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一民校“高考移民”事件引發關注,全省開展專項清查

深圳一民校“高考移民”事件引發關注,全省開展專項清查

視覺中國圖

進入到5月,距離2019年的高考就進入了一個月倒計時。然而,深圳富源學校“高考移民”事件,引起了考生家長甚至是社會公眾的廣泛關注。

據《新華每日電訊》報道,近日,深圳一所民辦學校——富源學校在高三第二次模擬考試中,對其他學校形成“碾壓”,理科全市前10名中就佔了6名。有家長懷疑該校部分學生為河北衡水中學等校的“高考移民”,擔憂破壞教育公平。深圳市有關部門在回覆新華社的採訪時明確表示,富源學校進入此次“二模”前100名的學生中,有10餘名學生均從河北衡水第一中學轉入。

深圳富源學校“高考移民”事件為何引爆輿情,無非是直接扯痛了廣大考生與家長的敏感神經。

突然間殺出的黑馬整出大動靜

這裡所說的“高考移民”是指河北衡水第一中學的高三尖子生轉入深圳富源學校,準備以富源學校學生的身份參加高考。

為什麼被曝光?這還得從一份尖子生分佈表說起。位於深圳寶安的富源學校,前陣子以第6名的成績躋進了深圳市高三年級第二次模擬考前100名的榜單,理科全市前10的名單中,富源學校就佔了6個,以黑馬之勢直接碾壓了其他學校。從歷年的中考錄取分數來看,富源學校的錄取線卻比深圳四大頂尖中學的分數低了近100分。

考生家長們質疑,一個近幾年中考招生分數線只有300多分的民辦高中,一下子培養出這麼多尖子生,不合常理。結合該校2016年引入衡水中學合作辦學,人們猜測,這批尖子生是直接引進衡水中學的“高考移民”。

的確,衡水中學深圳市富源分校於2016年11月揭牌成立。據2017年富源學校官網高中部招生宣傳,該校與衡水中學的合作辦學內容中包括聯合招收新生,開辦衡水班。

經新華社記者摸查梳理髮現,富源學校和衡水中學的學生頻繁撞名。如今年的應屆高考生崔某龍,2018年春季,在第31屆中國化學奧林匹克(初賽)一等獎學生名單中,他是衡水第一中學高二學生;而當年10月公佈的第32屆全國中學生化學競賽廣東省隊名單中,他又成了深圳富源學校的高三學生。而像“崔某龍”這種情況並非孤例。

程序合法並不證明沒有問題

4月29日,深圳市教育局稱,富源學校學生(包括戶籍在廣東省內深圳市外的)均提供了戶籍所在地公安部門及深圳市學籍管理部門對其戶籍、學籍的審核證明,手續齊全、資料完整,符合在深圳參加高考的報名條件。

然而,一些證據顯示,富源學校的這些優等生,存在或多或少的“人籍分離”現象。拿崔某龍來說,在廣東省2019年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考生成績轉入結果認定的通知文件裡,明確他是在衡水中學參加了高中畢業考(俗稱會考),隨後將成績轉入的。

根據廣東省高考報名的政策規定,廣東省戶籍學生可在廣東省內報名參加高考;如果為非廣東戶籍,考生(家長)必須具備“兩個合法”“三個三年”的條件,即具備合法穩定職業、合法穩定住所以及學籍、社保、居住證各滿三年。對此,廣東省教育部門相關人員解釋,只有戶口不在本地的,才需要滿足“兩個合法”“三個三年”。而只要戶口在本地,無論何時轉入,在哪就讀,均不受此限制。

從這個意義上說,富源學校在深圳申請高考報名的學生,的確都是符合廣東省高考報名資格的。那麼,是不是有了戶口,政策合法,就可以排除“高考移民”的嫌疑?

記者查詢到的關於“高考移民”的解釋稱,部分考生利用各地存在的高考分數線的差異及錄取率的高低,通過轉學或遷移戶口等辦法到高考分數線相對較低、錄取率較高的地區應考,這被稱為“高考移民”。

據此,教育專家分析認為,富源學校的行為,表面手續合法化了,但人籍分離,屬於典型的“高考移民”,程序合法並不證明沒有問題。

五一假期結束之後,這一事件持續發酵。深圳市有關部門在回覆新華社記者採訪時明確表示,富源學校進入此次“二模”前100名的學生中,有10餘名學生均從河北衡水第一中學轉入。隨著相關部門的證實,這一鬧得沸沸揚揚的深圳疑似“高考移民”事件,基本實錘了。

