們的攝影如此重要?為什麼我們需要獲得「正確的」白平衡?

二、人眼的色彩適應與白平衡校正

光源的色溫之所以如此重要,皆因光線色彩的變化會直接影響人眼對物體固有色彩的判斷,在視覺理論中稱之為人眼的色彩適應(chromatic adaptation)。

2.1 色彩適應機制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有過這樣的體驗:當我們從昏暗室內一下走到陽光強烈的室外時,我們會感覺非常刺眼,眼睛無法睜開,但不用多久,我們的眼睛便適應了這種強度的光線,可以看清烈日下的物體;此時,若我們再從室外走進昏暗的室內,我們會感覺眼前一片漆黑,分辨不清暗處的事物,需要過一會兒眼睛才能適應過來。

視覺理論指出:人眼的敏感度會因外界的視覺刺激的增強而減弱,反之亦然[1]。

我們來看圖2-1,從上至下,大方塊的亮度依次遞減(白-灰-黑),小方塊的灰度值保持不變,然而,當我們緩慢地從上向下觀察時,小方塊卻呈現出「顏色逐漸變淺變亮」的錯覺。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2-1

不僅背景亮度會影響我們對物體的判斷,背景的顏色亦有此等效果。

我們再來看一張圖。現有兩組RGB值完全相同的三個小色塊,顏色分別為綠色、紅色和灰度。一組置於藍色背景中,另一組置於黃色背景中,如圖2-2所示: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2-2

仔細觀察左右兩組的小色塊,橫向對比,你會發現,原本兩組顏色一樣的小方塊,但我們感知到的色彩卻有差異:

在左側的藍色背景中,小方塊的顏色顯得偏黃、偏深;而對比右側的黃色背景,相同顏色的小方塊卻顯得更藍、更淺一些。

對於這種色彩現象,色彩視覺理論的解釋為:當背景色(觀察條件)改變時,同步對比(Simultaneous contrast)會產生一種刺激,從而導致感知到的色貌(color appearance)發生偏移。

既然背景光線的色溫對主體顏色有如此重要的影響,那麼,數碼相機是如何校正色溫的呢?

2.2 白平衡的校正

我們來做個簡單的實驗。光源為陽光的反射光,室內無其它光源,主體為純白色物體。在光源和主體不變的條件下,僅僅改變相機的色溫值,在室內拍攝同一個物體:

影像君將相機色溫值設置為10000K(可調最大值),對著白色物體拍攝,畫面如圖2-3所示: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2-3

再將相機色溫值設置為2500K(可調最小值),對同一個主體拍攝的畫面(如圖2-4所示):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2-4

通過對比兩張照片,我們可以明顯看到,儘管光源和主體都一樣,但相機色溫設置的不同,可以直接形成「一暖一冷」兩種截然不同感覺的畫面。從另外一個角度而言,也說明了這兩個色溫值都是錯誤的,因為它們都導致了原本白色的物體出現了嚴重的色偏

數碼相機校正白平衡的基本原理大致是這樣的:

當色溫值為某個給定值時,相機的系統會進行色溫反向補償,使其達到中性色溫。如上述的10000K,相機認為此時色溫太高、色彩偏冷,需降低色溫,但往往容易「過度補償」,導致白平衡朝低色溫過度偏移,直接影響就是致使畫面偏暖,反之亦然;

若相機設置為自動白平衡AWB),系統通過感應判斷畫面中色彩所佔的比例,若暖色(橙、黃、紅等)比例較高,系統就會通過提高色溫進行補償,結果畫面會偏冷,反之亦然。因此,在混合光源光源有明顯色彩傾向的場景中,相機的自動白平衡功能往往並不能準確還原場景的光源色溫。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獲得與場景光源色溫一致、符合觀感的白平衡呢?

三、如何獲得正確的白平衡?

