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中國腦計劃將闖入“終極疆域”,腦科學成為大國必爭地

神經科學 人工智能 科學 Science 2017-04-20

2030年中國腦計劃將闖入“終極疆域”,腦科學成為大國必爭地

人腦的複雜性遠遠超出了我們當前的認識能力,傳統的細胞生物學等的實驗室研究對於解決人腦對複雜信息的獲取、處理與加工及高級認知功能的機制,猶如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時至今日,大腦依舊是人類認知的黑洞。腦科學研究不僅是當前國際科技前沿的熱點領域,也是理解自然和人類本身的終極目標。

中國腦計劃的“一體兩翼”

目前腦科學發展正處於一個重要的跨越式發展時期,腦科學研究和類腦人工智能將給世界帶來重大的突破性變革。在如此重要的科技領域,全球腦科學和類腦研究正處於重大的變革時期,中國不應錯過。2016年,“腦科學與類腦研究”被“十三五”規劃綱要確定為重大科技創新項目和工程之一,也被稱為中國“腦計劃”。

中國“腦計劃”分兩個方向:以探索大腦祕密、攻克大腦疾病為導向的腦科學研究和以建立和發展人工智能技術為導向的類腦研究。“一體兩翼”中的“體”是以研究腦認知的神經原理為主,研發腦重大疾病診治新手段和腦機智能新技術為“兩翼”。

“中國腦計劃”主要解決大腦三個層面的認知問題:1)大腦對外界環境的感官認知,即探究人類對外界環境的感知,如人的注意力、學**、記憶以及決策制定等;2)對人類以及非人靈長類自我意識的認知,通過動物模型研究人類以及非人靈長類的自我意識、同情心以及意識的形成;3)對語言的認知,探究語法以及廣泛的句式結構,用以研究人工智能技術。

追根溯源,快速發展

近年來,世界多個國家加快了腦科學研究的步伐。腦科學研究已成“兵家必爭之地”,吸引全球眾多頂尖科學家投身其中。2013年,歐盟啟動10億歐元“人類腦計劃”;同年,美國宣佈啟動45億美元美國“腦計劃”;2014年,日本也啟動了大型腦研究計劃。歐盟的計劃側重從腦連接圖譜以超級計算機技術來模擬腦功能,美國的計劃更關注研發新型腦研究技術,而日本的計劃則聚焦以狨猴為模型研究各種腦功能和腦疾病的機理。

為了加快我國神經科學和人工智能的發展,各類規劃綱要均進行了部署,重點佈局的實驗室和研發平臺也蓬勃發展,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科院等機構也投入了大量資金,從2010年的每年約3.48億,增長到2013年的每年近5億元人民幣。雖然資金不斷的加大,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差距,追其原因,除了重大變革性技術的缺乏,還有跨學科的人才建設的不足。雖然在語音識別,腦組織成像等個別技術領跑於國際,但還有更多領域,需要突破。(www.bioeg.cn)

未來我們更應該關注和探討的問題是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研發和轉化應用之間如何平衡?邊界在哪裡?不同學科,不同團隊之間如何協作發揮最大價值?如何開展有效的國際競爭和合作?這些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來源:生物谷

生物易構|更人性的生物化學試劑耗材採購平臺

2030年中國腦計劃將闖入“終極疆域”,腦科學成為大國必爭地

相關推薦

推薦中...