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頭角小學校長:大灣區建設將讓香港補回失去的機會

深圳河 支付寶 時政 國際在線 2017-06-24

國際在線報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駐香港記者丁一鳴、劉志敏):在香港和內地之間,有一條窄窄的街道。曾幾何時,這條叫做“中英街”的街道是多少內地人趨之若鶩、去購買所謂“進口貨”的熱門地帶。如今,時移世易,不僅是中英街,分隔內地和香港的深圳河兩岸也呈現了與以往完全不同的面貌。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進入深港交界的沙頭角地區,專訪了在這裡生活、工作多年的呂東明,由他眼中邊境地區的演變,看香港與內地這二十年來的發展對比。

從香港進沙頭角,單憑香港身份證還進不去,需要額外向警務處申請俗稱“禁區紙”的禁區通行證。在沙頭角當了二十五年小學校長的呂東明介紹說,港英政府從1951年開始,在香港和內地交界地帶設置了一大片禁區緩衝地帶,使得深港邊境香港一側2800公頃的土地無法發展。“迴歸之前,整個沙頭角大家都能看到,相對來說是落後的。第一,沒商業發展,第二,交通不方便,第三齣入這裡有條例的,凡禁區地方夜晚12點到凌晨6點宵禁,也就是不準出也不準入,除非特別情況。”

禁區在迴歸之後逐步縮減到400公頃。但解除禁區是從2012年才開始的一個漸進的過程,解除完之後的發展方向、土地的用途更是政治紛爭的焦點。即使像落馬洲河套區這樣原屬深圳、後來由中央政府劃撥給香港的這種“白拿的”土地,都要在香港圍繞要不要發展吵作一團,呂東明對此深深不以為然。“比如現在落馬洲河套計劃,已經在香港這邊討論了很多時間。內地也已經說會和香港配合了。香港立法會或者官員成天就把這些政策討論、討論、討論,討論到頭來就失掉了最好的時機。香港始終地就是這麼多,人口越來越膨脹,但沒有發展的條件,受制於土地。祖國就不同,土地很多。如果我們大家一起同步發展時,無論香港還是周邊任何人都是很好的發展機會。”

時間不等人。呂東明嘴上說香港“失掉了發展的時機”,眼睛也目睹了這一幕的發生。改革開放之初,內地人來到沙頭角附近的中英街,在這裡看琳琅滿目的來自於香港的所謂“進口貨”,讚不絕口。如今,迴歸都已經二十年,深圳河北岸高樓林立,商業區直接開到海關關口。反觀香港一側,還是綿亙萬里的農田郊野。時移世易,攻守之勢異也,內地迅速超越香港的大勢,在邊境上表現得淋漓盡致。“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內地現在個個都用手機、支付寶;好多年前香港的八達通,(人都覺得)哇好犀利。但現在八達通已經out了。變成在香港做生意,你裝不裝支付寶?如果你不裝支付寶,不用手機支付,顧客就會走掉了啊。你自己在原地踏步,不放寬思維,人家很容易就超過你。人家超過你之後,你就只能夠……不說被淘汰,你要受到一定的壓力。”

如果說香港很多人身處維港兩岸現代化城市的鋼鐵叢林之中、仍然自我感覺良好的話,呂東明雖然人微言輕,但他身處深港邊界,看到兩地差異,看到內地的蓬勃發展,切身感觸到冷峻的現實。他認為,目前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藍圖對香港非常好,是一個難得的、能讓香港補回過去失去時間的機會。“如果整個大灣區發展,(包含)有香港、深圳、東莞、廣州、番禺、中山、珠海、澳門……,再加上香港和澳門之間的跨海大橋,使得交通方便,無論居住就業,還是整體性的發展,尤其是科技的發展——香港本身地小、成本價貴——轉到內地去發展,這個發展速度會更加快,為大家制造更加各行各業各方面的發展機遇。”

今年香港有一張獲獎新聞圖片拍攝於深港邊境的晚上,一條深圳河,北邊燈火通明,南邊卻黯淡無光。雖然整體而言,維港的燈光仍然璀璨,但時不我與,不會遷就自滿與懈怠。祖國內地高速發展的光芒在逐漸蓋過維港燈光的同時,也為香港提供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香港抓住機遇,融入祖國發展的大勢,才能最終使得深圳河兩岸的燈光連在一起,共同璀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