3.1 前期

前期的方式又大概可以分為兩種:相機設置白卡(灰卡)

3.1.1 相機設置

如今的數碼相機都會內置「白平衡」功能。該功能本質上是提供多種預設或手動的色溫方案。進入白平衡菜單,會有以下一些常見圖標: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3-1

我們大概可將其分為兩部分:前三個白平衡為手動色溫方案,餘下為預設色溫方案。

對於第一部分:

(1)自動:自動白平衡本質上是一套「估測算法」,其色溫範圍介於3000K~7000K之間。它通常適用於陽光燦爛(不包含日落日出的場景)的室外環境,在其它場景中往往效果不佳。因此「自動白平衡」並非是一個非常智能或精確的色溫方案。

(2)自定義:所謂自定義,是指當你在某光線條件下拍攝了一張相片,相機會記錄下相應色溫值並應用於你拍攝的下一張相片中。

(3)開爾文:提供一個2500K~10000K的色溫範圍,適用於有經驗的專業攝影師。

對於第二部分,則為相機提供的常見6種光源的白平衡預設值,對應的色溫值可參見第一節內容。

下圖(圖3-2)為包括自動白平衡在內的6種模式下所拍攝的照片,大家可以對比感受一下: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3-2,Photo by Joshua Dunlop.

我們在拍照時可以根據場景的光源及光線條件,評估使用相應的白平衡。判斷是否使用了正確的白平衡,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看照片出現的色彩傾向是否與我們肉眼所感知到的一致。

但是,我們前面已經知道,眼睛容易對長時間的色彩刺激產生適應,因此這種判斷雖然方便但並不準確

3.1.2 白卡(灰卡)

若拍攝的畫面中存在白色區域,可直接作為白平衡的參考點;若無,則可自制一張便攜的純白(灰色亦可)卡片,作為中性色溫的參考點。方法很簡單:

設置一個白平衡值,將白卡置於鏡頭前,與拍攝主體合拍一張,觀察當前色溫下的卡片是否依然保持原色,有無色偏。若卡片偏冷或偏暖,則說明所設置的白平衡有誤,應重新調整

圖3-3為不同灰度值的白平衡灰度卡: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3-3

當然,如果你覺得這種前期調節白平衡的方式太麻煩,可以通過後期軟件去校正。

3.2 後期處理

3.2.1 手機端

手機端的圖片編輯App有很多,這裡以主流的Snapseed為例。

在Snapseed打開一張素材(如圖3-4),果盤大面積的黃綠色反射光,致使手機的自動白平衡出現了「誤判」,照片整體偏綠,橙子表皮顯得暗淡無光。因此我們需要糾正這種色偏現象,以獲得正確的白平衡。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3-4

點擊工具-白平衡,進入白平衡調整界面,點下方的「吸管」工具並移至畫面中的灰色區域進行採樣,吸管周圍的圓環顏色即為當前採樣色。如圖3-5所示: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3-5

可以看到,偏綠或偏冷的現象有所緩解,主體(橙子)的顏色恢復至我們平時肉眼所觀察的水平。

3.2.2 電腦端

電腦端的後期處理,本文以Lightroom為例。

在Lightroom中導入圖片素材,點擊「修改照片」進入編輯界面。觀察右上方的直方圖,我們不難發現,照片存在「高光偏綠、暗部偏藍」的色彩傾向。如圖3-6所示: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3-6

我們的調整思路依然和手機端一樣:找到一個近似的灰色區域作為我們的中性色溫參考點,利用吸管工具自動校正白平衡。

點擊並移動吸管工具,在橙子表面找到一個偏灰(因為畫面中沒有純白的區域)的區域作為中性參考點。這個「中性點」可通過觀察吸管旁邊顯示的RGB值獲得——R、G、B三個數值越接近相等,色彩越趨向中性。如圖3-7所示: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3-7

可以看到,校正白平衡之後,高光的綠色收斂了一些,橙子恢復了橙黃色,暗部也少了一些冷色。白平衡校正前後對比如圖3-8所示:

"

文章原創首發於頭條號【影像派】,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請關注【影像派】

前言

同樣是拍攝一張白紙,為什麼有時會偏橙,有時又泛藍?