全省開展專項清查行動

5月5日,省教育廳下發《關於做好治理“高考移民”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各地成立“高考移民”專項行動工作組,開展治理“高考移民”專項行動,並於5月10日前對從外省轉入廣東省普通高中學校就讀的學生轉學條件進行全面排查,重點排查其學籍、戶籍轉入是否合法合規。

《通知》要求,各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和各普通高中學校必須嚴格按照國家和省關於中小學招生入學工作的有關規定抓好學籍管理工作。學籍管理實行“一生一籍,人籍一致,籍隨人走”。

學校不得接收未按規定辦理轉學手續的學生入學,不得以虛假信息建立學生學籍,不得重複建立學籍;嚴禁為學生非正常遷移學籍、空掛學籍、偽造學籍、出具虛假就讀證明;嚴禁進行虛假跨省合作辦學或虛假一年制中職招生等。普通高中學校之間的學生轉學以學校等級相同、年級相銜接為原則,高一上學期和高三年級不接收轉學學生等。

針對深圳富源學校被質疑存在“高考移民”事件,廣東省教育廳廳長景李虎5月7日迴應稱,對高考前查出來的“高考移民”,要讓他們妥善回到原籍地去考試;如果在高考結束之後還發現有“高考移民”,就要取消這些考生的高考成績。

小編說

本來不關我事最終又關我事

“高考移民”是指一些考生利用全國各省之間存在的高考分數線差異、錄取率高低,通過轉學或遷移戶口等辦法,到高考分數線相對較低、錄取率較高的地區參加考試,從而能上理想的大學或者能成功“上線”。

當然,“高考移民”不是個“新鮮物種”。

據高考網統計,廣東省2018年高考的一本上線率僅為11.57%,在全國所有省份中排名第23位。211工程院校在廣東的錄取率僅為2.74%,這個數字排全國倒數第二,北京、上海、天津、青海等地的211高校錄取率均超過10%。

競爭激烈的廣東高考本不太可能成為“高考移民”的目標,但就目前情況而言,從衡水中學轉來深圳的尖子生所瞄準的是上北大、清華的名額,即與成績排名最靠前的廣東學生進行競爭。

“作為普通的中等考生,這些‘高考移民’之間的‘神仙打架’似乎和自己沒什麼關係”。但是小編看到一條網友的評論卻很有意思:“本來我想說不關我事,反正我們上不了清華、北大、中大,最高目標就是深圳大學,後來一想,他們把深圳四大公立高中名校的清華、北大名額搶了,而深圳四大公立高中名校的人又把中大的錄取指標占了,原來該上中大的只能上深圳大學了,那我們豈不是要上深職院?”

同樣是接受九年義務教育,同樣辛苦備戰高考,有人卻偷偷地走了不是很光彩的捷徑考進名牌大學,難怪引起考生家長的不滿。

雷霆行動之下,富源學校的問題不難得到徹查。但事件值得進一步思考,尤其是學校之間一起“合作”,共同利用政策的漏洞,如此教書育人,更足以讓人憤怒。

正如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分析的:“這一起‘高考移民’事件,跟以往有所不同,以前的‘高考移民’更多的是個體,而這起事件實際上是由相關學校來主導推動,他們希望通過‘高考移民’獲得優質的生源,然後打造所謂的升學品牌,這反映出的是畸形的高考競爭心態。”

熊丙奇認為,廣東有必要調整異地隨遷子女高考政策——既要開放隨遷子女高考,又要遏制“高考移民”。目前最適合的方式是,建立以學籍為基礎的高考報名制度,即以連續學籍為依據報名。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教育部門必須轉變辦教育的理念,不能為追求升學率,縱容學校違規辦學。

一句話,嚴格執行高考制度,給莘莘學子一個公平競爭的機會和環境。

網友評論

@順其自然:維護高考公平!

@綠茶悠悠:師資不均衡、考生不均等、錄取名額不公平!希望給所有高考生一個公平競爭的平臺和機會。

@武阿哥:學習我們江蘇,普通高中學籍並有完整的普通高中學習經歷。其監護人在江蘇有合法穩定職業、合法穩定住所(含租賃)的隨遷子女,才可以參加高考。

@明明:那些說廣東考生考不過外省考生的人,你們才是站著說話不腰疼,高考是應試教育,廣東是探索的素質教育,高考工廠的產品放到廣東來進行應試教育pk,這才是嚴重不公平。

@開心:教育也投機取巧,那教育旳意義在哪裡?

@Alice:提倡素質教育、公平教育,堅決反對“高考移民”!更希望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懲處這種虛假作弊鑽空子的行為,還高考一片淨土。

(全媒體記者 李金健 據《新華每日電訊》央視新聞微信公眾號 整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