同一地點、同樣的光線拍攝風景,為什麼他拍出來顯得正常,而我拍的卻顯得偏冷?

為什麼我拍的人像,膚色總是會偏黃?到底是哪裡設置錯了?

在今天的這篇文章中,影像君和大家來聊聊另一個攝影術語——白平衡

在相機裡,它可能是一個不太起眼的參數,但是,你使用得少並不等於它可有可無,它的重要性只是被你低估了而已。

想要了解白平衡,我們還得從色溫說起。

一、色溫與白平衡

1.1 色溫

一個理想黑體受熱時會產生電磁輻射,發出不同顏色的光,其表面的溫度用「色溫」(color temperature)來描述,單位為開爾文(Kelvins),簡寫K。當溫度較高(如高於9000K)時,黑體會發出泛藍的「冷光」;當溫度較低(如低於3000K)時,黑體發出泛紅的「暖光」;當溫度趨於中等(如6000K左右)時,則黑體發出「白光」。

如果覺得「黑體」太抽象,那我們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塊金屬:當溫度上升到一定程度時,金屬會發出橙紅色的光,若繼續加熱,金屬會發出泛白的光。我們平時所說的「白熱化」便是引申於此。

輻射可見光的色相與黑體溫度之間的關係如圖1-1所示: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1-1

可見,色溫越,光線越「」(偏紅、偏橙),反之,色溫越,則越「」(偏藍)。這跟我們色彩感知心理中「冷暖色」的概念恰好相反,不要混淆

因結構和熱輻射各異,不同類型的光源發出的光會呈現出不同的色溫。以下為各種光源所對應的色溫(經驗值):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1-2

1.2 白平衡

在攝影中,我們的理想目標是儘可能還原與場景光源一致的色溫。這種用於平衡不同色溫、校正色彩偏移的方式,稱為「白平衡」(white balance),簡寫為WB。之所以稱為「白平衡」,是因為白光是中性色,處於色溫值的中間。白平衡也稱為灰度平衡、中性平衡等。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1-3,Photo via ricoh-imaging.jp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色溫對我們的攝影如此重要?為什麼我們需要獲得「正確的」白平衡?

二、人眼的色彩適應與白平衡校正

光源的色溫之所以如此重要,皆因光線色彩的變化會直接影響人眼對物體固有色彩的判斷,在視覺理論中稱之為人眼的色彩適應(chromatic adaptation)。

2.1 色彩適應機制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有過這樣的體驗:當我們從昏暗室內一下走到陽光強烈的室外時,我們會感覺非常刺眼,眼睛無法睜開,但不用多久,我們的眼睛便適應了這種強度的光線,可以看清烈日下的物體;此時,若我們再從室外走進昏暗的室內,我們會感覺眼前一片漆黑,分辨不清暗處的事物,需要過一會兒眼睛才能適應過來。

視覺理論指出:人眼的敏感度會因外界的視覺刺激的增強而減弱,反之亦然[1]。

我們來看圖2-1,從上至下,大方塊的亮度依次遞減(白-灰-黑),小方塊的灰度值保持不變,然而,當我們緩慢地從上向下觀察時,小方塊卻呈現出「顏色逐漸變淺變亮」的錯覺。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2-1

不僅背景亮度會影響我們對物體的判斷,背景的顏色亦有此等效果。

我們再來看一張圖。現有兩組RGB值完全相同的三個小色塊,顏色分別為綠色、紅色和灰度。一組置於藍色背景中,另一組置於黃色背景中,如圖2-2所示: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2-2

仔細觀察左右兩組的小色塊,橫向對比,你會發現,原本兩組顏色一樣的小方塊,但我們感知到的色彩卻有差異:

在左側的藍色背景中,小方塊的顏色顯得偏黃、偏深;而對比右側的黃色背景,相同顏色的小方塊卻顯得更藍、更淺一些。

對於這種色彩現象,色彩視覺理論的解釋為:當背景色(觀察條件)改變時,同步對比(Simultaneous contrast)會產生一種刺激,從而導致感知到的色貌(color appearance)發生偏移。

既然背景光線的色溫對主體顏色有如此重要的影響,那麼,數碼相機是如何校正色溫的呢?

2.2 白平衡的校正

我們來做個簡單的實驗。光源為陽光的反射光,室內無其它光源,主體為純白色物體。在光源和主體不變的條件下,僅僅改變相機的色溫值,在室內拍攝同一個物體:

影像君將相機色溫值設置為10000K(可調最大值),對著白色物體拍攝,畫面如圖2-3所示: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2-3

再將相機色溫值設置為2500K(可調最小值),對同一個主體拍攝的畫面(如圖2-4所示):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2-4

通過對比兩張照片,我們可以明顯看到,儘管光源和主體都一樣,但相機色溫設置的不同,可以直接形成「一暖一冷」兩種截然不同感覺的畫面。從另外一個角度而言,也說明了這兩個色溫值都是錯誤的,因為它們都導致了原本白色的物體出現了嚴重的色偏

數碼相機校正白平衡的基本原理大致是這樣的:

當色溫值為某個給定值時,相機的系統會進行色溫反向補償,使其達到中性色溫。如上述的10000K,相機認為此時色溫太高、色彩偏冷,需降低色溫,但往往容易「過度補償」,導致白平衡朝低色溫過度偏移,直接影響就是致使畫面偏暖,反之亦然;

若相機設置為自動白平衡AWB),系統通過感應判斷畫面中色彩所佔的比例,若暖色(橙、黃、紅等)比例較高,系統就會通過提高色溫進行補償,結果畫面會偏冷,反之亦然。因此,在混合光源光源有明顯色彩傾向的場景中,相機的自動白平衡功能往往並不能準確還原場景的光源色溫。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獲得與場景光源色溫一致、符合觀感的白平衡呢?

三、如何獲得正確的白平衡?

3.1 前期

前期的方式又大概可以分為兩種:相機設置白卡(灰卡)

3.1.1 相機設置

如今的數碼相機都會內置「白平衡」功能。該功能本質上是提供多種預設或手動的色溫方案。進入白平衡菜單,會有以下一些常見圖標: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3-1

我們大概可將其分為兩部分:前三個白平衡為手動色溫方案,餘下為預設色溫方案。

對於第一部分:

(1)自動:自動白平衡本質上是一套「估測算法」,其色溫範圍介於3000K~7000K之間。它通常適用於陽光燦爛(不包含日落日出的場景)的室外環境,在其它場景中往往效果不佳。因此「自動白平衡」並非是一個非常智能或精確的色溫方案。

(2)自定義:所謂自定義,是指當你在某光線條件下拍攝了一張相片,相機會記錄下相應色溫值並應用於你拍攝的下一張相片中。

(3)開爾文:提供一個2500K~10000K的色溫範圍,適用於有經驗的專業攝影師。

對於第二部分,則為相機提供的常見6種光源的白平衡預設值,對應的色溫值可參見第一節內容。

下圖(圖3-2)為包括自動白平衡在內的6種模式下所拍攝的照片,大家可以對比感受一下: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3-2,Photo by Joshua Dunlop.

我們在拍照時可以根據場景的光源及光線條件,評估使用相應的白平衡。判斷是否使用了正確的白平衡,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看照片出現的色彩傾向是否與我們肉眼所感知到的一致。

但是,我們前面已經知道,眼睛容易對長時間的色彩刺激產生適應,因此這種判斷雖然方便但並不準確

3.1.2 白卡(灰卡)

若拍攝的畫面中存在白色區域,可直接作為白平衡的參考點;若無,則可自制一張便攜的純白(灰色亦可)卡片,作為中性色溫的參考點。方法很簡單:

設置一個白平衡值,將白卡置於鏡頭前,與拍攝主體合拍一張,觀察當前色溫下的卡片是否依然保持原色,有無色偏。若卡片偏冷或偏暖,則說明所設置的白平衡有誤,應重新調整

圖3-3為不同灰度值的白平衡灰度卡: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3-3

當然,如果你覺得這種前期調節白平衡的方式太麻煩,可以通過後期軟件去校正。

3.2 後期處理

3.2.1 手機端

手機端的圖片編輯App有很多,這裡以主流的Snapseed為例。

在Snapseed打開一張素材(如圖3-4),果盤大面積的黃綠色反射光,致使手機的自動白平衡出現了「誤判」,照片整體偏綠,橙子表皮顯得暗淡無光。因此我們需要糾正這種色偏現象,以獲得正確的白平衡。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3-4

點擊工具-白平衡,進入白平衡調整界面,點下方的「吸管」工具並移至畫面中的灰色區域進行採樣,吸管周圍的圓環顏色即為當前採樣色。如圖3-5所示: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3-5

可以看到,偏綠或偏冷的現象有所緩解,主體(橙子)的顏色恢復至我們平時肉眼所觀察的水平。

3.2.2 電腦端

電腦端的後期處理,本文以Lightroom為例。

在Lightroom中導入圖片素材,點擊「修改照片」進入編輯界面。觀察右上方的直方圖,我們不難發現,照片存在「高光偏綠、暗部偏藍」的色彩傾向。如圖3-6所示: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3-6

我們的調整思路依然和手機端一樣:找到一個近似的灰色區域作為我們的中性色溫參考點,利用吸管工具自動校正白平衡。

點擊並移動吸管工具,在橙子表面找到一個偏灰(因為畫面中沒有純白的區域)的區域作為中性參考點。這個「中性點」可通過觀察吸管旁邊顯示的RGB值獲得——R、G、B三個數值越接近相等,色彩越趨向中性。如圖3-7所示: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3-7

可以看到,校正白平衡之後,高光的綠色收斂了一些,橙子恢復了橙黃色,暗部也少了一些冷色。白平衡校正前後對比如圖3-8所示: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3-8

如果想減少色溫校正帶來的色彩畸變,或者獲得更大的色溫調整範圍,建議前期拍攝時使用RAW格式,當然,前提是你的相機支持此類格式。

結語

最後,我們來簡單回顧一下這篇文章的內容。

我們從色溫講到了白平衡的定義,從人眼的色彩適應到介紹相機白平衡校正原理,最後從前期和後期兩大方面詳述了校正白平衡的解決方案。

「白平衡」雖然看似是一個很簡單、甚至有些不起眼的參數,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響我們的最終影像。對於一個攝影術語,作為攝影愛好者的我們,不僅要知道它「是什麼」,還要明白它背後的「為什麼」,只有明白了其中的原理,方能將這種高階認知思維應用於拍攝實踐中,提升我們的出片效率,少走一些不必要的彎路,少入一些不必要的坑

參考文獻

[1]Elizabeth Allen,Sophie Triantaphillidou,The Manual_of_Photography (10th ed.) Oxford Focal Press;

【往期文章精選】

曝光:這些乾貨有助提升你的光影把控能力,攝影愛好者們不可錯過

這3個概念,連許多資深攝影愛好者都會混淆,你懂得如何區分嗎?

感光度越高曝光量就越大?為什麼高ISO會帶來噪點?乾貨答案在此

想快速入門攝影?這8大經典構圖法你不可不學!

25張圖,4000餘字,全面拆解各類「線條」在攝影構圖中的運用技巧

若喜歡我的文章,請大家為我點贊、轉發、收藏和評論

頭條號【影像派】,專注分享原創攝影作品及各類攝影知識。

加入【影像派】,一起感受攝影的魅力與精彩!

"

文章原創首發於頭條號【影像派】,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請關注【影像派】

前言

同樣是拍攝一張白紙,為什麼有時會偏橙,有時又泛藍?

同一地點、同樣的光線拍攝風景,為什麼他拍出來顯得正常,而我拍的卻顯得偏冷?

為什麼我拍的人像,膚色總是會偏黃?到底是哪裡設置錯了?

在今天的這篇文章中,影像君和大家來聊聊另一個攝影術語——白平衡

在相機裡,它可能是一個不太起眼的參數,但是,你使用得少並不等於它可有可無,它的重要性只是被你低估了而已。

想要了解白平衡,我們還得從色溫說起。

一、色溫與白平衡

1.1 色溫

一個理想黑體受熱時會產生電磁輻射,發出不同顏色的光,其表面的溫度用「色溫」(color temperature)來描述,單位為開爾文(Kelvins),簡寫K。當溫度較高(如高於9000K)時,黑體會發出泛藍的「冷光」;當溫度較低(如低於3000K)時,黑體發出泛紅的「暖光」;當溫度趨於中等(如6000K左右)時,則黑體發出「白光」。

如果覺得「黑體」太抽象,那我們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塊金屬:當溫度上升到一定程度時,金屬會發出橙紅色的光,若繼續加熱,金屬會發出泛白的光。我們平時所說的「白熱化」便是引申於此。

輻射可見光的色相與黑體溫度之間的關係如圖1-1所示: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1-1

可見,色溫越,光線越「」(偏紅、偏橙),反之,色溫越,則越「」(偏藍)。這跟我們色彩感知心理中「冷暖色」的概念恰好相反,不要混淆

因結構和熱輻射各異,不同類型的光源發出的光會呈現出不同的色溫。以下為各種光源所對應的色溫(經驗值):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1-2

1.2 白平衡

在攝影中,我們的理想目標是儘可能還原與場景光源一致的色溫。這種用於平衡不同色溫、校正色彩偏移的方式,稱為「白平衡」(white balance),簡寫為WB。之所以稱為「白平衡」,是因為白光是中性色,處於色溫值的中間。白平衡也稱為灰度平衡、中性平衡等。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1-3,Photo via ricoh-imaging.jp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色溫對我們的攝影如此重要?為什麼我們需要獲得「正確的」白平衡?

二、人眼的色彩適應與白平衡校正

光源的色溫之所以如此重要,皆因光線色彩的變化會直接影響人眼對物體固有色彩的判斷,在視覺理論中稱之為人眼的色彩適應(chromatic adaptation)。

2.1 色彩適應機制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有過這樣的體驗:當我們從昏暗室內一下走到陽光強烈的室外時,我們會感覺非常刺眼,眼睛無法睜開,但不用多久,我們的眼睛便適應了這種強度的光線,可以看清烈日下的物體;此時,若我們再從室外走進昏暗的室內,我們會感覺眼前一片漆黑,分辨不清暗處的事物,需要過一會兒眼睛才能適應過來。

視覺理論指出:人眼的敏感度會因外界的視覺刺激的增強而減弱,反之亦然[1]。

我們來看圖2-1,從上至下,大方塊的亮度依次遞減(白-灰-黑),小方塊的灰度值保持不變,然而,當我們緩慢地從上向下觀察時,小方塊卻呈現出「顏色逐漸變淺變亮」的錯覺。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2-1

不僅背景亮度會影響我們對物體的判斷,背景的顏色亦有此等效果。

我們再來看一張圖。現有兩組RGB值完全相同的三個小色塊,顏色分別為綠色、紅色和灰度。一組置於藍色背景中,另一組置於黃色背景中,如圖2-2所示: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2-2

仔細觀察左右兩組的小色塊,橫向對比,你會發現,原本兩組顏色一樣的小方塊,但我們感知到的色彩卻有差異:

在左側的藍色背景中,小方塊的顏色顯得偏黃、偏深;而對比右側的黃色背景,相同顏色的小方塊卻顯得更藍、更淺一些。

對於這種色彩現象,色彩視覺理論的解釋為:當背景色(觀察條件)改變時,同步對比(Simultaneous contrast)會產生一種刺激,從而導致感知到的色貌(color appearance)發生偏移。

既然背景光線的色溫對主體顏色有如此重要的影響,那麼,數碼相機是如何校正色溫的呢?

2.2 白平衡的校正

我們來做個簡單的實驗。光源為陽光的反射光,室內無其它光源,主體為純白色物體。在光源和主體不變的條件下,僅僅改變相機的色溫值,在室內拍攝同一個物體:

影像君將相機色溫值設置為10000K(可調最大值),對著白色物體拍攝,畫面如圖2-3所示: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2-3

再將相機色溫值設置為2500K(可調最小值),對同一個主體拍攝的畫面(如圖2-4所示):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2-4

通過對比兩張照片,我們可以明顯看到,儘管光源和主體都一樣,但相機色溫設置的不同,可以直接形成「一暖一冷」兩種截然不同感覺的畫面。從另外一個角度而言,也說明了這兩個色溫值都是錯誤的,因為它們都導致了原本白色的物體出現了嚴重的色偏

數碼相機校正白平衡的基本原理大致是這樣的:

當色溫值為某個給定值時,相機的系統會進行色溫反向補償,使其達到中性色溫。如上述的10000K,相機認為此時色溫太高、色彩偏冷,需降低色溫,但往往容易「過度補償」,導致白平衡朝低色溫過度偏移,直接影響就是致使畫面偏暖,反之亦然;

若相機設置為自動白平衡AWB),系統通過感應判斷畫面中色彩所佔的比例,若暖色(橙、黃、紅等)比例較高,系統就會通過提高色溫進行補償,結果畫面會偏冷,反之亦然。因此,在混合光源光源有明顯色彩傾向的場景中,相機的自動白平衡功能往往並不能準確還原場景的光源色溫。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獲得與場景光源色溫一致、符合觀感的白平衡呢?

三、如何獲得正確的白平衡?

3.1 前期

前期的方式又大概可以分為兩種:相機設置白卡(灰卡)

3.1.1 相機設置

如今的數碼相機都會內置「白平衡」功能。該功能本質上是提供多種預設或手動的色溫方案。進入白平衡菜單,會有以下一些常見圖標: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3-1

我們大概可將其分為兩部分:前三個白平衡為手動色溫方案,餘下為預設色溫方案。

對於第一部分:

(1)自動:自動白平衡本質上是一套「估測算法」,其色溫範圍介於3000K~7000K之間。它通常適用於陽光燦爛(不包含日落日出的場景)的室外環境,在其它場景中往往效果不佳。因此「自動白平衡」並非是一個非常智能或精確的色溫方案。

(2)自定義:所謂自定義,是指當你在某光線條件下拍攝了一張相片,相機會記錄下相應色溫值並應用於你拍攝的下一張相片中。

(3)開爾文:提供一個2500K~10000K的色溫範圍,適用於有經驗的專業攝影師。

對於第二部分,則為相機提供的常見6種光源的白平衡預設值,對應的色溫值可參見第一節內容。

下圖(圖3-2)為包括自動白平衡在內的6種模式下所拍攝的照片,大家可以對比感受一下: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3-2,Photo by Joshua Dunlop.

我們在拍照時可以根據場景的光源及光線條件,評估使用相應的白平衡。判斷是否使用了正確的白平衡,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看照片出現的色彩傾向是否與我們肉眼所感知到的一致。

但是,我們前面已經知道,眼睛容易對長時間的色彩刺激產生適應,因此這種判斷雖然方便但並不準確

3.1.2 白卡(灰卡)

若拍攝的畫面中存在白色區域,可直接作為白平衡的參考點;若無,則可自制一張便攜的純白(灰色亦可)卡片,作為中性色溫的參考點。方法很簡單:

設置一個白平衡值,將白卡置於鏡頭前,與拍攝主體合拍一張,觀察當前色溫下的卡片是否依然保持原色,有無色偏。若卡片偏冷或偏暖,則說明所設置的白平衡有誤,應重新調整

圖3-3為不同灰度值的白平衡灰度卡: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3-3

當然,如果你覺得這種前期調節白平衡的方式太麻煩,可以通過後期軟件去校正。

3.2 後期處理

3.2.1 手機端

手機端的圖片編輯App有很多,這裡以主流的Snapseed為例。

在Snapseed打開一張素材(如圖3-4),果盤大面積的黃綠色反射光,致使手機的自動白平衡出現了「誤判」,照片整體偏綠,橙子表皮顯得暗淡無光。因此我們需要糾正這種色偏現象,以獲得正確的白平衡。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3-4

點擊工具-白平衡,進入白平衡調整界面,點下方的「吸管」工具並移至畫面中的灰色區域進行採樣,吸管周圍的圓環顏色即為當前採樣色。如圖3-5所示: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3-5

可以看到,偏綠或偏冷的現象有所緩解,主體(橙子)的顏色恢復至我們平時肉眼所觀察的水平。

3.2.2 電腦端

電腦端的後期處理,本文以Lightroom為例。

在Lightroom中導入圖片素材,點擊「修改照片」進入編輯界面。觀察右上方的直方圖,我們不難發現,照片存在「高光偏綠、暗部偏藍」的色彩傾向。如圖3-6所示: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3-6

我們的調整思路依然和手機端一樣:找到一個近似的灰色區域作為我們的中性色溫參考點,利用吸管工具自動校正白平衡。

點擊並移動吸管工具,在橙子表面找到一個偏灰(因為畫面中沒有純白的區域)的區域作為中性參考點。這個「中性點」可通過觀察吸管旁邊顯示的RGB值獲得——R、G、B三個數值越接近相等,色彩越趨向中性。如圖3-7所示: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3-7

可以看到,校正白平衡之後,高光的綠色收斂了一些,橙子恢復了橙黃色,暗部也少了一些冷色。白平衡校正前後對比如圖3-8所示: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圖3-8

如果想減少色溫校正帶來的色彩畸變,或者獲得更大的色溫調整範圍,建議前期拍攝時使用RAW格式,當然,前提是你的相機支持此類格式。

結語

最後,我們來簡單回顧一下這篇文章的內容。

我們從色溫講到了白平衡的定義,從人眼的色彩適應到介紹相機白平衡校正原理,最後從前期和後期兩大方面詳述了校正白平衡的解決方案。

「白平衡」雖然看似是一個很簡單、甚至有些不起眼的參數,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響我們的最終影像。對於一個攝影術語,作為攝影愛好者的我們,不僅要知道它「是什麼」,還要明白它背後的「為什麼」,只有明白了其中的原理,方能將這種高階認知思維應用於拍攝實踐中,提升我們的出片效率,少走一些不必要的彎路,少入一些不必要的坑

參考文獻

[1]Elizabeth Allen,Sophie Triantaphillidou,The Manual_of_Photography (10th ed.) Oxford Focal Press;

【往期文章精選】

曝光:這些乾貨有助提升你的光影把控能力,攝影愛好者們不可錯過

這3個概念,連許多資深攝影愛好者都會混淆,你懂得如何區分嗎?

感光度越高曝光量就越大?為什麼高ISO會帶來噪點?乾貨答案在此

想快速入門攝影?這8大經典構圖法你不可不學!

25張圖,4000餘字,全面拆解各類「線條」在攝影構圖中的運用技巧

若喜歡我的文章,請大家為我點贊、轉發、收藏和評論

頭條號【影像派】,專注分享原創攝影作品及各類攝影知識。

加入【影像派】,一起感受攝影的魅力與精彩!

白平衡:一個被低估的參數,掌握好它,提升攝影中的色彩管理水平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